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專業書籍怎麼做讀書筆記?
一般我自己的專業書籍就在書上做筆記
但是如果是借來的專業書籍,或者是電子版的專業書籍要怎麼做筆記才好?比如說曼昆的經濟學,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學史,東北財經大學的中級財務會計這類書的知識含量很多,如果光是閱讀,很快就忘了很多,所以應該怎麼寫讀書筆記才好PS:請不要回答「讀書筆記一般有批註、摘錄、提綱、心得等幾種...」這種在百度上一搜索就有很多這種類似的回答,太籠統概括了。
請具體到專業書籍該怎麼做謝謝
不好意識,回答有些文不對題,你的問題並不是都是筆記,而是閱讀的方法就不對。我的回復中包括一些閱讀、筆記和其它內容。如果有其它問題,在留言。
閱讀專業書籍最開始最基本的東西耐心,別想求快,多花些時間和精力把基礎概念搞清楚,深入的進行理解,別在意別人的速度.
我自己閱讀專業書籍的目的如果是為了學習和理解,不會只局限於一、二本,會花時間時間收集書單,然後做主題閱讀。
對於閱讀專業書籍,可以試試:- 主題閱讀
- 名詞辭典
- 讀書筆記 +思維導圖
- 講故事
1、名詞辭典:初期最大的問題,對要把一些專業名詞搞清楚,理解每個詞是什麼意識,不是書中的歸納試著用自己的話把對這個詞的理解寫下來,盡量通俗一點,隨著你理解的加深,不斷的修改。一些專業辭彙的理解程度往往決定你閱讀時的效果。
2、主題閱讀:在這個時候,不要只讀一本書,最好進行主題閱讀,準備20、30本書籍,一起閱讀。有些書可能很爛,但有時能把一個的概念講解的不錯。一本看不懂就換一本,對於重要的概念和觀點會在不同的書籍中反覆出現和闡述。
3、讀書筆記+思維導圖:
通過思維導圖先大概劃分出一個整體的框架,專業書可以按章做,先把每一章的重點總結出來。針對某個細節,書中說可能會非常精彩,這時把書中的部分內容摘錄做成讀書筆記。剛開始時是記錄要點,在後期整理時會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和閱讀時的心得。有時會單獨把心得和想法做成單獨的思維導圖,把這些想法從新匯總、提練之後會非常有價值。做思維導圖時,如果書非常好,也有充分的時間會進行4、5遍的調整。- 第一遍開始把書中所有的要點都做出來。
- 第二遍自己的理解對做出的思維導圖要點做成整合和調整。
- 第三遍開始進行刪減只保留對自己有用的部分。
- 第四遍把這個導圖按照5W3H的方式從新做一個思維導圖
- 第五遍把這本書的內容放到個人行業的知識樹,進行補充和擴展。這個知識樹通過閱讀、實踐和自己的反思積累而完成。
4、講故事
有很多東西非常難以理解,這時可以試著把編故事來講解這些概念,看你能把故事編得多好。試著用傳播你學到的東西,並把它跟現實連接起來,把你的心得寫出來放在Blog上、做PPT、思維導圖,5、對於你上面提到的幾本書:-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跟《一堂經濟課》一起閱讀,先把經濟學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清楚
- 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學史: 搞清楚,書中講解了多少個流派,每個流派的特點是什麼。如果實在看不明白,尋找每個流派的著作,繼續深入閱讀。推薦跟傅佩榮《哲學與人生》一起閱讀。
- 中級財務會計:去看看《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餃子館和高級餐廳,哪個更賺錢?》
- 清華大學出版的Java6基礎教程 :把語法看幾遍,然後搭建一個Java編程環境,開始敲代碼.在寫代碼的過程,慢慢就能理解,如果你光看書不動手,那你永遠也學不會。
- 利用網路進行搜索,比如看看維基百科對於概念是如何理解的
- 花上幾天時間去圖書館,大量而快速的翻書,看看哪本書能解決這個問題。只讀跟這幾個問題相關的部分,做筆記。
首先通過事先對書籍的了解、對序言和各章頭尾的閱讀明確書籍的總論點和分論點;
接下來帶著「作者是如何論證這些論點」的問題開始從頭到尾的閱讀;
筆記方面,應該記錄的就是作者的論點及其論證邏輯,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需要記錄書中一些例子等。而最終的讀書筆記,就是自己梳理出來的書籍論點和論證邏輯,是自己閱讀、理解與思考的產物,同時這份筆記亦有利於自己日後和他人對該書的理解。當然這閱讀方法是比較普遍適用的,但讀書筆記也不是這麼千篇一律,可以選擇一個自己理解比較深入或者感興趣的切入點進行分析與拓展。當讀的書和文獻有了一定量的積累,讀一本書、做一本書的讀書筆記時,就都不會只局限於這一本書上,思維就會有很大擴展,也許就不會像一開始那麼惆悵讀書筆記要怎麼做了。理工類的筆記不像文科的筆記。文科的筆記可以是寫語句摘抄、文章綱要、讀書心得、批註等等。理工類的筆記就不同了。理工類的筆記可以記一些你沒有學過的知識,最主要的是原理、公式、重要的數據和方法,概念就不要記了,只要理解就好,因為概念什麼的在哪都能找到。還可以記一些你看書或聽課的時候一是理解不了的東西,以後可以回過頭來思考,或是查找資料,或是詢問老師。至於文科的書籍,你可以這樣寫:如果你覺得某一段文字寫得比較好的話,你就把這段文字摘錄下來,並在旁邊寫上摘錄下來的原因;如果你覺得某一段文字寫的和你的意見有出入,或者你感覺一段文字講的內容不夠清晰或者是講的內同不夠全面,或者你看完某一段文字有所收穫,你可以寫批註;如果你看完一本書後,你有所領悟,或者是有什麼感想,你可以寫讀書心得;如果你看完一本書,對於這本書所講的內容有了一個綱要性的理解或者是全面的理解,你就可以寫文章綱要或者是文章提綱。老一輩的學者,尤其是文史類的,都有製作卡片的習慣,具體方法百度和知乎上都有,你可以自己去搜一下。
我寫了一篇,您可以參考:如何做讀書筆記:給上官小妹的回信 - 讀書無用 - 知乎專欄
不敢說自己很有經驗。只是分享一下。過去會覺得做讀書筆記非常重要,後來發現做筆記還是一件特別累人的事情,甚至有時候做筆記的時間比讀書的時間還多。我自己偏好把筆記寫在本子上,以期達到看筆記就能想起書的內容,不用老是去回頭翻,所以我對筆記的要求就是能夠完整反映書本內容。再者,在多年的考試之後我也發現,無論我怎麼總結,都無法比作者原句描述來得準確,所以筆記全部是抄的書本原句。基於以上3點,為了節省筆記的時間,我的方法是筆記盡量簡潔系統。尤其對於專業書籍,會慢慢看確定自己明白了知識點的內涵,會過一天到兩天才做筆記,甚至有時候看到後面幾章才回頭寫筆記。這樣的話,可以把記憶中剩下的,和書本的完整體系做對比,做筆記的時候就可以做到有主有次,把仍然想不通的做標記,在做筆記的時候再看一次那個知識點,把容易理解的,在筆記中很簡略地解釋一下就行。(這個對比很重要,因為你會發現自己遺漏了什麼,理解錯誤了什麼,哪些點之間其實是有聯繫而當時沒有發現的。對我自己來說,一般回頭做的筆記,會比第一次看就做的筆記記得更牢,理解更透徹,而且順便鞏固了記憶。用學術一點的說法,第一次看書就抄的筆記是被動理解,回頭做的筆記是主動吸收。)做筆記的時候,特別是專業書,很多時候標題已經自成一個系統,但是這個系統不見得和自己的理解一樣。我會按自己的理解來把概念分類(當然按照原書的系統走也不錯)。重要的概念肯定是原句抄啦,次要的只要抄點關鍵詞就好。(通常我的體系和作者的體系差別在於我對於概念的理解方式。比如說,之前看經濟學原理,它開頭有一大段講怎麼看經濟曲線的。這種曲線圖我高中就會看了,筆記裡面就只會畫出它的曲線圖,而它啰嗦的解釋我就不會做筆記了。再比如說,作者可能按地區順序來講述歷史,先講德國再說法國英國之類,而我可能傾向於按時間順序來看這些理論之間的相互影響,那我的筆記就會跟原著不一樣了。)
未來的未來再翻回筆記的時候,就可以隨意地添加內容。我的意思是,比如說看的第一本是經濟學原理,從微觀和宏觀兩部分來分,然後某天看到了可樂經濟學這種行為經濟學類的書,就可以在微觀那裡增添章節或者掛靠章節的筆記。這樣經濟學的筆記就是一個文件,不用到處找哈哈。。。主要是我自己涉獵的範圍太廣,這個不是很推薦大家哈。。。而且會弄得筆記有點亂。
其他的像讀書感想的系統概念之外的東西,一般不會放到筆記里,因為不想弄亂系統。這些感想不僅影響美觀問題,而且非常影響自己對概念系統的把握,像一堆雜音。。。尤其是某天回顧筆記的時候,再次看到這些感想,只會強化自己當時的感受,那麼同時也就是局限了自己的思維在當時的感受上了。所以感想,靈感之類的還是另外寫博客上。最後,重點的重點的重點,筆記是用來翻的,不是用來放的。所有的筆記都是為了以後回頭能看懂的。未來不會拿出來看的筆記,那現在也別浪費時間寫了。反正記沒記筆記都是要忘了的,還不如節省現在的時間干點別的事情。我的閱讀方式:
書,一支筆,一打白紙。帶著目的去讀,所以要選擇好主題。隨意寫字,按照文字畫流程圖,或者在了解了辭彙後自己嘗試組織成目的效果。種種行為有一個額外的作用,放慢讀書的節奏,讓出思維的時空。真真有用,有價值的東西我會寫成文章或博客,而且相對較少,花費的資源不多。這就是產出,證明我看過,已經理解,記下了最最重要的東西。後面需要就可以直接參考自己的精鍊過的產出,而非原始文檔。找重點,基礎知識劃比較,標點符號標記。
歷史系公共課的老師推薦了一款軟體,我正在用它寫這門課的論文,覺得不錯,推薦之。mybase
myBase 是一款用於分類管理自由格式資料的資料庫軟體,對個人用戶在微軟視窗( Windows )桌面上 實現文檔、知識、筆記、日記、圖片和網頁的分類管理任務相當有幫助。 與傳統意義上的資料庫軟體不同,myBase 通過內置的 RTF 編輯器接受圖文信息的輸入,並按樹形 列表分類保存,同時接受任意磁碟文件作為樹形列表條目的附件。 myBase 提供了更好的方式使知識/信息的捕獲、編輯、組織、查看、索引、搜索和分享變得更快捷、更容易。 並且還提供有不少的插件軟體和實用工具,便於進一步簡化操作/管理所保存的資料。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106446.htm。
切記要給自己設置讀書進度壓力,研究做學問是慢工出細活沒錯,但自控能力之差如我最後只會用更快的速度把自己好不容易積攢的一點點想法遺忘,或者問題越鋪越多,弄到一篇文章無法容下,連自己也解決不了。讀專業書
淺層次的要要求是記住 深層次的要求是理解並且可以運用。要達到深層次,一定要參與進去,所謂參與,就是自己寫出不懂的問題,寫出自己對某一句話的批評和感想。
不參與進去,你一直在水面上飄著呢。思維導圖的建立在參與過後效果更加明顯。而且,千萬要注意。你自己不專不行,不要快餐,多讀幾遍,自然融會貫通也。
標書頁,就是一個很好的複習支持的方法。強迫自己在每一次的重讀中,都有新的發現。
祝學習愉快。樓上已經說了這麼多了,都覺得說得挺好的,有教方法的,還有告訴好的軟體的。我也還再補充一點吧。我個人喜看紙制的專業書籍,我手中需要的是一支鉛筆和一塊橡皮。因為鉛筆本身就不適合多記東西而且易於修改,所以需要對你所要記下的東西在腦中進行壓縮,你也可以只記住它的一個關鍵詞。覺得不好可以直接修改。我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做筆記時做得很詳細,好,我在這上面花費我大量的時間,這個時間可以說是我總結語言所需要思考的時間和寫字所花費的時間。然後好不容易終於記完了,自己後來翻過一次兩次之後就再也沒有看過。最後是忘得差不多是一干二盡,到頭來是花費了稿紙,花費了時間,更花費了自己的心血。所以後來我就只做關鍵詞筆記和運用費曼定律來記住它,(總結的前提是腦中要記住些知識,才有可能進行總結)。就在每頁書的左上角記下他們,對於那些一看就懂的當然選擇跳過記筆記。這樣當我每看完一章再次翻看每一頁的左上角想想自己能不能將它轉化成一句話或者是幾句話。自己在這麼做的時候很快就可以在腦中建立知識體系,然後再將這些知識壓縮。留下最重要的。在前言空白處寫下來。每一章都如此。最終你只需要記住你寫的這幾句對你最重要的話,然後對它在進行壓縮,留下的就是你要總結這本書的。當你再回憶的時候,然後再解壓縮就可以。我覺得沒有能比這種方法讓你記住更多的了。因為沒有哪本書沒有大量的費話(這些費話就是這些關鍵詞的解釋,現在你已經不需要它了,它們自然就是費話了。)。這樣了,你還需要怎麼總結。你所做的就只是把你最終的幾句話通過想辦法將它們聯繫起來。最後再說一句,理解的知識也依然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忘記,一個周后還是要翻看一下。
生活中,很多事情大家都已習以為常。睡覺、走路對成年人而言,不需要太多的專業技能,但對新生兒、幼兒還是有點陌生。經過漫長的摸索與實踐,人才會在睏乏之刻,主動睡覺;在走路時,有意避免摔跤。即便成年了,人還是不斷地去練習。
讀書之路,也是如此,需要日益精進。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作者從事傳媒行業多年,閱「書」無數,自然有一套讀書的方法。書中介紹了讀書的19個小竅門,適合每位對閱讀感興趣的小夥伴。
這本書不是教你單純的記憶書中的內容,而是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智慧」,並能夠靈活運用到生活中的各種場景。
也許,你會覺得我說起來有點誇張,但接下來的案例可以讓你的腦洞大開。
一、做好筆記是一切的基礎
作為書評人,我也有做筆記的習慣,每看完一本書都會幾頁的讀書筆記。寫讀書筆記之前,我並沒有看這本書,按照自己的風格去整理、歸類一些零碎的知識,為寫作提供一些原始素材。
以上圖片,我摘抄了重點內容,並按序號依次記錄。
這樣做的好處有二點:一是,給筆記一個量的分析;二是,短小的片段容易辨析與拓展。
而本書的作者,提出了另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更具有普適性。它可以概括為:三項信息+兩大要素。
三項信息為:
寫讀書筆記的日期
書名
作者名。
這個要素很簡單,可以迅速讓你回憶起自己讀書的場景。
兩大要素指:
摘抄重要內容
評論和感想
摘抄可以用一種符號「」,評論可以用另種符號「@」。摘抄不用省略,保持原味。評論可以是對摘抄的感想,或是對文本的體驗。這是思想的倉庫,為以後寫作輸出屯糧積穀。
二、創意來自讀書筆記的重構
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揚在《創意的生成》說過:「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
接下來,看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如何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他首先做了一個課題,名為「只用一本書提高工作能力」。
一個月後,他信心滿滿地讀完了三本書,記錄了以下要點:
A:倡導保持工作與生活之平衡的書,作者是一位女性管理者(已婚)
B:講解如何與異性交流的書,作者是一位大學教授C:提倡「讓婚姻為工作提供助力」的書,作者是一對會夫婦。
接下來,作者做了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他用C書的觀點解決A書、B書想對立的問題,再以A書的角度觀察B書、C書的事例。
總之,就是讓三本書互相爭論,最後的裁判是作者本人。
最後,他寫了這樣的筆記:
.論點一:結婚的好處與壞處分別是什麼?(要點+評論)
論點二:該選擇怎樣的結婚對象(要點+評論)論點三:沒異性緣的人要做些什麼讓自己受歡迎?(要點+評論)
結果,他真正做到了「讀書是一劑良藥」,因為他不僅解決自己的工作問題,也幫助了他人擺脫了生活里的困擾。
三、給讀書筆記找個「家」
我讀書的時候,會選擇一支流暢度高的水芯筆,一個書寫體驗較好的本子。
至於讀書筆記,就雜亂的堆在書桌上。這種竊喜之情,很快被《如何有效閱讀書》的作者打破了。
他在家裡專門騰出了一間屋子,來安放讀書筆記。筆記本大大小小30來本。他想重讀一本書,要先重讀這本書的讀書筆記。筆記就是檢索的線索,按著這跟線,不斷地擴充內容。
因為規划了這麼一個地方,他節約了很多時間,所有的精華都在讀書筆記上,不管什麼樣的問題都可以從筆記里「按圖索驥」。
這樣的讀書生活,就是一種幸福快樂的生活。讀書「生產力」提高了,讀書人的壽命不就相對延長了么?
後記
在愛書人眼中,書就是睡前陪伴的溫馨戀人。它不會拋棄你,只會滋養你的容顏與身體。每次遇到一本好書,每次寫下一段深情的話語,都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我們需要麵包、空氣、陽光,也需要更深層次的靈魂生活。而讀書,做一次讀書筆記,就是改變思考方式的起點,雖然只是隻言片語,卻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奇蹟。
因為,挫敗之時,你讀過的書,做過的筆記,就是最好的一劑精神良藥。不要等到心理受到困擾,再去找心靈雞湯,那時候收效甚微。
學而時嘻之 提到的讀書方法:[用強力研讀書(上)](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376)[用強力研讀書(下)](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380)
用evernote做好筆記,用xmind做思維導圖,便於梳理和理解,加深記憶。
我習慣在看專業書的時候,先做整體的框架,通常是一章為一部分。在讀每一章的時候,再根據每章的「節」再來分小的部分,這樣細化到每一節的主要內容,甚至是每幾段或一段的內容總結,將主要要點記錄下來,類似歸納中心思想,如果是一系列或整體都重要的內容,我都是整段摘抄,這樣同時也是增加一遍記憶。我當時是讀通訊類的專業教程書,還是英文的,所以總結更重要,否則很容易過去就忘了。總結起來就是整體以章為單位做導圖,知道整本書結構,然後每一章的內容再細分做記錄。如果書是要看好幾遍,這個筆記還需要更新,基本上第二次讀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內容前一遍看的時候是有錯誤的,總結的內容會精簡或刪除。
我的讀書模式
目前,我的自主閱讀模式主要是基於兩本書而形成的,一本是《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韓】鄭會一),另一本是《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日】奧野宣之)。從前者吸納了作者關於讀書的遞進式過程以及分階段設定目標的方法(讀任何一本喜歡的書→100天讀完33本書→1年讀完100本主題書→1年讀完365本主題書),從後者中借鑒了具體的做讀書筆記的諸多方法和細節。除此之外,還結合了我自己的閱讀習慣、作息時間以及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特徵等,逐步形成了現在的模式。
首先,設定好自主閱讀時間及時長。我的自主閱讀主要是在工作日,周末家庭事務比較多:陪伴家人、運動健身、家庭美食、大掃除、超市採購等等,只要有空閑都用來陪孩子做遊戲、講故事、念英語、讀百科或者戶外活動了,現在講究高質量陪伴,因此只要孩子在身邊我基本不安排自己的事情,甚至看手機都很少很少。等十點多孩子睡覺了,還要去跟老公溝通交流一下近期的事情或漫無目的地閑聊,這也是夫妻之間不因孩子而疏離的必要環節(工作日我們家每個人的作息時間很固定,基本沒有太多閑聊時間)。
我沒有熬夜的習慣,更崇尚早起。曾經嘗試過晚睡,晚上效率不但不高,而且還影響白天的狀態,且直接影響身體健康,所以我現在選擇早起。周一到周五,我會6點起床,半個小時洗漱完畢,然後一個小時瑜伽,之後吃早飯準備出門上班。上午8-10點集中處理工作事務,無特殊事宜在10-12點可以自主閱讀兩小時。中午可午睡半小時。下午工作事務一般比較少,能自主閱讀3-4個小時。6點下班後做飯吃飯收拾大概用兩小時,8-10點高質量陪伴孩子,10點後和孩子一起洗漱睡覺。由於我是在國企上班,日常事務比較少,遇到忙的時候幾天沒時間讀一頁書的情況也有,但大部分時間一天至少能保證4小時左右閱讀時間。
其次,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我自己更適合採用「慢讀」、「精讀」的方式進行閱讀。現在提倡「快速閱讀」的比較多,我個人嘗試過後還是不喜歡,總覺得太功利,而且我還固執地認為,快速地淺嘗輒止不如深度地浸潤在作者的思想中來得過癮。當然,如果遇到實在不感興趣、購買失誤的書我也會用半個小時快速翻閱之後扔在一邊。
閱讀的同時我會在書頁上做各種批註(批註中也有我自己的顏色、符號使用習慣),或者寫下那時那刻的各種所思所想,有對書的評論、有對自己相似經歷的記錄、有對作者觀點的疑問,也有讀這部分時的心情記錄等等。
除了小說之外,我閱讀的大部分書都會邊讀邊做筆記。筆記量的多少依據書和我的思想契合度而定。有的能做幾十頁,有的可能就一兩頁了之。即便不感興趣的書,我也會把書名作者出版信息等記在筆記本上,並寫下自己的感想或評語。
讀完之後依據情況再將筆記進行二次瀏覽,加工成一篇可發布的正規文字。我目前正在做的就是在輸出文字中儘力使自己獨立思考部分的佔比增加,而非簡單對作者觀點的摘錄和整理。
寫筆記時,我採用的是一邊摘錄我認為重要或想要重複閱讀的句子、觀點、事例之外,我會在每一個摘錄後面附上我自己的思考、感悟或懷疑。有時也有長篇幅的閱讀感悟或靈感,甚至是延伸出來的隨想日記都會記錄在裡面。摘錄內容的取捨原則就是:你是否準備日後常常重讀此句子或段落。
讀書筆記我會定期重讀,重讀感悟也會記錄在留白處,每次重讀,都能從中收穫許多靈感。
這樣的所讀、所思、所想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筆記本變得非常有趣,會成為一幅幅自己思想成長的軌跡圖。
最後,做好年度閱讀計劃,設定階段性閱讀主題。2017年我的第一主題是早期教育(60%),第二主題是閱讀/思考/寫作方法(30%)。計劃2018年的第一主題依然是早期教育(40%),第二主題會是古今中外經典名著(40%)。
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100個人就會有100種閱讀模式,沒有孰對孰錯孰好孰壞,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希望你也能儘早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套模式,然後堅定地讀下去。
( 聲明:文中文字均為本人原創 )
一直用思維導圖建立框架 Evernote記錄細節 躺在床上可以用手機拍下,然後整理
閱讀是一件需要動手與動腦的事,因為懶於動手、懶於動腦才是放棄的關鍵因素。
所以,我在這裡要提供的是如何在閱讀的時候動手和動腦的方法。
一、多數人閱讀的狀態及原因
以前,聽到一些行業大咖說自己每天看一本書或者每周一本書的時候,不能更興奮激動。我以為讀了連起來能繞地球一圈的書,就一定能夠獲得進步、舉手投足之間興許還能看到一絲仙氣繚繞,哦不是,是騷氣(文人騷客沒錯嘛)繚繞。然而,事實是,有許多人在看過很多書後,仍然會迷惑,會問出「讀過很多書都忘記了,讀書的意義在哪裡」,有人回答說什麼「就像你吃的飯,會長成你的骨你的肉」,對於這個回答我只想說三個字,去你的!不知道這句話誤導了多少人,那些問出這個問題的人,說明了他們本身的閱讀習慣是有問題的,一切不使用方法的閱讀都是耍流氓!
暴飲暴食雖然能解決你的飢餓,但根本就是一種不健康的飲食方法,用這種方法讀書的人,被叫作「書獃子」。
讓大多數人成為了「書獃子」的原因當然可以歸究給學校了。學校在學生處於小學的時候,能夠很好地教導學生擁有基礎的閱讀能力。一旦過了小學,所要閱讀的書籍難度增加,而初中的教育甚至更高層次的教育並沒有給予學生更好的閱讀教育,學生讀不懂的課文,可以去買一本「一點通」教學輔助用書,連老師都在用呢。在背多分的應試環境下,也引導了學生只背不理解,導致學生閱讀無能。從此以後只願意閱讀一些像辣條般讓人過癮的小說。現如今,太多的資訊跟太少的資訊是一樣一樣的,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現在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因為他們讓人不需要面對困難與努力,就很容易地整理出自己的思緒,讓人漸漸失去了思考與理解的能力。
二、如何動手?
閱讀是為了獲取知識與經驗,因此既不動手又不帶腦子的閱讀就如水過鴨背,無法吸收知識水分。So,現在要說的就是,主動地閱讀才能把知識變成你自己的,而主動地閱讀離不開兩大神器。那就是:筆、筆記本。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站在岸上學不會游泳」,我們往往不聽古人言,才會吃虧在眼前。記筆記是一個實用且接地氣的方法,但是怎麼記呢?
1.使用單一的句子或幾句話來敘述整本書的內容。
每一本書都有一個「幹什麼」的主題,整本書就是針對這個主題來開展。如果你知道了,就明白這是什麼樣的書。找出一本書在「幹什麼」,也就是發現了這本書的主題或重點。對於「整體內容」這件事,不能只存在有一個模糊的認知,必須要清楚地了解並說出來,不能滿足於「整體上的感覺」。
以《老人與海》為例:「本書講述了一個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他再遭到一條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將一本書的主要情節梳理好並能夠說出來。甚至是能夠簡化到: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展開,講述他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殊死搏鬥的歷程。一本書的大意可以通過作品的前言、索引、序等了解到。
2.列框架與綱要。
將書中的重要篇章列舉出來,並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列舉框架 與綱要能夠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保持清晰的頭腦,做到有效閱讀,而不是讀過之後就忘了。在這裡可以套用一個公式:
- 作者將全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的是什麼,第二部分又談的是什麼,......
- 第一個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講的是什麼......
- 第一部分第一階段有四個重點,分別是ABCD......
一邊列框架的同時,一邊去尋找作者如何去論述、證明、解決重點當中的問題,也就是作者如何去給骨架塑造肉體,讓肉體變得豐滿。
3.筆記的三大層次
筆記包含有三種層次:概念筆記、結構筆記與主題筆記。
概念筆記與結構筆記就是以上說的兩點,接下來要說的是如何寫辯證筆記。
辯證筆記用於主題 閱讀中,主題閱讀是針對同一主題不同的書籍進行閱讀的形式。因此在做這個的閱讀時,讀書筆記在同時包含概念筆記與結構筆記的前提下,要針對一場討論情境的來做筆記。這場討論是由許多作者共同參與的。因此通常需要用單獨的一張紙來記載,將每個作者所討論的單一主題的相關陳述與疑問有序而列。
4、一些記筆記的tips(針對紙質書)
- 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 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把你已經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如果畫底線太長了,可以在這一整段外加上一個記號。
- 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要慎用,只用來強調書中十來個最重要的聲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將做過這樣記號的地方每頁折一個角,或是夾一張書籤,這樣就隨時從書架上拿起這本書,打開你做記號的地方,就能喚醒你的記憶。
- 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 在空白處記下其他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這樣做能讓散布全書的想法統一集中起來。
- 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
- 在書面的空白處做筆記——將你的問題或你找到的答案記下來,能夠讓你回想起你的問題或答案。書中最後一頁你可以用來作為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下。
三、如何動腦?
「哎,這本書我看過哎!」
「哦?那這本書講的是什麼啊?」
「額......嗯......不記得了」
。。。。。。
「哎,這本書我看過哎,特別好看!」
「哦?好看在哪裡?」
「額......嗯......不記得了」
。。。。。。
「這本書你看過嗎?」
「我沒看過......」
你是不是經常陷入這樣尷尬的境地?原因又在於什麼?
因為你在閱讀的過程中,連這本書講的是什麼都沒有問自己,沒有進行整理,在回答的時候當然就答不出了。
一個不會提問題的讀者在閱讀時一隻腳已經踏入了走神、瞌睡、不知所云中,如果只追求閱讀的數量,那我奉勸你還是憋讀了。
主動地閱讀需要動手與動腦這兩個動作整體協調、一氣呵成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一個基本的閱讀。因為讀書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就像是老師與學生的教學過程,只是這個老師,並不在場。而作為學生的你針對老師的教學,得自己提出問題並尋找答案才能慢慢提高理解力,這也是作為一個真正讀者所要具備的自我要求。
一個主動閱讀的基礎是,閱讀者要提出4個基本問題。
- 整個來說,這本書在談什麼?想辦法找出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
-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信息。
-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還要學會判斷。
- 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本書啟發了你,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
第一個與第二個問題如何操作,在「如何動手」部分中已經說明,就是通過整理出一本書的主要情節/內容後,再按照順序關係,列出框架與相應的綱要,並尋找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學生在提出自己的問題後,也要向老師提出問題,了解老師的想法後跟老師爭辯,表達出與作者之間的相異或相同點。因此,你需要去公正地評判這本書,即第三個問題。評判的前提是,你必須是認真閱讀完整的一本書,否則你就沒有發言權。完成閱讀後,你才能發表對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觀點是表示贊同還是反對。贊同也是你的一種觀點,但你需要說出贊同作者的什麼觀點,還要能說出為什麼。如果是反對觀點,一般從以下4點進行:
- 作者的知識不足(缺少作者要解決的問題的部分知識)
- 作者的知識錯誤(論點是否與事實相反)
- 作者的論述不合邏輯(在論述過程中)
- 作者的分析不完整(是否完美地解決了他自己所提出的問題)
在表達出你對作者以上的評論之後,你一定要能夠拿出理由進一步論證自己的論點,否則你就是在無理取鬧。因此這一步需要你有足夠的知識量才能做得好。
對作者的觀點進行公正地判斷之後,讀者需要就自己所獲得的啟發進行更深入、全面地思考。可以根據所閱讀書籍的主題去找出表達同一個主題的書籍,進行主題閱讀,並記錄下不同書籍不同作者針對同一個主題提出的相同或不同的觀點,以此來豐滿自己的問題思考。
為了增進理解力,你還需要確定自己是否讀懂了作者的話,最佳的測驗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話來說」。一個複雜的詞、一句複雜的話當中往往包含著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作為讀者,應該能用完全不同的用語說出同樣的意義,否則你所看到的只是作者傳達給你的字,而不是知識和思想。閱讀從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所以不要為了自己感興趣的句子停頓,要為了感到困惑的句子停頓,前者是滿足你的好奇心,後者是增進理解力。另外,還有一個測驗方法是,你能不能舉出一個自己所經歷過的主旨所形容的經驗或與主旨相關的經驗,尋找現實中的例子去證明作者的觀點、原理。
總結兩講所提到的動手與動腦的閱讀方法:
- 整理出一本書的主要內容,用盡量短的句子。
- 按照順序列舉框架,並寫出相應的綱要。
- 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提出4個問題,並去尋找答案。能解決前三個問題就算完成了一次不錯的閱讀了。
- 閱讀過程中要對自己感到困惑的句子進行停頓,如果包含的作者的主旨,那你需要用自己的話進行「翻譯」,並舉出自己經歷的或現實中存在的例子進行說明。
當然,好書才值得去花費時間記筆記。谷歌曾做過調查得到全球有超1.2億本書的數據,但好書所佔據的比例少之又少,因此在你還沒看過許多書的前提下,直接去閱讀經典書目能夠少走彎路,也更能節省時間。怎麼找到經典書目,那就是出門右拐找豆瓣。
記筆記的目的首先是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保持清晰的頭腦,其次是讓你在今後溫故而知新,讓一本書真正地屬於你。畢竟人的記憶能力是有限的,特別是當你在閱讀一本乾貨滿滿的實用書籍時,不作筆記就等於白讀。
所以不要以為那些一天看一本書閱讀量大得驚人,卻還能吸收得了知識的人,是多麼輕鬆、雲淡風輕。其實他們也是在努力地作閱讀,像百度副總裁李叫獸,他在看書的時候,每看到一個有用的知識,都會停下來去尋找聯繫,看看有什麼其他的現象例子能被這個理論解釋,這就是在「如何動腦」里體現的主動閱讀。所以在還沒有熟練掌握有效閱讀方法之前,應該付出更多的努力。
更多乾貨,請關注公眾號:小mo醬
http://weixin.qq.com/r/czhPV6HE8vyNreU0921h (二維碼自動識別)
看了以上的回答,真是受益匪淺。
俺自己的感覺就是看了之後,記筆記的時候,看書,或直接根據記憶默寫關鍵詞,默寫其解釋,就像第一個答主warfalcon說的,做「名詞辭典」。然後再對照原書以及網路辭典,補充疏漏,這才知道自己沒有記住那些點,沒有弄確切那些詞。這樣默寫+訂正至少短期是蠻有效率的。比如, 俺是學醫的嘛,先從胃癌開始的話,寫出胃癌這個詞,然後自己默寫,這個病的各個方面,病因,癥狀,病史特點,診斷依據,治療原則,預後
添加的零碎部分:新葯 新療法(比如我就去日本人的網站上看看他們的胃鏡下切除胃黏膜及黏膜下層是咋弄。)特殊類型的胃癌及其英文單詞,特殊類型的致病因素,比如幽門螺桿菌,英文,特別需要鑒別的疾病,比如胃潰瘍,etcPS 俺的日語雖然很爛,然而發現日語漢字還是很簡明易懂的,比大段的英文來得熟悉多了。
日語的維基百科雖然國內可能上起來比較困難,然而它的優勢在於1 圖表多,直觀。動漫大國,思維也是儘可能的直觀,非常好理解全貌。2 解釋得確實很詳盡,簡直看著想掉淚般,詳盡。英文版也很詳盡,然而有點啰嗦。畢竟拉丁字母非我之最愛呀!!然後對照教科書們,發現自己漏了癌症,尤其是實體癌的要點,就是分期,TNM分期。還有就是補充自己記不住的各種病理類型,看看維基和教科書上的病理切片,鞏固一下對癌症,尤其是胃癌病理的印象。
之後,隨著鑒別診斷,就可以進一步複習其他的消化系統疾病,或是複習其他類型的腫瘤,也可以走向基礎部分,看看病理和組織學,複習上皮類型,也可以走到影像學,看看腫瘤CT等的特點。
這樣複習,我覺得比看大部頭的英文書打瞌睡來得有精神多了。筆記是自己的回憶寫成的,格外親切,願意看。嘗試做成PPT,想像要講給別人。
從畢業開始因為工作需要開始看機械類專業書,無論閱讀還是筆記都經歷了一個進化的過程:
1. 第1階段:閱讀紙質書,在書上劃重點
買了幾本專業書,剛開始處於完全看不懂狀態,碰到不懂的就劃重點,結果變成了全書都是熒光色,而且筆記也不容易查找,過幾天我就忘了在這書里收穫什麼了;
2. 第2階段:閱讀紙質書,本子上記錄;
前幾天翻出了我剛工作那會的筆記,密密麻麻記了各種模具術語和工藝,還列印了一些結構圖。寫的倒是滿仔細,就是有好幾本,每本都記了沒幾頁,零零碎碎的;
3. 第3階段:閱讀紙質書+電子書, Onenote記錄;
後階段發現網路上有很多專業書可以下載,還有超星圖書館的資源也很多,就開始以電子書為主要閱讀途徑,圖書館借的紙質書為輔。筆記媒介的選擇上,由於之前發現紙質筆記存在不方便搜索+不方便攜帶+不方便修改的問題,在Evernote和Onenote糾結了幾年了,我終於選定了Onenote(Evernote免費用戶的60M不夠我放那麼多圖片,而且我比較喜歡Onenote的筆記本樣式,故不惜忽略了它的同步弱點)。
1) 先設定格式,主要為:書名,書籍來源, 基本信息(我在豆瓣的短評),目錄,知識點(黑色為書中內容,藍色為我自己的感想),Tag;
2) 分好筆記組和筆記本;
3) 電腦或Ipad閱讀電子書,截圖導入Onenote,後續做更改,就是加點標題和Tag。截圖導入過程推薦workflow,選圖導入刪圖一步完成;
4) 生成Tag匯總,可針對此筆記或一整個筆記組,就相當於目錄了,點上去就可以直達筆記;
5) Onenote一個很大的好處是ORC,圖片上的文字可以搜索,或者直接ORC將截圖上的文字粘貼出去,方便後續的查找。只要不是手寫的狗爬字,它基本都可以識別出來;
6) 針對紙質書,由於公司的破掃描儀只能掃文件,我拿本子抄抄寫寫又無法把所有的圖表畫好,可以用手機拍照導入onenote(圖片歪歪扭扭就知道是我拍書的了);
綜上所述,我現在閱讀專業書籍基本就是:Ipad+超星圖書館+Workflow+Onenote。用Onenote如此做筆記的好處就是:
- 方便電子書做筆記;
- 節省時間,主要耗時在於後期的文字總結和Tag;
- 方便後期更改;
- 方便查找,特別加上Tag;
- 便於攜帶,電腦、Pad、手機、網頁版,離線好即使沒有網路也可以看;
當你筆記做多了,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識網路,比網上的碎片信息更系統,而且是針對自己的現狀。
推薦閱讀:
※你眼中別具一格的記筆記方法是什麼樣的?
※《演算法導論》有什麼好的學習心得?
※如何解決做筆記對閱讀的「打斷」?
※好的讀書方法是什麼,需要做讀書筆記么?還是一直讀下去就行?
※如何評價肯·福萊特的世紀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