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針對中國人而產生的優越感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在Youtube上看了幾個印度人上傳的視頻,例如:Why China hates India?Why India doesn"t hate China?之類的(還有幾個沒細看),視頻中充斥著對中國的嘲諷、無知、和嫉妒。我承認中國確實有不少社會問題亟須解決,但印度有什麼資格蔑視中國?除了 IT 業發達些(前英國殖民地),請知友們再列出幾條印度的優勢。
印度不止是對中國有優越感,印度人本來就有種大國心態。從宗教上得到了很多支持。 本人之前有寫過一一篇印度宗教對其大國心態的影響 ,其中一段 。。 二、印度謀求大國地位是以印度教民族主義為支持的 印度教民族主義(Hindu Nationalism)是一種帶有強烈教派主義性質的民族主義思 潮,它產生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並經過印度大齋會,印度人民黨的發展日漸成熟。自1998年3月,以印度人民黨為首聯合政府,上台執政。瓦傑帕伊為首的印度人民黨政府,被人稱為「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政府」或「印度教民族主義者領導的政府」。這個政府在發展核武器、擴大軍備、爭當核大國或世界大國的道路上,顯然比以往的印度政府,態度更強硬、措施更積極,表現出一種更激進、更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印度教民族主義主張建立一個國家(大印度教國家)、一個民族(印度教民族)、和一種文化(印度教文化)」,並積極把印度教融入政治。鼓吹大印度教主義,主張外來宗教「印度教化」。宣揚大印度民族主義。推崇建立以印度教為基礎的國家。而印度民族主義也確實起到了凝聚民心,增強民族自信的作用。首先, 印度教民族主義有利於實現國家獨立和統一。 印度教民族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推進了印度教民族的覺醒進程, 使一大批信仰印度教的仁人志士為國家民族的前途著想, 走上了愛國救亡的道路。 他們以印度教為團結廣大普通百姓的旗幟, 趕走了英國殖民主義者, 取得國家獨立。其次, 印度教民族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提升了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 促進了印度國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最後, 積極主張地區和世界範圍內的稱霸。 印度教民族主義不僅在南亞地區稱霸, 還積極主張走出南亞, 力爭成為世界強國。印度教民族主義者認為, 南亞次大陸就是印度次大陸, 印度次大陸就是印度的大陸, 只有印度, 也唯有印度才是這塊土地上的主人。 在世界範圍內,印度民族主義者認為印度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而且將是世界的強國。而正是由於印度民族主義影響,印度的對外政策也逐步由尼赫魯時期的「和平主義」轉向「現實主義」,而中印戰爭的失敗更加速了印度對外政策轉向「強勢外交」如採取印美結盟以提升國際地位,獲得軍事,經濟援助。在南亞次大陸採取霸權主義,侵吞錫金,強制不丹為保護國,並且多次干涉尼泊爾內政,以經濟制裁手段威脅南亞次大陸國家。並且出於國際政治的需要,它想藉助核試驗的成功獲得核大國的地位,以此實現其爭當世界大國的民族主義目標。在1998年不顧國際制裁進行核試驗。
1. 印度被英國殖民過,觀念里認為自己屬於接受過西方文明洗禮的。他們認為雅利安人種也是白人,更滋生民族優越感 (其實對一個群體的優越感總是伴隨著對另一個群體的自卑感的) 2. 印度人沉浸在精神世界中,他們又一種精神世界裡的優越感(認為自己更了解世界的本質),過度自信 3. 印度是民主國家 4. 印度近些年經濟發展很快,更增加了自信心。多數人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狀況也不夠了解。 5. 印度人有一種不切實際的總體優越感,這個可以體現在工作,生活的很多方面。接受過更多教育的人或著有過國外經歷的人會好很多
不能僅憑几段視頻就此判斷,情感之類的東西往往只適用個體,整體就要客觀,歷史,就我接觸的印度客戶,朋友來看,他們也和我們一樣,友善,精明,至於民族方面的品性,這個不好評價;但印度應該感到優越感,為什麼?他們有信仰,雖然不是西方國家的天賦人權,人生來平等(事實上任何國家都無法做到);他們有他們的民主,我在印度街頭能看到遊行示威;他們在崛起,儘管現在基礎設施不完善,受教育程度低,生產效率低下,但再過數十年,他們的人口紅利到達頂峰,而中國卻進入老齡化社會,政府的信用被耗盡,不知道誰來為社會保障埋單;他們也很腐敗,但是體制沒問題,也許現在中國在闞庄大道上行駛,那是因為被拴住的體制繩索還沒拉伸到極限,而印度雖然緩慢,但卻可以一直往前走,這就是他們的優越感。-以上僅代表非本人感官
我從另一個角度說下:就我所認識的中國人裡面,很少有不歧視印度人的。
很多中國人眼中對印度人的印象是:貧窮,廉價的勞動力,從事低層次的工作,很多人素質不高,耍小聰明貪小便宜等等…………
你有沒有覺得這種說法很眼熟?
對一個國家,一個人種的大而化之的刻板印象經常是不靠譜的,我認識一個高層次的文質彬彬的印度人,讀了兩個碩士學位,跟一個中國姑娘相愛,中國姑娘家裡人很反對,連明年他們的婚禮都不打算去。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反向歧視。我也遇到過狡猾不講理的印度人,蠻橫的態度讓人特別不爽。
當你沒有真正的去接觸對方的一個個「個體」而只是把他們簡化為「印度人」,並且只是從幾個視頻里就得出這樣的結論,我覺得是不妥的。
當然,確實有很多印度人對中國充滿了優越感,然而,你可以仔細思考一下你對印度人的印象是從哪裡來的,大概就能明白這些印度人對中國人的「優越感」是哪裡來的了。國家宣傳機構沒有吃白飯的,國內歌舞昇平國外水深火熱XX主義亡我之心不死這種話還是有很多人相信的。感謝邀請.
首先, 要說明的是, 我認為每個民族都有莫名的優越感. 中國人這樣, 美國人這樣, 韓國人, 日本人, 印度人都是人, 也是相同的, 優越感都是莫名的, 不好解釋. 另外, 一兩個視頻不能代表一個民族是否對另一個民族有沒有偏見, 從我接觸到的印度朋友來說, 沒有這種感覺, 也許是他們和中國的接觸比較多的關係. 我認為一切偏見都是源自不了解. 中國也有不少人很仇視"以美帝為首的"西方社會, 那麼引用樓主的一句, 中國人又 "有什麼資格蔑視" 他們呢? 因為所供職的公司的關係, 曾經常駐印度1年的時間. 就只說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優點.- 民主. 印度從上世紀開始就進入了民主社會, 政府是選舉出來的, 民眾有結社自由. 各種黨派無數, 一到選舉的日子, 就看到滿街的宣傳橫幅, 各種候選人的頭像就這樣掛在街道的兩旁, 在國內一定是要作為"影響市容市貌"的典範被銷毀. 當然, 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效率低下". 記得當時公司旁邊的一立交橋, 來的時候那個樣, 走的時候還是那個樣, 據當地呆了4,5年的老員工講, 這個橋從他們來的時候就開始建了. 據說是當地議會到現在都沒討論出來結果, 所以就停工了. 這種事情在習慣了"中國速度"的我們眼中是不可思議的.
- 信仰自由. 和大多數人想像的不同(太多人問我印度的佛教怎樣怎樣了), 印度最大的教不是佛教, 而是印度教. 除此以外各種教派很多, 宗教偶像也很多. 沒到周末, 出了商業街之外, 最熱鬧的應該就是廟宇. 每次和他們出去team building 總是免不了要去幾個廟宇祈福. 有信仰的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心靈有避風港. 有了問題, 有泄憤的地方, 心理壓力也小一些.
- 金融業成熟. 生活中的表現就是城市裡一個很小的商店也可以刷卡. 個人支票被廣泛使用, 退稅制度非常完善. 貨幣兌換市場化, 這也給我們這些"外國人" 帶來了很多的便利.
- 再說一些小的點: 在各種公司都會見到一些行動不便的殘疾人, 因為只要聘用他們, 政府就會退稅給公司. 而跨國公司好像是要求有一定比例. 醫院是福利組織. 記得一次半夜同事身體不適陪他去醫院, 當天很冷, 剛進醫院大堂就發現睡了好多衣衫襤褸的露宿者, 原來是躲到醫院來了, 在我們的地方, 估計門都進不去就被保安趕走了.
- 貧富差距懸殊. 我們辦公的五星級酒店的後面, 就是一個很大的爛尾工地, 挖地三尺, 就爛掉了, 裡面有好多用廢品搭的帳篷, 住著社會最底層, 對比很強烈. 街上有賓士寶馬, 同時有人食不果腹. 但是奇怪的是很少看到新聞有"群體事件"的報道, 我個人覺得是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
- 效率低下. 除了上面說到的政治原因外, 他們做事情確實不如國人勤勞, 一個中國人1天可以做完的事情, 交給他們需要2,3天, 而且不是個例, 很普遍的現象.
- 基礎設施落後. 由於資產私有化, 政府沒有任何權力侵犯個人資產, 所以開路非常難, 當時我在的bangalore也算是印度第5大城市, 但沒有看到一條像樣的路, 最寬的路4車道, 比起我們現在動不動就8車道的路來比, 它們確實非常小氣. 各種產業園也很難建設, 原因還是上面說到的私有化問題導致. 不過這點我有點搞不清楚是優點還是缺點. 諸君明察.
我們也整天開「小日本」的玩笑,我們有優越感麼?都是民族仇恨的發洩罷了,不需要有優勢,有仇恨就行。
印度對中國不缺仇恨,所以也就很自然。不僅僅是印度,好像任何外國人都覺得去了中國就能走上人生巔峰。
因為三哥有個大國夢啊
也許是在炫耀他們可以上facebook吧,而我們則需要代理翻牆
印度對中國的優越感從何而來?原來他們曾在清朝三勝中國,兩次攻破北京。
在英國統治之下,英屬印度人跟隨英軍,在一百多年的時間中,外戰幾乎全勝,其中三次踏足中國領土,都耀武揚威大勝而去。
英國在遠東的經營模式,首先在英屬印度種植鴉片,然後高價賣給清朝子民,以換取高額報酬,順便毒害中國人。清朝政府有識之士還是有的,一波波禁煙運動,尤其是虎門銷煙,觸動了英國的巨大不義之財,由此引發鴉片戰爭。
1840年至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與英屬印度一共調動1.9萬軍隊,對手清朝則達到20萬。在1.9萬英印聯軍中,陸海軍各約佔一半。印度軍隊只有陸軍,共派出4個團和一支志願軍:馬德拉斯第2、第6、第14步兵團、馬德拉斯工兵團、孟加拉志願軍。這五支軍隊,組成的英屬印度軍隊,已經接近聯軍陸軍的一半。
此戰英國獲勝,整體傷亡英印聯軍只有數百人,不到清朝的1/10,結果迫使清朝簽訂《南京條約》,打開中國閉關的大門。此條約清朝不僅賠款2100萬銀元,而且割讓香港島,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印度人大概是從此時大批進入中國。條約還有一條,英國人在中國犯罪可不受中國法律制裁,如果印度人也算半個英國人的話,他們在清朝領土上應該也是有特權的。
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出動1.1萬人,法國出動6700人,清朝方面軍力則高達29萬。英軍1.1萬中,陸海仍保持各半,英屬印度有7個團,分別為第8、第15旁遮普步兵團、普羅比恩的錫克騎兵團、第47、65、70孟加拉兵團、馬德拉斯工兵團,人數約4000人,英屬印度陸軍超過了英國人。
1859年清軍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關押在今印度加爾各答,於次年絕食而死。1860年英法聯軍攻克北京,咸豐帝率慈禧等宮眷逃往熱河避暑山莊,隨後火燒圓明園的強盜中,有不少印度人的身影。
此戰後中英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清朝賠了更多銀子,割了更多領土,開放了更多口岸。
圖-印度街頭高種姓美女
印度人的優越感更勝層樓,站在他們的角度,我擄你總督,破你京城,燒你圓明園,迫使你割地賠款,你奈我何?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這次八個列強派兵最多的是日本與沙俄,英國只排第三位,英軍中有4個印度兵團:第1孟加拉騎兵團,第7、第24旁遮普步兵團,第1錫克步兵團。這次英軍以英屬印度人為主,還有少量澳大利亞人。
圖-印度女兵
清軍的表現則極為糟糕,帝都北京再次淪陷,慈禧帶著光緒和一幫大臣,千里大逃亡,輾轉去往西安。這也是慈禧時隔40年第二次逃跑,第一次逃跑時還是25歲明艷動人的年齡,第二次已是垂簾聽政的65歲老太太。
八國聯軍代表在北京合影,照片中卻出現了9個人,俄國沒有參加合影,英國則將旗下澳大利亞與印度拉進合影。從左至右依次是英國、美國、澳大利亞、英屬印度、德國、法國、奧匈帝國、義大利、日本,印度人位於照片中左四的中間位置,儼然與列強平起平坐,英屬印度人不驕傲才怪。
戰後《辛丑條約》中,清朝合計本息賠款高達9.82億兩白銀。英屬印度人兩次以勝利者的姿態登臨北京城,要說他們對中國沒有優越感,作為中國人都不信。
以上是印度與中國在清朝時期的戰爭,英屬印度三戰完勝中國清朝。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與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都是協約國,是同一陣線的。北洋政府派了30多萬勞工去歐洲協助作戰,其中14萬在英法的西歐,20來萬在沙俄的東歐。英屬印度方面,派出的則是大批軍隊,其中大部分投入阿拉伯半島,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戰。
此戰民國的勞工主要負責後勤,印度軍人則在英國人指揮下,擊敗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現在的阿拉伯半島印度人特別多,在阿聯酋、卡達等國,印度族比本地公民還多,這是有歷史原因的。一方面是印度人協助英國作戰和統治;另一方面是阿拉伯地區發現石油後,大量印度勞工湧入。
二戰中民國與英國又都是同盟國,而且這次民國派兵進入印緬戰區,中印兩軍首次攜手合作。此戰日軍打到英屬緬甸就已是強弩之末,無力進攻英屬印度,印度本土得以保全。
二戰雖然中印雙方都是戰勝國,但一個挨打兩百多年,滿目蒼夷,許多大城市一片廢墟;另一個經兩百多年大發展,工業基礎和鐵路交通都相當不錯。
二戰後印度很快取得獨立,並且幾次對巴基斯坦的戰爭都獲勝,還控制錫金、不丹等國,在1961年從英國購買的航母下水後,印度的優越感爆棚,頻頻越過國界侵犯中國主權,那也引發1962年的中印戰爭。
強姦之都來秀優越了。
深入了解,.....不勝唏噓。
單說印度it業,不能算髮達,只能說在外包這塊,規模做的比較大。本土的信息化很落後。舉個例子,印度最高法院的信息化程度比中國都差得遠,基本停留在紙張辦公時代。更別說中國的BAT。
1,大陸性民族心理。2, 沒有見過中國,只是聽信政府宣傳印度繁榮富強,好比沒來過中國的朝鮮朋友。3,印度有50幾個宗教,很少有無神論的,思想完全自控和獨立思考的印度朋友能正常地看待這個世界。把牛當作神,還有比這價值觀更混亂的嗎。4,以我和我的印度同事為例。丫在印度的時候天天吹說我們這好那好,是世界上最發展的國家。他甚至覺得印度的英語是最標準的你能相信嗎。後來他因為工作原因調來中國一個月,他念叨了三十多天 I rilly rilly dun"t wando go bagk do india.5,總結:有個屁資格。幻覺太重了。
沒有發現他們有什麼優勢,你來到印度就能感覺到,他們有的人比較自大,對於自己是什麼都不清楚,殊不知他們窮的要命,比中國落後將近二十多年。如果讓他們去中國呆一年,他們馬上就會改口了。你看看他們的德里,孟買,和中國的北京上海,直接沒法比。主要是他們不了解信息,對於IT發達,主要是語言優勢,如果中國人英語很牛,那麼他們也就拜拜了
推薦閱讀:
※有沒有覺得印度想做1979年的中國?
※如何評價尼赫魯?
※「印度」這個概念是不是西方人提出來的?是不是在近代以前只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而非國家概念?
※為什麼雅思英語聽力里有印度、蘇格蘭、英國北方、南非口音?
※如何看待印度學者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