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些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差很遠的例子?
只提公元以後的,上古時代那些本身史料就很模糊或者根本沒有記載的不提。
中國有官史,西方也有比較權威的歷史書籍和史料,至少有公認的歷史常識。那麼這些「公認的說法」有沒有被考古學徹底打臉的例子?
說個國外比較有名的吧
在莎士比亞里,理查三世是一個駝背聳肩,長得慘不忍睹的大反派——「Lump of foul deformity.」 (Act I, Scene 2)當然許多歷史學家都認為理查三世不是真的駝背。因為理查三世曾經帶領過許多戰爭,普遍認為一個駝背不可能騎得上馬,做任何劇烈活動。任何有關理查三世有身體上的殘疾的傳言都被認為是都鐸時期的人對約克家族最後一任國王的造謠。許多2012年以前的紀錄片都會反覆強調理查三世不可能是駝背。在《白皇后》(「The White Queen」)里,理查三世也是個挺拔的黑髮帥哥。不過在2012年,當理查三世的埋骨處在萊斯特市中心的一個停車場內被發現時,考古學家把理查三世的遺骨拼好之後是這樣的Richard III: Five things we"ve learned since he was found
King Richard III聖經說地球歷史五千餘年,考古發現認為有40多億。
記得國寶檔案曾經有一期是關於明末魯王朱以海的, 史料記載,朱以海到了金門之後,一直堅持反清復明的鄭成功與他關係很好,但背後卻暗藏殺機,一日鄭成功將朱以海邀上船,將其推入海中。然而 1959年8月22日,金門居民炸山採石,意外發現一個古墓,,棺材旁邊零星散落著幾個瓷碗,幾枚永曆通寶錢幣,十分簡陋。 墓葬里有一塊長方形石碑,寫有篆書「皇明監國魯王壙志」八個字,表明這是明朝皇室的墓葬,主人是魯王朱以海。 皇明監國魯王壙志上有長篇銘文,記錄了魯王朱以海的生平事迹,家屬後代的遭遇等等。銘文以工整楷書刻成。 《皇明監國魯王壙志》中推翻朱以海是被鄭成功殺死了的說法,說朱以海患有哮喘,是哮喘病發病死的,死時45歲。 他的部下希望朱以海可以有一天重回大明王朝,以皇室身份風光下葬,所以在墓中留下一個壙志。
2010年秦東陵被盜,抓捕盜墓團伙後繳獲高柄漆豆一件(下圖)
豆盤底刻有文字(下圖):「八年相幫薛君造,...八年丞相殳...」
- 學者通過考證得出這樣一種觀點:《戰國策.東周》中記載的金投及《秦本紀》中金受及上述刻字中的「丞相殳」為同一人。在此基礎上,結合《秦本紀》「薛文以金受免」,認為正是受金受(殳)的影響,孟嘗君險些在秦國遇害。(同時也否定了以往孟嘗君因接受賄賂而被秦罷相,繼而逃亡的觀點)
- 說明相邦和丞相是兩職,而非一些學者所認為的是同一職的觀點。為這一爭議多年問題,給出了定論。
圖片及觀點摘錄自《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漆豆考》
看到這題目第一反應就是阿房宮,雖然並不太對。。。
提到阿房宮基本大家想到的是杜牧筆下富麗堂皇的景象:「覆壓三百餘里, 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 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 十步一閣。廊腰縵迴, 檐牙高琢......"但實際上阿房宮只建了個前殿基址。
考古工作者根據已經考古發現的前殿基址北牆與《長安志》的記載確定了阿房宮遺址的大致範圍,但在探索該區域屬於秦代的土層時並沒有發現秦漢時期的磚瓦、瓦當、牆體、壁柱、礎石、散水、地面、窖穴、給排水設施等與宮殿建築相關的東西,也沒有發現火燒的痕迹。
而阿房宮遺址以東的「秦始皇上天台」遺址、東北的「磁石門」遺址、,西南的「烽火台」遺址, 經考證都是戰國時期的產物,與阿房宮無關,只是為了旅遊收入還保留這種叫法而已。
阿房宮的實際情況雖然與杜牧等人的描述相去甚遠,但它在《史記》中的記載是「阿房宮未成, 成, 欲更擇令名名之。」在《漢書· 五行志》中記載的是「復起阿房, 未成而亡。」與現考古結果吻合。
後人對阿房宮的誇大可以說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秦國因大興土木而自絕於天下的觀點。當然,這事也不是絕無僅有,考古學界有強行把涿鹿古戰場移到山西的,某紅學家甚至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把原書記載的時間都給改了。僅舉一例:
史籍記載,漢代農村多是聚居形態,即和今日農村布局類似,村民集中居住在村莊中,農田包圍著村莊。然而從考古發掘的內黃三楊庄遺址來看,漢代農村是散居形態,即居住的單體房屋被農田包圍,房屋之間的關係和布局比較分散。
當然,這二種農村分布形態,孰為正常,孰為特殊,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光緒帝的死因啊。雖然傳言不斷,但以往史學界普遍認為他是自然病死的。直到「2008年11月,由清西陵文物管理處、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所、中央電視台清史紀錄片攝製組和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四個單位的相關人員組成的「清光緒帝死因」專題研究課題組,正式向外界公布了《清光緒帝死因研究工作報告》。他們運用核分析法和法醫學手段對光緒的頭髮、骨骼、衣物進行了科學的檢驗,認定光緒帝確是被砒霜毒殺。 」(http://paper.people.com.cn/hqrw/html/2008-11/16/content_172402.htm)
鋸子的發明。史書上和人們口口相傳的是木匠祖師爺魯班無意中被草割到手指,受其啟發發明了鋸子。其實不然,最遲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鋸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現代的甲骨文研究中就發現了有代表鋸子的甲骨文,而魯班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因此可以判定鋸子並不是魯班發明的。
「上下五千年」
歪個樓,雖為史前,但也與外國人的「史書」相差甚遠
百色一系列舊石器遺址的發現
——哈佛大學的莫維斯曾提出過莫維斯線理論,在西方很受推崇
莫維斯認為在舊石器時代,位於該線以西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是早期人類文化的先進地區,是以西方的手斧文化傳統為代表,能掌握先進工具製造技術的先進文化圈;而位於該線以東的中國等地區是以製造簡單的砍砸器傳統為特徵的「文化滯後的邊緣地區」,缺少手斧和勒瓦婁瓦技術等較為精細的石器及技術。「這兩個多多少少同時代的石核工具傳統能夠被定義如下:西方的——典型特徵是雙刃、兩面(修整)的切割工具或手斧;東方的——典型特徵是單刃的切割工具或砍砸器」。
而侯亞梅等為代表的中國研究者在百色盆地發現了距今80萬年的手斧,對這一理論造成了極大的衝擊,還登上了science的封面文章,是目前中國考古學界僅有的幾篇登上世界頂級權威期刊的文章之一
之後中國發現的手斧等相關證據越來越多,有利的反擊了莫維斯的理論Mid-Pleistocene Acheulean-like Stone Technology of the Bose Basin, South China
百色考古:揭開廣西最早的輝煌人民日報秦黔中郡。以前認為秦將白起攻佔楚國郢都時己經順便佔領湖南西部和西北部,為黔中郡,即漢武陵郡,半個世紀後滅楚國。但考古發現湘西沅水流域直到戰國末年的墓葬仍然是楚式墓葬,到秦代才出現秦式墓葬,湘西北澧水流域則直接從楚式墓葬過渡到漢式墓葬,說明白起攻佔湖北地區後沒有繼續攻下湖南地區,或者說湖南很快又被楚軍奪回,歷代方誌的記載都錯了。
轉一個關於上官婉兒的,絕對有顛覆性。
來源:城市晚報(長春)城市晚報 - 多媒體數字報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銘並序1
夫道之妙者,乾坤得之而為形質;氣之精者,造化取之而為識用。挻埴(shn zhí 揉和黏土)陶鑄,合散信息,不可備之於人,備之於人矣,則光前絕後,千載其一……其詞曰:巨閥鴻勛,長源遠系,冠冕交襲,公侯相繼。爰誕賢明,是光鋒銳,宮闈以得,若合符契。其一。瀟湘水斷,宛委山傾,珠沉圓折,玉碎連城。甫瞻松檟(ji茶樹),靜聽墳塋,千年萬歲,椒花頌聲。其二。
五大揭秘現真相 一、關於她的祖籍&>&>家族從南方遷到甘肅後又有分支 墓誌內容遠超此前考古專家所說「沒有什麼爆炸性內容」,雖然不足千字,多位專家卻從中解讀出諸多歷史顛覆。長期以來,由於婉兒祖父上官儀的墓誌明確記載為唐朝陝縣(今河南三門峽)人,上官婉兒也就是三門峽人。但在墓誌上,則說上官婉兒是「隴西上邽人也(今甘肅天水一帶)」。該墓誌追溯上官家族的祖先出自顓頊高陽氏(五帝之一),到了戰國時代,因楚懷王之子子蘭被封為上官大夫,以官職為姓,這也是上官姓氏的來歷。為何上官儀是河南三門峽人,而婉兒卻是甘肅人呢?陝西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於賡哲解釋說,漢代,上官家族從南方的楚國遷徙到甘肅天水,之後上官家族又有了分支,其中有的到了河南三門峽,上官儀就是三門峽人,這與婉兒墓誌所說的祖籍甘肅並不矛盾。
二、關於她的經歷&>&>先後嫁父子兩皇帝經歷堪比武則天 上官儀在唐高宗(李治)時位居宰相,上官儀因「離間二聖、無人臣禮」的罪名被殺,且連累全族,婉兒剛出生就進入掖廷(宮女居住和犯罪家屬婦女宮中勞動之處)為奴。《新唐書》記載,上官婉兒「年十四,武后召見,有所製作,若素構。」婉兒是因文采被武則天所發現和起用的。之後嫁給了武則天之子唐中宗(李顯)。在嫁給唐中宗期間,曾與武三思等人私通。然而,墓誌明確記載婉兒13歲時被封為唐高宗才人,42歲冊封為唐中宗的昭容。「這在史書上從來沒有記載過,也顛覆了以往的記錄。也就是說,婉兒先後嫁給了唐高宗和唐中宗這兩位父子皇帝。」於庚哲說,其經歷與武則天頗為相似,武則天十四歲入宮,成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被太宗之子唐高宗李治接回宮中,冊封為「昭儀」。於庚哲說,上官婉兒雖然是高宗才人,但他推測可能是武則天指定的,為了給婉兒一個名份,擺脫官奴或宮人身份。 三、關於她和韋後的關係&>&>阻止安樂公主索要「皇太女」之位 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陝師大教授杜文玉說,史書上記載,安樂公主是唐中宗和韋皇后最寵愛的女兒,恃寵而驕、飛揚跋扈。曾在韋後的默許下,向唐中宗索要「皇太女」的地位,想當儲君。史書記載婉兒與韋後一黨關係十分緊密。而墓誌則顯示,婉兒並非與韋後一夥,而是拚死阻止「皇太女」一事。 墓誌以詳盡篇幅記載婉兒勸阻的過程,曾四次向唐中宗進諫,從檢舉揭發,到辭官不做,再到削髮為尼,都沒有得到唐中宗准許後,最終婉兒採取了「請飲鴆)而死,幾至顛墜。」以死相諫。婉兒喝毒藥後,太醫緊急救治,才得以保命,之後婉兒多次請求降低身份。而安樂公主的「皇太女」之夢,最終也沒能實現。由此也推翻了史書記載婉兒與韋後是一夥的說法。 四、關於她的離世&>&>亡身於倉卒之際 史書記載,公元710年,唐中宗駕崩,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誅韋後,上官婉兒表忠不成而被殺。李旦繼位,即唐睿宗,睿宗之後就是兒子李隆基,也就是著名的唐玄宗。陝師大歷史專家、博導王雙懷錶示,墓誌中記載,上官婉兒是在唐隆政變時,亡身於倉卒之際。上官婉兒的政治立場唐中宗、唐睿宗應該是比較清楚的,不是韋後一夥,而李隆基則為了免除後患,在倉促之中將婉兒殺害,可見在當時並沒有對婉兒進行審判或者詳細調查。 關於她的墓&>&>誰安葬誰毀墓?皆因太平公主 李明推測說,上官婉兒死後,睿宗懦弱,太平公主權勢極大,在太平公主的遊說下,睿宗下詔按級別修建了上官婉兒墓。墓誌記載上官婉兒「懿淑天資、賢明神助」,並以唐睿宗的名義,為其篆刻墓志銘,還獲得了「惠文」的謚號(唐代女性只有皇后和幾位公主能夠獲得謚號)。這與同時被殺的韋皇后、安樂公主貶為庶人、悖逆庶人則是無法比的。而墓的被毀,李明認為也因為太平公主,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傳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次年,李隆基突然起事,賜死太平公主,下令剷平太平公主丈夫武攸暨的墳墓。上官婉兒被認為是太平公主一黨,在剷平武攸暨墳墓時,上官婉兒墓也因此受到牽連而被毀。
睡虎地秦簡:「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
史記:「失期,法皆斬。」轉一個北大漢簡《趙正書》(雖然不是考古發掘出土的,年代估計在武帝後期),秦始皇指定繼承人的過程跟史記的記載很不同,有點毀三觀:
趙正書
昔者,秦王趙正出遊天下,環(還)至白(柏)人而病,病篤,喟然流涕長大(太)息,謂左右曰:「天命不可變於(歟)?吾未嘗病如此,悲□……」……而告之曰:「吾自視天命,年五十歲而死。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歲矣。吾當以今【歲】死,而不智(知)其月日,故出遊天下,欲以變氣易命,不可於(歟)?今病篤,幾死矣。其亟日夜揄(輸)趣(趨),至白泉之置,毋須後者。其謹微密之,毋令羣臣智(知)病。」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復召丞相斯曰:「吾霸王之壽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其後不勝大臣之分(紛)爭,爭侵主。吾聞之:牛馬鬬,而閩(蚊)虻死其下;大臣爭,齎(齊)民古(苦)。衣(哀)令(憐)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議所立。」丞相臣斯昧死頓首言曰:「陛下萬歲之壽尚未央也。且斯非秦之產也,去故下秦,右主左親,非有強臣者也。竊善陛下高議,陛下幸以為糞土之臣,使教萬民,臣竊幸甚。臣謹奉法令,陰修甲兵,飭正(政)教,官鬬士,尊大臣,盈其爵祿。使秦並有天下,有其地,臣其王,名立於天下,執(勢)有周室之義,而王為天子。臣聞不仁者有所盡其財,毋勇者有所盡其死。臣竊幸甚,至死及身不足。然而見疑如此,臣等盡當僇(戮)死,以報於天下者也。」趙正流涕而謂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議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羣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殺其兄夫(扶)胥(蘇)、中尉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因夷其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古(故)世之臧(藏)。有(又)欲起屬車萬乘以扶(撫)天下,曰:「且與天下更始。」子嬰進閒(諫)曰:「不可。臣聞之:芬茝未根而生周(凋)旾(香)同,天地相去遠而陰陽氣合,五國十二諸侯,民之耆(嗜)欲不同而意不異。夫趙王鉅殺其良將李微(眉、坶、牧)而用顏聚,燕王喜而軻之謀而倍(背)秦之約,齊王建遂殺其古(故)世之忠臣而後勝之議。此三君者,皆冬(終)以失其國而央(殃)其身。是皆大臣之謀,而社稷之神零福也。今王欲一日而棄去之,臣竊以為不可。臣聞之:輕慮不可以治固,蜀(獨)勇不可以存將,同力可以舉重,比心壹智可以勝眾,而弱勝強者,上下調而多力壹也。今國危適(敵)必(比),鬬士在外,而內自夷宗族,誅羣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羣臣不相信,而外使鬬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秦王胡亥弗聽,遂行其意,殺其兄夫(扶)胥(蘇)、中尉恬,立高為郎中令,出遊天下。 後三年,有(又)欲殺丞相斯,斯曰:「先王之所【謂】牛馬鬬而閩(蚊)虻死其下,大臣爭而齎(齊)民苦,此之謂夫!」斯且死,故上書曰:「可道其罪,足以死於(歟)?臣為秦相卅餘歲矣,遝(逮)秦之陝而王之約。始時,秦地方不過敷白里,兵不過數萬人。臣謹悉意壹智,陰行謀臣,齎之金玉,使遊諸侯。而陰脩甲兵,兵飭鬬士,尊大臣,盈其爵祿。故冬(終)以脅韓而弱魏,有(又)破趙而夷燕代,平齊楚,破屠其民,盡滅其國而虜其王,立秦為天子者,吾罪一矣。地非不足也,北馳胡幕,南入定巴蜀,入南海,擊大越,非欲有其王,以見秦之彊者,吾罪二矣。尊大臣,盈其爵祿,以固其身者,吾罪三矣。更劾(刻)晝斗甬(桶),度量壹,文章布之天下,以樹秦之名者,吾罪四矣。立社稷,脩宗廟,以明主之賢者,吾罪五矣。治馳道,興遊觀,以見王之得志者,吾罪六矣。緩刑罰而薄賦斂,以見主之德,眾其惠,故萬民戴主,至死不忘者,吾罪七矣。若斯之爲人臣者,罪足以死久矣。上幸而盡其能力,以至於今。願上察視之。」秦王胡亥弗聽,而遂殺斯。斯且死,故曰:「斯則死矣,見於之今從斯矣。雖然,遂出善言。臣聞之曰:變古亂常,不死必亡。今自夷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古(故)世之臧(藏),所謂變古而亂常者也。王見病者乎?酒肉之惡 ,安能食乎?破國亡家,善言之惡,安能用乎?察(桀)登高智(知)其危矣而不智(知)所以自安者;前據白刃自智(知)且死,而不智(知)所以自生者。夫逆天道而倍(背)其鬼神之神零福,滅其先人及自夷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中人之功力,而求更始者,王勉之矣。斯見其央(殃)今至矣。」秦王胡亥弗聽,遂殺斯。子嬰進閒(諫)曰:「不可。夫變俗而易法令,誅羣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使以法從(縱)其約(欲),而行不義於天下臣,臣恐其有後咎。大臣外謀而百生(姓)內宛(怨)。今將軍張(章)邯兵居外,卒士勞古(苦),委輸不給,外毋適(敵)而內有爭臣之志,故曰危。」秦王胡亥弗聽,遂行其意,殺承相斯,立高,使行丞相、御史之事。未能冬(終)其年,而果殺胡亥。將軍張(章)邯入夷其國,殺高。曰:「胡亥所謂不聽閒(諫)者也,立四年而身死國亡。」
現代版本:
考古版本一:成都天回鎮漢墓人體經穴髹漆人像考古版本二:四川綿陽漢墓經脈漆雕彩繪經絡漆人據說通過高人內視發現的玩意居然會差距這麼大我也是醉了,不過這樣打臉也絲毫不影響大師們繼續忽悠。
真搞不懂,為什麼會有人糾結這正面反面,那我就補上幾張圖來,難道正面反面可以說明經絡這玩意是一樣的?簡單粗暴的說所謂經絡,基本上每朝每代不同時間甚至同時期不同地域出土的相關文物上他就沒重樣的,直到宋朝才穩定下來,或者說宋以後就無史料記載的能內視的神醫了。馬王堆出土的關於蘇秦的記載
表面上是齊國軍師,實際上是燕國間諜,先是合縱六國伐秦,然後背地裡唆使齊國伐宋,挑起諸國的不滿,最後引發由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致使齊國喪失七十多城池。
至於為什麼要到齊國當間諜,那是因為齊國和燕國是世仇,而且從地圖上看,齊國對燕國威脅也很大。關鍵是這事兒是不久前才知道的,之前史書一直以為蘇秦就是齊國的人,馬王堆的史料出來後,才讓我們了解這一代縱橫大家的算無遺策阿房宮遺址考古沒有發現瓦當,所以可能根本就沒建完。
麒麟。史書記載:
考古發現:
有一期節目找了幾個證人圍繞當年川島芳子被處死的情況展開調查,很多人提供出一些蹊蹺的證據來質疑川島芳子並沒有被處死,而是找了個替身。她自己脫身而出,變身為方姥,在身邊心腹的幫助下隱姓埋名在東北又生活了幾十年,最後得一終老。雖然有很多間接的證據來佐實川島芳子和方姥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我個人認為,由於當時直接經手人已經故去,並沒有特別有力的證據來支撐這一觀點。
必然是竹書紀年啊,與正史相去甚遠,比如說堯舜的這句: 昔堯德衰,為舜所困也,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說好的堯禪讓給舜呢? 還有說伊尹這句:伊尹放太甲於桐,尹乃自立。 說好的伊尹賢相輔佐太甲呢?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正本已於宋代遺失,流傳下來的不是正本,但據說可信度較高。
推薦閱讀:
※中國史書上有哪些被今天認為是不可信或存疑的記載?
※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是什麼?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歷史讀物?
※想讀繁體字版的史書,需要買本字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