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的寶寶特別粘人,而且只粘媽媽一個人怎麼辦?
粘人到有時媽媽都不能上廁所、吃飯等,只要離開她的視線就哭著找媽媽,只要媽媽在肯定不會找別人,和媽媽在一起還經常讓抱著才踏實,放下也要哭鬧。
剛好畫了一篇漫畫,希望能解決題主的問題。
在孩子3、4歲以前,媽媽就是他的絕對穩定的「安全屋」,他在成長過程中會遭遇很多的挫折和不安,回到安全屋裡就可以盡情釋放了,這也說明你是最讓孩子有安全感的人。
我家是那種要搶著帶孩子的,囤寶從出生就是超級VIP,睜眼就有人陪,睡前還有人抱,睡著了爺爺奶奶也能盯著看兩個小時,所以從來沒自己玩過一秒鐘,即使搭積木旁邊也永遠有個端茶倒水喂蘋果的。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囤寶不會自己玩,不管買了多少新玩具,囤寶最喜歡的還是粘著我,如果我不陪著就什麼都不肯玩。
孩子粘著你,也許就是因為你過去太粘著孩子,從而讓他失去了獨立玩耍的能力。
孩子小的時候軟軟糯糯的你總想抱著,現在他長大了一點你也感覺累了,就突然想讓他學會自己玩,但孩子的理解可能就是簡單的:媽媽為什麼不理我了,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其實從半歲開始就可以逐漸鍛煉孩子自己玩的能力了,在他獨自探索時關注但不打擾,在他尋求幫助時及時回應就好。
囤寶幾乎每次在我出門前都要哭,要我抱抱親親個沒完,爺爺奶奶讓我直接走別跟他說,我每次都必須堅持到他跟我說過「拜拜」才走,但是後來我才意識到,我們這兩種做法都是錯的。
爺爺奶奶的做法不必說,省事但是傷害了孩子的安全感,未來只要媽媽一離開他的視線,他就擔心媽媽是不是又突然消失了。
但我的做法也不是全對,因為我的擔心和不舍帶給他了我可以晚一點走的希望,同時我同情安慰的語調又讓他增加了分離的痛苦,有時還因為著急出門就對他不夠耐心,這些都對孩子是多一重的傷害。
最好的做法應該是提前就和孩子說好出門的事情,當跟他告別的時候輕鬆愉快並且果斷,讓他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並且盡量要在約定好的時間回來。
有時我會因為工作忙事情多,在回家後就會想要補償孩子,希望多花一些時間陪他,但又確實真的很累,就很容易心不在焉、分心摸手機、耐心也不足。
有統計說,平均每人每天真正陪孩子的時間只有9分鐘,這個數據不知真假,但確實很多花了所有業餘時間陪孩子的家長,其實全部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卻很少。
想想孩子更需要的是一個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但每天都精疲力盡,總是提不起精神的媽媽;還是一個雖然不是一直都在,但只要陪自己的時候就充滿活力,總是很快樂的媽媽?
愛不能用時間衡量,一直疲憊地陪孩子玩不是改善親子關係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專註的愛才是最重要的。
寶寶哭了、鬧了,媽媽的第一反應經常就是抱起來,孩子通常這樣也得到了安慰,就不怎麼哭鬧了。
但是這樣的做法不是親密育兒,只是不想思考的犯懶而已,也沒有解決他真正的問題。雖然當時是省事了,可是當孩子習慣於這種安慰模式,自然也就分外依戀媽媽的懷抱,一有事情就想要媽媽抱抱,變得粘人起來。
孩子哭了不要急於抱起來,你可以待在他旁邊,讓他看到你的眼睛,感受到你的陪伴,拍拍他,摟摟他,搞清楚他的訴求,幫他想解決的辦法,這是媽媽能帶給他的最大安全感。
多說幾句:
其實大部分時候我還是很享受囤寶粘我的,被這麼一個小傢伙需要,把萌萌的小肉糰子抱在懷裡的感覺,真的還是挺美的。
而且因為是男孩子,這種親親抱抱的時光更是短暫,過不了幾年估計他就不願意讓我抱著了,也許到時候他還會煩惱「我媽媽太粘我了可怎麼辦」呢,哈哈。
另外,今天的漫畫里提到了一個「單獨玩耍」的問題,孩子能自己坐在那靜靜玩玩具想必是所有父母夢想中的畫面吧,下一篇告訴你們怎麼培養這樣的小孩~
相關閱讀:
孩子見了娘,沒事哭三場
0-3歲母嬰關係變化詳解,幫孩子塑造安全感和獨立人格
對孩子發完脾氣又後悔,我怎麼會變成這樣的媽媽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麻麻愛囤貨(mmath123)
不定期更新育兒漫畫和養娃心得
謝邀。我是全職媽媽,從女兒出生開始無時不刻陪伴,現在她已經快上小學一年級了,我親身經歷了孩子的心理變化的每個過程,我想可以為樓主提一些小小的建議吧,望參考。我覺得孩子自出生開始其實是缺乏安全感的,我有一堆理論但是實在覺得可以簡單概括吧,就是你覺得她粘人,其實她在通過」粘人「這個方式尋找屬於她的」安全感「,這個安全感會跟隨她一生,這個階段一般持續3-5年,每個孩子可能會有不同,但是一般在5歲內都會成長形成她獨有的」安全感體系「。我女兒很小的時候也很黏我,我少刻的離開會引來她的大哭,但是我會和她」講道理「,她不一定會懂,但是我會不厭其煩的說會解釋會力求平復她的不安全感。當然,現在的媽媽大多數還是有工作,而且會很忙碌,會顧不過來,那我建議可以安排一個人或者兩個人來」替代「你,但是這個人一定要是固定的,不要隨意變化,孩子對環境是很敏感的,不要隨意變更她生活的環境和照顧陪伴的人。如果有外婆外公或者爺爺奶奶甚至保姆替代也是一種方式,就是這個人真的要固定,而且最好能選擇和你理念相近的人陪伴,這樣也會減少因為教育理念不同而造成的家庭內不和。在你空餘的時候,或者晚上或者周末,還是要空出時間多多陪伴她,說實話,孩子這樣黏我們的時間其實還是很短暫的,待你想黏她時,她可能已經不需要我們了~~~ 這段時間其實還是需要珍惜的,告訴她你愛她,告訴她不會離開她,小小的人兒其實很可憐,在她幼時她是無助的是迷茫的她深深需要著我們,不要刻意去」分離「,還是要多多在一起,多多陪伴,如果你實在忙碌,那就安排你信任的人陪伴,孩子很重要,不要因為工作因為我們自己的追求放任她疏忽她,真的!
給別人帶,你可以先和別人一起帶,然後離開半小時,逐漸增加一,兩小時,半天,一天。非要抱就是慣的。
———————————————————2017.03.16更新—————————————————
常常被人問到,「我家小寶特別粘人,只要媽媽出去辦點事,她就哭著跑上來抱大腿不讓走!」,「我兒子上幼兒園好幾個月了,但每次在幼兒園門口只要我一離開,他就哭著喊著『媽媽別走,我要回家!』,唉,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呀?」
「我女兒3歲多了,但是特別粘我,有時候粘得人心裡忍不住直冒火,班都沒法上」,還有諸如「我女兒在幼兒園裡沒朋友,她也不跟其他小朋友玩,回家就特別粘我和她爸爸!」
幾乎所有前來問詢的家長們,都有一個問出來或沒好意思問出來的問題,那就是「我的孩子這麼粘人,是不是有什麼心理問題呀?」其實呢,這個問題需要區分具體情況來分析。
通常來講,1歲以內的寶寶自我意識尚未萌芽,生理層面的先天局限性決定了寶寶離不開家人的照顧與陪伴,我們人類的親子間的早期依戀關係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建立了。
1歲以後寶寶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知道了自己是一個區別於整個世界的獨立的個體,他能意識到自己的名字,能夠認識到自己身體的存在感與完整性,包括身體的各個部分,如眼耳鼻舌身,同時對自己身體的感知覺也產生了意識,比如知道餓,並能夠確定地表達餓,知道疼,並能夠確切地表達痛處等等。
1-2歲的寶寶依戀父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自然發展規律會清晰顯示寶寶開始逐步適應與父母家人的分離,這是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天性,包括我們人類莫不遵循。但是,3歲以上的孩子仍然表現得過於粘人的話,就值得我們家長警覺了。
有人曾經用「依賴症」這個詞來診斷寶寶的粘人行為,對此我是持反對態度的。坦率講,我從不認為青春期前的兒童適應什麼症,這樣的提法明顯帶有亂貼標籤的嫌疑。學齡前的孩子,我們可以考慮存在一些品行障礙,有些還屬於心理層面的因素導致,但這些都不是太大的問題,都是可以經過專業的輔導得到妥善糾正和矯治的。
3歲以上的幼兒或兒童如果過於粘人,這屬於一種行為偏差,幾乎所有的行為偏差的背後都有著深層次的心理原因。而這個因往往是孩子自身意識不到的,所以當大人常常詢問孩子,「孩子,你這到底是怎麼了?哪兒不舒服?要啥?」的時候,孩子是答不上來的。既然事出有因,那麼只要我們找到這個因,就能解決問題。
首先,我們一般會從孩子與其直接撫養人(通常是父母)之間的互動關係模式上來做考量,比如,爸爸媽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是否存在過度照顧或者過度保護呀,如果是,那麼我們就能判斷,這個孩子極容易產生過度依賴感,嚴重的會有無力感,逐步發展到做任何事情都無法持續,必須大人出面幫助才能搞定。
其次,如果孩子在嬰幼兒早期缺失直系血親的照料,比如喪失親生母親,或在1歲以前被送給祖輩或旁系親屬甚至是外人照顧,從而遠離親生父母,這些情形下成長的孩子往往比由父母直接養育長大的同齡人更容易出現依戀關係問題,而依戀關係問題的一個直接表現形式就是非常粘人,這也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常說的不肯去幼兒園的孩子,一上幼兒園就踢打哭鬧的孩子,現在流行的說法是這類孩子存在過多的分離焦慮,從而不能在幼兒園裡進行正常的日常活動和人際交往,這其實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是需要我們深入探究孩子過往的養育經歷的。
要知道,對於3歲以內的幼兒來說,父母親尤其是媽媽的陪伴與照料,是讓孩子產生足夠安全感的直接途徑,這樣被養育長大的孩子能夠深切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是被愛的,他們內心獲取了充足的心理養料並轉化為獨立自信的心理能量,而這些是保證這個孩子在人世間頂天立地的基本心理動力。
第三,父母親自身的情緒反應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孩子的表現。比如,媽媽是一個敏感焦慮型的人,對孩子什麼事情都不放心,過於擔心受怕的那種,那麼媽媽的這種神經緊繃的緊張情緒狀態就很容易被孩子感應到,而我們的孩子可以說都是天資聰穎的,孩子就會隨之而然地順應媽媽的這種不必要的擔心,從而對周圍環境產生焦慮情緒和不安全感,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表現得非常粘人。
因此,父母親在與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要善於保持一顆平常心,維持心氣平和的情緒狀態,即使遇到什麼事情也要學會及時做出合適的調整才好,避免過激情緒反應。
針對以上原因探究,這裡,我也針對孩子過於粘人的情況,給父母們提出幾點建議,相信只要能夠做到就可以順順噹噹解決這一家庭小困擾:
對於過度依賴感的孩子,爸爸媽媽應該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事情的良好習慣,這當中還是有一些要注意的小技巧的,比如,讓孩子先易後難地做事情,不要走來就布置一件難度較大的事情給他做,要足夠有耐心,習慣是逐步養成的,絕不可拔苗助長,一蹴而就。
另外,就是布置給孩子做的事情先從他非常感興趣的開始,然後是一般感興趣的,最後是不怎麼感興趣的,如果是一點興趣都沒有的事情,你又要讓他獨自完成,這無疑會極大的挫傷孩子的積極性,從而造成困擾,我們讓孩子獨立完成事情的初衷就是要讓孩子從中體會到成就感和滿足感,這樣才能夠一點一點開發孩子的潛能,一步一步脫離父母的扶持去探索更好玩的世界。
這裡要特別講一句,「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要一聲不吭地溜走哦!」要知道,粘人的孩子本來就有分離焦慮,缺乏安全感,爸爸媽媽正是孩子的保護神,保護神說離開就離開,一聲招呼不打,這不是拋棄是什麼?孩子一旦意識到,他再一次被保護神拋棄,那種惶恐,那種手足無措,大家可以體會嗎?會造成多大的創傷,父母親們你們能夠感受嗎?
所以,不論是媽媽,還是爸爸,不管是多麼著急或緊急的事情等著你們去處理,當你準備離開自己的孩子的時候,都請你們能夠做到盡量平和,面帶微笑地告訴孩子,你將要去處理什麼事情(當然也可以不用說太仔細啦),大概下午幾點差不多忙完,會在寶寶幼兒園放學前過來接你哦!這樣做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為它會讓孩子明白,媽媽的離開只是一時,是短暫的,不需要緊張,更不需要害怕。我們一會兒就會再見的哦!
我們很多爸爸媽媽在向孩子表達愛的時候,會羞於啟齒,愛在嘴邊,口難開。這裡,我要鄭重地告訴各位為人父母的爸爸媽媽們,對於孩子的愛,還是請大聲說出來吧,而且在您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可以毫無保留地持續地說,去表達給孩子聽,不要有任何的不好意思!既然上天決定了由你來生養這個孩子,那麼就是最大的愛,上天之愛有什麼不好意思表達的呢?
與此同時,親密的接觸也是必要的,有空就多抱抱孩子、拍拍他們的小腦袋,撫摸一下孩子的背,或者親親他們可愛的小臉蛋,要知道,親子之間身體的接觸愛撫甚至比言語之愛更給力,更能夠讓孩子堅信自己是被愛的。
我們要經常告訴孩子,「爸爸愛你,永遠!」「媽媽是愛你的」,「爸爸媽媽永遠和你在一起!」堅決杜絕用「我不要你了」這類話來恐嚇嚇唬孩子,這樣只會造成更大的創傷和安全感缺失。
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過於粘人,也從一個側面印照著我們做父母的自我覺察能力的薄弱,要知道,愛孩子,最終就要學展翅的雄鷹那樣放手讓孩子去藍天一搏。孩子終究是要離開我們,獨自面對這個社會的風風雨雨。所以,從此刻起,我們每一個父母親都應該學會自我覺察,覺察什麼?覺察自己的情緒反應程度!覺察自身內在的心理需要到底是什麼?
孩子太粘人,就是太難以和父母分離,這是孩子的需要嗎?真的是嗎?難道不是我們家長內心深處也不願和孩子分離的心理需要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嗎?所以,不論是媽媽,還是爸爸,經常以穩定的情緒狀態陪伴在孩子身邊,以無條件的愛接納孩子,包容孩子,我們的孩子才能夠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實現自我獨立。
只要父母們學會放下,保持開放的心境,維繫平和的情緒狀態,孩子就能敏銳地感應到,並放心大膽地走出家門,更好地適應幼兒園,更好地適應學校,更好地適應我們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如果您的孩子有任何問題,可以在公眾號「森巴育兒」文章下面留言,我們將在下下周三給您答覆。請關注心理學家劉嶸的專題文章!
關注公眾號:森巴育兒(ID:senbayuer),了解更多育兒資訊!
文章來自:劉嶸(森巴育兒)
添加微信號:senbayuer1 為好友,森巴將邀請你進群一起聊聊育兒經和婚姻八卦
—————————————————————分割線———————————————————有麻麻問:寶寶好粘人,怎麼辦呀?這句話好像問對人了,小寶就是個超級粘人的孩子。所以有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議值得分享給大家:
0-3個月
寶寶只是想念子宮了
有些寶寶不但要抱著睡
你還得站著,邊走邊抱
有木有?
很多家長說,我家孩子一定要抱著睡,一放下就醒了。這也太粘人了吧,這以後還怎麼帶啊......
其實對小嬰兒來說,他只是在尋找最能給他安全感的睡覺方式。抱著睡,有一身的肉肉環繞著,特別像在子宮的感覺。當放到床上,硬邦邦的,當然不喜歡。所以,剛出生的小嬰兒只是在想念曾經的子宮。
這個階段,媽媽或者照顧者應該給予盡量多的擁抱,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如果是母乳,那很好辦,這是寶寶離開子宮和母親建立的一種全新的聯繫。這種聯繫能給寶寶帶來充足的安全感。
二娃媽媽哺乳的時候,可以一邊哺乳一邊和大娃玩。這樣兩個孩子都能得到滿足。
如果是奶粉餵養,給寶寶餵奶的時候也盡量環抱著寶寶,而不是把寶寶放在小床上。
固定的一個餵養人也有助於寶寶建立安全感。比如媽媽主要負責餵養和抱孩子、陪孩子睡覺,爸爸主要負責家務以及接替媽媽哄孩子。
3~12個月
寶寶需要你的陪伴
anyway,
這時候你的身份就是「常在」
只要在身邊就好
別摟著不放
等到寶寶3個多月的時候,他就開始主動探索這個世界了,比如會抬頭,想翻身,接著就開始練習爬。這時候一定多把寶寶放在小床或者地墊上,你在一邊看護就行。
寶寶3個月以後,一定不要整天抱在手裡,這樣只會束縛孩子的大肌肉的發展。寶寶只需要你「常在」,比如吃和拉撒睡或者不舒服的時候,啊~啊~兩聲,你就能及時響應就ok了。甚至一回頭,能看見你,他就滿足了。
有些粘人的寶寶,媽媽上個廁所或者洗個澡也會哇哇大哭。事實上,是寶寶對於你不在,沒有時間概念,他發現你消失了,就恐懼、煩躁,因為他不知道你還會出現。
這時候可以跟寶寶玩躲貓貓的遊戲。比如你躲起來,馬上又出現,他就會咯咯笑個不停。然後逐漸的把這個消失的時間拉長。等到你上廁所的時候,就可以和寶寶玩這個遊戲,寶寶就會慢慢學會等待。
這時候看護人可以從媽媽,增加1~2個新的角色,比如爺爺奶奶或者保姆阿姨。尤其是在這個階段,媽媽可能要返回職場,寶寶對新的照顧者的適應很重要。
一開始的時候,媽媽和照顧人一起出現,比如一起幫寶寶換尿布、一起洗澡、一起玩耍。等到寶寶完全接受和喜歡這個新的照顧者了,媽媽就可以慢慢的一步一步退出寶寶的視線。
比如先讓照顧者單獨和寶寶玩耍,媽媽在旁邊掃個地,逐漸的,照顧人就可以單獨推著小車帶孩子出門玩了。
1歲以後
寶寶需要信任的人、有趣的人
世界這麼大
寶寶需要去看看
他只是粘著一個喜歡的人
不一定是你哦
1歲以後,寶寶開始更進一步的探索世界,他的視野變得很清晰,還能走路。比起媽媽的懷抱,他對外面的世界更感興趣。
所以,這時候寶寶表現出粘人也只是希望有一個可信任的人在他身邊,他就覺得這個環境是安全的。這個人可以是帶他最多的媽媽,也可以是常常和他一起玩的爸爸。
這時候,如果寶寶玩的開心,常常會暫時忘記你的存在。當然這個時間很短,當他一旦發現新的、陌生的事物時,又會尋找那個信任的人。
寶寶1歲以後,開始逐漸的擴大自己的社交圈了。尤其是到2歲以後,寶寶就開始對和他差不多的小朋友感興趣了。這時候,媽媽盡量多帶著孩子去交朋友,讓孩子們在家裡、在小區、在遊樂場一起玩。
當然,這一切還是需要你在離他不遠的地方。
3歲以後
寶寶不上幼兒園,是還沒適應
分離焦慮主要有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
失望階段
超脫階段
一定要熬到最後那個階段哦
幼兒園的分離焦慮很典型。對大多數寶寶來說,這是一個需要勇氣、毅力的事情。他要有勇氣面對一個他誰都不認識的陌生環境,還要聽陌生人的話,還要有規律的生活,還要變現很好......壓力山大啊!
寶寶粘著你,不讓你離開不是真的粘人,而是還沒有適應幼兒園而已。一切都只是孩子的應激反應:哭鬧、耍賴、焦躁,甚至做惡夢等等。
聰明的家長會在從小到大的生活中,就培養孩子好的生活規律,早睡早起,睡午覺;自己吃飯,學著用筷子;玩具大家一起分享,輪流玩;培養孩子交朋友,和朋友相處的能力等等。這樣的孩子能很快的適應幼兒園。
反之,在家裡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好的心態,指望到了幼兒園就變好,其實只會讓孩子適應不了,甚至很長時間內拒絕幼兒園。然後表現出粘著媽媽不讓媽媽上班的狀況了。
另外,爸爸媽媽們可以在家裡和寶寶聊幼兒園有趣的事情,鼓勵孩子把幼兒園學的舞蹈歌曲教給家裡人。總之,逐漸讓孩子接受幼兒園,喜愛幼兒園,從中激發他的榮譽感、歸屬感。
小寶麻麻:有沒有發現,從嬰兒期開始,寶寶和媽媽的距離幾乎為0,然後到爬行階段的1~2米;等孩子會跑會玩了,媽媽只要在他視野範圍內就行;最後等到上幼兒園,看不見媽媽也沒關係了。
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順應寶寶自我發展規律,嬰兒粘人是正常的,不念才奇怪呢。我們更需要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該抱的時候抱,該放手的時候放手,逐漸引導孩子走向獨立,去探索這個世界。
關注公眾號:森巴育兒(ID:senbayuer),了解更多育兒資訊!
文章來自:小寶麻麻(森巴育兒)
添加微信號:senbayuer1 為好友,森巴將邀請你進群一起聊聊育兒經和婚姻八卦
我女兒就這樣
現在三歲半,從一歲半第一句媽媽抱抱開始,這四個字就成了她的口頭禪。每天至少說二十次?也許五十次?一百次?我也不知道。
高興的時候 媽媽抱抱
不高興的時候 媽媽抱抱想睡了 媽媽抱抱餓了 媽媽抱抱我罵她了 媽媽抱抱別人罵她了 媽媽抱抱沒話找話 媽媽抱抱我去上班,她放學回來玩一會兒我還不回家,她就自己嘆氣 我好想我媽媽啊……
..........反正就是各種粘人各種愛你說怎麼辦?無解只能說,年齡大點了,就慢慢的好一點……太正常了……
但是寶寶都是喜新厭舊的白眼狼,換個人多陪一段時間就粘別人了……
然後對你愛理不理……隔代教養的來答。
不知道跟童年經歷有無關係:在地鐵里或者馬路上遇到乞丐時,通常看到瘦老頭兒模樣的會格外心軟,忍不住給錢。
如果你的孩子將安全感喚起的外形,跟隔代長輩聯繫起來,呵呵噠,以後擇偶階段你就等著後悔吧。
長遠來看,還是親媽多陪伴比較重要。如果可以選擇的話。雖然我覺得跟長輩相處的時光其實很快樂,但前提是我爹媽不在意我心裏面的安全屋的模樣里,男性是個老頭,不清楚女性是個老太太還是媽媽。
反正,看起來,老爸很後悔童年少陪伴的樣子。養老,沒問題啊,那是責任,必須承擔。但是真的感情會不一樣。嗯嗯,還不敢明說,擔心傷害他們脆弱的小心靈,哎。撫養者(通常是母親)與嬰兒間通常形成以下3種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這種嬰兒對母親的依戀很有安全感,在撫養者離開的時候會有些沮喪,但當他們回來的時候就會很開心而且可以很快平靜。深入的研究顯示70%的嬰兒屬於這個類型。不完全/迴避型依戀:這些孩子對撫養者沒什麼興趣,雖但當撫養者離開房間的時候會大哭。奇怪的是,當撫養者回來的時候他們也不覺得高興,總是轉過身哭著就爬開了。大約20%的嬰兒屬於這種類型。不安全/抗拒型依戀:這些嬰兒最開始不想離開撫養者去探索新環境。之後,和不完全/迴避型一樣,當撫養者離開的時候他們會大哭,撫養者回來並想靠近嬰兒的時候,他們又開始抗拒。他們看起來很生氣。大約10%的嬰兒屬於這種類型。首先孩子依戀媽媽是很正常的,其次你的孩子對你的依戀有些不安全依戀的傾向。對她的態度保持一致不要忽冷忽熱,溫柔耐心,不欺騙她,暫時性讓其他人帶她要告訴她媽媽什麼時候回來她聽得懂,不要騙她然後突然消失,這樣她會不相信你缺乏安全感的。慢慢的她會相信在她需要的時候媽媽肯定會在她身邊,應該就不會這麼粘人了。不過有一些孩子確實是膽小害怕陌生環境陌生人的,多多帶她出去和同齡小朋友一起玩可能能有幫助。
謝題主邀。
我自己是孩子的媽媽,但我從來不覺得是孩子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需要孩子。
粘人這個純屬錯覺。
事實上孩子會粘任何一個經常照顧ta的人,無論男女老少。
比如我因為工作關係,小時候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我家小孩會粘外婆、阿姨,而不是我這個親生媽。
我媽和我抱怨孩子粘她粘到不讓她上廁所的時候,我覺得完全是她刻意在孩子面前刷存在感導致的。
給孩子換好乾凈的尿不濕,餵飽,放音樂/故事/動畫片,一個新奇的玩具,孩子分分鐘忘記大人;上廁所就算上半個小時,孩子也不至於哭壞嗓子,不需要火燒眉毛的連廁所都上不好。
我家小孩會不讓我媽吃飯上廁所,但從來不會對我這樣。說明孩子只是看人下菜,說白了是欺負我媽脾氣好對ta百依百順罷了。
而孩子有「胎內記憶」的話,或許會因此缺乏安全感,但不是非得抱才能解決的。
我在孩子百天後接手,從抱半手(放在床上手墊著),到完全脫手讓孩子在床上玩兒,不到一個月時間。
孩子在床上比在大人懷裡更舒適,孩子只是需要大人在旁逐步建立安全感。
題主有時間可以看看蒙氏教育相關書,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和成長各階段的生理心理需求。
孩子長大得非常快,我經常覺得,一不小心孩子就長大成人了~
所以現在的焦慮很快就會過去的~
我的方法是陪他做遊戲。
現在我兒子16個月,每天我回到家都拉著我「捕貓貓」,就是躲貓貓遊戲。不過他每次都躲在門後面,被我找到之後他就會哈哈大笑。因為沒安全感,過段時間熟悉環境就好
這個年齡段就是這樣的,我家老大從六個月開始就陪我上廁所,不然就會哭。老二還好一點,也是我上廁所他也要在眼前才行。完全不跟babysitter,偶爾會找爸爸抱,學走路拉著我的指頭才有安全感,好在我個子矮,才沒有累壞了腰。粘人怎麼辦?耐心熬吧,沒啥辦法。
孩子自8個月後,就放在家裡讓婆婆帶了,差不多有5個月的時間,端午時我回家,他已經不要媽媽了。婆婆洗澡,孩子在衛生間門口哭著,直到她出來抱了他,哭聲才停止。現在更是,一步不能離開,婆婆一走,他就哭聲起,緊跟著過去了。好無奈!陪伴少,真的是硬傷。
教育,黏人這個詞語太籠統而且會令人反感,哪有自己孩子不粘自己父母的,但主意度,而這個度,小屁孩是不懂的,這時堪稱孩子最偉大的導師父母華麗登場,掌聲雷動~
推薦閱讀:
※七八歲的小孩子偷拿父母的錢,應該怎麼教育?
※如何看待有些大人寧願玩手機也不願陪小孩子玩?
※想到美國留學,畢業後從事早教工作,請問申請哪個方向好,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還是教育心理學?
※如何培養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
※adhd是否該選擇擇思達治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