大量進口糧食,會使中國更安全還是更不安全?

當今買產品特別是買糧食就是買安全。如果國家進口農產品不再有配額限制,私營企業可以自由進口國外農產品,中國每年就會從糧食輸出國購買上億噸的糧食、糖、棉花、食用油、飼草、飼料,相關國家對中國農產品市場的依賴性就會大大增加,就會更傾向和中國友好。


不知道大量進口糧食的標準是多少?只要確保國內耕地紅線。保證國內糧食的基本自給可以把進口糧食作為必要的有益的補充,但絕不是對國內糧食的替代。不要以為經濟全球化了,從外國買糧食就可以,重要的是你肯買,也得人家肯賣,和平時期自然沒什麼問題,話說中國需求是前幾年美豆大牛市的主要推手。人家就是看準了你不買沒辦法,才不停抬高點價的。你有本事別買啊。為什麼印尼這幾年不停擴種棕櫚,也是因為07年的時候吃了中國的甜頭,才一發而不可收拾。現在巴西,阿根廷也把不少牧場改為耕地種植大豆出口中國。這在和平時期看起來是一件十分和諧,美好的事情。然而戰時呢,別說戰時就是冷戰的時候,蘇聯打算從美國手裡買點糧食,還要偷著摸著。糧食是戰略物資,必須立足於國內解決。而且中國十幾億人口,說真的,這麼大的糧食需求都靠外國解決,哪個國家也養不起。所以大量進口替代國內生產是不切實際的。有些經濟學家拿了外國基金的好處(天則研究所的那個茅於軾等)開始遊說政府,忽悠百姓,是十分陰險且別有用心的。


還是太年輕

耕地紅線是為了保證15億人無進口糧食減產到上世紀90年代早期的狀況下,咱們前期頓頓大米白面,一周幾次肉。遠期在種子化肥科技不爆發的狀況下,我們需要夾雜粗糧一直生存下去。

而如果我們一起吃土豆,那麼耕地紅線可以減少一半,如果我們學老墨一起吃苞米面,那麼耕地紅線變成了十分之一。

所以說進口糧食不是為了餵飽咱們,是為了喂好咱們,30年人均肉食量百倍躍遷不是開玩笑的。

我記得有一個土地能量比,我也不專業,數據記得也不精準,但是是這個意思。玉米最節約它是一個單位,土豆是3到4,水稻是7,豬肉是30+,牛肉是100左右(常見食品最高),那麼問題來啦,你想頓頓吃牛肉不?

那麼在農民同胞們辛苦勞作一年苞米9毛一斤,而美帝苞米到岸價才3毛多,結論就是傻子不買,又不是不買本土糧食。

世界現在的主要矛盾是:中國吃貨日益增長的各類需求,與世界人民落後的糧食生產之間的矛盾。。。


2012年後隨著國內糧價全面超過國際糧價,中國應該降低關稅、多進口糧食、減少國內糧食生產的論調就不絕於耳。這些觀點貌似正確,實際上根本經不起推敲。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15年預估,2014年世界穀物產量為創紀錄的25.56億噸,比上世紀90年代初的20億噸增加5億多噸,其中中國增產糧食超過1.6億噸。2014/2015銷售年度全球穀物貿易量預計為3.54億噸。該組織在今年5月27日的年度報告中稱,全球飢餓人口首次下降至8億以下,比上世紀90年代初減少2.16億。雖然全球在擺脫飢餓問題上取得很大進步,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仍有1/4的人口得不到足夠食物。雖然2014年世界糧食產量達到創紀錄的水平,但仍有近8億人得不到足夠的食物。如果沒有中國增產1.6億噸糧食,那麼全球飢餓人口將達到10億以上。說明世界糧食供應仍不充足,中國糧食問題依賴世界是不現實的,必須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

從我國的主食大米看就更明顯了。根據FAO預計,2014/2015年度全球大米貿易僅為4130萬噸,而我國一年的大米需求約為1.4億噸。全球大米貿易量不足國內大米需求的1/3,根本無法滿足中國對大米的需求。

更何況,目前糧食生產依然不能擺脫靠天吃飯的境地,中國這樣,外國亦然。受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影響,世界曾多次發生糧食危機,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當時,全球糧食儲備一度降至自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只夠維持53天,遠低於2007年初169天的水平。如果中國不堅持獨立自主發展糧食生產的政策,單純依靠國際市場,關鍵時刻是無法保障國內糧食安全的。


我國13年的糧食政策是立足國內,保證穀物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可能國家希望小麥水稻是自給自足的,目前,今年的糧食產量數據已經出來了,十三連增可能性很大,但是十三連增是建立在大量追加化肥農藥的基礎上的,土地的承載力已經瀕臨極限了,而且我國糧食結構明顯不合理,玉米結構性過剩,大豆國外市場依存度過高。如果官方數據可靠的話,我國糧食進口可能是為了調節糧食結構,滿足多樣的用糧需求。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一個國家發展立足之根本問題 ,進口糧食會讓糧食供應得到保障,但守住18億畝紅線才是良方,如果長期依賴糧食進口,那就會變得不安全。


在嚴重的經濟問題都沒有吃飽飯重要,如果糧食全靠國外進口,敵國宣戰我們的時候就是960萬平方公里成為淪陷區的時候。如果全進口,價格翻10倍,100倍都不算誇張的事。參考當年20萬一輛的桑塔納和如今國產車越來越多之後的合資進口車的價格。身在要職的國家決策者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所以我們這些小老百姓有時候就不要跟風起鬨。跟著黨的指引。


謝邀!

我看到的問題是這樣的:

大量進口糧食,會使中國更安全還是更不安全?

如此偷懶一問,我也就敷衍一答:可能更安全,也可能更不安全。


上個星期,瀚哥寫了一篇《中國農業年年豐收,為什麼還要大量進口糧食?》一文,文章既出引發了大量朋友的討論和後台的留言,在這個討論和留言的背後,有朋友向瀚哥提出,出現的問題可能不止是中國的農業生產出現了結構性的問題那麼簡單,而是中國人的餐飲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問題的確是瀚哥之前沒有關注到的。現在,準備用第二篇文章來回復讀者,我們大豐收還進口糧食,竟然是我們的肉吃多了?

一、中國人肉吃多了導致了糧食的大規模進口?

一直以來,中國人都有一句老話: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對於大家的影響可以從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看出來,在這個全民娛樂的時代,較為嚴肅的紀錄片一直都是市場的冷門產品,直到這個紀錄片的出現,根據201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舌尖上的中國1》開播的時候,這個完全不被所有人看到的紀錄片達到了創紀錄的0.5%超過了中國歷史上播出的所有紀錄片的綜合,之後《舌尖上的中國2》又刷新了這個記錄,以2.57%的收視率超越了黃金檔的所有節目,成為了中國紀錄片的收視冠軍,從這個數據就能夠發現,中國人對於餐飲的熱愛。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之前只能夠在貴族中流傳的飲食規則,只有貴族能夠吃得起的肉食,現在已經隨著經濟的發達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在新中國剛剛建立的時候,因為口糧的嚴重不足,國家對於糧食採用配給制,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為例,一般大城市成年人每人每月配給肉票半斤,即使你有錢,沒有肉票你根本吃不上肉,所以在那個時代由於肉類消費品的嚴重不足,所以能吃上一頓肉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物資供應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吃肉已經不再是中國人的大問題了,根據今年8月份《健康時報》的報道:中國目前的肉類消費量居全球之首。中國消費了全球28%的肉類,以及全球50%的豬肉。1989年,上海第一家肯德基(KFC)門店在外灘一個英國紳士俱樂部的舊址開業的時候,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是每年20公斤。目前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是63公斤/年,超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的人均27.4公斤/年一倍以上。

在生物學上,食物鏈的能量傳遞效率一直都是較低的,我們就以雜食食物最多,也最好養的豬為例,豬的能量傳遞效率為20%左右,理論上說如果你想要自己養的豬每增加一公斤的體重,那麼你至少要給豬喂下將近5公斤的飼料,而像牛、羊等牲畜對於飼料的消耗比豬還大,這就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中國人的糧食產量和豐收程度都遠超改革開放之前,我們卻還在大規模進口糧食。

與此同時,對於動物的飼養並不是我們傳統農業日常種植的水稻、小麥這些農產品,這些都僅僅是我們人類食用的東西,如果想讓牲畜快速增重最好的辦法是給他們補充蛋白質,那麼經常喝豆漿的中國人應該都能想起來了,最大的植物蛋白來源是什麼?對了就是豆類,所以認真研究中國的糧食進口結構就會發現,過去10年,中國的進口量增加3倍,未來一年預計將達到9300萬噸,相當於每人每年66公斤,或者每日5艘貨船,這個記錄的增速是其他主要糧食作物的好幾倍,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預測,中國對於大豆消費的增速將會達到每年5%,美國農業部更是表示,中國的膳食轉型正在成為全世界大豆消費量增長的主要推動力,10年後中國每年將進口1.21億噸大豆,比現在高出30%以上。但是,根據學術期刊《油世界》的估算,中國的大豆產量2017年預計僅能夠達到1600-1700萬噸。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農民種糧那麼低價,我們卻在瘋狂進口糧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肉吃的太多了,我們的飼料不夠用了。

二、肉吃多了真的好嗎?

在著名的《春秋左傳》一書中,有個所有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情節,曹劌論戰的時候有一句話「肉食者謀之」。的確,在中國古代能吃得起肉,這絕對是身份地位的象徵,而現在大家都能夠吃得起肉,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吃肉多會產生的問題到底有哪些?

一是對於農業經濟造成了較大的壓力。一直以來,中國的農業都是以種植業為主體,這樣就導致了我們的農業結構其實是習慣以我們多以食用糧食作物為主的模式,並且輔助於一定程度的蛋白質等肉類,但是隨著中國人吃肉水平的快速提升,導致了很多地方的農業轉型,從傳統的種植業像養殖業、畜牧業轉變,這個轉變雖然在現在看來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然而對於我們國家的農業經濟來說,改變膳食結構將有可能對於廣大的農村生產方式造成較大的衝擊,一方面導致大量的農民放棄糧食的種植,另一方面則會導致種植糧食的土地壓力進一步增加,從而加大化肥、農藥的使用比例。

二是對於農業安全導致較大衝擊。一個國家糧食能否自給自足對於一個國家的安全是至關重要的,現在國際的競爭不僅僅是一國實力的競爭,更是國家經濟實力,生產能力的競爭,在歷史上就不乏敵對國家通過貨幣、糧食等手段實現經濟戰爭目的的現象,通過控制一國國家的經濟的咽喉,使得國家就範,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做法,早就讓很多國家十分推崇了。雖然經濟全球化讓世界上很多東西都不再需要我們進行生產,但是像口糧這樣的生活必需品中國的自給率越高,其實對於國家的意義則更加重大。

三是對於大家身體健康的威脅。互聯網的快速發達,各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經越來越被大家所接受了,而多吃肉的壞處基本上大家也都有目共睹,基本上總結一下網上的基本說法,可以歸納成為以下幾個方面:容易患高血壓、心臟病,這是由於動物膽固醇進入人體內之後難以分解,從而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引發鈣流失,從而導致骨質疏鬆症;引發便秘,由於肉類的纖維素不足,從而產生便秘;還有部分研究說經常吃肉可能會引發癌症(僅供參考)。

上面的幾個問題也都指向了,肉食其實並不太好,建議大家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從維持自己身體健康的角度出發,還是盡量均衡飲食,這樣於國於己都不是壞處,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吃肉多嗎?你算過自己一年吃多少肉嗎?

作者:江瀚,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烽火台資本特約經濟學家,兼任《理財》雜誌、《金融界》、《和訊》、《LinkedIn》專欄作家,十餘家財經媒體特約評論員與撰稿人。

作者微信公眾號:江瀚視野觀察(jianghanview)


因為安全所以進口。

當然是更安全。


有糧食吃安全,沒有糧食吃就不安全。但是某些國家先天有被害妄想症,有些國家自己知道自己做過啥。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大連十五中車禍事件?
美國也有拐賣婦女兒童嗎?
針對「和頤酒店女生遇襲事件」,請你參與「對伸向女性的暴力說不」的行動當中來,好不好?
濃硫酸會對人體進行何等嚴重程度的脫水?
如何提高警惕性和防範意識?

TAG:經濟 | 安全 | 貿易 | 中國 | 糧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