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是如何感覺到吸入氣體是否是氧氣的?
我指的是為什麼我們在呼吸時能感覺到含氧量低?胸悶?或者在氧氣含量較少的時候感覺不適?我們的肺在這時候發生了什麼? PS:譬如冬天悶頭蓋被睡覺,或者悶在塑料袋裡呼吸(危險動作請勿模仿…)
肺是感覺不到吸入的氣體有沒有氧氣的。
這個問題就好像「眼睛是如何聽到聲音一樣」。 ----------------------- 肺只是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呼吸運動,將吸入的空氣送達肺泡(最小的肺功能單元),如下圖肺臟本身是不能感受到氣體內氧濃度的差異的。
體內監測血氧濃度並且調節呼吸的部位是位於頸部的頸動脈體,它附著於頸動脈上能感受血氧濃度的變化,並通過神經講信號傳達至呼吸中樞來調節呼吸,我們也叫它外周化學感受器。
在頸動脈體的作用下,吸入氣PO2降低時,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氣增加。
但當動脈PO2下降到10.64kPa(80mmHg)以下時,頸動脈體的條件作用才比較明顯,對正常呼吸的調節作用不大,僅在特殊情況下低O2刺激才有重要意義,如嚴重肺氣腫、肺心病患者,肺換氣受到障礙時。 題主裡面提到的情況當然不屬於此類。 那麼,感覺到的又是什麼呢? 人體是很美妙複雜的系統。調節呼吸的外周化學感受器不僅僅感知氧氣的變化,也感知血液CO2的濃度,還有H+離子的濃度,當這些值變化時,也能夠調節呼吸。 另外,人腦中還存在有對CO2變化敏感的中樞化學感受器,也能夠感知體內CO2濃度的變化,從而調節呼吸。 人體對於CO2濃度的變化比對氧氣濃度變化更為敏感,動脈血PCO2隻需升高 0.266kPa(2mmHg)就可刺激中樞化學感受器,出現通氣加強反應。所以應該是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導致的不適感。
之前學游泳時有考慮過這些問題,結果如下:缺氧嚴重會頭暈,肺中二氧化碳濃度高了會促使呼吸運動,而氧的吸收是被動運輸(濃度大的地方向濃度小的地方遷移)……
環球科學2012年5月號
總第77期誰在設定屏氣極限Michael J.Parkes科學研究和日常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多數人在最大程度地吸入空氣後,最多只能屏氣一分鐘左右。但單靠肺部所能容納的氧氣可以支撐大約四分鐘,同樣,在一分鐘這個限度,需要呼出的二氧化碳在血液中也尚未積累到有毒的濃度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Patrick A.Flume和Helen R.Harty、 John H.Eisele得出了相同的結論,他們的實驗顯示,無論是肺移植病人(肺與腦之間的神經連接中斷了),還是脊髓全麻的病人(胸肌的感覺感受器被阻斷),都無法長時間屏住呼吸
檢測氧氣和二氧化碳弄得的化學感受器都沒有參與屏氣機制。唯一可以檢測血癢濃度的受體位於頸動脈,檢測二氧化碳濃度的化學感受器位於頸動脈和腦幹,腦幹控制著規律呼吸燈不受意識控制的功能。如果達到屏氣極點的感覺是由氧氣的化學受體引起的,那麼一旦沒有反饋,人們就應該會把自己憋到昏迷。但Karlman Wasserman的研究表明,即使切斷頸動脈的化學受體與腦幹之間的神經聯繫,病人仍然無法把自己憋暈
1954年,Ward S. Fowler記錄過這樣的現象:實驗者屏氣達到極點之後,即使只是吸入一口窒息性氣體,也能立馬再次屏氣,甚至第三次屏氣,儘管這回事血液中的氧氣濃度變得越來越低
那麼是什麼決定呢?
上世紀六十年代,倫敦翰默史密斯醫院做了一項屏氣實驗,兩名神志清醒、健康的自願者同時接受麻痹,一靜脈注射箭毒素的方式使全身骨骼肌暫時性麻痹。結果兩位自願者屏氣了四分鐘,最後監控的麻醉師發現,他們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高的驚人,於是中止了實驗。麻醉劑的效果過去後,兩位自願者都表示,既沒有感到窒息的痛苦也沒有覺得任何不舒服
上世紀七十年代,Mark I.M. Noble僅僅麻醉了兩側的膈神經,是的只有膈膜麻痹。使用這種方法,受試者的平均屏氣時間延長了一倍,而且降低了屏氣時常見的不適感
因此,科學家推測,隔膜通過長時間地主動收縮,來使胸腔保持擴張,從而達到屏住呼吸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沒有長時間地自主收縮和舒張,隔膜會向大腦發送刺激信息,而屏氣極點的出現,可能就是因為大腦受到了這種刺激。在膈膜長時間收縮的過程中,大腦一開始也許會收到一些模糊的信號,讓我們隱約覺得不舒適,但最終信號刺激會變得讓人難以忍受,這是就達到了屏氣極點,人會忍不住喘氣。隨後,自動節律再次控制呼吸。
------------------------------------------------------------分割線--------------------------------------------------------
僅作摘抄感興趣者可以看看原文推薦閱讀:
※哪些新事物的出現,引發了醫學領域的變革?
※沒有醫學基礎的人,如何系統學習解剖學?
※經典的醫學英文教材有哪些(包括基礎課程和臨床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