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歲的小孩子偷拿父母的錢,應該怎麼教育?

小女孩,有點調皮,平常要買點吃的玩的家裡一般都滿足,最近有兩三回了偷拿家裡的錢,一次一百左右,買了橡皮泥之類的東西,我問她,你想要什麼爸爸媽媽不給你買嗎?她說有時候不給買。。。。對於這樣的孩子,該怎麼進行勸說呢?希望有詳細具體點的辦法。


父母平時可能沒有考慮到要對孩子進行金錢觀的教育,合理支配金錢的心理能力也是一個人人格形成的重要部分。

當這個小女孩向父母要東西遇到父母不能滿足的時候,父母的生硬拒絕和不加以解釋,或者給予孩子的解釋,孩子覺得可信度不高的話,她會認為父母在糊弄她,她會經過權衡,放棄跟父母商量,直接去取家裡的錢。

不知道她之前偷拿了錢買東西,父母對她的態度是什麼樣?如果是粗暴的打罵的話,多數是不奏效的。孩子關心的是慾望的滿足,不是聽取道理。可以換一種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比如說,你問問孩子,你要錢用來做什麼呢?她會說要買什麼東西,你再問她大概需要多少錢呢?她得能夠說得出來,如果她說不出來,讓她想辦法在小賣部問清楚價格,回來加以報告,如果是橡皮泥,不妨給她買橡皮泥的錢,讓她買東西回來之後,學會建立一個小賬本,把她花的錢記錄下來。如果是要買大件的昂貴的東西,可以和她商量,問她買這個東西回來有什麼用呢?她可能說不上來,這時她會明白她的要求不是那麼強烈的成立,其次,你要說她的這個想法不錯,家裡會給她買的,但是得先要存錢對吧?每一天,她可以存上個五塊錢,也記在帳上,這麼做的目的實際上是在把兌現承諾的時間無限拉長。你會發現過不了很長時間,孩子就會放棄她的要求。在這個過程里,你不是在生硬地拒絕她的慾望,反而是在幫助她建立一個管理金錢的能力,也幫助她學會延遲滿足,非常有利於她的成長。這種技術很巧妙,父母在使用的時候一定要有平常心,也要堅持地使用這種策略。

不要和孩子的情緒對抗,也不要總給孩子講道理。


我是96年尾生的 今年將要滿20歲

在我十一二歲的時候 大概五年級

適逢我家裝修 我媽包里經常有兩三千元

自己也不知道從哪次開始 也不知道為什麼

其實家裡有給我零花錢 但我就是起了邪念

最開始應該是一次拿五元十元 沒被發現

嘗到甜頭後來就膽大了 一次拿一百

最後拿了應該有五六次 終於敗露了

因為我媽剛從銀行取的三千整塞錢包里

回家放下包炒個菜 數一數就只剩兩千九了

然後她就逼問我 我就交代了

她也沒打我沒罵我

就跟我說以後想買什麼跟她說 不要偷拿錢

她說的我一直覺得很有道理

大概意思就是

現在偷拿自己家裡人錢還是小事

只是如果萬一養成習慣

以後忍不住偷拿別人的錢才是更糟糕的

想要錢不是壞事 但是不能犯罪

我拿了錢主要是去買路邊攤小零食

買很多刮刮樂 買幼稚的言情小說看

還有去網吧打遊戲(性別女 只是愛打遊戲)

事情敗露之後雖然沒被打 但是我很羞恥

加上後來給我的零花錢變多了

而且也長大了 對自己的錢更有掌控權

就沒有再拿過家裡人的錢

但是我有想過 如果再回到那時候

我還會不會再選擇偷拿錢

深思熟慮後的答案是 會的

之前我一直沒有想明白為什麼我想偷拿錢

直到今天看到這個提問 我想我懂了

插個事 我有一個06年出生的親弟弟

前年他三年級的時候 也開始偷拿家裡的錢

他拿的比我少 一次就十幾二十吧

但是他比我當年賊 一是屢教不改

二是他拿了錢順便把大人褲子口袋給剪了

製造是口袋破洞了所以錢掉了的假象

然而剪的太明顯 所以……

我說這個是想表達

家裡兩個小孩 都在差不多的年齡偷拿錢

我覺得這不是偶然了

肯定是我們家庭教育有問題

我越長大越覺得我家的教育從小就很不正確

但是我說不太明白具體是哪裡出問題

我只說自己的感受

我之所以偷拿錢最開始其實不是因為錢不夠

而是因為家裡對我的私房錢管的太嚴

尤其我的奶奶 她是典型的封建迂腐的老太太

並不懂得何為隱私 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比如我有零花錢五元 我花掉三元剩兩元放抽屜

基本她隔天就會來問我:"我記得上次你媽給你五元,可是剛剛翻你抽屜只看到兩塊錢,還有三元你花哪去了"

她的問話已經有兩點讓我很不爽了

一是她管我錢的去向 二是她隨便翻我抽屜

但是她完全不覺得她有任何錯 她都是為我好

如果我那三元是拿去買文具那還好說

可是總有時候是去買在她眼裡不正經的東西

只要跟學習無關就是不正經的東西反正

所以只要拿去買了壞東西我就等著被說吧

而且她還不是直接罵我 而是去跟我媽告狀

所以最開始我是想偷拿了錢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可以不被發現 如果動用零花錢就要被發現

至於我弟的屢教不改 我也覺得是我奶奶的錯

因為我弟五六歲的時候我媽就去世了

我爸外省打工 我上學

後來我弟的教育都是我爺爺奶奶在管

我直覺肯定是他們教育方式很不對造成的

現在回頭看家庭教育給我的影響 深埋在骨子裡

包括我奶奶的言行以及我媽去世的一些事

造成現在這副模樣的自己

我現在只要是在家 絕對不會把錢放抽屜

無論多少錢 都是裝口袋裡隨身帶著 放心

還有我會放頭髮絲在抽屜夾縫裡

如果發現出去一趟回來頭髮絲沒了

那肯定是他們動過我的抽屜了

那我就以今天要剩很多飯的方式懲罰他們

(因為他們怕我不吃飯 其實自己這樣非常幼稚)

還有現在我變得不會跟我奶奶交流了

比如有時候跟同學出去吃飯

她問我跟誰 我說沒跟誰

她問我去哪吃 我說隨便吃吃

就是非常煩她問七問八

上大學之後就盡量少回家了

回家也是除了吃飯就在自己房間里關上門

無論她說啥我都儘快結束話題或者當做沒聽見

在學校也絕對不會主動往家裡打電話

我知道這樣的相處模式挺不正常的

只希望以後如果自己有了孩子

(無論親生還是領養)

我跟我的另一半(無論男女)都可以

讓他(她)能有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


富則足,足則不貪,不貪則無以為竊。


其實在與父母的關係里,孩子永遠是弱勢的一方,即使父母是非常寬容與理解的也同樣如此。處於弱勢一方的孩子總會反抗,調皮便是反抗的一種方式。孩子調皮時(比如不肯刷牙,不肯按時起床),父母很著急,孩子看到父母的著急而覺得滿足,因為此時孩子似乎處於了主導的地位,她為這種掌控感而自豪。題主孩子偷錢,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調皮行為。

孩子偷父母的錢,從象徵意義上去理解,是孩子在尋求一種愛。這種愛無法通過正常的途徑得到,那麼便通過偷竊的方式來獲得。由於孩子心智的不成熟,她天真地以為偷錢的行為父母是不會知道的,所以她會把這種願望付諸於行動。給孩子買吃的玩的當然也能滿足民愛的需要,但出現了偷竊的行為代表她仍然有缺少被愛的感覺。作為父母可能需要反省,會在哪個方面缺少了?親子溝通方面有問題嗎?夫妻關係有問題嗎?孩子的問題往往並非單純是孩子本身導致的,需要從家庭的、夫妻的、親子關係的視角去理解。當然,孩子偷父母的錢,也可能在表達對父母的恨,而親子關係中的恨是客觀存在的,有些會有明顯的表現,有些則是隱晦的表達。如果是恨的表達,那麼當父母能改善與孩子的關係,自然會使偷竊的行為消失。關於親子關係的問題,我在另一篇回答中有論述,可參考:我兒子已經工作幾年了,他說我以前對他實施家庭暴力,我該怎麼辦?

先不著急著去解決她的偷竊行為,行為背後是有動機的,如果對她的動機有了理解,並作了相應的調整以消除,問題行為會自然消失。一味地通過說服或壓制,不一定會有好的效果。另外,孩子偷父母的錢是比較常見的,談不上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行為。如果她偷了其他同學的錢,那麼倒要引起重視。


先問清原因。

再引導教育。

實在所有招數都用過但是不行就揍一頓吧……

我一侄女大約6、7歲的時候也遇到這個問題,家人問了我的意見。

前期所有努力都做過了,問她用錢幹嘛,商量要錢方式,說教引導,讓她自己做資金計劃,最後屢教不改還是偷。

狠狠揍一次,讓她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就改了。


重點是:有時不給買。

題主家帶孩子給孩子買東西是這樣嗎?

寶貝兒咱們給你買個新書包。

好啊!我要那個黃色的!

哎呀,那個顏色太淺了不適合,咱們買這個藍色的好嗎?是芭比公主的喲!

媽媽我想要這個橡皮泥!

寶貝兒家裡不是還有嗎?

可我想要嘛!

不行,家裡還有呢,買那麼多幹嘛!

如果同上,你懂的。

如果不是,參考我幼年的感覺。

小學三年級左右吧,流行壓歲錢大堆,親戚們給的壓歲錢都是五毛的新票子一堆,我媽隨手就放在了床頭櫃里。

我從小就饞,一天五毛錢的早餐錢剛好買倆包子,一分不多,小朋友下課後買零食,一毛一袋的酸梅粉,兩毛五一支的橘子水,饞得我口水流。

膽戰心驚地在床頭櫃拿了第一次錢之後,我媽沒發現。揣了三天也沒人發現,我開心地買了五袋酸梅粉慶祝。

然而票子堆變薄了,我媽又不傻,逮著我狠揍了一頓。

從此以後我再也不拿床頭櫃里的錢了。

改摳存錢罐里的硬幣了。

我媽迄今不知。微笑


別過分緊張,但也不別當一回事兒。

首先,家長自己要認清金錢是什麼。我認為錢是價值交換的道具,獲得錢的唯一合理方式,是努力付出獲得的回報,而不是有需要,也就是不勞無獲。

其次,要認真思考一下7、8歲孩子的收支情況,向長輩要錢是唯一現實的收入渠道,而支出則可能有很多種,最可能的,不外乎自己買點零食玩具,以及跟小夥伴們一起。題主的描述我估計是在城市裡,那麼這個年齡的孩子,自己單獨外出的情況比較少,一般都有大人跟著,所以最直接旺盛的消費驅動來自於小夥伴。試想,一群孩子一起玩,忽然有個人說口渴了,去買飲料吧,別的孩子都有錢,自己沒有買不,那是多麼的失落呀,也很沒面子不是。了解清楚孩子跟什麼人玩,花錢時具體是什麼情景,這是非常關鍵的信息。

然後考慮一下家境如何,決定一下如何把握尺度。可以每個月固定一點零花錢,也可以每次出門給一點,也可以由孩子主動申請資金;可做家務換錢,也可以有求必應不愁錢,關鍵是要有明確一致的規則。

致於引導孩子建立什麼樣的消費觀念,是經常請客培養領袖氣質,還是量入為出學建立經濟意思,或者存錢給利息或者代買股票、存信託從小培養投資理財,那是完全各家的事兒了。

但是,自己悄悄的拿錢絕對不行,這個要態度良好立場堅定的告訴孩子。有需求不被滿足,這是人生的常態,在家庭環境下,給孩子花錢方面的自主度,是孩子未來個性成長非常關鍵的環境設定,買不買東西完全家長說了算又沒有自主的零花錢,如果家境不是那個情況,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很不好,實際上給了孩子不告而取的動力。


孩子偷錢了,怎麼辦?

? 不二先生,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研究者

「小木偷了爸爸的錢,剛剛被他老爸教訓了一頓。」一踏進家門,外婆便緊張跑到我面前說道,情緒夾雜著生氣和心疼,我抬頭看看坐在飯桌旁的小傢伙,小傢伙眼眶紅紅地,明顯這剛剛被訓得不輕。

「偷了多少?」我抬頭問道。

「錢包里900,拿了700,花了70多塊錢。」

外婆接著描述,剛說完我就忍不住笑了,心想這小傢伙也真是有夠笨的,第一次作案便幹了票大的,一共900便拿了700。

上了飯桌,小傢伙一下就哭起來了,一邊哭還一邊說:「舅舅,我被爸爸罵了,我幹了壞事。」

看著他的表情實在令我忍俊不禁。我先安撫了他的情緒,安心吃飯。飯後,我照例帶著他去小區樓下散步,跟他講道理指正錯誤最經常選擇的方法就是一邊散步一邊聊天,

一方面是環境輕鬆利於交流,

二是作為教育者的我在外面能更好地控制自身的脾氣。

很多父母喜歡當眾去教育孩子,其實這種方式有倆種不好的效果,

一是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

二是孩子過程受到的干擾太多,並未能很好的認清問題的所在。

其二:

有些父母建議關在一個房間里教導,這一點我也是反對的,

一是教育者在過程中容易失控,另外幽閉的空間會增加一個人的緊張情緒,孩子容易產生對環境的抵觸和恐懼心理,重複地在一個空間進行教育,孩子久而久之亦會對這個空間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

「據說你拿了老爸點錢,都買了什麼好吃的啊?」我刻意強調了拿是因為一方面這個年齡的孩子對「偷」 實際沒什麼概念,而另一方面我不希望去加劇他的情緒負擔。

「我買了一盒糖果,分給大家吃了。」他支支吾吾地說到。 「糖果,什麼樣子的糖果,一盒多少錢你問了嗎?」我問道。

「沒有,我給了他100,他找了我20多塊錢。」我一下意識到他可能被騙了,他們學校是重點小學,管理很嚴,小賣部不太可能有這麼貴的糖果。而他的這個回答,也透露出他缺乏對金錢的概念和管理,認識嚴重缺乏。

「那你自己怎麼看待你拿了爸爸的錢這個事情呢,能告訴我下嗎?」我繼續了解他的想法。

「我做錯了,不應該拿爸爸的錢。」他低頭說道。

「為什麼不能拿爸爸的錢呢?」我繼續順著他的話題延伸。

「因為爸爸的錢是辛苦賺的,不能隨便拿。」他回答道。

聊到這一步,我就大概知道其實他還是沒太明白真正關於拿錢這個事情點。

「那你覺得除了錢之外的東西是不是就可以隨便拿了?」我繼續追問。

「嗯....嗯,我也不知道。」 他有點遲疑地說。顯然剛才爸爸的教育並沒有讓他意識到問題所在。

「其實不管是家人的東西還是外人的東西,都是不能隨便拿的,凡是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就去拿別人的 東西的話,都算偷。你還記得你有次跟我看到一個小偷在路上被人家抓到,綁起來被打嗎?那種行為就是偷竊,偷竊是很嚴重和惡劣的行為,是要坐牢和抓的,你知道嗎?」我加強了語氣,與之前的態度相比,我希望能讓他意識到這種行為的嚴重性。

「嗯。」他如是點點頭,頭微微低下,不敢看我。我拉著他的手,順著花壇邊坐下。「爸爸的錢就是爸爸的錢,你拿爸爸的錢跟拿別人家的錢性質是一樣的,實際來說,這就是偷,很多 人為什麼會做賊,就是小時候拿人家的東西養成習慣了,長大後越偷越習慣,就去做賊了,所以你一定要記住下次不能再犯這種錯誤,知道嗎?」 我繼續對他說道。

這裡的一番話,我有意讓他知道 一個概念,很多孩子會錯認為拿家裡到錢不算偷,這也是鼓勵了他們去偷錢滿足自己慾望的一個典型心理特徵。

「平時你房間的東西,舅舅也囑咐了在你自己管理好的情況下,別人是不能亂動的,這是一種禮貌,你自己也要對別人保持這樣的做法,即使在學校你要借用同學的東西,你也得經過別人的同意才可以。爸爸媽媽他們平時是不是都這樣對你的私人物品,那你覺得應該要怎麼做呢?」 我進一步加強了 對他的教育和對盜竊的認知。

「那我以後不敢了,不這麼做了。」這時候他顯得有點膽怯。

「嗯,我相信你,那你回去要跟爸爸道歉,男子漢做錯了就要勇敢承認錯誤。另外以後舅舅每周給你10塊錢,你可以自己安排花這些錢,但是你必須要把花的錢記錄下來都用哪裡了,而且你要記住你只有十塊錢,所以你要想好怎麼使用。」

「好的,那我以後把它放起來,我什麼都可以買嗎?」 「當然了,好了,那這件事情就過去了,我們說過今日事今日畢,做錯了改過就可以,也不再煩惱。」然後我陪著他走了幾圈後,看著他情緒恢復的很好就回家了。

後記:關於孩子偷錢的行為,在教育孩子認知錯誤之後,最主要的還是要讓他們學會面對誘惑的處理能力。

哈佛幸福公開課說了,從負到零隻是一個階段,後期對預防的培養能力才是我們最該下功夫的地方。另外,對孩子進行錯誤教育的時候,往往可以參考以下的步驟:

1、了解(先了解他們做這個事情的動機和想法。)

2、引導(根據他回答的問題,延伸開,給他拋更多的問題,深度去了解他是否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3、糾正 (在了解問題所在之後,對症下藥,對於嚴重的事件,溝通過程要採用較為嚴肅的語氣。)

4、解決方法(例如上面的偷錢事件,不能簡單的說教育他不能偷錢,實際是從一個事件的溝通可以反映出他性格能力方面的問題,比如對金錢缺乏一種概念,這是需要培養的,給小孩有限的零花錢可以培養理財意識,另一方面還可以讓他懂得拒絕誘惑,錢是有限的,花在a上面就不能花在b上面,在誘惑面前培養他們的取捨價值觀。)

5、安撫情緒(事情過了就過了,不要再日後繼續重提,培養他積極樂觀的心態,既要他作為借鑒,也要他改錯就好,莫成心結。)

本期話題

如果你的孩子偷東西,你會怎麼辦?

參與方式

在文章底部直接留言

本期

被點贊最多的評論者

會獲得《晚安,月亮》精美繪本一份

《晚安,月亮》

是以孩子的感官視角寫的睡前故事書,

在國際出版界長踞暢銷書排行榜中。

不同的譯文版本發行已超過1000萬本。

甚至被紐約公共圖書館選入

「本世紀具有影響力的經典書籍之一」。

期待你的精華評論!

長按二維碼,關注 互助爸媽

有態度、有溫度的父母知識分享社區

路過點贊,手有餘香 ▼


幼兒園時期被小朋友教唆媽媽包里的錢可以拿出來去買泡泡糖。

作死地偷拿,五塊十塊。帶小朋友一起花。

被發現。

爸爸抽下皮帶一頓抽。

再也不敢。

和那個小朋友永遠說拜拜,友誼小船到此為止。

古語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那個小朋友實打實是一個損友。我乾的很多壞事都是她帶的,比如溜到小店買泡泡糖,在廁所呆著故意不回去上課。噢,我還去過她家。家裡就她和她奶奶。放現在就是留守兒童。

孩子放錯誤,要麼就武力解決。但是一定要把握好輕重的重之極限,一次打到位。如果一次沒到位不能引起警戒作用,錯誤永遠不會杜絕。像我爸抽我,真是一點兒不留情面。但是我現在覺得吧,像我這種乖乖女,你給我講一次道理我也會聽得進,真用不著麻煩皮帶。


用親身經歷來作答一下:具體年齡已經記不清了,肯定是在上小學的時候,可能會比七八歲略大一點。

我是80年出生的,那時候的家庭條件普遍都不富裕。之前從沒偷拿過父母的錢,父母也沒有給過零花錢。直到有一次,遇到了一位父親的戰友,家裡父母正好都不在,這位叔叔給了我10塊錢說拿去買吃的吧。還交代了一句給你爸媽說一下。之前也有這種長輩給錢的情況,全部都被父母收走了。這一次父母不在場,我自己去玩當天又忘了彙報這件事,過了幾天想起來後,心中卻有了一種新的想法,不告訴父母這件事自己花掉吧。於是就這麼做了,買了好幾次自己愛吃的零食,最終把這10元錢花光了。

這次以後我突然發現了花錢的快感,可以買自己想吃的東西。於是開始摸父親的外套口袋。父親的外套口袋裡總是有一些零散的零錢,於是我過幾天去摸一次,過幾天去摸一次,每次也不多拿,一兩塊,幾毛錢,遇到五塊十塊的我也不敢拿。自以為這樣不會被發現。終於有一天父親去買菜,摸口袋發現空空如也,之前明明記得裡面放的有錢的。於是很容易就找到問題所在啦,我放學回家在自己房間里的時候就聽到父母在說這個事情,心裡真是嚇得要死,感覺天都要塌了。奇怪的是父母並沒有馬上把我叫去收拾,之後還像沒發生過一樣。我提心弔膽的過了好幾天,後來。。。後來我媽開始給我零花錢了。

於是這個事情就這樣解決了。我再也沒有偷拿過父母的錢。

我覺得孩子的行為總有表象之下的動機,有的時候真的很簡單,就是一些需求得不到滿足。作為家長我們首先應該找到這個動機,然後盡量的去理解這個動機。可以予以滿足的需求我們要尊重,確定不合理的需求,也可以先用同理心去理解,然後採用各種有效的方式來進行影響和糾正。不要一開始就把孩子放到對立面上,也不一定要長篇大論的講道理。


先問為什麼,再問怎麼做。先問為什麼偷錢。

不要像小學時我父親的處理方式一樣,上來就揍。當他逼問我買什麼了的時候,我從書包里抽出包裝好的、準備送給他的生日禮物,當著他的面踩得稀巴爛。

到現在,我已26,和他的關係還是很淡。


不請自來。源於最近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答主有一段黑歷史,沒錯,我也是偷拿過家裡錢的小孩。小學2年級的時候,8歲左右,我估計一生也忘不掉那段日子。第一次偷拿家裡錢是有一次偶然間發現了爸媽把家裡錢藏在什麼地方了,然後有一天答主很想買一塊手錶,爸媽自然是拒絕的,我在強烈的虛榮心的驅使下,偷拿了家裡的錢,大概50塊,02年的50塊不是個小數目了。我小心翼翼的去手錶店買了那塊我心愛的手錶,好像是35塊錢。然後回家以後,自然是不敢光明正大的亮出來了。只能自己偷偷欣賞。然而紙畢竟包不住火,過了一段時間,爸媽發現了這件事,但是我死不承認,爸媽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那段時間我真的好像是著了魔似的,有什麼慾望都想去滿足,所以一次次的去偷拿家裡的錢,買了玩具槍,買了玩具四驅車。。。後來爸媽終於發現了,我印象很深刻,有一天我出去玩兒回家以後,爸爸突然來了我房間,把我的小夥伴都趕了出去,把房門鎖了,讓我跪在小板凳上。那次訓我訓得特別厲害(想想爸爸當時肯定也很無奈和憤怒)。

但是我之後仍沒有改掉偷錢的毛病,第二次爸爸又發現錢包里錢少了一百塊,又一次來審問我,我支支吾吾說我是拿小夥伴的錢,爸爸甚至騎著摩托車帶我去找小夥伴家,當然我帶著爸爸出去溜了一圈,說忘了小夥伴家在哪兒了,就回來了。回來以後,可想而知爸爸內心有多麼憤怒,他隨手抄起木頭做的暖氣罩(零幾年那會,北方家庭都喜歡在暖氣片外面加一層罩子,圖片隨後補上),就準備打我,這時候媽媽本能得把我擋在身後,我那時候也不知道怎麼想的,也不哭,然後就把事情告訴了我爸媽,爸媽再一次原諒了我。(鬼知道她們當時心裡有多無奈)

沒錯,我還有第三次被發現的經歷,這次偷拿的不多,好像就10塊,然而也被發現了。是有一天晚上爸媽發現的,然而他們沒有叫醒我,第二天一早6點多,他們把我叫了起來,這次他們平靜得很,他們把我叫到卧室說「你把你之前所有的事情都說清楚,我們既往不咎,我們求你了」。我當時真的有說不出的感覺,恐懼,自責。。。然後這次我真的把偷錢買動畫片光碟的事兒交代的一清二楚。爸媽又一次原諒了我。

那次以後,一直到現在,除了爸媽給我,我真的一次都沒碰過家裡的錢,別問我為什麼這次能下這麼大決心改掉,我真的不知道,我當時才8歲。

這段經歷過去14年了,我以為我能釋然,但前天媽媽突然打開的一個電話,我又想了起來,我到現在都歷歷在目,我估計我一生也放不下。

前天媽媽打來電話(忘說了,答主現在大四,在外省)說答主12歲的弟弟偷拿了家裡的錢,被發現後承認了錯誤。媽媽說「誰知道他能不能改掉呢」「他的話也不敢相信」「怎麼都養了這樣的孩子」(媽媽可能隨口一說,但我真的特別特別受傷)。答主一下就回到了14年前。

寫的太亂了,也不知道能不能看懂。


小孩子每次犯錯後,正是你給她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時候。比如,她分不清,給、拿、偷都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尤為重要。

首先你要給她平等的溝通交流,假如她想要什麼東西,即使你不想給她買,也要給她商量的餘地,培養她對你的信賴感,等以後她遇到什麼事情了,她會想跟你們去溝通,而不是自己擅自做決定。如果現在你沒有跟她建立親密的關係,她到青春期會更叛逆。

你要學會讓她給你要東西,讓她去表達她的訴求。七八歲的小孩子,你可以培養她的金錢觀。你讓她學會掙錢,比如做個家務什麼的,辦個小事什麼的,給她一些額外的小錢。引導她怎麼樣去花錢,去攢錢。至於那個度,根據小孩子的情況,父母去把握。

在小孩子這個人生階段,正是塑造她人生觀的時候。根據她平時事情的表現,正確的去引導。


要處理,但是要注意孩子的感受,我記得小時候我也拿過,不過現在我可乖了,一邊在歐洲讀研一邊打工,看到別人的錢也沒有邪念……我媽就是不管,幾十塊隨我拿,拿兩次花錢覺得有負疚感就不拿了。有的時候不見得小孩子拿錢就是偷。要保護他的自尊。


我小時候有類似情況

不過是因為我被同學勒索,不敢說,不會反抗。每次拿錢那個心情……

幸好我父母發現了不對

也多注意一下自己孩子吧


小的時候我也有這種行為,我爸就一直打我,我爸打我,我媽就在旁邊旁敲側擊,從小 偷針,長大偷金,後來慢慢的就不敢拿了,看題主的孩子屬於哪一種。

1.很調皮的孩子(包括表面老實的孩子),該打就打讓他多吃幾次虧吧,當然並不認為這是好方式。

2.很文靜的孩子,以疏導為主,最好不要打。


我兒子還小,不過我有一個外甥,我親姐姐的兒子,10歲,經常住一起,我時常告訴他,需要什麼想要什麼就和爸爸媽媽或者老舅說,能滿足的老舅一定滿足你,就是不能偷。


小的時候妹妹偷過錢。

爸媽的反應是,既然偷錢,一定是有原因的。

於是爸媽沒有打她,而是給了她零用錢。

因為學校門口一直都有小賣部,而妹妹沒有一分錢。


成長的必經之路。


這個問題我好想答!即使偏題-.-

鄰居家(非比鄰)有個比我小五歲的姑娘,從我讀高中開始到上大學那個暑假期間,一共三次,跑我家裡來進我房間把我零花錢和一個上鎖的儲物箱給撬了,並且拿走了她喜歡的東西。

當時我氣到想揍死她。但是,每次她來我房間是我親妹(小我九歲)們帶進來的(我人在讀書或出門不在家)。當時還是我媽告訴我這件事情的(已經狠狠吊打過我親妹子了),我說那那個罪魁禍首怎麼辦,我媽說已經跟她家長說過了。然而並沒有什麼反應,別說過來跟我道歉或還錢(錢不多,百來塊)什麼的了。

最後一次失竊是高三暑假。我氣到吃不下飯。過了好幾天平靜了以後上門想找那個姑娘好好談談了(當時不想揍人了,和她平時也不太玩一起,但想跟她說幾句基本做人的準則)。沒想到一去她家,就她媽媽在廚房。我說,姐姐,你女兒xx在不,我有事找她說幾句(大家都知道是什麼事情)。她媽媽說不在,並用傻缺的眼神看著我,在我告辭後依舊沉默。

事情也過去好幾年了。回想起來就會覺得自己在搞笑。

始終覺得言傳身教很重要。父母的言行和對孩子的管教極大地影響了一個孩子的品行。成績可以不好,但做人的基本操守必須要有。幾年裡就只在我這裡發生的事情,那姑娘全家沒一個人覺得有什麼過失。也許他們覺得拿走的東西不值錢,沒幾個錢,算不得什麼大錯吧。

其實小孩子不懂事什麼的都會有,重要的是知錯就改,有一個引導他們向正確(道德)方向走的人就夠了。

不負我的展望,那姑娘活成了我幾年前想的那個樣子。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有些大人寧願玩手機也不願陪小孩子玩?
想到美國留學,畢業後從事早教工作,請問申請哪個方向好,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還是教育心理學?
如何培養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
adhd是否該選擇擇思達治療呢?
什麼是客體關係?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心理諮詢 | 兒童心理 | 兒童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