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上的「北京灣」是個怎樣的概念?它描述區域,有何精妙之處?
對於普通人來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常見的詞語。但對於研究地學的人士,尤其搞北京區域地理的人來說,北京灣常被提起或引用。我第一次知道這個詞是在我國歷史地理學大師侯仁之先生的論著里。據侯老講,這是美國地質學家維里斯1907年描述北京地形環境時提出並命名的。我在網上輸入北京灣一詞,大部分是房地產有關的。沒想到,一個跟帝都有關的地理名詞,一個如此好聽的名字,居然沒有太多資料。公眾知名度竟然這麼低。肯定大神賜教!
謝謝邀請。最近一段時間,鄙人一直在關注相關話題。試著解答您的。
如您所說,很多地理學上的名詞概念,其實在現實傳播中還是不夠廣泛的。雖然我國有了地理類的媒體,也有隊伍龐大的地理教學隊伍,但始終沒能解決地理學與大眾的對接,甚至公共的地理教育體系都是沒有的,作為基礎學科,它不僅比不上語數外,物理化學生物,更沒法跟歷史政治哲學同等。所以,北京灣這個在地學領域比較重要的辭彙,在大眾傳播領域,知名度很少,哪怕它跟炙手可熱的帝都相關。
很多人所理解的所謂「地理」「人文地理」更多還是停留在風光、旅遊層面——名副其實的地理傳播任重道遠。
下面開始具體作答:
著名的歷史地理學者侯仁之先生,在他的博士論文《北平歷史地理》中,不厭其煩地提到一個 「三角形」:「北平城,位於巨大三角形的華北平原的最北端。」他用「巨大大三角形」來形容華北平原這片廣袤、坦蕩的沖積平原。他隨後引用一位美國地質學家的著作,提到了「北京灣」出處:
美國地質學家貝利·維里斯(Bailey Willis)在1907年發表的文章中,將三面環山、一面開口的北京市所在的小平原,稱為「北平灣」,即「北京灣」。根據這個說法,河北所在的大平原,海河平原,就像是「北京灣」的升級放大版,堪稱「河北灣」或「海河灣」;而華北大平原,則是河北平原的升級放大版,堪稱「華北灣」或「中原灣」。
「華北灣」或「中原灣」的大三角形,是對華北平原總體形狀的形象的描述概括。華北平原比常人想像的要廣闊,淮河流域、海河流域,以及黃河中下游平原,都是它的範圍。如果忽略江淮之間的低矮山地,稍微將它放大,「大華北平原」的南部一直延伸到長江中下游北岸。在三維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燕山、太行山、秦嶺、大別山、伏牛山,大致畫出了這個大三角形空間。從平原向西北望去,那隆起的山脈好像一片更高的大陸,三角形區域像是一方港灣。
陸地上的灣,其實是沉降形成的富饒之地,像是半封閉的盆地(三面包圍、一面敞開)
平原和盆地大多是地殼沉降形成的。這些沉降區在下沉的同時,地表被河流攜帶以及風吹來的沉積物所覆蓋,因而造就了面積廣闊、交通便捷的平原、盆地。在水暖條件適宜的沉降地區,村鎮城市密如繁星,沉積物在水、陽光以及生物作用下變成肥沃的土壤,使得這些地區成為農業發達、物產豐富、經濟繁榮、令人嚮往的富饒之地。
以前的北京市沒有這麼大,郊區很多山區是屬於河北的。今天的北京市行政區形成後,北京灣才徹底真真正正地屬於北京市了。郊區縣市區的加入,讓北京的範圍不再局限於西山(太行山余脈)及其東麓的平原一隅,昌平、延慶、懷柔、平谷的加入,帶來了稻花飄香的田園,南北蜿蜒的潮白河,以及燕山山脈的西南區域。至此,北京有了燕山-太行-河流-平原的全新格局。
燕山與太行在此交織:二者及其包圍的平原,彷彿一冊翻開的大書,太行是封面、燕山是封底,一章又一章的精彩內容,則在平原大地上書寫著。
前人將北京平原命名為「北京灣」,那麼我們可將合圍成灣的山區視為「屏風」,東西向的燕山是一扇、南北向的太行是另一扇,組合起來不妨稱為「燕太屏」。這個屏風幾乎是安全的,但並非密不透風,其結合部的拐角部位,恰恰是最薄弱的地方。一道被稱為「關溝」的狹窄山道,通往山後的延懷盆地(延慶、懷柔至張家口一帶),曾發生過皇帝被劫走的土木堡,就在此地。
或許怕其他地方太嫉妒北京地形的「完美」,造物主在設計作品的時候特意在西北處留下了一扇脆弱的窗戶——正是這裡,屢屢成為游牧民族扣關的通道。
製圖-微信公眾號:大地理館
製圖-微信公眾號:大地理館
「灣」:一方面是形容平原的邊緣輪廓,周邊包圍的山體,在大地上描繪了一條半封閉的曲線——山體與平原的格局,好似海岸上的海灣。若將時光回溯到北京地區史前時期,這片平原也的確曾被海水覆蓋。滄海桑田過後。安寧的北京灣,天府魅力充分釋放。
這樣的環境,山體猶如屏風,不僅阻擋著北方的寒風,也阻擋著入侵者的進入,是安全的保障;山也是河流之源,兩條大的水系從山中流出,在山前沖積了肥沃的土地;這裡是暖溫帶的北部邊緣,陽光、降水、土壤條件堪稱完美。西北靠山、東南朝陽,河流從西北流向東南,這也是我們先祖定居時追求的理想宜居風水寶地。北京,幾乎就是這樣的樣本。
歷史上七大著名的天府之地:關中盆地、太原盆地、瀋陽平原、福州盆地、太湖平原、成都平原、北京灣(北京平原),幾乎都是這樣的格局。戰國時期,雖然北京還是邊陲之地,但依靠北京灣富饒之地,燕國躋身戰國七雄,更是一度擁有三大都城:荊軻刺秦所獻出的《督亢圖》,說是北京上都、中都、下都之間的一片膏腴之地,農桑發達,物產豐饒。今天的涿州、固安以南,到白洋淀北部一帶。
從這裡再向南,就是著名的雄安新區了。
告別古典時代,經歷過金元明清帝都輝煌,以及軍閥混戰的民國之後——詩一般的北京灣,重新成為中華民族的政治中心。
60多年來,他一天比一天大,不斷地超越過去的自己——他的面積超越了歷史上所有北京城面積的總和。這是史上最繁華的帝都,也是史上最大的北京城。此時的北京灣,依然有山、有水,但顯出了從未有過的疲憊。
今天的北京灣,成了缺水的北京灣、缺植被的北京灣、霧霾多發的北京灣。
上圖來源-NASA
關於北京灣的文章,還可以詳細閱讀「大地理館」的文章《荊軻們的「北京灣」》
荊軻們的「北京灣」
為什麼說「北京灣」是個美妙的地理區域?荊軻刺秦里的督亢圖跟雄安有啥關係?
推薦閱讀:
※在內蒙古長大是怎樣一番體驗?
※機器學習在地理學、地理信息、遙感、環境等學科中有何用途嗎?
※九寨溝地震後會恢復原貌么?
※有哪些像earth.nullschool.net這樣有趣的地理學或地球科學相關網站?
※對於跨考人文地理學(規劃方向),有什麼好的擇校和個人發展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