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的利潤如此高,是否合理?
7月14日,財富中文網發布2014年中國500強最賺錢的40家公司排行榜單,其中,工、建、農、中四大銀行在中國500強中利潤最高,工行位列第一。
銀行非生產製造部門,利潤如此高是否合理。銀行業利潤如此之高,意義何在?賺的巨額資金能用來幹什麼,當工資又發下去;還是用去投資,賺取更多資金(賺了錢然後幹什麼,循環。);還是回籠超發資金,平衡市場經濟(太高尚了吧);還是……限於排版,截取前15名,其中就有10家銀行。許多人將問題歸結於壟斷行業。但同為壟斷行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加起來也比不過一個工行的利潤。同為壟斷行業,移動、電信、聯通加起來,都被四大銀行隨便哪一個分分鐘團滅。同為壟斷行業,航運、鐵路、水電、糧食、煙草等幾乎是被秒殺的,提都不配提。壟斷行業的戰績都這麼搓,其他行業就更看不得了,製造業……不好意思提。2014年中國500強最賺錢公司:工行位列第一 本題已經收錄知乎圓桌商業銀行職業進階之路,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先說我的答案
如此高的利潤不合理,但是這並不是銀行的錯。
先說中國銀行目前高利潤的原因:
排名第一的原因自然是中國的快速發展。金融業是實體經濟的晴雨表,這個人肯定很多都知道。下面是1970年,1990年和最新2013年的&<銀行家&>資產前10的銀行。
本來還想配一個日本美國中國的經濟總量的圖的,想想我覺得沒必要。我想這大家都知道70年的美國,90年的日本和現在的中國大概是一個什麼情況吧。
從這一點來說,銀行的高利潤是非常合理的。因為銀行的收益來自資源的流動,在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體中,自然盈利能力更強。
二來就是中國的體制內規定的高額息差
上面很多人都說了銀行壟斷,其實中國銀行並不壟斷。中國有2個政策銀行,國開行又政策又商業,5個國有,12個股份制銀行。除了這些還有一百多家城商行,兩百多家農商行,兩百多家農合行,兩千家農信社,一家郵儲,如果再算上這兩年和瘋子一樣擴張發起的村鎮銀行(銀監網站說15年要到達2000家)和一些農村資金互助社算起來中國大概有五千家銀行….而印象中有人提到過全中國有四千家左右沙縣小吃…我能說沙縣小吃壟斷咩?
真正壟斷的其實還是銀行背後的高額息差
高額息差扭曲了銀行的市場競爭行為,把原本可以在明面上搞定的事情放到了背後,本來應該是屬於儲戶的利息最後一部分變成客戶經理的績效作為銀行存款成本,最後變成銀行之間背地裡存款資源的黑市交易。
再加上銀行本身可以通過槓桿操作放大倍數,美國銀行槓桿都在11倍左右,而中國大約都在5倍以上,高息差加上槓桿放大,換言之,就是一家經營再差的銀行,只是有錢有牌照什麼費用都不支,就能有12%以上的利潤打底(事實上平均應該能有20%以上),這個利潤率實在不得不讓製造業眼紅…這個事情不合理是必然的。強制限定存款利率的本質是在用老百姓的錢補貼銀行,話說得重一些,銀行的利潤是從千千萬萬中國老百姓身上搶來的,並沒有錯。
三就是政府信用支持
還有一個五大行的高利潤原因就是政府的信用支持和牌照壟斷。但是代價就是政府常常操縱銀行作為自身財政擴張的一部分。
其實對於銀行來說,政府於銀行可以說是成也蕭何。首先政府指定了高昂的息差讓銀行做地撈錢,同時政府又願意以自己信用作為兜底來保障大多銀行的存款安全,最後又用銀行牌照的壟斷來保護政府國有的銀行能夠跑在幾千家銀行的前面。可以說沒有政府的黑手,就沒有五大和股份制和城商行輝煌的今天。
但是政府的黑手不是無條件的,銀行也因此成為了某種意義上高層業績的買單者。這種格局源源不斷的把中國老百姓的家庭存款轉化成國有部門企業和政府的投資和信貸擴張。
國有企業部門和政府通過自身信用以極低的利率從銀行拿錢進行投資,回報給銀行的卻是高風險和低回報,可以說,整個「體制」都在用銀行套利,不過想想其實銀行也無所謂,錢照樣賺,本質上就是財政風險轉變成金融風險,最後整個中國來承擔,中國整體的高速發展的投資回報只要能覆蓋掉這個融資的成本,這個遊戲大可以玩到天長地久,沒有結束之前是皆大歡喜,什麼時候爆炸,銀行也管不了。
說白了,銀行追求高利潤是銀行作為企業,一個盈利機構的正確方向,銀行本身並沒有錯。
但是銀行高利潤的背後,雖然合法,但是可能並不是一個最優的選擇。最後,想說一下90年以後日本銀行的股市。因為日本在90年與中國今年非常類似的在銀行家排行榜上集體上榜。
97年金融危機,1998年日本GDP增速從90年的6%以上達到-2%以下,不良貸款達到GDP總值的18%,02年達到35%,7家大銀行國有化,28家合併重組,61家關閉,後來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和日本興業銀行三家大銀行再次合併重組成瑞穗金融,瑞穗金融在2000年還是全球第一大銀行,結果連年虧損,沒幾年就跌出了全球銀行的前10。美國大行開始進入日本,至今日本銀行業也沒能重新煥發光彩...
只能希望在這改革年,廟堂不要再下錯棋,打劫之前還是先想好自己的劫材再動手吧。銀行業的高利潤主要因為銀行業壟斷了中國的金融資源。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並不完善,中國經濟發展還處在貨幣推動的階段,銀行在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中處於核心角色,是中國的金融結構決定了銀行的高額利潤。企業和個人的融資渠道極其單一,單個銀行不存在壟斷,但作為整體的銀行業就是壟斷。
人民銀行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融資規模數據,人民幣貸款54.3%;外幣貸款4.4%;委託貸款12.8%;信託貸款4.4%;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7.4%;企業債券12.3%;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1.9%。
上述數據,中國地直接融資只佔14.2%(債券和股票),這還是創了歷史最高紀錄的。對比發達國家,G20國家的直接融資佔比65%-75%,美國超過80%[1]。
銀行業在金融體系內的地位一目了然。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一個行業處於這種地位,不賺錢可能么?
宏觀經濟環境、息差、政府提供的風險擔保等因素確實會影響銀行業的利潤,但同時這些因素也會影響任何一個行業的利潤。在同樣的背景下,為什麼中國只有銀行業一枝獨秀,同樣享受國家隱性風險擔保的證券業卻全軍覆沒?
經濟快速發展的確給銀行業提供了貸款不愁放、資產質量高等優勢,這是中國銀行業利潤率比外資銀行高的一個原因,同樣息差、擔保都是利潤率高的原因之一。但這些絕對不是銀行業利潤率為什麼「這麼高」的原因。
至於說中國的息差在世界範圍是不是高、有多高,也不是絕對想當然的就是「高」。中國銀行業利差在國際範圍基本處於中等水平。中國銀行業的利息差相比較國外銀行業是偏高的嗎?都有哪些數據可以支持?
這樣高的利潤率是不是合理,一定是不合理。
首先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就不合理,這種模式下造成銀行業一家獨大的金融格局必然是不合理的。經濟上升期尚能將風險和矛盾壓住,一旦經濟下滑,銀行的資產質量就面臨很大的風險了。
此處夾點私貨。
題主還問銀行的利潤扣除費用以後怎麼用,你知道銀行補充資本的壓力有多大么?一旦資本補充不上,一個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不良率急劇上升,沒有新水往池子里放,渾水的比例就大了。很多銀行控制不良率都是靠和面的辦法。
其次,中國銀行業的利潤來得太輕鬆了。中國銀行業存貸利差收入佔比70%-90%,而美國銀行中間收入佔比在45%-55%[2]。換句話說,銀行只要放貸放得好就可以了,上面要求提升中間業務,跟我有毛關係。
但說回來,銀行存貸利差收入高的現狀是由中國的金融格局決定的。近些年,各大行和招商、民生等股份制銀行的中間收入有所起色,招商、民生超過25%,可以看見大家還是在努力。
最後,這種高額利潤很大程度上是從實體經濟的利潤里掠奪過來的。2011年末中國銀行業的ROA為1.3%,ROE20.4%;美國銀行業ROA為0.9%,ROE9.2%[3]。利潤不會平白無故產生,銀行利潤高,獲取貸款的企業利潤就少了很多。金融業風生水起的同時,實體經濟一片慘淡,貸款拿不出來,地下錢莊如火如荼,跳樓的跳樓,跑路的跑路。
參考文獻:
[1] 祁斌 查向陽等,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國際比較
[2] 李俊成,論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3] 李星渝,我國商業銀行高額利潤的成因與問題
每個人,每家企業都需要人民幣,所以,能夠掌握人民幣的銀行,自然能夠獲取超額利潤。同樣的例子還有:電力,石油等。
銀行的利潤雖然高。但是依舊要考慮成本的問題。最為交行的一份子。我只能說恐怕在扣除了經營成本以後哪還有那麼多利潤可言。有人說是因為壟斷,我覺得不是。銀行可以說是目前國內競爭最激烈的行業了。君不見,銀行年年死高管?有人說是存貸款利息差。我覺得也不是,君不見,貸款利率幾次下調,理財利息不斷抬高?放一筆貸款一不小心就就存貸成本倒掛?更何況每一筆存款都要交給人民銀行準備金。那麼真正的原因在哪兒呢?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國內銀行業基本改制比較晚,有國有的老底子在,現在的經濟市場,有資本就好賺錢。前期國有老底子的價格銀行拿到的比較低。
2、銀行員工的個人單產高,一個客戶經理管理20個億的貸款平平常常,掙個1-2千萬的凈利潤輕輕鬆鬆。試問哪個行業的個人利潤單產能有這麼高。3、跟國內民眾的消費習慣也有關係。前一段時間,餘額寶炒得沸沸揚揚,可是總的規模也不過是一家省級分行的規模。對於全國那麼多分行的國有行形成的衝擊不過是隔靴搔癢。(回答有些偏題,主要是針對央企的)
為什麼不考慮銀行的經營風險呢? 風險和收益並存,看下他們呆壞賬就知道了。
國內的銀行利潤主要來源於存貸差,而國外利潤大多是表外業務。這一點中國的銀行確實做的差,可逐步調整確實是需要時間的。總而言之。我認為中國的銀行業(特指商業銀行)確實有經營的問題,但也絕不是坐地收錢那麼容易。而且往後的日子也會越來越難過。看下新浪關於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的一個採訪就可以看出。再加一句,像中石油這樣的企業。也是存在經營風險的,如果石油的開採像煤炭那樣開放,不知道要出現比現在多多少事故。而且民營企業出事後的賠償能像央企那樣,背後有政府嗎?(你真能放心嗎?)國外能源確實不是政府壟斷,但我們之間真的有差距啊。(就舉個奶粉的例子,何況是石油?)
國外的月亮真沒那麼圓。
(說到國外,主要是想到有些朋友可能會提到央企的壟斷問題,所以偏了一下樓,不好意思啊)
---------------------------(手機黨打不來分界線…)
看了下題主剛剛對問題的補充。
1.關於與製造業的對比,我是認為題主的觀念是否是覺得「價值」決定「價格」,而銀行這樣的行業,屬於服務行業,所以利潤這麼高,不合理。
首先,「價值」決定「價格」是政治經濟學中的觀點,而大多數時候「價格」大多是由於供需決定的。(西方經濟學觀點)
當然作為第三產業的銀行與製造業相比,價值是不是低於後者,這個還真有待商榷。同時看看銀行盈利高的原因:【1】需求大,「頭寸」這個是資源是有限的
中國的銀行主要是存貸差獲得的利潤,而利率就是這些借出借進,資金的價格。當然現在的利率是央行給定的基準利率,但是進一步的利率市場化,這種供需關係會體現得更明顯。說到底,還是因為市場上的企業缺錢(但市場不缺錢,銀行業大多拿去資金空轉,錢生錢了)具體看一下民間金融的利率,就曉得那些貸不到款的中小微企業有多困難了,數量有好多了。這樣「資金價格」自然就高呀。
【2】潛在客戶群大,企業和個人都要與錢打交道。就算像國外銀行利潤主要為表外業務,但也有那麼多人要辦卡…
那麼大的客戶基數,每年服務費都是好大一筆收入。2.關於銀行利潤高的相關後續
舉例:工行,利潤最高,但是在至少四川這一塊,員工工資真的是四大行中最低的,錢發不下來;建行,在四川這一塊,確實工資高一截。(這個是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的)
但是有一點!!!
銀行的大多數頭寸,是拿去錢生錢的,資金空轉的問題前面也提到過了。與資金打交道的銀行肯定是更具有趨利性的。(舉個栗子,金錢的「時間價值」…看下大多數做金融行業的人對這個詞的敏感性,和普通人比較,你就知道他們為什麼能賺錢了。有學金融的同學看到淘寶11.11的銷售額,第一反應就是中間確認付款存在時間差,會有多麼可觀的隔夜拆借收益。)
如果可以「管中窺豹」的話,從個體就能體會到這個行業的逐利性。(但絕對不是貶義!)確實該這個行業掙錢啊
--------------------------------------------
其實很多問題存在即為合理,只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站的角度和立場不同,而導致觀點不一樣^_^你應該去比較利潤率,我如果在上海月入8000,並不一定代表著我比三線城市月入4000的人過得更滋潤。果然是2年前的帖子,信息很多都過時了
跟煙草行業相比,銀行業的利潤率簡直就是渣。
銀行利潤高,其中的原因有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利率管制,壟斷等多方面因素。
在利率管制的情況下,息差有保證,銀行賺錢最簡單也是現在大部分的銀行的情況就是擴大規模。你去看,年增長率低於10%的銀行都沒幾家了,這幾年規模不翻幾番銀行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當然,經濟的高速發展需要這樣的增長速度。你說其他行業,壟斷企業哪裡有這種速度的增長率?
且不說中國這種高速增長還能持續多久,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也已經給銀行帶來了很大壓力。就2012年的一次非對稱性降息就讓銀行凈息差至少縮小了幾十個基點(此前銀行的息差大部分也大致在2%-3%之間),所以,銀行這種瘋狂的增長並不是有很強續航能力的。
有幾個答案從資產回報率還有風險角度來說,這個倒是不一定合適。 即使有資本充足率限制,銀行都是高槓桿的,凈資產回報率並不見得低。非金融行業的風險也不見得一定比銀行低。
再說一些關於題目中的一些問題:
1. 銀行非生產製造部門,利潤那麼高合理么生產製造和金融之間並沒有貴賤之分,沒有應該誰高誰低的問題。相反,銀行對於促進社會資源重新分配(我就不說合理分配了)的作用是巨大的。2.關於銀行賺來的錢去幹嗎了。就我所知,現在銀行規模的增長,股東不增資都支撐不了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中國的幾大銀行在過去10年里基本上都經歷了IPO,配股,發次級債的幾次大潮,下一步應該是發優先股。期間還有股東的其他注資。要不是這些,銀行的資本根本滿足不了規模的增速。利潤高,那是因為全國各地都是銀行的營業網點,但是事實上基層員工收入也是一般般,普通一線員工月薪也就五六千塊錢,因為分錢的人太多了到2016年12月26日工商銀行員工466346人建設銀行員工369183人農業銀行員工508726人中國銀行員工310042人交通銀行員工96331人招商銀行員工76192人
從身邊看: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在銀行做職員的朋友?你有沒有朋友求你拉存款的時候?假設每個銀行職員的年度拉存款的要求是100萬元。
那麼存款利息4%=4萬元,貸款利息10%=10萬元,利潤=6萬元,注意,這6萬元通常已經足夠給這個普通職員發工資了!!!所以,為什麼銀行利潤這麼高?因為存貸利差大。
為什麼銀行職員有拉存款這麼有中國特色的要求?因為存貸利差大,這麼低的存款利息不足以吸引足夠的存款用來放貸。因為存貸利差大,所以銀行職員基本是帶著錢(或者別人的錢自己的人情)給銀行免費打工。是否合理?利潤規模來自資產規模。規模一方面是銀行融資佔比高,這跟金融體系有關,發展太慢了。沒信用體制與法律保障,直接融資發展緩慢是必然的。現在蓬勃發展的直接融資,融資成本普遍高於銀行的。另一方面跟我們國家發展方式有關,GDP考核下,政府的投資衝動是很高的。發展好的地方,政府負債率都很高。還有國企的也是,股東價值最大化不是首要目標,擴大規模才是,既滿足政府要求又滿足升遷條件。
不追求價值最大化,這是背離我們學的知識假設。導致的結果就是,企業規模上去了企業利潤卻降低,但銀行利潤規模升高了。這個不是口說無憑,看看那些產能過剩行業發展過程,像鋼鐵都過剩了,年年產量創新高。
銀行是否暴利看資產收益率,凈利差。這兩個都談不上暴利。
有一點國外資產按公允價值的,國內按成本法。所以ROE有一點點高估。還有銀行競爭是激烈的,也只有四大行這麼高高在上了,服務差。銀行的利潤大部分還是補充資本金,目前普遍30%利潤做分紅。存貸比和存款準備金致使銀行盈利利潤滿足不了業務發展,所以老是融資。要是不融資,企業融資成本還要上升。
PS本人持有銀行股,強烈希望利率完全市場化以及放慢GDP增速,體量的關係,銀行依靠多少資本金帶來這些利潤,一般企業又有多少資本金? 前15都是國有大型資源型企業,絕對利潤說明不了什麼,又不是利潤率,ROA這種指標
國有企業和私企比利潤?中國股份制銀行有一家上榜的么?幾大國有基本上快成了明搶了,餘額寶才拿了多一點利潤?國有就天天叫喚要求保護,也難怪,有一群願意送的老百姓,銀行不賺白不賺
業界有這樣的說法,我國金融界,銀行是躺著賺錢,證券是坐著賺錢,保險是跑著賺錢。說明銀行賺錢是最容易的。光這個現象,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就不合理,因該現象至少說明資源分配不平衡,而資源分配不平衡就是浪費的代名詞。
那造成這種現象的技術原因是什麼?一是准入,二是利率。就這麼簡單,其他真的沒有什麼可說的。我國有很多的非常有實力的國企,民企,都眼望著銀行業技術含量其實不高的那塊肉,平安保險不是拚命往裡鑽成功了嗎?得到其中一塊肉。但是其它企業呢,不是你想做就可以做的,准入把死了這道門檻。2017年《財富》排行榜出來了,不出所料,利潤排行榜同去年一樣,蘋果依舊第一,工建農中依次排開,獨霸全前五。可憐沃爾瑪,年年上第一,營收破天際,咋地利潤就是低啊就是低(怎麼滴一種吃虧不討好的感覺)。話說銀行,在各個國家基本上都是利潤率最高的無可厚非,但是中國,你把工建農中合體,一年利潤1291億美元合集8700億人民幣。
想想蘋果也不容易,站在高處 時刻要鞭策自己、警醒自己進步,努力求突破、求創新、求發展,「艱難」地撈著全球人民的腰包。再回看看咱們「四大金剛」,酒足飯飽閉眼躺吸本朝子民的血就能輕鬆達到此高度,倘若再卯點勁狠點心這世界哪家企業還能入我法眼,算了不跟你爭了,我接著吸
要看該行業是否創造了對應的價值。另外還有一點,任何高利潤的行業都會面臨利潤被瓜分行業景氣下滑的命運這是遲早的事。
存在即是合理,銀行在關係國計民生領域為國家做了不少事情
信貸資源比較稀缺,太多人希望利用資金槓桿,多貸款,那麼操作空間來了
絕大多數回答都好中肯
銀行收益與風險在時間上是不一致的4萬億興奮劑一投,什麼企業都不會死,銀行收益當然高現在興奮劑藥效過去,本來不會死的企業都要死了,你看現在銀行報表還有利潤增長,那都是報表,實際肯定在虧損。當你把前面收益和後面風險暴露綜合起來看的時候,利潤就不高了。
銀行的資產負債率都在90%以上,也就是說銀行都是在以十倍的高槓桿吸貸放貸業務,十倍槓桿啊!!!!!也就是銀行的貸款出現10%的壞賬,銀行就破產了,十倍的槓桿這樣的高風險高收益也就合理了。可以去看看四大行的財務報表,工商銀行資產將近18萬億,凈資產只有一萬多億,利潤2600億,凈資產收益率也就20%左右,算是比較不錯的了。但是資產出現1%的壞賬,那就是1800億,這一年利潤就沒有了,要是5%的壞賬,陪得底褲都沒了,10%的壞賬就資不抵債可以破產了
銀行利潤高主要是存款貸款利差過大造成的,與國家的利率管制有關。
推薦閱讀:
※長城牌或者是中華牌HB鉛筆後面有個紅橡皮,為什麼擦除效果很差?
※為什麼現在的人對當時金融危機的發生原因判斷的很清楚,而當時的各種大牛卻發現不了?發現了為何避免不了?
※金融是怎麼支撐實體經濟的?
※如何看待那篇《一旦戰爭爆發,中國大陸必須力保的12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