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影武者》中的一些日本戰國歷史的問題?
戰國時期日本人真如電影中那樣穿草鞋嗎,這會不會影響作戰效率?武田家的風林火山軍算是比較成熟的戰術,織田信長有沒有採用類似的戰術?武士的裝束似乎都包括武士刀和腰間的一把小扇子,這個小扇子的有什麼典故?雖然做了藝術誇張,但武田家的衰落未免太迅速了,真是單單因為武田信玄死了,繼承人魯莽衝動嗎,畢竟影武者充當信玄期間武田家還沒有敗落。武田信廉顯然比勝賴靠譜許多,信玄不能將指揮權給信廉嗎?
一條一條來:
一. 皇家和公家貴族一般都穿皮製的鞋子。到平安時代武士開始穿麻鞋草鞋。神官樂官等穿絲鞋的居多,武僧穿足駄(あしだ),地位較高者穿的叫緒太(おぶと)。而當時的老百姓絕大部分光著腳丫。從鎌倉時代開始,武家成為社會主角,草鞋逐漸被廣泛使用。因為其簡單實用,成本相對低廉,也逐漸推廣到民間。武家在正裝出席或參加活動時才必須穿靴沓,公家則穿淺沓或皮履。上等武士在射獵時會穿一種叫物射沓(ものいぐつ)的鞋,日常穿木屐,作戰時穿更實用的草鞋。
不過話說回來,就算當時明朝、朝鮮一般人平民也是穿草鞋居多,原因很簡單就是方便便宜普及。偉大的工農紅軍戰士們在井岡山游擊,萬里長征,大部分也都是穿草鞋。
如果題主看看日本古代合戰的插畫,很多中下級武士都是赤腳作戰,不管冬夏,遑論雨雪。題主有空可以看看黑澤明拍的那些電影,那些盔甲鮮明錦衣玉食的幾乎都是有權有勢的高級武士,那些低級武士,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在戰場上刀口裡混飯吃,草鞋對他們來說都是奢侈的,逃跑時還要脫下來跑,免得磨壞。如果玩過信長的野望,對於足輕有一項升級就叫草鞋,我記得好像是降低士氣下降速度還是什麼功能,說白了,古代生產力低下,牛馬之類的牲口也多用於農耕運輸和戰爭,皮鞋就是奢侈品,草鞋次之,最便宜的是赤腳。
國姓爺的老爸鄭芝龍當年就是在島津家的地盤靠賣鞋子發的財。因為小有名氣,還受到了幕府將軍的接見。娶了日本老婆,生了中日混血娃娃鄭成功。扯遠了。
二. 風林火山是武田家的招牌,本質是孫子兵法對於行軍作戰方式和紀律的要求,並非一種戰術。川中島合戰中,山本勘助建議的啄木鳥戰法才可稱之為戰術。影武者里風林火山被編劇做了一定的藝術化修改。
人們說性格決定成敗,織田信長的性格就是不按規矩來,不走尋常路。他對於火槍等新鮮技術的使用從來都是最感興趣的。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是織田家實行了兵農分離政策。這在戰國是一個劃時代的革新。由於傳統的動員佔用的是農耕勞動力,所以合戰一般在夏冬發生,春耕秋收是不能耽誤的。而兵農分離是以農戶家的次子三子為常備兵力徵召,進行統一訓練,這就有了四季皆可征戰的兵員,保證了兵員的素質和穩定,同時農業生產也不會被耽誤。這是織田家乃至豐臣家日後稱霸天下的根基。
三.日式摺扇是武士的正裝配飾,並無多大使用意義。摺扇至今仍是男士和服的標配。大約在唐代由中國傳入日本,常見的是武士們在本陣軍議,日常交際集會時在手中把玩,多少有些儒雅的感覺,也是身份的一種象徵。
作戰時,扇子可作為令旗一類的東西使用。明史里對戚繼光抗倭的記載,就提到過倭寇以揮舞扇子,在作戰時傳遞信號。電影里信玄手上拿的類似團扇的東西,就是紙扇的演變版本,稱為軍配(ぐんばい)或將配,一般為鐵制,做指揮用。還有一種指揮工具樣子很像拂塵,稱為采配(さいはい),用的人不多,貌似只見過大谷吉繼有使用,就是那個得麻風病的同志。
武士插在腰間的東西是一長一短兩把刀,長的叫太刀(たち),為主兵刃;短的叫肋差。切腹時使用的就是肋差。按照日本的禮儀,非戰情況下一般只佩戴肋差,有條件的也插把扇子。如果攜帶太刀去拜訪他人,那麼進入屋內時需要取下太刀並握在持刀手(一般為右手)中,表示不會拔刀相向。
進入江戶時代,切腹已很少見,為避免劇烈的痛楚,有些武士會使用扇子象徵性地在腹部比劃一下,然後由介錯人砍下其首級。但這樣做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切腹人的名譽。
4. 電影只有兩三個鐘頭,肯定是無法完整呈現武田家的衰敗的。而且,電影就是電影,會對歷史作出必要的演義和藝術修改。
電影片頭反映的是野田城之戰。其背景是,信長在桶狹間之戰奇襲斬殺今川義元,今川家從此一蹶不振,並最終被從屬的家康和從前的盟友信玄兼并。
而信長向北發展,攻下稻葉山城後開始了天下布武的戰略。擁立足利義昭上洛繼承征夷大將軍,聯姻武田家和淺井家,攻滅六角家,趕走松永久秀和三好三人眾,吞併伊勢國,並奪得了堺港的控制權。
當然,能耐大了遭人嫉妒,義昭不甘於長期受信長的壓制,各種摩擦升級為衝突和戰爭。在進攻越前朝倉家的戰役中,信長的妹夫淺井長政礙於與朝倉家的世交而突然逆襲信長,信長狼狽逃回京都。其實這怪信長,他把妹妹嫁給淺井的時候曾保證過不會攻擊朝倉家。足利義昭趁機構建信長包圍網,淺井家、朝倉家、武田家、毛利家、三好家,甚至本願寺、延曆寺和雜賀眾都加入了進來。信長腹背受敵,為對抗包圍網,信長和家康首先對付的是淺井和朝倉,並在姊川之戰大敗對手。轉而進攻三好三人眾和延曆寺,朝倉和淺井兩家也漸漸淪為劣勢方。
鑒於此情況,足利義昭邀請武田信玄上洛。信玄此時已穩定了其控制的部分信濃地區,有精力西進,稱霸天下。由於今川家被德川和武田瓜分,作為鄰國的摩擦也就不可避免了。
信玄出兵遠江,在三方原大敗德川織田聯軍,打得家康大便失禁。家康在遠江的防禦體系崩潰,而信長也受困於包圍網,兩個把兄弟命懸一線。危急時刻,老天爺幫忙,野田城被圍時,信玄掛了。史料記載信玄是病死,學者多認為是肺結核。也有傳說是被狙殺的,就是電影中的橋段,一起音樂會引發的血案。日本由於沒有官方史官,所以各種版本的傳說大量存在。
信玄死後,武田家的主心骨沒了。 這導致了武田家的內部紛爭逐漸浮出水面。說起這個,還得講一講武田家的歷史問題。
1. 甲斐國的地緣局限性
武田家所領的甲斐國,多山,土地貧瘠,洪水定期泛濫,生產力較低下,屬於內陸地區不接觸大海,無法獲得海洋資源。但甲斐出產黃金,是該國經濟支柱。通常大名和家臣的食邑或俸祿以石來計算,但武田家家臣的俸祿主要以貫來計算,這是因為在無法賜予家臣土地時,只能給予相應數額的黃金。這就導致了武田家向外擴張的強烈意願。到了武田勝賴接手時,甲斐的金礦資源已近乎枯竭,迫使武田家不得不加速擴張的腳步。2.武田家的內部問題
在信玄的父親武田信虎的統治下,吞併鄰國勢力,與今川家結盟,使得武田家勢力大增。但爭戰帶來財政壓力,以及信虎暴虐的性格,使得家臣逐漸靠向信玄。信虎偏愛其小兒子信繁,疏遠信玄並有意廢嫡。信玄抓住信虎前往駿府拜訪今川義元的時機,聯合家臣阻止其父歸國,將信虎流放。弟弟信繁為了家族利益,配合了信玄的行動。但天理循環,信玄後來與其嫡長子武田義信在處理今川氏領地上的意見不和,為避免父親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信玄果斷處理掉了義信及親義信的飯富虎昌(赤備就是他一手調教出來的)。這樣一來,武田家沒了嫡長子,而信玄的次子海野信親是個盲人,三子早夭,其餘的兒子都過繼他人。所以信玄臨死前遺命孫子信勝繼承武田家。但當時信勝尚未成年,故由其父武田勝賴代理家督,直至信勝成年。而勝賴也在實際上繼承了武田家。
勝賴是庶出,信玄攻滅諏訪家後,娶了諏訪賴重的女兒由布姬為側室,生下勝賴,因此勝賴也被稱為諏訪勝賴。這也給日後武田家的內部矛盾做了註腳。
作為勝賴,他的角色類似攝政王,但終究不是皇帝。他可望領導武田家,但老一輩跟著信玄甚至信虎打天下的家臣們卻都不鳥他,勝賴在接手武田家時並沒有多少威信可言。
可家臣們也不安生,因為武田家的家臣派系複雜,有根正苗紅土生土長的甲斐人,有穴山信君這樣的一門眾,有支持勝賴的諏訪眾,有從信濃依附而來的真田家等等。信玄死後,能鎮住這幫人的頭頭沒了,光憑勝賴搞不定。
3.長筱之戰的必然性
電影中說信玄要求三年不發喪,不準對外擴張,而勝賴義氣用事,導致失敗。這個當然是一種演義。從內部來講,勝賴需要樹立權威,不然如何馭眾?從外部來講,上面提到甲斐金礦的枯竭和領內土地資源匱乏,迫使武田家必須尋求新的土地。
信玄的信濃攻略在經過數次川中島之戰後,已經取得戰略利益,而繼續向東向北發展,卻並無把握能吃掉上杉家。所以向西南發展是必須的。駿河灣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擁有海岸線,領內的安倍地區擁有金礦。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利益,所以戰爭在所難免。
勝賴首先選擇的是進攻高天神城,這在電影里也有提到。高天神城是德川家抵禦武田的橋頭堡和堅固壁壘,信玄有生之年都未曾正面拿下。但是勝賴做到了,這一戰也為其在家臣中樹立了一定的威信。
把兄弟被人欺負了,信長也坐不住了,出兵幫助家康。因為此時信長已經穩定了後方的畿內地區,有精力調頭東顧了。死對頭們在長筱的設樂原對陣。要說勝賴其實是有意識的,他知道信長要倚仗火槍,所以特地挑選的是雨季作戰,以期限制對手的發揮。而信長忌憚武田家騎兵的威力,在戰場修建了防馬格柵。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當時火槍的威力遠沒有電影里那麼大。由於沒有膛線,子彈的軌跡無法保證。加上引信和點燃裝置外置,遇到潮濕天氣會造成無法擊發,而且為了躲避發射時擊發裝置產生的火焰,射手扣動扳機時必須把臉別過去。所以,兩百年前的拿破崙時代,戰場上火槍的命中率不足四成。四百年前的戰國時代,火槍平均命中率僅為兩成左右。(所以狙殺信玄基本是個臆想)
因此,長筱之戰中織田德川聯軍的火槍戰力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具有決定性。但從世界戰爭史上來講,這一戰是火槍對騎兵的一次勝利。據說信長在此戰中將火槍手編為三隊,一隊射擊時,另兩隊裝彈,三隊輪流齊射,大大提高了效率。這就是三段擊戰術。不過歷史上首次使用這個戰術的是明朝開國將領沐英,他在西北作戰時就使用了類似的戰術,比信長早了許多。
此戰從實力上講,聯軍兵力超過武田軍兵力,且武田軍由於之前的攻城圍城,已顯疲態,需要修整。但勝賴卻不得不戰,一旦退兵,他剛樹立起的威信就將化為泡影,何況武田西進的目的也是要尋求與德川織田決戰的機會以消滅其主力。且當時聯軍布陣的設樂原是個窪地,而武田軍布陣處地勢較高,有利於衝鋒作戰。
兩軍列陣,武田軍共組織了五波攻勢,第一波為山縣昌景,第二波武田信廉,第三波小幡信貞,第四波武田信豐,第五波馬場信房。戰術是以步兵為先驅,待敵陣出現空隙時才投入騎兵突擊。
武田軍第一波攻勢遭到了火槍的齊射損失慘重,但火槍速度上的劣勢逐漸顯現,武田軍一度突破格柵,與聯軍進行白刃戰。
第一波攻勢雖然最終被打退,但在聯軍防線上撕開了一個縫隙,第二三四波攻勢不斷突擊該縫隙,甚至一度逼近信長本陣,並險些攻破信長大本營。信長調動本陣步兵支援,才勉強將武田軍擊退。
而第五波攻勢成為轉折點。從戰術上講,馬場信房在戰鬥中期就已帶隊迂迴到聯軍左翼,沖入格柵攻擊在此鎮守的佐久間部隊。靠後的羽柴秀吉和瀧川一益隊趕來支援,經過苦戰擊退了馬場隊。這是一次比較成功的側擊,但是從戰略上講,前四波攻擊已經使聯軍瀕臨崩潰,而第五波沒去銜接上這個機會繼續衝擊缺口,無法鞏固前四波的戰果,前功盡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因此,聯軍得以重整陣線,而武田軍銳氣嚴重受挫,主力開始潰退。聯軍轉守為攻,追擊敗退之敵。這一戰,雖然武田軍遭到重創,但聯軍其實是慘勝,人員損失也相當大,絕非電影里演的那麼輕鬆。
4.戰敗之後
武田家元氣大傷,折損多員實力派將領。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老一輩將領的戰死,使得勝賴對武田家的控制力增強。其實勝賴在戰敗後的一些外交和用兵策略並無不妥,很多情況下雖然結果不好,但事後分析,勝賴的戰略選擇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武田氏的敗落是早晚的事,勝賴只能延緩,無法阻止。從經濟上來講,由於沒有兵農分離,武田家在長筱一戰損失了大量勞動力。戰爭的失敗,導致武田家無法再爭奪駿河的資源,加上領內金礦的枯竭,使武田家的經濟危機更為嚴重。
為恢復軍力,武田家不得不增加稅負,這就進一步加深了百姓與小領主的矛盾和小領主與主家的矛盾。武田家滅亡前,木曾家、小山田家等大家族先後離反,連親族穴山信君都被策反了。
由於西進的路被堵死,武田家只好爭取東部的利益。而在支持上杉家新的繼任者的選擇上與老盟友北條家意見不合,導致雙方盟約破除。這雖然是不得已的選擇,但武田家失去了最有實力的盟友。
要說題主提到的武田信廉,他並非電影中那般有能力。歷史上他的書畫造詣要高於其戰功。武田家親族裡,實力地位僅次於信玄的是武田信繁,但此人在川中島合戰時陣亡了。對勝賴幫助最大的親族應該是仁科盛信。
隨後的歲月里,織田家日漸壯大,武田家日薄西山。天目山一戰,走投無路的勝賴提前給兒子信勝元服,而信勝的初陣也以武田家的滅亡而告終。
呼???總算寫完了...樓上大神答的好多,我就簡要說一下 1.這種草鞋算是在平民,普通武士中比較流行的,因為製作方便,很輕便。2.風林火山是信玄在參考孫子兵法之後悟出的獨有戰法。信長的戰術運用更加獨特,他採用了軍團制,而不是普遍擁有寄子寄親,再加上賓農分離,使得信長軍的即戰力特彆強。3.扇子算是禮法必備,表現出很好教養嘛。在戰爭中,扇子主要作用就是指揮。4.信玄和上杉謙信(我相信就是電影中那個僧侶模樣,聽完信玄死訊打開窗戶的人)在川中島鬥了快20年,雙方都耗費很多,這讓信玄失去爭鬥天下的良機。信玄四個兒子,長子有反叛之心,被殺,一子早幺,一子失明,只有勝賴,但他被送到取訪家,所以繼承家業有點彆扭,所以急於立功,證明身份。另外,信廉在川中島已經戰死了。比信玄死的早。
個人認為『山動了』 導致武田家失敗的原因。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這是孫子軍爭第7篇里的文字。 既然信玄以此當做家訓也好格言也好,那我就猜測其對孫子十三篇一定是有所研究的。應該不會只是偶然看到然後覺得這句話很酷所以就把它印在大旗上。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信玄必是料到了在其死後三年武田家的軍備肯定不如在海邊且思想開放的織田家。
則貿然出戰,定為所敗!
織田勢大,擁兵18萬,此誠不可與爭鋒。
武田家族人人善騎馬,若織田殺來。 一方面可依城牆之固抵擋,另一方面可用騎兵快速移動騷擾。掠鄉分眾,廓地分利 。 攻擊其補給線甚至大後方。 君等尚記烏巢之事否?推薦閱讀:
※長篠合戰勝賴真的就沒辦法贏嗎?無論是戰略還是戰術。?
※日本戰國時期所有武士都是源平家後裔嗎?包括哪些最底層且規模龐大的武士(浪人 野武士)
※歷史上日本人的辭世詩是怎麼保存下來的?
※日本戰國方面的有哪些好書?
※古代日本的地方官制是如何演變的——例如律令制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制度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