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葛洛龐帝為什麼要創立 MIT Media Lab?這個「媒體實驗室」都做出了哪些成果?
作為計算機科學家的尼葛洛龐帝為什麼要創立 MIT Media Lab?
這個宣稱致力於創造未來的「媒體實驗室」自 1980 年成立至今都做出了哪些成果?
這個回答暫時只回答了問題的第二部分。
MIT Media Lab做出了哪些成果?
Media Lab在2012年總結了自己開展研究以來最為成功的25個產品或平台,從中可以看出MIT Media Lab的成果。它們讓我這個在社科視域下學習媒介的同學啟發有點大。
1、Amazon Kindle, Sony Reader, Barnes Noble nook2、XO Laptop
是尼葛洛龐帝致力的「小朋友人手一台(One Laptop per Child)」項目開發的兒童laptop。3、Guitar Hero
是一系列音樂節奏應用,可以應用在現場演唱會等場所。是media lab的Harmonix Music Systems項目帶來的產品,看上去很好玩很high。
這是Guitar Hero酷炫的官網:Guitar Hero Live The Game4、LEGO Mindstorms
樂高mindstorms,高中玩過機器人的同學應該對此並不陌生。
5、CityCar
一款可摺疊(folding)、堆疊(stackable)的電動汽車,由DenokInn商業化,叫Hiriko。好cute。6、MPEG-4 音頻格式
萬萬沒想到這個也是media lab的研究成果。7、BiOM
8、Scratch編程語言
為孩子設計的可視化編程語言:Scratch - Imagine, Program, Share9、SeatSentry Smart Air Bag systems
10、 NETRA/CATRA
一款APP+目鏡的便攜眼睛保護診斷系統,基於media lab 的EyeNETRA項目商業化。11、 Collaborative filtering(CF) recommendation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filtering(協同過濾演算法)做的事情是在所有可得的在線信息中抓取有價值的信息。具體原理我這個文科僧就不知道了,需要大神來解答。12、g-speak(被震驚了)
13、 Reality mining
現實挖掘,做的是big data的工作:現實生活中已經形成了眾多「不起眼」的數據:手機中的數字型大小碼、GPS設備中的地址、網站的訪問信息、ATM的交易、網上購物的點擊,所有行為在互聯網上都留下了痕迹。media lab想藉此研究以前傳統研究無法研究到的人際互動領域。由Ginger.io, Sociometric Solutions和Cogito商業化。14、 Wireless Mesh Networks
wireless mesh network (WMN)是未來可能要超越無線區域網(WLAN)的網路,其核心是讓網路中的每個節點都發送和接收信號。這個等待大神來解答。15、Open Mind Common Sense
人工智慧技術,想要通過互聯網眾包,建立一個龐大的常識知識基礎(commonsense knowledge base),這個知識基礎將應用於讓機器「思考」。
官方的介紹在這裡:The Open Mind Common Sense Project16、 3D digital holographic printing(被震驚了)
我都不會翻譯了:全息數字3D列印。當人們想到3D、全息,人們首先會想到一塊屏幕。而這個項目想要帶來的是完全不同的3D體驗。視頻也許能幫助理解:3D Holographic Prints由Zebra Imaging, Inc商業化。17、Q Sensor
Portal
18、 Audio Spotlight(被震驚了)
這個科技又蠻酷,可以讓你只說話給你想要的聽眾,即使你遠遠地輕聲細語,聲波也會傳遞到某名聽眾耳旁,而別人卻什麼也聽不到。簡直想到了《三體》第一部里,別人看不到只有汪淼可以看到的數字。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vWZN8skXY由Holosonics商業化:Audio Spotlight
19、Sourcemap
開源的供應鏈地圖服務,做的是直觀可視化、識別薄弱點、最優化推薦和供應商社交網路。可以參考:Supply Chain Mapping20、Computer Clubhouse Network
由intel資助,在教育水平較差的社區建立,為孩子提供有創意、校外的、安全的學習環境。像是一個CSR項目。21、Hyperscore music composition software
一款電腦輔助音樂創作軟體,幫助沒有接受過音樂訓練的人有機會譜曲。官網給的音樂示範……不好聽……Home | Hyperscore on WordPress.com22、The Echo Nest machine-learning platform for music
起源於media lab對音樂中的文本與聲音的研究,後來發展成音樂領域的信息數據平台。23、Tangible IP Network Designer and the Tangible Business Process Analyzer
Media Lab的贊助者NTT Comware(日本通訊巨頭的IT服務子公司)想要讓員工和顧客能夠看到各種複雜商業決策的效果的原創解決方案,Media Lab就做出來了。想要了解更多請等待大神。24、Photomosaics
馬賽克畫,這是創始人Robert Sivers:25、Mercury RFID Readers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常見的電子標籤、電子條碼識別就靠它啦。由ThingMagic商業化:ThingMagic VideosMedia Lab 現在在做什麼?
根據2015年4月的資料,Media Lab 正有397個項目正在進行,這些前沿領域分屬於以下學者:
- Michael Bove Jr.: Object-Based Media
- Ed Boyden: Synthetic Neurobiology
- Cynthia Breazeal: Personal Robots
- Hugh Herr: Biomechatronics
- Cesar Hidalgo: Macro Connections
- Hiroshi Ishii: Tangible Media
- Joseph M. Jacobson: Molecular Machines
- Sepandar Kamvar: Social Computing
- Kent Larson: Changing Places
- Andy Lippman: Viral Communications
- Tod Machover: Opera of the Future
- Pattie Maes: Fluid Interfaces
- Neri Oxman: Mediated Matter
- Sputniko!: Design Fiction
- Joseph Paradiso: Responsive Environments
- Alex "Sandy" Pentland: Human Dynamics
- Rosalind W. Picard: Affective Computing
- Ramesh Raskar: Camera Culture
- Mitchel Resnick: Lifelong Kindergarten
- Deb Roy: Social Machines
- Chris Schmandt: Living Mobile
- Kevin Slavin: Playful Systems
- Ethan Zuckerman: Civic Media
看完這些,只剩下感嘆:太酷了!不愧是身在MIT的Media Lab啊!不愧尼葛洛龐帝這麼霸氣的中文譯名啊!
附:相關材料http://www.media.mit.edu/files/25inventions.pdfhttp://www.media.mit.edu/files/projects.pdf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曾經探訪過MIT Media Lab,如果你感興趣這個研究院是怎麼樣,可以戳下面這個鏈接:帶你逛 |世界上最頂級的媒體實驗室長啥樣?很多朋友回答了後半個問題,Media Lab做了什麼,我來試著回答下前半個問題:尼葛洛龐帝為什麼要創立媒體實驗室。我在一篇偏學術的文章 過去的未來:富勒、亞歷山大、尼葛洛龐帝 - 設計科技論 - 知乎專欄 一文中簡述過。
Media Lab從創立之初就隸屬於MIT的建築學院。尼葛洛龐帝是建築師出生,Media Lab的前身是1968年尼葛洛龐帝創立的「建築機器組(Architecture Machine Group)」。
當時的建築學正好在二戰之後軍用技術向民用技術轉型的時期,建築學的基礎性理論對控制論、人工智慧、計算機等的理論建構有很重要的影響。英國控制論的鼻祖Gordon Pask1969年在英國《建築設計》雜誌上發表了《控制論的建築學關聯》一文中發問:
讓我們把設計範式指向設計師自身——不是針對被設計的系統和使用者之間的互動,而是被設計的系統和設計這個系統的人(設計師)之間的交互關係。
尼葛洛龐帝也加入到了這個建築和技術的討論中,在《建築機器》(1970)和《柔性建築機器》(1975)兩本書中,尼氏將設計過程界定為一種對話,這一觀點改變了傳統的人和機器的動態。他寫道:
這些對話如此緊密甚至獨有,因此只有通過相互之間的互相說服和妥協方能獲得觀念,這種觀念並不能通過任何一方獨立的努力而實現。毫無疑問,這種合成共生(symbiosis)關係決定了機器不是人類設計師單方面決定的工具。
因此為了獲得一個不斷演進的設計結果,人機之間的親近關係需要包括人工智慧,因為「任何設計流程、規則或者真實性都是可以在不同情況下被顛覆的。」人工智慧的介入是積極的,通過行為進行表達,並且和人和機器一起隨著時間進行發展。建構這個機器並不容易,但是建構一個體制,讓人和機器之間交互的探索可以不斷發展共生卻成為了現實,媒體實驗室便在這種大背景下成立。
尼葛洛龐帝的兄弟是美國國防部長,早期的很多研究項目都是國防項目撥款。他聯合卸任的MIT前校長一起發起Media Lab,並進行募資,早期的企業經費有許多來自於日本的企業,如SONY,從而能夠極大的支持一群Misfit的教授加入Media Lab。尼葛洛龐帝曾說:所有這裡的老師都是刺頭,在各個系院里都格格不入,我不需要他們教學生,只需要他們做自己的研究,因為研究有意思,所以學生就會聚攏在教授周圍。
所以,Media Lab不是一個做基礎性研究的學術型實驗室,而是將科技、設計和資本作為「媒介」,用應用研究的方式融合(convergence)並直接影響「人」的行為的地方。所以在繼任者的選擇中,也體現了這個定位:之前的副主任John Maeda同時有計算機、設計和MBA的學位,後來成為羅德島設計學院院長(Airbnb創始人的母校)隨後加入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KPCB,成為設計合伙人;現在的主任Joi Ito是一個技術背景的連環創業者和投資人。
推薦一本書吧:
魔法師與他的學徒們:MIT媒體實驗室的創新密碼
鏈接:魔法師與他的學徒們:MIT媒體實驗室的創新密碼 (豆瓣)
@張醒 第二部分已有人回答了,我試試就個人記憶回答您第一部份的提問:在80年代初他創立的實驗室好像是叫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而非Media Lab。那時個人電腦才起步,要有現在的一台台式機的運算功能得有100 平米的設備,人工智慧研究剛開始,MIT在象牙塔頂端,包羅了一時精英,研究主題廣闊,野心極大;想澈底瞭解人腦的活動,包括記憶、學習、解析、理解、甚至對感情、音樂、文學、藝術的反應、和激發等等。經過相當時間的廣泛基礎研究,後來的工作才逐漸細分和聚焦起來
Thank you,MediaLab的科研範圍很廣,涉及交叉學科研究熱點也很多,比如高度抽象的虛擬現實是很前沿的也是關注比較多的方面,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訪問下面MediaLab的官方網站 http://www.media.mit.edu,畢竟我木有經常在那裡待過可能不能給你更多這方面的信息抱歉,但我會經常看他們的Project Book,這個你可以在他們的網站找到並下載下來,裡面有詳細介紹各位老師的最新研究項目的一些情況和討論以及未來發展的前景。Good Luck
謝邀,才疏學淺,對此問題知之甚少。此問題已關注。轉載新浪微博王德祿日誌,希望有所幫助,以下:
這個實驗室按我的理解,實質上是個研究人與機器的實驗室,是個發明未來概念產品的實驗室,與通常對「媒體」所理解的宣傳含義好像不太一樣。我問李務熙為什麼這個實驗室取名媒體實驗室?李務熙說了兩條歷史原因:一是該實驗室隸屬於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與設計學院,取個新技術設計實驗室之類的名字通不過,二是該實驗室致力於最新計算機技術及其最前沿產品的技術轉化研究,所有這些與多媒體技術分不開,所以最後就叫媒體實驗室了。該實驗室的目標是顛覆式的創新和原始的發明,而不是一般的技術改進創新。在這裡發生的事情像科幻電影,很多發明都有些「不切實際」,如研究仿魚類行為的氦氣飛艇、懸浮於空中的立體影像、會交談的計算機、被程序化的樂高積木、製造小腿肌肉、列印可食用的菜肴、組裝歌劇機器演員,或者紡織電子布料……到處都瀰漫著一股創新活力,跳動著數字時代的脈搏,這就是媒體實驗室的精神。在媒體實驗室大廳展覽的不少概念設計已經應用在實際中了,其中最著名的是google眼鏡,還有我去年12月在法國看到的倒三輪摩托車,在西班牙看到的微型充電都市車。
原文鏈接http://m.baidu.com/from=1001703a/bd_page_type=1/ssid=0/uid=0/pu=usm%400%2Csz%401320_1001%2Cta%40iphone_2_4.3_3_534/baiduid=3A783FA561AE576277D85879E97DD4B3/w=0_10_%E9%BA%BB%E7%9C%81%E7%90%86%E5%B7%A5%E5%AA%92%E4%BD%93%E5%AE%9E%E9%AA%8C%E5%AE%A4/t=iphone/l=3/tc?ref=www_iphonelid=8953481370563380521order=1vit=osrestj=www_normal_1_0_10_titlem=8srd=1cltj=cloud_titledict=20title=%E6%8E%A2%E8%AE%BFMIT%E5%AA%92%E4%BD%93%E5%AE%9E%E9%AA%8C%E5%AE%A4-%E7%8E%8B%E5%BE%B7%E7%A6%84-%E6%90%9C%E7%8B%90%E5%8D%9A%E5%AE%A2sec=6222di=263ffa1b09c07f68bdenc=1tch=124.0.0.0.0.0nsrc=IlPT2AEptyoA_yixCFOxXnANedT62v3IIR3M_DdZ0D7qmEGixP0jHt1oUTz8RTWZHEiwdoTRsRsDuHGe_7IskNYWgK謝邀!這個實驗室我了解的不多。只是其作品的收益者之一。kindle很棒,電子墨水顯示技術確實令人驚嘆。2013年拿到kindle打開後我驚呆了,屏幕的顯示逼真程度無限逼近紙質。讓我驚喜,讓我感慨,人類的技術創造實在太讓人驚呆了。讀書馬上三年了,收益了很多。腦洞大開,不斷感覺到自己的進步。但是自己的情商變的底下了,不會世俗的那些世俗手段。
XPL(交聯聚合物層):一種聚硅氧烷的網狀化學結構,經過在皮膚上的測試,其肉眼很難察覺到,它可完美地模擬皮膚的活動和質感,很好的隱藏了皺紋。
如果真的可以運用到皮膚修復領域,將會是不少愛美人士的福音。
官方公布的測試結果看,XPL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其今後在創傷修復、醫療美容方面都會大有發展。
想要了解有關XPL更多的知識,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yaoyan737」,每晚8點爻言都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科技圈趣聞~
推薦閱讀:
※你眼中的創新是什麼?
※醫生的實際創新能力究竟強不強?
※華夏幸福基業和啟迪控股的園區開發盈利模式有什麼區別?
※如何培養個人的創新精神,看哪些書有助於培養創新的思路?
※為什麼中國的創新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