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園林的未來是什麼?

央視紀錄頻道8集高清紀錄片《園林──長城》


原答案寫於大二上,昨天看到有人分享了,現在再看,覺得還是有很多不足的。中國古時便有公共性質的園林,唐朝有許多公共風景區,例如:芙蓉池、曲江池、樂游原之類。實際上,古代私園只要不與主人使用衝突,經常對外開放。計成《園冶》開篇第一章相地便說「相地合宜,造園得體」,一些人指指點點認為古典園林過時了,是糟粕,可有幾人好好研究過而不去predicate.就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再兩手一攤:「你看,這不是我的錯。」

========================以下為原答案=======================

這個問題,應該不僅是中國所面臨的。強勢對弱勢的輸出向來是規律、主流。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美國一直以超級大國的姿態對各國進行的輸出不容忽視,經濟、文化、教育、藝術等各方面。地域文化活力的缺失,文化趨同現象日益嚴重。學術方面,清華等設計院就正在與國外合作共同探討對本土園林的保護。

而中國傳統園林與現代景觀概念在尺度上便有著一定的差異,景觀城市化、生態都市化共同決定現今的景觀學更深層次是為土地環境問題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我們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責任。

回歸問題本身。以文人園為例,對怡情養性需求的滿足是文人安生立命之必要。園中旖旎風光皆有說法可循,只需個人化、不追通用度。除寺廟園林外,中國傳統園林的服務對象也從來不是普羅大眾。回應現代人的需求才是對土地、對所設計園子、對人的最基本的尊重。歐式風格大行其道也正適應了一定的或華麗、或虛榮或渴望被尊重的心理。

泉眼若死了,不停地往池中加水既滑稽又無奈。

中國傳統園林有著一套詳細的建造流程:明旨、立意、問名、相地、借景、布局、理微、封定(比美國景觀法規之類更概念性的東西。不知道有沒有更詳細的資料)。想要詳細追溯學習,也要有跡可循。老祖宗從來只給方法論(哪有那麼便宜的「拿來主義」),我們卻執著於形式的繼承。

當然,作為設計師,可以用自身風格來形成個性去對抗,這種對抗本身就會造就傳統園林和審美的進步,雖然形成這種風格可能需要十年或者更久。

--後知後覺的Update------------------------把評論里的補充貼上來-----------------

答案中提到過,我們可以參照古典建園的方法和理念,把概念性的東西具體落實下來,形成類似於美國Design Guidelines、Land Development Code之類的指導性規範。另外,從古典園林中培養審美、情趣和「境」的感知,日本繼承中國的園林,並把我們的「境」上升到「禪」的高度,是極大的精神化,而我們拿著古典園林看到的似乎真的太少了。我們都覺得古典園林是美的,那麼吊腳飛檐、風亭水榭的布局構造在我們看來真的只有形式美嗎?恐怕更要挖掘它讓人有美的感受的原因。並且,符號化的東西的確不可缺少,就像大熊貓一樣,也很重要。

---------------------------我是分割線-------------------------------

很喜歡傳統園林,對止步不前的現狀的確感到惋惜。這個答案是偏學術派的,是我身為在讀本科生的一點思考,有局限性。或許我們可以和日本現代園林多交流交流,畢竟親緣關係最近嘛~

知乎上關於風景園林的討論很少,因為需要專業知識而大家都很忙么T_T

最後,吐個槽,很多大牛,相比學者,更像商人。


對於這個話題有很多方面可講,以下從尺度的不同來粗略的談談:

首先,對中國園林研究的深入,可以得出一種不同於西方建築學的新標準——

強調建築是包括建築在內的更大範圍內的關係而非實體本身。

這是對建築設計起點的探索,是對現代建築中國性的探討,是中國本土建築的一次機遇。

對中國園林的研究有可能會使中國的建築設計標準轉向。西方的建築學是以建築實體為核心的;而在中國園林中,建築單體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這時,建築、自然和人等要素間的關係成為了關注的重點。以前我會對建築本身極其敏感,可現在我會對關係更加敏感。過去一貫訓誡我的關於建築整體性、建築比例等的問題,我現在都可以漠視了。我漠視是因為我有了新的標準轉向——它有能力尋找設計新的起點。」 以上摘自對北大的園林課老師董豫贛的訪談。

清水會館圖:

其次,在更大尺度上實踐的王澍老師似乎影響力更大些,王澍老師去年3月剛剛拿了世界級的建築師獎普立茲克。王澍更多的城市研究功底使他更加趨向於讓建築模仿古代中國城市的特點——依附於自然,在他看來,蘇州園林的人工雕琢痕迹太重。反過來看杭州,過去的建築就是順著人文地理稍微做點事,非常輕快。很多時候,建築在環境中要有一個弱的姿態。 杭州不需要標誌性建築。

王澍所認同的實驗建造方式,就像他在象山美院的實踐一樣,是要讓出50%還給自然,還給原來的土地。因此象山校區里保留了大量的農田,這些農田可以用作農業的耕作。「很具體地探討如何在今天的城市中,來保持和自然環境的關係。象山校園不單是一個大學校園建築,背後包含著對這一帶新的城市建設模式的探索。」

但是不得不否認的是,王澍的建築內部也用了不少園林中的手法:太湖石形狀的門,園林建築的錯落關係等等,此處不加以列舉了。

象山美院圖

最後,在城市或者區域尺度上的景觀,往往是反園林的(園林中由於面積有限造成了扭曲的審美,這是城市土地制度長期造成的不健康的狀態),倡導桃花源記中所敘述的良田美池般的大地景觀(以勞動的人民,野生的景觀為美),這是北大的俞孔堅教授的看法,他的實踐作品也非常有名,是世界級景觀設計獎和美國景觀師協會獎的常客。

他的精彩作品很多,這裡隨便放一張他早期的作品,中山岐江公園圖:


前面的回答提了幾個人,不出名的就不說了。王澍是建築師,更多的造詣在於建築,其實建築設計與園林設計或者說景觀設計的分水嶺就在建築,一個是建築及建築內,一個是建築外。俞孔堅確實是現在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園林人,不過他大學讀的園藝,哈弗景觀學院博士畢業,他的設計思想收麥克格·哈維的影響更深,他本人基本就是痛恨中國古典園林~~~ 多次提到中國古典園林的過度設計等問題。

其實真的想了解中國古典園林可以去讀讀陳從周。

接下來說正題~~廢話好長~~

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中國傳統園林的過去是歷史,中國傳統園林的未來是歷史,中國傳統園林的現在是歷史。如果是系統學習景觀或園林專業的,肯定學過園林史了。從古希臘開始,古羅馬,義大利,法國,英國,日本,中國,還有相對提的少的西亞,中亞,拉美。你會發現每個國家都有傳統園林,而現在世界上的園林風格也並沒有以其中一種為模板歸一,而是依然以百花齊放的形式在發展。即使所說的中國傳統園林也是在一直發展進化的。題主的問題給中國古典園林來了一張快照,定格在某一個階段了。而現在中國缺少好的中國古典風格園林項目的現狀,基本也是因為一群外行指揮內行,行業發展畸形造成的。音樂上有一句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古典園林的未來是歷史,但是中國古典園林風格有待更好的應用。


作為一名景觀設計人員,基本沒有在知乎認真回答過專業相關問題,或許源於不夠自信,也著實可惜。在此寫下自己的一些隻言片語,可能不夠準確,願望者提出意見並多多交流。

我的困惑也許也是大多數造園之人的困惑,一種自我認知的缺失,這也存在與其他門類的文化體系中。從傳統園林的發展晚期(成熟期)明清至今幾百年,經歷了戰爭時期的荒廢,沒有宅園可完好留世,雖有跡可循,也只能停留在簡單的修復層面,遠不能達到還原的程度。等於說保存已是難事,發展就更別提了。在此要向老一輩學者致敬,有了如童寯、劉敦楨、陳叢周等老先生們嘔心瀝血地研究,我們對古典園林的認知才具有更詳實的理論依據。

眾所周知,文人對園林的影響是巨大的,區別於匠人的營造,主園之人不僅要懂畫理與詩境,還要有情懷。這是我輩所缺失的。如今大學景觀教育,多採用西方理論作為基礎,有些老師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導致學生要麼是陷入對西方現代主義的盲目崇拜,要麼被古典園林的固有形式所綁架。時代背景下,傳統園林發展的尷尬在於文人學派的淡出及公民性的上台,與文人追求精神的超脫不同,公民需要功能的極大滿足。景觀設計師們可以反思下,我們哪次方案的立意與布局不是從功能角度出發(意境的實現的確是耗時耗力的過程,又容易陷入過度解讀的誤區)。公共景觀要是不設立可供大媽們肆意舞蹈的場地都不好意思稱為完善(誇張地說)。

現在的年輕設計們,包括我,對傳統園林大多沒什麼熱情,遠沒有現代主義空間與形式來的讓人興奮,其實是不了解,思考也不夠。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就有位老者試圖給過我們答案,他就是馮紀忠先生。可當時的價值觀容不得他做這方面的創新,所以他至今留世的作品少之又少。你去看他的方塔園,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至今也沒有人在「中國性」方面有比他更好的嘗試了。馮先生對於曠奧度的把握以及將意動空間的實驗用於園林空間的營造,具體可看他的著作《與古為新——方塔園規劃》,收益頗多。

再如王澍、董豫贛等從山水畫意入手,營造類似山水趣味的居游空間。傳統江南園林的山水摹本,由於尺度及成本,或許很難用於當下造園,但其蘊含的空間意蘊卻是豐富而可用的。王澍的水岸山居,游於其中讓人興緻盎然,類似於登山,從下至上的攀登空間時而開敞時而迂迴,曖昧的光線讓人有種置身於洞府中的錯覺,直到屋頂豁然開朗,起伏的瓦山盡收眼底。

今年中國美術學院的畢業設計主題是山水相望,景觀系學生在傳統造園的現代化運用上,做了很多新穎的嘗試,都很有趣味,這個就不上圖啦。

因為最近也要拍一部有關宅園的小短片,所以準備關注題主所說的紀錄片。關於題主的問題我想說,前輩們從幾乎斷層的文化中艱辛地探索發展之路,找尋自我的認同,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是園林復興中小小的一塊基石,用以鋪設後人們更為多元的探尋之路。既然是未來,就留到未來見證,承接好當下便是我們造園人的本分。


這個問題,其實本不應該由造園的人或者學造園的人來回答,因為我們花了一些年的心血在裡面。人在裡面,就容易看不到本質。當局者迷,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不談優劣,因為那都是喜好,帶著太多感情色彩,我本人對中國園林也並無特別的偏愛或貶損。那只是諸多景觀風格中的一類。

早在今年初,我們為了一個新的項目,對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過較為詳細的調研,結果發現,在全國超過1500項申報通過的非遺之中,絕大多數,如今活得異常艱辛。有少數發揚起來了,當你總結它們的共性時,你會發現,發揚起來的那部分,絕大多數,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

我想說的是:這與中國傳統園林的處境,何其相似。離開了人的生活,便與主流漸行漸遠,遺產之所以是遺產,就是因為沒有人關注、沒有人熱愛,沒有人使用,沒有人傳播。

在衣食住行裡面,園林離的最近的,無疑是住。每一座城裡都有無數的樓,每一個樓盤裡都有數以千計的人,然而,在今朝地中海,明日東南亞的造園浪潮里,中式傳統園林總是那麼小小眾的存在著,原因無外乎三個:

1.營銷噱頭弱

2.性價比低

3.研發難度大

舉一些栗子來方便大家理解。

比如假山,設計師不會畫,施工單位不會堆,分包專業隊伍,就意味著另一筆花銷與更多的資源整合,意味著時間的不可控性增強,也意味著銷售時間節點風險的增加。而即使上述的你都做到了,一個花大力氣堆出來的假山,可能還比不上一棵姿態優美的孤賞樹來的震撼。這就是尷尬。

也許有人會說,假山也可以做得很好,我們曾經找到過怎樣怎樣的。是的,我也見過一些令人嘆為觀止的豪宅項目,做出了嘆為觀止的中國傳統園林。然而,當你走進豪宅領域,你還能否認自己的小眾么?

那麼未來在哪裡?我覺得我們可以看看兩個地方:

一個是日本,一個是香港。

前者的傳統園林非常獨特,我相信每一個學習園林的人,都至少能叫出枯山水、石燈籠。而如今的日本景觀,則完全跳脫出傳統園林的框架,變得更現代,更經濟,也更貼近人的生活。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而傳統園林的諸多元素,成為了現代日本園林中的點睛之處,在解構中繼續得以發揚光大。

後者則經歷了漫長的殖民統治時期,中西文化的互相衝擊加上土地的稀缺,讓香港的景觀不失傳統又非常務實,九龍城寨公園是這樣的感覺,香港公園也是,很多香港的小區,都會有一種略略時髦但又中國的感覺。

一句話:革自己的命!

這就是發展,在變化中妥協,在妥協中繁衍。中國傳統園林也需要這種進化。

其實,有一種中國傳統園林如今已經走在了前面,當我們還把目光放在北方皇家園林與江南宅院的身上時,嶺南園林已經做出了進化,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去看看星河灣之類的項目,其實你很難界定那種景觀風格,你可以看到一些熟悉的西方造園手法,但你也可以看到漂亮的黃蠟石堆砌駁岸,看到整齊又曲線的園路,看到有些中國又有些東南亞的植物組團。這就是被市場所認可的進化。

所以我想,中國傳統園林的未來,本不該像一塊巨石橫留在世界園林的文化長河之中,而該是一艘扁舟,在這條長河中順水而流,水載著它,卻不知不覺走遍了世界。


1.接受地位衰退的事實。「古典園林」有本身最適合乾的事情,比如營造意境,營造豐富體驗,與古典文化和美學聯繫緊密,強調人和環境的互動關係。但它強出頭就不好了,古典園林在全面審視自己的局限性之前,不適合充當建設現代人居環境的排頭兵。就科學性和適應性來說,古典園林是狹窄的。就專業範式來說,一個「景觀」就能把「風景園林」沖的七零八落,被逼到只有談學科名時才會說「風景園林」,其餘在社會各介面處都找不到,足見現代生產生活中適應性受到的孤立。

2.把話說明白。傳統營造中,有益的經驗該科學論證的就去論證,該整理成方法論的就去整理。現代的園林人別還抱著「天地人神道」當擋箭牌,故意不把話說明白。「玄學」當然能讓自己很安全,便於行業高層控制話語權,但在社會建設中,把自己端起來,在多工種各行業合作的現代人居環境建設中,標準化的交流合作受限,著實讓人哭笑不得。這方面別說日本,韓國都比我們做得好。

3. 注重科學性的培養,主動尋找與相關學科及行業的介面。園林城市搞了那麼久,還是搞成了被批了半個世紀的城市美化運動。在解決綠地雨洪管理,生態系統服務,宜居和可參與性上醜態盡出。有人一批,就兩手一攤「這不是我的工作哎」。不客氣的說,越大尺度的問題越無能。這無非是專業科學性的缺失,以及園林培養體系的嚴重弊病。

還是回到了那個老問題,建設現代城市空間,需要有那麼一個專業頂出去,因為歷史原因園林最適合承擔這個角色。但古典園林應該認清自身和大環境,充分發揮自己在解決某些問題上的優勢,一樣大有可為。切不要固守早已變了背景的價值觀,削足適履。如果挑水挑成皇帝了,在考慮的問題還是還是「要不要換個金扁擔」,就令人唏噓了。


中國傳統園林向來都是私家園林為主,而現代社會更追求公共空間,所以國外的園林景觀能大行其道,但中國古典園林自身有很多可以汲取的精華,所以我認為,中國傳統園林會在很多的私人場地(住宅會所)使用,而在公共場地(公園,廣場)可能會採取保留其神而去其形的做法。ps現在大家都交口稱讚日式園林,但是中國園林的魅力卻被忽視讓人很遺憾,園林人還要多努力啊。


房地產園林永遠談不上中國園林


首先宏觀來說,個人並不看好傳統園林在未來普通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時代的背景與特色已經改變的太多,服務對象上的大眾化,功能需求上的多元化,空間形態上的開放化,生態環境上的地景化,營造技術上的數字化…這些是我暫時總結出來的現代景觀上的特點。 與之相比,傳統園林的私人化、單一化、封閉化、微景化、經驗化,都是限制傳統園林在未來得到廣泛應用的方面。

不過這並不標明傳統園林就此死掉,它在未來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這種應用可能會走向一些特殊情境的處理。比如:

1.古代傳統園林遺產的保護與修復。這個就不贅述了。

2.傳統營造概念性手法的研究與拓展。概念性,而不是僅僅對錶象的複製與組合。這個偏重與理論,而且在相當長一定時間內,我認為能得到切實應用的可能不大。前段時間劉濱誼來我們學校講座,講的是「尋求中國的風景園林」。他口才很好,講的也生動,不過對於傳統的、古典的風景園林到底怎麼應用,他也沒講清楚,或者說我沒聽明白。反而是他對生態設計的看法我感覺倒是和俞教主有點相似。

3.一些古代文化旅遊園區的建設。如果沒有傳統園林手法,就大大減少了旅遊區想要達到的古色古香的韻味。

4.一些古裝影視劇情場景的布置。想必石姐姐在看一些古裝劇時會吐槽:這場景搞得好假。。。比如新天龍八部,大理皇宮的場景真讓我吐血……所以我感覺傳統園林在這方面大有作為。不僅僅指一些影視基地的設計建設,還有一些動態的、跟進拍攝的場景設計。比如若曦怎麼在園子里走時怎麼就繞過一座假山碰到了十四阿哥。如果對古裝劇嚴格要求的話,我想這必須要有一個專業的、能從空間角度還原情節設定場景的傳統園林通曉者。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盜墓筆記的拍攝就有的期待了有木有!!

5.一些住宅區的景觀設計。雖然現代大多是歐洲風情。不過也不排除一些從事和傳統文學藝術醫學等等研究的人以及一些熱愛古代文化的人,對傳統園林式住宅區或者別墅的嚮往。這在現在千篇一律的洋樓房地產產業中倒是一個小小的上級。

6.一些狹小、封閉的空間處理。景觀設計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設計條件,而有些限於尺度與開場程度,可能並不適合用現代景觀那種大格局設計方法開展。傳統園林對小空間設計的韻味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就像日本枯山水一樣,把小空間打理成冥想禪味的空間。這也是傳統園林在未來景觀設計條件更多樣化背景下的一個發展應用。


我感覺現代景觀與傳統園林的關係就像國畫和油畫的關係,吳冠中的作品有很好的啟示,傳統園林不僅僅是符號和遺產,其中的意境才是靈魂所在,應該可以代表中國人的審美觀,因此我認為傳統園林是可以在現代景觀重現的,尤其從空間塑造的方式出發,彭一剛的書里很早就講過了。


@羅吹餅 和@沙鷗 談得都挺好。限於個人見識有限,特找來他山之石,僅供討論。

深圳市萬漪環境藝術設計有限公司朱晨:「中式園林本是文人無力改造外界世界,內化為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編夢。自己關自己,私家園林不過是文人的行酒令,指著芥子說須彌,自說自話,意淫世界。本人實在不看好古典中式園林的對現代園林設計有什麼借鑒意義。」


嚴格的傳統園林,那就是遺產了。但傳統園林的原理,和現代園林的原理融合,可以為當下的生活所用。


我覺得中國的傳統園林是和建築結合在一起的,因為在那時園林是達官貴人的專屬,他們自己的庭院,將自己的住所和遊玩的地方結合在一起的,一般的百姓是無法享受到的,因為過去的那種性質,那些人會特意去培養園林的專門人才,從而發展起來,再加上一直的追求園林,致使園林越加的美觀,技術上也不斷的提升。

現在中國受到再來文化的侵蝕,傳統技術的流失,促使中西園林文化融合,現在更多的園林規劃是從古代遺留下來的園林中學習的。

中國現在城市空間不足,商人唯利是圖,在有限的空間里,建更多的房子,小區里的算不上園林,更多的園林是在公園裡,園林和建築基本上是分離來了。

其實最好的園林就是自然,自然的山水是無法模仿出來的,更多的讓人得到近趨於自然的感覺。

園林規劃還注重風水,在傳統觀念中園林足以改變風水。雖說現在說風水是迷信,可是現在還是很注重風水的。

在未來,隨著技術的提高,和城市的擴大,小區里的空間變大,園林又會再次和建築住所結合在一起,加上外來的文化,園林中會融合更多的異域文化,風水還是一成不變的重要,並且在園林的規劃中更貼近自然。


個人觀點圍觀

可能是個人研究方向的緣故吧。對於「大腳革命」和區域尺度內」反園林「的觀點也並沒有去仔細研究。

但是個人認為目前社會上對於傳統園林的認知十分片面,對於傳統園林傳承的方法也一直沒有找到共同認可的契合點。但是這並不能否定傳統園林的地位和作用。

就如同前面提到的董豫贛老師所說 之於中國建築的傳統園林顯然並不是停留在古代文人編夢自娛的層面上的咫尺山林,而是一種對於整個中國式的內在哲思的傳承方式(說俗套一點兒就是天人合一不煩人事之工自成天然之趣那一套) 在什麼事兒都要扯上生態的今天,城市或區域尺度之上是不關私家園林什麼事兒了,但是傳承的既不可能是形式樣貌,也不可能是符號裝飾,難道對於傳統園林的認知只能停留在這種表面的物質形式上么?

更何況傳統園林中也並不是沒有類似今天我們所謂的生態、雨洪管理、防災避險這些層面的考量和體現。這是今天的我們尋不到根垂頭喪氣片面浮躁罷了。


幾句話說不了,董老給我感覺這方面研究很不錯。問這個問題,應該找學者,而不是商人。


這是一個意識的問題


中國園林非傳統而無可言,(所以筆者所言中國園林即中國傳統園林)

現代園林無有可說,故不必說。

只模仿傳統園林的外形,而不加諸表層之下的文化背景及功能,徒仿其型,不如不做。

但是!

傳統文化的斷層缺失,現代人的生活模式又快人心又躁,中國園林可……能……不……太……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模式

所以……

中國園林走向何方…… 怎麼走?

需要你……我……他……大家共奮力!


還沒看到比較靠譜的回答。先佔坑


人的園林。


首先要界定一下「中國傳統園林」的定義啊。「中國傳統園林」是個死去的事物,它未來的發展只能說某一方面的發展。


中國古典園林重意境,講求立意,山水含韻,一步一景亦生情,藝術的表達更多一點,科學的分析不是沒有,園冶不就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造理論了嗎,只是相對比,現代景觀更加強調現代科學性,從人的心理生理感受出發,從環境生態出發,從實用功能出發,強調公眾性的景觀,或許這些東西在我們的古典園林中有一定體現,但也只是體現而已。現代景觀的規劃恰恰就是以涉及學科理論為基礎,更加註重功能性和科學性。我認為,這兩者,都是在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於親近自然,創建理想人居環境的表達。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中國傳統園林的未來,無論是從造園思想,手法,還是意境的追求,與其說是獨立的發展,不如說是如何在這個時代下在景觀中得以體現中國符號。這並不矛盾啊。畢竟我們的園林真的很美啊


沙鷗說的很在理,看不到未來,就是 萬科第五園也只是曇花一現, 如果不是政府扶持 傳統園林早就完了。


最近也機緣巧合思考了一下中國傳統園林的現代趨勢,phillis.ma說的非常切棒,贊一個,現在美國主流,公共性功能佔大部分,而我國古典園林大多是文人,官僚,商人的私家園林,在思考如何將我國傳統文化通過現代方式表現出來,自己覺得意境這個很重要,除了意境,我感覺如果你對中國傳統藝術也有一定了解,比如繪畫。應該能想的更多。我了解的,比如大牛王澍的建築,將古典建築的意表現的很棒。在這條路上有他自己的特色了。我喜歡他的一句話,大意是:作為一個建築師,我首先是一個文人。


推薦閱讀:

聯合國敘利亞人權決議,中國政府投棄權票,為何中國政府總在投棄權票,而非直接投反對票?
為什麼中國航天事業相對較為發達,卻仍做不好汽車發動機?
中國園林與日本園林有哪些異同?
中國的男女性別比例失衡了嗎?情況有多麼嚴重?
近十年內,中國大陸有哪些成功輸出海外的文化產品?

TAG:設計 | 傳統文化 | 園林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