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和北大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有哪些?
不是很能贊同 @許嘉明的回答呀。首先,我覺得我認識的北大的同學很少有那種「想要成為管理者」的。當然,也可能和我所處的圈子理科生比較多有關係。相反在清華的童鞋們有政治理想的確是不少的。。。也不一定是多麼強大的野心,但是這些人當中,希望當輔導員啊或者什麼團委學生會組織的leader的比隔壁的多得多。這一切雖然可以歸為圈子原因,但是整體來說兩邊政治氣氛是不太一樣的。北大學生說「我要當管理者」的比例並不高,因為這樣一條路太沒有趣味了。相對的,清華的學生說「我要當管理者」的比例反而可能比較多一些。
但是這也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前述的那種都是兩校本身已經算少數的人。事實上這兩個學校的學生整體水平差不多智商水平也差不多,宅在寢室里打遊戲的屌絲都很多,出門自習的學霸也都很多,這才是兩個學校真正平凡的大多數人,都沒啥區別的。我記得我第一次參觀學校的時候,我們輔導員說過一句話,「這學校這麼大,到處都是演員,在做著自己的表演。」印象深刻至今。大學這種東西真的很大的,很少有人能夠全面地感受到其中的景觀,能夠全面地感受到兩校景觀的就更少了。所以下面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談一談感覺到的兩校的區別了,僅僅是個人意見。
1.北大女生確實比清華女生在意形象,從而整體看起來水平比較高。
這個也許有些類似烏克蘭美女多:本來女性就多,如果不在意的話就會擔心嫁不出去,然後就很多妹子會比較在意這方面然後就漸漸形成了一種良性競爭。關於這點我是怎麼感受到的呢?大概就是,在清華的時候可以隨便穿什麼衛衣牛仔褲之類的感覺一點都不違和,如果去北大的時候還這麼穿在路上我就會覺得非常的違和。。一般去北大的時候挑衣服等等時間都要久一點,黑色底褲靴子之類的冬天基本必備之類的,平時不怎麼穿的裙子也往往會穿上blabla。真的就是氛圍不一樣。。。
2.北大比較重視興趣小團體,清華比較重視行政大集體。
這個。。這倆名詞有點兒是為了對仗。前者的興趣小團體指的是社團,或者因為相同的愛好而走到一起的一群人(比如劇星的劇組),無論是學校政策(給社團提供的支持比起清華來說非常優越)還是周邊環境(學校里有很熱鬧的小吃街,挨著宿舍出小西門也有繁華的食街,很方便這種規模的團體聚餐集會等等),都比較容易形成這種原因而聚在一起的小團體,比起大清來說不知道高到哪兒去了。。。後者所說的行政大集體大概不用特別解釋了,行政大集體比起興趣小團體在清華的優勢有:好借教室(班級在系館借教室比社團在教學樓借方便得多,條件也好得多,前者基本可以隨便鬧,後者如果吵的話可能會被提醒),輔導員一進來就會念叨班級的重要性,有學生節(一個全系的晚會,以班級為單位齣節目),有男生節女生節(基本主要都是班級的活動比較大頭),有主題團日(至少低年級都比較重視的一個評比項目),方便走到的距離沒有什麼聚餐的地點(就不合適小的團體活動了,只有一個小橋燒烤,比較合適一個人或倆人去排隊。。毫無座位。。),哎我只是隨便想想大概就想到這些。這段寫的比較亂也基本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我也沒有特別系統地對比過,總之大概就這麼一些各位看官就那麼一看就好。。。3.北大比較不騎自行車,清華比較依賴自行車。
純地理問題導致的。北大學生的活動區域相對比較集中,都在北邊那塊兒地上,最遠的就是一體了,算上一體南北方向也估計就一公里(?純目測沒有查地圖),東西方向靠步行橫穿差不多隻要10分鐘,所以沒有騎自行車的需要。加上路非常的窄,人流密度非常的大,減速帶還沒有給自行車留能過的空當(喂),騎自行車也不一定能騎的特快,還特考車技啥的。。有車的不少,但是真上下學都騎車的不是很多,除了磚院的(磚院的系館在校外~)。清華的綠化和活動區域完全是不可分離的。。面積不提了,南北方向東西方向距離不提了。。提一點,我從學生公寓出發騎車去北大,一大半的時間是在清華裡面騎的。。。但是這兩個學校又確實是「出門左轉幾百米」的關係。。4.北大的醫學院在本部呆一年,清華的在本部呆兩年半。
其實寫完第二條就想不出啥了硬是湊了後面兩條出來。。。別的兩個學校的差距真是不大的感覺。兩個學校的理工科學生給人感覺差不多,文科學生給人感覺也差不多,區別在文科生比例而已。就連所謂的「北大周邊有什麼好吃的?清華的食堂」這類的笑話在我個人看來也是很有刻板印象的,北大食堂其實也挺好吃也挺豐富的。兩邊學校互黑也是事實,但是這完全不影響學校關係和兩校同學的關係,因為兩邊過於匹配,這種互黑真就是一個玩笑的事情。哎我去反正第一次感受到對於一個想要回答的問題會不知不覺就啪啪啪敲上好多字嗯。。。總而言之這兩個學校我真的都很喜歡~沒有更喜歡~
----------------------插播個16年10月看回這個答案時候的分割線--------------------------------
咦當時怎麼會有北大食堂也挺好吃挺豐富的印象的呢。。。。。哦有可能是因為當時北大有兩個食堂能找到鹵煮,清華找不到?不過現在北大的鹵煮也沒了【遠目
整體來說沒了鹵煮的北大食堂確實不太能吃,敲詐了一個暑假的食堂吃到後面感覺都沒什麼能吃的東西了。除了香鍋一如既往。但是清華的食堂呆久了也有這樣的感覺,不過好像沒有一個暑假這麼快【逃----------------------分割線回到當初的答題時間------------------------------------------------------啊回到題主的題目:優勢和劣勢?反正區別我都列在上面了,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你覺得什麼樣的比較好就是優勢了~我個人覺得這些不同都沒啥不好的~這個問題下某些回答和評論讓我知道原來居然有不是玩笑互黑而是真的互相攻擊的。。大開眼界
文章摘自《從清華園到未名湖》一書
作者
任彥申,現任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畢業於清華大學。曾在清華和北大任職長達25年,對北大、清華兩校的學風和精神有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認識。在《從清華園到未名湖》書中他寫到,北大的兼容並包、敢為人先與清華的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有本質的相通之處,如果將北大的「想法」和清華的「辦法」結合,勢必如虎添翼。「就培養人才而言,應當揚長補短;就使用人才而言,應當揚長避短;就保護人才而言,應當揚長容短」等深刻的思考。作者希望在大學和政府之間,在大學和社會之間能搭起一座對話溝通的橋樑,使人們對大學精神和人才觀念多一點認識。推薦經常去北大清華聽講座的朋友讀一讀這本《從清華園到未名湖》,一定會有新的認識。
———————————————————————————————————————————
北大和清華無疑是中國兩所實力最強、影響最大、聲望最高的大學,而且特色鮮明,個性迥異,各具獨特的精神魅力。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高校合併之風最盛時,有人曾建議把北大、清華合併起來,優勢互補,文理兼長,認為如此必可組成中國高校中的一艘超級航空母艦,所向無敵。但這個建議遭到兩校師生的廣泛反對。的確,如果把北大、清華合二為一,不僅損失了「北大」和「清華」這兩塊金字招牌,丟掉價值難以估量的無形資產,而且會磨滅兩校鮮明的個性和特色,產生「一加一小於二」的負效應。我在北大工作時,一位領導同志曾意味深長地對我說,中國不能沒有北大,但北大這樣的學校多了也不行。
我在北大工作期間,不時有人告誡我「不能把北大辦成清華」,我以為這是重要的提醒,也是重要的辦學原則。大學最忌諱的是千校一面,用一個模子複製。我們既不能把北大辦成清華,也不能把清華辦成北大。北大清華應當各有千秋,各具魅力,各領風騷。
我先後在清華、北大求學就職三十年,也許是因為我對清華、北大都比較熟悉,因此經常有人問我對兩校的看法。
北大在戊戌變法中應運而生,是從封建時代的太學、國子監演變而來的,她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清華建立於1911年,是用美國人退還的「庚子賠款」餘額創建的,從最初的留美預備學校演變為大學。這些先天因素對後天個性必然產生影響。在歷史上就曾有「北大老、清華洋」的說法。北大曆來以文理學科為主、以基礎研究見長,重學而不重政、重道而不重勢、重學而不重術,可以說是北大的傳統。蔡元培認為,學與術可分為兩個名詞,學為學理,術為應用。文理二科,專屬學理;其他各科,偏致應用。治學者方可為「大學」,治術者只不過是「高等專門學校」。他雖然也說過要學、術並進,但實際上看不起應用學科。在北大,重理學輕實學、重科學輕技術、重基礎研究輕應用研究的辦學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上世紀50年代初高校院系大調整之後,北大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學科為主的大學,文科由文史哲當家,理科由數理化當家,工程技術類學科和偏重應用的學科大多被剝離出去。而清華基本上成了一所工程技術大學,理科保留了一點,而哲學和人文社科類的學科統統被剝離出去。北大、清華的這種學科特點也必然影響到各自的思想方法、行為方式和價值尺度。如果說科學的使命側重於認識世界,那麼工程技術的使命則側重於改造世界。因此,北大更看重在認識世界方面有什麼新思想、新見解,而清華更注重在改造世界方面有什麼新方案、新成效。
北大思想解放、思路活躍、務虛能力較強,喜歡坐而論道,往往想法多、辦法少,醒得早、起得晚。清華則嚴謹務實,雖然想法不如北大多,但辦法比北大多,想得到也能辦得成。如果能把北大的「想法」和清華的「辦法」結合起來,勢必如虎添翼。
北大和清華都有著很強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表現形式大不一樣。清華不但自我感覺好,而且很關注別人的評價。北大對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不在乎別人說什麼,反正北大就是這樣。清華注意內外有別,「家醜不可外揚」,儘管內部也有不同意見,但對外的聲音常常是一致的。如果哪個清華人在外面說了清華的壞話,就會觸犯眾怒,招致「群起而攻之」。而北大則內外無別,常常「內戰外打」,北大人在外面說北大的壞話是常有的事,人們似乎也無所謂。在一些評獎、評優、舉薦人才的活動中,因為來自北大的評委揭自己的短,而使北大落敗的事情時有發生,這在清華是難以想像的。如果上級部門到北大、清華考察人才,在北大考察的結果往往是「雖然……但是……」,而在清華考察的結果往往是「不但……而且……」。
北大包容性較強,頗有「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風度,各種不同意見都允許發表,形形色色的人包括怪誕不羈的人都允許存在,很難統一認識、統一指揮、統一行動。而在清華,校方意圖具有較大的權威性,對某個問題能形成強大的主旋律,在困難時能夠萬眾一心,集體行動,甚至逆流而進。但對於不同意見和持不同意見的人,有時則缺乏必要的寬容。
北大和清華都地處北京市海淀區,經常要同市、區、鄉鎮、街道打交道,沒有地方當局的支持寸步難行。如何處理好同地方當局的關係,是個大問題。如果學校自命清高,凡事走上層路線,那麻煩就多了。海淀區的一位領導對我講,清華從區里得到的實惠要比北大多,而區里對清華的印象要比北大好,為什麼?北大太清高,對地方當局總喜歡提意見、提要求、講道理,缺乏尊重,不會說「感謝」二字,似乎別人為北大做事都是應當的。道理很重要,但光講道理是辦不成事的。他希望北大以後在同地方當局打交道時換個思路:第一,學會尊重,善交朋友;第二,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第三,才是講道理,以理服人,照理行事。清華在同社會打交道時,要比北大精明、務實得多。
近年來,一批清華畢業的人步入中國政壇的高層,非常令人注目,而北大畢業的高官則很少,於是有人便發出「北大荒」的感慨。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首先,這同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有關。在新中國建立初期,那是「革命家治國」的階段,大批搞革命、打天下的功臣走上領導崗位。那時候人們更關注幹部的革命經歷,而不大注重教育背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我國轉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的時期,這個時期可以說是「硬專家治國」階段,許多有工程技術背景的工程師進入政壇,這時候清華具有明顯的優勢。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開始向現代化社會過渡,逐步進入「軟專家治國」階段,具有法學、商學、經濟學、政治學以及現代科技背景的人正在步入政壇。在新時期,北大、清華各有千秋,北大的後發優勢也開始顯現。其實,不論具有清華學歷或是具有北大學歷的領導人,大多數並不是從學校直接進入政壇的,而是在長期社會實踐中湧現出來的。「時勢造英雄」,是社會發展對領導者素質的要求決定了領導層的構成。
其次,北大、清華不同的辦學傳統也對學生的從政歷程起了很大影響。北大是在廢科舉、興學堂的背景下誕生的,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直接對立物。然而在創建初期,仍然沿襲科舉陋習,以讀書做官為目的。蔡元培先生主持校政後,下決心實行官學分離,切斷與官場的直接聯繫,擯棄「讀書做官」的傳統,清除科舉制度的積弊,這是北大的一個劃時代進步。然而,在北大步入現代大學的軌道後,如果仍然沿襲「北大不培養做官的」這一辦學理念,那就不合時宜了。任何一個國家的重點綜合性大學,如美國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不但要培養傑出的學者、科學家,也要培養優秀的經理、企業家,還要培養傑出的政治家、行政家。耶魯大學創建之初就提出,學校的使命就是「為國家和世界培養領袖」。果然在耶魯大學的畢業生中,產生了8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元首,530名美國國會議員。後來,耶魯大學又提出它的基本使命是「保護、傳授、推進、豐富知識和文化」。哈佛大學在三百多年的歷史中,不僅造就了3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且從校友中產生了7位美國總統和外國元首,同時還培養了無數的優秀企業家,從而形成了人才濟濟、碩果累累、財源滾滾的盛大景象。
特別應當提到的是,清華從20世紀50年代起,蔣南翔校長就創造了一種幹部「雙肩挑」制度,從學生和青年教師中挑選一批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又有管理才能的人擔任「雙肩挑」幹部,並有相應的政策作保障,從而造就了一批複合型人才。這些人走向社會後,很快顯示了自己的綜合優勢。當今活躍在中國政壇高層的清華畢業生,大多在學校受過「雙肩挑」的訓練。
世界上的著名大學風格各異,但有著共同的大學精神。哈佛大學的校訓是「讓真理與你為友」;芝加哥大學的校訓是「讓知識充實你的人生」;劍橋大學的校訓是「求知學習的理想聖地」;斯坦福大學的校訓是「願學術自由之風勁吹」;加州理工學院的校訓是「真理使人自由」;悉尼大學的校訓是「繁星縱變,智慧永恆」。從這些著名大學的校訓中,我們看到了一種共同的大學理念,這就是崇尚真理、追求知識、珍視人才、熱愛自由、啟迪智慧、引導人生。
北大和清華不僅有「異」,而且有「同」,在本質上有著許多相通之處。這兩所大學都鮮明地體現著中國知識分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都充滿著追求真理、崇尚知識、珍視人才、關愛學生的大學精神。北大的「兼容並包」與清華的「厚德載物」,北大的「敢為人先」與清華的「自強不息」何其相似!追求卓越、爭創一流、志向遠大、銳意創新、功底紮實、注重後勁等等,這些都是北大和清華共同的辦學思想。
北大和清華既是勢均力敵的競爭對手,又是很好的合作夥伴,彼此都把對方作為最重要的參照系。在長期的歷史中,北大與清華在客觀上形成了唇齒相依、榮辱與共的兄弟關係。在過去的政治運動中,如果北大遭到厄運,清華也大抵在劫難逃。今天,不僅社會上的人們已經習慣於將北大和清華相提並論,而且政府在出台有關大學的政策措施時,也總是對北大和清華一視同仁,儘可能「一碗水端平」。比如實施「211工程」時,教育部對兩校的撥款均為3.5億元;實施「985計劃」一期項目時,國家對兩校的投入也均為18億元。
北大和清華一牆之隔,校園犬牙交錯,彼此聲息相通,人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清華的成就是對北大的鞭策,北大的成就也是對清華的激勵。清華髮生的事情對北大來講既是「外交」,也是「內政」,反之亦是如此。北大的師生常以清華的經驗批評北大領導「治校無方」,清華的師生也常以北大的突破責怪清華領導抓事不力。在一些重大政策舉措出台之前,兩校都會主動了解對方的動向,弄清對方的虛實。以至於北大和清華在入冬時哪一天開始供暖,開春後哪一天停止供暖,都會自動取齊。北大和清華不同的個性特點,很難用優劣高低加以評判。清華就是清華,北大就是北大,清華不是北大,北大也不是清華。這並不意味著彼此「井水不犯河水」,相反,雙方要更加相互尊重、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比翼齊飛。在中央醞釀出台「985計劃」時,北大和清華的領導經過多次協商,聯名向中央提出了兩校攜手共創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議,並在合作辦學、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聘教師、互相選課、互認學分、聯合培養學生等方面達成了一些共識和協議。衷心期待北大和清華在共創世界一流大學的征程中結出更多更好的合作之果。
以下就是我眼中的北大和清華差別。
利益相關:清華物理系本科生
首先,籠統地說北大的文科、理科和醫科是全國第一是不對的。北大的生物就不是全國第一,醫學也是清華—協和更有聲望。在理科裡面,清華的物理和生物至少不比北大差。化學和數學確實北大有很大優勢。
經管的話,兩校同質化很嚴重,都差不多。清華更強調entrepreneurship和創業。
工科裡面,大部分是清華的傳統強項,有很多專業北大甚至沒有。但這並不代表北大的工科一無是處,北大的微電子還是很好的。北大物院出國的時候大部分人做的也是工科相關的東西,做物理的兩小都是少數。
作為清華的學生,我想說說一些清華的傳統強項。比如電子和姚班。高中很多對物理感興趣的同學都去了電子系,電子系包攬了全國物理競賽的很多優勝者。清華電子系和姚班(不是計算機系,是姚班!如果你想讀計算機並且做學術的話,by all means要去姚班!!!)幾乎壟斷了美國四大名校(MIT Stanford CMU 和UC Berkeley)的信科phd offer。如果你在電子系是top學生,幾乎可以保證能去四大念phd。
相比之下,雖然北大的數學和化學優勢很大,但就出國來說,並沒有絕對優勢,甚至有些年份不如清華。這裡面的原因很少有人談到:因為,理科的出國申請和工科申請完全是不同的模式,理論性越強的學科申請越難,中國學生的優勢越小!(如果還有什麼優勢的話。像數學和理論物理,中國申請者是沒有優勢的,因為我們的申請者的質量並不好於美國申請者。)高中生很少了解過這個。至少最近幾年,北大物院的出國不比清華物理系好,如果把電子材料等非物理方向考慮進去,物院的出國甚至不如清華物理系。(清華物理系有一個專門給不做物理的同學開設的專業,so。。。)
而且,理科出國並不僅僅是清華北大在競爭。在美國的很多學校,中科大的prestige不比清華北大差,實際上是三校競爭。對於想讀物理的phd的同學來說,只要你的本科是這三校之一,那麼你的申請結果幾乎完全取決於你的個人特點和運氣,和你是清北還是中科大的關係不大。(數學基本就是看你在丘賽里的表現了,最近這屆(2014)年清華表現比北大好,所以我們就有同學能申請到Princeton的純數學phd)當然,在大部分年份,北大在丘賽佔有絕對優勢。然而,這和高考的同學以及大部分競賽黨是沒有關係的。(除非你進了數學集訓隊)
所以大家在擇校的時候,think twice if you want to pursue a career in the academia! 這很重要,因為在學術圈裡找工作是極其困難的,要比在其他任何地方找工作都困難得多!如果你是天才,你當然可以碾壓別人。But don"t be fooled, you are not a genius! The world does not need a just Okay scientist. 學術圈就是100人裡面99人給最厲害的那一個人當炮灰的地方!不要被什麼「基本相互作用的統一」、「宇宙很美妙啊」、「21世紀是生命的世紀」的宣傳騙了!對99%的考生來說,這和你沒有關係!最終你會end up在某個金融公司或者IT公司里,年輕時候當科學家的夢想僅僅是夢想罷了!
總體來說,北大的本科教學體系要比清華好一些。清華更注重本科生的科研訓練啊、創業啊之類的。如果你是數學天才,北大可能更好一些。(但你絕對應該嘗試考SAT申請Harvard MIT Stanford之類的學校)如果你不做那種純理論的很高深的學問,應該說清華在進入工商業這方面優勢很大。看到這裡實在想說上幾句話。就像 @純純說的,答案裡面居然真的有互相攻擊的,我實在是看不懂。
在我看來,兩所學校都是中國大學的驕傲,當初選擇的時候也僅僅是因為個人興趣和專業原因選擇的T大。不管是P還是T,作為國內頂尖的大學,缺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各自出現點問題是正常的,何必要不遺餘力地去抹黑對方呢?說好的要做世界一流大學,可是實際情況是,兩校距離真正的世界一流都還很遠。如果說,我們已經做到了像王子屯哈弗那樣全球前二,互相排擠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現實呢?連我們自己的教授都說,我們距離真正的世界一流越來越遠。這時候難道不應該各自取長補短合力共進嗎?居然很多人還致力於互相攻擊抹黑,真的是禍起蕭牆,簡直藥丸。
例如有T大的說,P大校領導不作為,官僚風氣重。可是反觀我們自己呢?網路管理不是一樣備受吐槽。我個人辦一次學籍證明辦一次手動退課,讓我連續在院教務學校教務跟授課教師之間連跑5、6趟,很人性嗎?官僚之風瀰漫,自己都還沒整清楚就去吐槽別人,豈不是五十步笑百步?這也算是我們清華的務實之風嗎?我真不好意思。相信隔壁學校的許多同學應當也有與我類似的想法吧!
感覺網路上很多報道,純粹就是要搞個大新聞,來消費兩所大學,把我們批判一番。而很多不明就裡的老師同學,也稀里糊塗地跟了進去。感覺身邊很多人,不論T大P大,都有點喜歡站隊,都有點見不得人好。結果被輿論一忽悠,腦袋一熱就進去了,給其他人看熱鬧。感覺真是可悲。
所以要問我好壞,我就按以下原則來回答。好,兩校都好;壞,無可奉告。說什麼校領導啊男女比例啊,除了開開玩笑,你們還當真啊?北大校領導出的事不少哇,清華校長換得快來不及出事哇,不都半斤八兩。再說了,校領導好了也不見得你就認真讀書了(校領導攤手,你掛科,怪我咯?)。北大女生多,多就多唄去隔壁挖牆腳不就好了。。。再說了,一門心思想泡妞的,考得上清北么?中科大的男生不也都熬過來了,咱們好歹也是二比一沒那麼慘(不好意思科大同學不要拍我)。
所以說,你們啊,naive!我今天就小小的得罪你們一下。北京大學是教育部認證的有招生資格和辦學資質的正規大學,不是野雞大學。清華大學見圖。
清華做官,北大坐牢,聽說過嘛。不代表個人觀點。
看過一篇文章《北大穩定看食堂,清華穩定看網路》,深以為然。作為一個對飲食要求不高的北大人,平時上個網都得算計著流量什麼的真是想都不敢想 (>﹏<)
講個笑話,僅供參考:有一天,美國的記者採訪哈佛學生的理想,80%的學生表示要做管理者,記者隨即提問:每個人都去做管理,誰來打工呢?哈佛的學生回答:麻省有的是.....可以用北大和清華來代換嗎?
說一下很多人對北大的誤解:很多人總覺得北大是文科學校,清華是理科學校,而實際上無論是北大官網或百科在介紹北大時都是「具備文理農醫工全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全國理科最強的真不是清華,而是北大! !!!!!!
作為一個法學院的學生,每年在招生季都聽說全國各省的曾獲得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奧利匹克競賽金獎的學生被保送來北大讀書,這些人為什麼選擇北大? 因為他們真的懂,知道北大在基礎學科,尤其是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這類基礎學科的研究,秒殺國內高校。
再說說北大醫學部,醫學部每年的招生都是單獨進行,也有一個獨立的校區,北大醫學部附屬的醫療產業集團可以說秒殺國內絕大多數的高校醫學院,這些年清華也開始發展醫學,和協和醫院搞了一個聯合培養,大有追趕北大的勢頭。
好了,這下你們明白了?什麼北大是文科學校,清華是理科學校?這到底是怎麼形成的謠言?
再說說隔壁,這真是一個工科實力秒殺國內絕大多數高校的存在,不服氣不行!
更新一下,北大2016全國奧林匹克競賽五大學科戰績,如圖清華擅長培養自干五,愛國熱血青年。北大擅長培養其他五花八門的青年……
我在PT兩校各分別呆過4年和3年。我寫點我能想到的。
清華的優勢:1. 資源更多。地大錢多,直接導致發展空間和潛力大。2. 清華學生重實踐,可能是工科背景強大的原因。3. 清華學生更單純。北大的優勢:
1. 思想活躍,自主、自由。2. 北大學生自組織能力極強,可以完全不依賴校方領導和老師。缺點先不說。清華:學生崇尚集體主義,工科院系抱團。校園管理水平很高,基本貫徹「以人為本」的方針。校園面積廣闊,硬體方面略勝隔壁。鼓勵學生投身國家事業(科研、公務員、選調地方從政、進國企),以投身國家事業並有所成就的校友為榮。知名口號:又紅又專,健康工作50年,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以及校歌校訓。
北大:校園管理水平一塌糊塗(兩個原因:人多路擠資源有限,行政管理者在其位不謀其政,兩條加一起,結果就是校園特別亂),BBS上各抒己見者多,學生敢於直言(對學校提出建議,抒發不平),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人少。校園裡人多,不管是在校生,還有各類在職培訓者,擁堵。N個校區,學生散佈於燕園萬柳圓明園和大興。沒有校訓。以上都是相對客觀的,我說一點主觀的。我是學生,只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說,兩所學校越來越像(都是GCD管,都是符號性質的學校,承擔同樣的政治任務),兩所學校里的學生的追求越來越像(套用別人的話,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此外個人認為另外兩個學校是現今中國社會的縮影,這只是個直觀的感覺,我沒法系統地證明,只能舉幾個例子。以下的現象,並不是說在僅僅在T大或者P大出現,也許T大中的現象在P大中也有(反過來也是),我列出來的僅僅是描述我的所見所想供大家參考,絕不是用來評判兩校的異同。T大:最近曝光度很高,顏寧團隊,蘇世民項目等等,都是很不錯的事。從百年校慶開始,大興土木,新圖書館,新講堂(參照北大百講),舊食堂推倒重建,給人的感覺,就是T大正在平穩地走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校領導有作為,科研團隊努力,教學嚴學風好(掛科無補考,只能重修,重修通過後記60分)。大家都在追求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正如現在的社會,儘管問題重重,但是大家都在努力奮鬥賺錢養家實現中國夢。P大:校園問題頗多,最近搞了個洋氣的一年制國學項目再次引爆學生不滿。核心問題是宿舍不夠住,有些學生住進條件好的宿舍,犧牲了一部分學生住進條件差的宿舍(離校園遠,硬體條件一般)。拿過來一個地圖看北大校園便知,北面是圓明園,西面是萬泉河快速路,東面是中關村大街和清華,南面是中科院、中關村和四環路,圍得死死的,燕園(北大主校區)的資源和空間非常有限,誰都想要,圍繞燕園外擴基本無可能,於是北大現在有了圓明園校區(位於圓明園北),萬柳校區,大興校區,昌平校區。本科生都安置在主校區,研究生安置在各個校區,經常要奔波。主校區裡面,未名湖佔了大片空間,西門附近校長辦公區和附近的老建築又不打算拆,校園內建築限高不超過6層。基於這個現狀,北大在硬體設施方面難有作為。比較好的消息是,前幾個月據說要拆掉一大片平房建大食堂,希望能解決中午吃飯難的問題。四面被圍,資源有限,人多,這不就是咱中國嗎?兩所學校互黑嗎?據我觀察,招生辦互黑(小肚雞腸,又不是大饑荒搶糧食,至於么),某些行政人員互黑(開玩笑性質),教師不互黑(教學科研經常要合作,不能黑),學生偶爾互黑(開玩笑性質)。兩所越來越像的學校要是能通過互黑找樂子,也算是求同存異吧。絮絮叨叨一大堆,只是講講個人經歷。科研成果,學科建設什麼的我水平不夠,也受專業限制,沒法談。兩個學校都教我怎麼做事和做人,T大用正面例子,P大用反面例子。這跟我個人經歷有關,在T大本科P大讀研(高校對本科生重視程度遠超研究生),而且P大的研是個新成立的專業。清華本科北大碩士退學生,基本上兩個學校的學生互相難以理解,互相攻擊較多,當然這是在校期間。
從實際工作後的接觸來看,區別很大:- 清華,技術型選手多,部分會轉型為行業或技術專家,對技術有些許迷信和追求,希望自己做什麼真實產品來提供給用戶。進入工業界的清華人一般以產品為基礎起步和發展。
- 北大,神經質選手多,對科學和營銷有近乎偏執的追求,但轉為貿易的人數較多,對產品研發有一定偏見,認為浪費時間和精力,不如做買賣。
有人和我說,P是野雞大學,T是家養雞大學
北大美女多,比較之下,只能說,清華是基佬樂土,男生們懂得。
針對上面和北大清華妹子約會的回答我也接觸過幾個清華北大的男生(專業相近的),個人覺得,清華的男生普遍比較呆、沒什麼花花腸子,北大的男生則也是較文藝,說話老要拐幾個彎(這一點十分受不了)總之說誇張一點,清華的是古板工程師,北大的是酸腐文人當然,僅是樣本較少情況下的個人感覺
p大的硬體投入明顯不足(關鍵是從學校到院系都不缺錢),此前文科院系老師沒有辦公室,宿舍沒有空調,圖書館藏書算得上世界前列,硬體估計能被各種山寨大學完爆。好幾個院系沒有危機意識,發展緩慢,比如我比較熟悉的法學院和歷史系。
清華有幾個院系就是在忽悠,架起了這麼大的牌子,人不老老實實幹活,出來的正經東西比較少。似乎跑題了。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考上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的研究生?
※在北大心理學系就讀碩士是怎樣一種體驗?
※北京大學有哪些學生經常吐槽的典故?
※北大的考古系怎麼樣?
※在北大生命科學學院就讀是怎樣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