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的建築看起來要比中國的建築美觀許多?

比如德國的建築與中國的建築。這是僅討論普通建築,不要糾結於故宮、科隆大教堂這樣的精華建築的對比。

德國

中國


瀉藥~~其實比較想吐槽下樓主找的兩張對比圖片,樓主是想說同是鄉村照為啥差距這麼大是么?感覺這種東西不是國人建築藝術水準比國外建築藝術水準差多少的問題,而是一個有地球1/6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實力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們還在搞經濟,全國還有茫茫多人掙扎在貧困線上,所以要讓國內每一個鄉村的建設都像國外那樣顯然是不現實的。親,這需要每個毛孔都流著骯髒血液的資本的累積,有錢了才能蓋好房子,沒錢就只能搭棚戶。

然後,樓主這兩張圖上的建築類型明顯是不一樣的。我斗膽猜一下上面的是住宅,下面是某地政府大樓前的大廣場。- -這腫么能夠比呢,要比也應該是樓上貼出來的中式住宅和德國住宅比呀。說到住宅,我國土地是公有制,國家近年來主要靠賣地掙錢,所以承擔市容市貌建設的大部分都是各路開發商。開發商是商人,商人的本質就是獲得利益最大化。美觀是增加價值的附加題,主要是有地段,有市場。所以城市裡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房子,有一線開發商的,二線開發商的,三四五六線的。所以國內住宅要拿出去比估計也不行,因為除了要滿足第一點裝下茫茫多人口外,還要滿足開發商快速建設快速售賣快速增值的願景。

最後我覺得就是文化咯。我們國家的文化在近代是斷掉的,我們現在處於一個到處學習多元混雜的時代,一直開啟邯鄲學步狀態。建築所體現出來的美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一個區域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習慣,這需要時間來積累提煉。若是拿我國幾大都會和國外的大都會相比,相信是不落伍甚至還很超前的。樓主你所感受到的美感和氛圍其實都來自一些有歲月感的地方,而那裡形成的建築組合,空間尺度,色彩構成等等,都比俺們長(更何況現在到處拆來拆去,有點歷史感的地方都拆了,時間都要從頭計算的)。

故綜上所述,樓主能感受到歐美的美感,而在我大天朝不容易感受到。


丟失特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49年以後後學習蘇聯模式,建築設計大一統。

2、城市化進程展開以後,拍板的主缺乏人文方面的沉澱、盲目崇洋,整個風氣又是唯上。

可不就慢慢變成這樣了。

49年以前的普通民居也是比較有特色的,比如:

徽派民居

土樓

或者我們找個更加近代的,抗戰勝利後上海的新式里弄

我們能說這些沒風格?


你只是看多了中式建築審美疲勞了而已


如果以一句話來回答的話既:中國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慢慢丟掉了傳統,沒有讓傳統文化融入建築的軀體,從西方那兒學來了外在,卻丟掉了靈魂。一個沒有靈魂的事物,你說它會好看嗎?

-----------------分割線-------------------

下面想展開討論一下。

中國的建築不好看么?那要看是什麼建築了。不知道題主有沒有去過福建看過幾百戶人家住在一塊兒的土樓,土樓中心的庭院為居民們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間,增強了鄰里關係,遭遇外敵時大家可是一條繩上的螞蚱沒商量。或者去沒去過廣州感受一下在聯排的騎樓下面逛商鋪時那種親切如街坊鄰居串門兒般的購物體驗,在炎熱的廣州或是大太陽或是下大雨,走在這個介乎於道路與商鋪間的灰空間里,完全感受不到天氣的變化對你的購物產生任何影響,身邊只有店家的吆喝聲和細細微風。題主有空再去徽州看看咱們的徽派民居,粉牆黛瓦如詩如畫,2000年上映的卧虎藏龍便在此拍攝。如果在雨天隨便走進一個祠堂,在庭院中抬頭向上看,雨水隨著坡屋頂從四個方向流進庭院,形成四水歸堂的景象,比喻財運從四方而來,財運亨通啊,所以人家徽商生意做遍了大中國。

一個漂亮的建築一定是結合了當地的民風民俗,能融入基地周邊的環境而存在的。而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後大刀闊斧的進行快速的城市化變革,很多建築垃圾就孕育而生了,有的存在了十幾年又被新的建築所代替,要知道什麼東西要是做快了就難免在質量上有所欠缺,就像麥當勞里的快餐和高級食府里的私房菜一樣,廚師放的調料裡面少了感情這一樣,吃起來味道確實是不一樣的。歐洲建築好看,因為他們積極的考慮建築與環境的融合,看看賴特的流水別墅,似乎它本就應該長在那裡一樣,和周遭環境那麼統一那麼自然。而我曾經去過一個國內的度假村,那裡青山綠水綠樹成蔭,卻在在半山腰上看見了幾塊兒大紅色的屋頂,上面還插著五顏六色的小彩旗,對,那就是我要去的度假村。你可以說它鶴立雞群,但這絕對是對環境的一種極大的破壞。而中國恰恰最不缺乏的就是這種度假村類似的建築,對周圍環境以及居民帶來的都是負面的影響。而像什麼福祿壽大廈,元寶塔,方圓大廈這些建築則反映了人們或者說當權者赤裸裸的金錢至上的低俗審美觀,一位建築評論家說過:"如果一個 城市的建築是世俗的,那這個城市一定也很世俗"。

當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發展到今天,人們開始思考了,誒?今天的中國怎麼是千城一面啊?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灰牆瓦礫呢?怎麼都看不到了?然後便有了王澍獲得了2012年的普利茲克(建築界的Oscar ),他說他像古人那樣思考,像古人那樣造房子,於是有了象山美院和寧波博物館,博物館內甚至沒有空調,不是忘了裝,而是他認為古人那時候沒有空調不也活得好好的嗎?我不知道您會不會覺得王澍先生做的東西好看,但是他是真心站在中國人的角度上去思考建築的。

所以,我以為中國的建築也是漂亮的,但不是全部,而歐洲的建築也是漂亮的,但也不是全部!什麼事情都不要以點概面以偏概全,要理性的去思考和分析追求其形成原因。

------------------分割線------------------

以上是個人看法,如有不足請加以指點,望我的回答對題主有所幫助。


你說的那種建築中國本來是有的,但很多都被拆光了


難道沒有人注意建築的高度么?明顯高層建築都是為了「裝更多的人」這個目的而存在的。按照歐美那種「美麗」的建築,要把地球鋪滿么?

比如這樣……這是墨西哥……好吧,這不是歐美

這是紐約

這是倫敦

這是帝都

這是魔都

這是妖都

看了這些圖,我是不是說:大褲衩都甩歐美三條街啊~


因為確實比中國建築美觀。

昨天從城東穿到城西,一路上走來,一會一個魏瑪風格小區,一會一個荷蘭風格樓盤。我真以為當年八國聯軍是賴著沒走。玩笑歸玩笑,我想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商和普通群眾都不是傻子,撇開自我文化認同缺失這個不談,首先市場經濟就已經做出了選擇:歐洲建築兼顧高實用性和高美觀度。

究其原因,歐洲文化氣息濃郁,這和它長期的繁榮和各種天時地利分不開關係。其次,當代建築學基本繼承自歐洲古典建築學,不只是建築這一塊,現代人類文明基本大部分師承歐洲文明,因此審美跟著西方走也沒什麼奇怪。最後,在建築這塊,歐洲才是真工匠精神,造個教堂就是五百年,大青果都亡了兩個輪迴了。

香波城堡

亞琛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新天鵝堡

民居其實是宮殿或者宗教建築等高大上建築的簡化,你在今天全世界各地的民居中幾乎都能看到以上建築的碎片,卻絲毫見不到中國古典建築文化的碎片(除了民國時期探索了一下中西結合),時至今日,我們能見到的也僅僅在裝修時部分家庭會用到一些明清傢具。中國建築和西方建築的優劣或者至少是實用性已經區分開來了。只不過即便是西式建築,也會因為文化積澱,口袋裡錢多錢少等等原因而顯示出不同質量,在這方面歐洲人明顯最理解他們自己的文化,技藝也是一脈相承,普通人的資產也比中國平民多得多,所以他們的住宅比中國美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城市別墅大多全盤學歐洲這就不提了,我國大部分農村自建房幾乎毫無特色可言,放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都不知道有何特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隨著中國人脫離為吃飽飯發愁的時代,希望也能提高一下審美水平,增加一點自身的文化認同。在建築上我覺得可以學學日本,日本農村住宅的日西結合就做得很好。

從結構上還是學的西方,但是很多細節卻又很亞洲!這無疑即保留了實用性又增加了日本人的自我文化認同,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地方主導規劃的不是規劃師,而是毫無審美的土包子和酒席混子,即使基層規劃師也沒有真正的情懷,中規院、同濟院只顧著幾軸幾核幾帶,各省院規劃師職業無前景,只想著多畫幾平米,哪管真正的鄉愁。


拿人家鄉村的建築和城市建築比有意義嗎,城市能塞得下人,功能完備才是首要的

要不我給你看一個正兒八經的現在還存在的江南小城,注意不是LS發的宏村那種著名旅遊景區是真正的城市住宅,河道縱橫小路窄窄,石橋密布,開個汽車都要小心掉到河裡去,讓你住,你願意嗎?


簡單來說就是國人內心浮躁,把效率和利益放在第一位,你所說的好看的國外建築大都是教堂一類的,你想啊你什麼時候見過教堂是為了追求效率和利息而蓋的?上行下效,美麗的教堂蓋起來了,普通老百姓在附近蓋房子還好意思蓋丑了?


所以你為什麼用發達國家的富豪別墅區對比發展中國家的普通居民區?


首先,你不用研究建築了,先糾正你的審美。第二,沒有第二了,說了你也覺得外國比中國好。


中國設計好


每個國家都要根據自己國家的氣候、人口等設計建築的。至於中國……我只能說只有大城市才比較豪華,其他的錢都被貪官拿了。


1、你總用美國漂亮的建築跟中國不漂亮的對比

2、重在跟環境的融合度。國外的天是更藍,草是更綠,但徽派民居也很有意境,大草原上的蒙古包也是美得妙不可言,但那不單單是建築的功勞。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w為什麼中國的建築要比歐洲美觀?

第一張是某房地產公司建的地產項目。第二張是東歐烏克蘭民居。同樣都是普通建築…不過要硬說第二張比第一張好看,有頹敗之美,那我也沒辦法了……


推薦閱讀:

不明人士在德總理默克爾選區辦公室前擺豬頭抗議,怎麼解讀?
古羅馬是如何興起的?
現代歐洲貴族還有自己的封地嗎?如果有,他們在自己的封地都擁有哪些特權?
為何中國多次分裂,卻沒有分成歐洲這樣的小國格局?

TAG:歷史 | 德國 | 城市規劃 | 建築 | 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