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藥品要設計成「一次4片」的計量呢?
每片含有的藥物量稱為「規格」,比如10mg/片、100mg/片等。對於特定適應症/人群,藥物劑量是固定的,和廠家欲增加銷量基本無關。
簡單說說我了解的一些原因:
1、1片吃不下哽得慌,非得做成4片。比如口服劑量2g/次,原料+必要的輔料肯定大於2g,一般人都是吃不下的,此時改成2-4片都有可能,每片1g或0.5g,容易多了。
2、可能需要劑量調整,這時做成小規格,方便病人調整。 3、國內藥品招標時不同規格是單獨對待的,容易中標,所以很多廠家拚命改規格。從2011年起,多地招標已經取消了這一條,估計以後亂改會少一些。說到底,這是利益驅動。 4、「國外可以做到一片達到效果的,在國內可能由於工藝研發的原因而不得不做成多片才能滿足生物等效」。這點從法規上是不可能的,因為仿製葯要求相同劑量下生物等效。這個問題比較複雜。
(1)簡而言之的講,一片葯的組成分為起藥理作用的活性成分(API)和不與人體發生作用的輔料。輔料的作用是維持API的穩定性,並控制活性成分在體內的釋放速度。API需要添加何種輔料,單位API需要添加多少輔料,一方面和API分子的化學性質、穩定性有關係,一方面和生產工藝也密不可分。
有時為了達到有效的治療劑量,要求的輔料量是很大的,如果做成一片就有可能造成吞咽困難(特別對小孩和老年人),所以在就乾脆把劑量定為一次多片。
有時是為了達到體內特定的溶出度(釋放的速度和程度)而做成多片。
當然也可能是為了方便小孩的劑量。不過一般來說這種都是通過刻痕(藥片過中央刻一兩道橫線)的方式實現的,小孩服用直接把掰成兩份或四份即可。
(2)對於中國的情況,國產藥品中仿製葯占絕大多數。仿製葯要求與原研葯(或參照葯)有完全相同的治療效果,需要做生物等效性試驗,即要求證明仿製葯和參照葯在葯代動力學上(準確說是生物利用度上)有同樣的表現。國內的藥物研發水平不及國外,國外可以做到一片達到效果的,在國內可能由於工藝研發的原因而不得不做成多片才能滿足生物等效。
以上是通俗地講,未免有不準確的地方,可以繼續探討。生產工藝的原因。一次四片多見於中成藥。中成藥多用中藥飲片提取成浸膏,再加上其他輔料包衣等等程序製成。一般浸膏體積重量都不小,一片達不到有效的量,所以中成藥一次三四片很正常。西藥大部分成分很單一,很多都可以一次一片或者一天一片,特別一些進口葯的緩釋技術和生物利用度高。很多進口葯的確效果好,不過國產葯價格低廉,很多好廠出的普葯或者仿製葯質量也很不錯,性價比高,為患者提供多種選擇。雖然老話說了千百遍,但是還是沒錯,沒有國產葯,進口葯價格會更加不親民,窮人會更加看不起病。
對於有些人群 可以在此計量上適量減少 不可能所有的都掰開使用 就像有些說明 小孩適量
我在想善存到底為什麼非把藥片做那麼大,就不能分成2-3片嗎,卡喉嚨好不好(正在卡喉嚨ING)
藥物的在人體內代謝速度不一樣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有的人一天吃兩頓就飽啦有的人得吃四五頓
=============
說得不對請無視推薦閱讀:
※為什麼藥片要設計成現有大小,而不是更小一點呢?
※慢性咽炎吃什麼葯好?
※基層醫院抗生素濫用為何如此驚人?
※藥用空心膠囊有哪些國家標準和法律法規?
※膠囊類藥物是被設計為如何被人體吸收?用饅頭代替膠囊包裹藥物的做法是否可行?
TAG: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