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教授王福重微博炮轟體育生和各大院校?

用『我們村的挑糞老大爺』來比擬體育特長生。

到目前為止的最後一條,把體育特長生比做體制膿包,把體育特長生上大學稱為『不當利得』。

---------------------

王福重是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北大博士後。


時不時還會有人點贊。所以送大家一張福利照吧。

------------------------------------------------------------

嘛,我就是那類通過減分進入大學的體育生。所以特別想來回答這個問題

----------------------------------------------------------------------------------

其實,這個現象不單單存在於從高中進入到大學的階段,體育生在小學時就可以享受各種優惠政策進入最好的學校。拿我自己舉例,不管是小學還是初中亦或者是高中,都就讀於上海最好的學校之一。另外差不多在我初中的時候,我就可以確定我未來高校水準的下限了。當然這一切都是需要運動成績作為保障的。

就我本人而言我是支持王教授的,理由其實很簡單

因為讀書真的比訓練苦。體育生總會吹噓自己在訓練中受了多少痛,留了多少淚。但說實話這些都是自我感動下的產物。尤其是從現在往前回看更容易產生自我感動。我的運動水平應該在知乎中算是比較突出的了(是的這點自信還是有的)每當那些一二級運動員舉著苦淚痛的大旗時,我就想笑。連我都只是每天訓練兩個小時,其餘時間大多在玩耍,實在無法想像那些一二級運動員是經歷了多少慘絕人寰的折磨才會天天在朋友圈轉發這類無聊的文章。

讀書比訓練苦的根本原因就是,讀書是一場持久戰。是的,除非你真的天生就是大牛,一般想進入TOP4的大學最起碼需要從高一的時候認真刻苦的學習。在某一個時間點懈怠或者掉隊就有可能失去進入這些大學的機會。

體育生則不然,在每年高考之前,大概在1-3月份(不同學校時間不同)各個高校會對有志進入本校的高三體育生統一進行文化和體育水平的測試,但這次測試無疑是以運動水平為主導的。也就是說只要體育生只要在這次測試中表現出色基本上就已經確定進入自己心儀的高校了。當然即便表現不好也不要緊,這個後面細說。體育測試和文化考試有著很大的不同就是,體育是一種硬競力表現,簡單說就是我跑的比你快就是比你快,除非身體本身產生異變,所以最後的測試結果基本上是八九不離十的。而文化考試,主觀題不說了,哪怕是客觀題都有自己擅長與否的考量。但運動測試這兩個方面都不涉及。喜歡看體育的都應該聽過 主項(major)這個詞 而高校的體育測試的時候一般只關注主項的運動成績。故而體育生進入自己想進的高校可以說是簡單至極,當然前提是你的運動水平達到不同高校的不同標準(對比當然是通過文化考試進入高校的考生)

被高校錄取的運動員基本上會有三個選項

1 免試入取進校 --- 適用於專業隊的,國家隊的,名人啥的

2 二本六五折入取--- 大家可以計算下幾分,上海的話應該就200多分吧

3 二本分數線入取--- 這種供那種 運動水平較低 但是讀書還可以的人選擇

當然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復旦就對運動榮譽這種無聊的東西不感冒,所以他們只提供第三個選項,當然這也保證了復旦大學的體育生學術水平不低,相應的運動成績也就。。。。。

我自己的話,在高三時候,基本上可以進全國任何招收游泳運動員的學校,北大清華當然也可以,國外的話我教練曾經在斯坦福任職,所以他當時推薦我去斯坦福,無奈我從小學開始就從沒背過單詞,英語課基本睡覺,英語實在太爛也懶得考托福,就選擇在國內讀,我自己又不願意出上海,於是乎就選擇了現在的學校。或許對於普通考生來說,北大清華是最優的選擇,但其實北大清華的體育生都是相對而言,水平較低的。因為這兩所學校在畢業證書上會敲兩個章,一個是體育系的,另外一個才是你自己選的學院的。這種做法實在是有點意思。本身體育生就是為了畢業證書才去讀的大學,你搞這套 優秀的運動員當然不會鳥咯(胡凱當了團委書記好像改革了,但反正我當時是這樣的)

下面說說為啥支持王教授

一,一些體育生素質和求知慾的確配不上他們的母校

二,這類機制太容易滋生高校腐敗了。(人大那個叔叔 害的我同學背井離鄉來到了上海- -)

三, 體育生的存在從某種程度是對於普通學生的不公平

四, 高校招攬體育生,除了競技影響力和競賽水平追求外,沒有達到最原始的目的(通過體育生帶動普通學生和學校的運動氛圍)

理由一

其實大多數人,對於體育生的不滿大多都來源於這一條。試想若體育生各個都是謙謙君子,窈窕淑女啥的估計現在也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簡單說一下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吧 運動競技屬動而學習認知屬靜。靜下心來學習,才能學得好 而運動員通常在一天的訓練中時刻處於動態的訓練中,久而久之心也就很難沉下來。這也是為什麼普遍籃球運動員的自身素質是相對來說比較差的,因為他們真的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動態中訓練,這也解釋了為啥棋類運動員在進入高校之後更容易的融入到普通學生生活狀態以及可以快速的跟上學習步調。他們的訓練模式以靜態為主,心是可以靜下來的。另外一點,學習也是很累的好嘛,雖然我在前面說了訓練不累,但其實也是很累的好嘛- -練得不好是要被教練打的,假設是你 早上剛練完,已經很累了,晚上還有堂訓練課,不論是從精神壓力考慮還是從恢復體力考量都不會選擇 學習 這種即累又枯燥的活動作為自己的第一選擇吧。當然是把妹,玩遊戲,吹牛更容易讓自己達到身心放鬆的目的吧。所以一個有10多年的運動生涯且幾乎沒讀過幾本教科書的體育生在進入高校之後怎麼可能迅速轉變自己的生活模式阿。

故而很多進入高校的體育生,從素質方面來看的確和普通學生不大搭調

理由二

前面說了,哪怕測試的時候不好也沒啥太大關係

1.一般各個高校和其地方高中都會有一些類似合作關係的存在,上海的華師大二附中,交大附中,北京的人大附中一看就是高校冠名的中學。在體育生系統中也是如此,中學都有自己特色的體育項目(當然你沒有特色體育項目就不招體育生了嘛這裡無關不談)都是教育局和體育局一起認定的,所以從初中起,各個中學就可以招納自己和自己學校特色體育項目匹配的體育生了。如女籃(向明中學,建平中學)男籃(五愛,南洋模範中學)游泳(敬業,民立中學)女足(曹楊二中)---以上都是上海的學校,外地我不知阿但都是一樣的。 列舉的都是個專項水平里最好學校還有很多很多其它中學存在。

那麼這類中學和各高校不同的運動傾向相匹配,達到一種或默認或明了的合作模式。假設某一個學生的運動測試水平當天表現的確不好,那麼也可以通過自己中學和各高校的合作關係輔以自己過往運動水平的證明,提升自己進入該高校的可能性。至於多大,我不喜歡匿名你們自己猜吧

2.還有一種解決方式國內外其實都存在,另外也不僅限於體育生這塊。當然體育生的家庭條件平均水平不低這是實話。因為不匿名所以就說點故事。

我們學校招划船的體育生,有一哥們人矮,腿短,顏值低。感覺和體育系傳統流派不符。就問了室友他是練啥的。他告訴我划船時候喊口號的。。。一 二 三,一二三!嘛大概就是這樣。一天下樓見到宿舍門口停了輛卡宴。發覺那哥們在車裡玩手機

又有一哥們,平時不見訓練也不見學習。就是在宿舍里打遊戲,總想知道他是練啥的。又問了室友,原來打籃球的。我趕忙約了一起打球,這慢三步踏的,這小身體壯的。讓我明白了原來加了籃球特長生也不能保證你每局能贏。那天我的想法是贏一局就好&> &< 反正靠著他我才知道原來有台筆記本叫外星人專門打遊戲的。而他之前那台電腦是27寸的mac

我們學校還招田徑的,不過比其他專業還要誇張的是,連教練都沒有,所以完全不用訓練也不用比賽。我就在想那招這些傢伙幹嘛吶?具體到每個人我實在是沒法搞懂,但有一哥們傳說他老媽是某外資銀行的大中華區總裁助理。人實習去的是羅斯查爾德投行,就在恆隆那邊。但是這是傳說!我說了是傳說。而且傳說嘛都是假的對吧。

理由三

大多數普通學生寒窗孤獨數十載,才能等到金榜題名時。范進中舉時的表現讓我真心挺詫異的,畢竟從小到大在擇校方面實在太過容易,無非是從這個重點學校轉到另外一個重點學校。直到現在自己申請出國,才感受到這方面的不易。即便如此我也可以為自己想去的學校比賽而來大大增加自己被錄取的概率。正常學生想要進入名校,無非是努力學習這一條路。體育生在擇校方面的優勢從某種程度而言的確是對普通學生的不公平。我理解,我支持大多數普通學生的憤怒。

回過頭來說,無知也是造成憤怒的原因!教育局規定,普通高等院校每年招收體育生特長生人數不得超過該年高校入取本科人數的1%(學校具體執行咋樣我就不知嘞)我進學校那年本科生入取了3000多個,所以那年學校也就招了28個體育特長生。也就是說讓眾多普通學生不平,憤恨,惱怒的體育生,平攤到每一年也就30來個左右。如果你進不了這所大學怪體育生侵佔了你的名額,那我覺得你真的想多了,如果你真的進了這所大學怪體育生影響你學習,那我覺得你也想多了。

而且說實話,體育生的招收是可以為學校帶來實際效果的。每年的大學生錦標賽,四年一次的大學生運動會,甚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都是學校奪取榮譽和獎勵的途徑。比賽成績的優異甚至決定學校在本地和國家相關政策和撥款方面的支持程度(簡單說就是錢,錢,錢。名,名,名)

而這些大多都靠,這一年三十幾個,三年90多個體育生的努力。

所以啊,我真心承認王教授說的對,大家也說的對,連我自己都覺得慚愧。進大學前可以說一天書都沒認真讀過,英語更是從小學開始就不及格。但是這是市場的行為,不是國家意志,是高校自己決定要通過這種方式來博取榮譽和光榮。況且對中國的綜合性大學來說,一年30幾個人算多嘛

理由四

高校是希望體育生可以推動學生運動情緒和學校運動氛圍的。但這種毫無意義的東西,也只存在於領導的發言稿中。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體育生和普通學生整體成才氛圍的不同所造成的 如我就沒啥問題能和各類學霸談笑風生(啊哈哈)但專業隊退下的來,就真沒法了。這也很自然的將體育生和普通學生所隔開。我相信有很多人讀完四年大學,都沒遇到過一個體育生。那麼帶動運動氛圍這種事情更是無從談起。

但事實上,事情正在變得好轉。還是我們學校,自從游泳運動員進入游泳社團後,游泳社直接就火了。帥哥不用多說,八塊腹肌啥的對吧,美女嘛,不多- -是的(尤其是練游泳的)帥哥吸引了許多妹子來參加,妹子又吸引了許多漢子來參加。完美生態生物鏈嘛。專業的話,有國家隊的,也有全運會前四水平,又可以吸引到一些自認為游得不錯,希望高手指點一二的同學。類似的還有乒乓和一些體育系的健身達人們。他們對於健身,塑形的了解以及對不同形態的認識可比外面健身房裡那些二三流的教練靠譜多了。事實上,不僅僅只有一所高校如此,上海的海事大學,財經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都正在努力讓體育生帶動普通學生運動或者提升自家學校運動氛圍。以上學校的同學們應該有所感受的。

寬進嚴出無法實行的原因

不同於普通學生,體育生的招收名額並不歸各高校招生辦所管理,也就是說是各個高校的體育系實際掌握體育生的招收質量,運動水平,運動項目分布,以及男女比例的(這個好像沒啥關係- -)

那麼體育生的檔案等一系列東西都不歸他們所選專業的院系所管。簡單說就是類似價格雙軌制。體育生就屬於計劃內那部分,歸體育系管理。如果體育生本身進了體育相關專業,那很好直接管理。相應的也就極少存在掛科的可能了,因為本身就是以體育水平作為考核標準的。

另外一部分,不是體育專業(基本上就是 各個高校經管,人文學院啥的)就出現了雙軌制管理標準。畢業證的簽發是由體育系決定---為防止你一進大學就不訓練,課程安排也是各院系和體育系溝通,但以體育系要求為主。課程內容是管院老師來進行授課,可是學生名分卻算在體育系這邊。換言之就是我的確讀的是經管類的專業,拿的是經管學院蓋得畢業章,但是我卻是體育系的學生。很奇怪哈

接來下,為啥不能寬進嚴處。試想如果一所大學的體育生畢業率很低,還會有優秀的運動員去這所高校就讀嗎。所謂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除了天生奇才,大多數優秀運動員,都將自己大多數時間花在了訓練上。在要求人家讀書還棒真的是太過殘酷。但是學校又不能不招,每年的比賽任務壓在體育系領導肩頭,最後就只能求情。

有直接向學校要政策的。比如比的好 假設第一名+多少分在最後考試上

有直接向院系求情的。 考試的時候簡單一點阿

前一類多適用於將體育生打散至各個院系普通班級的高校,後一類適用於單獨分班的高校。

對於正常院系來說,有人掛科,有人拿不到畢業證書很正常,畢竟是以學校名氣,學術水平為考生報考該校首要考慮條件。而且一個院本來人就多,大的四五百,少的也有一二百,故而幾個掛科的延畢的不影響整體。而體育系則不同,本來基數就少,一年就2,30個,要真按要求來,估計最起碼專業隊退役的都得延畢。圈子就這麼大,讀大學也不是小事,回頭再一說,好了,下一年沒人報了。那沒學生 這體育系還拿這麼多錢幹嘛吶。所以各個高校只要想在運動成績上一爭長短的,基本上都不敢說寬進嚴出這詞。中國高校這麼多,好的運動員就那麼幾個。一旦招納過來最起碼兩三年的主項成績都有保障。領導,學生,院系大家都開心。「寬進嚴出」多麼不和諧的字眼

所以說,體育生歸屬權的矛盾和學校對於害怕失去優秀體育生的憂慮使得 寬進嚴出 只能出現在媒體的報道中

另外以上四個理由應該是大家普遍不愛體育生的主要原因了。從我個人而言,我也是不是特別喜歡體育生,大多數情況下也是和普通學生關係畢竟好。

但就我在之前分析中提到了,這一現象完全不是靠幾個王教授的炮轟,一幫網友的憤恨就可以消失或者是改變的。體育生模式嫁接的是中國體育舉國體制下的分支,是讓舉國體制在理論上更加無懈可擊的根本條件。事實上只要舉國體制一直在,這種模式都會繼續下去,不論好壞。另外從高校自己角度而言,也真的需要一些運動員在另外一塊場地博取榮譽。畢竟都是要做世界一流大學的嘛

記得有次看到有人這麼評價 大學。所謂大學:就是大到什麼人都有的學校

知識的汲取從來都不應該只限於書本和課堂上。

體育生的穿衣打扮相信是和大多數普通學生的風格不太一樣的。女生差異倒不大,但男生在這種偏工科類的學校中真的是一個天一個地了。。。。那麼一些理工男是不是可以通過這樣的機會來觀察下,這些性格相對張揚的男生們是如何將自己的活力通過衣服來釋放出來吶?畢竟我相信女生們還是更喜歡和陽光活力的男生打交道吧(才不告訴你們我剛到學校2周就被三個女生搭訕了呢.&> &<)

另外自信心和眼界也是普通學生可以和體育生相互交流的方面,如果您不是含著金鑰匙出身的天之驕子/驕妹 我想大多數人應該沒啥機會和各種富豪,省市級領導吃一頓飯或者是拍個照聊聊天啥的吧。而類似的機會在我眼中就實在不值得一提了。各種比賽當地領導接風不說了,也和體育局的領導們一起吃過飯(當然我們屬於主桌旁邊的偏桌,主桌是教練待的)學校的校領導更是比賽完一次握一次手。甚至也去過市政府大廳接受市長接見(後來貝克漢姆來上海,副市長也在那個大廳里接見他的,他那時候和我們說這是市政府大樓里最好的會賓廳我還不信吶)。各地比賽,出國訓練(有這經歷的體育生估計也不多)所以說體育生比較拽,除了家庭背景和運動成績外,開闊的眼界也是很關鍵的原因

由於我和我學長的關係,我帶著我們學校的普通學生去了上海美國學校(Shanghai American School)(這個學校什麼級別大家可以去查查,我個人認為是全中國最好的國際學校)做了為期三天的APEC swimming cup 的志願者(是整個亞太地區有游泳項目特長的國際學校之間最重要的比賽)不說能通過這種經歷獲得什麼,但我覺得我的確帶他們去看了一些原本他們這輩子都不會經歷的事情。

另外一些什麼創造力啦,幽默感啦,就不一一說了 並不是說普通學生不具體這些素質或者經歷。而只是說大學,就是一個稀奇古怪的,什麼人都有的場所。有些人的存在並不一定是完全好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也不總是壞的。但要是連這都沒法接受,那我覺得你可能還沒準備好進入大學

最後,我還是重申,我是支持這個教授的觀點的。但短時期內,除了將他的微博評論數從100多急漲到幾千和同時觸碰到一些搞笑體育生、普通學生的G點外,沒有任何意義。而這個模式甚至從長期來看也基本不可能改變。

嘛,就是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大家點不同的視角。此外中國和美國的體育制度又是另外一件事了,不在這邊談了

PS 有些人真的是搞笑的,連那些體育明星進入高校都要噴。劉翔進了華師大直接帶動整個華師大運訓專業的發展,楊哥進了浙大,推進了游泳池的建設。姚明進了交大,帶著交大男籃和上海隊一起訓練,(上次cubs拿了第四把,交大歷史最好成績)不知道各位說明星不該進高校的同仁能為自己的母校帶來啥實際的好處。當然,我知道10年之後肯定100萬捐款回饋母校。要記得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你們蓋的大樓上哦^ ^


大學是農業類學校

根本沒有體育相關專業

然而我們有不少體育特招生

大家都懂,無非就是有點錢 有點權的搞一個幾級運動員資格證的人嘛

似乎高考分數就是60%的分數線還是一本線,寬進寬出……特招生也都在最好過的學院里

另外 並沒見他們體育有多少……校運會能拿獎的都木有 所以 體育特招生 呵呵!

我們廟小 還沒有像姚明這種大腕來鍍金……

不懂辣些大腕冠軍來讀個學位有啥用……


額,看到題目改了。做一些說明,原題目是

嗯,所以原答案中會有北大相關的內容。我確實是第一次聽說王福重這個人,也沒做過背景調查,所以就相信了原題目中的說法,說王是北大教授。不過對於我想表達的核心內容並不矛盾。所以原答案就不改了。

還有這個問題好像被改了無數次,建議大家看一下問題修改的時間線。原答案針對的是最早的問題。

還有就是各位的評論,基本看了一遍。額,有些人貌似沒理解我的意思?

再次聲明一下:

1、我並沒有認為體育生就是低人一等的。或者就不應該讀大學。我認為,獲得大學畢業證明,學位證明應該是對所有人公平的,平等的。對所有人應該符合相同的標準。不應該因為其他任何原因降低這個標準。這裡的標準不是流程。

體優生去學經濟學應該和普通學生學經濟學的要求一樣。同理,普通學生去學體育專業,應該和體優生要求一樣。

體優生當然可以通過降分等方式進入大學,但是畢業要求,課程要求應該是一樣的。比如我說的第二類體優生。

2、再次強調,這裡我不想談體優生招生的合理性、招生的目的是否合適、以及招生過程中的權錢交易問題。只談這位教授提到的,在大學教育中是否應該區分對待。以及區分對待的後果。

因為其他內容受限個人水平,無法回答,也不想回答,也於題目不符。

————————————分割線,原答案——————————————

個人認為雖然說得不好聽,但說的沒什麼問題。

僅以清華為例,談一下體特生這一群體。

清華的廣義體育特長生是大概分為三類的。

第一類:沒有任何加分,就是實打實的考進來的。不過自己有某項體育愛好,並且由於個人努力達到了專業水平。他們是有體育特長的,對於運動更多出於愛好。

第二類:有降分,不多。類似自主招生。還是要通過高考這一考試的,而且分數差距不會太大。這一類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在大學日常的學習中與其他普通學生無異。和正常入學的同學一同學習生活考試。而且作為降分入校的義務,需要參加校隊訓練。事實上,部分人並沒有用到加分,文化課成績已經夠其上清華了。

第三類:純的體特生。文化課基本不會的。日常主要是進行體育訓練。專業課都不和其他班學生上,同樣的課程需要單獨授課的體優生。一般集中於有有錢,課業難度彈性大的院系。清北兩校就是經管和光華嘍。在校時間多在進行訓練。

這裡我不想談體優生招生的合理性、招生的目的是否合適、以及招生過程中的權錢交易問題。只談這位教授提到的,在大學教育中是否應該區分對待。以及區分對待的後果。

其實這個北大教授談到的現象大致就指的是第三類體優生。而且結合他的院系來講應該接觸到的就是第三類。

個人和他的想法是相同的。這種區分教學是不應該的。發給他們學位是一種不負責任。是對這個院系其他學生的不公平。應該取消。

因為這些體優生髮的畢業證和其他人是一樣的。而大學發畢業證是為了證明這個人在這個大學經過了系統的教育,受到教育後的結果符合學校對於學生的要求,達到了學校認為可以畢業的標準。這是一種學校對於個人能力的背書。而這些體優生卻並沒有受到相同的學術訓練。並且在專業要求上往往也達不到標準。所以在不接受相同標準的前提下就不應該發畢業證書與學位證書。

而且這一批人事實上在日後的工作中,由於其能力與證書的不匹配會造成學校聲望的下降,以及用人單位對於同樣獲得證書的其他人的不信任。僱主認為獲得這個證書的人滿足了學校的最低標準,但事實上這一類體優生並沒有。而這造成了這個學位證與畢業證的含金量下降,降低了證書的可信程度。這對於其他學生是不公平的。對於有榮譽感的老師而言也是很難接受的。

所以有這個看法並不奇怪。而且說得過去。當然,再次強調指的是第三類,在教學上區別對待的體優生。

最後至於口氣神馬的,畢竟北大教授,有資本,又有那種文人的北大精神。可以理解。


很多人都在說,本科生遍地走,研究生不如狗。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恐怕不只是擴招吧?因為文憑隨隨便便就發放給某些特權群體,導致群眾對大學的觀感進一步下降,體育特招恐怕功不可沒。而且,絕對是一種制度性的腐敗。

王教授的語氣並不比給他發私信恐嚇、評論謾罵的更惡劣。關於體育生的連續幾條微博下,體育生們的表現是生動證明了王的看法。無非是「操死你媽」、「你在哪,老子揍死你」、「你知道體育生有多辛苦嗎,你行你上啊」.....最後終於開始泛政治化,到最後,「我們體育生為國爭光,你什麼居心,你,你是漢奸!」,喔,這頂大帽子終於被祭出來了。


謝邀。

我一直是非常敬重我校經濟系教授的,因為在我看來,經濟學是專科又非專科。除了要研究理論經濟學的內在運行規律,旁徵博引,諸多學科都會融匯其中,能做到經濟學大家的,都是飽學之士。思路和眼界都是極為開闊之人。而這幾段微博看下來,我覺得王教授的著重點和思路卻過於狹隘,語氣也戾氣頗重。修身治學,王教授埋頭寫論文的時候,可以順手看點體育類的書嗎?

廣泛的體育生通常分為三種,第一種,體育特長考體育專業的。第二種,體育特長考其他專業的。第三種,不需要參加高考,直接進入大學學習的。

這第一種,我相信大家都是沒有異議的。這北京烤鴨能研究(食品營養專業),運動人體科學就怎麼研究不得?大學開設體育專業沒有問題吧?體育專業招生,要求考生有點體育基礎不過分吧?我校招生規模較大,人沒招滿,我適當降降分,不過分吧?

王教授炮轟的重點應該是這第二種,我們通常稱之為高水平運動員。為什麼要高考?因為在高等教育資源尚未完全充足的現狀下,高考是一種較為合理的人才選拔方式。

語文考察的是人對語言的認知與運用能力,保證今後的交流和表達能力。數學考察的是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保證今後人的邏輯性和合理性。英語是因為我們國家歷史上曾經落後過,我們要師夷長技以制夷,先得學會人家的話,才能看的懂人家的書。文綜考察的是基礎的文科素養,理綜考的是基礎的理科素養。為什麼文理綜要分開考,因為大學階段,這兩大綜合學的,基本都不需要,比如經濟學,用到文綜還是用到理綜的知識了?

只練四肢就能成為優秀運動員,和只練寫論文就能成為科學家是一個論調。四肢是體育的載體,腦子才是體育的靈魂。論文只是一種格式,你論文里寫的什麼才是重點。寶寶可知道圍棋也是體育運動?國內很多大學招圍棋特長生的。

只有應變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戰術理解能力出眾的運動員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高水平運動員。腦子不行的,最多稱為壯漢。君不見多少常青藤畢業的奧運冠軍?西方能把優秀運動員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我中華又為何不能?只可八股取士,不開經濟,理工專科,你這與晚晴科舉又有何異?還要再亡國一次嗎?

這第三種更是令王教授深惡痛絕,連高考都不用參加了,直接讀的,簡直是體制膿包。我就是這第三種,王教授口中的既得利益者。 我不跟你談我訓練的時候有多苦,因為那是我自己選的,我熱愛我的運動。

這個問題要談,實在太大,還要牽扯政治因素,我不想擴大了講。但是退役可以讀大學與服役期間可以發工資一樣,都是對當前體制下運動員的激勵措施之一。和平時代的體育競爭就是戰爭,運動員為國家帶來的榮譽,你一個普通大學教授還真比不了。任何人都沒有資格侮辱一個在自己領域內登峰造極的人。你拿了諾貝爾獎的時候都沒有資格侮辱女排的世界冠軍。

對於王教授另外幾個觀點我也打算回應一下。

一,誰跟你說高考是公平的了?高考要是講公平,我山東,河南,江蘇三省考生就能佔領一半的985你信不信?其他兄弟省份再努力一下,保證西北五省一個北大的都考不上你信不信?你不懂高考

二,都什麼社會了,大家拼的是綜合素質好嗎?你頭腦好,用人單位就一定會聘用你嗎?王教授你有沒有在社會上找過工作?你知道身體不好萬一猝死了,單位要賠多少錢嗎?真正靠頭腦的是研究生考試,哪的研究生考試有體育特長生?而且能先把保研政策改革一下嗎先?你不懂體育

三,體育生確實有一部分課程50分就給算及格,你覺得60分及格那些就能好很多嗎?大學教育在於知道是什麼,碩士教育是他為什麼,博士教育是他為什麼不是別的什麼?這才是為什麼你60分就能拿到學分。你不懂大學

四,真土豪,還得出國鍍鍍金。你以為大學只是一個學習的地方嗎?它更多地是教給你如何把你會的,用到什麼地方,該怎麼用。把知識型人才與社會對接。你不懂社會

綜上所述,你不懂高考,不懂體育,不懂大學,不懂社會,卻在狹隘的以一小群體育生的視角,放大數倍的大談特談體育教改,甚至運動員制度的改革。誠然,我國的諸多體制都存在著不足之處。但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麻煩諸公大談國事之前,先做好最基本的功課。

最後補充一段,王教授所說的挑糞大爺還真是有特長生的,時傳祥聽說過嗎?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協委員。不要鄙視我們掏糞行業好不?為什麼不讓時傳祥讀大學呢?我們前面已經論證過了,大學是知識型人才與社會勞動的轉介面。時傳祥已經是勞動者了,他繼續做相關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去大學轉接。運動隊好多隊員退役後都會留隊做助理教練,你覺得這部分人會到大學裡讀一個計算機本科再回隊里繼續當體能教練?

創建於 05:14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都閃開,讓我來答。。 作為一名體育生,哦,不,是體育人,我就簡單的分析一下王教授的觀點,盡量做到客觀的,不加個人色彩的答題。 首先,體育生考大學的途徑

1.統招,也是佔大多數的進入高校的體育生,他們大都在高中文化成績中下等,為了能考上大學,高考前一年左右開始體育訓練,藉此為跳板考一所大學(當然也不排除喜歡體育的),但是必須文化課和專業課都達到國家標準才有資格報考本科類院校,而且,基本第一志願沒錄取,就沒機會了,不像其他統考的是平行志願。

2.單招。就是個人單項體育成績比較突出的,或達到國家二級運動員水平的,去一些有單招資格的學校和同行pk,擇優錄取,文化課要求不高,好像是你報的學校自主劃線。

3.特招。傳說中的高水平,單項運動成績特別突出的,去有特招資格的學校面試技術,都比較牛逼,我們高中有個百米跑十秒多的,通過特招去西安交大了,還能選非體育的專業上,不過得替學校參加省或國家級的比賽。文化課要求很低,甚至有的學校依據你高考分數而定他們學校的特招錄取線,只要你足夠優秀,對,只要你足夠優秀!

以上三種僅是上高中練體育考大學的模式,還有,就是從小練體育的,體校考大學的我就不太清楚了。

王教授炮轟的應該就是單招和特招的考生了。

他們的存在,是體制的需要,或者說是競技體育的炮灰,參與運動訓練的人成千上萬,登上奧運金牌領講台的鳳毛麟角,而且,大家只記住了冠軍,多數人被埋沒,這樣體制的存在,是國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民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對,您別呵呵,我有一個疑問,劉翔08奧運會的傷是不是真的?大家勿噴,只是疑問,劉翔08奧運會前是世界跨欄冠軍,於是被媒體被大眾各種炒,大家對他的期望值也很高,但是半路殺出來個蘿蔔絲,超過了劉翔的,奧運會又在家門口,中國觀眾又好面子,所以,來個。。。只是疑問,勿噴。一定程度上是中國人的面子問題,需要有冠軍來支撐。。。


上大學時大二班裡突然轉來兩個體育生,炫耀的對我們說,我們是體育生,是國家培養的高級運動員,文化課要求不高。於是考試門門掛科。你們說的日常訓練為校爭光,從來沒見過,連校運動會都也只見到一個人去訓練,還時常偷懶缺訓。最終順利畢業,也沒見過他的證書和我的有什麼差別,僅僅因為身體素質好就比我們受這麼多優待,那就學歷方面來講,對我們難道不是一種歧視嗎?


利益相關:北京體育大學的文化生。

那天在微信里,看到了我們同學中某人,寫的一篇文章。

文章反響很好,閱讀量上十萬,點贊數上千,朋友圈裡有人身攻擊這教授的,說他四肢不健全,說他沒本事留北大,在我看來,這說明我們的視角不客觀,而不是文中說的客觀。

個人愚見:教授說了願景,指出了一部分體育特長生的問題,我個人第一時間判斷,的確立馬聯想到了一些感覺的確是在混日子的學生,不否認有些人是混進來的,沒有能力的。

教授的立場有三:1.體育特長生不該上大學,這對高考不公平,

2.拿到學位玷污了大學精神,是不好的。

3.體育特長生四肢發達,在大學裡不動腦子,學位是靠四肢拿到的不是靠腦子,所以拿到學位是不對的。

但教授的矛頭指向了全體,攻擊的對象範圍以偏概全了,

更重要的是:他本人提出的方案,應該解決不了既得利益的變更所帶來的問題,那就是如果有些特長生不上大學,不拿文憑。他們在社會上立足,能不能得到與他們努力相對應的報酬。

別的學校的特長生我了解不多,單就體大的術科學生來說,我當然相信,絕大部分的人,訓練上有自己的追求,絕非純體力付出那麼簡單,不管是集體運動,還是個人運動,都講求策略,戰術,配合,這些都是思考的產物。體大人才輩出,不可能沒有學生在經過了這麼多訓練實踐後,沒有人會總結出自己獨創的經驗秘籍。用挑糞這個比喻,的確會讓一些有志於創造出自己理論的特長生心寒。

體育特長生難道就真的沒人,在大學裡磨練自己的思想嗎,創造自己的學術體系嗎?學經濟的教授,應該用數據和科學調查方法來說話,而不是武斷下結論吧。我雖然也沒有數據,但是日常經驗讓我傾向於反對教授這個論點:體大有這麼多優秀的特長生,最後可能留校讀碩當老師,你能說他們所寫的論文沒有一點價值?我的實習老闆以前是老三屆學田徑出來的,放在現在就是特長生的概念,他在德國呆了15年拿到了科隆體院的博士,難道我老闆拿到學位是純靠在德國天天訓練跑步?

個人十分愚鈍,但從來不把學位看的特別重要。就今日找工作來說,大家明明知道單位看績效,但還是拚命提升自己學歷,以求高過單位要求的門檻,體育特長生並無二致,一樣知道學歷的重要,我見過努力的朋友,也有鑽研其他學科如經濟,文學,歷史,以求擺脫別人的刻板印象的。很多特長生,所求是學位,行動是刻苦訓練,提煉經驗,武裝頭腦,何謂玷污大學精神?他們的成就有時讓我自愧弗如。

存在即合理,至於高考,說體育特長生影響了普通學生的公平,不能說沒有。但要說「影響」,恐怕很多其他因素要比這個,大上百倍千倍不止吧。除非顛覆制度,否則就會有影響。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教授所說的,的確提醒了我們要自省一些問題,不管是體育生還是其他的。那就是:

大學以來在所學領域所積累的思想,行動,是否達到了文憑所要求的高度?

在沒有文憑保障的情況下,單憑比有文憑之人,在某一領域強大的多的能力,能不能比有文憑之人有更好的發展前途?


這位教授,和目前大部分高票答主,都是默認這樣一個前提:公立大學的主要社會使命和功能是培養專業化的研究性的開拓型人才。從這個前提出發,當然很容易得出「大學沒有必要招收體育生」這一結論。但這一前提是不言而喻不證自明的么?

事實上,從綿延流長的科舉制度,到如今的高考—大學教育體系,它們在社會中更多扮演一種促進階級流動,為統治階級補充新鮮血液的功能。從這個角度看,把智識水平(普通高考和學科競賽),藝術審美(音樂繪畫特長生)和身體素質(體育特長生)中的佼佼者,都納入社會的中堅階層,是講得通的。誰能肯定只有智識能力才是文明發展唯一需要的呢?

正文完了。再進行一點討論:

(1)如果大學的唯一使命是培養研究性的人才的話,那麼就算是中國一流的高校,也有大量的畢業生是不合格的。社會學科方面我不太熟悉暫不討論,但至少各位名校理工科的同學們心裡應該清楚,有相當數量的學生在四年里並沒有打下足夠專業知識的基礎。但母校對我們中的大多數仍然保持了寬容。原因就在於,未來會從事開拓型研究的人始終是少數,而大部分人,很有可能終生扮演小螺絲釘的角色,或者從事跟專業根本無關(但對社會有重要作用)的工作。後兩者的工作性質,就決定了對智力水平和專業知識的要求可能並不高。

(2)現行的高考制度,也不一定就是最優的選拔研究性人才的方式。後者可能依賴於長期的細緻的考察與選拔。現行高考制度最大的優點,除了其成本較低以外,就在於操作性和可控性較好,能夠盡量排除外界勢力的干擾,換而言之,就是公平。正是因為高考在促進階級流動性上發揮的巨大作用,高考的公平性才顯得格外重要。

(3)體育特長生的確是當今教育腐敗的重災區。但追根溯源,教育腐敗才是當今教育選拔制度的大敵,而不是體育特長生。因此否定體育特長生,未免有點因咽廢食了。事實上,不管是明面上的高考地區歧視政策,還是暗面里體特生,三好生,自招生背後不光彩的交易,才是真正傷害目前教育選拔制度的罪魁禍首。


其實他說的很對,只是語氣太沖,目測有炒作的嫌疑→_→

然而問題來了,是體育生不公平還是少民加分不公平?是體育生不公平還是北京高考不公平?他讓我想起崇禎時期號召抓貪腐,於是舉報驛站拔馬尾巴做刷子的神奇御史,有好處誰都想占,柿子撿軟的捏嘛。

他那句「在這裡讀懂中國」我感覺很對,有後台的不敢說,沒後台的都被打死了。。。。。


說得有一定道理。豈止體育生,少民加分,獨立學院,都應停。

==========以下為9.12更新,也算是對上面的話的解釋=========

1、為什麼我認為他的話有道理?

我並不認為從小練體育的人就不應該上大學,我只是認為,體育和傳統的教育,它們彼此有不同的鑒定標準,有不同的評價體系,這不應該混為一談。他們如果真的成功,那就應該去爭取彼此的評價體系中的高榮譽,而不是跨界去獲取另外的體系的榮譽。

有些人有種他們好努力啊、訓練花費了他們大量時間否則他們也能考上大學啊、你行你上不行別逼逼啊、練體育也需要智力啊之類的神妙理由。應該說他們說的也部分是事實,錯在邏輯上。你努力奮鬥了,你獲奧運會金牌了,OK,你功成名就給大品牌代言了,你混得比95%甚至99%以上的清華北大生都要好了,這不就可以了嗎?這不就說明社會對你的努力對你的結果是認可的嘛?你覺得沒有上過大學是遺憾,遺憾就遺憾唄,你比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混得好。但是你說我天天訓練所以學習成績差,if I were 努力學習的少年,肯定能考上清華,所以清華應該給我發畢業證,請問你手頭有槍嗎,我看你的口氣是用槍頂著清華校長說的這話。或者你說一塊全運會金牌也比清華北大的通知書難拿,所以我這個全運會冠軍應該讓清華給畢業證,那莫言要說諾貝爾獎比奧運金牌難拿多了所以下屆奧運會應該給他那個胖子發一個金牌你去問問國際奧委會同意不同意?

2、少民加分為什麼得停?

two less one wide,這是咱們的基本國策。相應的,少民各方面收到優待,區區高考加分研究生加分倒也不算什麼。而且客觀講,部分少數民族的語言與普通話差距較大,適當降低分數也有情可原。再者,在廣大少民聚居地開發程度較低,教育質量落後,適當加分,也算是一個彌補。

可世界上就怕認真二字。真要說起來,滿族融合較深,整體教育質量甚至高於漢族,再加分就說不過去了;這還不算狠得,我查了一下,鄭州市有個「管城回族區」,位於鄭州的市中心,在鄭州這個因鐵路而興的城市中,管城佔據了京廣鐵路與隴海鐵路的交叉口。這個區的回族人說的是漢語,教育質量不敢說多高,但至少在河南要遠超大部分的漢族孩子——可是他們也要加分這還有點道理可講嗎

所以,我的建議是根據情況加分,而不是分民族加分。

3、關於獨立學院。

我的意思,當然不是說獨立學院應該就地解散學生各回各家。我只是覺得,獨立學院這種怪胎制度應該廢止,應該理順獨立學院與舉辦單位的關係。

獨立學院,名獨立,實不獨立。其最大的問題,是名稱的不獨立。

一所大學也可以與公司一樣,作為出資人,興辦民辦教育。從這個角度,現在的大部分獨立學院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出問題的就是一個名字。無論你如何聲稱自己不是為了這個虛名而是為了學到真正的知識,你肯花每年一兩萬的學費告訴了大家一切。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你高價也要上,而如果同樣的辦學條件,如果改名珠海師範大學,半價你也不考慮,這大概很能說明問題。

所以呢,我覺得,獨立學院完全可以採用現有的模式,但是在名稱上應該有所區分。比如,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學院,就改名為燕京理工學院。這樣挺好的,雙方的學生會自行進行區隔,獨立學院的學生牛逼了,也是給母校長臉,避免本部腆著臉佔便宜的事情;同樣,獨立學院的學生水平低,也不會影響母校的聲譽。


應該是同一個人吧。

在天宮發射前夕。

當時認證是北航的教授。


我宿舍姑娘練三級跳的,文化課考了530……進了某大學體育學院,我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說任何事情都不要一概而論。我也來說說我的看法吧。我看了很多評論,包括微博,好像大家對於體育生三個字都有不同的理解,然後基於自己的理解給出自己的看法。當然,最初王教授說的是體育特長生,後來和大家撕的時候提到運動員,體育生,後來又說舉國體制,這就激起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情緒(您到底說的是那種?)。

第一,在體育院校學生看來,體育生主要是指高考要考體育的那一大類,專業基本分為運動訓練(這個一般還要求二級運動員以上),體育教育,民族傳統體育(主要是武術類)等等,每個院校分法不太一樣,但主要是這些。你說體育生佔便宜佔資源,這些人都是又學文化課又練體育考的大學,自己付出的汗水被否定不撕你撕誰……

第二,對於平時看看比賽,比較關注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普通大眾來說,體育生包括運動員,上述第一中的體育生,以及在依靠體育成績加分進入普通專業的學生。這些人中間有人擁護教授說的對,其中一部分人除了僅僅覺得你說的對之外沒有別的想法,因為他們並不怎麼懂,講真。

我看了下王教授微博的日常,這種群起而撕之的情況大概已經見怪不怪了吧。且不說讀書為了什麼,我書讀的不算長,但這麼些年我學到的有一點就是,看待任何問題都需要客觀和理性,無論是一個細胞還是一個國家乃至一個社會都是精密而複雜的綜合體,用幾句話來評判本身就是不全面的,如果有輿論導向那就更加偏離了問題的本質。是為了博眼球還是表達不滿我不知道,但如今為搏眼球偷換概念貼標籤的例子不在少數(詳情請見各大新聞網站和視頻網站),微博罵戰更是一波又一波,大V拋出話題,然後迎接浩浩蕩蕩各路人馬,其實這反應了很多問題。我總是覺的人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多想一想為什麼,把問題搞清楚之後再問為什麼。搞話題不對搞罵戰也不可取。作為有一定社會地位的長者,多少應該肩負那麼一點點的社會責任。說到這裡好像有點跑題……最後我想說的讀書教會我們的是如何思考,是修養。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9/11修改

我想說的另一個問題是體育特長生的來源。這就又牽涉到所謂的舉國體制問題。現在造成這樣的局面,很多情況下是「先污染,後治理」一樣,先選所謂的「苗子」重點培養,荒廢學業,最後如果功成名就自然皆大歡喜,如果不行,那麼就是坑了一個「苗子」而已,再選拔。對於個人而言這就是個賭局,而陷得越深,如果輸掉,最終的結局就越慘,相反,早早棄牌退出,可能相對是個理想的結果。歸根結底,就是不能走原來的選拔老路。老生常談的例子就是希望國,就不再贅述了。

=================原答案================================================

寬進嚴出,才是正道。寬進沒什麼問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運動員也不例外,畢竟在短暫的運動生涯結束之後,大多數運動員還是要回到社會中去找飯碗的。多受教育沒什麼問題。

嚴出,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很多人不平衡或者說造成本科生遍地走,研究生不如狗的局面,就是這個原因,無論如何很多人沒有那個實力依然獲得了文憑。而且文憑之間沒有差距。這是問題的根源所在。所以央財的教授開噴,噴就沒噴對地方。不是說運動員不能上大學,而是上大學的運動員可不是保證你一定可以獲得學位的。


這個叫獸和那些噴的答主大概不知道NCAA是啥吧,一會兒批判中國運動員最高初中學歷就頂天了人家美國運動員個個常青藤文化素質差距大可又把人家接受高等教育的路堵死了,這不是既想讓馬兒跑就不給馬喂草嗎?


其實我認為他說的挺對的。。。


不光是特長生,把一類人一概而論是非常愚蠢的行為。其實問題還是出在體制,想讓特長生給學校征榮譽,可還想要個牌坊。王教授那話應該跑校長室說去而不是發微博,這又應證了一個事實,讀書人其實是最較真最怕事的了,側面反應出整個社會沒有擔當精神。

我倒覺得落實高校監督更有必要,我認識不少XX球特長生,他媽連那種球長什麼樣都不知道。礙於學校的緣故不多說了。

還有一點很重要,國家對大學的認識跟定位。我跟上體的具體聊過,他告訴我,體育生進了大學,就基本進了社會了,社會是什麼地方,為了前進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一個地方。很簡單,教練就是領導,你在隊里想怎樣,你得讓教練喜歡你啊,你得送禮送錢。球隊想出成績,教練得不受外界干擾不收黑錢才行啊,吧啦吧啦。。。。

如果你國家覺得大學就是個教書育人的地方,環境要儘可能單純,不應該搞這些烏七八糟的,OK,去儘可能多的肅清,別他媽說西方也不單純,他媽怎麼不去學點好。別他媽給我現在的感覺似得,大部分都是考不上學的領導家孩子,這幫LOSER有了大學學歷後打入黨政國企各級機關,最後倒霉的還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

PS對絕大多數靠訓練走入大學的學生,我是很尊重的,因為這種吃過苦的人到了社會上會有很強的競爭力。


大學本來就是專心搞學術的地方,現在的大學,又要扶貧又要民族團結還要做黨建和徵兵工作

知道為啥教授治校很難嗎

因為大學教授喜歡的就是沒有政治正確光環自己硬考的學生,你再可憐或者你再特長,只要沒達到教授的要求,對不起回去吧。

民政部民宗委體育總局國防部,貴單位能自力更生不?


體優生比起普通學生更加稀缺,如果市場化發展的好,自然會有人付出其他資源來換取某種稀缺資源。(拿挑糞大爺、掃地大媽跟有體優生比,就是忽略了資源的稀缺性,對於一個經濟學教授來說不應該。)

競技運動需要資金支持,無論哪個國家都一樣,區別在於是靠國家砸錢,還是靠私人或企業砸錢。企業是營利性的,是體育項目職業化的重要一環,但並不是所有體育項目都適合職業化的。一些項目沒法職業化,國民經濟水平又決定了大部分家庭無法獨立支撐培養費用,另一些項目的市場化、職業化也不完善,但國家又需要體育人才,於是政府代替了市場來制定政策吸引人才,算是計劃經濟。

就讀機會、容易獲得的文憑、退役後安置都算是政府的價碼。

招收藝術體育特長生的相關政策,都是學校根據教育部、勞動人事部等六部委的規定製定的,是從上往下的。

所以說這是政府出的價碼,院校只是執行方,噴院校是噴錯了對象。

在國內從事運動員這個職業,少部分精英能名利雙收,但缺點也很明顯:

  • 成長周期長,很多項目從非常小就開始訓練
  • 風險高,大部分面臨被淘汰,少部分精英,一旦有傷病,職業生涯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 收益一般,沒有商業化的體育項目、大部分非精英運動員,工資很低,只有那些頂尖的明星級運動員才有大量獎金和廣告收入
  • 職業壽命短,多則十幾二十年,少則幾年
  • 所接受的訓練、所掌握的技能對從事其他職業幫助很小,退役後再就業選擇比較窄

成為精英得到超額回報的概率極低,這樣一個高風險職業,幾個家庭願意讓孩子從小去練?

而國家需要足夠多有天賦的人來從事這一職業,在體育項目商業化、職業化發展完善之前,靠什麼吸引?較好的就讀機會是國家給出的價碼之一,用來提高了這一職業的吸引力。

這套政策並不高效,有很多鑽空子的人,該噴,不破不立,噴完了就該想想,現在有更好的方法么?

只要國家有這個需求且市場不完善,就肯定會有各種政策傾斜,取消了體育特長生,也會有別的方式來補貼,一樣是花納稅人的錢。

換一種新的傾斜政策會更加高效、會減少鑽空子的人?

個人對於當前形式下任何政策的效率都不樂觀。


我作為一個外行,說句外行話。

像美國杜克大學、UCLA這種NCAA豪強,他們的球員應該不是每個都是靠科學文化素養才能上這些名校吧,而且我也不相信他們每天的訓練強度會比國內各高校的體育特長生低,而通常體育成績是跟訓練時間成正比的,所以說白了,美國各高校也是存在大量的體育特長生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體育特長生?
如何評價丁俊暉在第十屆斯諾克上海大師賽上笫二次奪冠?
為什麼虎撲論壇的的人要自稱jrs? 有人知道來源的故事嗎?
2015 年國際體壇有哪些大事件?
練體育有什麼出路?

TAG:教育 | 體育 | 高校 | 運動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