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如何提升舉一反三的能力?
不僅一次認為自己的工作處於一種被動狀態,感覺似乎對於處理工作的靈活程度相當低,無法對於工作進行高效管理,舉一反三能力低。反觀同事雖然工作效率低,但是處理工作的靈活程度卻比自身高不少。請問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提高自己?
今天寫了一篇關於舉一反三的思考,希望對問題有幫助。:)
舉一反三
最近工作很忙,有很多幹活的思路來自上面的大領導,也有很多幹活的思路要傳遞給團隊的小夥伴。在各種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下找平衡,常常需要舉一反三,有一些粗淺的想法,今天寫一下以作記錄。:)設計和工作都要有悟性,舉一反三是悟性的一種。
很多時候,公司領導、客戶、甚至是用戶,傳達給設計師的是一個思路,或者一個方向,沒有誰有義務或者有精力把所有事情給設計師講得清清楚楚,所以在設計工作中,聽得懂別人說話,能理清這些話的背景和涵義,能推導能思考,能舉一反三,非常重要。什麼是舉一反三呢?
給同事講述一個工作事情,同事聽不懂。這可能是你講得不清楚,可能是同事理解不了,可能是你們的溝通不在一個層面上。
給同事講述一個工作事情,同事聽懂了,但是下次有類似的問題,還是來問你。這是他沒有去想如何復用經驗,或者他不想承擔責任,或者只是單純的懶。
給同事講述一個工作事情,同事聽懂了,下次有類似的問題,不會來問你了,自己控制好風險就自己做了,但是事情有了變化,同事還是會來問你。這時他已經能做到1:1了,還沒有做到舉一反三,可能是擔心事情變化帶來的決策風險,可能是想得不夠深。
給同事講述一個工作事情,同事聽懂了,下次有類似的問題,他也搞定,事情有了變化,但是變化的範圍不夠引起足夠的風險標記,同事也自己搞定。我認為這就是舉一反三。
當然,這是執行層面的一個例子,舉一反三更多體現在思考層面上。例如一個設計專題的研討,如果一群人都有舉一反三的能力,那會是一個發散式的討論,點子會爆發,主持人只要在收斂側做到位就行;反言之,如果一個設計專題的研討,有主動舉一反三能力的參與者少,那麼主持人就需要多拋出思考點,對參與者進行刺激,激勵新點子和創意的產生。
糟糕的舉一反三總是讓人無語的,舉一個自己丟人的例子。lol
很多年前還年輕的時候,做一個iPad應用設計。那時iPad剛出來沒有多久,各個公司都在iPad上進行自家應用的創新和驗證。記得是一個應用結果頁的設計專題會議,我和我的主管針對這個結果頁的頁面布局進行討論,當界面布局討論得差不多時,主管突然說,現在有不少iPad應用在某些用戶場景對橫屏和豎屏有界面區分,例如這個結果頁有一個模塊是圖片配合文字,在橫屏豎屏的切換操作時,這個圖片配合文字的布局應該略有不同,以適應兩種屏幕展現方式。
主管說,就是這個思路,你去改改吧。
我說,OK,沒有問題!
這不簡單嘛,我呼呼地就開始改設計文檔,首先,這個結果頁所有圖片和文字的布局方式,我給出了兩種布局,一種針對橫屏,一種針對豎屏;然後,我把這個頁面的視頻播放模塊也做了兩種屏幕展現方式的適配設計;最後我把這一頁的評論、推薦等多個區域都做了橫豎屏區分設計。我認為任務完成了,當界面橫豎屏切換時,這個播放頁的所有模塊都會變化以適應新屏幕。
對這個任務我當時還是有一點信心的,從一個模塊,想到了所有模塊,不差啊。我立馬拉了主管開會。會議沒有我想像中這麼贊。當然,主管看到我對結果頁每個模塊的細節調整還是很滿意的,但是他認為這個調整對全局思考不足,他建議我思考的方式不要局限在模塊上,要想多一些。
我反應過來,不應該把舉一反三的任務限制在單一的模塊維度上。首先,橫豎屏的切換,不僅僅是每個模塊需要調整,是要從整個界面來看,模塊之間的關係也要考慮,甚至要增加或者刪除部分模塊,這樣才能保證橫豎屏切換後界面的適配性和獨特性最佳。其次,從信息架構來看,全局的統一性是否有考慮,在結果頁的橫豎屏切換會不會影響到其他頁面的用戶行為操作模式?最後,在進行橫豎屏的界面布局調整後,要考慮到開發落地性,一些可以想像到的交互邏輯和動效,開發是否能在相對低成本的前提下完成?
把思維打開後,我列舉了結果頁在橫豎屏切換不同場景下的模塊變動、界面變動、應用內影響變動、開發調整工作量分析、整體調整優劣分析,一套舉一反三的思考和方案搞定了主管、領導、產品、開發、測試等同事,把這個特性做成了應用的一個亮點。
我第一次舉一反三沒有做到位,其實更像是舉一反一,橫向思考,第二次舉一反三才算輕輕碰到這個門道,做了一些跳出盒子的思考和延展。
舉一個更形象的例子。
假設有一個事業成功人士告訴一個年輕人:穿著體面對一個人職業發展很重要,你應該買一套好西服。
什麼是不到位的舉一反三呢?
年輕人買了一套好西服,又去買了一雙好皮鞋,再去買了一件好襯衣,順便去理髮店做了一個新髮型。
什麼是勉強到位的舉一反三呢?
年輕人從這個成功人士的話語猜到,也許一個對外在的感知能幫助職業發展受益。所以他買了好看的西裝、皮鞋、襯衣、領帶,也做了一個新髮型。但是,他想到了更多,他增強了自己的職業禮儀、談吐、演講能力、手勢、溝通的神態。他關注自己每次工作執行的結果,做到有公信力。他甚至開始琢磨如何多學一點專業外的知識,認識一些自己專業領域外的前輩,來擴展自己的綜合知識面。後來年輕人學會把外在練到內在,然後再把內外結合起來。
我猜,以上兩個年輕人出席一個重要場合,出場時兩人起點一樣,因為形同,過了一會可能第二個年輕人就要突顯出來了,因為他想得多做得到位,有神。
舉一反三要到位,是我認為在工作場合需要重視的一點。理想狀態是,公司的策略、領導的思路、用戶的輸入,你能從一個點想到一個面,把整個故事在腦子裡勾畫出來,再變為自己的思路和執行項,效率高且顯得足夠聰明。團隊成員的舉一反三也很重要,理想狀態,你講一個思路,大家就可以有默契且靠譜地把思路做成一件事,這真是超級棒的。
當然,物極必反,舉一反三也要適度,如果走向想得多做得少,或者亂想著擾亂自己內心的平靜,就過度思考了。今天寫到這,拋磚引玉,歡迎大家舉一反三。:)
謝謝閱讀!
thanks,
yoyo舉一反三本身提法容易給人太多誤解,而更多的場景卻是舉3反N,或者說舉10反N,即通用的問題見的多了我們在面對同類或相似性的問題的時候有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和思路。
即通過大量的實踐進行了歸納,然後對於歸納的方法或模型能夠進行N種演繹。裡面的重點就是現有實踐歸納再有後面的演繹,不要簡單的任務你拿著別人總結出來的理論,就能夠很容易的進行應用和演繹,當一個問題涉及到的知識點單一的時候有可能,但是一旦一個問題涉及到諸多知識點那就相當困難了。
這個清楚了,首先來談下最簡單和最容易的舉一反三:
而在歸納的過程中又存在一個重要的能力,即抽象,抽象的核心就是要將實際的東西抽象為理論或模型,要能夠找到哪些是模型的核心內容和不變的,哪些又是該模型可變的參數和輸入。那麼你再遇到相似的問題的時候你就只需要考慮核心模型是否一致的,然後如何定義清楚特定問題的可變參數。
簡單來講類似我們開發代碼經常會將經常遇到的共性處理定義為方法或函數,將可變的內容全部抽象到了函數本身的輸入參數上並提取出了核心不變內容為函數實
現。在面向對象的分析和設計中就更進了一步,即我們能夠將我們看到會觀察大的事物或實例抽象為類,將他們的行為抽象為類中具體的方法實現,你要做到這一步
首先需要的就是大量的觀察和實踐。
而真正最難的舉一反三則是面對新領域和完全沒有遇到過的相似場景的新問題的時候獨立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個本身的難度就在於知識點的細粒度匹配上面了,即:
首先需要將你實踐和大量的經驗積累分解為一個個可以復用的知識點,其次是面對新問題的時候你能夠將新問題通過問題定義和分析也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問題點,然後再更加細粒度的問題點和知識點上進行匹配,最後再將其組合和串聯在一起。
我們可以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原來做過工程建設類相關業務,後面又轉做軟體開發和IT項目管理,那麼按道理你應該具備了工程項目管理的基礎技能。如果你沒有工程項目業務積累,那麼你需要補充學習的工程建設的業務知識,然後再進行知識的組合和融合。
第一種舉一反三地能力只是用到歸納和抽象,然後再進行演繹。
分解我在前面思維框架的時候
已經講到過,有單一的事物也有事物群,都是採用的不同問題分解和定義的方法;而組合相對來說就更難,對於事物靜態層面的分解,在組合的時候需要考慮知識點
之間的集成點,而對於事物動態層面的流程分解則需要考慮各個子問題間的前後輸入輸出和協同。
在分解和組合之間還有一個困難點就是匹配,即為何一個子問題
點可以用已有的知識點來解決,如何匹配,這又涉及到模式層面的內容或者說第一種舉一反三技能中的內容。
談了這麼多,最最困難的還是對新知識的學習能力,任何舉一反三都很難單純的全部應用你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裡面一定會存在新知識點和新內容,那麼就需要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快速學習和應用。能夠支撐你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定伴隨著你強大的新領域和新知識的學習能力。
個人認為,做到舉一反三,要求的還是你對 概念理解的比較深刻,只是一知半解,怎麼也做不到舉一反三。
另外,快速歸納,事情該用哪種辦法解決,要定義工作的內容屬於哪種類型,用哪種辦法解決比較好。
就像我們在學校 學物理、化學、數學 差不多。題目各種各樣,但是總能用那些公式去套進去求解,找到幾個關鍵點。其實我們的工作也是一樣,我們手上能接手的事情,也都是那些固定的一些,解題的辦法也就是那些。辦法總比困難多尋找事物的共性
找法:找一類東西中的一個,認真研究是怎麼處理的,記下每個細節。得到一個方法。
然後用這個方法去研究這類東西中的另一個,看剛才那個方法是否還適用,如果不適用,應該做怎樣的改善。
在這類東西里多試幾個,這個方法就漸漸穩定下來了。方法很可能會適用於你還未嘗試過的東西。而且你也對 「這類東西」 這個分類有了更深的理解。
舉個例子:
怎麼炸東西。
炸裡脊:油溫8成熱,放進(豬裡脊),炸2分鐘。撈出,復炸。
炸茄子:油溫8成熱,放進(茄子),炸2分鐘。撈出,復炸。
發現茄子沒炸好。改善方法
油溫X成熱,放進(茄子),觀察到表面金黃。撈出,復炸。
後來通過炸(會鼓包的東西)學到要在表面扎孔。
後來通過(營養學)學到不能炸太久。。。等等。
。。。
直到你炸東西的方法穩定下來了。也就算是能舉一反三了。之前摸索的各種特化版本也可以用。不過現在的模板方法應該已經非常好用了。
我認為做事要想做到舉一反三,首先一點是你要養成一個碰到問題頭腦立馬清晰這樣一個習慣。在頭腦清晰的情況下,對問題迅速分析、歸納、總結,得出一個明確概念,然後根據這個概念聯繫現實情況,最後進行思維發散,延伸概念,一條條羅列出來。在生活中如果經常像這樣鍛煉,碰到問題就再也不用擔心不懂得舉一反三了。說到底,這種能力不能在短時間擁有,必定要經過相應的思維訓練才會得到的。
子貢曰:賜也聞一已知二,回也聞一已知十,吾何敢妄回。
孔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
為什麼顏回被稱為復聖吶!顏回年輕時很有才華,當時顏回的父親顏路也在孔子門下學習,因此顏回自恃才高,不以為然。想考考孔子:第一問題,孔子耐心細緻解答後。顏回緊接著問第二個問題,孔子也是耐心細緻解答了!顏回接著問第三個問題,這時孔子勃然大怒,說,你是來學習的,還是來考老師的!有問題先思考後,感悟後再來詢問!這就是聖人的教育之道,問問問,能問出來舉一反三的人才嘛?重要的是思考後,有了自己答案,再給他指正。當然工作事情,要指明大致方向,達到的基本效果,再讓其發揮!沒邀自來。
工作中的舉一反三。懂的類比,習慣因果關係考慮問題,相關聯繫考慮問題。
將模糊問題具象化,磨練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推薦閱讀:
※遇到辦公室小人的應對方法?
※如何提高自己在職場中的地位,讓自己不被替代,除了工作能力的提升,還需要準備什麼?
※一個人為什麼有兩個或多個手機號,這樣做有什麼意義,你在生活工作中是如何安排多個手機號的?
※如何委婉表達自己不想被潛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