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惡性通貨膨脹?
聽說過國民黨時期有過惡性通貨膨脹,那麼世界上還有哪些著名的惡性通貨膨脹?
十九世紀,採用銀本位貨幣制度體系國家的「磅虧」。
1、
從十六到十九世紀前葉,對南美洲、日本等地銀礦的持續開採,已經讓全世界有巨額的白銀流通存量。明朝「隆慶開關」以來,巨額海外白銀,通過貿易形式流入中國,銀子成為此後明清兩朝的流通貨幣,建立了銀本位貨幣制度。這是從明朝後期、到整個清朝、再到民國1930年前的三百多年,我們中國人能把銀子當錢花的必要前提條件。
到了十九世紀的後半葉,尤其是1870年代,因地質勘測和採掘冶煉技術的進步,除了對老銀礦的持續開發,又在北美洲、歐洲、澳大利亞等地發現了儲量更豐、產量更大的新銀礦。作為人類最熟悉的兩種貴金屬,白銀在這一時期持續高速增產,流通存量繼續大幅攀升,使它與存量穩定的黃金相比,越來越不值錢了。
而以英國為首,西方國家在十九世紀紛紛轉為金本位貨幣制度,不再鑄造供應市場流通的銀幣,改為發行直接與黃金掛鉤的紙幣。因此英鎊又有「英金」、「金磅」等別稱。依然還採用銀本位的中國,與採用金本位的英國等西方國家,在展開對外貿易、償還外債等活動中,會因白銀貶值而承受更多經濟負擔。
這就是「磅虧」。
2、
這種經濟入侵手段,被當時各個西方列強國家所使用。比如說在西方國家裡,政治體制和社會經濟水平算是相對落後的俄國,通過華俄道勝銀行,在中國東北地區、外蒙古和新疆等地,發行盧布。
這種盧布紙幣叫「金盧布」,就是因為他採用金本位體系——拿著5塊金盧布,可以去道勝銀行自由兌換一塊等值的金幣。所以別看他是紙幣,在上述中國地區,比實實在在的銀子還要堅挺,很有信譽。
道勝銀行在中國也入鄉隨俗,發行「銀盧布」,受歡迎程度就不如金盧布。大家想的都很實在,與其手裡握著這麼一張紙票,不如把實實在在的銀子握在手中。
因為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折損國力,又爆發了十月革命和長期內戰,沙俄帝國被推翻。華俄道勝銀行在1916~17年,無力保證金盧布紙幣的信譽,無法再承若與黃金隨意兌換。因此金盧布先是大幅貶值,最後成了廢紙~
3、
都說晚清國力衰微,外侮不斷,打了敗仗,動不動就象外國賠款。
但其實在這一期,西方國家也在通過金融銀行業、進出口貿易等方式,向中國傾銷越來越不值錢的白銀。其中很常見的手法,就是「借銀還金」。著名紅頂商人胡雪岩,在和外國銀行打交道時,就遇到這種事。同治末年到光緒初年,左宗棠西征。作為得利助手,胡雪岩要大力協助,為此籌措軍費,向外國銀行借錢。借到的是銀子,但外國銀行要求,歸還的時候,要以國際金銀兌換交易時價位準。
比如說,1870年,1塊金子換4塊銀子,胡雪岩在此時想外國銀行借了4塊銀子;五年之後,國際匯價,已經是1塊金子換4.5塊銀子,胡雪岩就要想辦法籌措4.5塊銀子,再算上這五年里的利息,去外國銀行還錢。
4、
在十九世紀末的十年,白銀又進入一個快速貶值的下行階段。以當時香港匯市交易行情為例,在1891年,一塊「番銀(西班牙銀元)」,尚且可以兌換3先令又1便士,到了1900年,只能兌換2先令又1便士。
就在1900~1901年,在當時世界金融中心倫敦,白銀定盤價在一年間再次出現大幅下跌,貶值幅度達到23%。就在這一年,《辛丑條約》簽訂,賠款高達4.5億兩關平銀。在條約的具體的賠款程序上,就加入了因白銀貶值而另外附加的賠款數額,使賠款總額更高。
5、
有一個同樣歷史悠久的亞洲大國,曾經長期遭遇和我們類似的問題。這就是印度。
印度和同時期的中國基本一致,也曾長期採用銀本位。
眾所周知,印度的流通貨幣,叫作「盧比(Rupee)」,這是音譯,這個詞在印地語里本意,就是「銀幣」。
在十九世紀前期,英國東印度公司實現對印度中、北部大片領土的征服與吞併,他延續了這個傳統,於1835年宣布禁止黃金流通,改為發行由他設計鑄造、印有英國君主頭像的盧比銀幣,作為英屬印度殖民地的法定流通貨幣。1857~58年,印度爆發民族大起義,東印度公司隨後被英國撤除,但之後的英印殖民總督政府,依然沿用了銀本位制度,繼續發行銀幣。
這樣一來,中、印兩個採用銀本位的經濟體,都要面對幾乎貫穿整個十九世紀的「磅虧」問題。
6、
終於,到了1893年,因為苦於之前盧比相對英鎊的持續貶值,英印總督佩蒂·菲茨莫里斯(Petty Fitzmaurice)宣布,暫時關閉銀盧比鑄幣廠,發行與英鎊直接掛鉤的盧比紙幣,通過建立盧比與英鎊的聯繫匯率,實現金本位貨幣制度的金融改革。
但是,中國一直到民國,依然還用銀本位制度,譬如說北洋政府發行過大量俗稱「袁大頭」的銀元,作為法定貨幣。
1929年,那次著名的金融危機爆發,美國為轉嫁其國內經濟問題,又通過白銀匯價,對中國做了一次經濟狙擊。
好了,時間有限,沒功夫再繼續講細節和後面的故事了
哦對了,從2016年的下半年開始,一直在今天,在將近一年零五個月的時間內,為了寫好自己的一本書,需要查閱大量英文資料。我為此翻譯了另外兩本英文書籍。最近剛剛獲得原作者的授權。
所以,從今年年底開始,到明年的5月,我將陸續出版三本書:一本自己原創作品,還有兩部譯作。
這是我最近最讓人鼓舞的一個消息。
這個答案寫完了~
台灣呀,你們不好奇為什麼台灣的貨幣叫新台幣而不是台幣嗎?
二次大戰期間,日據台灣因為物價管制(其實鬼子一開始是沒有的,後來34年到38年,台灣也爆發了惡性通脹。在那以後日本人就搞了物價管制),所以通貨膨脹不是特別激烈。但是後來日本投降,kmt政府接收台灣,他們一邊發行台幣(舊台幣)一邊放開了物價管制。結果台灣通脹率就開始暴漲,1945年7月底物價指數是242(1937年6月為100,可以看出日據後期通脹不高)。但是kmt放開物價管制後,八月底物價指數即上漲為1171.7,直接升了五倍。僅僅一個月後九月底物價指數又對比八月上漲2.2倍,為2585.8。而1950年底,你猜台灣物價指數比起接收前上漲了多少倍?218455.7倍!年平均通脹率676.1%。到了1948年,台灣人就不再信任舊台幣了,所以kmt政府為了圈錢,又發行了「定額本票」與原有的舊台幣共同流通,然而也沒什麼卵用,最後定額本票一張面值可以到達100萬元。kmt也不是沒想過挽救台幣的,他們做了台幣發行限額,一開始限額的是三十億台幣。只可惜,kmt政府太腐敗,太無恥,kmt的台灣銀行官員為了撈錢撈政績,屢屢超發貨幣,最後由30億的限額,超發為一兆七千億,超發了528倍。你說在政府這樣瘋狂的扒皮下,台灣人日子能好過嗎?不好過以後,台灣就爆發了228事變。後來蔣介石敗退台灣以後,為了解決台灣惡性通脹的問題,於是1949年重新發行台幣,這也就是新台幣。新台幣是以大陸帶去的八十萬兩黃金做抵押,但是對台灣平民來說也不怎麼好,四萬舊台幣才能換一塊新台幣。很多人都是用袋子裝來、皮包裝來來換。但是好歹物價是暫時穩定了,但是這個也不治本。所以後來kmt政府也搞了很多措施來解決通貨膨脹,比如發展實業,加息提高儲蓄率,搞土改提高農產品產量。所以後來台灣人也就安定了下來,但是之前台灣人因為通脹造反這個事情給政府的影響太大了。台灣政府被嚇怕了,所以台灣歷年通脹也很低。就算在高速增長的1951年到1988年也是如此,37年的高速增長呀。然後台灣經濟就開始降速了,1988年到2008年這三十年間為6.1%,這三十年間因為經濟越來越差,台灣少子化問題也開始嚴重起來了。所以台灣大概可以興旺兩個三十年。08年以後到現在GDP增速就不高了,才2.8%,不知道他們會持續多久,08年以後台灣服務業佔比是越來越大了。當然kmt在大陸乾的也不怎麼樣,收復佔領區以後,拿1元法幣換200元偽幣,直接導致佔領區人民財富縮水兩百倍。這還不算完,後來法幣又大幅貶值成廢紙,這個大家也是知道的,所以kmt接收區的人民算是消滅了貧富差距,大家都一樣窮。陳立夫關於此事的評價是「我們為共產黨製造了無數的無產階級。」所以後來淮海戰役,小推車給共軍運軍糧,也是很好理解的。因為淮海地區之前是日佔區,後來被kmt接收,一夜之間資產變無產,成功扭轉幾千萬人的屁股,kmt這方面也是很有才華的。所以呀,我們要吸取歷史教訓,統治者如果想賺錢,還是要給人民發展實業嘛。不要老想著靠超發貨幣,增加某些產品的物價,然後自己壟斷該產品拍賣權來洗劫民間財富。這樣的話,社會是會不穩定的。答主回來了,補充內容在最後。
----原文分割線-------看到有人已經提到魏瑪共和國了,我詳細說說吧。順便給大家補點樂子。主要參考內容來自武漢大學李工真老師的德國史專題。
魏瑪的超通脹雖然不是最大的,但卻有幾個有趣的標籤:民主國家,西方列強。不像其他答案說的大部分惡性通脹的國家,魏瑪共和國通脹之後國家沒有崩潰,但是卻實實在在的間接導致了希特勒上台。先說通脹背景,一戰結束的時候德意志帝國崩潰,新成立了民主共和國,由於憲法制定於歌德的故鄉魏瑪,於是這個共和國又稱為魏瑪共和國。這個共和國有很多亮點:德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共和國,勞資雙方在建國初就達成了一定的諒解。但也有更多先天不足:國土喪失了一大塊,經濟衰退,激進左翼 (不方便打出來)與溫和左翼社會民主黨勢如水火絕不合作。
當時的情況最要命的一點,是德國要賠戰勝國幾百億馬克(當時歐洲列強都是金本位,不是紙)。賠款抵押就是魯爾工業區。誒你別覺得法國太過分,這就是當年的遊戲規則,之前的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也賠了上百億金法郎。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戰後很快歐洲陷入經濟蕭條,法國為甚。而德國賠款力不從心,為了催促德國賠款,1923法國聯合比利時佔領了魯爾工業區。德國政府一看,好嘛,決定消極抵抗,開始組織魯爾工人罷工,並且開始通貨膨脹。這次通貨膨脹於1923年底達到頂峰:一美元兌換4.2萬億馬克。4200000000000 慢慢數數吧當時的生活真是充滿了黑色幽默,李老師講過幾個故事:
他在八十年代去德國留學。過聖誕節去導師家。導師說,孩子,來送你一件聖誕禮物,我今天就讓你當百萬富翁。然後給了他一張魏瑪時期發行的一百萬馬克鈔票。。。然後當時的工薪階層,薪水是按天發(不按天發的話發工資有啥意義,周五的錢就能跟前四天加起來差不多)。而且每天可能發不止一次。老闆還特別有人性的允許工人輪流請假去買雜貨。因為物價每時每刻在漲,上午的薪水下午就不夠使了。。。於是有人領了工資就抱著沖向商店。結果他在門口摔了一跤,等他爬起來時,手裡的錢已經不夠買他要的東西了。。。這場超通脹災難最後止於政府行動和美國支援。政府最終決定重拾信譽,以土地擔保發行新貨幣。同時,美國道威斯計劃成功的拯救了歐洲經濟。魏瑪共和國不但沒有在1923年崩潰,而且欣欣向榮直到1929年世界金融危機。這中間的幾年被稱為金色的20年代。這場超通脹雖然沒有讓共和國完蛋,但是給德國人造成了深刻的記憶。首先最受打擊的是中產階級。因為大資本家和農場主佔有生產資料,所以在通脹中受影響有限。產業工人又沒什麼財產,發一百花一百,發一億花一億,也無所謂。中產階級就可憐了,因為中產階級是存錢攢錢的主力,基本上被國家洗劫了。於是中產階級對民主共和國的支持變得動搖了。在下一次的經濟危機里紛紛倒向了納粹黨。
1923年,11月9號,就是超通脹最嚴重的那幾天,納粹黨發動了啤酒館暴動,開始登上歷史舞台。---------新內容分割線-----------
這篇回答在答完不到24小時就被熱心群主舉報。罪名是誘導投票。答主顯然以前是個法盲,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知乎政治錯誤。答主現在認識到這是一種違反知乎刑法行為了。答主站在了知乎管理員和人民群眾的對立面上。管理員對我怎麼處罰我都認罪伏法。現在本答案經過48小時勞動改造,已經刪除了「50贊就繼續寫」這種反對知乎反對人民的錯誤言論。----以下是真正的嚴肅的新內容,謝謝大家支持------
關於納粹崛起和超通脹的關係,概括來說就是,超通脹摧垮了中產階級對於民主政府的信心。使得下一波經濟危機時人們對政府的信心完全不足,並且把人們推向極左和極右。當人們談到從魏瑪共和國到納粹德國的轉變是,不少人(尤其是反民主主義者)認為納粹是被德國民眾選上去的。這個說法呢,並不確切。嚴格來說,納粹確實是最後一次選舉的第一大黨,但是納粹能執政,靠的不是選舉,而是共和國憲法的一個漏洞。這個漏洞的鍋,民主主義者背一半,軍人和守舊派背另一半。後面細說。首先說說魏瑪共和國之前。德意志帝國建立於1871年,這是一個奇妙的國度。是一個有真正議會但又君主專制的國度。政治上議會有財政權,但是內閣卻不對議會負責,而是由皇帝指派,對皇帝負責。一代名相俾斯麥成功的讓這個國家能夠在保留實權君主的情況下進行有限的現代化。我想,這也許是我大清夢寐以求的模式吧。。。經濟上實行了資本主義。統一後的德國借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高速發展,截止一戰之前,德帝國經濟能排前三,人均GDP實際上是第一。並且成為了世界科技中心。更有趣的是,這個集舊式君主,萬惡資本家於一體的國家,還創造出了社會福利制度。以至於在一戰之前資本家說服了左翼社會民主黨不在戰時搞罷工。所有這一切,都是德意志帝國在一戰時敢左右開弓兩線作戰的本錢。
但是這個帝國並不是說就那麼理想。作為一個身處歐洲中部的國家,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早早就滲入德國。國內其實早就有一大批開明人士希望德國能變成民主政體。一般而言君主制國家在那個年代很難成為強國,可是俾斯麥這個BT宰相的存在使得德國能以用一種古老制度保持高速發展。於是國內自由主義者只能採取合作的態度。可是君主制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成也君主敗也君主。俾斯麥的成功其實得益於開明的威廉一世。等到了兒子威廉二世上台,俾斯麥就被趕了下去。俗話說有多大本事現多大眼,威廉二世在一系列囂張的操作後,帶領大家走入了世界大戰。一戰打完了,一個民主共和國匆匆忙忙在內戰中成立了。這時候人們終於得到了從沒有過的選舉權。此時共和國內形成了若干政治勢力:極左翼你懂的黨,中左社會民主黨,中間偏右天主教中央黨以及人民黨。當然,還有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嘿嘿。這個黨當時還是一幫老兵為主的黨,後來的黨魁現在剛剛加入。這就是納粹黨。現在我們來說選舉。魏瑪共和國政治格局大致是這樣的:有一個民選的半實權總統,總統權力不多,但是有權解散議會,換總理,頒布臨時法律等權利。這些其實在民主國家屬於imba權利,最後壞事也就壞在這條,後面細說。
然後還有議會,議會中絕對多數黨組閣並推出總理;如果無法出現絕對多數黨,則需要幾個黨組成聯合政府。這一條在非倆黨制國家裡很常見。你們猜猜一般在選舉中哪個黨得票高?納粹唄?德國人都是戰爭狂!才不是呢。得票第一一般都是認馬克思恩格斯為祖師爺的左翼社會民主黨。然後接下來是天主教中央黨和人民黨,然後是極左翼你懂的黨。納粹?沒聽說過!然後一般是社會民主黨和一個中間派政黨組成大聯合政府。這種格局撐過了魏瑪共和國大部分歲月,包括那次超通脹和世界經濟危機的一半日子。答主最近要給祖宗們期末考試,有空就繼續寫。80年代末。價格闖關貽害無窮
文章摘自《中國經濟周刊》2009年第37期(總第517期) 作者:郭高中
被稱為「價格闖關」的激進的價格改革方案是在1988年6月倉促出台的。當時決策層對價格改革的指導思想是「長痛不如短痛」和「一步到位」。價格是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價格闖關本質上是改革開放進入實質性階段的標誌。當時,價格雙軌制已經嚴重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曾說:價格闖關這一關繞不過。但由於當時宏觀經濟環境相當緊張,價格闖關引發搶購潮,導致經濟出現較大波動。
口述者:楊帆
1951年生於北京。1984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日本經濟研究所。1985年-1989年在深圳和天津開發區從事對外開放的研究工作。現為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改革開放整10年之時,一場價格放開引發的搶購成為最大的一次經濟波動,並在之後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對此,人稱「價格闖關」。
1985年,我在東北獲得了世界經濟碩士學位,成為第一批世界經濟方向碩士的一員。畢業後,我正趕上14個沿海城市開放,與胡啟立同志去了天津,從事對外貿易。當時中青年經濟學家有分工,一部分人在北京設計改革,一部分以蛇口和天津開發區為兩個主要基地推動對外開放。
1988年1月1日,在全國政協茶話會上提出的當年首先要認真抓好的三件大事中,第一件就是穩定經濟和深化改革。在此後的幾個月中,國家對價格改革方案的施行工作不斷推進。
4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家有關部門從即日起調高糧、油、糖等部分農產品的收購價格。4月5日,國務院發出《關於試行主要副食品零售價格變動給職工適當補貼的通知》。根據《通知》,列入補貼範圍的品種限於肉、大路菜、鮮蛋和白糖四種,大中城市職工的補貼,原則上是把暗補改為明補。
5月19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朝鮮政府軍事代表團時指出:「理順物價,改革才能加快步伐。」「最近我們決定放開肉、蛋、菜、糖四種副食品價格,先走一步。中國不是有一個『過五關斬六將』的關公的故事嗎?我們可能比關公還要過更多的『關』,斬更多的『將』。過這一關很不容易,要擔很大風險。」「但是物價改革非搞不可,要迎著風險、迎著困難上。」
1988年7月,統計局公布的物價上漲幅度為19.3%,為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紀錄。8月19日清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發價格闖關的消息,當天就出現搶購。
我看到有的人一下子買200公斤食鹽,買500盒火柴,商店被搶購一空。銀行發生擠兌,有的地方銀行因不能及時支付,群眾在憤怒之下把櫃檯推倒。
當時,只要聽說商店要出售電冰箱等家電產品,天還沒亮,人們就從四面八方來到商店門口排隊。生產廠家才將產品運到商店,不等擺上櫃檯,人們就湧向運貨車,搶著自己動手往下搬,好像白送一樣。卸下車後,打開外包裝檢驗產品質量,如果沒有問題,再到商店裡交錢,然後裝到自己的車上拉走。
在普通老百姓參與搶購之前,商人們已經開始了囤積居奇,當時流行的囤積物品包括鋼材、水泥等基建物資和彩電、冰箱之類的家用電器。囤家電在今天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一件虧本生意,而在1988年,一些開始有錢的中產者把存款從銀行提出來,走後門去換成若干彩電、冰箱,給每個子女先囤積一台以備將來婚嫁用。搶購持續了一個月之久。
這次價格闖關波及面之廣、搶購商品種類之多、商品零售總額增幅之大,都堪稱共和國歷史之最。據統計局統計,在1988年8月,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商品零售總額增加了13%,其中糧食增銷30.9%,棉布增銷41.2%,電視機增銷56%,電冰箱增銷82.8%,洗衣機增銷130%。
8月份城鄉儲蓄存款減少26.1億元。其中定期減少27.8億元。
面對強大阻力,中央不得不調整對策。8月30日,主持召開了國務院第20次常務會議,重提「穩定經濟,深化改革」的方針,原來政治局會議提出的「五年左右時間」已修訂為「五年或者更長一點的時間」。會議保證國務院將採取有力措施,確保下一年的社會商品零售物價上漲幅度明顯低於這一年。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郭高中採訪整理)
所有的惡性通貨膨脹都有一個特點
你以為他不懂經濟學么?
他懂怎麼搶劫。怎麼用貨幣搶劫。
安撫他核心統治的一部分人
幕府搞經濟改革,鑄造劣幣,搞出通貨膨脹的同時,也往往有一種伴生品
德政令
簡單的說,就是統治階級,武士階級欠錢一筆勾銷
歐陸風雲2里有個神設定
每次貨幣膨脹,貶值,加一個debuff叫腐敗值
這個腐敗值加權到所有價值里去。
比通脹更厲害。連搞科研,搞文化,訓練士兵都需要付出額外代價
訓練出來的東西,良性的全部再減益
比如腐敗值50
造兵要貴50%,出來後士兵士氣要減50%
對比歷史,使人不由莞爾一笑這個不知道算不算有名 不過反正是正兒八經的惡性通脹
十八世紀晚期法國大革命期間政府發行的指券(Assignat)
此前在舊法蘭西王國時期法國的通行的貨幣是里弗爾金幣(livre)
大革命之後法國政府沒收教會財產並以此為擔保發行紙幣,稱作指券,維持里弗爾為單位
但是就和歷史上所有通脹的故事一樣,貨幣超發,隨便印錢
當時法國本來就在和整個歐洲打仗,革命政府又沒有限制指券的印刷,英國還各種印刷假鈔到法國散播,指券迅速貶值也就不出奇了
這直接導致里弗爾作為貨幣單位被法國政府拋棄
小面值的指券在1792-93年就開始逐步退出流通了,因為它們已經沒有意義了沒有價值了
法國政府用來擔保指券價值的教會財產總價大概30億里弗爾
在所有共和國的指券上你都可以看到les domaines nationaux
意思是國家資產,這個國家資產包括法國的森林建築礦產等等,政府估價是多少就是多少
這種東西,一看就是拿出來唬人的,肯定沒人會信,真正能用來擔保的依舊就是那30億里弗爾的沒收教會資產
1792年法國總流通指券面值是27億里弗爾,此時貶值已經開始了。
到了1794年,法國流通的指券面值達到了80億里弗爾,1000里弗爾面值的指券實際價值只有15蘇
舊法蘭西王國時代,1里弗爾金幣等於20蘇,可見通貨膨脹的嚴重
羅伯斯庇爾的恐怖統治開始後,採用了匪夷所思的方法來對抗通脹
1793年9月8日,法令規定所有拒絕接受指券的個人都會被處死
1793年11月8日,原指券印刷廠的總監被推上斷頭台
1793年11月13日,所有貴金屬交易被禁止
這樣的政治手段當然拯救不了瘋狂貶值的指券
1795年共和國政府正式放棄里弗爾,法郎成為法國的貨幣單位
1法郎等於1里弗爾3第納爾 (1里弗爾=20蘇=240第納爾)
但是此時貨幣超發已經失控了,以法郎標值的指券飛速貶值,曾經那種幾十蘇甚至幾蘇的面值是肯定見不到了,一百法郎起跳
1796年一月時法國流通的指券總面值已經超過400億法郎,政府用以擔保的依舊只有30億里弗爾(換成法郎都不到30億)的教會資產
指券最終在1796年被廢止
但是直到拿破崙1800年成立法蘭西銀行,共和曆十一年芽月17日(1803年4月7日)正式發行金銀本位的金法郎才穩定了法國的物價
金法郎也一直維持到了一戰爆發法國拋棄金本位,是拿破崙對法國的功績之一
指券發行的邏輯反映了當時西歐的一股思潮,那就是以土地作為擔保發行紙幣優於以貴金屬作為擔保,實際是一次拋棄舊法蘭西王國金銀本位的嘗試
但是事實證明,以土地這種價值模糊的東西來擔保是行不通的,和恐怖統治一同使得革命政府逐漸失去民心,促成拿破崙的崛起
辛巴威
1980年辛巴威獨立時一辛巴威元約等於1.5美元。之後,通脹率高企和經濟崩潰令貨幣嚴重貶值,使很多機構轉用美元。
21世紀初辛巴威開始經歷惡性通貨膨脹,通脹率升至2004年初的624%,其後降至三位數字低位,之後攀升至2006年四月1,042.9%的新高[5]。2006年的2月16日,辛巴威儲備銀行行長Dr Gideon Gono宣布政府印了21兆辛巴威元來換取外幣,以支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欠款。2006年五月初,辛巴威政府印製一共60兆辛巴威元的貨幣,用來支付兵警300%和其他公務員200%的薪金加幅。這筆錢不包括在本年財政年度的預算案中,而政府沒有解釋這筆錢的來源。2007年6月,在辛巴威的通貨膨脹率已從早先估計的9,000%上升到11,000%。在2008年5月5日,辛巴威儲備銀行發行的鈔票的價值1億元和2.5億元,10天後,新的無記名支票,價值5億元(當時約等於2.5美元)印發。5天後,一個新系列的筆記形式的「農支票」的發行面值50億元,250億元,500億元和1000億元(7月21日)。辛巴威5月份的通貨膨脹率已上升到2,200,000%。官方數字公布的6月份的通貨膨脹率估計超過11,200,000%。至2008年12月,辛巴威政府發行100兆面額的新鈔,但實質上僅值25美元。2015年6月,辛巴威政府宣布正式棄用辛巴威元,民眾可向辛巴威儲備銀行將所持有的辛巴威元以3.5萬兆元換一美元的匯率兌換為美元[6]。
1940~1948年解放區的通貨膨脹_來電和斷電_新浪博客
陳雲與西北財經辦事處
http://www.wxyjs.org.cn/wxzj_1/dbzb/201311/t20131120_146176.htm
1943年陝甘寧邊區經濟工作的另一個問題是金融波動、物價飛漲。以1943年1月為基數,上半年食物類價格上漲3.6倍,衣著類上漲4.3倍,燃料上漲2.4倍,土產上漲3倍,雜項上漲2.9倍,平均上漲3.59倍。下半年漲幅更大,以上各類別分別比6月份再度上漲4.8、4.9、8.6、3.9、7.7倍,平均上漲5.4倍。如果以1月份物價為基數,以上各類別半年分別上張17、21、20、11、22倍,全年平均物價上漲了19.5倍。在物價上漲的同時,邊區各地的邊幣比價不斷下跌。以延安市為例,從8月到12月,每元法幣換邊幣的黑市價格,從4元漲到10元;在三邊分區,從10月到12月,邊幣與法幣的比價由8:1跌到15:1,甚至拿邊幣買不到東西;
1948年陳雲談解放區通貨膨脹:糧價半年漲10倍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1_05/22/6549186_0.shtml
三月物價波動原因有二:(甲)大量增發了紙幣。增發之原因是主力部隊和二線兵團人數增多,同時又必須購糧四十萬噸,去冬今春開支增加,又無物資作為支付手段。故貨幣發行量由二月底的一千四百萬元〔363〕增到今天的六千萬元,平均物價指數也漲了近三倍半。(乙)去年糧食歉收,故糧價在貨幣發行量激增和糧食求過於供的兩重影響下,領頭上漲了十倍,由二月底的每斤一百六十元漲為今天的一千六百元。
其實集郵者通過郵票價格最容易判斷物價變化
1946年11月22日發行的東北一版毛像,面值最大為10元
1949.3的東北區生產圖郵票,已經飆升到10萬元
當然國統區的通貨膨脹率更厲害,總之亂世黃金,盛世土地是沒錯的!
民國1947年發行的最高面額為50,000(5萬)元,到了1948年中已到了180,000,000(1億8000萬)元,1948年政府實施貨幣政策改革,以1.3,000,000(300萬)比例,用金圓券替代法幣,結果不到一年的時間,金圓券的發行面額就增至10,000,000(1000萬)元,甚至在地區性的新疆省銀行曾在1949年發行面額達6,000,000,000(60億)元的法幣,摺合金圓券10000(1萬)元,可以購買數十粒大米。(圖為6,000,000,000(60億)面額的金圓券)波黑1992年,貨幣的最大面額是1,000 第納爾,到1993年已是100,000,000 (1億)第納爾。在塞族共和國,貨幣的最大面額由1992年的10,000第納爾變至1993年的10,000,000,000(100億)第納爾。1993年曾印製過500,000,000,000(5000億)第納爾的鈔票,可是從未發行。(圖為未發行的500,000,000,000(5000億)面額的第納爾)辛巴威2006年,辛巴威以1:1000比例發行新幣,廢除舊幣。2008年五月,發行100,000,000(1億)面值的紙幣。2008年七月發行10,000,000,000(100億)面值紙幣。2008年八月,以1:10,000,000,000(100億)比例發行新幣,廢除舊幣。2009年一月,發行100,000,000,000,000(100萬億)面值紙幣。(圖為100,000,000,000,000(100萬億)面額辛巴威元)匈牙利作為通脹的案例,匈牙利的通脹遠沒有上述幾個有名,但是,匈牙利通脹卻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惡性通脹。二戰結束前,隨著新政府發行500潘戈起,匈牙利的通脹就突飛猛進,在一年的時間內,最大面額由1000潘戈快速增長到100,000,000,000,000,000,000(1垓,1x10^20)潘戈,同時印製了1,000,000,000,000,000,000,000(10垓,1x10^21)潘戈,但未能發行。其間,最高的通脹率達到4.19x10^18%,物價每18小時就翻一番。1946年一月發行稅務潘戈,其較潘戈更為穩定(相對的),與潘戈匯率每日浮動。在1946年八月,新貨幣福林發行時,稅務潘戈與潘戈匯率達到1:2,000,000,000,000,000,000,000(20垓;2x10^21),而此時稅務潘戈的最大面值也已達到100,000,000(1億),福林發行時,與潘戈的比例達到1:4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40溝;4x10^29)。(圖為未發行的100,000,000,000,000,000,000(10垓)潘戈)除了匈牙利通脹,唯一一次真實使用京垓秭溝這樣的數量單位還是看一部無聊的輕小說的時候。
http://bbs.tianya.cn/m/post-worldlook-460313-1.shtml
蘇聯解體時的惡性通脹,人民積蓄被帶路右及西方資本洗劫一空。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金本位的廢除導致德國發生了史無前例的通貨膨脹。根據數據顯示,1921年1月,一份報紙賣0.3馬克,到了1922年5月賣1馬克1922年10月 8馬克1923年2月 100馬克1923年9月 1000馬克 10月1日 2000馬克 15日 12萬馬克 29日 100萬馬克 11月9日 500萬馬克 17日 7000萬馬克從1875年到1914年,保持了39年的貨幣穩定的馬克在兩年內毀於一旦。明朝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在初次發行時,分為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五百,一貫六種面值。民眾只能用白金向政府兌換寶鈔但反之不可行,且政府沒有實物準備金,所以發行一段時間後就開始通貨膨脹。洪武二十三年 一貫=250文洪武二十七年 一貫=160文到後期由於通貨膨脹嚴重,老百姓都不願意接受大明寶鈔,但由於政府強力推行,寶鈔依然在社會使用,直至九十年後,大明寶鈔已經貶值為原來的1/250。宋朝交子這裡說的交子不是一開始16家富商共同發起的交子而是後期由官府發起的交子。一開始發起的交子還是值得信賴的,第一屆交子發行數量為125.6萬貫,用36萬貫貼錢作為保證金。通貨膨脹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性。政府從第一屆發行交子到以後的五十年,交子並未有過貶值,但由於宋仁宗戰情需求,在沒有軍餉的情況下印製六十萬沒有任何保證金的交子,第一次開啟了潘多拉魔盒就一發不可收拾,政府發現原來錢來的那麼容易,便一缺錢就印鈔。1137年 發行3780萬貫1161年 發行4100萬貫1234年 發行1.7億貫結果交子大幅度貶值,民不聊生,最後退出了市場的舞台。偏個題。
08年我在網上和現實中勸人買房,被謾罵。
這兩年和人安利比特幣,被嘲諷。
對抗通脹的最佳手段是持有優質資產,同時背儘可能多的債務。
預測評論區會走一波經濟學家,哈哈。國民黨時期的法幣七八十年前就真實的發生在神州大地上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希望大家都可以多看看中國的貨幣金融史每個人都要切實的負起責任來不要被人民唾棄更別被人民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切不可失去貨幣的公信力每個生於斯長於斯的中國人都有責任維護人民幣的公信力前提就是不能肆意濫發隨意妄為透支人民幣的公信力那是自斷後路的自殺行為
看到很多人說到辛巴威,說到常凱申,就沒人想想現在?
想想三十年前一萬元能買多少黃金,到現在一萬元能買多少黃金。
想想「一套房子消滅一個中產階級」
還有人覺得貶值沒關係,我人民幣少,這就很好笑了。只要你的財產你的薪水是用人民幣計價,逃得過?你以為通貨膨脹是大家的錢一起膨脹?是從銀行出來開始一波波向後傳導的!你工資拿到的錢就是通貨膨脹的最後一棒。
很多人靠在大學裡學的一點通識就出來說我們現在是經濟發展balabala,真心希望你們多有點想法,別被新聞上面幾句話就帶跑了。不是既得利益者,最好還是清楚清楚自己屁股在哪。
ps:我都說了這麼清楚了,有的人還就是拿著那點可笑的教科書結論來反駁我,這就像拿著「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結論來處理民族關係一樣,不是蠢,就是自身是既得利益者。
那些說經濟發展的,對,經濟發展的好,60%的美國gdp現在發了多少債務?2016年一年的中國債務是4.5萬億美元,美歐印加起來是3.6萬億。「有質疑這個數據的自己去看16年摩根士丹利和人民大學怎麼說的」想想那些債務誰來還?國家?那些頂級富豪?還是一個月才2000多塊的農民工?還不是你們!
什麼債轉股,什麼轉移槓桿,你們都當開玩笑?呵呵呵呵。
李嘉誠可以跑,福耀可以跑,蘋果三星富士康這些有錢人,外企,白手套都可以跑。農民工怎麼也不會被餓死,那最後是誰還債?
那些相信學區房值1600萬的,和你們這些相信中國現在只是「正常通貨膨脹」的,真的都活該。一個哈佛學位,買進去也才1500萬,你們被剝削,活該!
最後啊,我今天說句大實話,我不是否認經濟發展,而是經濟發展的每個階段都需要有人來「做犧牲」「做貢獻」,二十年前「做犧牲」的是下崗職工,是農民農民工。今天「做貢獻」是誰呢?
記得為國家做貢獻要開心喔。我不犧牲誰犧牲聽說過嗎?
pps:我的這篇答案本來只是給能看得懂的人看的,當然我本身也有悲觀的情緒在。但是實在太多諸如「三十年前十年賺一萬,現在半年賺一萬」、「房子不計入通貨膨脹」這樣愚蠢的說法,而且這些人還覺得很有道理。
我今天破個例,給你掰開揉碎了說。我首先告訴你,貨幣就是一般等價物,它是用來方便交換的。你工作一年半年,不是為了獲得一個一萬的數字!一個印在紙上的數字!而是通過工作創造財富,那個10000隻是用來將你的財富一般化,然後方便你和別人交換的,懂?什麼叫「溫和通貨膨脹」,本質上就是通過強制讓所有財富的存量以一定速度貶值,適當放大財富增量的實際價值,來刺激所有人創造新的財富。
那麼實際上呢?又被投訴,這段刪了。
假如各位把家裡所有的房貸和生活開銷放在一起看,你們才會知道中國現在的通貨膨脹有多大。不懂滯脹是什麼的歡迎谷歌一下,再對比對比2016年的gdp增量和發電量增量。
我今天明明白白告訴你們,現在的房子就不是房子,它就是一個股票,一個金融工具,租售比就是市盈率,之所以市盈率大幾百還沒有崩。一個是換手率高「交易旺盛」,另一個就是靠著莊家主動拉升,停牌「限售限購」,救市「降准降息」維持著5000點高位。股市的目的是為了給企業融資,那樓市呢?不就是納稅嗎?納稅光榮啊諸位。當然,最光榮的是最後納稅的那些剛需,年輕人。國家的轉移槓桿就是用透支二十年的消費潛力,挽救資本大鱷的爛攤子,那些看起來厲害的地產商,也不過就是幾張白手套而已。至於樓市的前景,這一兩年內還得漲,再以後,歡迎回顧一下「4000點只是牛市起點」 聰明人本來不該說這些東西,現在什麼情況大家也都懂,所以你們愛投訴投訴,我也無所謂。更新:第三次「政治敏感」被建議修改。投訴我的人要麼是屁股問題這我能理解。要麼就是見不得和自己相反的意見,小學生行徑。
知道最文明的搶劫是什麼嗎?就是讓你在每個月收穫一份快速貶值的數字,花出去快速貶值,不花出去極速貶值,於是你不得不把自己變成月光族,或者房奴,美名其曰提前消費。好好想想,是你大半輩子的財富存量重要,還是每個月獲得的財富增量重要?但是對於現金流龐大的各種資本來說,這恰恰是最開心的事情。貶值的速度一般就叫「溫和通貨膨脹」,極速貶值就叫「辛巴威」,想想這幾年的情況吧反對我的蠢貨們。我說的太明白了,從現在起還有告訴我工資購買力提升的蠢貨我一律拉黑。
最後:我為中華民族驕傲。但是我不懂該如何對未來五年十年樂觀。16年我都沒說這話,但是自從我家的房子又漲了快一倍,這一輪調控又原原本本走回原位,諸位,且看吧。當然是偉大的先總統蔣中正,成為華夏歷史上唯一一個消滅假幣的政權
我來歌頌蔣介石。
蔣公當年的通貨膨脹厲害程度是當代人民不敢想像的,在物價飛漲的情況下還啟發民智!
你看當年人民愚昧到什麼程度,買火柴所用的紙幣產生的熱量要遠大於購買的火柴熱量。
人民窮的吃大閘蟹充饑,得了血吸蟲病還能減肥。
有答主還說到了房價,這說的好,當年通貨膨脹好的時候,大家都拿錢當壁紙,跟現在差不多。。。全場最佳:六十億元。(攝自國家博物館)
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該紙幣貫行於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於當時缺銅,於是明洪武七年頒布「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名義發行。
大明寶鈔印框高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一貫等於銅錢一千文或白銀一兩,四貫合黃金一兩,票面上端為「大明通行寶鈔」六個漢字。初行寶鈔時,一石米值鈔一貫。
《明會典》記載:「以桑穰為料,其制方,高一尺,廣六寸,質青色,外為龍文花欄,橫題其額曰『大明通行寶鈔』,其內上兩旁復為篆文八字,曰『大明寶鈔 天下通行』。中圖錢貫,十串為壹貫,其下雲『中書省奏准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百五十兩,仍給犯人財產。』若伍佰文,則畫錢文為五串,余如其制,而遞減之。其等凡六:曰一貫,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鈔一貫,准錢千文,銀一兩;四貫准黃金一兩。」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朝廷又發行小鈔5種,即拾文、貳拾文、叄拾文、肆拾文、伍拾文,票面幅面較小。永樂以後印行寶鈔仍用洪武年號,且禁止民間用黃金、白銀買賣交易。
當時以桑皮紙印製,桑皮紙又叫漢皮紙,常用作典籍書冊書頁之用,質地極其敦厚,洪武十三年(1380年)立倒鈔法,允許以昏鈔向國家換新鈔,但要繳納工本費。明代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絕無近現代的準備金意識,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泛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洪武二十二年前後,紙幣時貶時升,江西、福建一帶二貫紙鈔只能換銅錢五百文。永樂二年(1404年),米一石一度值鈔一百貫,永樂五年米一石值鈔三十貫。宣德初年,米價已達到寶鈔伍拾貫,宣德七年(1432年),寶鈔一貫只值銅錢5文。正統以後,正統九年(1444年),米價漲到寶鈔一百貫,明鈔已不能通行,「積之市肆,過者不顧」。正德年間,寶鈔實際已經廢止。此後,明朝不再發行紙幣。《玉鏡新譚》載熹宗常以新鈔賞賜臣下。
大明通行寶鈔壹貫
元朝
元朝為了加強對經濟的統制,以使用紙幣為主,鑄造錢幣比其他朝代為少。1260年元世祖發行了以絲為本位的寶鈔與以白銀或金為本位的中統鈔(中統鈔沒有設定流通期限),鈔幣持有者可以按照法令比價兌換銀或金,雖然其後曾一度廢除,但持續使用到元朝末期,成為元朝貨幣的核心的紙幣。全國各路都設有兌換的機關——「平準庫」。兌換基金充足,准許兌現,兌換的時候徵收兩到三分的手續費(工墨鈔)。1276年由於元廷大肆搜括,增發紙幣,並將各路準備金銀運往大都,引起物價上漲,紙鈔貶值。1280年,紙幣貶值成為原來的十分之一。1287年物價已經「相去幾十餘倍」了。為了穩定物價,元廷發行「至元寶鈔」和中統鈔並行。1350年元惠宗又發行「至正寶鈔」,發行不久,貶值嚴重,物價暴漲。事實上,民間的日常交易、借貸、商品標價等多有用銀的。這時使用的白銀,主要是銀錠和元寶。
1287年元朝至元寶鈔
惡性通貨膨脹是三位數的,有些答案啊……一位數的通貨膨脹叫溫和的通貨膨脹,是要拉動經濟的,別見個膨脹就要黑,變成通貨緊縮看你還黑的出來不……
惡性通貨膨脹的定義是年通貨膨脹率超過100%,一些民間經濟學家能不能搞懂了定義再來回答。
推薦閱讀:
※全球外匯交易是統一的市場嗎?銀行網銀中的外匯交易屬於哪個外匯市場?外匯交易常用的平台有哪些?
※日本的貧富差距為何這麼小?基尼係數為何這麼低?
※為什麼廣西條件那麼優越,經濟那麼差?
※人人都痛恨貪官,遇事卻爭相送禮打通關節?
※為什麼說高儲蓄率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