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陸金所馬上要取消擔保了,擔保模式在 P2P 網貸行業中還能活多久?


雖然問題沒問,但我也得說下我對陸金所這個舉動的看法,因為這涉及到回答問題。

陸金所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能夠這麼做的P2P平台

宜信有可能但沒必要,任何其他國資背景的不行,民營的就更不可能了。因為第一,陸金所有個乾爹叫平安,而且這個乾爹把陸金所上升到集團戰略層面;第二,陸金所的目標客戶是主流理財人群,而不是大部分P2P上的理財人群。(關於這個問題,我解釋下,主流理財人群簡單理解就是銀行的理財人群,這部分人擁有社會中主要財富,而目前大部分P2P平台上的理財人群不是這個群體。)

基於上面兩點,陸金所的用戶並不完全是因為陸金所提供了「實質性」的擔保才選擇它的,更多的是對於「平安」品牌這個隱性信用背書的選擇。而陸金所的利率在主要P2P中是最低的,最少低了3個點,這又說明,主流理財人群對風險的偏好低,比起這部分收益差,更低的風險才是重要的。而一般平台提供的「擔保」明顯從增信上來說是遠遠低於「平安」金字招牌的。

這部分人群在投資陸金所之前就是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對於陸金所,他們一樣認為這就是理財產品。我認為陸金所已經認識到了這點,擔保公司的資金又有槓桿限制,那為什麼不幹脆取消了呢。

回到題目問的問題,擔保模式在P2P行業中的前景。

主流擔保模式的出現和發展

國內除了拍拍貸,主流平台都用某種形式提供「擔保」,一類是陸金所這種,由第三方的擔保公司提供擔保;一類是由合作小貸公司提供「無條件逾期墊付」的類擔保;另一類是人人貸這種的「風險準備金」,即抽取一定比例資金進入準備金賬戶,對壞賬進行統一墊付。

擔保出現的根源,在於我國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領域的法律法規嚴重滯後於市場需求,投資者教育做的不好,導致多數投資者對於「保本」有過高的期望值,在個人理財領域,風險定價基本就是個笑話。只分2種產品:保本的和不保本的。

這就導致任何以個人投資者為目標客戶的產品,必須面臨是否提供保本的抉擇,如果不提供,那麼要麼你收益率高的足夠吸引激進型投資者,要麼你有個強大的爹給你提供隱性擔保。

而P2P,其實這兩者都不符合。在3,4年前P2P方興未艾之際,即使是現在看來已經比較主流的平台,當年也都是18-20%的利率,這在當初是很低的了,25-30%的平台比比皆是。高收益率吸引了一部分早期用戶,但是發展非常緩慢,單純的高息已經難以進行推廣了。

既然提高收益無法吸引,那麼就只能靠降低風險了,這就是擔保機制出現的初衷。要吐槽的是,投資者非常買賬,只要有「100%本息擔保」類似字樣的平台,投資者就認可,至於具體是如何保障的,何種方式,什麼條件就不是很關心了。

投資者對於擔保模式的追捧,導致了之後幾乎所有平台都將此作為了默認選項。其實早期人人貸是想過讓投資者自己選擇是否需要擔保的,產品開發時也保留了相應的功能選擇,但是後來發現基本沒有這個必要了。

到現在這個時點,第一輪P2P投資者的教育其實已經完成了,衡量平台實力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是否提供擔保。拍拍貸在投資者中口碑極差,但在借款人中口碑很好,這正是因為沒有擔保機制存在,壞賬率清晰地展現出來,投資者感受到的壞賬率就會比較高,對其評價也就比較差。大部分投資者還是不太能接受正常投資還能虧損這麼一件事情。

擔保存在與否,取決於監管,其次取決於投資者教育

前一段時間有傳聞,監管機構考慮按照是否提供擔保對P2P平台進行區別監管,不擔保的著重強調信息披露,擔保的要強調風控管理並對資本金、從業人員資質有更高要求。這說明,監管的思路是不希望你們提供擔保的,本來P2P就應該是信息中介。

但我的觀點是,如果在沒有硬性監管規定的前提下,擔保模式短期很難消失。很多人都批評P2P平台,認為本來就應該從事中介活動,為什麼要參與到交易中去。這麼說的人要麼自己沒投過P2P,要麼是信口開河。各位投過P2P的,捫心自問一下,今天人人貸不提供擔保了,但是其他同行都提供,收益率差上2-3%,有幾個會堅持選擇人人貸的?沒投過P2P的,如果你在準備投資前做做功課,發現幾家平台實力接近,收益率也差不多,但是有一家號稱提供擔保,你會選不提供擔保的嗎?

所以,這是一個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即使有些平台憑藉更好的風險甄別和控制能力,實際上可以做到更低的壞賬率,但只要同行還在提供擔保,它就不敢不提供。我在很多地方說過這個問題:中國的投資者沒有風險定價的概念,不能理解不同類別的資產收益率應該對應不同的風險,還認為只要提供了名義上的擔保,一切投資品種的風險都是一樣可以視為零的。當然這事不怪投資者,在中國金融業有限的幾十年發展過程中,「不出事」一直是監管機構最最重視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思路也普遍存在於大型金融機構中。而「牌照準入」制度+「申請批准」方式基本上就是告訴你,別出事,出事就別想要牌照了。

如果真的是傳聞中的分類監管,那可能會鼓勵一些風控水平好的平台取消硬性擔保,但軟性擔保(比如說人人貸這種模式的)還是會長期存在的,監管很難限制這種軟性擔保。

對P2P的一些偏見

1. 擔保與借款人成本

其實沒有特別明確的聯繫,一般來說,找融資性擔保公司提供全額本息擔保的成本在2-5%,找小貸公司承諾墊付或者建立保障金賬戶也都差不多是這個比例,這部分錢確實是出自借款人的,客觀上增加了借款人的成本。

但是,即使擔保被取消了,這部分成本也不是100%就被減去了,仍然會以其他費用形式存在,為什麼?因為現在借款人能承受這個成本,既然能承受,為什麼要降低?這是合理的公司商業考慮嗎?

2. 借款人成本負擔能力

老有人說,借款人動輒20-40%的借款成本,根本不可能負擔的起,P2P都是高利貸,都是騙人的。而事實是,針對個人的利率早已經降低到20%甚至18%以下。我觀察下來,大量個人是能夠承擔這個利率的,這類借款人考慮成本的時候,並不是考慮年利率是多少,而是「每月還的我是不是負擔的起?」

在我工作中遇到過很多借款人,房子買了,但是裝修差點錢,幾萬塊錢看起來不多,但就是從銀行借不到,找我們來借利息是比銀行高一些,但是每月還款額占他工資的比例並不高,完全可以接受;還有的是搖到號了,想買車,但是自己心儀的車型差幾萬,又不願降低標準。

還有創業開個小店的,投資朋友小店的,旅遊的,學車的,買家電的,那天看到一個很讓我欣慰的:借款人的孩子考上了大學,但是家裡周轉有點困難,想先借點錢。我很自豪我們能幫助到這樣的借款人。

中國有大量的個人借貸需求,知乎上很多一二線的朋友可能感覺不太到,但在金融業不發達的三四線甚至更偏遠地區,想借點錢沒有你想的那麼容易,信用卡的申請和額度也不是那麼讓人滿意的。

企業的借款成本是另一個故事,我司不做這部分,我個人了解有限,但大規模以個人借款的利率借錢確實是不太可能維持的,我見到的多數是過橋為目的,即短期拆解性質。

3. P2P合理的盈利模式

合理的盈利模式也不應該是掙利差,只應該是提供中介服務後收取的信息服務費或者相關中介類費用。掙利差實際上在鼓勵P2P拆標和錯配期限,我行業中某平台,還有某某平台都是這麼乾的,有啥風險我就不說了,但我不覺得這是P2P合理的盈利模式,也不認為監管機構會鼓勵這種模式。


瀉藥。

先回答問題,

擔保模式在中國的P2P網貸行業當中,還能活很久很久很久(此處有迴音)

為什麼?

因為:

  • 陸金所是個特例,有個巨無霸爸爸背書。所有其他的P2P公司都沒有這個。對於陸金所來說,有沒有擔保真的不是那麼重要,大家來買它的產品,99%是因為他有個好爸爸,而不是什麼不知所謂的擔保。好爸爸的作用比擔保強了何止上百倍?餘額寶要不是阿里出的,是一個沒聽說的小公司出的,你敢買嗎?

  • 陸金所敢取消擔保,不代表別人也有這個實力去做。中國的消費者早就被行業教育得刁蠻無比,從支付寶的「你敢買,我敢賠」,到P2P的「本息100%保障」,

  • 用戶才不管你風控做得怎麼樣,也不知道什麼叫風險定價,他們只知道一件事,保本還是不保本。

  • 其他公司要不收益率高到足夠誘惑激進型用戶,要不找個類似阿里平安這樣的好爹地。都沒有?好吧,除了引入擔保公司你真的還有別的招嗎?
  • 只要行業里還有公司有「擔保」,其他公司就不敢貿然退出,你要不收益比別人高,你要不品牌比別人強,不然你取消擔保。你確定用戶不會流失到打著「擔保」旗號的公司嗎?

好了,問題回答完了。我們再討論一下擔保這種模式是不是好東西。

我的結論是:擔保模式是不健康的。用某人的話說就是:用合規的手法來撇清平台本應該承擔的事情。

我們先說說什麼叫擔保。

擔保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其實分兩種(估計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A一般保證

B 連帶責任保證

主要的區別在於A是「不能履行」才進行擔保,B是「沒有履行」就進行擔保。

雖然只差兩個字,其實差別是巨大的,這個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1 」不能履行」一定要法院裁定借款人沒有能力還錢了,擔保人才會進行代還。「沒有履行」不管你怎麼樣,只要沒還錢,就需要馬上進行擔保代還。而且「不能履行」這個法院各種取證流程需要很長時間。

2 生效時間不一樣,一般擔保要法院強制執行的時候才開始承擔保障責任,連帶責任擔保在保障合同生效的時候就要開始承擔責任。

擔保模式看起來靠譜,實際上裡面貓膩非常多,比如

自己親戚註冊個擔保公司,自己給自己擔保

透支擔保額度

擔保公司本身資格不齊全

重複擔保

期限錯配

陸金所要取消擔保,我認為是好事,這個畸形的模式是應該糾正過來了。你去銀行買理財產品,也沒有擔保,連利率都不保證,正常的金融邏輯就應該是這樣,想高收益,又想要100%保障,哪有這麼好的事。這世界上最不靠譜的事情是低風險高收益!

真正靠譜的模式是:

1 借款項目有足額抵押

2 平台自由風險保證金充足

3 平台自有強健的風控體系

4 以分散小標為主,出現風險時利潤能覆蓋壞賬

一個健康模式應該是三贏:

借款人通過足額抵押獲得貸款,

平台通過利差獲得利潤,

投資者獲得比傳統理財渠道高的回報。

那些動不動20%+年化,還得付3-5%利潤給擔保公司,還得保證平台利潤的,估計借款人要付超過40%的年化了,你看看現在實體經濟的樣子,普通做生意夠支撐40%+的貸款成本嗎,別人還不起錢,你的投資還有保障嗎?

結論:擔保模式完全就是討好投資者的,不符合商業邏輯的,畸形的模式,退出對行業,對用戶都是好事,但是退出很難很難很難。

其實一個平台再怎麼包裝還是需要看幾點核心,1 金額-必須小額 2 期限- 必須短 3 有沒有抵押 - 必須要抵押

-------------------------------------------------------------------------------------------------------------------

最後分享一個投資理財神器,貸羅盤,基本網貸行業的數據全部都有了,好好去學習把!~


金融產品的風險定量從來都是大問題。

P2P的風險相當高,解決方案有兩個,要麼在高風險的情況下提高回報率,比如說銀行無風險的存款利率4%,P2P這種高風險的投資收益率可能要到12%、15%、18%,這是用高收益彌補風險。要麼就採取措施降低風險,包括在項目源頭上加強審核、第三方提供擔保以及其他的增信措施。

提高收益的方案很美好,但是事實上不可行。因為風險沒法定量。借錢給一個煤老闆風險高嗎,鋼老闆呢,地方政府呢,學生呢,廣場舞大媽呢?不同的借款人和項目肯定有不同的風險,但是風險到底有多高,收益率多高才能彌補這些風險,完全說不清楚。借款人自己不知道,P2P平台不知道,投資人不知道,監管當局也不知道。

第二個方案簡單粗糙,但是可行。如果不能為風險提供合理的彌補,那乾脆就把風險扔掉。提供擔保就是這個意思——投資人別管錢借給誰、項目好不好,反正有人替你兜底保證,沒風險,你就單看收益就好了!

只是很多普通投資人沒有意識到,擔保也是有風險的。擔保公司自己只有5塊錢,但是在外面提供了100塊錢的擔保,5%以上的違約率就能讓擔保公司賠掉自己所有的錢破產,剩下95塊錢的擔保就落空了。這還是規範的擔保,如果擔保公司只有1塊錢本金呢,1毛錢呢,甚至根本就是個純空殼公司呢?使用空殼擔保公司,擔保就從去風險的措施,變成了掩蓋風險的伎倆,除了多了一層名義上的「擔保」之外,風險一點兒也沒降低。

所以監管機構就提出來,P2P平台要去擔保。去擔保是治標,但是沒有治本——投資人總是需要降低風險,如果不用擔保,用什麼?

這個根本問題解決不掉,擔保就一定會存在。顯性擔保不讓做,就會有隱形的,會有變相地下偷偷摸摸的。哪怕擔保實質上不解決風險問題,僅僅作為一個虛假的幌子,它也會繼續存在下去。


擔保在今天P2P最主要的目標是吸引用戶,實際效果是大大提高了交易額。有些平台去擔保之後,交易額下降很嚴重。但自擔保的問題也很嚴重,很多平台自身無法完成擔保,所謂的自擔保是一個無法兌現的支票。自擔保是自身把相應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進行自我承擔,全球的金融監管體系中對這類機構都是按照最嚴格的方式進行監管。但目前P2P平台沒有這種監管,它們能否有效的自我擔保很多平台自己都不知道,這也就是為什麼個別項目一出事平台就可能跟著垮台。而另一方面,對於用戶來講很難知曉平台是否有能力進行自擔保正因為此監管層也曾多次表示,平台不該提供擔保,陸金所也表示去擔保。

但客觀的講國內P2P擔保在現階段是有其一定合理性和歷史現實意義的。因為P2P平台很難找到合適的第三方去對P2P債權去進行合適的擔保。這裡的原因是由於第三方擔保機構缺少衡量P2P平颱風險的精確計量方法,導致要麼擔保費用過高,平台不願意支付,要麼擔保費用過低,無法去覆蓋壞賬的成本。

擔保的前提是平台公司的債相得到清晰的勾畫,這需要專業的量化分析和客觀的風險評級來完成。雖然量化和評級不能百分之百解決市場的各種問題,但大大增加了預測風險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從而形成合理的市場。


簡單來說,陸金所去擔保的目的,是為了規避融資性擔保公司10倍資產業務槓桿的限制,這是陸金所的天然瓶頸,因為平安只可能自己開擔保公司,不可能與別家合作。

而以愛投資為例,我們在全國合作了40家以上實力雄厚的融資性擔保公司,完全不受單獨一家擔保公司槓桿的業務限制,而且我們還在儘力控制單一擔保公司的業務額度。

這就是愛投資這種開放平台和陸金所這種平安體系內的封閉平台存在的最大差別。


取消擔保是P2P行業最終的方向。但不意味著P2P行業現在就會走上這一步。

陸金所能夠取消擔保,不意味著別的P2P平台有能力取消擔保,別的P2P,沒有這麼強的品牌度,還只能靠擔保來讓投資人寬心——雖然很多擔保是擺設。

陸金所有一個名氣很大的爹在那待著,有很強的品牌力度。即使取消了擔保,大家仍然會覺得:陸金所不靠擔保也有做好風控。

你看看拍拍貸就知道了,沒有擔保,做了6、7年,才突破10億成交額——沒有擔保,是發展緩慢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它變相推出了本金保障計劃,也仍然不管用)


昨天吳曉靈已經很好的講過這個了,首先擔保機制下得P2P肯定會有非常大得瓶頸,而且也不健康,原因很簡單,按照銀行12倍的槓桿率來做擔保10個億業也就是做120億的規模。這些擔保金額限制了P2P的發展,而且這10億如何保證安全,同時他的資金成本如何降低是買餘額寶還是債券等,這個收益都不足以支撐擔保公司的發展,所以很多擔保公司都會變相自己放貸,這就是國家命令禁止的紅線,P2P貸款不能自己做擔保。

另外一個風險準備金的制度也同樣受限於徵信體系而沒法良好得發展,其實國外的P2P模式都是風險自擔,但我本人有點不看好去擔保,國內的投資者絕大部分都不是合格的投資者,因為合格的投資者不會就覺得投資就兩種,餘額寶P2P貸款。

不過對於阿里,騰訊等有大數據,可建立徵信體系的公司來說風險準備金制度不錯,會有較良好得發展。


目前網貸P2P行業內盛行的通過擔保小貸公司獲得借款人,並由後者來進行擔保承兌的模式,就像一棵在畸形的大金融環境下從岩石縫裡頑強地逆勢生長出來的小樹,但是由於其先天的商業模式缺陷,這棵小樹註定不能夠長成一片樹林。

這種商業模式的根本缺陷在於,其依託的擔保小貸公司業務模式本身在中國舉步維艱,而嫁接了互聯網金融後的這種模式只不過將其自身的先天缺陷進行了放大,並加速其崩潰的時間。早期互聯網金融和擔保公司合作後,將p2p投資人對於風險的疑慮轉移到了線下擔保公司,因為線上p2p平台作為一個公開的網站,如果跑路了都會引起較大範圍內的關注,而線下擔保小貸公司的跑路和倒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實普遍存在,數量遠超過線上P2P的倒閉和跑路,但因為其處於線下小範圍內,因此引起關注的人不多,比如廣東一個地方就有30多家跑路,詳細可以參考中國擔保業大敗局。

從我考察國內擔保和小貸公司的經驗而言,因為其商業模式中收取的擔保費比例僅為2-4%,因此一單壞賬需要通過做30單的收入來彌補,因此其集中性發生壞賬逾期的風險非常大,特別是在經濟下行的期間。對於企業客戶來說,借款很多都是借新還舊,因此在經濟上行,銀根寬鬆的時候,還能夠勉強兌付擔保小貸公司的借款,而如果一旦資金鏈發生問題(這經常是由於整體經濟下滑或某一個行業整體危機所引起),最先還不上的就是擔保公司和小貸公司的借款(因為這部分已經是其在正常能夠承受的銀行借款之外的更高槓桿借款)。

目前網貸P2P公司中,通過與擔保或者小貸公司合作的模式,其可持續經營的能力都建立在其合作的擔保和小貸公司的持續經營的可能性之上,而這兩類公司在中國的處境都是舉步維艱,因為隨著國內銀行體系利率自由化的進程,這類公司在未來都沒有和銀行競爭的條件(在資金成本、品牌和從業人員能力方面),這也是你在國外金融體系發達完善的國家都看不到類似中國這種擔保和小貸公司業務模式的原因。

但是目前國內的網貸P2P公司如果大規模取消擔保公司合作,面臨的問題就是自身的客戶來源和風控能力,因為基本上採取和擔保公司合作的那些P2P公司本身並沒有辦法建立這兩方面的能力,因為借款客戶是別人開發的,決定批不批借款也是別人決定的,最多人家把借款客戶的一些信息資料傳給你,但是單根據這些信息也沒有辦法建立自身的風控決策能力,因此這類網貸P2P公司也會隨之面臨很大困境。

陸金所自身是通過自己的線上和線下網路獲取客戶,並建立了自身的風控模型和能力,其自家擔保公司的擔保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擔保,因此其可以去除擔保公司這一環節而保證自身商業模式不受影響。另外一個原因是擔保規定的10倍槓桿率上限限制了其業務規模的擴張,在做到100億的時候需要擔保公司有10億元的註冊資金,這是其要去除擔保的主要原因所在。而業內目前通過第三方擔保公司業務合作的P2P平台,在去掉擔保以後會變成「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境地。


第三方擔保機制是國內p2p伴隨行業發展而誕生的模式,國外較成功的lending club、prosper、zopa均沒有第三方擔保。第三方擔保公司自身的經營能力未必比p2p平台更有保證,還直接提高借款人的融資成本,但它的存在符合國情,尤其對於吸引投資人有關鍵作用:

首先,國內並沒有成熟的徵信體系,借款人的信用識別只能通過平台進行。平台大多只是成立不過3年以內的企業,對投資人來說不足夠透明或不具備強公信力。第三方擔保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資人的信心

國內普通民眾的互聯網理財入門由余額寶、理財寶完成了。p2p平台要在「兩寶」前取信及爭取用戶,必須有高級別的「大招」才可以,第三方擔保模式自然承擔了這個功能。

第三方擔保模式逐步轉變或退出是趨勢,因為它增加了借款人的融資成本。但在目前並未成熟的市場,並不見得會很快消失。

當年,面對ebay強大的宣傳攻勢,淘寶祭出」免費「一招,極大降低了小賣家的平台試用成本,絕處逢生,完成了電商的本土化普及,完敗ebay,建立起自身的電商帝國。

歷史總是相似的。


之前虎嗅君發過一篇文章,認為8月20日中國平安發布的《關聯交易公告》表明,馬明哲領導下的平安,其意不在打造一個輕資產的小陸金所,而在於打造一個更強大的普惠金融。下圖為大陸金所架構:

從圖上可以看出,小陸金所將剝離原有的自有P2P業務,即去P2P化。

P2P在中國的名聲並不好聽,業務也實在難做。去P2P後,不僅有利於平台的業務轉型和品牌提升,在資本市場上無疑將更具想像空間。

然而,12月7日,騰訊科技報道:不出意外,陸金所明年以百億美金估值上市。文章中大陸金所的架構又有了新的變化:

從上圖來看,相比8月20日的大陸金所架構,變化很大。大小陸金所撲朔迷離,平安意欲何為呢?

10月初,由陸金所與前海徵信聯合打造的P2P「人民公社」正式上線,緊接著,人人貸800萬美金購買世界第七貴域名http://WE.COM,由P2P平台向一站式財富管理平台轉型;而早在不久前,國內老牌P2P平台如宜信,玖富,恆昌等都在多元化金融服務布局,去P2P儼然已成大勢所趨。

首先來看一看「人民公社」究竟想幹什麼?

我們看一段陸金所發布的公關稿:「作為一個開放的P2P平台,陸金所P2P「人民公社」擁有跨越「前台-中台-後台」全方位服務體系。其前台進行引流獲客、中台提供增信措施和專項定製產品設計,以及後台提供徵信及催收服務,全面幫助解決P2P行業發展中遇到的獲客難、融資難、風控難這三大難題,這也是P2P人民公社對各家金融機構最具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從這一點來看,「人民公社」目標是做生態,做投資理財界的「淘寶」。支撐這一野心的三大基石分別為:

1、流量。

創辦4年,陸金所投資用戶從0增長到近1500萬,速度驚人,積累的這1500萬用戶投資意願強烈,留存與凈值高,可以很大程度解決P2P平台獲客難問題;與此同時,4年的高速發展使得陸金所在用戶心中留下了較高的知名度,提及理財,不少用戶會聯想到陸金所,這正是成長為一個平台的核心競爭力,加上有平安的信用背書,用戶的投資意願會大大增強。一旦接入的P2P平台足夠多,就會形成規模效應,流量會迎來新一輪的強勁增長。

另一方面,平安集團的普惠金融,依靠多年的線下深根細作,積累了大量的借款人。據不完全統計,借款用戶年活躍達7000萬,這樣的流量對於缺少借款人的P2P平台來說,如久旱逢甘霖。

2、系統。

P2P行業如此火爆,第三方服務豈能錯過?如同淘寶催生了大量的店鋪建設與運維服務一樣,不少公司瞄準了P2P系統建設與運維這塊肥肉,如網貸之家的兄弟公司盈燦科技。金融行業的後台系統要求比較高,無論是數據處理能力,安全性,運營效率,中小平台自建成本太高。針對這一痛點,陸金所推出好信雲—專業金融行業後台系統,但這個系統能否解決用戶痛點,目前不得而知。

3、徵信。

徵信不同於增信。風控是互聯網金融的根本,徵信是提高風控的基石。除了依靠平安多年積累的用戶數據,陸金所還引入了前海徵信這一重要合作夥伴,合作後的開放平台將帶來「大數據建模能力、數據云以及後援服務平台」3大關鍵核心技術能力。「目前前海徵信的數據來源主要有三個,一個是平安系的數據來源,第二是第三方合作數據,前海徵信已經與很多政府部門,如公安部、最高法等取得合作,同時也與電信等運營商、銀聯進行合作,目前已經與幾十個不同的機構進行了合作。第三已經有近200家金融機構與前海徵信簽署了合作協議,在一定的範圍內,前海徵信也在進行聯防聯控,進行黑名單等數據的共享。」某種意義上講,這是陸金所打造開放平台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除了上述三大基石,「人民公社」還提供增信,產品設計,催款等服務,相比三大基石,增信難度並不大,產品設計受阻於標準化,催款難以落地。至於品牌提升,成本降低等,都可以理解為流量的增長。

「人民公社」上線後,你我貸率先否認合作打臉,接著點融網毫不留情的手撕,都表明了P2P平台並不買賬。淘寶有ebay對標,「人民公社」的對標是什麼呢?目前互聯網金融處於野蠻生長,未來走向無人知曉。從這一點來看,「人民公社」的生態邏輯是否成立尚不得而知,或許平安集團高層覺得一個輕資產的小陸金所還不夠強大,為了保險起見,提高大陸金所的競爭力與護城河,於是有了第一次的大陸金所架構。

然而,12月7日,大陸金所架構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相比第一次,

新的架構中有兩大變化:

一、增加了金交所版塊。入股前交所的陸金所,後續可能進一步納入重慶金交所,主要服務於跨境業務與金融機構業務往來。

二、小陸金所增加了跨境交易平台和私募基金平台。猜想是進一步豐富開放平台的產品和服務,朝著大而全的目標深入邁進。

從新的架構變化來看,小陸金所的戰略作用大大提高。要贏得資本市場的認可,除了要形成交易閉環,還要有優秀的商業模式。相比普惠金融的重模式,小陸金所的輕資產商業模式更易獲得高估值。

目前P2P公司並不受資本待見,一方面監管政策不明,另一方面盈利模式也不好,有不少投資機構明確表明不會投P2P項目。所以在第一次大陸金所架構中,小陸金所的自營P2P業務被剝離出來,從而輕裝上陣,通過「人民公社」去試水。而在今天公布的大陸金所架構中,小陸金所的業務進一步豐富,這是要走「淘寶+天貓+海淘」的節奏嗎?

經過4年發展,小陸金所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積累了大量的人才,技術實力,其市場與運營表現亦優秀,前三季度財報顯示,交易額高達9264億元,而數據表明,國內所有的P2P網貸平台交易額才剛破萬億。可以不誇張的說,小陸金所的資產交易規模足以匹敵整個P2P行業。這是大陸金所估值高達百億美金的主要原因,也是支撐整個大陸金所未來千億市值能否落地的關鍵因素。

從變化後的大陸金所架構來看,平安集團對小陸金所的重視已經上升到集團戰略。馬總能帶領平安從傳統金融企業轉型為一家科技型互聯網金融企業,那麼帶領小陸金所成為理財投資界的「淘寶」也不是沒有可能,若戰略實施成功,將會大大提升大陸金所的估值。

當前,螞蟻金服估值已高達500億美金,其核心價值在於支付寶的生態,未來成長為千億美金公司指日可待。對於大陸金所而言,要與螞蟻金服比肩擠入未來的「BAT」,必須具備像支付寶這樣的生態入口,所以,除了打好小陸金所這張牌,別無他法。大小陸金所頻繁變動,或許平安是在下一盤棋,要再造一個BAT級別的公司。

註:部分數據及公關言論來源於網路,小編只是引述。

轉發本文,關注公眾號:劉渝民,獲取進入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習社群的機會。


  在網貸平台發展如火如荼的一兩年前,擔保模式一度成為網貸平台的「大眾模式」。除了因為投資人迫切的「擔保」需求,最主要的是絕大多數的擔保公司都屬於小貸的範疇。在優質借款項目稀缺的背景下,網貸平台和擔保公司合作成為水到渠成的事。

  但現在,以擔保為主要模式的網貸平台都開始轉型,那些擔保平台已經有「銷聲匿跡」之勢。擔保為什麼會淪落至此呢?

  首先,隨著平台以及投資人風險意識的提高,他們必然對擔保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那麼擔保資質的問題就顯得極為必要。而實際上,縱觀整個市場,大部分的擔保公司都不符合地方政府的資質標準。這也是網貸平台走向陽光化、規範化的一個轉折點。

  其次,由於擔保公司的基本屬性,存在資金槓桿的風險。他們對於業務的需求和「服務小微企業」的網貸平台其實是不匹配的,也必然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如果平台非要和擔保公司合作,不光增加議價成本,很可能面臨資金無法兜底的風險。

  最後,網貸平台過度依賴擔保公司,就會疏於貸款審核,降低自身的風控標準,難免會出現道德風險,對於其自身的長遠發展都是不利的。

  從最近大肆渲染的存款保險制度上,我們也會發現,政府一直在給投資人灌輸「買者自負」的觀念,相對的,擔保必然沒有存在的必要。

  總而言之,擔保沒有了,網貸平台依然會獲得更大的發展。只要符合國家的相關政策,把投資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網貸行業將走的更遠。


實名反對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好凶)

這個答案預計會有N個部分:

  1. 陸金所去擔保(第三方擔保)的原因及吐槽

  2. 為什麼P2P大多都要有擔保?淺談國內互聯網理財市場環境

  3. 擔保真的100%有保障?淺談兩類擔保

  4. 如果沒了擔保,P2P行業該怎麼辦?

OK,提綱寫完了,等下寫文章寫一半忘了還可以回來找。

第一章:陸金所去擔保(第三方擔保)的原因及吐槽

目前陸金所的所有P2P項目,都由平安集團旗下的擔保公司--平安融資擔保(天津)有限公司提供擔保,由於擔保公司10倍資金槓桿的限制,所以擔保公司只能提供不超過其註冊資金10倍的擔保。根據天津市工商局註冊信息顯示,為陸金所提供擔保服務點的平安融資擔保(天津)有限公司的註冊資本為2億元,而其擔保業務早已超10倍槓桿要求。陸金所此輪提出「去擔保」也是基於國家相關政策馬上要出台,P2P行業可能迎來一輪嚴查,因此儘早規避相關風險。

另外,筆者查到了一項數據:「計葵生介紹,陸金所P2P平台註冊賬戶175萬,借款人數10萬,平均借款規模5.9萬元,期限23個月;壞賬率僅有1.5%,這是因為業務開展時間短,大量貸款尚未走完償付周期,預計未來會走高。」這也就是說,未來平安融資擔保公司所需賠付的金額會逐步走高。平安在前期以全額擔保名義吸引進來了投資,現在取消擔保而轉嫁風險,將直接侵害投資人的利益。

因此,陸金所通過網路輿論造勢。陸金所及其董事長計葵生先生通過網路、採訪等渠道(當然也包括平安集團的軟文等公關手段)創造輿論話題,例如:《陸金所:P2P去擔保是大趨勢》《陸金所準備去擔保 分析認為利於行業長期發展》《計葵生詳解去擔保後 陸金所的第三種風控法》等多篇軟文,說服投資者接受無擔保的P2P更有利於行業發展」;「P2P去擔保,收益會更高」等觀點。其中《計葵生詳解去擔保後 陸金所的第三種風控法》所提到的「第三種風控法」就是「分散投資法」,通過「通過投資多個項目,以收益(約13%)覆蓋風險損失(約4-5%),達成總收益盈利」。筆者看到這裡就呵呵了,這種風控不就等於沒有風控嗎?做金融的誰家不是這樣做的?金融倆字,說到底就是風險管理。分散投資,以收益覆蓋損失,這不就等於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道理嗎?連小孩都懂,這竟然值得大書特書?

好了,吐槽時間到,接下來說說為什麼P2P基本都要有擔保吧。

第二章:為什麼P2P大多都要有擔保?淺談國內互聯網理財市場環境

先說結論:因為國內的理財環境難以接受不保本的理財方式

筆者從業時間不算特別長,沒有資格說國內投資者和理財群體的特點,但是從市場環境還是能看出來,國內理財投資者難以接受不保本的理財方式,從最近一年大火的餘額寶等寶寶們就能看出來。由於有阿里集團的信用背書,餘額寶自出生就引起眾人矚目,加上出色的營銷以及恰到好處的時機(理財產品斷層;新生代群眾大多不了解理財;關鍵是13年6月錢荒抬升了銀行協議存款利率,使貨幣基金利率大漲)。餘額寶有如此出色的發展,和阿里集團信用背書有著極大的關係。

到了P2P領域,由於P2P是民間借貸的互聯網大數據版,因此在繼承了民間借貸高收益的同時,也一併繼承了民間借貸的高風險,成立於2007年的拍拍貸早期沒有擔保服務,完全以大數據運作,雖然用戶量和運營狀況都不錯,但是始終不溫不火。

為什麼最近兩年P2P突然暴火?部分是由於高收益,更重要的是由於擔保機制的介入,使P2P投資有了紙面上的「100%本息保障」,從而開始被普通投資者了解並接受。

第三章:擔保真的100%有保障?淺談兩類擔保

初入P2P的投資者,看到「本息擔保」這四個字就可能深信不疑,認為自己投了錢會有人「兜底」,這裡我就簡單分一下兩大類不同的擔保。

1:第三方擔保。第三方擔保是指有牌照的融資性擔保公司(註冊要求極高,在廣州要求註冊資本兩億,其他城市不了解。 )@暴暴 提到

擔保模式看起來靠譜,實際上裡面貓膩非常多,比如

自己親戚註冊個擔保公司,自己給自己擔保

透支擔保額度

擔保公司本身資格不齊全

重複擔保

期限錯配

誰家親戚有兩億註冊擔保公司給小型P2P平台擔保?擔保公司本身沒有業務怎麼維持這兩億的資金成本?

第三方擔保公司為借款項目提供擔保,通常需要簽訂擔保合同、收取擔保費用(約3-5%),如果借款發生違約,擔保公司所承擔的責任也為一般責任和無限連帶責任。

相關法律出場:

根據《擔保法》的規定,民間借貸保證可有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兩種方式。民間借貸中的一般保證,是指貸款人與保證人約定,當借款人到期不能履行借款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一種保證方式。這種保證方式的關鍵問題是「不能履行」。

《擔保法》第18條第2款規定:「連帶責任保證的債務人在主合同規定的債務履行期屆滿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在其保證範圍內承擔保證責任。」據此規定,民間借貸的連帶責任保證,是指貸款人與保證人在保證合同中規定,保證人與借款人對民間借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一種保證方式。一般保證是特別約定的保證方式,而連帶責任保證是普遍使用的保證方式。民間借貸絕大多數使用連帶責任保證方式。連帶責任保證的借款債務到期後,不管借款人有償還能力而主觀上不願償還,也不管借款人客觀上無能力償還而未償還,只要實際沒有償還借款,保證人與借款人就要負連帶保證責任。從中也可以看出,連帶責任的保證債務雖然具有從屬性質,但在民間借貸合同到期後,借款人與保證人不分先後順序承擔清償債務責任。

連帶責任保證與一般保證的主要區別是「沒有履行」與「不能履行」。「沒有履行」是連帶責任保證的特點,它與一般保證的「不能履行」形成明顯區別。由於「沒有履行」與「不能履行」之間的差異,兩種保證方式存在以下不同:

(1)保證人開始承擔保證責任時間不同

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責任都自保證合同生效之日起成立,但開始承擔保證責任時間不同。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通常情況下以強制執行借款人財產後才開始承擔保證責任。若混淆這兩種時間上的差異,要求一般保證人在借款合同到期後就開始履行保證責任,在借款人有履行能力的情況下,就會影響一般保證人的實體權益;對連帶責任保證人,若等到借款人「不能」履行義務時在要求其履行保證義務,就有可能影響貸款人實體權益的及時實現。

(2)兩者作為被告的情況不同

在訴訟中,連帶責任保證的民間借貸合同糾紛,貸款人可以將借款人和保證人列為共同被告訴至人民法院,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單獨先訴保證人先予償還;一般保證的民間借貸合同糾紛,出了借款人明顯出現「不能履行」情況外,貸款人只能將借款人和保證人列為共同被告訴至人民法院,而不能將保證人單獨訴至人民法院。

(3)兩者的訴訟時效中斷情況不同

《擔保法》對一般保證方式的訴訟時效中斷情況做了特別規定,即在保證期限內,債權人就主債務未約定保證期限的,在主債務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才適用訴訟時效中斷;連帶責任保證已明確約定保證期限的,保證期間通常不因為任何事由中斷,若未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可因法定事由而中斷。

(4)兩者的抗辯權不同

一般保證人享有先訴抗辯權和免責抗辯權,而連帶責任保證人只享有免責抗辯權,而不想有先訴抗辯權。

(5)兩者在保證合同中標示不同

保證合同上明確標示一般保證的方為一般保證方式;而保證合同上未標示一般保證或者連帶責任保證的,通常被視為連帶責任保證。

《擔保法》第19條規定:「當事人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連帶責任保證承擔保證責任。」但遇到下列兩種特殊情況要作恰當處理:若貸款人與保證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類似借款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這些條款的,應當認定為一般保證;若保證合同中約定保證人不享有先訴抗辯權的,視為連帶責任保證。

法律講完了,繼續。

目前大多數P2P平台所謂的第三方擔保都是一般責任擔保,意即當發生違約時,只有在借款人完全沒有償還能力(無論是實際沒有償還能力,或是老賴)的時候才會賠付,而如果是連帶責任擔保,則在發生借款逾期或違約後由擔保公司賠付(無論找不找得到借款人)。

(再次吐槽一下某P2P平台,擔保公司是當地某麵粉廠,麵粉廠廠長和P2P平台總經理是同一人,公司照片上只有7名員工(連總經理),投資標全部是拖拉機抵押,一個拖拉機分成5、6個標,加起來四五十萬,笑尿)

剛才說完了第一類--第三方擔保,接下來說第二類,平台擔保。

有留意過P2P行業的小夥伴們可能知道,前幾個月銀監會風聲甚多,其中最突出的是四條紅線:一是要明確平台的中介性質,二是要明確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三是不得將歸集資金搞資金池,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眾資金。

當中提到了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擔保,可能有的小夥伴就要問了:什麼是平台擔保啊?為什麼不能提供平台擔保?

平台擔保就是平台自身以信譽提供擔保唄,而為什麼平台自身不能直接提供擔保呢?答案就是:平台跑路了還擔保個鳥啊!

由此也衍生出了目前P2P平台擔保的最新模式:銀行監管。把風險保障金(或者風險準備金什麼的,反正各家有各家的叫法)放在銀行專戶,由銀行進行監控及託管,定期出具監管報告,從而保證平台有真實的代償實力。並通過資金託管,監控平台的運作,才能讓代償和風險控制機制完全發揮作用。這個有沒有觸犯銀監會所設的紅線還不好說,不過目前人人貸和好又貸已經公開設立了銀行託管賬戶,並且都設在招商銀行,還公開了銀行賬戶及查詢方式,相信會有助於P2P行業防範風險,保障投資人利益。

第四章:如果沒了擔保,P2P行業該怎麼辦?

目前的P2P擔保亂象叢生,對於大部分平台來說,擔保只是一個營銷口號而已,真正落實到第三方擔保或者銀行託管擔保的不超過五十家(個人估計,數據絕對不精確,求打臉),拍拍貸一直沒有擔保,不也活得好好的么?

從行業大勢來說,P2P本來就是一個分散投資、以收益覆蓋損失的玩法,只是為適應國情,衍生出了「項目擔保,保障本息」這一概念,並且執行得也不太到位,所以短期來看,P2P平台如果取消擔保,那就換一家有實力有擔保的平台就好了。如果全國的P2P都取消擔保,那一定是有更適應政策更適應國情更適應投資人需求的新保障方式,例如銀行監管什麼的,投資者大可不必擔心。

就像我以前說過的:「如果新浪微博有一天倒掉了,那一定是因為有一個更能滿足人們需求的東西出來了」

果然,你看。


擔保是好事情,但是要說到做到,還要有實力做到,放空炮,吹牛逼的擔保是忽悠投資者!但是完全不擔保,不符合國情,中國不是美國,無論從徵信系統的建立,還是國民的素質都不可同日而語,擔保是P2P中國特色化的產物,並非是個不好的東西。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轉化成了禪宗,不但沒有沒落,反而超越了印度佛教。擔保化的P2P就是中國化的佛教,只有適合中國國情,這個行業才有未來!P2P不應該把眼睛盯著擔保不擔保,存在既有道理,當務之急是趕緊出台國家專項監管的法律法規,實行P2P准入制,保護真正好的P2P平台,把那些想騙人的渣滓平台驅逐出這個行業,問君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從根源上規範P2P才是根本。


套哥按:近日,關於陸金所代銷的資管產品逾期事件受到市場關注,涉及的金額達到1.39億元人民幣,涉及118名投資人。作為平安集團旗下的成員,陸金所給外界的印象一直是穩健可信賴的,這次發生的資管產品逾期事件,會不會引發剛性兌付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陸金所會填平逾期理財產品的窟窿嗎?

投資理財怕套路

套哥指路你致富

各位好,又到套哥指路時間。今天來聊聊陸金所。

近日,陸金所代銷的一款大同證券「同吉9號資管項目」逾期,金額達到1.39億元人民幣。

該項目編號為財富匯尊理財-EG1013號,本應於12月7日到期,本息兌付,但至今沒有兌付。其底層資產是中小板上市公司龍力生物的流動性資金貸款項目。

(圖片來源網路)

陸金所提供的產品介紹顯示,「同吉9號」為三星半產品,具有中高風險,百萬起投,年化6.7%,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在「成長型」及以上。

(圖片來源網路)

據悉,在逾期事件發生後,目前相關債權人已啟動訴前保全程序。經核查,涉事公司4個銀行合計8個賬戶被凍結,實際凍結金額441萬元。

套哥了解到,這款逾期的產品,是一款面向高凈值投資者的資管產品,不涉及到大眾投資者,也不會影響到金融穩定,影響的只是平台聲譽和投資者的理財心態。

據公開數字統計,陸金所管理的資產總體規模超過4000億。這逾期的1.39億,對於陸金所來說,填補這個「窟窿」,當然不在話下。

今天,套哥並不是來探討這個逾期事件對陸金所的影響,因為套哥相信陸金所一定會「完美」的解決這次風波。套哥關注的是,這次事件,會不會引起行業的剛性兌付多米諾骨牌效應。

所謂的剛性兌付,就是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信託計划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信託公司需要兜底處理。

換句話說,就是你購買的理財產品,有人給你兜底。

這樣看上去,是不是很美好?感覺投資人的資金更有保障,可以預防P2P倒閉之後血本無歸一地雞毛的風險?

但這只是理想而已,現實則非常骨感。

因為,這剛性兌付沒有法律依據。

在信託業「一法三規」中,較為明確規定信託公司償付責任的是《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管理辦法》第十四條「信託公司因違背本信託合同、處理信託事務不當而造成信託財產損失的,由信託公司以固有財產賠償;不足賠償時,由投資者自擔」

也就是說,賣者盡責,賣者自負,信託公司對於非己方責任造成的損失,並沒有賠付責任。

理財公司倒閉或者跑路後,出現兌付問題,我們依然不能通過法律途徑強迫信託公司負責。

所謂的剛性兌付,根本沒有法律的保障,那還要他幹嘛?

套哥翻了一下歷史,發現這個剛兌神話的形成,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從2007年開始,信託業高速發展,面對信託規模的快速增長以及信託在實體經濟中起到的突出作用,銀監會多次下髮指導文件指出要注意行業風險和兌付問題,2014年銀監會《關於信託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99號文)中指出「項目風險暴露後,信託公司應盡全力進行風險處置,在完成風險化解前暫停相關項目負責人開展新業務」。

這條款一出,意味著如果信託公司不為項目化解風險,所有的新業務就會受限制。信託公司為了繼續開展業務和保護自己稀缺的牌照,遇到兌付問題項目,必須儘快全力「剛兌」。

那銀監會為啥會這麼規定呢?套哥認為,首要的目的當然是:

到這裡,你可能會說,剛性兌付很好的保護了投資人的利益,這麼好的政策,為何不用法律強制保護起來呢?當出現兌付問題的時候,可以通過法律途徑去挽回損失。

但是,這種做法卻不利於P2P行業的健康發展。

你想想,所有的投資人都沖著所謂的投資回報,才會購買這些理財產品。平台打著保本剛兌的旗號,只為迎合投資人的心態,不斷的鼓吹所謂的高收益,只會引來投資者的盲目跟風投資。

昨天,有一位套友就發來一家P2P平台的截圖,諮詢套哥靠不靠譜。

(圖片來源網路)

這些平台動不動就把收益標得比銀行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對於這類平台,套哥只能用「博傻」二字來形容。

綜上所述,套哥建議各位在投資購買這些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三點:

(1)充分識別產品風險,特別是高收益產品。

(2)優選有實力、靠譜的管理人和平台公司。

(3)主動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不盲目依賴管理人。

永遠記住,投資人本人才是投資風險的第一責任人。

以上~

歡迎關注公眾號:無路可套

聯繫套哥加微信:xiaomietaolu


很久

陸金所取消擔保是由於註冊資本的問題,請看下面這篇報道:

平安銀行董事長馬明哲:陸金所將逐步取消擔保

其中提到:天津市工商局註冊信息顯示,為陸金所提供擔保服務點的平安融資擔保(天津)有限公司的註冊資本為2億元,而其擔保業務已超10倍槓桿要求。

這種情況下平安只有兩種選擇,一是重新註冊,二是取消擔保。

很明顯平安不願意增加註冊資本,就選擇了取消擔保

哎,就是這麼簡單。現在P2P逐步有國家監管,當然我們也看到2014年後市場的利率降低,一方面是銀行不差錢了,另一方面也跟國家監管有關。

擔心風險的朋友知不知道現在國家旗下也有一個P2P,開鑫貸。

不過我都是固定在另外一家網站上放貸(排名前十的),年化現在一般是13-18%,去年是16-24%,降了很多。

做P2P只要分散風險,別光看利率,挑信得過的就好


擔保終歸是治標不治本。

現在的擔保模式有的開始藉助第三方擔保,有的則通過提取風險準備金來保證投資人的本金安全,而這兩種模式都有其局限性。

在第一種方式里,隨著P2P業務的增加,對擔保機構資本金的存量要求勢必不斷增大,擔保機構的資本籌措量決定了P2P平台的業務量。因此這條路是難以為繼的。

而通過提取風險準備金來保障投資人本金安全的做法,隨著不良貸款的產生,風險準備金的提取比例也要上升,如何確定準備金提取的比例,則要受制於信用徵信的發展。

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在最近指出:「在中國徵信體系缺失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對借款人的資信進行比較好地分析,我們國家也缺少財產登記制度,對出借人的資產情況和他的風險承受能力難以作出準確判斷。這是制約P2P行業發展的兩大瓶頸。」

簡單來說,由於央行的徵信系統尚未對P2P行業開放,每家公司都需要去完善自己的信用評價體系,這為其帶來了很大的成本負擔,同時,也就給P2P公司業務地發展增加了許多隱形風險。

所以,現在衡量P2P平台是否靠譜不能單單看是不是有擔保,而是要去觀察這個平台的風控體系,他的CRO、風控團隊強不強,在銀行做了多久的風控等等。最近經朋友介紹去和南京一家叫特易貸的做P2P網貸的公司負責人聊了聊, 他給出的意見跟吳曉靈基本類似。像它的風控團隊全是從銀行挖出來的有十幾甚至幾十年風控經驗的風控師,他們的模式就是我寧可不做,也不放有風險的標。

長遠來看,還是希望央行的信貸登記系統能夠對社會開放,能夠對P2P小貸公司開放。有報道指出央行已經開始在準備發放這方面的牌照,一起期待。


監管部門正在快速加大P2P的監管力度,今天互聯網金融協會規範了P2P平台的信息披露要求,其中就包括了歷史壞賬率。說這話可能會得罪人,但是我認為所有宣稱自己零壞賬的P2P平台都是在胡扯,因為就連銀行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壞賬率也會大幅攀升。監管的出台會加速風控不善的P2P加速倒閉,因為這些平台在按要求披露信息後多半會引起擠兌。因此未來的一段時間,投資P2P的風險是急劇上升的。我建議大家等到P2P的監管都到位了,信息都披露了,該倒閉的都倒閉了之後,再考慮投資P2P。如果現在非要投的話,還是建議保守一點,投資大平台的產品,比如陸金所、京東金融。


去兜低是必然的趨勢。以我以前的文章《小鵝網,一個有風險的平台》回答你。

小鵝網,一個有風險的平台

一個P2P老闆的心聲

金融的本質就是經營風險,你投和不投,風險都在那裡,不增不減。世界上不會有一個收益好又沒有風險的項目,只是有風險大小的區別和風險產生後如何處理的區別而已。

一,拍拍貸模式OR紅嶺創投模式?

2007年中國首家網貸平台——拍拍貸上線,一個純信息中介平台,借款人網上申請、平台網上審核、投資人網上投標。無墊付,借款人不還的話投資人就虧。因為借款人無抵押和沒有完善的徵信系統,不良率高,投資人叫苦連天。2008年紅嶺創投抓住這個痛點,承諾墊付,於是打開了中國P2P行業的潘多拉魔盒,一大堆平台叫囂著安全保障高收益走來,行業風起雲湧。從風險備用金到擔保公司擔保,從非融資性擔保公司擔保到融資性擔保公司甚至國有擔保公司擔保,還產生了高大上的安全體系:擔保公司擔保+平台保證金+保險公司+……,極度缺乏投資渠道的老百姓被感動了,發揚了衝鋒在前的獻身精神,一路狂奔。隨著跑路潮、取締潮的來臨,他們大多從學士到碩士,到博士,然後變成了烈士。

在大家都兜底墊付的過程中,拍拍貸也低下他高貴的頭,兜底了。

而今年紅嶺卻因為墊付壓力山大,據說準備放棄墊付兜底模式。

二,安全感和實際安全

人到底是感性動物還是理性動物?應該是兩者的綜合體。只是常人更偏向於感性認知,再加一點理性依據說服自己而已。於是平台運營的核心就變成:做足安全感。平台包裝一個比一個光鮮,一個比一個具有更多的保障方式。

然而實際上安全嗎?不安全!

如果年化收益15%以上甚至20%以上還真沒有風險的話,李嘉誠什麼都不用做,單單請個小妞上網找大陸網貸平台投標就行了。按複利模式,他用不了多少年身家就可以超越比爾蓋茨了。

一路走來,我們的投資人發現從迷信組團考察、墊付、擔保、第三方託管到迷信央視、名人站台、高大上背景,等等等等,統統然並卵!

三,小鵝網為什麼不兜底?

兜底?我傻啊?你兜底,你怎麼不上天呀?兩年多來我們如果兜底的話,小鵝網早就上「天」了。幹了不到8千萬,如果兜底,房屋二押要兜底300多萬。我們真正盈利也就100多萬(我們不燒錢,更重要的是也沒錢燒),怎麼兜?拿我們自己的錢來兜底的話,傻B都知道不划算的,除非搞資金池借新還舊。

兜底?你傻啊?不管是平台還是擔保公司,在低槓桿的情況下,真正有實力兜底的能願自己投資出借就好了,要社會上的錢幹嘛?在高槓桿的情況下,風險來臨時根本也覆蓋不了。中間有沒有平衡點呢?比如5%以內的不良率用10倍左右的槓桿來運作?理論上是可行的,如果真正有平台嚴格恪守這個比例限制的話。遺憾的現實情況卻是,很多平台往往選擇表面低槓桿而實際上高槓桿的方式,或者選擇用變相搞資金池而借新還舊的方式,以及選擇用兩種方式的結合實現兜底。

那小鵝網呢?我們只想做好一個信息中介平台,不願意兜底,也不願意假裝兜底,更不願意搞資金池借新還舊來實現兜底!

四,小鵝網投資人如何規避風險?

A,不要再做小鵝網的投資人,不要再投了,(這點很多投資人已經這麼做了);

B,不要死活只相信我的房押標,要小額分散投資我們平台的車標。房子雖然跑不了,但是違約成本低,違約率高,處理流程過於麻煩,我自己已經漸漸反感我們的房產標了。而我們的汽車抵押標,還是很有希望的。一年來車呀借款客戶是0違約,當然以後肯定也會碰到不良。我們假設不良率為1%,年化14.4%(現在我們車標是1-2個月期限的14.4%,3-12個月期限的額15.6%,下階段想統一降到14.4%),如果投資分散,100單產生不良一單,那麼3個月期限的標凈收益為2.564%(實際年化10.256%),6個月期限的標凈收益6.128%(實際年化12.256%)。這是理論上的,實際情況也許更好,也許更壞。

C,我們平台能做的是在現在經濟增長下行的情況下縮小信貸規模,執行更加嚴格的風控標準。投資人具體還有什麼怎麼規避的辦法,我也還沒想到。

五,網貸P2P的本質

本質就是一頭有人想出借賺利息,一頭有人想要借錢,中間平台以互聯網為工具撮合了他們(至於互聯網金融和金融互聯網化的區別我還沒搞清楚)。所以說在中國,以前的拍拍貸是真正意義上的網貸P2P平台,其他的大部分實際上是金融機構。小鵝網是P2P,但不是完全意義的網貸,因為我們的投資人是在線上投標的,而我們的借款人要在線下審核和辦理抵押。在信用體系不完善和經濟增長放緩的大環境下,不在線下審核和辦理抵押,我何德何能敢放款給借款人呢?小額是走拍拍貸路線,抵押質押是經過幾千年檢驗的信貸模式。


正常。

我認為一個良性的P2P市場本身就該是低擔保或者零擔保的。

陸金所背靠平安,信用背書這麼久了,沒聽說過啥巨額壞賬,擔保取信於民的使命早就完成了。

過高的擔保本身就會降低收益率,所以降低擔保來提高收益率是於真正的投資人是有益的;

最後魚龍混雜的P2P市場,虛假擔保,準備金不足的要死一大波了。

無重大利益相關,偶爾看看陸金所的收益而已。


擔保公司就不跑路嗎?跑,跑的比P2P平台還多,只是P2P是互聯網行業,更容易暴露出問題。

P2P發展了這麼久,在真正有合作關係的平台中,擔保公司跑路的更多,只是都未公開(積木盒子是瞞不住了)。

其實P2P的整個風控中,最不能依靠的就是他人(如擔保公司),一旦依賴別人,整個風控的最後一面壁壘就很容易被攻破。

個人認為,抵押形式才是P2P以後要走的路,只有真正有抵押物,且是唯一抵押物,才可在壞賬出現時,即時代償。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時候下載沒速度了,暫停一下再繼續就立刻可以滿速下載呢?
陸金所的業務特徵、商業模式和推廣模式分別是什麼?
現在開一家小額貸款公司是否為時已晚?
「對市場風險偏好多元化,風險將通過對數據的深度加工,通過逆向交易實現風險分散」是什麼意思?
如何評價趣店的成功上市?

TAG:P2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