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泉州的種種方面?

泉州市怎麼樣的一座城市,年年GDP福建第一,為什麼存在感不強

大神們幫我從城市簡介,城市資源,城市定位,發展潛力,財政分析這幾個方面全面的評價一下么?

謝謝大家 主要是想從這些方面看看泉州未來軌道交通的發展潛力


人在塔在

泉州是福建的泉州,而廈門是中國的廈門,這句話念三遍就明白為啥泉州如今城市建設和知名度不如廈門了。

細說起來,福建省這個行政區本來就是個大雜燴。

若要追源論史,狹義的福建僅局限於閩東和閩北,不然也不會取福州和建州的首字作福建之名啊。閩西屬於客家民系,閩南和潮汕屬於同一民系。中央不太放心客家民系和閩南潮汕民系這種有著巨量的人口和團結意識的地方山頭,因此強行將其分隔為數塊併入福建、廣東、江西甚至湖南(如客家民系)

所以閩南在福建有種自成一派與省城福州不在一個次元的感覺,其實潮汕和廣州也是如此...

泉州一直是閩南的帶頭大哥,可是泉州的地位如今卻被原隸屬於自己的同安縣-廈門所取代...

廈門由於近代以來的後發優勢,加上當年尚處於對港澳台的統戰的特殊時期,廈門被中央相中,作為安插在福建的欽(qi)差(zi),與此地位相同的是廣東的深圳,於是廈門當上了計劃單列市,並且擊敗省城福州當上了福建省唯一的副省級城市。

此外,廈門的行政級別高意味著廈門的幹部待遇和地位也高,加上中央作背書,優秀的幹部自然都到廈門工作了,於是其他地方的幹部成色就沒法和廈門比了,這直接影響了其他市政管理水平的好壞,這一點福州和泉州都很吃虧,而泉州吃的虧就更明顯了。

由於廈門是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廈門財政直接上繳中央,廈門和福州平分秋色,分管了福建海關的兩大關區。

相比之下,泉州在省內完全沒有任何話語權...

領導班子的成色固然決定了施政水平,可是話語權的大小更是決定了施政者的想法能不能落到實處,泉州的領導班子也不乏優秀的領導,可是他們無力推動自己的構想落地...

在新世紀的那十幾年裡,廈門可以說是萬事和東風都俱備了,在中央的支持下,廈門開始集全省之力建設自己,省城福州都沒有這個待遇,這也是為啥廈門的城市建設和知名度高的原因。

因為這哪兒還是福建省呢?分明是廈門省...

比起廈門獲得的逆天的的待遇,泉州自然黯然失色了...

至於歷史上泉州和廈門彼此之間地位的倒轉過程,這就要費些口舌了。

我在廈門生活了十四年,期間也經常隨爸媽到泉州膜拜古迹,正如很多答主所言泉州和廈門的關係其實挺緊密的,就我個人的了解,廈門這個城市歷史上屬於泉州府的一部分,泉州府下轄的同安縣就是廈門市的母縣,如今那段歲月仍保留著蛛絲馬跡,從地名上就可以追溯到,如同安區,嘉禾路、集美區和馬巷廳等等...

為啥泉州曾是東方第一大港呢?我看原因有二。第一,那時候的泉州港闊水深,還有諸多外島避風。第二泉州的位置簡直不要太好,它可以說是地處中國東南部的中心位置,是阿拉伯商人來華經商的必經之地,同時來自富庶的江浙地區的商船南下時也需要經過泉州,加上福建的造船中心福州近在咫尺,泉州作為航運中心的地位就奠定了。泉州的繁榮延續了上百年,橫貫唐宋元,直到元末因為兵亂而陷入蕭條...

倒霉事兒多半是一件接著一件,由於兵亂帶來的巨量人口損失,加上明初太祖朱重八的海禁,泉州港頓時陷入了無人問津的地步,無人問津意味著管理的缺失,管理的缺失意味著荒廢...

這麼折騰下來,沒有幾代人的時間,泉州港就日漸淤堵了,這其中固然有自然因素,可是在我看來管理缺失的破壞更大...

最令人扼腕的是,隨著明廷日漸消瘦,中央的束縛大大減輕,加上朱家掌門人意識到海禁的弊端,於是隆慶年開關,可是,泉州人還沒來得及高興多久,又趕上了萬曆大地震,泉州城區幾乎全部損毀...

就在泉州府城焦頭爛額、無力迎來第二春的時候,泉州南部的同安縣捕捉到了機會,它不僅具備泉州港的幾乎全部優勢,包括地理位置的優勢和港闊水深的優勢,而且它還具備泉州港所不具備的優勢,那就是漳州港和廈門港是相連著的,面積上也比泉州港大了一輪。

因此明末開始,廈門島的價值開始逐漸地體現出來,從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倆開始,廈門和金門兩大島嶼逐漸得到歷代兵家,包括洋人的重視,這就為廈門成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奠定了基礎。

我之前曾和別人討論過關於近代廈門崛起的因素。首先,五口通商為啥福建口岸最多,選了福州和廈門兩個口岸呢?就算是江蘇、廣東和浙江也僅僅各開一個口岸。

這就涉及到了福建的特殊性,第一,福州是省城,意義重大,屬於清政府不情願開放的口岸,因此就算開放了也有諸多限制,對洋人來說根本不夠用。第二,英國人深知廈門島的價值,而且開戰沒多久他們就佔領了廈門島,

英國人之所以堅持要求福州開埠,原因很簡單,因為福州是閩江的出海口,閩江是福建流量最大水路,出口茶葉、木材和瓷器都離不開這條要道,其次,福州是重要的造船業中心,有著完備的港口設施,遠航而來的洋人可以在福州港停泊修整,因此洋人堅持福州開埠。

不過福州和廣州一樣是一省的政治中心,清政府一直抵制省城的開放,生怕外國勢力滲透進來。這一點在雙方簽約前的談判時就已經鬧得很僵了,這也是為啥福州後來一直沒有外國租界,煙台山一直都在福州當局的管轄範圍內,洋人僅僅只是建設了聚居區、領事館區和商務區而已。當然廣州情況特殊,洋人志在必得,所以沙面島有外國租界。

正是因為福州的限制太多,洋人覺得不滿意,再加上當時英國人已經佔領了廈門島,所以福建不得不再增加一個口岸。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我前文所說的廈門的區位優勢外,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廈門和上海一樣,兩地的人口很少,不僅不是像福州和廣州那樣的省一級的行政中心,它們甚至還不是泉州那樣的州府一級的行政中心,所以在清政府看來,這種邊陲小地,給洋人也無所謂,他們對此並不十分在意。

對於洋人而言,他們喜歡居住在臨近港口的岸邊,而同安和上海的縣城都不在港口邊,洋人可以自由的規劃自己的居住區,而無需擔心當地官府和民間的干擾,這也是為啥鼓浪嶼和上海外灘成為了租界。

和倒霉事兒一樣,好事兒來了一次,之後就更是好事連連了,由於經過洋人的建設,廈門的現代化水平、商業制度和城市建設都領先於泉州,閩南華僑看中了這一點,他們也紛紛把廈門作為自己的商業基地,今天的中山公園、中山路和思明北一帶就是當年廈門繼鼓浪嶼發展成熟後,城市建設的延伸啊。

集聚效應形成後,華僑又完善了廈門的教育和醫療,比如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它們都是由閩南華僑籌資建設的。

泉州從這時開始就逐漸不敵廈門了,一步落後,此後就是步步落後了...

說到發展,每個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廈門也不例外,雖然說廈門發展的福利是帶動了整個閩南地區,盤活了閩南地區的經濟結構,使之發揮了地理優勢(人口最多,平原面積最大),所以很多泉州人喜歡廈門沒毛病。

可是我想說的是,泉州市政府和老泉州,比如我室友,他們不幹啊,他們覺得泉州沒享受到自身發展的成果,原因有二:

第一,泉州的企業和資本外流到廈門,泉州市區自身的發展被耽誤了,泉州周邊的各縣市創造了成果,他們變得獨立性極強,對市區看不上眼,所以市區可被害苦了,泉州的很多發展成果泉州本身享受不到,市政府的錢袋子癟著,眼睜睜地看著錢都流往廈門,廈門享受了這些成果...

要知道,這對泉州的官員來說,可是涉及到地緣政治的高度了,他們的施政空間被大大壓縮了。對老泉州來說,他們的戶口變得愈來愈貶值。

所以泉州市政府和老泉州怎麼能接受泉州被續的現象呢?

第二,企業家是沒有地域差別的,他們都是逐利的,君不見閩商有多少事業重心不在福建,而是在上海呢?再比如泉州安溪人陳發樹,老陳的事業重心就在福州啊。


謝邀~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泉州人,必須來答一下。就按題主的問題一個一個來說吧。

首先,泉州為什麼存在感不強?之前有個問題「泉州為什麼在國內知名度不高」,我就回答了一句:因為旁邊有個知名度太高的城市。其實這只是一個方面。泉州存在感不強的原因,可以從政治、經濟、旅遊、文化等多方面來解釋。

1、政治。在福建,福州是省會,廈門是經濟特區,而泉州連沿海開放城市都不算,在政治上就矮了別人一頭,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機會就少了很多。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泉州港改名事件就很說明問題,最後還是主要靠民間力量才把泉州港這一名字保留了下來,可見泉州在政治上是爹不疼媽不愛的情況。

2、經濟。泉州的經濟在福建是長期處於龍頭老大的地位的,能夠在政策優惠少之又少的情況下干過福州和廈門,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經濟上主要依靠下屬的縣市的情況也是導致泉州存在感不強的原因。在經濟上,人們聽到的更多的是「中國鞋都」晉江、「中國服裝城」石獅、「中國石雕之鄉」惠安、「中國茶鄉」安溪,而忽略了這些縣市是泉州的一部分,泉州才是總體。

3、旅遊。這點就基本是那句話了「因為旁邊有個知名度太高的城市」。以至於在「中國有哪些好玩又冷門的城市」這一問題中,泉州作為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居然只能在「冷門旅遊城市」中出現。

4、文化。泉州作為宋代世界第一大港,在歷史文化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泉州文化的包容性和獨特性在全國也是很少見的,不愧作為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除此之外,泉州還有茶文化,石雕文化等等。但是我覺得這些文化應該和旅遊相互依存的,旅遊沒有發展起來,所以文化的泉州文化的傳播也不是很到位。

~~~~~~~~分割線~~~~~~~~~

寫到這邊再看問題怎麼覺得離題了。用手機打的好累,有空再補


按我個人的看法,首先,泉州是一座很有潛力的城市,不管從文化上還是經濟上。存在感不強是因為處在中國這樣的社會制度下,城市地位和政策決定了一切。 而福建只有福州和廈門受省照顧,泉州更多是靠自力更生。第二,泉州華僑也是在國內數一數二的,而且在外的泉州人發展都很好,特別是東南亞幾個國家,經濟命脈幾乎都是泉州華人在掌控。第三,泉州市的地理環境也可以說是福建省內最好的,因為有龐大的城市群,沒有山阻礙,特別是泉州市區,晉江,石獅,惠安,台投區,惠安,都是強縣強區,無縫連接,關鍵是沒法改區,上級不批,具體原因不多說,沒政治地位。如果一旦泉州改區,將是福建最大的城市,人口也是全福建省最多。第四,泉州經濟最有活力,最發達,支撐著廈門港60-70%的貨物。。 如果是想從軌道交通來看,我覺得泉州是夠格的,因為人口眾多,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泉州平原地帶,其次經濟發達,平原地帶集中在泉州,晉江,石獅,惠安,有利於軌道交通的建設。


土生土長泉州人,軌道交通行業,自己離鄉十多年了,雖然每年都回去,父母也在泉州。看到這個問題比較晚,試答一波。

先講有沒有:泉州有沒有發展軌道交通的需要和能力?

一、擺事實:

1、泉州2016年GDP6646.63億元,保持全省首位(福州:6197.77、廈門:3784.25),全國第23位;

人均GDP7.81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萬元(全省第二);

全市地方財政收入388.3億元,全省第三(福州:560.46,廈門:606.06);

截至2015年底常住人口851萬,全市城鎮化率63.6%。

2、泉州的產業發展也被稱為「228」:2個產值超千億元產業(石化、紡織服裝)、2個超500億元產業(鞋業、建材)和8個超100億元產業(電子信息、汽車配件、修船造船、機械製造、工藝製品、食品飲料、五金水暖、包袋製品)。

3、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和城區面積的不斷擴大,泉州城內也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糾其原因,主要是:

路網分布供需反差大(老城區居住人口多但道路等級、寬度等方面確遠不如新區,導致市區內目前交通最擁堵的路段基本都集中在老城區);

道路功能不清(市區交通主幹道商業人流與過往車流相互干擾,電動車、自行車等使非機動車常在機動車道上隨意停放,極大地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交通秩序混亂(共享單車、電動車、摩托車、人力三輪車與小汽車、公共汽車、中巴等多種交通工具混雜在道路上,相互搶行,交通秩序混亂)。

4、國務院對批准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城市要求:城市的GDP要超過1000億元,財政收入要超過100億元,市區主城區人口超過300萬人以上,擬建地鐵初期負荷強度不低於每日每公里0.7萬人次,擬建輕軌初期負荷強度不低於每日每公里0.4萬人次。

有沒有需求和能力? 有!泉州符合國務院對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的要求,自身的經濟發展也需要比現有更快速、更大運量的交通系統以推進主城區與各縣域,泉州與周邊城市的互聯互通能力。

二、講道理:

1、泉州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包圍城市」的地方,縣域經濟發達,市區存在感低(晉江這一個縣級市的GDP就超過泉州市4個區的總和),周邊各縣級市吸收了泉州主要的外來常住人口,加上各縣級市之間距離較遠,跨縣域的日常通勤需求並不明顯,修建大運量的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如:地鐵)難以維持較高的客流強度,市區的交通擁堵更多是由於交通規劃不合理所造成。

2、泉州各縣級市在產業發展上存在獨立分工定位的問題,雖然因此造就了品牌之都晉江、東方米蘭石獅、石雕之鄉/建築之鄉惠安、水暖之鄉南安、鐵觀音故鄉安溪、中國香都永春、陶瓷之鄉德化等有特色的縣域經濟,但各縣域相互之間難以形成有效互補,再加上土地、稅收乃至政府服務等諸多因素的相對缺失,制約了泉州第三產業的發展,也使泉州在面對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區域經濟梯度推移中始終難以佔據在價值鏈分工中的有利位置,本地的中大型企業近年來更是紛紛將總部外遷或到大都市設立設計、研發、商務和品牌中心。

3、福建省的政策定位,泉州有福建最大的平原、最多的海外華僑、最多的民營企業和條件最好的港口。但是現實卻是福建政策上的好處基本都分給福州和廈門,從這個角度說泉州是福建最可憐的城市並不為過。

再講怎麼辦:泉州要如何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公共交通?

1、市區人口太少也決定了泉州暫時不適合發展地鐵這種高運量、大投入的軌道交通項目。在市內,以輕軌作為連接主城區和周邊主要區域的手段,在市域(或縣域),通過城際快速鐵路連接廈門、漳州,實現區域內軌道交通的整合才是可行之道。

2、落實公交優先發展戰略,限制,甚至淘汰摩托車、電動車(部門地區可設置禁行區),完善步行與自行車慢行系統,加快公共停車場建設。

離開泉州多年,時常關心家鄉,純粹個人意見,也希望泉州的發展可以更加蒸蒸日上。


首先謝邀

作為一個廈門人,對於泉州的了解實在不夠多。簡單說幾句……

泉州是國家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築眾多,政府每年都會在保護古建築上有著一定投入。經濟來說,泉州主要靠輕工業及農副產品產業最為發達。晉江石獅為輕工業主要發展縣市,晉江為福建省、泉州綜合實力最強的縣市,年工業產值高達千億元,位居福建省第一。石獅作為亞洲最大的服裝城,年工業產值高達數百億。單單這兩個縣市就包含了泉州超過五十%的GDP貢獻,也就照成了大家在提及泉州時,大部分人只認識晉江和石獅還有惠安,相較之下其他縣市知名度相對不足。

說到軌道交通,泉州還是很有發展前景的。泉州的交通還是較為混亂。目前政府並未禁止三輪車摩托車在市區行駛,因此在市區可以見到三輪車和自行車在與機動車搶道……

至於為什麼作為福建省GDP最高的城市,居然不受省政府甚至於國家重用就不得而知了。


泉州除了服裝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有什麼?

朝陽產業裡面,信息產業、教育產業、醫療產業等等,泉州有幾個能在省內拿得出手?更不要說華東地區乃至全國,明明有省內大量的優質旅遊資源,旅遊業也是一樣搞不出什麼大花樣。

交通的話,更是笑話,泉州機場是什麼水準?地鐵呢?

泉州企業界對互聯網的認識停留在淘寶網店,對企業經營的認識停留在家族模式,對商貿洽談的認識停留在吃飯喝酒。

在加一句,泉州的騙子最多,丟福建人的臉,還想當省會,要是這樣基本都在全國人面前抬不起頭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陀螺運輸」這種未來交通概念?
如何評價武漢市第四輪軌道交通規劃2017-2025?
列車在飛速前行時輪子不會打滑嗎?是依靠什麼移動的?
軌道交通項目這麼多、快、趕的做下去還能做幾年?會和現在的建築行業一樣突然蕭條嗎?
現在的軌道交通為什麼時速不能達到五六百公里以上,甚至更快!?

TAG:福建 | 城市發展 | 軌道交通 | 泉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