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如何社交?

生物類PhD第二年,馬上要去參加一個學術會議(本人要做Poster)。在以往的參會經驗里,基本就是旁聽,或者講Poster或者看Poster的時候跟人交流一下,其他時候很少主動social,吃飯也會找認識的人一起。本來就屬於不太樂意社交的類型吧,但是自己也知道這類學術會議,比起聽報告更重要的在於建立聯繫,讓同行認識自己,想聽聽大家分享下自己的經驗。


你好,我年均開2-5個國際學術會議,有些小經驗可以分享。

1.有硬貨是首要因素,會社交是輔助因素

如果你有刊物已發表,他人高看你一眼。若沒有,看你的導師是誰,認識的話,寒暄幾句;不認識的,則尷尬收場。如很多答案所言,漂亮的女孩子總會有人搭訕。會場上,各位老頭教授們不是跟自己的老朋友們在聊天,就是興高采烈地和漂亮的女博士們在聊天。如果你是,那麼好好利用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如果你不是,拉個漂亮的女同學帶你一起飛。

然而,硬貨比社交力重要。沒有實力支撐的社交,很容易獲得壞名聲。硬實力可以雪中送炭,社交力則只能錦上添花

2. 如何培養硬貨?

好的道理總是有些無聊:你要做好自己的研究。下面兩篇文章供你參考:

博士應該採取什麼策略讀文獻?

第一次寫學術論文無從下手怎麼辦?

除了這些,還有兩個技巧:

第一,每次聽報告,都認真地問一個問題。

不要怕自己問蠢問題。因為……反正誰也記不得你;在大牛眼中,年輕人本來就蠢蠢的;如果問對了,大家會欣賞你;如果問得一般,起碼活躍了氣氛。

第二,認真錘鍊自己的展示,激發聽眾問問題。

請記住,"Every talk is a job talk"。

"Every talk is a job talk."

"Every talk is a job talk."

"Every talk is a job talk."

要帶著這樣的態度去演講。

你永遠都不知道台下有什麼人。他/她可能是你未來的合作人,可能是你未來的系主任,可能是正在猶豫要不要接收你的論文的責任編輯。相信我,你講得好,肯定會有人上來搭訕你。

3. 其他

  • 找同學一起。沒有同學就結實一下和你同階的朋友。起碼吃免費食品的時候不孤單。跟他人聊天的時候,還可以分工,一個聊,另一個吃,避免餓肚子。
  • 和大牛聊天,記得端正態度,不卑不亢,但有理有節。對自己的課題要有自信。太諂媚,大牛不見得待見你。大牛欣賞的是能和他/她平等對話的學者,不是馬屁精。
  • 隨時端著一杯飲料。如果話題進行不下去了,及時地以「不好意思,我去接點酒水」,來結束對話。
  • 要穿得好。至於要不要戴領帶,根據你所在的行業和地域來。我所在的管理學界,除非你要求職(job market),不然沒有必要領帶。但有的行業可能領帶是必備,這個就需要多問同行。

附:我還寫了六篇學術導向的問題,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學術研究中資質或天賦跟勤奮哪個更重要?

研究生導師的選擇和建議?

做學術期刊的審稿人是怎樣的體驗?

第一次寫學術論文無從下手怎麼辦?

怎麼問教授要推薦信?

應該採取什麼策略讀文獻?


我學術會議也參加了兩三年,也在會議中結識了很多朋友,每次去開會感覺都很充實,我就在這裡發表一下我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議。我的經驗都來自於CS Theory界的會議。

1. Social的功利性不要太強

首先你應該想清楚你social的目的,不要太有功利性的想法。我覺得在學術會議中社交並不太能夠推銷自己或攀附大牛。你自己的research牛逼了,做同一個方向的人自然會關注你。如果在學術會議中一直sell自己的成果也會惹人反感。傳說之前某一屆STOC就一個參加會議的人逢人就推銷他證出了P不等於NP,他就算跟每個人都說一遍也只會被大家當成笑話。這個例子比較極端,但是不論你怎麼向別人宣傳自己的成果,95%的人估計回過頭就忘掉了。

我覺得在學術會議中Social的目的有兩個:讓別人對你這個人有一點印象;結交一些學術圈內志同道合的朋友。為了能更廣泛的讓別人對你有印象,應該在大部分時間試著輪換地和不同的不認識的人say hi,盡量和更多的人做一次自我介紹;而另一方,我感覺最後在會議中會深交的朋友往往是和你年齡、資歷一致的那群人,可以試著和他們多聊聊,一方面大家不太有代溝,對學術界的了解程度也差不多,另一方面大家可能也都會在同一個時間找postdoc或faculty position,如果能成為朋友的話到時候也能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2. 如何介紹自己:簡潔的表述,深刻的了解

介紹自己一定要簡潔。因為對於一個不是和你同一個方向的人來說,聽你的長篇大論的天方夜譚還要不斷的隨聲附和實在是無比的痛苦。基本上準備一個短時間可以講得清楚簡單結論的介紹。如果對方能夠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就可以繼續從你的research介紹下去;如果對方說sounds interesting,那就趕緊切換話題問問對方是做啥的吧。

雖然要將自己的research準備的盡量的簡潔,但是對於與其相關的延伸一定要深刻的了解。往往你在做research的時候理解的很深刻,但是等開會的時候都快過了半年了其實連自己的證明都快忘的差不多了。我就曾經有介紹自己兩年前的research到一半的時候被聊天的人問住的窘境。作為phd,我建議可以在開會之前複習一下自己之前所有的工作及其related work。

3. 對整個領域的各個方向有一個泛泛的了解

其實不論是多麼專題的會議,跟你做的方向完全相關或你有深刻了解的人也不會超過1/3。在學術會議中的social你可能都是要跟與你做的方向不那麼相關的人social。這就需要你對整個大的領域有一個泛泛的了解。這些準備工作平常就應該在做,比如不那麼相關但是牛逼work的talk也應該去聽一聽,比如開會前可以把大部分paper的abstract略略的過一遍,做到能說個兩三句就好。

4. 對學術圈的人的消息要多follow

我想一般如果學術上聊得投機的話就盡量多聊,不過大部分時候兩個人互相介紹一下可能就沒太多學術的內容可以交流了,基本上下一個話題的選項就是學術圈的人的八卦。可以聊聊你所在的學校的大牛,他所在的學校的大牛,他們新的動向。我身在CMU往往都是他們問我CMU這些professor最近在幹嘛,如果你在一個不那麼有名的學校的話可能就多問問對方學校你知道名字的人的近況。

5. 沒有話題了說什麼:學校,城市及最近的新聞

Coffee break或者用餐的時候往往是十幾個人大的group talk,專業的話題聊不了太深,八卦也不敢聊太多害怕說漏嘴,才聊幾分鐘就抽身離去也顯得不禮貌,接下來就是那些保險的話題了。對各個學校設施,去visit的感想啦,所在城市的天氣啦,最近學術界的big news啦,政治新聞啦,川普上台啦什麼的。我看好多回答說盡量不要聊太多學術以外的內容,我倒覺得我去看會議里的閑聊都是三分學術七分扯淡。畢竟大家一整天都在聽talk也聽累了,別的時間也想靠閑聊放鬆放鬆。也有可能我們這個圈子大家比較不專業哈哈。

6. 適度的利用自己的導師或同學朋友

一個人單打獨鬥social一天確實容易疲倦。有的時候利用自己的導師或同學朋友也不失為一個打開局面的好方法。你可以加入一個已經有你熟識的朋友的group talk,讓他介紹一下你和大家。有的時候跟隨健談的朋友你也可以少想要說什麼,多接受別人的消息。不過不要一直賴在導師或同校同學身上,導師或同學他們來開會也是想要多和別的平常見不到的人交流,另外有的時候抱成一團別的學校的人也比較難融入。

7. 會議本身不是social的全部,利用好晚間和其他活動的時間

我覺得我真正在會議中最後結識成為好朋友的人往往都並不是在會議中認識的,而是在閑暇時跑出去玩留下深刻印象。我認識的人很少真的在會議中從頭坐到尾,三四天的會議翹一天都是常態。我曾經跟Cornell的英國妹子跑出去看Portland山間的瀑布,跟Princeton的印度小哥跑到秋葉原一起體驗女僕咖啡廳(捂臉),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晚上歐美人也都會相約去bar喝酒吹逼,這時候我作為一個東北人就發揮了愛喝酒的優勢,喝兩杯之後其實什麼無聊的話題都能聊,也有一些在會議中不太好聊的機密級八卦就會分享開來。如果你不反感這些活動的話,可以試著盡量的參與。

8. 根據自己的性格和情緒適當的調整social的程度

根據你自身的性格和當時的心情,可以適當的調整你的社交幅度。亢奮的時候就主動多聊兩句,累了就在讓別人帶話題,不用太擔心冷場。我一開始跟別人沒有話題了就覺得尷尬的不行,後來反應過來這幫美國人他媽的都找不出話題聊,還要靠我這個英文弱渣不成?想開了之後就不覺得太尷尬了。真的累的不想參與回hotel睡一覺補充精力也是很好的,不用太勉強自己。我認為合適的度是恰好比自己舒適的邊界稍微超出一點點,畢竟還是要靠多鍛煉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以上就是我認為國際會議中社交應該注意的幾點。其實社交真的不是那麼太重要,我的朋友Stanford大牛俞華程去開會聽完talk就回房間睡覺,但是大家還是記得住他,因為research就是做的牛逼。真正的牛人中nerdy的也多,也沒多care你有多social。另一方面想要被人認識也不局限於會議社交當中,我記得有一次我在看Berkeley教授Luca Trevisan的Spectral Graph Theory的lecture notes,順手就在他blog上評論了10個typo,結果下次去開會遇到一些PhD都說你就是在Luca的blog上留言的那位,讓我感覺有點小榮幸。平時多在大牛的blog上跟人互動也是一種social。

另外我看有些答案說學術會議應該西裝革履,我只能表示呵呵。這些學術圈子裡的人什麼樣奇形怪狀的沒見過,都是聊兩句判斷你有幾斤幾兩。倒不如T恤牛仔褲顯得舒適和善一些。我就打算下次開會身穿Visvim腳踩Y-3 Qasa,做一個theory界的時尚小潮人!


簡單寫寫,想到更詳細的再補充。

1.最好你要去做presentation。然後下來的coffee break一堆人就跑過來說,I like/enjoy your idea/presentation, 然後各種和你八。看到沒,如果你沒在會議發文章,你就跑過去跟人家這樣說。

2. coffee break找你老闆的好朋友/導師/學生 的學生八一八,以他們為基礎向外發散。

3. 白天的會結束之後,找你白天八過的人,問他們晚上有沒有安排,要不要一起have a drink,have dinner。看到白天八過的人已經聚在圈子裡在門口等人了,就主動走過去打招呼問問晚上的安排。如果會議組織有晚宴的話,也可以參照前兩條。一般都是十幾個人一起吃個飯啥的,彼此都熟了。

4. 八的時候一定要以學術開始。

5. 練練怎麼快速記住外國人的名字和他們的代表文章,尼瑪。。

關於怎麼八,也不要都說學術,很多研究方向不交叉的,就沒法聊下去了。聊聊學術八卦,舉個栗子,我參加過的幾個會議,一次MIT和伯克利的兩撥人幹起來了,互相罵對方方法不科學,然後還有人攻擊我老闆的一個idea是抄襲,這都是學術八卦,聊一聊大家都有興趣。當然你要是純粹為了表現自己的idea的話,還是找能聽懂你領域的人八吧。


剛剛結束本行業最重要的國際會議。分享一些經驗吧

首先,穿著不能太隨意,也不能太正式。因為本人長得還可以,所以學術會議的時候,會有一些男生來主動打招呼(也不一定是搭訕了,我沒那麼自戀),這樣大家互相加下Facebook或者skype,聊下自己的工作。

其次,熱愛並且樂意分享自己的工作。任何時候,都要有自己談話的立足點,一味的互相吹捧的談話,沒有任何意義。在分享自己工作的同時,會遇到其他跟自己做的相似或者不同的人的觀點。一定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比如我是做礦床理論的,尤其是斑岩相關的,但是我不會因為這個就不看其他礦床類型的,在看poster或聽報告的過程中,我也會非常看一下別人在做什麼,別人的工作經常帶給我很多思路。

最後,自己領域內的重要文章(不一定都是大牛寫的),一定要仔細看。因為在會議上,文章的作者經常就活生生站在你的眼前。關於文章的困惑,當場就可以解答啦。交談的內容一定要具體,不要太泛泛。

PS 不要擔心語言的問題,從來語言就不是交流的阻礙,大膽張口吧。本人有強烈的中國口音,且懶得去糾正,老闆從來沒有說過有障礙,他認為我表達非常清晰。會議上問的問題和答案,如果不確定就pardon,誰怕誰,學術交流本來就是時間最平等。從來沒有一個人是因為native Speaker而佔盡先機的。

最後,人只會跟自己相同或者接近水平的人聊天。你一張嘴,別人就知道你的水平大概在什麼位置,你關心的問題,是low還是high直接決定了你們交流下去的慾望。Real scientists are all the same, whatever their ages and backgrounds.

當然,作為我自己,我從來不害怕傻問題,只要你思考過,並且有一些背景,因為你不是這個領域的,不了解,我會非常樂意回答。但是,請不要問傻逼問題。

舉個例子傻問題和傻逼問題的區別。

A 這個過程中,你是否使用了***方法?是否考慮到了**的可能性?我不太了解該領域,你能給我講下這個方法嗎?

B 這個實驗在哪兒做的?能發表嗎?


我屬於發揮不穩定型選手,有時候真的是可以和任何人都聊得起來,我導師總說我有「迷之社交能力」。。。現在想一下,想和其他科學家很好的社交的話,最開始的幾分鐘很重要,

1. 請務必練習把你最得意的科研成果在30秒內總結出來的技能

2. 請務必練習好自我介紹,口齒清晰,語速適中的交代自己的師承和科研背景

3. 如果是對方的文章你正好讀過,請提到文章的關鍵詞,或是科研背景關鍵詞

4.社交必須有目的性,如果是有問題要問,就趕緊麻利的問,要是沒有問題,就明白的說清楚你就是來刷臉的,以後有合作或是交流的機會要一起玩耍。(當然一般這種情況被遺忘和被傷害的可能性很大)

總之就是上面這幾點要在短短的一兩分鐘之內搞定。之後就見招拆招,如果不懂就點頭微笑!

如果是導師介紹你認識的,基本就乖乖的只聊科研。如果是朋友介紹認識的,除了科研以外可以輕鬆的聊一下其他話題。

盡量做到自信但不過頭,這種場合最忌諱的是留下不好的印象,天知道這個圈子有多小!

啥?你說你有乾貨所以不主動social,等別人來找你?I wish you good luck...

最後的最後,如果實在不會social,去把頭髮染成奇怪的顏色吧,就算別人記不住你,起碼你的頭髮顏色還可以幫你刷存在感。切忌染成紅色綠色,因為很多人是紅綠色盲……(天啦我不該教壞小孩子……)


說幾個可能有用的小點:

1,隨時帶著名牌(寫著名字的牌子)並保證在正常視線水平別人能很容易看到你的名字,很多時候雖然自我介紹過但別人可能容易忘記,忘了也不好意思問,讓自己名字容易看到這樣別人再次碰見瞄一下就能記起來了;把自己名字的漢字也寫上這樣碰到華人學者別人能更容易記住你的名字,拼音名字實在無感啊...對於外國人,因為我的名很難發音所以我一般讓別人叫我的姓;而很巧因為我的名字和日常生活中一個片語很像所以自我介紹時候我也會隨便講一下加深別人的印象(例如:我叫李四,李子的李)

2,去開會之前把自己的學術主頁和LinkedIn 主頁好好打理一下,會上和人聊了下來加LinkedIn進一步看看對方的背景、工作;特別是和大牛聊過以後,大牛可能不一定記住你是誰更不太可能保留你的聯繫方式,所以聊完當天晚上可以給大牛發個郵件「我就是今天和你聊天的XXX啊,我是XX學校XX的學生,我的個人學術主頁是XX,我做的是XX,我們組主要是做XX」,把自己簡單書面介紹一遍,然後可以就大牛的工作表示一下興趣或者問兩個問題,表達希望以後有合作的意願。總的說來就是不斷加強印象。這樣大牛的郵件聯繫人裡面也就有了你的郵箱地址了,有時碰到合適的信息,他如果心情好能想起你,在郵件里找你就方便很多順手就發送了。

3,如果做的是poster, 把自己的個人主頁地址製成二維碼,方便大家掃描訪問。


我來個偏門的。

如果學術會議的地點天氣不算熱,不要頻繁換衣服。

很多人認人都是看衣服的, 例如我。

昨天那個穿白衣服的小子talk做的不錯呢,咦,今天那人呢。


把握國際會議的機會,建立並擴大關係網真是太太太重要了!!! 無論是想要把坑底蹲穿,還是計劃跳坑,還是一顆紅心N種準備,堅持建設關係網都非常極其特別有用。而參加國際會議則是事半功倍、不可多得的機會!

先按照改不了的科研狗習性,借用protocol的模式,按preparation, experiment, and analysis/discussion 的順序來寫吧。拋磚引玉,希望能有幫助。

1. 會議前

要做攻略!要做攻略!!要做攻略!!!這是實驗/旅遊/參加國際會議的基本素養。

要不然就是浪費時間精力金錢的耍無賴行為。

理清思路,做好攻略,才能讓這一趟旅行發揮最大的功效。而最重要的幾個攻略問題就是:

誰去?你想和誰聊?要了解什麼?

先劃重點,圍繞重點做好攻略,其餘的就好辦多了。其實大多數會議都有足夠的時間讓你聊好(玩好)。

當然了,蹲坑的不同階段想要結識的人、了解的東西不一樣。但是無論如何不應該白白放棄這麼一個面對面和大中小牛以及大中小透明(苦逼)們建立友誼紐帶的機會。尤其是你所在或者所感興趣的領域的師兄師姐、老鄉校友們,以及想要認識/交流/請教的老闆們。一定不能浪費大好機會。

最有效率的方法當然是提前打招呼,約好在會議的某個時段見面。當然這也需要提前稍微做點功課。現在大多數會議都會提前把參加人員名單列出來,或者做成搜索資料庫,不是閑著沒事幹啊!要利用!!

如果提前沒聯繫上,就在會上找吧。一般在poster/presentation
前後是最好找的。

除了約人以外,也想想你想要問的核心問題,學術也好,前途/出路/工作也好,小道消息/人品也好,稍微準備(包裝)一下,就會有很大的額外收穫!

2.
會議中

一般會議都會有很多自由活動的時間。所以除了重點目標以外,還有大把的自由發揮時間。總體原則就是多問多聊多說,肯定沒錯。

怎麼搭訕呢?充分利用poster session,seminar 之後,倒咖啡、排隊等餐、吃飯、下午茶、酒會、bar的各種機會,盡量去跟各種不認識的人說話。即鍛煉社交,也練習英語,而且沒壓力,為什麼不呢?

說什麼呢?理一理一些比較通用的打開話題吧,或許能有幫助。

(1)課題/專業。

學術會議,最能打開局面的當然是學術了。而且鑒於人都愛談自己的基本特性,你對於對方的課題問得越多,就越容易快速打開局面。這一點對於比較忙的大、中牛們尤其適用。當然,在這一層次上,尤其是對於不太熟的領域,還是要提前做功課。最起碼的,要了解人家報告的相關論文和背景資料才行。

其實很多大牛在這種會議上都是很友好的,也沒有那麼忙。他們也在社交啊,也喜歡有新鮮想法的小鮮肉啊。而且因為你是小透明,人家期望值很低(趨近於零),有時候反而更容易加分。
真沒什麼好緊張的。從課題開始逐漸擴展,聊投緣了,一個小時都可能給你。

(2)八卦/吐槽。

愛八卦是人類天性,不分語言文化。對於某個業內比較公認的槽點共同吐槽是相當安全有效的話題打開方式。只要說話稍微注意些分寸,少說多聽,多點頭微笑,很容易打成一片。

3)比較通用的安全話題。比如你從哪兒來,天氣、食物、交通。國際會議嗎,真的是五湖四海的都有。所以這些話題的可聊度要高得多。別人說完了你再附和幾句,
很容易找到共同切入點,比如:這次會議的東西可真難吃/好吃啊。對了,說到吃,你以前來過嗎?有什麼好吃的地方推薦嗎?blablabla, 然後再往下開扯唄。

還想強調的一個大殺器就是要公開問問題。尤其是在聽眾比較多的大seminar,你舉著麥克風問了一個引發討論思考的好問題,全場都會記住你。主講人更是印象深刻。多問幾個下來效果類似於給了一個小talk。當然這一條的要求比較高,要讀文獻多動腦,最好先從小seminar 練起。但是沒有投入就沒有收穫嗎。只要多練,真沒什麼難的。

3.會議後

會議結束以後一定要追加聯繫。微信、臉書、linkedin, 趁著還有印象先加了聯繫再說。尤其是linkedin, 對於有心想出坑的童鞋們來說,真的一定要盡開始基本建設。那些已經出坑或者將要出坑的師兄師姐們的經驗和建議是最寶貴的。比在知乎瞎問強多了。

對於有過比較深入交談的大中小牛們也應該追加一下聯繫。可以以Thank you 的名義發一封電郵,如果有比較切實的點提醒一下當然最好。免得發生剛認識的那誰誰問的問題/做的poster不錯,就是想不起來了,等等。人家可能不回,但是最起碼你也沒啥損失的。

4. 後續。

關係網要維持,不是開完會,HI 完就沒事了。平時稍微花點時間,用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對於各種社交媒體上聯繫上的,時不時點個贊,聊兩句,不就熟了?以後有各種專業非專業問題,不就多了個靠譜人脈?當然,交往是相互的。在你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最好也要想著師兄弟姐妹們。

另外學術圈子說小不小,說大也不大。這次開會認識的很有可能明年開會就又碰上了。三四回下來,不熟也熟了。

然後等到你真需要的時候,就會發現這是一筆多麼多麼寶貴的資源!


首先學科與學科間很不一樣,不同的會議規模也很不一樣。

開會兩種social模式:推銷自己和認識朋友混臉熟。前者技術性很強,我不行,也有很多人說了。我對此並不是太有興趣,我也見過對此很有興趣,每次開會都「上躥下跳」的,我不喜歡,只能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下面是自己的想法,主要基於認識朋友混臉熟這種對學術有用但沒有立即收益的社交方式。

總原則:

1. 去各種活動,先讓自己在場,再談剩下的。

2. 做自己。扭著自己的性子是很累的,也很快就覺得無聊了。做自己不是為了不社交,而是能遇到跟自己一樣的人。學術圈子各色人等都有,一定能遇到與你能談得來的盆友。我時常躲在角落裡默默喝酒,但每次都會遇到跟我一樣的尷尬症患者也在角落裡默默喝酒,而且每次都能因此認識幾個朋友,而且因為性格差不多,簡直是知音啊!很可能一晚上就跟這一兩個人聊天了。往往能比較高興,比跟大牛那裡插兩句嘴人家還記不住你有趣多了。而且這樣認識的朋友往往也跟自己差不多級別,以後更容易變成合作關係。

有幾個相對熟悉的朋友還是很重要的。學術界小圈子很多。一回生,二回熟。

幾個tips:

1. 萬能開頭:默默的在角落裡,然後搜尋和你一樣尷尬的人。不經意間就會在10米之內四目相對一個,這個時候微笑點頭,走過去握個手,自我介紹,開始聊。

2. 萬能內容:聊自己的學術方向。問對方的學術方向。問對方做報告了嗎?簡單討論一下。問對方學校,聊聊那裡的教授或者學生,或者城市。互通一下各自項目的待遇啊,要求啊等等。

3. 超級萬能內容:what do you think about XXX?(XXX是你感興趣的話題)

4. 萬能結束:聊的特別無聊了,就說要上廁所去,或者說去再要杯酒。

5. 最方便的社交方式:找個老司機帶帶。


剛從今年(2014)的neuroscience回來沒多久,受益良多,也說兩句吧。

我是小master,是去neuroscience上找工作的,而且還真的和一個ceo聊了很久,這兩天剛剛從他們那裡on site回來,對方公司機票,住宿,餐飲全包,如果將來拿到offer在單獨談一下在大會上找工作的事。

衣著上最好穿正裝,雖然這種大會穿什麼的都有,但至少穿的精神點會讓人對你的整體印象好很多。題主有自己的poster,最主要的社交當然就是站在自己poster前面跟別人聊,這是你應該做到的也不會另費很多精力。我沒參加過很多會,所以不太了解其他會是怎樣的。我們實驗室這次在neuroscience上有四個poster。poster的時間是每天的一上午或一下午。有自己poster的時候這半天都在自己poster前面站著,你就負責解答別人的問題,沒人了也可以拉路過的人多聊聊。一般大pi沒事都會在poster區四處晃悠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所以最最關鍵的就是跟別人講自己的poster然後問問人家在做什麼呀,就是多說!多說!多說!聊天不會么,尤其還是你的專業,你自己的試驗。聊得比較投機的一定要彼此交換聯繫方式,之後單獨找人吃飯聊天什麼的基本不太可能,別人也很忙呀,但後續繼續的郵件交談是必要的,尤其聊得投機本身就代表他對你的研究領域比較了解也比較有興趣,彼此都有很多的交流空間。最好去之前也做好功課,了解最相關領域的人都有誰在做什麼,了解越多到時候真碰到真人聊天的時候就越容易聊得投機,問出關鍵問題,建立connection。沒有自己poster的時候有感興趣的lecture或者大的presentation就去聽一聽,當然一定要記下來是誰在說,以後萬一用到可以直接找人聯繫。沒有的話就去逛poster區吧,會有很多收穫,也多問別人在做什麼,多聊聊聊!交換聯繫方式。所以最好自己準備名片或者其他有聯繫方式的東西,要到別人聯繫方式後回來一定要發郵件followup!connection就是這麼建立起來的。

各種會的同時晚上也會有各種social活動, 有針對不同國籍的,針對不同研究方向的,還有不同興趣愛好的,比如music social啥的。我倒是沒怎麼去過,不過去了也差不多,就多跟人聊,切入點當然就是你做了什麼介紹一下,再問下別人做了什麼,或者大家都感興趣的東西。投機一定要留聯繫方式後續follow up!

總之就是聊聊聊。只要敢開口也不是很難的。不要縱容自己一直閉著嘴站在那裡看著就好了。

----------------------------------------------------

我寫的亂七八糟,大家湊合看。

----------------2015.8 Update-----------------

工作半年了,就是在neuroscience 上面到的那家公司,所以今年的neuroscience 將最為exhibitor 出席。Time flies! See you there!


最簡單的辦法之一還是好好做自己paper的presentation. 真的好工作講的又好的下來PC chair會來跟你說:"Good job"的。


1. 大牛們

各場大會報告(Plenary / Keynote)的大牛們一定要在coffee break期間捕捉住,用自己導師的title去打招呼,寒暄幾句即可,他們沒空鳥你。

2. 小牛們

這個範圍比較廣,推薦從session chair入手,如果自己有本場oral就更方便了,隨便寒暄幾句,說不定他還給你介紹很多好基友。

3. 學生狗

推薦優先勾搭同一研究方向的和你覺得長得好看的,人家做好presentation下場的時候你一定要說一句類似「Very impressive work」之類的人畜無害的話,然後……就不用我教了吧。

4. 奇葩類

參會的樂趣就在於此我會亂說?各會議期間曾和人家飆過車、衝過浪、換過相機、做過慈善、入過教……邂逅的地點當然就是餐桌咯,只要你肯聊,會發現人家比你會玩多了~


我來說個相反的例子吧。我在美國讀金融博士五年,為了所謂的social,大大小小的會議參加無數。各種在reception,break的時候找人去聊。

在我第五年參加我們的job market的會議的時候,我已經確定了我要回國,所以一個美國學校也沒有投。那一次的會議是我參加的最開心的一次。我再也不用在會議的時候找一些有的沒的人用英語扯淡了,也不用舔著臉去往大牛那裡湊了。第一次感覺好放鬆好喜歡開會啊。

回到樓主的例子,基於才二年級,如果你沒有什麼牛逼的東西的話,你的social並沒有什麼用,反倒讓你身心俱疲。還不如enjoy the free foods呢。

更新:如果樓主是顏值高的亞洲女性,可以去嘗試social大牛。然而其實現在還是太早。

另外給點開會的建議:穿衣服要正式,西褲襯衫是必須的,領帶我覺得不一定要打。西服上衣也不一定穿,其實最好別穿,因為我們國人大部分都不會買西服。我所謂的不會買是指不知道什麼合身。我在會議里看到的國人大部分的西服都是肥大款的,買西服要fit啊親!

晚餐的時候手裡拿杯酒。為什麼呢?一是可以比較自然的加入別人。二是倆人沒得聊的時候可以說自己要去get another drink,避免尷尬。

你唯一能social 的只有那些跟你同級的學生,然而,這依然沒什麼用....


低頭猛吃


這麼說吧 如果你沒有publication 沒做過presentation 你搭訕來的social基本是無效的 因為你是nobody 人家不會對你有什麼興趣 也不要指望大牛會在一堆poster中找到你;同樣 有paper在手 做過platform的 即使只做poster也是會有人來搭訕你的 而且到了那時候 你也根本不在乎這一兩個poster了。

研究做好了 reputation自然就來了

以前一個學姐中了一個會議的poster 結果她老闆跟她說:poster的會議還去什麼??

所以...盡量參加做oral platform的吧 之前參加一個做的presentation 中午吃飯就有好幾個人來『搭訕』了, 然後搭訕別人被鳥的概率也會高 如果對方聽了你的報告也對你的研究感興趣 很容易就聊起來。


學術界是最注重出身和等級的地方,雖然嘴上都不說。社不社交其實取決於你是誰或者至少你老闆是誰。我讀書的時候參加一國際大會,碰到兩大牛,開始連看都懶的多看我一眼。結果等他們的眼光無意中掃到我手裡poster的姓名欄的時候,就主動問我:你老闆近來可好?

就這麼現實


做為程序員,這幾年參加過幾次學術會議。苦逼的我沒讀過博士,沒有在上學時候在學術界攢下人脈,所以想社交很困難。說說慘痛教訓學到的東西吧。

對我們程序員來說,總的感覺是:名教授是無論如何都懶得理我,無論怎麼樣;工業界的朋友們一般比較友善,直接搭訕聊閑天聊技術都可以;博士生(大牛博士除外)一般還是比較樂意和工業界的朋友們聊天的,對工業界內部的事情比較感興趣。

所以social這事,你是誰基本決定了你能和誰social。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是怎麼都不行的。

另外,在參加會議之前要有合適的目標。基本上,平均每天和一個不認識的人建立聯繫就是成功的。不要妄想三天就可以和幾十人建立有意義的聯繫。這東西不在多,有一個要是一個。最好之前就做好功課,想認識哪幾個人,然後到時候想辦法搞定。甚至之前發信聯繫這樣的事情都是不錯的。

還有不要忘了鞏固和之前建好的聯繫。有一本書說,基本上建立一個長期聯繫需要三次。所以基本上打通聯繫這事是個系統工程,千萬不要一次兩次就氣餒。從播種到結果可能要兩三年時間。

聊天的內容未必僅限於專業。聊閑天也可以,甚至更好。聯繫就是聯繫,聊什麼建立起來的聯繫並沒有區別。終究你是誰才是關鍵。

按照專業的說法,會議之後一定要繼續跟進。最簡單的就是幾天後再發一封信,說你就是前兩天見過的誰誰誰,很高興認識,大家保持聯繫。否則事倍功半。慚愧的是,這一點我也做得差,於是多數會就白去了,除了被羞辱沒有收穫……


分享一下我的兩點經驗。

1. 在學術界,高質量的研究工作是最好的名片。如果對方初次見面就說讀過你的某篇論文,說明你的研究工作已經產生一定影響。沒有一定的水平,再social、再套近乎,大牛們也記不住你的名字。因此,提高自身實力才是根本。

2. 與大牛交流時注重嚴肅的學術交流,而不是泛泛的寒暄搭訕。儘可能熟知對方經典或最新的工作,提一些有深度的問題,能展開討論。也可以問一些比較general的問題,如當前最有前途的方向、如何寫論文等。另一方面,也可以介紹自己最新的研究工作,聽取對方的建議。會後可通過郵件或其他方式進行更進一步的討論。


主動出擊,主動,主動再主動。


經常參加會議,

成功要過很多微信,

比較管用又不使對方尷尬的方法就是:

「?老師,您剛才講的時候我拍了您PPT很多張照片,順便給您照了好些張,您看看!」

「誒還不錯,給我發下?」

「那我加您個微信!」

至於起初搭訕就因地制宜了,比如扮痴情粉絲啊,裝純問問題啊。


推薦閱讀:

作為過來人,你有哪些忠告給理工科的研究生?
畢業兩年後 20W年薪 VS 清華大學博士 怎麼選?
生命科學明明有很多關於生命本質的問題亟待解決,為什麼那些學生物的學生甚至博士都在黑生物,都覺得是坑?
工作之後再辭職去讀博是一番怎樣的體驗?
怎麼找到男博士做男朋友?

TAG:學術 | 人際交往 | 博士 | 科學 | 學術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