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度是否真的完全不行?

封建制度是否完全不好,如果是的話為什麼千百年來一直保持這種制度,而且還出現不少國家實力極強的情況?

近代史里,真的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國嗎? 像近代史綱要書里對戊戌變法評論說, 戊戌變法錯誤在於沒有正視人民力量、祈求靠沒有實權的光緒帝來改革、以及大程度依靠外國。 得出的結論之一就是想要改革必須要進行革命,推翻封建制度。對於其他革命的分析結論中也不外乎有這一條。 那麼如果當初正視了人民的力量,光緒帝也擁有實權,能不能在不推翻封建的情況下抗擊列強? 就像前人一樣創造盛世?


填坑預警,我將會拖稿。這個問題太難答,牽扯到很模糊的概念,教科書式的定論和一些看似相關但其實也不相關的歷史事件。但是為了光緒,我不得不插一腳試試看,勉強答一答。

我年紀已經大了,現在再也無法將歷史上圓滿結局的原因套到一個人物身上,也沒有辦法為悲慘的結局改變一個變數,讓它不那麼悲慘。光緒是我非常非常心疼的一個皇帝,如果換作我20歲以前,也絕不能夠喜愛這樣一個人物的。即便是隕滅,至少也得像織田信長一樣,功成名就然後燦爛地滅亡。題主你年輕,光緒所在的時代對中國的長期發展來說又是這樣的重要,所以很自然地想要賦予他他一輩子所渴求的「真正的權力」來做到改變,但這其實是不可能的。太后作為一位非常優秀的政治家,尚且沒有能力將革新推行下去,何況乎理想主義的皇上。

慈禧,的確是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但是她一生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她精於權術,但是她不知道權術只是達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作為統治者的全部,專制制度對統治者本人的眼界有極高的要求。她並沒有,光緒有,但是光緒似乎並不明白權術。如果他們二人真的是母子羈絆,或許可能可以做到相輔相成,可惜不是,於是終於還是相愛相殺了。至於國運,如果晚清沒有那麼多優秀的人才,以及慈禧太后勉力支撐的話,國家早就滅亡了。

我初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覺得其實清代滅亡同封建制度的弊端關係並不大,但是再想想,還有更好地可以討論這個問題的歷史例證嗎?恐怕沒有了。

高中歷史課本上的言辭,明顯在用非常不理智的方式為這個時期總結條框,導致實際上正確的答案卻因為高度凝練和政治化而無法被認識到。但是現在我回頭再來看這句話:戊戌變法錯誤在於沒有正視人民力量、祈求靠沒有實權的光緒帝來改革,真的是淚流滿面。撇除言辭上隱含的政治導向,如果使用這句話為戊戌變法這個事件來蓋棺定論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戊戌變法的確是依靠了沒有實權的光緒,必然不會成功。那麼我來加一句,因為戊戌變法的失敗,光緒本人也付出了一生的代價。

在深入光緒和慈禧的政治活動以前,我想先帶題主認識一下光緒和慈禧這兩個人。雖然對研究歷史的人來說,重要的是各種材料下的事實,但是我始終認為,人物的性格也是絕對不可忽視的因素,但是要牢記,決不能用性格去揣測真實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動因,甚至去推斷事件發展。等我們理清了人物性格、戊戌變法幾十天的奏摺內容之後,我們最後再來看制度的問題。

這裡我想推薦德齡的《清宮二年記》和容齡的《清宮瑣記》,這是具有爭議的私人回憶錄,決不能作為歷史事件的參考,但是作為認識光緒和慈禧這兩個人的性格,卻是非常重要的材料。還要強調一下,尤其是德齡撰寫的其他的書籍,均為歷史題材小說(還不是非常好的那種),同時因為她的原文是英語,翻回中文時會產生各種歧義,有些是英譯中的問題,還有一些是當時美國對中國情況的各種不熟悉導致的,所以絕不可輕信。德齡還有個問題,她其實無時無刻不在美化自己,這一點讓我無比噁心,會導致一些視角問題。容齡由於入宮的時候年齡過小,以至於其實沒有什麼非常有幫助的內容,但是當時卻天真無邪,給讀者的感覺無疑更好。

裕德齡、容齡是姐妹兩人,都是清末駐法公使裕庚的女兒,裕庚長期擔任公使,在1899-1902期間駐法,家屬同去,因而德齡容齡兩姐妹在青春期是在法國接受的教育,精於語言,熟悉西方文化,認可西方觀念。1902年冬天,裕庚任滿回國養病,德齡大約17歲。在慶親王的推薦下進宮做慈禧的宮女,為慈禧擔當駐京外國公使的翻譯,和袁大奶奶還有四格格類似,其實並無編製,但是地位異常高。妹妹容齡非常漂亮,下圖一是她在法國表演舞台劇時的裝扮,圖二是她作宮女時的服裝。

【這個坑無限期延後,但是我人生結束以前發誓一定填上】


其實題主可以看看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些回答已經很完善了:

推翻清朝對清末的中國而言是最好的選擇嗎?如果立憲成功,沒有革命,後來的幾十年是不是可以發展得更好? - 辛亥革命

然後是一點題外話,其實主要是題外話:

某些答主從字面上理解「封建制度」,認為封建制度就是中國西周和西歐中世紀時期的「封邦建國」,於是認為中國的封建制度在秦朝建立後就結束了,並進一步認為課本在胡說八道。

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妥的。馬克思主義所謂的封建制度,是從生產關係的角度來定義的,絕非字面理解那麼簡單。正確的理解應當透過現象抓住本質。

馬克思主義所謂的封建制度,是指地主階級佔有土地並剝削和統治農民或農奴的制度。經濟上,土地這一生產資料為地主階級所有,地主階級依靠地租和高利貸等手段,對使用土地的農民或農奴實行剝削;政治上,地主階級佔據統治階級地位,建立社會等級和世襲等制度(不同於奴隸社會的社會等級和世襲制度),對農民、農奴以及依附於農業生產的手工業者、商人等實行專政。

無論西歐的中世紀還是中國的皇權專制時代,其制度所反映的這種生產關係都是相同的。因此,我個人認為用「封建制度」來描述秦國建立以後、辛亥革命以前中國的制度並無不妥。

相反,某些答主簡單地因為「封邦建國」和「中央集權」這種表面上的不同而否定西歐與中國封建制度的共性,才是不妥的。從生產關係角度來定義的「封建制度」體現了該國統治階級和階級統治的性質、反映了該國制度的根本屬性,而「封邦建國」和「中央集權」則僅僅反映了該國的政治權力組成形式。階級統治的性質決定了政治權力組成形式,政治權力組成形式反映並適應於階級統治的性質。

「封邦建國」也好、「中央集權」也罷,都是為了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實現地主階級的利益,正如資本主義制度既可以是民主制也可以是獨裁製。在相同的生產關係下,西歐和中國的地主階級根據具體國情採用了互不不同卻又適應自身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不是不行了,而是落伍了。前一千五百年的封建制度,讓中國矗立東方,建立一個穩固發達的文明體系,一個大一統的農業帝國。後五百年的封建制度,卻早已阻攔了我們的前進。我們的封建制度發展的是如此的完美,是如此的牢固,以至於錯過了另一個時代的初啼。

就像是諾基亞的手機,再怎麼變化,再怎麼高質。它也無法打過蘋果機,時代變了,潮流換了?我們沒有做錯什麼,卻輸了這場戰爭。


【封建】和【帝制】是兩種不同的制度。

西歐和日本是封建,中國是帝制。

我感覺當時封建比帝制還是更有競爭力。

不行的是帝制。

戰國到秦始皇前是封建(分封建國),秦始皇后是帝制。

我覺得封建是一種貴族政治,是一種共和制,是一種有限的民主。

而帝制就是一個人說了算,是獨裁。

所以歐洲和日本的封建戰勝了中國、印度、奧斯曼等的帝制。

當然歐日後來也變成過帝制和資本主義民主,但其領先優勢和擴張勢頭已經建立,所以其短暫的獨裁不僅無害反而有益。

————

而像清政府這樣的帝制,皇帝完全沒能力,就個小孩,還是個女人垂簾聽政,宰相也沒能力,真的是必須推翻的。

君主立憲不是沒有給過你機會,你沒抓住。

另外留給異族皇帝在那,後來真的看著很礙眼了。況且鬧了好幾次都是假立憲,人民已經不想再相信你說的鬼話,不想再給你機會。


個人認為晚清時期是必須推翻的才可能擺脫惡夢,而且清朝更是融入了一定奴隸制的中央集權的郡縣代官制度。而且它並非封建制度。

日本是封建制度,從封國的封建主擁有一定的自治自主權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封建特徵,個體封國完成了自發西化自強從而波及全日本其它封國,並通過一系列激烈手段,使日本強大起來,擺脫了被殖民的厄運。

而晚清卻做不到,其原因我認為是出於人口少數的滿人統治著人口占絕對多數的漢人,形成的王朝,本身滿人在統治過程中是充滿著恐懼與矛盾的。前期滿人以滿八旗為核心,形成比較強大的戰鬥力,對外對內都很強硬。但是到了後期,八旗腐化了,對外作戰不行了。而漢人的軍隊對於滿人來講,那是不能強於滿人的,否則就是亡國亡族的問題了。由統治要求上的需求,滿清末期的主體軍力必是衰敗。

洋人的到來,滿清政府很清晰,洋人要的是錢,不是統治中國,不會奪取滿人的統治權,所以就出現了「寧與友邦,勿與家奴」的情況。但是滿清政府很恥辱很憋屈,所以也出現了強軍強國等需求,但同時又是充滿了矛盾。按照統治階層的理想情況下,新軍應該以滿人子弟為核心形成了強大的戰力,然後才可以強化漢人軍隊。但是滿人承平日久,早就不是當年的彪悍女真時代了。所以後面的改革很矛盾,充滿著牽制與疑忌。

至於什麼海戰不行怎麼的,其實在那個時代並不是核心問題。只要軍隊敢打,那個時候的洋槍大炮也不是什麼問題,因為畢竟能遠涉重洋而來存在著人數的限制和補給的限制,而且也沒到現代的威力,射擊是存在比較大的時間間隔。

但是對於滿清統治階層,太平天國時期形成的曾國藩的十萬湘軍,不解散,上面就不踏實,湘軍中的將領分拆安置。漢人的有為官員要用更要壓。

這種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的矛盾,形成了滿清後期的沒落,同時也導致了中國後面對西方列強的無力和衰弱。

個人陋見,歡迎指正


制度是文明的衍生物,不同時期的文明所需要的制度是不一樣的,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在推翻舊制度建立新制度上進行的,所以糾結於舊制度的消失毫無意義


題主你的近代史綱是類似於教科書一類的書,本不適用於歷史探討,更別提及深一些的學術問題了,歷史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的多。

中國的封建社會大概始於東周,分邦建國,天子把自己的屬地分封給諸侯,幫助自己管理,從而出現了大批的貴族。但是這一切終於公元前221年,出現了一個強大的秦帝國,幹掉了這個制度,把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到了自己手裡,以後自己想煎餅果子要倆蛋的話,還有誰敢反對?大批的貴族被幹掉,從此中國開始了皇權社會,但是這個皇權在剛出現的時候還是個雛,被一個叫相權的反覆凌辱,從而開始了2000多年的你死我活,雖然在明清的時候一度達到頂峰,但是終於在1911,我大民國出現,皇權走到了繩命的盡頭。

我這也就是順便寫寫的,可能也會有一些出入。不過那些教科書實在要不得。教科書的套路是:提出一個觀點,然後按照此觀點去歷史裡面找符合此觀點的例子,然後證明這個觀點是對的…你會問不符合的怎麼辦?不告訴你唄…

以上


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很想回答是的,但看看今天美國的社會,我更想回答是的。

現在有些人看到姓資的就代表了自由和先進生產力,但凡在中國發生的事情都看不順眼,這很令人擔憂啊。

封建的意思是:分土建國


我曾經思考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血腥殘酷的斗獸場和角鬥士,最近想通了,那是因為中國古代有菜市場啊,閹割、腰斬、扒皮、凌遲、滅九族都在菜市場上進行,不用買票,愛看不看,全憑自願了,想看真切的,儘管向前擠,忍住別吐,瞧好了,您嘞。石達開的五歲兒子也和他爸一起被凌遲了。封建制度就該被推翻!


搞清概念再來討論。中國的封建制度自始皇帝已被掃蕩一空,其後的政體正名是:郡縣制,是大一統下的中央集權。如果你要問「郡縣制」是否完全不行,答案是,並非「完全不行」,這種政體已經存活了2000多年,並使中國在絕大多數時間內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今年是2016年,中國政體的實質仍然是「郡縣制」。

歷史上「郡縣制」下數次國家滅國,都是由實際統治國家的官僚腐敗造成的。當朝政府如果不遏制腐敗,那麼下場也是一樣。反之,如果當朝政府能充分發揮郡縣制的優勢,著力強化國力發展經濟民生,那麼中國將會回到世界領先地位。


封建 即封邦建國之意 。。。。。。。。。。。對於古代的一些制度可以看看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相信題主看了會有一定收穫


任何制度都是符合當前生產力的,在工業革命之前,封建制度恰是符合當時生產力的最優選擇。古羅馬古希臘想要弄民主議會制,怎樣,滅亡了


推薦閱讀:

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封建制度提法到底使用不適用中國?
哪些原因導致了歐洲和中國的封建制度的持續時間不同?
為什麼屈勒味林《英國史》中說,諾曼入侵英國後諸王利用封建主義促進國家統一,雖則在別處只更造成分崩離析?
為什麼在網上有很多污衊孫中山的言論?
Emirate與Sheikhdom有何區別?

TAG:歷史 | 政治 | 政策 | 改革 | 封建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