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的曲子,如果聽日文版就覺得好美,可是中文翻唱就一塌糊塗?
同樣的一首曲子,聽日語就覺得好好聽,可是翻唱成中文就覺得沒那個意思了。
中文版:這首歌曲子寫的不錯,但歌詞我覺得不好。
日文版:這首歌歌詞我不懂,但曲子寫的真不錯啊!共同的東西是加分項的話,產生比較的就是扣不扣分了。
////////////////////
下面將我在另一個問題下的回答粘過來作為補充,有興趣的可以參考讀一下。
一般情況日語、英語和中文三種常聽的語種的歌曲的比較中,中文都是最吃虧的。
我在大約一年前寫過一篇藝術教育中心的課程報告,主題就是三種語言的歌詞分析。下面大概說一下我的看法。在這裡我們舉這樣幾個例子。Destiny"s Child《Brown Eyes》與S.H.E.的《戀人未滿》
鄧麗君《時の流れの身を任せ》與鄧麗君《我只在乎你》中島美雪《銀の龍の背に乗って》與范瑋琪《最初的夢想》中島美嘉《雪の華》與韓雪《飄雪》長渕剛《とんぼ》與小虎隊《紅蜻蜓》
平井堅《Gaining Through Losing》,英語版《Gaining Through Losing》與F4《流星雨》
_(:3 」∠ )_是的我就想說那個年代多少中文經典歌曲多少都是從日本翻唱來的啊……
其實我們注意到的是,日語的發音只有50音圖裡的這些音,實際並不足50個。
算上長音促音撥音,也少的可憐。你可以想像一個五十個不到的音的歌詞。說的極端一點,你可以想像一首英語字母歌,翻來覆去換順序換曲子,今天從A長到Z,明天從W唱到P。日語的優勢就在於,用特別少的音互相組合出了一種語言文字,唱起來簡單,聽起來也只有這些簡單音節,但含義卻是一整個語言系統。而英語和中文的發音就要多得多。而這個裡面就又有另一個大問題。英語的一個單詞長度並不是固定的。單詞有長有短,寫出來是分著的,唱出來則是連在一起的。漢語的文字則是單音節文字,每一個字對應一個發音。而這個時候出現的則是一個要命的東西,叫做聲調。
想明白聲調的影響,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好。風在吼,馬在叫。
這是《保衛黃河》的前兩句歌詞。這首歌整體雄渾大氣,體現了中國人民保家衛國的決心,是抗日救亡歌曲中的翹楚。但是這首個有一個巨大的問題。
我們來想想這句詞怎麼唱。注意那個「馬」字。你會發現,這句唱出來的結果是【mā 在叫】——「媽」在叫。是的,完全不是「馬」的發音。當然你也可以想像唱成三聲的曲子應該怎麼改,結果必定是不忍直視。當然抗日時期的歌曲我們不能要求這麼多,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個時候寧肯捨去這個讀音問題,也不能讓歌曲氣勢垮掉。相比之下就要羨慕日語和英語了。這兩種語言寫歌詞,幾乎不用考慮聲調/音調,押個韻就好,甚至韻都不押了,完全可以。但漢語歌詞你這麼寫個試試……事實上,再這樣的語言環境里,我們對歌詞的要求也要更高。實際上我們看近三十年的流行歌曲,很多都有著高超的甚至創造性的歌詞。這裡我隆重推出羅大佑。我羅的嗓子雖然不算很好聽,但音樂教父這名字不是白叫的。林夕這位現在大紅的詞作,一定程度上算是羅大佑的接班人。羅大佑不會粵語,他的粵語歌詞都是林夕代寫的。包括《皇后大道東》這首神曲。
羅大佑的詞作可以從《童年》、《光陰的故事》、《鹿港小鎮》中一見端倪。此處不細說。倒是值得一提的是粵語這種填詞方式。至今粵語歌詞創作都要遵循「倚聲填詞」的準則:如果要根據一段已經存在的旋律來創作歌詞的話,也必須遵循字的聲調歸屬於樂音這個原則。每一個樂音只能填上歸屬於這個樂音的字,而不能像用普通話寫歌詞那樣任意的旋律可以配上任意的歌詞。
由此也大約可以看出,之所以說中文不適合填詞,其實說的是普通話不適合。
倚聲填詞不是粵語歌的獨創,而是從宋詞的創作就存在的方法。再往前追溯,則是樂府的定曲定題創作。道理都是相同的:曲調和字調必須互相依託,不能互相獨立。粵歌的倚聲填詞是對此的保留。或者說,我們批的中文歌其實多數是普通話歌曲,粵語歌比較少。還是,普通話太不講究。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中文填詞的難度其實也要大於日語或英語。一方面是因為上面提到的聲調的講究,另一方面則是在於辭彙與語法的使用。不知道大家在聽粵語歌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一點,就是粵語歌里使用的一些辭彙一輩子都別想在普通話歌詞里看到。富士山下 陳奕迅 作詞 林夕
攔路雨偏似雪花 飲泣的你凍嗎 這風褸我給你磨到有襟花連調了職也不怕 怎麼始終牽掛 苦心選中今天想車你回家原諒我不再送花 傷口應要結疤 花瓣鋪滿心裡墳場才害怕如若你非我不嫁 彼此終必火化 一生一世等一天需要代價
這是粵語歌的語法,不是普通話的語法。這裡就佔了個便宜:普通話歌詞用粵語能唱,粵語歌詞普通話不能唱。說白了,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有些辭彙不自然。
這裡指著鼻子罵一下現在大量出現的古風歌曲。簡直特么的就是殺馬特洗剪吹。而在日語中,這種情況變得幾乎不存在。我們來看一首歌,椎名林檎的《NIPPON》。我這裡直接貼中文翻譯版。NIPPON(日本) 椎名林檎
萬歲!萬歲!日本晴空 列島漫溢熱氣 天色正好
乾杯!乾杯!來吧出陣!我們當代的風雲男兒朝著最遠方的目標 攜帶而來的只有在這個地球上最純潔無暇而又無比崇高的藍色比任何事物都要熾熱而冷靜的火焰 歡呼聲傳入耳際 匆忙中獻上祝福今天以前 在過去平凡與不平凡的日子裡 所積蓄的所有財產 此刻就是盡數使出之時爽快的心情與氣氛任誰都無法奪走行走在廣闊浩瀚的宇宙間 勝負也許正在那裡等待著 沒錯 在那生命坦誠相對的地方就在剛剛的那一刻 考慮的事情已經陳舊 已經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將身心完全釋放 超越時代的節奏 無比迅猛 此刻全力地踢出堅定的一步啊 不經意間接近的淡淡的死亡的氣息 讓這個瞬間 顯得愈加鮮明深深刻下我們的存在 帶往那個世界 至上的人生 至上的景緻
清風拂面 在這獨一無二的時刻 點燃起內心更強烈的火焰在這個地球上最純潔無瑕 屬於我們的火焰 將會燃放出最旺的藍色萬歲!萬歲!我們的祖國陣陣風吹 乾杯!乾杯!我們的祖國陽光普照
同志們哪,這是啥……這東西你能直視?
這樣的歌詞在中國出現是會被人扣一輩子馬屁精的帽子的……啊忘記說了,這個是2014年世界盃NHK的應援歌曲。有興趣的可以搜一下蘋果阿姨在第65回紅白歌合戰上唱的這首歌的視頻。所以倒也不完全怪中文歌寫的不好,有些時候不是國軍不強大,而是共軍太可怕。不完全該怪填詞沒水平,一部分帽子也要扣給普通話有著許許多多的限制。
即使是我原本不喜歡的方文山,在我看了他一首歌的歌詞之後也稍微加了點好感。千里之外 周杰倫 填詞 方文山
屋檐如懸崖 風鈴如滄海 我等燕歸來時間被安排 演一場意外 你悄然走開
故事在城外 濃霧散不開 看不清對白你聽不出來 風聲不存在 是我在感慨
這段歌詞,第一句給加分,後三行零分。
零分的原因是各種奇怪的不知所以的拽,加分是因為「崖」字在台灣的讀音大約是yai2,押了韻。得分什麼人唱。鄧麗君自唱《我只在乎你》,梅艷芳翻唱近藤真彥的《夕陽之歌》、山口百惠的《孤身走我路》,張學友翻唱前田亘輝的《分手總是在雨天》,王菲翻唱中島美雪的《容易受傷的女人》,張國榮唱《風繼續吹》、《有誰共鳴》。。。。這些唱得不美?美爆了好嗎!
問題在於有些新人強行翻唱,拿一首日本巨星的名曲過來,重新填詞填得跟狗屎一樣,一沒唱功二沒感情,這樣的翻唱效果要是能跟原曲比才怪了。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題主在問題中提到的「好美」 「好好聽」 「一塌糊塗」 「沒那個意思了」 其實都是一種主觀感受。
於是我們就要來分析一下是哪些原因可能造成或者影響了 題主提到的這種 主觀感受。
1. 語言角度 漢語與日語的發音區別,造成了在音樂中的聽感差異。- 前面有童鞋在回答中提到了:日語元輔音比接近1比1,從語言學角度上容易帶來聽覺美感。
- 「漢字的音調」是漢語中璀璨的精華。但是較為遺憾的是作為歌詞,伴隨著音律下,漢字的音調感有部分流失。
2. 旋律角度
同一首歌,由於非母語版本的歌詞並不能讓聽者產生直接的理解,因此歌曲的旋律將會成為最主要的聽覺因素。日本歌曲本身作為一種異域藝術,會給國人帶來一種「新鮮感」;再加上其獨樹一幟的和弦及旋律走向,可聽感較強,因此可能造成題主所描述的感受。3. 演繹者角度
一些歌曲中日本歌手出色的演繹給歌曲加分。 可能是受日本演歌文化的影響,日本歌手普遍具有較強的聲音感染力與歌詞語感,給日語歌曲帶來獨特的演繹美感。在SLS唱法逐漸流行、歌手們紛紛苦苦修鍊發聲機能之時,日本歌手卻劍走偏鋒,用或輕柔或空靈或悠揚的音色將小嗓發揚光大,造就出了特殊的藝術感。 在這一方面,絕大多數中國翻唱歌手還需繼續努力。4. 聆聽者效應 這方面影響因素就太多,而且因人或因曲而異,簡單舉幾個例子。- 某些歌曲承載了一些歌曲以外的意義。比如說,數碼寶貝DA01 OP《butterfly》灌籃高手的《君が好きだと叫びたい》《世界が終るまでは》,再比如 諸如「我的外婆/爺爺最喜歡給我唱《北國之春》/《津軽海峽冬景色》」 之類……
這種情況下,任何挑戰情懷跟記憶的翻唱都不會討好。
- 有的人會說:「我就喜歡外國歌曲怎麼了我樂意」 「我就是聽不慣中國翻唱你打我啊」 blablabla……
(= =# 你開心就好……………)
- ……想到再補充
在我日語入門之前,有喜歡聽的日語歌會查一下有沒有中文版。可以說翻唱聽了不少,我是沒有所謂原唱情節的,算是比較公正吧,就憑著我聽歌的經驗答題。
一、歌詞
1.中日語之間的巨大差異造成兩者之間轉換很難。由於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時流傳下來的宋詞元曲早就養刁了聽者的胃口,我國流行音樂還比較注重歌詞,不僅要押韻還要有內涵,衍生出了一派研究遣詞造句個中意味的歌詞黨(我知道歌詞很重要可我真的很煩在林夕填詞的所有歌下面談歌詞的行為)。
日語歌翻唱成中文有一個問題,日語歌會比中文歌節奏快,也不像中文歌一樣考慮聲調,一般情況下,日語歌幾句話唱出來的意思有時候一句中文就能搞定,這樣填中文詞的時候就會很麻煩,就變成一堆一堆長句子還要押韻,還要有意義,想要精緻的句子很難。中文的精緻是越說越短,長句子註定水分大。
當然你可以稍微修改一下讓其更適合用中文表達比如看這兩句(來自田井中彩智《最高の片想》),中文可以唱一句話了,日語表達的意思就是「想起你」。
2.兩種語言在填詞上所謂的押韻、修辭以及追求的感覺都不甚相同。
日語歌可以亂七八糟不怎麼管語法,還可以根據需要改音。還有一種手法,就是填的是一個詞念另一個詞的音,我忘了這叫什麼手法,貌似知乎上有個大v提過。
日語歌有時候歌詞很簡單,情緒僅僅是在一個「あなた」和「きみ」的區別里。放到中文裡就很難做到,日語有時候簡直像作弊一樣。舉例,林夕填的兩首歌的詞。
《花無雪》,原唱,中島美嘉《雪の華》比較毀的是這種,同樣是林夕寫的,原唱是濱崎步的《ebd roll》,我真的不相信林曉培唱這首歌的時候不是吃了屎的心情。
3.強行扭曲歌曲表達的情緒,導致詞曲完全不是一個風格。
栗子,原唱,UA《情熱》翻唱,李玟《wuwulalala》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為什麼這首歌會變成這樣!還有這個,號稱是原創曲的!什麼臘雞玩意!跟「just can"t help it」版的《丸之內的虐待狂》連編曲都一樣,你以為你換個歌詞我就聽不出來了嗎!
還有一個韓語歌,李善姬女神的《姻緣》,居然中文版是這樣的?_?
這種東西看多了會瞎啊尼瑪(╯°□°)╯︵ ┻━┻回歸正題,我們需要一個正面典範。
歌詞方面中文版我認為最好的應該是《蘇州夜曲》了。這首歌本來就是根據我國音樂風格寫的,詞也是用心填的,明顯檔次高一截。做到不管是中文還是日文各有千秋,沒有高下之分,畢竟曲子是服部良一大神寫的,質量有保證(′?Д?)」二、歌手音色唱功等客觀主觀因素。
這個不僅是中日文里存在,日文翻唱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栗子(⊙ω⊙)如下
1.音色朴基英,我是歌手live版《雪之華》原版,中島美嘉《雪之華》lalala love song
原版,久保田利伸;翻唱,beni,絢香,放浪兄弟等…2.唱功
特別是唱功特別好的人翻唱真的會碾壓原唱到連渣都不剩。聲線合不合你的胃口也是一方面,有的歌手就是音色棒替代不了。聲線唱功都沒話說的就上神壇了比如中島美雪(未殘時期,殘了高音沒原來好聽了),比如夏川里美
翻唱的話舉這個栗子如何
原唱,一青窈《かざぐるま》,中文版,蔡淳佳《等一個晴天》,歌詞OK了,翻唱聲線集合,可是氣勢上情感上差太多了。讓我們來看一個情感及格的版本o(`ω′ )o
音色說真的,很主觀很主觀,像我這種蘋果粉,都會承認有的歌她唱起來就是沒原唱好聽就算歌是她自己寫的。
比如,有坂理惠的聲音蘋果就替代不了3.唱法
這個比較不被常人接受的應該只有元千歲那種吧大概(′-`).?oO我最近可喜歡她了唱法跟音色也有關係我就不多說了
三、編曲
翻唱按道理來說應該讓原曲煥發第二春,可是有一些翻唱真的粗製爛造到不能忍啊啊啊,讓人覺得他的主要目的是完全難聽到猜不出是翻唱。成功的翻唱應該是這樣的!讓人忘記原曲的存在啊!
雖然人家不承認。或者這樣的,用聲音證明自己
雖然這個也不承認......綜上所述,原因是很多的,但同樣也存在只能中文好聽而日文翻唱不好聽的歌,也沒必要太在意這些,音樂無國界。畢竟我們很多我們能聽到的日語歌本來就是經典曲目,無可替代。我來回答!和翻唱歌手有關,更重要填詞與旋律的搭配(????ω????) 舉例,都是鄧麗君原唱的《我只在乎你》,「所以我,求求你」一句,日文是「da ka la, o ne ga yi」,感覺很不同吧?這裡日語詞與旋律結合得更緊密。再舉例,《歌聲與微笑》(大家都會吧?)「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請百度它的英文詞,唱一下……………
忍不住想要說一句
別將本題變成了:同一首歌到底是日語好,還是漢語的好 到底漢語好聽還是日語好聽就像我最後說的,喜歡與不喜歡 這是一種很玄妙的感覺,說不定有一首歌你也會覺得中文版本比日文版本好聽呢。有的時候:我就是喜歡日文版本的,需要理由嗎?需要嗎?不需要嗎?感覺的事,非要說出個所以然來,那沒有個絕對正確的答案。以下只是列舉幾種可能原因,隨便看看就好。
--------------------------------------------------------------------------------------------------------
這不僅體現在日語翻唱歌曲上,粵語,英語不也有這種情況發生嗎?▲ 首先,有的學者說過日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雖然可能不是第一,但是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日語聽起來起碼比漢語好聽。)在語言學上,評價一種語言的發音是否優美,有一個公認的標準,那就是輔音數量和母音數量的比例,比較合適,最好是一比一,比如「櫻花」「さくら」,它的發音是 [s]a[k]u[r]a(我故意把輔音放在方括弧中),您看,一個輔音帶一個母音,正好是一比一,很規範,這樣的語言,發音就好聽。相反,您看這個英語單詞script,它的發音是[skr]i[pt],五個輔音帶一個母音,這樣的語言,發音就難聽。所以,在國際語言學界,日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是三個公認的發音優美的語言,並且日語排在第一位。 ------ 張宏 著《閑聊日語》
2015.10.02修改
評論中有人質疑這些說日語是世界上第XXX優美的語言沒有根據不權威暫且將這個原因修改為:喜歡日語的發音方式,喜歡日語聽起來的感覺。不是語言學大神,只是一隻日語喵,在學日語的這些日子有煩日語的時候也有被這種語言感動的時候。摻雜著所了解的之星半點日本文化,對於有些日語原唱,日語翻唱我也覺得很好聽。
▲ 其次,有一句戲談「中島美雪撐起華語樂壇一片天」。有許多著名歌手的著名歌曲都是她原唱,比如范瑋琪的最初的夢想等。我們可能先是聽過這些歌曲的中文版本,之後才發現原來日文版的是原唱,較原唱的歌詞,表意改動了很多。對於日文原唱新鮮、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覺,總是會喜歡的。
▲ 還有,不知道樓主會不會日語?不會日語的話聽的時候是聽不懂日文歌詞的意思的吧,此時你聽的歌曲在腦海中反應的只有它的旋律 。相比與聽中文版歌詞會直接在你的腦海中進行反應,此時你的注意力會更多的集中在歌詞身上,有些中文翻唱填詞不和你胃口,自然會覺得沒有了日語原文的那種「聽不懂」的意境感
▲ 另外網上簡略總結的日本流行音樂特點:
1,轉調時以同名大小調轉換為主,轉調頻繁;
2,和聲織體以上行大二度較為普遍;
我所能想到的日本流行音樂的兩個基本特徵。任何一個民族的流行音樂都與其民族傳統調式有關,因此多熟悉民族調式有助於更加理性地總結出當今日本音樂的特徵。
日本歌曲總體音樂類型分三種 第一 能樂,傳統宮廷類 比如 櫻花 第二,民歌 比如 拉網小調 沒有伴奏,完全靠嗓音 第三,流行樂 電子風格濃厚 現在各種曲風都發展得很快 當然也有blue,jazz類型的,但不多 流行音樂以舞曲為主說道流行音樂我們分析一下:首先,風格多變(不喜歡的你也可以說他怪異〕,日本民族是一個改良主義的民族,缺乏原創精神。從科技到文化都是如此,所以日本音樂幾乎沒有一首歌是很純正的某種風格的,絕大多數是一種雜燴,再加上其民族的調式。 第二,日本音樂的編曲是很細膩的,其和聲連接十分講究,特別是BASSLINE,感覺許多歌都是靠BASS撐著。低音進行以2度為主,而5度用的很少,因此其和弦經常轉位。 第三,經常,應該說總是變調,而且很特別的一點是經常同名大小調的變換,這點在西方的流行樂中很少見。
日本被稱為大和民族,民族樂器與曲風都保存的很好,如三線與尺八等;作為島國,他們的島歌也很有特點,樓主是否也有可能是喜歡他們的樂曲風格所以更加喜歡日語版本的歌曲?(本人並非音樂相關專業學生,僅為查閱資料與猜測。)
▲
喜歡與不喜歡 這是一種很玄妙的感覺,說不定有一首歌你也會覺得中文版本比日文版本好聽呢。有的時候:我就是喜歡日文版本的,需要理由嗎?需要嗎?不需要嗎?以上以後理解更深了會隨時補充的 _(:_」∠)_首先可能是原唱歌手對歌曲詮釋得更好,而翻唱者對歌曲的詮釋還欠些火候(或者說你習慣了原唱的詮釋,換做翻唱的版本的話就有些不能接受)
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歌詞的影響。我不知道你能不能聽得懂日語,很有可能是你聽不懂歌詞,所以不會在意歌詞說的是什麼,只關注旋律了。而換做中文翻唱版後,你聽懂了歌詞,對歌曲的好印象可能就降低了……
這只是我個人的猜測,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先入為主
因為兩種語言的發音規則的差異導致的。
其實很多時候是唱片製作中的問題:
我這裡舉兩個例子,竹內瑪麗亞作曲,中森明菜首唱的一首RB流行曲《Oh No Oh Yes》,原曲發表於1986年,在華語歌壇共有三個翻唱版本,梅艷芳的國語版《兩個愛》(1988年),粵語版《Oh No Oh Yes》(1987年錄製),以及大陸著名女歌手李娜用梅艷芳粵語版原詞改成普通話翻唱的《Oh No Oh Yes》(1989年錄製)對比如下:
中森明菜1986年首唱版 OH NO、OH YES! 曲作者竹內瑪麗亞87版 http://music.163.com/#/song?id=659395 梅艷芳1987年粵語版 Oh No!Oh Yes!梅艷芳1988年國語版 兩個愛-梅艷芳,兩個愛在線試聽,MP3免費下載,兩個愛歌詞下載李娜1989年普通話翻唱版(沿用梅艷芳粵語版原詞)Oh No Oh yes-李娜,Oh No Oh yes在線試聽,MP3免費下載,Oh No Oh yes歌詞下載中文版梅姐和李娜大姐的嗓音未見得比日文版差,林振強為粵語版填詞也很順,可是製作上就不敢恭維了,李娜大姐的89版編曲和伴奏幾乎是完全失敗,拙劣的midi效果令人出神。梅姐版的編曲還不錯。===========================還有一個例子是蔡國慶先生在日本amuse株式會社邀請下赴日錄製的首張專輯《花開在旅途》,半數歌曲翻唱南天群星,製作很好,填詞很差,詞句堆砌重複、不具備傳唱性。後來蔡國慶與Amuse發生誤會,amuse發現了打著正規音像公司旗號出版的盜版盒帶,以為蔡國慶違約與第三方合作錄製了專輯,單方面宣布解約。如果沒有盜版盒帶的坑害,蔡國慶可能成了福山雅治的同期。撇開中文和日文的發音不同不說,填詞的功力也會影響歌曲許多,兩大演歌名曲「津軽海峽冬景色」和「大阪しぐれ」被鄧麗君翻唱成《一片落葉》和《只要你心裡有我》,兩首歌的歌詞都讓我覺得不舒服,但是鄧麗君唱日文原版的「津軽海峽冬景色」和「北の宿から」卻仍然很動聽,《北國之春》和「北國の春」也一樣好聽。有很多日文名曲都被翻唱成中文過,有不少成名了,但也有不少被人遺忘.不過有一首歌我覺得翻唱的填詞和演唱都比原唱更好聽,劉若英的《後來》,原唱是kiroro的「未來へ」。
日語有嚴格的節拍,本身就是類似唱歌的東西,當然更適合做歌詞
空耳大法好!比如說奶茶的《後來》不就成功了嗎。
不知道題主懂不懂日語,但是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是:你聽不懂歌詞。
有些你可能覺得很美的日語歌,講道理在我聽來歌詞寫的跟「愛情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沒什麼區別,自然也就沒有什麼神秘感,好聽不好聽全看唱功和編曲。
當你不懂日語的時候,你會對歌詞加一層柔光濾鏡,如果漢化組水平還說的過去,甚至會對原本的歌曲進行美化,因此你會覺得很美。唱功問題吧。
現在的中文翻唱質量不夠好。
80/90年代的粵語樂壇很大部分受歡迎的歌都是翻唱自日本的當紅歌曲的。
李克勤的《月半小夜曲》劉若英的《後來》筷子兄弟的《老男孩》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實》陳慧嫻的《千千闕歌》周華健的《花心》張國榮的《Monica》等等以上都是極高質量的翻唱作品。還有就是鄧麗君的歌
鄧麗君也翻唱了很多日本的歌,而且都是和原歌詞意思出入不大的歌。《我只在乎你》《漫步人生路》《襟裳岬》《償還》《夜來香》《何日君再來》等等一首好聽的歌處理恰當的話唱成什麼語言都會很好聽,不好聽的原因只因為作詞人功力不夠。因為聽不懂日語,只能聽曲了。
現在知道「編曲」和「製作人」是幹嘛的了吧?
我看到我最喜歡的一首歌 《美しきもの》 美麗之物 被翻唱成不堪入目的電流音之後,我真是想日了poi了.所以我覺得歌手是一個問題,市場是一個問題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話說得太直白了就失去了美感。也就是不明覺厲。
不僅是日文歌,英語歌、粵語歌、法語歌甚至古風歌等等都有這樣的現象。比如《young and beautiful》:
Will you still love me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
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 got nothing but my aching soul?
I know you will, I know you will
I know that you will~~~
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beautiful?
要是翻譯成中文,歌詞就像怨婦碎碎念一樣,變得毫無美感。有人把歌名翻譯成風華正茂,加上了修辭還是感覺好俗啊。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人唱歌好像不用力就輕易唱到高音?
※如何看待 2016 年水星獎 (Mercury Prize) 的頒獎結果?
※如何評價 《那年那兔那些事兒》 第二季片尾曲《驕傲的少年》?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這樣的歌詞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