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us和We work(聯合辦公)有什麼樣的根本性區別?

Regus和we work都是整租分拆的二房東模式,目前看來由的we work項目中的融資功能、孵化器功能似乎對創業企業更具吸引力,那麼這兩者的根本區別在哪裡?


先說一下觀點吧

「Wework是聯合辦公,而Regus更應該叫靈活的辦公室解決方案」

先說一下二者的共同點吧

  • 【會員制】 無論是在Wework還是Regus,花一定的會員年費,獲得不同等級的會員資格,個人便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共享全球的Wework及Regus服務,從這一點上來看,二者都實現了聯合辦公所倡導的「共享」特性。
  • 【公共空間】 二者都設置有不同規模的公共空間,用於會員們在這裡交流、分享、休息和辦公,但是請注意,這裡所說的公共空間是對於所有會員開放的,不屬於工位性質。
  • 【基本商務服務】 同孵化器和部分園區一樣,二者均可提供基本的商務服務,包括財務、人力資源、公關、法律等服務,與此同時,二者均作為平台化公司,將該類服務外包給「簽約服務商」,其自身不提供這類服務
  • 【工位出租制】 工位是這類辦公模式的出租單位,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均以工位作為出租體量的衡量標準

【暫時想不到別的了,慢慢再補充】

((((說說區別吧)))

  • 【區位選擇】 Wework的模式主要是與商業地產基金和開發商進行合作,選擇的辦公室多為蕭條的街區或城市重建規劃中新建的地標型建築,因此在場地的費用上比市場價低10%左右;而Regus則選擇城市核心CBD的高端寫字樓作為各地區網點布局,因此在這方面來看,Wework在價格優勢和空間靈活度上好過Regus(對於創業團隊而言),但與此同時,Regus的高端定位,為企業打造自身形象起到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
  • 【出租模式】 同樣是分拆出租的模式,但要注意的是,Regus是不提供&<公共工位&>出租的,會員們只是共用大廳而已;而Wework是提供開放式的工位出租的,且這部分工位佔到一半以上,相比之下,Regus的辦公空間都是在玻璃牆裡的(當然了,眾創是否就因為一面玻璃就被阻隔了,似乎也不太好說)。總之,如果從「眾」創的角度出發,Wework在「開放性」上打破了傳統辦公模式的「隔間」模式,這也是為什麼「創業團隊」更願意選擇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 【市場定位】 一開頭已經說了,Regus實際上是提供靈活的辦公室解決方案,其初衷是為了滿足不同客戶對於辦公室大小、配套、服務等屬性的不同需求,其目標客戶也更多面向大企業臨時機構、外派辦公等;Wework才是真真正正給」創業者「們的辦公場所,無論是從酒吧式Loft風格裝修氛圍的營造,還是定期舉辦的屬於年輕人的」含羞草「party,以及更具價值的投資人、企業家、成功大咖激情演講,從這些外在的硬體和軟體,二者的區別顯而易見。
  • 【社區營造】 Regus並沒有什麼社區營造的具體手段,在這裡就不提了;Wework通過將線上app社區與線下活動結合,app功能與社區服務對接,迅速建立其社區平台,無論是在氛圍營造還是文化培育上,其在硬體上首先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 【最後說說盈利模式吧,困了= =】 Regus真的是二房東,辦公解決方案,最後花的錢都落在租金上, 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口碑,以及全球各大企業的入駐,都為其增添了不少籌碼,但是說到底,還是一個空間解決方案,賺錢還是賣椅子;Wework目前已經有了自己的投融資平台,相比於一開始租金+外包分成,投資入股目前是Wework重點關注的贏利點,既然自己池子里養著這麼多好項目,自己投一把也合情合理。

#部分內容純屬個人觀點,各位老爺輕噴#

忘了說了

*大慶你的UrWork能不能再快點兒!!!*


We work沒有體驗過,只在regus有過難忘的辦公體驗。從題主描述來看,如果。we work承諾的服務都有的話,和regus的區別就是,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

Regus是壓根沒有融資功能、孵化器功能。除此之外,regus宣傳核心競爭力「服務」我也從來沒有見到過。

前台殭屍臉還四川話(不是說前台全是海龜么?)。

在吧台喝咖啡,行政經理馬上來審視我們喝的是免費的飲料,還是需要額外付費的飲料。每次都想喊她滾。

讓保潔阿姨幫忙打掃衛生,收到一堆抱怨:公司對她太嚴苛,工作量太大(她想讓我如何安慰她。。。。?)

每次預約用會議室,工作人員不是來溝通我需要用多大的會議室,是否需要準備投影或者茶水,而是上來就說「需要單獨收費噢!」(妹的,美國總部每個月付租金給你,啥時候欠過,你怕我跑路啊!)

各種嘈點。。。。說多了都是淚。還好公司已經搬走了。雖然搬走的時候承諾的可退押金以各種理由不退,但總是感謝公司,讓我脫離了魔爪。

想問問,他們還中國沒垮嗎?


we work沒有體驗過,跟樓上一樣也有過難忘的辦公體驗,我在北京永安里租過regus的辦公室,亂收費現象嚴重,在入駐前完全沒有任何提示,入駐後的每個月都產生一些莫名其妙的費用,退場時更是瘋狂亂收費。合同里藏著許多霸王條款,連取消都不行,奉勸題主選擇其他的辦公室供應商,選雷格斯regus絕對讓你後悔。


在本人看來,這兩者的根本性區別在於:聯合辦公有真正理解並緊跟當下不斷變化的辦公需求,而 Regus 沒有。

夢想加在做市場研究的時候,會把用戶的辦公需求分為重、中、輕三層:

-重度需求,強調固定性、私密性和歸屬感;

-中度需求,強調流動性和便利性,走到哪裡都有可用的桌子、電源、會議室;

-輕度需求,強調辦公氛圍和配套活動,具體來說就是培訓、交流、活動、聚會等等。

十年前,市場上的辦公需求主要聚集在重度需求,部分涉及中度需求,傳統寫字樓可以很好地滿足。但現在的用戶需求已經大幅往中度、輕度偏移了,自由職業、遠程辦公、高頻流動辦公隨處可見,這些新興辦公人群是傳統寫字樓抓不住的,所以地產商需要出一個更靈活、更有吸引力的辦公解決方案,聯合辦公和 Regus 就是其中的兩種方案。

這兩者的共同點很多,比如都有會員制,都可以按工位出租,都有公共空間,都提供外部辦公服務的對接等。兩者都實現了辦公空間的靈活性,但只有聯合辦公才觸及到了新興辦公需求的核心:輕鬆自由的辦公環境和氛圍,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輕度需求。年輕化有設計感的辦公空間、開放的社區氛圍、豐富的社區活動,這些都是聯合辦公才有的,也正是 Regus 欠缺的(當然,也可能是 Regus 選擇不做的,畢竟Regus走的是偏高端化路線)。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人們的辦公需求將會繼續往中度、輕度偏移,且用戶結構也會發生變化:隨著員工的年輕化,更多大公司(而不僅是小公司和創業者)會開始採用聯合辦公服務,將其作為激勵員工的手段。據統計,截至2016年11月,在wework的八萬會員中有超過14%的員工供職於五百人以上的大公司。在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52家在使用聯合辦公服務。標榜高端化的「Regus」要如何繼續留住這些大公司,就是大家拭目以待的了。

PS. 歡迎大家和我探討聯合辦公和商業地產方面的問題,直接知乎站內信即可,也歡迎關注夢想加空間的微信號:mydreamplus,我們在北京已運營有十餘個空間,遍布京城東南西北,歡迎諮詢入駐。網址是:http://www.mydreamplus.com


財侶法地

自己湊


島里辦公室最為成都最大的聯合辦公品牌,在全國成都、上海、重慶、北京、西安、蘇州、長沙均有聯合辦公空間。

作為島里辦公室的CEO,我說說我在這方面的看法。

Regus和We work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定位不同】

Regus:高端、商務、便捷、私密-商務辦公

Wework:草根、輕鬆、共享、開放-聯合辦公

【選址不同】

Regus:超甲/甲級寫字樓

Wework:舊樓/老樓

【面積不同】

Regus:500-1000㎡

Wework:≥2500㎡

【客群不同】

Regus:大型/成熟企業短期異地辦公、分支機構/辦事處臨時辦公

Wework:初創企業、自由職業者

【產品不同】

Regus:公共區域小,按房間賣

Wework:公共區域大,按工位賣

【服務不同】

Regus:商務服務(類似物業各種增值服務)

Wework:從工商財稅到投融資

【盈利模式不同】

Regus:租金差

Wework:租金差+項目投資收益

最後喊一句我們島里辦公室的口號「島里辦公室,工作更簡單」!

島里辦公室空間圖


最大的不同就是客戶定位:

1,Regus提供的服務,乃是企業空間管理(space management)之移動辦公(mobile office)的外包,即追求高度靈活性的辦公空間(flexible workplace),多見於大企業。移動辦公的形式多樣化,在公司內部多為共享辦公(share office,hot desk等等)、預定旅館式辦公(hoteling),在公司之外還有SOHO在家的、到咖啡館、公園草坪上辦公的等等,Regus即為這類。這是龐大的FM外包服務業的一部分,Regus的定位是很古典的、極其精準的。類似服務商也很多。

這樣的定位就導致了它的服務、管理都完全是公司裡面的FM這一套,最好是一模一樣,這樣公司的FM管理政策就可以很方便的延伸過來了。由於客戶的這種管理政策需求,導致了Regus主要是提供帶有到頂分隔牆的小房間(給每個獨立的客戶)。

2,We-work為代表的聯合辦公則完全是另外一個客戶群,即整個公司就開在這裡的初創企業。當然,初創的也都為小公司、小團隊,其FM管理還沒有完全成型,多以辦公室行政代之。

這種客戶的發展階段極其初級,能不能活到明天都還不知道,首要解決的是核心業務的確立,根本顧不上FM這種非核心業務,遑論空間靈活性。當他們成長起來變成facebook那樣幾千號人的時候,也要去搞一個總部大樓,擁有一整套FM管理模式,間或有部分空間外包給某個供應商(比如Regus或他們曾經熟悉的聯合辦公供應商)。

——————————

另。雖然兩者的客戶群互有交叉,但那主要是服務供給不足導致的。早期聯合辦公比較少見的時候,初創公司也有呆在Regus的;現在跨國企業有些人員也外包在we-work裡面。兩者以後也許會更多的交叉,但短期內應該不會,因為兩種客戶群自身的業務形態不會那麼快發生變化。


Regus還蠻傳統,就是偏高端的商辦空間,從商務辦公角度上講,做得很精很成熟,很專業。

WeWork的重點應該說是社區,做的是社區生態,包括配套的各類內容。

具體高票答案已經講很清楚了我就不贅述啦,私以為最大的區別,就是WeWork是共享經濟的社區,Regus是專業的商務辦公空間租賃方。兩者的專註領域與想像空間有非常大的差別


要說Wework可能我們科技寺算是比較有發言權的了。因為我們上海威海路店和Wework是戰略合作共同運營的一個聯合辦公空間了,

Wework作為聯合辦公的鼻祖,在許多方面是值得學習的,比如他們的裝修和運營方面,以及一些社區服務和活動等等。

沒去過Regus沒體驗過不能發表見解,但你若想來科技寺上海店體驗,歡迎


根本區別是服務不同

除卻基於物理辦公空間的基礎服務外,這是一個純服務式辦公室和一個創業者服務生態提供者的區別。

wework做的是會員生意,目前能有這麼高的估值,正是因為它推崇生態的概念,把人連接起來產生互動、產生產能。

雷格斯說簡單一點,移動辦公也好,社區服務也好都是基於辦公方便以及舒適角度。未對創業者提供上下游創業便利。

WE+聯合辦公的創始人劉彥燊針對創業生態曾這麼說過:

希望以聯合辦公的物理空間做載體,但打造的是一個生態圈,WE+不僅能夠提供辦公空間,更多的是人與人相處的環境,為初創企業提供一種資源的配送、對接,幫助初創企業一同成長。
「WE+將來是一個很大的平台,我會把各方面的資源在這個平台上對接。而我們自己本身會主打幾個我們看中的垂直領域,在這幾個垂直領域一定會做得很深。」
 WE+已經成功實現了部分空間內部的資源整合,入駐WE+上海空間的兩家企業e派和科技爸爸就曾結成聯盟,互相進行服務對接。

而在外部資源的對接上,WE+曾邀請包括法國SEB集團等多個世界500強到訪空間與入駐團隊合作交流,將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進行連接 。相關鏈接:做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連接 聯合辦公品牌WE+邀世界500強跨界交流

2017年WE+與酷窩合併後,WE+酷窩的空間版圖拓展至北京、上海、廣州、杭州、蘇州、寧波、青島、大連、西安、成都、深圳、佛山、東莞、烏魯木齊、赫爾辛基、舊金山等城市。這意味著WE+酷窩正式完成了在華北、華中、西南和華南地區16個重點城市 、47個空間的布局。相關鏈接:聯合辦公空間WE+、酷窩宣布合併,行業的整合會就此加速嗎?

對WE+感興趣可以訪問我們的主頁http://weplus.com


從地產行業的角度看,沒什麼本質差別,只是噱頭不一樣,價格不一樣而已。不存在明顯的客戶區隔和嚴格的市場壁壘。從模式的角度看,互相之間的轉換成本很低;從硬體布點來看,已有的點位的成本、位置和裝修都很難調整,只能從新點位的設立之初做改變,這個要看公司戰略了。

有興趣可以關注一下雷格斯等傳統商務中心的新中心的改變。

我代表開發商在引進雷格斯、德事商務中心的洽談中有明確的感受,商務中心都會根據市場來微調開放工位與獨立隔間的比例、裝修風格、服務項目等等。


上海外灘27號有個品牌 好像是叫聯合谷的 把Regus和Wework的概念糅合在一起了 做走高端路線的聯合辦公空間 也不知道會做得怎麼樣 不過外灘這個地段 確實夠高端 有錢的老闆...


聯合辦公模式在中國還在抄襲階段,需要根據國情來調整。


wework本身不提供孵化功能,只是一個提供資源對接的平台。根本區別就在於:兩者社群的打造,regus是要的就是一個高端的商務物理環境。wework需要一個共享經濟的互聯網辦公環境,打造線上線下社群。


推薦閱讀:

通過代理註冊公司會有不確定性風險嗎?
據說互聯網分析師許單單畢業 4 年從年薪 10 萬到 40 萬,此說法靠譜么?
李嘉誠手下有哪些得力幹將?
文藝青年想要追隨內心去開個咖啡店,有何建議?
智能硬體產品是偽需求還是只是做得不夠好?

TAG:創業 | 房地產 | 商業地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