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懸殊是社會的必然現象嗎?

1 為什麼少數人的財富能達到平均財富水平的上千乃至上萬倍呢?

2 為什麼財富的分布非常接近冪律分布而不是正態分布?

這到底是什麼經濟學的機制在發揮作用?


我是學數學的,所以不會講那麼多道理,我相信計算。

1. 有個耐人尋味的數學模型

假設有一個這樣的C2C的電子商務市場,有點像超級簡化版的淘寶,為方便計算,不妨假設每個商家只有一個商品,這個商品只有一個屬性不同,就是CTR。意思就是在搜索結果中: 這個商品被點擊的概率/被搜索引擎展現出來的概率。這個屬性是這個商品質量、圖片拍攝水準、模特的漂亮程度、信用等級、過往銷量等等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這裡我們不妨假設所有這些因素都被抽象成一個簡單的CTR,方便我們模型的建立。

所有的賣家各有唯一的一件這樣的商品,不妨也假設只要點擊進去後,就一定成交(即成交率100%)。

那麼我們也有理由相信,CTR的期望值是賣家歷史累計銷量的一個單調增函數,簡單來說,賣家賣的越多,就有越多的錢用來提升商品質量、圖片拍攝水準、模特的漂亮程度、信用等級、過往銷量等等這些因素,而結果就是提高了CTR。這一點不證自明。當然在構造函數時我們要保證ctr是要小於等於1的。

那麼有了賣家,還要有買家。

在這個理想模型中,我們假設有一萬個賣家和一百萬個買家,買家每天平均逛一家店。搜索引擎展現每一個賣家的幾率完全公平。

賣家初始的ctr分布應該是鐘形的,類似於真實世界,牛逼的和傻逼的總都是少數,大多數在中間水平,如圖:

經過365天之後,所有賣家的收入分布

社會是和諧的,這打到了資本主義的理想狀況,大家根據辛勤的程度和自身能力的區分,實現了自身的價值的鐘形分布。

2. 然而請看如果我們添加這樣一條耐人尋味的假設。

那麼就是如果賣家不光可以通過自有資金提高ctr(這裡的ctr你可以理解為自身商品的競爭力)。還可以用來購買用戶。

不妨假設賣家可以運用自有資金來購買一個權重,以使得自己被搜索引擎展現的概率更高,不妨假設該權重的期望正比於賣家的資金總額。

365天之後賣家的收入分布:

在一個充分競爭自由選擇、信息完全對稱的市場里,資源最終總是按照實體的能力、機遇、努力程度均勻分配開來。

而在一個可以利用資源扭曲信息的傳遞、渠道可以貨幣化的市場中,冪率化是必然的結果。有一種解釋我覺得非常好:在一個複雜系統中,系統最終一定會趨向使得體系能量最低的狀態。在一個信息的傳遞(選擇)也有能量消耗的複雜體系中,冪率化的分布可以實現最小的能量狀態。

舉個更形象的例子,氣體的自有擴散是一個能量降低的過程,所以如果你有一個一立方千米的理想空間,經過足夠長的時間後理想氣體會在其中達到密度的均勻分布。然而地球的引力場使得氣體在向上擴散的過程中會帶來能量提升,於是地球大氣層的密度分布就是冪率的。

當然本文並非針對電子商務或者C2C市場,實際上任何自由市場都是這樣的。大的公司比小的公司更容易獲得渠道、客戶、進行廣告宣傳、市場營銷。這也說明了為何在現代商業社會中為何營銷有時比產品更重要。

只不過電子商務的市場最為簡單,並且有大量的可以被觀測、易於收集到的數據不斷證明這一點。


謝謝邀請。

首先,現代社會的財富分布不是一個冪級數。看上去像冪級數那個圖是說富有程度位居這個社會前百分之幾的人群佔據了多少財富。因此排在最後一個1%的人顯然財富要比排在倒數第二個1%的人少。低一個1%的人顯然財富會比高一個1%的人少。如果你去看各個財富擁有量水平上的人數,它基本是一個對數正態分布。

至於貧富分化的問題,則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社會狀態來回答。

第一種狀態是社會劇變期。這劇變可能是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總之,社會的某些規則崩潰了,或者新的規則大規模產生了。一部分人就有機會在這個過程中聚集起驚人的財富。

比方說,民國期間,一些將領通過虛報員額、吃空餉,聚集起不小的財富。由於國軍此時軍事制度極度落後,而且由於政治和經濟問題無法改革,才造成了這種情況。這在正常時期是基本不可能的。所有的戰亂年代都有這種情況出現。

比方說我國當年經濟改革的時候,要把一些公營廠子私有化,私有化當然是靠賣出企業,但是賣出價格要受到企業經營狀況決定。一些公營企業的經營者,就故意把企業經營得很差,產生巨額虧損。於是政府覺得這企業留著也沒什麼用,就賣了。由於經營虧損,所以賣價很低。這些經營者經常從外部引入資金,把這些企業用低價買來,然後用心經營,立刻扭虧為盈。這一進一出,就為他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再比如,前蘇聯崩潰,就產生出一批資本寡頭。在極短的時間內聚集起驚人的財富。

所以在社會劇變期,由於規則本身出現了問題,一部分人得以通過利用規則缺失或眾人所不熟悉的新規則,從而實現快速的財富積累。如今中國社會中有不少的資本力量都在宣揚「大赦」,其實就是因為其崛起的時候總帶有一定的不能見光的過程,因此希望能夠切割這一部分歷史。

第二種狀態是社會平穩期。

現代社會平穩期時,主導整個社會的生產關係是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核心邏輯是投資-收益。要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獲得更多的財富,就要不斷地進行投資,然後獲取收益。

普通民眾,其主要資金都花費在了吃穿住用行,因此真正可以用來投資的資金是幾乎沒有的。收入越高的人群,其收入中能用來投資的比例就越大。因此,從資本主義的基本邏輯你就能看到,在資本主義下,顯然是越富有的人,財富增值的速度越快。當然,這是一個從總體上說的、統計意義上的概念。很多的個體並不服從這個規律。比如說有窮人中彩票而一夜暴富,也有富人因為投資失敗而返貧。但是從社會總體來說,富者越富,這是一個基本的規律。只要時間足夠長,最富有者達到普通人財富的成千上萬倍,是很自然地發展。

正是由於資本主義(其實封建、奴隸制度下也有類似的問題)帶有這樣一個特點,因此在自由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分化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貧富分化所帶來的,是社會階層固化,社會創新能力下降,社會安全受損,失去穩定,並可能最終導致大規模階層對抗、衝突,乃至戰爭、政變等等。可以這樣說,自由資本主義的這種弊端,恰恰導致了其最大的敵人——共產主義的誕生。

正是由於這個問題,現代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基本都拋棄了自由資本主義制度。轉而走向利用稅收和福利制度平抑社會貧富分化的方向。從而避免社會因為貧富分化而受到損傷。自蘇聯崩潰以後,有一些國家覺得不必再這樣做了,於是部分或全部地放棄了這種理念,想要重新回歸到自由資本主義的道路上,結果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社會衝擊。最近幾年,英美等國家,又有重新向原有方向迴轉、背離自由資本主義的跡象。這並非偶然。

(當然,在目前的歷史階段,貧富差距是然會存在的。刻意消滅貧富差距,搞絕對平均主義,只能導致社會發展停滯。但是過大的貧富差距也是對社會發展不利的。)


談兩點:

1。無論你相信與否,縱觀人類歷史,除了極少數享有特權的人以外,貧窮幾乎一直是人類社會的規律,而不是例外。所以,經濟學的一大問題就是研究什麼東西使一些人富了起來,而不是問什麼東西讓人們一直很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延伸閱讀 經濟增長:專業化、交換和法制)

2。在前現代之前,富人財富只是線性增長,為什麼富人財富在近現代後得到非線性增長?

[抱歉已刪除]

原文移步:陳志武:貧富差距惡化的根本原因


貧富懸殊是人類社會早期的必然,我們現在也處於人類社會早期

動物學會使用大自然的物品做工具,比如海獺用石頭砸貝殼,這不叫智慧生物。人類開始學會用人類用人力製造工具,標誌著智慧生命的誕生,人類開始製造和使用不是天然形成的物品,比如釘子,斧子,衣服等。也就意味著人類社會早期開始了。(人類社會版本號1.0)

沒有多少生產資料的時候,人人都有一雙手,人人可以做弓箭,斧子,採集打獵,所以人和人之間的生產資料沒有太大區別,那麼分配生產所得的時候就會顯得比較平均,這是生產力太落後所致,和共產主義階段完全不同。

因為科技落後,人類在之後相當一段長的時間,還是主要使用人力作為製造人造物品的能量來源,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都是如此,只不過因為生產工具越來越好用而生產力有所提升,這個階段誰擁有農業生產資料(土地,農具,牲畜,奴隸等),產出物資以後就會優先分配給這些生產資料的主人自己,剩下點物資才會分配給農民讓他們苟活,免得死了沒人幫主人幹活。所以這個階段,貧富懸殊是存在的。同時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使得這些少數人可以拿出一部分財富去研發科技和文化,雖然他們研發科技和文化的目的還是自私的(為了收入更多財富和享受人生),但客觀上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人類社會版本號1.1-1.9)

人類發明了利用化學能和電能的機器,人類用工具製造工具,標誌著工業時期的到來。人手工製造的工具,也就是機器,這個機器再自動的生產工具,比如釘子,斧子,衣服等,由於利用了礦物的化學能,從虛弱的人力中跳脫了出來,所以生產力暴漲。然而生產出來的物資,同樣優先分配給這些機器的主人資本家,剩下點物資才會分配給工人讓他們苟活,免得死了沒人幫主人幹活。所以這個階段,貧富差距是存在的。同時財富絕對值的增加,使得生產資料的主人所獲得的分配也增加,比如同樣是收入增加,工人從1塊收入增加為2塊,而資本家從50塊收入增加為100,這樣貧富差距就從49塊變成了98塊,明顯加劇了。(人類社會版本號2.0)(我們目前應該處於2.1-2.5之間)

人類會從工業時代同樣花費非常漫長的時間,才能發展到下個階段:工具用工具製造工具。第一個工具指的是機器人,事實上只要人親自參與生產,無論是親自動手種地,還是開著拖拉機種地,人類本身還是在把自己當工具使用,人類吃糧食產生化學能,用化學能驅動勞動,用化學能操縱機器,雖然一步一步的把人類從勞動中解放了出來,但在最終解放出來之前,人類自己還是工具一枚。未來到了這個階段,操作者就完全變成了機器人和AI(同時需求聚變能等廉價高產電能),所以是機器人用工具製造工具。同時由於機器人本身也是工具,所以那個時代還有一個特徵就是:機器人製造機器人。這個時代叫什麼時代呢?沒錯,共產主義時代。(人類社會版本號3.0)

這個時代下,人類完全失業,只能從事非生產性活動(比如吃香喝辣),所以假如這些機器人是屬於資本家的,資本家就不再有僱傭工人的需求,工人會完全失業,資本家也沒有道理將自家機器人生產所得送給工人,手中沒有機器人的人會完全喪失生活來源,最終會有兩個結果,工人全部窮死餓死,或工人暴動,要求資本家分配自己的所得以讓他們活命,資本家表示沒門,這是我家機器人產的東西憑什麼給你們,於是工人很可能會打死資本家,把資本家的機器人充公,放到公有制的工廠里生產物資,然後產品免費地公平的分給人們。這不就是共產主義么。假如之前這個國家就是共產主義呢,那就省了暴動這一步,國企生產力發展為機器人製造產品的水平,國企職工就不再需要上班工作了,由於國企資產屬於國家或者全民,那麼產出的物資自然就以福利形式分配給了所有人民。所以綜合所述,人類社會進入了機器人時代,無論之前姓資還是姓社,都會變成貧富分配基本平均的時代,貧富懸殊將自然或暴力地消失。

同時這個時代也意味著人類正式結束社會早期,步入智慧文明中期。


只有數學能夠最完美的解釋這個問題。

簡單來說,富人的收入來自於資本利得,而窮人的收入來自勞動報酬。

換句話說,前者用錢生錢,後者靠勞動賺錢。用錢生錢是複利,用勞動賺錢是單利。

複利的威力,大家可以體會一下:以10%的利潤增長40年,則財富增長45倍。

另外,資本增長還可以理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銀行貸款,IPO發行等等,調用社會資源(大部分是窮人的錢),進一步加快增長的速度。

最後,由於富人掌握的人脈,信息,地位,他們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也比窮人更加強大。

所以,即使不考慮一系列其他因素,僅考慮資本複利增長和勞動單利增長,從數學來說最終必然會形成冪律分布,也就是二八分布。

要改變這種情況,最根本的辦法,就是禁止通過資本利得獲取收入的辦法,所有人都必須通過勞動獲取收入——這也就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neo anderson


只要存在以下四點因素,那麼貧富差距就是必然的

  • 人類之間的天賦差距
  • 風險(概率)的客觀存在
  • 私有制
  • 繼承權

激進的社會學家和法學家呼籲限制甚至消滅後兩項,比如近代對權利繼承權的限制和消滅;而溫和的社會學家和法學家喜歡在前兩項上下功夫。因為限制甚至消滅後兩項只能治標,而在前兩項上下功夫才能治本。比如限制了繼承權,但基因、天賦、知識、經驗的繼承權無法限制,這樣的話,老百姓依舊沒有能力當皇帝。所以短期是要在後兩項上下功夫,長期還是要靠前兩項。

首先說明一下人類的先天天賦差距,這也可以歸納為一個風險概率事件。現在階級嚴重固話,很多人鼓吹血統論,顯然他沒有正確的理解遺傳學,他一定沒種過地,優良的玉米品種的種子是要每年購買的,因為遺傳是有概率的,而且概率很低。也就是說,每一次代際更替,都是一場大洗牌,所以血統論是要不了的,但人類先天天賦差距客觀存在。因此,在古代,強壯的人成為了貴族,而瘦弱的人成為了奴隸,一個人才思敏捷最多當一個謀士,而近代,由於槍支的發明,貴族和平民可以在戰場上平等相見了。所以想要彌補人類先天天賦差距帶來的不平等,就需要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分工,社會分工使得每個人都成為有天賦的人。當然,這中間有出現了問題,被社會學家稱之為「異化」,這就是另外一篇文章了……

其次說一下風險的客觀存在,一個人生下來,需要後天發展,但人生是不確定的,風險客觀存在。這個時候就需要強大的數學工具來描述、解釋和管理風險,同時,我們需要把稀缺的資源分配給上述擁有天賦的人,而金融就起了這樣的作用,金融讓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而廣義的金融又包括風險管理。有時候狹義的金融會失靈,那麼就需要保險,很多事情,保險就是為了調節金融失靈的,比如金融提前消費、保險延後消費。保險不是做善事,不是施捨,他就是彌補市場失靈而已。最後,我們知道概率由於條件的不同而不同,對於不同的人,一件事的概率是不同的,對於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他所面臨的風險越低。所以教育,可以在長期範圍內彌補後天發展和風險帶來的不平等。

私有制和繼承權就比較簡單了,有一種人類學觀點認為,私有制源於鹽的發明,因為鹽使得食物可以保存,所以,私有制就是儲存上述差異的制度,而繼承權又積累了這種差異。私有制和繼承權帶來了人們之間的競爭,而無限的私有制和繼承權導致了鬥爭的最高形式——戰爭,所以我們要限制他。我們限制人的自由,為的是讓自由不異化為貪婪,貪婪就意味著傷害別人的自由,如果一個人僅僅是為了追尋自己的自由,是不會以自己的自由喪失為風險,謀求長期單向得侵佔別人的自由的。簡單說,理性人做事是要衡量投入和產出的,只有出現超越其精力的產出,他才會付出精力;只有出現超越其健康的產出,他才會付出健康;只有出現超越其生命的產出,他才會付出生命。戰爭,就是一生命為風險,去謀求自身和子孫的福祉,如果繼承權被限制,人類將沒有謀求戰爭的動機。

說到戰爭,還是要說道長期層次如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很多人覺得金融和保險是剝削人的工具,事實上,我也同樣認為金融本身毫無意義,就想武器、軍事,你們覺得他本身有意義嗎?沒有!但是能夠從制度和技術上限制嗎?不能!核武平衡帶來的和平,給了我們啟迪,就算金融真的就是剝削人的工具,妄圖制度去限制他的行為也是幼稚的,從長期來看,還是需要通過科技和教育的發展,以謀求金融民主化,從技術上擠壓掉金融利潤,從技術上謀求人與人之間力量的平衡,最終實現人人平等。


是的,在沒有財富分配的情況下,肯定是貧富差距懸殊。

在解釋貧富差距懸殊原因之前,首先導入市場結構、信息不對稱和風險偏好三個概念。

所謂市場結構,簡單的說就是市場供給、需求雙方的數量和規模分布,至少可以將市場分為壟斷市場、寡頭市場和完全競爭市場。顯然相比於菜農,王健林的生意更好做,相比於王健林,中國銀行的生意更好做,相比於中國銀行,中國石油的生意更好做。也就是說,市場結構越趨向於競爭,錢越難掙,越趨向於壟斷,錢越好掙。都是生活中的例子,很好理解吧。

所謂信息不對稱,就是買賣雙方對商品(勞動力)的了解程度不一樣。有些行業信息非常對稱,比如土豆等農產品市場,大家很少被菜農騙吧;有些比較對稱,比如汽車市場、房地產市場,大家往往對汽車配置、房地產裝修有一定的知識;有些嚴重不對稱,比如醫療市場,沒幾個人看懂彩超;至於極端不對稱,比如銀行安全交易系統,根本就沒幾個人理解。在大部分國家,蔬菜零售者的收入低於賣汽車的,賣車的低於醫生,醫生低於高級程序員,這個也很好理解吧。簡單的說,信息越不對稱,一方掌握的信息越多,其通過操作信息獲得更高收入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謂風險偏好,就是人們做決策時對風險的態度。有些人不喜歡有風險的決策,比如很多農民雖然知道良種可以提高產量,但是良種卻可能不適應當地的氣候、病蟲害,因此他們選擇低產的舊品種。有些人投資時風險中性的,比如美國有個賭球名人,此人精通數學。十六年前NBA總決賽湖人打步行者,所有專家都預測步行者獲勝,此人也是這樣認為。但是他發現博彩公司低估了湖人的獲勝概率。具體數字忘了,舉個例子,比如博彩公司認為湖人獲勝的概率是30%,而此人計算結果是45%,因此他認為雖然湖人輸的概率大,但是這中間有15%的套利空間,於是他果斷買了湖人贏。最後一種對風險的態度就是偏好風險,典型的就是各種賭徒和彩民,他們明知道虧本的概率高,但就是想干一票大的。最近的例子,就是《權力遊戲》第六季中的莫爾蒙,或者歐洲杯買英格蘭贏的各位朋友們......

補充了市場結構、信息不對稱和風險偏好的知識,我們談談貧富差距懸殊的理由:

1、從能力的角度看,智商等能力都是服從正太分布的。不過純粹由市場決定收入,那麼收入會出現右偏。為什麼呢?因為決定收入的,除了能力還有市場結構。顯然能力平庸者的勞動力供給是最豐富的,而高能力者是稀缺的,也就是說後者的可替代性差,議價能力更高:這是市場結構的原因。除此之外,由於高能力者掌握的信息其他人很難理解和掌握,比如很少有人能真正的理解萬科財報背後的漏洞,因此高能力者往往會利用信息不對稱獲利,典型模型就是委託—代理人關係。典型現象,就是無論從市場結構,還是信息不對稱的角度,大公司的管理者往往拿到比自己績效更高的工資,這是造成包括中美各國在內貧富差距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2、從交易成本和社交網路的角度看,貧富懸殊也是必然。前面講了王健林比菜農掙錢容易,前幾年我們都知道房地產掙錢,可是有人可以倒房、有人甚至可以蓋房,而大部分人只能望樓興嘆。說到底,面對同樣的商機,有些人可以融資投資,有些人不行。甚至有時候沒有人脈,你根本就無法發現商機,比如很多煤老闆不見得比趙薇窮,可是他們和馬雲沒有任何關係,很多高端融資方案煤老闆空有幾億也參與不了。無論的融資還是投資途徑,這些都很依賴信息,而信息的背後就是人脈。有些時候,人脈甚至有門檻效應,是一種閾值,代表著極大的財富。比如在中國金融業存在嚴重的管制,銀行牌照、各種保險牌照就是變相的金錢,當管制越嚴重時,人脈的價值就越高。

社交網路服從的是冪次分布,比如知乎上張佳偉的好友數比第二名高的多,第二名比第三名又高很多,但是到500名左右,大家的差距就非常小了,整體呈一種指數級衰落。融資過程中的溝通成本,別人對你的信任成本,這些都是交易成本,而獲取信息也需要成本。知乎是整個社會的縮影,顯然社交網路越豐富的人,獲得信息越多,其市場結構也更優,他們獲得同樣融資水平的交易成本更低,自然收入更高。正是由於社交網路—人脈對財富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實際中許多社會的財富分配呈冪次分布。

3、窮人和富人對風險的承受能力不一樣,這會造成窮人整體更窮。前面兩則都是講富人更富,這條則是窮人為什麼更窮。原因很簡單,對窮人來說,他們的財富量不允許他們分散投資,因此如果沒有最低保障,那麼窮人平均財富方差可能更大。其次,在財富低於一定程度時,人們會厭惡風險,做不到中性投資。簡單的道理,同樣是擺攤位賣小吃,對有人重病的家庭來說,3000塊的投資可能就是救命錢,他容不得虧損。相比於投資,他們更傾向於打零時工。當做不到中性投資、偏好風險投資時,窮人暴富或者收入增長的概率,就會低於社會整體水平,因此最低保障可以提高社會總體福利。

這篇文章算是有乾貨了,哈哈~

·································································································

對數據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一本日本經濟學家寫的關於收入差距(再分配)的書,裡面列舉了各國再分配前的收入狀況,基本都是貧富懸殊(很抱歉,幾年前看的書,具體書名和作者忘了,只記得作者國別,貌似是華裔)。


是的,親。

關於貧富分化問題,可以看紀錄片《為什麼貧窮》。


我的理解是因為時間的複利效應和社會中各種有形無形的槓桿。

首先,從時間角度來看,時間的複利效應使得人和人的微小差異在未來呈指數型放大,比如一個人的存量財富增長能力是每年百分之五,另外一個是百分之七,那麼三十年後後者的財富幾乎是前者的兩倍。

其次,從截面的角度,社會上存在各種有形無形的槓桿會顯著性放大人和人的差異。有形的槓桿很簡單,股市、商品、外匯,莫不如是。無形的槓桿就比如,一個公司的CEO帶來的正效應,其實是CEO的能力再乘上整個公司的資源槓桿,所以對應不同人選,公司願意給出的酬勞差距也是「微小」能力差異槓桿後的結果,必然是天差地別。


現在貧富差距懸殊了,但還是可能解決的。

核心要點不就是——資本是私有世襲的么?取消資本的私有繼承權,那麼貧富差距懸殊就可以迎刃而解。

作為資產者的人們依舊個人奮鬥,他們奮鬥的成果成為資本。但他們不應當有資本的繼承權,因為資本本質是社會權力,社會權力根本上是需要社會公共權力機構進行法理背書的。取消資本繼承權,或者放寬點——取消大資本的繼承權。這就足夠了。

我想這是可行的,原來國家權力也是世襲的嘛,這跟資本的權力世襲類似。國家都能民主,資本的權力廢除繼承權也不是不可能對吧?

若要論個人奮鬥的積極性是否就喪失了,這不見得——世襲的國王與民主的總統,你覺得誰更勤勉些呢?這算是個偽命題了。所以,廢除大資本的繼承權,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貧富差距懸殊問題。讓這個貧富拉平,再分化,再拉平的馬太效應死循環終結。

微信公眾號:eziv587


是。

先富起來的人會先進入決策層。他們會為保自己利益,公器私用,在規則上封鎖後起之富的道路。打破這種封鎖的往往是來自國外威脅。

先富起來的人的後代有著更好的起點與試錯保障。


前面的解釋得好詳細哦,雖然不明白在說什麼,但是好像很厲害的樣子。我個人覺得好吧,這是社火必然的結果。我就言簡意賅的回答一下,讓大家見笑了、具體詳情可以問度娘,嘻嘻~~

1 為什麼少數人的財富能達到平均財富水平的上千乃至上萬倍呢?

二八定律

2 為什麼財富的分布非常接近冪律分布而不是正態分布?

馬太效應

這到底是什麼經濟學的機制在發揮作用?

「劣幣」驅逐「良幣」


貧富差距是必然的,貧富懸殊不是必然的。

當然,在這個問題裡面,你要如何定義「懸殊」?差兩千塊算懸殊?差兩萬塊算懸殊?還是兩萬美金?


怎麼沒人提到庫茲涅茨曲線啊。

如圖

庫茲涅茨曲線最先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庫茲涅茨在1955年的美國經濟協會的演講中提出來的。他經過對18個國家增長與收人差距實證資料的分析,得出了收入分配的長期變動軌跡是「先惡化,後改進」,或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趨勢可以假設為:在前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迅速擴大,爾後是短暫的穩定,然後在增長的後期階段逐漸縮小。

但是(我恨但是...)

該曲線的取樣時間是上個世紀50年代,基本上那個時期的國家對工業經濟增長,人均分配之類的都處於摸索階段,沒有任何歷史經驗來借鑒。而且特例國家也有,朝鮮之類的,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人們的收入差距並沒有明顯擴大,至少總體上是這樣的--_--!!

而且...

影響貧富差距的不僅僅是社會財富的增長,還包括體制缺陷,就拿我們國家來說,貧富差距在國企和普通民企就得到充分體現,這不是上面知友說的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這就是制度。還有一個就是分配製度的落後,還是以我國為例吧,目前我們國家的分配製度總結下就是:初次分配中勞動工資增長趕不上企業利潤增長,二次分配中財政、稅收、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尚未有效發揮。三次分配規模小,慈善捐贈的激勵機制、管理機制、監督機制等還不完善。

綜上,貧富差距是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但是政府決策者能不能在吸收前面其他國家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採取有效預防措施並阻止貧富差距擴大就不得而知了。(個人認為還是相當困難的吧。-。)另,新人,求庇護。若有謬誤,請指正,謝。


"什麼在發揮作用?"

----------------------

信貸系統

信貸上的經濟是一種資本主義, 它給予效率提高者超額回報, 而贏利者有了capital後則能獲取更多的credit, 於是整個社會在credit對贏利者的超額獎勵中經濟高速增長


簡單回答:是的。

貧富差距是社會的基本特徵,文明出現的關鍵標誌就是貧富差距,在沒有貧富差距之前,一群人在一起生活,那叫部落,不叫社會……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少數人的財富能達到平均財富水平的上千乃至上萬倍

為什麼部落里沒有貧富差距?而一旦形成了社會,就有了貧富差距?或者反過來問,為什麼一旦有了貧富差距,就有了社會?

主要是因為部落里沒有餘糧……每個人都要幹活,不幹活糧食就不夠吃,養不了閑人,跟其他動物差別不大。

而後來,種植馴化過的大麥和小麥而不是採摘以及馴養動物而不是打獵,導致有餘糧了(人類在此之前也擁有種植能力,但環境不給力,收成太一般,和採摘所獲差不多)。

有了餘糧以後么,情況就複雜了,有些人莊稼好,有些人莊稼壞,有些人技能好,有些人技能壞,有些人運氣好,有些人運氣壞……總之,不太可能那麼平均,人均資源上有了那麼一點點差距,但這些差距就是最初的槓桿。

一個人運氣差,收割當天下雨了,莊稼毀了,放以前就得餓死,現在他可以向鄰居借糧食,代價是來年加倍奉還,或者送人家一塊地,總之你的鄰居因此更富裕了,而你更窮了,因為你的一部分工作成果給他了,如果這家碰巧人丁興旺,過不了幾代,他就是大戶了

糧食多了,就不可避免的發生爭搶(春秋戰國為什麼叫春秋,不叫冬夏,就是因為春秋天是搶糧食的好時候啊!),雙發打鬥下來,俘虜以前都殺掉,因為根本養不活,現在可以讓他們幹活,只給他們最低的生存標準,他們就成了奴隸,大部分工作成果被拿走了,他的孩子仍然是奴隸,大部分成果又被拿走了……

貧富差距的根本原因是,窮人要為富人工作,一部分是基於身份被迫的,比如奴隸,一部分是因為比起自己干,給富人幹活,收益更多些,比如我們現在上班的各位……

你越有錢,就擁有越多讓別人為你工作的能力,於是乎,你就更有錢了,你要能當上王,每個草民都得給你交稅,不為收稅,誰TM要當王……

但好處在於,形成了專業化分工合作後,整體社會財富增加的速度提升了,有些人種田,有些人專門負責看天象,有人專門負責打仗。貧富差距巨大的奴隸社會,比起人人自食其力的原始部落,儘管看起來很罪惡,但是能養活的人口確實大大增加了。

另外一個角度,實際上,因為各種完全不可預期的隨機因素,數百年一直富裕的家族很少見,不斷的有老錢跌下去,新錢長起來,但窮人倒是可能會一直窮下去,因為這是個大概率事件

這個財富的長尾的頭部,人一直在變的,尾部到是長久保持……


如果這裡的貧富是指錢的多少的話,那麼在市場經濟或者說資本主義制度下,有貧富差距是必然的。為什麼?就和每個人力氣大小不同一樣,每個人掙錢的能力也是有差距的,這裡邊包含了智商,知識,技能,性格,努力,膽量,甚至運氣等多種原因。無論如何,即使在同樣起跑線上,有的人就是比別人掙錢快。


看看兩百多年前的美國,各國移民來的時候基本都是一窮二白,但有的人成為富豪,有的人只能去挖礦。這能怪制度,怪政府嗎?不,那些成為富豪的,比如猶太移民,德裔移民或者華裔移民,都是有技能,肯吃苦,敢冒險,敢想敢幹的人,都是從第一桶金積累,踏踏實實幹出來的。而那些挖礦修路的,是那些酗酒,打架鬧事,仇恨知識的愛爾蘭人。(推薦美國種族簡史這本書)。


所以那些把富的原因歸結於有錢投資的人,或者像馬克思一樣歸結於剝削的人,大概從來沒體驗過創業的艱辛。即使現在給你一百萬去投資,也會連內褲都賠進去。套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


你知道你為什麼這麼窮嗎?


資源有限性與慾望無限性矛盾的必然結果。按說應該只有強者,弱者會被完全淘汰。但現代社會崇尚人權因此必須為弱者保持基本的生活資本,這是對弱肉強食的妥協。但妥協終歸是妥協,所以貧富差距大也是必然的了。。

崇尚人權本就是資源相對豐富的才能有的奢侈品。 雖為文明發展的必然階段,但卻跟並無太大關係。 所以當資源匱乏超過一定程度,則人權必定會被犧牲。

所以,就算是當前世界,人權程度也基本與國家經濟發達程度約成正比。


當然不是!

問問題要講究背景的,擴開時間和抵禦範圍來看當然不是。

實在懶得查資料了,大致憑印象講下意思好了。

某某政治經濟學家把國家大致分為三類:

一類是叉叉叉國家,重視保護自由市場,提倡個人奮鬥,社會福利通常不高,如美、意等國家

一類是圈圈圈國家,在最大程度上使社會脫離自由市場,重視個人的自由選擇權力以及社會貧富均等,如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瑞典、挪威等),這類國家以高稅收和高福利為特徵,通過稅收以達到社會貧富均等,從而使個人自由選擇的權力達到最大(什麼是個人自由選擇權力?就是你不必為錢而選擇工作,不會因親屬一句誰誰誰做那個的多賺錢而捨棄自己愛好,會做自己真正所愛,因為無論做什麼,生活水平都差不多,幸福吧!),另外這類重視保護弱勢群體(如婦女權力)。

一類是圈叉圈叉國家,在保護自由市場與脫離自由市場之間,在重視個人權利與社會平等之間,通常注重家庭單位,甚至會以犧牲婦女權利來保障家庭,如德國、日本等

貧富差距必然么?不必然呀。

有貧富差距就不好么?未必嘛。

貧富差距是自由市場下個人奮鬥的結果。

貧富差距大是正常,但其帶來的危害總會促使政治家採取措施縮小貧富差距。

可以這樣說,貧富差距大是自然結果,貧富均勻是人為調節結果。


除了其他答案,譬如說暴力(推翻政權),繼承,壟斷,投資之類的稍微傳統的致富手段,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日益重要技術。

聲明:此論點非原創,來自於Paul Graham,美國孵化基金Y Combinator創始人,著有《黑客與畫家》一書。我認為頗有道理,就當一下搬運工吧。

Paul論述的是美國社會,但是對未來(更加文明,民主,公平以後的)中國社會有借鑒之用。

人生來就不平等,智商有高低,家庭條件有區別,加上後天的因素使得這種差別更大。技術的革新,使思想的交流的便捷,求知慾望強的人利用互聯網等技術工具,學習的效率成倍提高。而沒有追求的人,反而因為當今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看電視,上網打遊戲)荒廢更多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平庸。

Paul在Mind the Gap一文的開篇有這麼一段話:當一個人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時候,那些做的最好的人一般會比其他人好得太多。達芬奇跟同一時代的二流畫家Borgognone之間有不可跨越的鴻溝。最厲害的象棋手可以跟普通高手過招千次而沒有一次過失。跟下棋或者畫畫一樣,掙錢也是一種能力。沒有人對其他人的非凡的象棋能力或者畫畫能力有不滿,為何一提到賺錢能力的差距,大家都認為這是不公?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不光對資本適用,對人的能力也同樣適用。一個人學習知識表面上看是知識疊加,但是知識在人腦當中的效應往往是平方或者相乘的效果。大家可以認為同一行業知識點(譬如IT行業的各項技術)都是知識網路中的一個點,當點增加的時候,知識面是點增加速度的平方倍。不同行業的知識點(譬如說數學或歷史)是知識空間裡面的一個維度,知識維度增加的時候,往往是相乘的效果。互聯網的到來,使得每個求知若渴的人,都能更方便的汲取各行各業的知識。在知乎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各個行業高手的深刻見解。

在賺錢能力上,領導者因為非凡的領導才能,加上對冒險精神,可以創造出普通人幾萬倍的價值。在IT行業,往往99%的優秀軟體是由1%的優秀程序員寫出來的。而精英因為自己所接觸的人往往也是精英,在學習的過程中,比其他人效率更高,所以這種賺錢的差距會持續加大。

至少,我們對於別人的財富,要區別對待。房地產商的致富和阿里巴巴馬雲的致富,有很大的差別。看到一些財富帶來的不公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眼界。


推薦閱讀:

中國女性離異後經濟水平普遍下降,而男性經濟水平反而上升,這種說法是否有數據支持?
如何評價「按鬧分配」制度?
地域黑的人什麼心理?這種現象是怎麼形成的?
為什麼中國富人這麼多,人這麼富裕?
中國有哪些行業是因體制原因而發展畸形、不良性?

TAG:社會學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