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時代大概還有多久真正到來?目前想自學一些BIM知識可以做哪些準備?
昨天聽了一個講座,大概是說我國目前已經開始出BIM的一些標準,以後進入BIM時代是肯定的。
但是現在國內這方面人才十分稀缺,想要學都不知道怎麼開始。求懂行的人談一談~
題主是學生嗎?我個人認為如果題主是學生,知道BIM是幹什麼的,能解決什麼問題就很可以了。可以學習一下Revit的基礎操作。一般設計院用Revit的多,網上應該能找到視頻。(從CAD往Revit上手,主要障礙就是操作。)BIM對於我們給排水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即時反映與其他專業的配合情況,和給施工更直觀更清晰的指導。
若是想用Revit之類的軟體做設計,一是要紮實的掌握本專業的設計,二是要對其他專業,尤其是其他的機電專業有一定的了解。
BIM技術進入國內市場有十幾年的時間了,關於這個建築行業的「新」技術,我們經常能聽到兩種聲音。
第一種就是,趕緊學BIM吧,否則明天就變天了,不會BIM,就被淘汰了。
另外一種聲音, BIM那東西,無非就是一個模型而已,學了也沒什麼用。
經常聽到這些矛盾的聲音,有沒有陷入一種雙重焦慮呢?不學,擔心新技術會取代自己的工作地位;學,面對海量的教程和培訓班,我們又拿不出那麼多的時間來學習。
近年來,我們能感覺到政府對BIM的推動力度不斷加大,使得BIM異常火熱,建築行業的各方都蠢蠢欲動,再加上一些BIM概念被炒的火熱,使得不少業主和想要使用BIM的企業越來越迷茫和不解,BIM到底能幹啥?我們要不要推廣BIM?是不是需要承受推廣BIM帶來的成本?
對於個人來講,我們的焦慮就更要嚴重。希望通過學習新技術提高自己而不被時代拋棄,同時又擔心自己投入的時間成本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
這種焦慮,有沒有正在折磨你呢?
我們先來拋開BIM,專門說說學習焦慮這個問題。
比如,你覺得人工智慧是不是一個值得焦慮的事情呢?
從AlphaGo擊敗了李世石的那天起,就有很多的聲音說,人工智慧越來越厲害,也會在今後越來越多的取代人類的工作。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的人面對人工智慧這個大概念,無所適從,根本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進行學習。
其實,其實人工智慧早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了。人工智慧不是很多人腦海中想像的那種冷冰冰的機器人,只要是應用了深度學習演算法的程序,配合一些硬體產品,都算是人工智慧。
比如,電腦和手機上的輸入法,只要在聯網狀態下,總是能出現一些你沒有輸入過的常用辭彙,這背後的大數據和演算法,就是人工智慧。
比如,微軟的語音助手小娜,蘋果公司的siri,還有很多其他公司提供的語音服務助手,這些也都是人工智慧。
我們看不到人們在使用這些產品時表現出什麼焦慮,而只是看到兩種人,那就是享受這些技術帶來的便捷的人,和利用它們來賺錢的人。
只能說新技術再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習慣。
再來說一說我們都在用的智能手機。
世界上第一部智能手機名叫IBM Simon,是早在1994年在美國上市的。而從1994年一直到2007年蘋果公司發布第一代iphone這十幾年的時間,大部分人都沒覺得智能手機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
最早開始玩智能手機的人中,有一部分人覺得這是不錯的機會,開始學習智能手機中軟體的開發,還有一部分人去鑽研智能手機硬體的開發。
慢慢的有第二批人開始進入智能手機領域,一邊享受這第一批人創造的成果,一邊研究新的領域。他們開始學習國外的APP和網站,後來就有了社交app、音樂app、學習app、照片app等等。
後來又有了第三批人進入這個領域,他們在微博、微信上經營著各種賬號、在手機上進行直播、通過O2O把我們現實世界的衣食住行都和智能手機連接到一起。他們一邊享用前兩批人創造的紅利,一邊創造新的價值。
直到今天,我們已經在享受著智能手機帶來的便利,還是會有很多人不停地告訴我們,智能手機不是個好東西,它改變了我們的習慣,佔用了我們大量的時間,他們呼籲我們放棄這些便利,回歸到更原始自然的生活中去。
然而,大多數人不會去聽這些聲音,時代也不會因為一小部分人的反對而倒退。
我們現在看到的整個智能手機領域的版圖,不是歷史上任何一個單獨的公司創造的,而是無數的人在一個很大的領域中,不停地深挖出新的創新點,而逐漸形成的。智能手機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然而如果我們回到1994年,智能手機剛剛問世的前夕,你會不會覺得,智能手機馬上就要改變世界了,不學慣用智能手機的人,馬上要被時代拋棄了呢?
那個時代即使有人這麼想,也會在第一代的智能手機問世的時候,感到無比的失望。這不就是多了兩個很炫的功能的手機嗎?哪裡能改變世界了?那些鼓吹智能手機的人,就是一群騙子嘛!
說到這兒,也許你會對新的技術的出現和普及,有一個比較靠譜的概念了。
我們回來再看BIM這個領域的兩種聲音:第一,BIM將馬上顛覆建築業,不會BIM你將一無所成。第二,BIM沒啥用,很多人都被騙了。
在我們第一期的視頻中,我們了解了BIM這三個字母的深刻含義,在我給大家講述的內容背後,有一個隱含的道理,BIM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就能搞定的,它既然參與了建築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那就需要整個建築從設計到建設到運營的全員進行參與。
BIM的核心是中間的I,即信息化,BIM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提供相應的信息。
它可以提供場地跟環境信息,提高設計深度,幫助建築師設計出更加合理的設施,讓使用這些設施的人更加舒適;
它可以提供施工動態信息,模擬施工,避免施工流程中的錯誤;
它可以提供幾何信息,供工廠預製化生產,提高施工速度:
它可以提供一個預估的造價信息,供甲方參考控制等等。
BIM的目的是使建築過程的每一段信息都能有效的傳遞到下一個工作流,甚至下一個項目,實現技術的積累和傳承,同時使每一個人都是可替代的,更大程度地削減人為因素造成的失誤。
真實的BIM,是每一個環節的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它,並且給下一個環節的人帶來便利。下一個環節的人呢,又繼續在前面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再把信息流傳導到更下一個環節中去。
BIM就像是我們剛才說到的人工智慧和智能手機,不是一個團隊說,我搞智能手機了,就把世界改變了,同樣不可能有人說我搞了BIM,其他人靠邊站吧,我能夠把建築業顛覆,讓其他人都失業。
所以聊到這兒,我們把第一種對BIM的看法講清楚了。
此外,BIM和人工智慧,智能手機一樣,它來到這個世界,改變這個世界,也不是一夜之間的。它們都是通過一點一點的技術積累,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世界。我們在任何一個時間點去看,都只有一點點的進步,甚至偶爾還會有退步。但當我們放眼去看五年,十年的變化,就會發現整個行業已經天翻地覆。
而所有對新技術抱有一夜之間就能改變世界的幻想的人,一定會感到失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種聲音。
最後,我們放出今天話題的題眼,那就是,在建築業,無論從事哪一個環節,任何時候學習BIM都不算早,也不算晚。
再回到我們的比喻,你可以選擇做第一批從事智能手機行業的人,去啃最難的骨頭,賺取你應得的利潤;也可以做後幾批進入的人,一邊享受前人的技術紅利,一邊去開發新的技術去獲得利潤和成長。
當然,隨著技術越來越成熟,每一個環節的操作也會變得越來越便捷,你也可以做最普通的智能手機使用者,只要學習一些簡單的操作,就能利用所有前人為你創造的紅利,去享受更方便的工作和生活。
最重要的就是,我們不建議你去做最後的那一種逆著時代潮流唱反調的人,那樣除了說幾句不痛不癢的閑話,是得不到任何好處的。
大家在網上很多的教學中都看到,BIM這東西需要用到幾十上百種軟體,可能就被漫長的學習周期嚇壞了。
然而,BIM是在每一個環節中,是由不同的人去整合不同的信息流的,其實在每一個具體的環節,每個人付出的學習成本並沒有那麼可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學會其中的一兩款軟體,甚至是只掌握了一款軟體中的一部分功能,就足以讓你加入到整個BIM協作體系中去。
這就好像現在很多的作者,只需要掌握office軟體中很少的一部分功能,就能馬上開始進行寫作是一樣的道理。
面對BIM我們應該保持一種開放的精神,不要被傳統觀念束縛,也不要被誇大BIM概念的言論所挾持。
做為企業想應用BIM,要著眼於提高效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質量,同時為與他人的合作做好介面,把自己的經驗和智慧,轉化成更加方便實用的工具。
作為想要學習BIM的個人,不複製不搬用別人的言論,實踐出真知,多想多問多做。從今天就開始實踐吧。更多內容可以看https://zhuanlan.zhihu.com/p/26022826還可以看視頻更容易理解本人還是學生,但是本科是在國外讀的,一開始就學的是revit,後來歸國讀研繼續研究BIM這一塊。憑這些年學習總結了一下幾點。 首先BIM在很多國人腦海中還不是一個明確的概念。BIM不是一種或一系列的軟體,它更接近於面向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一種整合性的思考和操作的方式,重點在於把項目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涉及的信息都整合到同一平台上,用全面的項目信息管理來保證項目質量。落實到軟體上最常用的當然是revit,另外還有archiCAD,ArchiBus等。 個人BIM在國內推行緩慢的原因有一下幾點。首先建築師沒有主導性地位。建築師在整個建築行業中應該是最有長遠目光且最具影響力角色,但是目前我國的體制未給予建築師們應有的權利,導致建築師無法主導行業走向。建築師們在海外幸苦學來的先進知識往往因為領導的有限認知被忽略掉了。
其次,我國建築行業中存在的灰色區域是不可忽略的,BIM的推廣會有效地減少行業中的灰色區域,所以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不是推廣緩慢,而是部分利益相關方對BIM持有警惕甚至仇視的態度。再次,因為BIM是整合性的信息管理方式而非單純的平面表達,所以對項目參與者個人或團隊的整體能力要求很高。一個BIM的項目在建、結、水、暖、電、部品、產品等方面都需要有針對性的BIM人才。只有當每個專業的性息都被正確的整合時項目性息才是可用的。目前國內還普遍停留在平面表達性的項目思維方式中,並且試圖用這種方式去操作BIM,讓建築師用revit出所有的圖和模型,為的只是賺一個BIM的噱頭。國外的操作方式與國內有很大區別,項目中建、結、水、暖、點等專業都有各自的BIM負責人。不同的專業使用revit中不同的模板。不同專業之間相互連接和分享並且不停地進行碰撞檢查。所有的信息都被記錄下來用在未來的維護和修繕中。國內還是有不少理解BIM的建築師,但是其他相關專業中的BIM人才有多少就不好說了。另外,我國的建築行業與發達國家相比更不重視項目管理。發達國家的人工高昂,制度嚴謹,迫使他們需要在項目開工前對項目進行儘可能周密的安排與管理。開工後的任何問題都有可能導致大幅虧損。國內的很多管理缺陷可以通過低廉的人工等方式在現場去彌補,再加上沒有健全嚴謹的監管和驗收制度,導致國人對項目管理的輕視。管理上沒有要求自然就不需要全面的性息。一夜未眠,手機上打字都說亂了。本人還是學生,說的不準確的還望大家指正。出國讀書前在上海某院做了三年 有幸公司開始發力並學了很多做了很多項目 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首先BIM只是一個概念 下面的軟體千千萬 只是因為國內的大環境和科研環境的缺乏 導致了revit成為了主流。據我所知有幾個院是有自己開發了軟體。日本這裡的BIM也大都用國產的軟體。
從公司剛開始發展bim就用了revit 到離職 說說我的看法。
(說的很多問題在後續版本可能都已解決 版本至於我離職前的2014)
我是暖通專業的 revit在我們機電大專業上做的最好用的功能應該是各專業間的碰撞檢測了。revit有自帶的什麼流量計算和負荷計算什麼的 然後體驗實在太差 並沒有什麼軟用。負荷計算還是很不錯的 導出空間模型到鴻業 負荷計算媽媽再也不頭疼了。
目前介於revit尿性的功能 大部分的院都是畫一遍cad平面圖 在做revit 然後在反饋到cad 如此其實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我們公司到我走的時候在大家的努力下 暖通和給排水的平面可以勉強在revit直接繪製直接出平面出土 詳圖 系統圖還是不行。
不要和我說不是有風量水量風阻什麼的 呵呵 那東西誰用誰知道 不做系統不管用 做了系統不能輕易的亂改
問過了建築 大部分都可以 複雜的幕牆表現有困難 出圖也基本很順暢
問過結構 苦逼的你們要給你們模型就好了 配筋也反映讓我屎吧revit目前簡直是為建築所生的 現階段都在發展吧 很多關於出圖的功能都不完善 看看每年revit的更新 都是小幅度的不痛不癢的更新 autodesk就是個大奸商!
大環境下 revit是必須的 但是除了revit之外還有很多也最好了解下
目前revit最大的用處也就是大家在一個大沙盤下做著模型 然後說的很好聽的給業主可以參考 繼而可以多收錢 我們有個項目光revit業主就花了100w 各種操蛋。
以上 手機碼字想到什麼打什麼 有空再改
附我做過的一個項目的圖BIM是什麼?建築信息模型。
國內目前而言,對BIM的理解,「建築」有了,「模型」有了,偏偏「信息」兩字,囫圇吞棗。
中國發展BIM最大的問題在於建築業信息流轉的不順暢。獲取信息難,使用信息更難。如果沒有龐大的真實信息庫作為支撐,BIM最終就會走向「紙上談兵」,充其量不過是幾款輔助設計軟體,是「圖紙翻譯器」,無法真正對建築設計形成正向指導。
國內做設計往往憑藉設計師在種種條條框框下「被閹割」的個人表達,建築設計兜兜轉轉,到如今還是多多少少有著「類型學」的影子,缺乏足夠的技術的理性。這導致設計行業普遍存在經驗主義、規範為王、大同小異的現象,當然這也是現行體制下設計師的無奈。
建築的真正作用,必然體現在投入使用後的「運營階段」這個環節,建築是有著強烈的社會屬性的,服務於人。無論你是普利茲克獲獎項目,還是沒有建築師的建築,功能和舒適性才是歸宿。這就意味著,未來建築設計的發展,「結果導向」成為不可迴避的主流。
什麼是結果導向?舉個例子,暖通設計算空調大小,一般做法就是「照常規來」,寧可過剩,不能不夠。我在調研中發現,負荷嚴重過剩、末端操作不當的現象比比皆是。怎麼解決?大量的調研,大量的反饋數據,對設計和管理形成逆向指導。而我們恰恰無法,也不想獲取這部分調研數據,單靠零星的高校研究根本無力改變現狀。
再舉個例子,綠色建築,喊了多少年,建築規模上億平方,有多少真正能夠「被感知的技術」?當我們強調室內環境質量作為設計出發點的時候,需要什麼?需要大量一手的後評估數據!我總得知道住得舒不舒服,存在什麼問題,經濟性怎麼樣,才能確定設計策略和技術路線吧?國內目前有多少人在做這個事?很少。我倒是知道朗詩、萬科委託專門的諮詢機構在做這件事,但他們做這件事的初衷是快速把握市場信息,了解用戶需要什麼,對戶型、材料進行有益改進,從而尋求到新的增長點。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BIM無論被理解為一種專業協同平台,智能化建築的前哨站,還是2D向3D思維進化的必經階段,它都不能脫離現實世界而存在,它存在的目的和意義,就是更理性、更真實、更全面地指導建築設計,從而使得建築更經濟、更合理、更適宜,同時保持著充分的「個性化」。了解「真實的世界」,需要真實的「信息」。如果只追求虛擬的信息,BIM就會走向「玩造型」、「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的深淵。
走了歪路,卻還披著裝配式建築等等「大躍進」的外衣,到時候,借用遊戲界的一句話,就真的是「一通操作猛如虎,一看戰績0-5」了。
就此看,BIM在中國,路漫漫。
1、首先BIM的時代不會在哪一天的時候說來就來,這一定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不管是政策、標準、軟體、硬體都會不斷的演進,來推動BIM的前行。所以,可以認為說現在已經是BIM的時代了,只不過是在這個時代發展的前期。2、目前國內BIM應用的人才確實很缺,但是很多人對BIM的應用認識比較狹隘,認為會建三維模型就叫應用,其實這類只能算是BIM的建模員,BIM的建模員一點都不缺,反而是有點泛濫的意思了。BIM人才的路線圖大概是BIM建模員→BIM資深建模員→BIM專業負責人→BIM項目經理→BIM技術總監。3、所以,不管怎樣,想要進入BIM,就先從建模開始吧。
和某專家聊天,雄安新區中標的圖用bim做的。
我也看見當地一些大的設計院在招相關的工作人員了 你可以去51job搜索成都的bim建築設計。裡面的職位要求寫的比較詳細。對著學就ok了。
個人見解。中國的bim要普及還早得很。一,bim用來解放勞動力,中國就勞動力最便宜,解放了成本不就增加了。二,bim要在施工中運用起來才能發揮最大價值,恕我直言,現在做施工的主力軍里的領導,不會用支付寶的還有一大堆。三,bim講究從設計到施工,從材料到預算等等,需要各個環節各個單位都參與,實際上,各個部門水平參差不齊,想要做到真的不容易。四,bim其實重要的是一個思想,軟體操作十分簡單,普通本科生在校內就已經接觸相關操作了。所以其實很多企業直接從內部培養bim人才,專門去學沒必要,自學足矣,重要的還是要對工程各個環節了解透徹。個人愚見。
先要明確自己的一個定位,是追逐還是製造。BIM時代到來的時候再去參與,你很難在成為大師,真正的大師是去引領潮流
BIM只是一個概念。所謂的BIM以後就是一個工具,遲早是要到來的。在這個行業混,那必須的會。以後等老了再學,自己的學習能力會下降,效率會降低,為何趁現在年輕不好好的學呢?
據我爸說已經到來了,不過我爸是做弱電的想自學revit需要準備一台好電腦
的確,部分設計院因為人才不足,也會招收懂得相關軟體的專科生
我個人覺得還有一段時間,為什麼這麼講?我來告訴你.這段時間還不會短 第一。 我國建築行業有法律規範卻雜亂不堪,我行我素,大城市發達地區有存在bim但方向單一,這沒有錯,做得精才能生存,可是造成了人才少,結構單一,無法普及.第二。 我所了解的美國諸多項目也並沒有廣泛採用閉幕,因為很多東西太雜,往往只會承包給一個子公司,有一個例子:首先,美國現場很少用到閉幕,前一段我認識的叔叔告訴我我們現在這種趨勢基本是設計院炒出來的,不是我們不想推,而是有錢的業主意識不到它的重要性,懂了么?並且那個美國的子公司你猜怎麼著?被賣了!還賣給了中國的公司,你說這說明了什麼,有些東西不是不好,它需要時間和一群推動他的人!總之,它不會很快到來,不用操之過急。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中央空調設計師?
※提高建築電氣畫圖的技巧和方法有哪些?
※如何入門3D繪圖軟體,感覺好難?
※建築專業學習CAD和PS最適合的書籍有哪些,求推薦?
※如何進行 solidworks 建模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