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縮短學習周期?
各人不同,各學科也不同,這裡我舉個例子,僅供參考。
和很多人一樣,對我來說,心理學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學科,假如我想學習心理學知識,如何通過縮短學習周期來提高效率呢?
說明一下,我沒有任何心理學的相關背景和知識,在此只是舉例,理解難免有誤,如有冒犯到專業人士,先行致歉。
我想學的是這本書,《心理學與生活》,據說國外心理學專業用它作教材,相當經典。
假如,我們想學習其中的某一章。
這一章有17頁,包含課後的習題。常規的方法是,讀完前面的15頁,然後做題,這算是一個學習周期。可是稍長了點,做題的時候往往發現前面看的東西已經忘了,而且連讀那麼多頁英文,也是挺痛苦的事,我們試試怎麼可以縮短反饋周期。第一輪,讀目錄,看習題,看選項。先看目錄,大概知道這一章要講的是什麼,緊接著看習題,知道學了這一章,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這就有了反饋。而題目的選項,往往是這一章的知識點,留下印象,為下一輪做準備。
目錄:
第二輪,看術語,了解知識點。本書中,腳註里常有術語解釋,這些術語,一般就是知識點,也是之前題目中的選項,如果腳註看不懂,就去正文找解釋。這樣就又是一個反饋周期,從選項,到術語,到解釋。
題目選項:
第三輪,看案例,圖表。用剛學到的術語和知識點,理解書中的案例。決定論者的道德水平高,還是相信自由意志的人高?其中哪個是「independent variable」,哪個是"dependent vari able" ?在實例中運用新知識,這是第三次反饋周期。
第四輪,做題。有了知識點和自己的理解,做題,校正,這是最直觀的反饋。
第五輪,掃一遍章後總結。把知識點連接起來,織成網,和第一輪中看到的目錄相呼應。
第六輪,快掃正文。這一步不是必須的,時間緊就可以跳過去。現在已經知道了知識點和章節脈絡,看起來應當相當輕鬆,不要花太長時間。
第七輪,畫思維導圖。用可視化的方式,把知識點串起來,其實就是記筆記,只不過我想更明確的反映出知識的結構。這一步我打算全書學完後,再一章章的做,既可以複習,也可以縱觀章節間的關係。
這個例子中,一個長周期分解成七個短周期,短周期間互為鋪墊,層層迭代,每完成一個周期,對主題的理解都更深了一層。學的過程中,重點明確,反饋及時,始終處在一種「有所得」的狀態中,相當有趣。
這只是一個例子,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書,縮短周期的方法也有不同,每個人需要自己去嘗試,不用生搬硬套。即使對這本書,也一定有更好的學習辦法,我只是拋磚引玉而已。
如果你恰巧有興趣學這本書,可以照搬以上方法試試。
這是「磕瓜子」回答的一個應用實例,為什麼嗑瓜子可以嗑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以上,看書學習卻不可以? - mu peng 的回答
平時插科打諢的回答我寫太多,偶爾有寫的比較認真答案會放在這裡,寫的很認真的答案 - 收藏夾,歡迎關注。1問前人,給你一個入門系統
2找套視頻,配上書籍3看完這個領域的10頂級書籍4根據系統總結學習5不斷研究,完善系統,直到深入以上僅限我個人,對我來說非常好使,適不適合提問者,請自行實踐,實踐是唯一檢驗真理和總結真理的。分享一篇之前寫的關於高效學習的方法論
什麼人能同時精通ppt、攝影、英語、吉他、炒菜?
許岑這個人很有意思。
之前聽說過他,是網上流傳的一個段子。
當年他還在羅永浩的老羅英語的時候,老羅想找人做幻燈片,就問許岑:你知道keynote嗎?
許岑說:這是什麼?
老羅說:……就是Mac里的ppt,差不多。
許岑說:我可以學,給我48小時。
然後他就48個小時沒有合眼,用keynote做出來一個幻燈片來。
老羅看過以後,就把迄今為止,包括鎚子手機發布會等所有的演講幻燈片都交給許岑做了。
最近又知道他,是因為他在2年以內一共出了9套教程,keynote教程、ppt教程、攝影教程、英語學習教程、指彈吉他教程、炒菜教程、製作教程的教程等,而且,還都賣的很好。
什麼人,如果能同時精通這麼多跨領域的事情,都達到了出教程教別人的程度,並且從銷量來說得到了商業認定,那他一定是學習能力超強的。
我們很多人都經歷過,想學很多東西,但是最終沒有學會、或者學的很差,包括我自己也一樣,於是我去研究了一下許岑是如何學習的。
1. 這個東西是不是你想學的首先,你要考慮清楚某項技能,是不是你想學的。是你想學的,你才會抱有興趣,在漫長重複的練習時間才不會覺得枯燥。
比如很多中國人學英語,從小學就開始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學了十幾年的英語依然張口說不出,下筆寫不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英語並不是你想學的,英語不是你的「剛需」。在應付完高考、應付完四六級或英語類證書後,「學英語」的任務就完成啦,生活中、工作中都不需要英語,幹什麼還要一直持續學英語呢?因此你看很多人,工作後利用晚上或業餘時間,或者去報班學英語,或者去背單詞、練口語,看似非常「努力」,學習的非常「辛苦」,但是往往或者是堅持不了幾個月就放棄了、或者是兩三年下來,英語水平長進不大,學習的效率非常低。
那這種情況怎麼辦呢?
沒有剛需,為了學好這項技能,也可以給自己「創造剛需」。比如學英語的剛需是什麼?當然是用英語。因此可以刻意的給自己創造出一個需要「用英語的環境」,比如工作中申請到那些與國外公司、同事打交道的部門,生活中參加一些與國外朋友交流討論的活動,加入一些那種只能用英語交流的聊天室。
舉一反三的想,比如你想學編程,只是去讀編程書的話,學習效率是非常低的。那怎麼辦?要為自己學編程創造剛需。學編程也是為了能用,那可以設立一個目標,比如是想做一個網站,然後就可以一邊學習編程、一邊建立起這個網站。
因此,學好一項知識或技能的前提就是,要想清楚這個技能是不是你想學的,為你想學的創造出一個「剛需」的環境。
2. 模仿優秀的人成年人的學習和小孩子3歲啟蒙開始學習不同,我們並不追求做到這個領域的專業大師級別。比如很多鋼琴大師,確實需要是2-5歲就要啟蒙,接受正規分階段的音樂教育。成年人的學習,能夠使用的了這項技能,或再進一步能夠優秀、精通的使用就夠了。
因此,模仿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你可能開始的時候並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原理是什麼,沒關係,帶著你的問題直接去模仿最優秀的人就可以。
比如許岑練習指彈吉他時,一開始就是聽世界頂級的指彈吉他的現場演奏、最頂級的唱片,去聽、觀摩、模仿老師。想彈哪首曲子,直接去彈,不用管它難度是哪一級的。因為一首曲子再難,也能分解成一個一個音,幾天練成一小段,幾個月下來再難的曲子也能練出來。
大學時,我們班英語發音最優秀的是老孫,歷任外教都會說他的發音是native speaker,就是你閉著眼睛和他聊英語的話,覺得對面就是一個老外這個程度。我們問他英語發音到底怎麼練,他說了一個詞「跟讀模仿」,模仿VOA、CNN、美劇、外國電影,模仿一切感興趣的英語材料,聽一段按暫停,跟著讀,模仿他們的發音、語氣、語調。
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是模仿這個領域優秀的人。
3. 得到反饋反饋對學習的意義巨大,錯誤的東西,你練習上千上萬遍也還是錯的。反饋,普遍來說就是老師這個職位存在的意義,根據你的練習,老師能反饋出哪裡有問題,哪裡還需要改正,讓練習一直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
比如我在學豎琴的時候,老師起的很大作用就是糾正我的錯誤,「指法不對,這樣彈的話雖然音都彈出來了,但是聲音不飽滿」、「換弦時手指的順序不對,你這種作法雖然現在看換的更快,但是之後彈更複雜和弦搞不定」等等,這些自己很難注意到的問題,老師能很快發現問題,得到這些反饋,讓我快速改變了不好的彈琴習慣,學琴的效率更高了。
那,想不藉助老師的學習環境下,如何得到反饋呢?
你可以「主動尋求反饋」。
比如學英語,沒有老師或聽眾給你反饋,你可以用手機錄下音頻再回聽。你知道你耳朵直接聽到自己說話的聲音,和錄下來再聽的差異有多大嗎?你可能會發現一些自己壓根都不知道自己有的發音問題。同樣的,練習演講的話,可以用手機或相機錄下來自己的演講視頻。很多人採用這種方式後,都會覺得自己的演講實在是不忍目睹,為什麼?因為通過錄的視頻回放,才知道自己原來有這麼多小動作,不注意就會有口頭禪,站姿、手勢、表情有多少值得修改和提升的空間。
比如寫文章,寫好不要只自己看,發到群里或者請朋友看。像我把文章發到群里,大家會很熱心的幫我提很多建議,從字型大小、排版、內容到邏輯等,通過反饋能讓我迅速找到自己去看一百遍可能都很難發現的問題。
這一點上,我自己有切身體會。我今年5月寫的第一篇文章,題目是《印度特蕾莎修女垂死之家義工體驗》。我寫好後覺得沒什麼人看,這樣不行啊,要去能得到更多反饋的地方。後來投稿給了某旅遊公眾號,他們的編輯幫我修改潤色了很多,在他們公眾號發布的時候,題目是《加爾各答,有一種義工專照顧垂死的人》。再後來,這篇文章上了某日報,這個時候題目是《我第一次出國,就去了這裡照顧100個垂死的人》。當然文章從行文結構到內容等等都修改諸多,我這裡只把標題拿出來舉例。我自己取得標題簡直就是單調枯燥,如果是現在的我自己,看到這樣的標題都不會有想讀的慾望。但是你看,後來到旅遊編輯這裡,標題已經生動了很多。到某日報這裡,標題通過數字、渲染情緒等,讓人一看標題,就有種好奇心想點進去看文章。那我通過這層層的反饋,是不是就能快速的學習到很多起標題的方法?再觀察對比他們改過後的文章結構、布局,這可比我自己悶頭探索學習要高效多了。
總結一下,反饋對學習的意義重大,更重要的是要「主動尋求反饋」。
4. 刻意練習刻意練習的重要性不需我多說,不論是《異類》還是《刻意練習》都強調了重複、大量練習的重要性。其實,要學習某樣技能,你根本就不需要積累一萬小時,你試試看,積累一千小時,甚至只是一百小時,你就已經和之前大不相同了。
比如許岑健身的時候想練出大胸肌,他就每天做俯卧撐,第一天做5個,第二天做6個,之後每天增加一個。到第3個月的時候,他不得不停止了這項運動,因為,胸太特么大了!
所以你看,你想得到什麼,就去練習什麼就可以了。練習的時候也需要一定的目標性,比如每天增加一個,或者給自己設置一些小任務,讓自己是在持續的進步,持續的不舒服的練習,才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必定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痛苦。當你長期目標非常明確的時候,可能你會非常樂在其中,而不覺得是痛苦。
比如我想玩鐵人三項,3個項目要輪換著練,練了跑步練騎行,練了騎行練游泳,別人都說你太辛苦了。但是我覺得之後能夠去參加鐵三的話很好玩啊,非常享受在其中,而並不覺得辛苦。
以上,就是成年人學習某項知識或技能的方法論,總結一下:
1. 明確這個東西是不是你想學的,創造出剛需的環境
2. 模仿優秀的人
3. 得到反饋,甚至是主動尋求反饋
4. 刻意練習
加速反饋時間,增加反饋迴路,確保反饋有效。
比如學游泳,找好教練,指出你的問題,攜帶感測器,拍攝自己的動作。提供即使全面的信息反饋,從而糾正你的動作。〔假設〕最小的學習周期是一個學習和實踐組成的閉環。
1.定義一:反饋,是快速、穩定、準確地使實際輸出接近期望輸出的一種手段。--張夏恩
2.定義二:能量走一個閉環,就是現實向理想的一次邁進。--張夏恩
看了mu peng的精彩回答受到啟發,忍不住分享一點想法。
突然想到一個假設:
最小的學習周期是一個閉環,包含輸入個輸出再到輸入。因為純輸入並不有效增加輸出能力(輸入和輸出的實現用的是不同的大腦區域),而輸出不但本身是一種練習,而且還檢驗了輸入的內容和不足,再回過頭去指導輸入。噹噹!!一個閉環就形成了。可以拿去用啦,去迭代升級啦!比如,最簡單的,十秒鐘學習了一個生詞,立刻進行回憶測試五秒,然後再根據測試練習結果去複習五秒。噹噹!而輸入的知識,當然有四類啦,輸出的方式當然有六種啦。(參考knowledge taxonomy)
參考:
- "17天搞定GRE辭彙"
- 自動控制原理
- 心理學與生活
- Knowledge taxonomy(revised
version) - …
1、明確學習目標:考級?論文?項目查資料還是什麼?你得知道學成的果是蘋果梨子西瓜才能有的放矢地規划出最優路線。如果你想不明白學成為誰或為啥,就慢慢來享受學習路上的風景而不用急著趕路到另一個城市~
2、分解學習步驟:根據目標制訂做題閱讀聽力寫作計劃,分解到月周天小時,每天晚上半小時回顧全天計劃,周三小時小結周測,月半天,季度四小時,半年用一天小結回顧。
3、黃金時間段佔用:自己的精力可支配時間一天八小時還是十六小時?其中思維集中時段平均效能是一小時還是三小時?上午下午還是晚上?運動恢復?
4、碎片時間組合:和必勝客水果裝盤道理一樣,泥沙俱下,蚊子再小也是肉,零敲碎打查漏補缺。
5、同伴激勵:加入一起學的人群,曬進度,增加反饋刺激,提升學成迫切感
6、健身飲食調理:有條件請專人打理。雜事拋清,不分心,有好的身體充沛的精力不生病才不會在考場暈倒不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其實我個人覺得學習和體育競賽備賽原理一致,原本就不是一個人的事,得有周詳的計劃強力的執行AB預案,人力物力財力各種保障才能樂享其成。所有「高效」背後不是錢堆的就是人堆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付出才有回報,我越來越覺得捷徑才是最難走的路。所以我自己反而更喜歡在允許範圍內慢工出細活兒享受一些閒情逸緻悠著來,不著急不趕路不匆忙。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言過其實的一點兒淺見,人各有志,聽過看過,不必較真兒~開1.5到2.0速度看mooc,只要你跟得上能省不少時間。
思考,反覆的思考,不要怕在思考上花費的時間。當你對一個問題反覆思考到一定程度,問題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
更新一下,舉個例子,這個是針對文科的。
很多理工科學生搞不清鴉片戰爭,洋務運動,太平天國,甲午戰爭,維新運動的時間和關係,因為缺乏邏輯。如果這樣記會不會好些:為什麼會有太平天國呢?因為鴉片戰爭,導致農民起義,爆發太平天國,清政府要鎮壓,創立洋務運動來自強,然而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破產,維新派便來想救國方略。這就是近代史的邏輯。........................;.................答主本科是理工科學生,經歷跨專業考研自學專業課的痛苦。就個人經驗簡單淺談快速學習的一些方法吧。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架構知識結構,並通過應用細化和記憶。
很多人只知道應用可以加強記憶,卻忽略了其可以幫助細化和理解知識,緩解一直學習帶來的疲勞。
好,那麼如何架構知識結構呢!我我最近學的一本書為例。各位看官也可以循著我的整個過程來一遍,試試能不能看懂這門陌生的學科。(笑~( ̄▽ ̄~)~)
先簡單提煉一下重點:
1.知道整本書大概講什麼這一步其實很簡單,通過看目錄,對整本書做簡單的翻閱或者是查詢一些相關文獻,就能輕易掌握。2.細化學習基本知識理工科的話需要知道簡單的公式定理,此時無需記住,只是知道需要用的時候能夠查閱即可。3.通過關聯打通其餘知識接下來,做一個專業人士(學生的話把自己當成學霸)該做的事。比如我看了一些文獻就開始寫行業綜述;我學了一點財管入門就去做賬;我才剛剛把簡單的公式記住就去做題!不要怕不會,最重要的就是這一步。因為這樣可以形成問題意識,從應用中發現為什麼要這樣或那樣。這本書叫《化工原理》,先看看它的目錄。
以前3章為例,
第一章 流體力學基礎第二章 流體輸送機械第三章 機械分離與固體流態化我知道不是本專業的小夥伴,看到這個地方就有點暈了。但是沒有關係,你把前三章的目錄題名一下。
流體力學,顧名思義就是各種液體和氣體流動的過程分析。比如游泳池的換水系統保持一定的水位,或者空調冰箱內部的氣體液體流動。這下子就沒那麼難理解了吧!需要發燒過後,頭腦清醒才能答題。↓
(為了彌補一個自己長期的弱點或關注最新的熱點,極力縮短學習周期是不好的)吃頓中餐精神好些↓
(適當調整,飲食和作息規律)反思一下自己為什麼會發燒,注意不集中?想太多?之前哪裡錯了↓
(過度勞累緊張,慢功出細活,水滴石穿,寧靜致遠。)既然知道學習是有周期,請慢慢退去熱敷,保持恆溫。
意志過於強大,開始的能量功率過快,傷的終究是自己。
與其每天抱著書本找陪伴依賴感,不如終生學習。直至有一天視力或神經衰弱,老了或生病,不能再看書,聽不清討論,或戰亂或貧窮等沒有辦法繼續買書看書,這才是你。連知識都沒有了,就剩下本能和智慧。大概學習類似這個過程。
行百里者半九十。沒頭沒腦地傻學很長一段時間以後,對這門科目的理解變深,發現越學越快,以前很多東西都是不必要的擺設,會發現以前走了很多的彎路。到了思想的環節,不刻意地努力也能對本質有深很深的理解。
看學什麼了具體的東西好學 手藝類什麼的領悟類的就呵呵了 沒有機緣可能就學不會 比如哲學類的神學神秘主義啦 當然關鍵點是我也不會啦如果能縮短周期,這個前提應該是:你可能差不多明白你要學的是什麼以及你想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把學習如吃飯幹活一樣把不確定和迷茫排除了,所以才可以這樣考慮。。。淺見。。
坐車的時候或者坐飛機坐宇宙飛船的時候學習就可以縮短學習周期了
推薦閱讀:
※怎麼樣才能讓學習體系化,效果更好?
※初二學生想要努力學習會晚嗎?
※只有考前一晚上時間複習,知識儲量為0,請問如何應對?
※收藏了那麼多優秀答案,我什麼時候能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