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發展上有什麼優勢?

中國和發展中國家比,無可非議的老大哥。中國和發達國家比,中國各個領域都有超越其他發達國家的水平。是什麼讓一個有殖民有封建被帝國瓜分無工業基礎的弱後農業國在短短几十年內不需要大國的扶持下成為世界一極的呢?


中國人的不同於天啟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獨特信仰是巨大的優勢,鏈接:淺談中國人的信仰

正文如下

一、引言

「中國人沒有信仰」,這一觀點流傳很多年了。

說出這一觀點的人往往確認這是事實,且通常並不滿足於僅僅是陳述,他們認為其後存在著一個推論:沒有信仰=&>缺乏敬畏、心靈不被約束、慾望泛濫=&>種種痛苦和焦慮、爭權奪利、食品問題、誠信問題、……,總之,一切社會問題都可以歸結到這裡。這一觀點在看似合理而嚴密的論證下,被用來批評中國的社會現狀與中國人的民族性,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擁躉。

然而,這一暗含著某種對比和矮化暗示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中國人並不缺少信仰,在持續近五千年的發明、實踐、總結、積澱之下,我們的信仰有著豐富的內涵。事實上,中國人的信仰完全不同於天啟宗教(猶、基、伊)的信仰,東方的華夏先民與西方的閃米特人在文明肇始期就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本文將約其要職,在狹義與廣義兩個層面闡述中國人的信仰,筆墨著重於中國人的現實生活,力求在最小的篇幅內完成論述,避免冗長的分析、考據、比較(以免求全導致本文變成數十萬言的專著)。

二、狹義信仰的層面

狹義的信仰一般指宗教信仰,具體含義是:「人群對其所信仰的神聖對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義等),由崇拜認同而產生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來自百度百科)」

天啟宗教(猶、基、伊)具備以上特點。在七世紀伊斯蘭阿拉伯文明崛起、十八世紀基督教歐洲文明興盛後,天啟宗教成為世界哲學和文化領域的顯學。尤其是基督教歐洲文明興盛是和地理大發現相聯繫,其對全世界各文明的政治軍事征服使得天啟宗教族群掌握了文化上的話語權。天啟宗教的重要特點是一神性、排異性、自信性,天啟宗教族群敏感地辨識著外部人群的信仰特徵,將自身視為正確的標杆,將多神信仰貶稱為低級,將無神信仰貶稱為無信仰。兩百年間,基督教歐洲文明引領著全世界的變革與發展,其價值觀自然而然的對外輸出,並逐步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普遍認可性,也緩慢地影響了世界其他文明對自身信仰的判斷。科技工業和軍事的巨大優勢無疑大大增加了天啟宗教族群的優越感,並使得世界很多文明開始自我否定,啟動了自我改造以「向先進文明靠攏」。這樣的大形勢下,中華文明信仰成為了一個虛無的存在。中華文明中缺乏人格化的絕對力量崇拜,與天啟宗教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因此,天啟宗教族群的強勢必然導致雙方均認可「中國人沒有信仰」這一論斷。

本質上,這是力量差異帶來的自信差異。

前言中已說明:「信仰是人類群體穩定存在並發展進步的基石之一,沒有信仰的人不過是一群智力較高的動物罷了」。凡是強盛過的文明,必有自己的信仰。作為一個廣闊區域的核心文明、作為一個延續數千年的文明,中華文明必有自己的信仰。

本部分將概述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並按傳統的三教(儒道釋)予以分別。

(一)或許你自己都不知道:默化於心的儒教信仰

儒教信仰是中國人信仰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儒教又稱聖教、國教,以儒家思想為最高信仰。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源自學者所總結的五帝三王歷代先賢的聖言聖行,由周公旦制度化,由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系統化,由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陽明等人加以側重點不同的發揚。從漢代起,儒教就一直是中國的國家宗教,數千年間指導著中國人的世俗生活。

數千年的潛移默化,儒教信仰早已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結合,不知不覺間烙印在每一個中國人思想深處。這種烙印是如此之深,再加上儒教不要求去教堂、不要求做五功,所以中國人普遍的不能感覺到其存在。下面,我將舉出儒教信仰的核心,這些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在畢生踐行的,完全可以稱作儒教版的「十誡」。

1、尊重知識、重視教育

儒教信仰下的中國人是最重視教育的。孔子最重要的尊號是至聖先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由此可見一斑。對知識的渴望、對教育的推崇,是我們中國人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的。《論語》開篇是「學而時習之」;童蒙讀物《三字經》開篇就講不教性遷、玉琢成器之理,並舉孟母、竇燕山之例;童蒙讀物《千字文》收尾之句是「孤陋寡聞,愚蒙等誚」;這都是中國人最希望教給孩子的道理。

滙豐2016年發布調查報告《教育的價值:未來的基礎》顯示:「中國內地父母對子女教育經費的重視程度名列全球第一……子女教育支出最為剛性……如需在財務上進行取捨,……有近六成(59%)內地受訪父母表示,子女的教育經費是他們最不可能削減的支出……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32%)……幾乎所有(97%)的中國內地父母都是自己承擔子女教育所需資金……幾乎所有受訪父母都希望子女進入大學深造。」

中國人所渴望與推崇的知識是廣義的,並非僅僅是腐儒所謂的道德文章。周代官學要求學生掌握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包括道德禮儀、體育作戰、識文斷字(以明古史時事)、以河洛三易為代表的古代數學與哲學,這應該是對全面素質教育最早的闡述了。在古代中國,除了經史文章,醫、卜、相、數、百工等在中古以後,也是社會普遍認可的體面職業。在今天,「讓孩子學點手藝」以免「一輩子打短工」,也是愛子女的父母們的共識。

2、勤勞與艱苦奮鬥

儒教信仰下的中國人的勤奮是舉世聞名的。勤奮是基於對生活的通盤考慮與計劃布局而自我控制懶惰與慾望,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微觀生活上的映射,素為儒家崇尚。如孔子讀書,「韋編三絕」;如孔子見宰予晝寢,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如《孟子》中:「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如朱子家訓有云:「黎明即起,洒掃庭除」等。

勤奮是儒教信仰下的中國人的核心競爭力之一。非洲人坐擁大片優良土地,不事勞作,故窮困甲於天下;歐洲人如今不尚勞動,故發展疲態已顯,我們中國人,只要有穩定的發展時機,我們就能憑藉艱苦奮鬥,在幾十年間出人頭地、家興業旺。例如在印度尼西亞,華人占人口不到4%,但卻操控了40%以上的經濟。這些華僑的祖先當年下南洋一般是先在碼頭當搬運工,攢幾年錢就經營雜貨店,從事本地人嫌累不幹的活計,從五毛八毛的掙起,兩三代就成為富豪。

3、處事執中

按儒教學說,執中是處理問題的最高智慧,大到治國理政,小到日常瑣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均可以、並應當應用。執中的含義大致為恪守中道、無過無不及、執兩用中、和而不同、通權達變,其反義則是非黑即白、非敵即友的簡單思維方式。子曰:「舜其大知也與……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說明做事前明辨左右,隨後在左右之間的某處取一個合適的點著手,這是聖人傳下來的大智慧。

這種思考處事方式便是儒家十六字心傳中的「允執厥中」,也即是簡單意義上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無上大道,是只能接近但永不能到達的最高境界,值得為之努力。《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之道又是極易入門、萬事可行、行必有果之道。《中庸》:「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即人皆能行之。

4、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看重親緣紐帶

在中國人心中,「四世同堂」是一個美好的褒義詞;在中國人心中,「天倫之樂」是最美好愜意的享受。孩子是生命的延續,從生理角度看,舉世皆然;但從心理角度看,其他文明族群少有像中國人這樣看重親緣紐帶的。春運這一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是最好的證明。

儒教要求人們講孝悌和慈愛。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簡言之: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另一方面,儒教所謂的孝悌並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孟子》:「申之以孝悌之義……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詩經-小雅-棠棣》:「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詩經-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論語-顏淵》:「父父子子」。以親情為紐帶能夠締造最為穩固和強大的家庭關係,推而廣之則可以構築穩定和諧的社會,這是儒教的要求,也早已被中國人全體踐行。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人對家庭成員的稱謂是最多的。英文cousin,就把你同一輩的親戚(堂/姑表/姨表 兄/弟/姐/妹)都包含了;英文grandmather,就把你奶奶輩的女性親戚(親/姑/舅 奶奶/姥姥)都包含了。這些都說明了這一點。再舉個例子,我國廣大農村住宅裝修的時候,常常會在大門上方用瓷磚貼上「家和萬事興」,亦是儒教信仰下的中國人重視家庭的明證。

5、有以「智仁勇」為核心的自我要求

自我要求,即是修身。修身是持續進行的自我完善,一向是儒教的核心要求,如《大學》有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周公《誡伯禽書》:「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諸葛亮《誡子書》:「靜以修身」之類,皆屬此意。

儒教所要求的修身,其核心為「智仁勇」。《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

仁,指仁愛,是最高的道德原則,要求從自身、到親人、到眾人,皆要關愛、愛護。唯仁者能無敵於天下,《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中蘇氏曰:「……孟子以來,自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秦晉及隋,力能合之,而好殺不已,故或合而復分,或遂以亡國「。知,通智,指智慧。人非生而知之,需學而知之,故智慧要從學習中來,《中庸》:「好學近乎知」,不亦宜乎?勇,即勇氣,儒教不好小勇,《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

故,儒教信仰下的中國人在同等條件下,擁有全世界最好的道德水準。散居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也普遍是最友善、犯罪率最低的族群。另一方面,在危急關頭,儒教信仰下的中國人又是最勇敢強大的群體,這也使得我們成為了全世界主要上古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的,能夠在數千年間保持種、地、文不變。

6、有「治平」的抱負

儒教希望每個受教育的人都有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

《大學》為《四書》之首,《大學》對學者的最高要求便是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以賓士天地、以明明德於天下。故朱熹倍加推崇《大學》,以斥貶世間神道虛妄之教、短視功利之學,朱熹在《大學章句序》中云:「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閑,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於小學而無用;異端虛無寂滅之教,其高過於大學而無實;其他權謀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眾技之流,所以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閑。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

前文說過,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源自五帝三王歷代先賢的聖言聖行,其人皆以天下興衰、百姓亡苦為己任。例如伊尹,事見《孟子-萬章章句上》:「伊尹耕於有莘之野……湯使人以幣聘之……(伊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於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這是一種內在的、強大的、潛伏的、有追求的精神力量。在這種自我甚至難以覺察的力量的帶領下,即便是快餐文化產品的領域,我國的網路小說也體現出了與美劇、日漫等不同的特質,格局和故事背景明顯超越對方,主角的行動力、責任感、拼搏心平均也超越對方,甚至出現「位面」這類概念(私以為,位面不用於平行世界,是比平行世界更高的存在)。

7、士大夫治國

儒教主張,治理國家需要特殊的人才,即官員行政應是一種專門的職能,並非每個人都可以。這種思想,加上上節所說的抱負,逐步地變成了中國「士大夫治國」的特點。士大夫是一個特殊的、相對固定的、不因政權更迭而改變的階層,是知識分子和官僚的混合體。士大夫直接接觸、管理人民,並將可能危害人民的力量(即國家暴力機器)與人民隔絕開,形成一個特殊的中間層,儘力使人民安定、使社會有序。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同樣主張專家治國論,他認為國家政權應該讓經過訓練、有知識才幹的人來管理,反對選舉民主;同時他還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治國人才。可惜的是,蘇格拉底死於民主,西方世界從此(或許到伏爾泰?)再無專家治國論,數千年來其人民或是被國王/教會/領主實行混亂的領導、或是手握選票看著走馬燈般演出的商人政客。

進一步的,為使士大夫階層更加「精英化」、並增加流動性,儒教中國還發展出了科舉這一舉世罕見的制度。科舉符合儒教基本理論,絕非後世所妄議的制民之策(亡唐者黃巢、亡清者洪秀全之流,科舉未能成為其全部志向,讀者宜推敲分辨之)。以科舉為代表的「競爭性官員選拔考試」更被英國所學習,成為如今西方世界低級公務員的錄用方式。

8、推崇規則、秩序、穩定

儒教在社會生活方面的最高理想是具有良好穩定的秩序,也就是和諧,而「禮」和「化」則是達成這一目的的兩種手段。禮,是行為的規範,以某種恰當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頒行天下,人民踐行之,則可以逐步獲得穩定和秩序。「化」則是針對不能尊禮的人而行的,其意思是教育、改進、感化,既不放任自流使社會有失序的風險,又不似天啟宗教實行強制手段。其實行,兼顧了人與社會的雙重利益。

舉例說明,除法律外,於民間則廣泛存在家規和鄉約,皇權不下縣,然民間有三老;於朝廷則有成憲,自古君權、相權相互制衡,力求決策穩妥恰當、力求避免獨裁引發失序(重點說明:自漢朝以來,中國核心政權的主流絕非獨裁政治)。相權之相者,前文所述士大夫之所尊者也。

儒教信仰下的中國人不輕易破壞秩序。遵守秩序則行事成本低、推翻破壞則代價極大,且重新建立新的秩序並不容易。但當秩序帶來的痛苦達到閾值時,則中國人會選擇推翻舊秩序、建立新秩序,此即儒教所讚揚的「湯武革命」。

9、大一統

自上古起,中國人就有著強烈的國家統一觀念,其後的儒家繼承並發揚之。《詩經》有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春秋公羊傳》:「元年者何?君之始年。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董仲舒是大一統思想的積極踐行者,其立論深刻的影響了接下來兩千餘年的中國政治格局與中國人思想。大一統,即是政治上的,也是思想上的。

政治上,有鑒於三代諸侯攻伐及七王之亂,以晁錯、董仲舒為代表的當時學者,主張政權統一、以郡縣制替代分封制和半分封制(郡國並行制)。這一舉措的施行,使得漢帝國的行政成本、分裂隱患大幅降低,使得漢帝國的動員能力、抗風險能力大幅提高。進而使得接下來三百餘年不僅無嚴重邊患,還有力拓邊;內部除王莽之亂外,基本無內部的戰亂,保證了政局的穩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應當說明,罷黜百家,並非焚書棄智的禁止百家之學,而是在國家中央政權層面上以單一思想作為價值觀和指導思想,這也是儒教組織化和國家化的開始;至於獨尊儒術,所尊的儒也並不是原教旨主義的儒學,而是以儒學為核心,充分吸收了道、法、陰陽五行等百家學說的新學說,從這個角度來講,儒學又是與時俱進、包容兼收的。思想上的大一統,使中國人道德準則、行事方式趨同,增加了內聚力,為後來的一個個盛世奠定了基礎,也使國家統一被每個中國人的內心所認可。

10、天人感應與人本主義

天人感應之說,起源自《尚書·洪範》:「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晰,時燠若……」,意思是說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子曰:「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孟子》:「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以上,皆表明代表著最高力量與決斷的「天意」與居於其下的「人世」存在聯繫,「天」就是儒教的最高神。

天人感應的第一層的字面含義,是君權神授。即帝王是上天所派授,統治萬民。帝王德行善,則上天嘉之,不善,則上天罰之,《詩經-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孫子,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於周服」。這一層含義與天啟宗教和很多上古文明的信仰是一致的。然而,這不是儒教對天人感應的真正定義。

儒家對天人感應的真正定義,也是對天意、天帝的真正定義,即:天即是人、天意即是民心。《孟子-萬章章句上》:「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天與之……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可見,最高的神是天,而天其實就是人。這是儒家學說中的偉大的人本主義,拋棄了制裁萬物、不可捉摸的人格化的神,而代之以人民,即全體人民就是天。對此,毛澤東有一個十分經典、恰當的論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此之謂也。

以上十條。

韓愈:「民之初生,固若禽獸夷狄然。聖人者立,然後知宮居而粒食,親親而尊尊,生者養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義,教莫正乎禮樂刑政。施之於天下,萬物得其宜;措之於其躬,體安而氣平。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文武以是傳之周公孔子,書之於冊,中國之人世守之。」

自上古至於今,以上十條所代表的儒家道統早已深深刻印在中國人心中,這就是中國人的儒教信仰。儒教信仰根植於我們內心,是我們道德、觀念的來源,決定了我們政權、社會、家庭的結構。儒教信仰早已默化於中國人心中,這種默化是如此之深,如果不仔細思考發覺,多數人甚至不會注意到。在儒教信仰的指引下,中國成為了全世界唯一的延續數千年至今的古代原生核心文明,並一次又一次的在不同時期成為最強大與最先進的文明,成就與信仰是如此的偉大,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為之驕傲。

(二)人生的第二方案:釋道

中國的傳統宗教信仰還有兩種,分別是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其信仰者的數量佔總人口的比例不大,但其「宗教特徵」相對於儒教來說更明顯。佛教追求智慧與覺悟,道教追求自由與解脫。信仰佛教和道教的人組成宗教團體,稱為教徒,通常居住在特定的地方並不參與世俗生活。佛教徒和道教徒要捨棄家庭,一般不承擔社會責任,主要精力用於感悟佛法與自然。

佛教和道教在民間擁有為數不少的追隨者,這些追隨者通常信仰並不堅定,與佛教和道教的互動更多的是交易,即以供奉、布施換取功德、運氣的回報。追隨者中只有極少數最終會成為佛教徒或道教徒。即便如此,這也成為了中國人人生的第二方案,即出家、出世。佛教和道教在此不多介紹。

儒教信仰、佛教信仰、道教信仰共同構成了中國人的信仰主體,其中儒教信仰是核心。自中古以來,儒道釋三家被稱為正教,三者各成體系又互相借鑒,共同豐富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三、廣義信仰的層面

中國人的廣義信仰、也就是中國人最深層次的信仰是什麼呢?

請看如下的文字:

1、《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2、《淮南子》:「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豖希、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3、《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4、《列子·湯問》:「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雜然相許……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6、《墨子-非命》:「故昔者三代聖王禹、湯、文、武,方為政乎天下之時……出政施教,賞善罰暴……昔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當此之時,世不渝而民不易,上變政而民改俗。存乎桀、紂而天下亂,存乎湯、武而天下治。天下之治也,湯、武之力也;天下之亂也,桀、紂之罪也。若以此觀之,夫安危治亂,存乎上之為政也,則夫豈可謂有命哉。」

7、《荀子-天論》:「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百王之無變。」

這些文字中有一股朝氣、有一種不信邪的勇氣、有思考和努力。太陽太多,弓箭射下來;洪水太大,修河道馴服;山擋路了,搬走;海害人了,填平;猛獸多,建巢;疾病多,用火。天命?天命可制而用之!這些朝氣和勇氣、思考和努力是從上古到今天一直在中國人身上存在的;這些朝氣和勇氣、思考和努力使得我們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民族。中國人不服神鬼、不畏山川、不拜天命,相信天地之間人為最大、相信人類可以控制一切,崇尚人的主觀能動性,這便是中國人最最根本的信仰。

歡迎關注三九先生,獲取更多有趣文章

東亞人群的特徵、及其在人類演化中所處位置的討論

淺談中國人的信仰


瀉藥

至於有多大發展談不上,但從現在乃至未來來看,中國絕對稱得上是業界毒瘤。

因為相較於這顆星球上其他國家只有我們能夠同時擁有如下的幾個優勢。

優勢一.世界工廠

達成條件:

1.完善的工業化體系

2.相對便利的運輸體系

3.富足的資源和能源

4.穩定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優勢四)

5.具有一定素質且廉價的大量勞動力

6.經濟全球化(技術轉移,生產全球化)

7.國家政策

好處:

1.獲得發達國家轉移的中低端技術

2.低生產成本

3.巨大的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

4.就業崗位增加(降低社會不滿度)

5.經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增加

優勢二.人口紅利及其帶來的龐大的國內市場

達成條件:

1.人口總量

2.基礎教育水平

3.社會發展水平(優勢一三四)

好處:

1.達成優勢一世界工廠條件之五

2.保證本國企業和和產品能獲得支持佔有一定市場這也從而保證了本國企業能具有一定的資金用於獨立自主的研發和升級從而避免了國外壟斷技術對國內同領域科研發展的衝擊。

3.經濟水平增加國家財政增加

優勢三.具有後發優勢的創新體系

達成條件:

1.高等教育水平

2.一定的技術儲備(世界工廠的好處1)

3.國家政策

4.支持獨立自主的研發的市場環境(由優勢三的好處2)

好處

1.增加科研效率,縮短科研時間,減少科研成本。

2.打破技術壟斷,配合優勢一(世界工廠)以低價技術獲得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

3.提高生產力水平,間接提高經濟水平和財政收入

優勢四.穩定的國內局勢與國外環境

達成條件:

1.高水平的外交政策(一邊倒,兩個拳頭打人,不結盟,忍辱偷生)

2.相對穩定的國際局勢(有T開嘲諷抗傷害)

3.強有力的政府和執政能力(你懂得)

4.強大的國防力量與戰略核威懾

5.較高的國家財政收入(優勢一二三的好處)

好處

1.為優勢一,二,三提供保障

2.免受新干涉主義和分裂勢力影響

3.具有較高的政策執行能力

4.保證一定的國家凝聚力

5.戰略威懾與國際事物話語權,保證國內外市場

獲得以上四個優勢後會發生一件灰常有趣的事情:

在這四個互相影響而又互為條件的優勢的作用下。會出現優勢一(世界工廠)優勢二(人口市場)支持優勢三(後發創新)打破一些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而優勢三又通過優勢一二把高價壟斷的東西賣出白菜價以奪得市場,這樣就毫不留情的砸了某些末流發達國家和跨國集團(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飯碗並搶了他們賴以吸血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市場。於是這些失去了高福利,高財政,高資產的國家和組織,對中國恨得牙根癢但卻又拿中國沒有辦法。

因為光靠支持反對派扶持傀儡政府,武裝干涉,技術禁運,貿易戰,產品傾銷,明運顛覆,資磁分裂等等這一套對付普通發展中國家用的策略是沒有用的,因為在我國的優勢四面前這些都是浮雲。所以他們只好在媒體上呈口舌之利。

由此可見一顆業界毒瘤,冉冉升起。

砸資本主義的飯碗但卻讓更多人吃上廉價的飯這就是中國崛起。



下面談談中國文化起源的優勢和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被譽為"宇宙魔方"。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西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河圖上,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於15,十分奇妙。對此,中外學者作了長期的探索研究,認為這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第一個里程碑。《周易》和《洪範》兩書,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

河圖洛書釋義 《易.繫辭上》:「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故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子相信河圖、洛易的存在,並以二者作為聖人作《易》的四條依據之一。 4 9 2 3 5 7 8 1 6 九宮 對河圖,洛書的圖形,文獻一直保存至今。河圖實際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構成中宮,奇數為陽,白色,代表天數(生數);偶數為陰,為黑,代表地數(成數)。洛書實際是九宮,即1——9排列而成,橫,豎,斜三個數相加和都是15。河圖、洛書形式不同,本質相同,都表示曆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時八節,八卦 ,九宮及五位統一的體系。十月太陽曆與《河圖》有相通之處,原因在於它們有同樣的源頭。

《尚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孔傳認為河圖即八卦。有文獻說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也有堯,禹受圖的說法。《竹書紀年》軒轅「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沈約註:「龍圖出河,龜書出洛......「風后受圖的說法流傳很廣。有人以為龍馬為東方七宿的龍與天馬四,與《山海經》中的「馬身而龍首」相符,當為上古龍馬圖騰的人在星空中找到的龍馬。從賈湖文化來看,8000多年前有卜卦是事實,產生河圖一類的圖文是可能的。後來相傳,成為「帝王受命之瑞」。

漢代認為洛書即《洪範》九疇。「天興禹洛出書,神龜負文而出,列於背,有數至於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常道。」《漢書.五行志上》認為《尚書.洪範》中從「初一曰五行」到「長用六極」是《洛書》本文。《易緯.乾鑿度》所說太乙行九宮之法,成為後世術士所用的洛書。太乙即太一,所行九宮為:中yang 招搖,北宮葉蟄,東北天留,東宮倉門,東南陰洛。南宮上天,西南玄委,西宮倉果,西北新洛。太一移宮的日期為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節。八節又與八風相應。八卦的八個方位加上中 yang 就是九宮。八卦的方位與八節對應,從日運行方位和斗柄指向均可得到證明。以後天八卦為例,震為東,代表春分;巽為東南,代表立夏;離為南,代表夏至;坤為西南,代表立秋;兌為西,代表秋分;乾為西北,代表立冬;坎為北,代表冬至;艮為燕北,代表立春。後天八卦由周文王定,那以前的先天八卦則是:震東立春,離東春分,兌東南立夏,乾南夏至,巽西南立秋,坎西秋分,艮西北立冬,坤北冬至。周代以前八卦和美洲印第安人八卦都是得天獨厚天八卦。我國發現了很多「八角星」圖案。距禽大約6500年的崧澤文化多處遺址及江蘇坯縣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遺址是比較早的。

距今4000年的內蒙赤峰敖漢旗小河沿文化仍有類似圖案。安徽含山凌家灘出土的一隻玉鳥上,胸腹部刻有八角星圖案,而夾在玉龜腹甲與背甲之間的長方形玉片上的圖案,即為上古的洛書。玉片邊緣的賀孔數,為四、五、九、五。是表示太一自循行至四,還至中央五,自六循行到九,還至中央五。湖南安鄉湯家崗大溪文化的八角星圖案,與墨西哥阿斯特克太陽曆石有相似的格局。楚繒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書的十二月相圖四方各一棵扶桑樹,與密斯特克(印第安人一支)壇台八卦扶桑圖的扶桑樹相似。密斯特克的扶桑圖作八卦九宮格局。可見,河圖洛書就是八卦九宮,四時四方五位與八節八方九宮只是把一年和方位進行四分與八分的區別,中宮之位無關緊要。

上古的河圖洛書正如考古所見,應只是圖形,沒有數字。二千年前傳下來的數字的河圖、洛書,雖然一個是10個數,一個是9個數,本質上卻相同。其論證參看葛志毅先生《明堂月令考論》一文的相關部分(《求是學刊》)2002年第5期)河圖洛書的意義在於,第一證實了《易》關於卜筮與天地相應的思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具體體現 。第二,承認中國南方和東南亞的八角八芒圖案和美洲太陽曆石為曆法,就應該承認6500年前的相似圖案也是曆法。第三,要用發展的眼光看歷史,早期八卦無文字形式,良渚已有用數字記錄的卦文,周原遺址則出土了用一、--表示卦象,但八卦在中華文化的溫長歷史中至少八千年連續傳承,並分布到環太平洋地區是不容忽視的事實。講史、寫史不應忽視這些事實。

民間傳說 關於河圖洛書的傳說,散見於各種史籍上,但說法不一,見解各異。這裡介紹幾種較為普遍的說法。 傳說之一: 相傳在伏羲氏時,伏羲氏教民「結繩為網以漁」,養蓄家畜,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存生活條件。因此,祥瑞迭興,天授神物。有一種龍背馬身的神獸,生有雙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龍鱗,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負圖點,由黃河進入圖河(今洛陽市孟津縣,白鶴、送庄鄉境內),游弋於圖河之中。人們稱之為龍馬。這就是後人常說的「龍馬負圖」。伏羲氏見後,依照龍馬背上的圖點,畫出了圖樣。接著,又有神龜負書從洛水出現。伏羲氏得到這種天賜的用符號表示的圖書,遂據以畫成了八卦。這就是《易*繫辭上篇》記載的,「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即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後人在伏羲氏龍馬負圖處修建了負圖寺。以紀念伏羲氏開拓文明的功績。

傳說之二: 據傳在黃帝時,黃帝體察民情,親自勞動,受到人民的愛戴。同時也感動了天神,於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一天,天神告訴黃帝說,洛水裡有龍圖龜書,你如果得到它,將會把天下治理的更好,於是黃帝便帶領眾頭領,巡遊於洛水之上。一日,時值大霧,隱約看見一條大魚被困於河灘上,黃帝非常同情這條大魚的遭遇,但又想不出什麼好的解決方法,便命人殺五牲、祭天帝,並親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感動,連下大雨七天七夜,致使洛水暴漲,大魚得以解救。大魚走後,黃帝在洛水岸邊得到了河圖洛書,即《河圖視萌篇》,上面用象形文字記載著人類所需的各種知識。這就是傳說的「洛書魚獻」。據傳,得書的地點在洛陽漢魏故城南,舊伊洛河匯流處。

傳說之三: 唐堯時,堯帶領眾酋長東遊於洛水。在太陽偏西時,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見洛水上光芒四起,有靈龜出而復隱。於是,堯便在洛水邊修了一個祭壇,選擇吉日良辰鄭重其事的將璧玉沉入河底。稍傾,河底便光芒四射,接著又飛起一團雲霧,在雲霧中有噴氣吐水之聲。一陣大風過後,雲開霧散,風平浪靜,水上漂過一個大龜殼,廣袤九尺,綠色赤文。殼上平坦處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並記錄著各代帝王興亡之數。此後,易理文字便在人間傳開。這就是傳說的「靈龜」。

傳說之四: 傳說虞舜時,舜習堯禮,沉璧於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龜負圖書而出。接著一卷甲黃龍,舒圖書於雲畔,將赤文篆字以授舜。這就是傳說的「黃龍負書」。

傳說之五: 傳說禹時,禹治水來到洛河,見神龜負文,列於背,有數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疇。《冊府元龜*帝王部》也說「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龜書,六十五字,是為洪範,此所謂雒出書者也」。這是說,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於天下,故萬民稱頌,上天賜瑞。洛河出神龜,龜長1.2尺,龜背上有65個赤文篆字。有的說,此即《尚書》里的《洪範》篇,是治理國家的九種大法。

唐代詩人李矯在《詠洛》詩中有:「神龜方錫瑞,綠字重來臻」之句,一歌頌洛龜負書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光明。龜書,可能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甲骨文」。 【河圖洛書】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被譽為"宇宙魔方"。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來源。又相傳,大禹時,洛陽境內洛河中浮出神龜,背馱"洛書",獻給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流傳下來收入《尚書》中,名《洪範》。《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河圖上,排列成數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著無窮的奧秘;洛書上,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字,其和皆等於15,十分奇妙。對此,中外學者作了長期的探索研究,認為這是中國先民心靈思維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第一個里程碑。《周易》和《洪範》兩書,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諸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淵源的河圖洛書,功不可沒。 河圖洛書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最早記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之中,諸子百家多有記述。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約6500多年。墓中用貝殼擺繪的青龍、白虎圖象栩栩如生。

以上是河圖、洛書的簡單介紹。我們古人關於河圖、洛書的記載真是吉光片語,惜墨如金,有關的信息真是少之又少。在這一點上,真沒有以色列人對約櫃的記載那樣的詳實,摩西都開列出了工程樣紙,呵呵。正因如此,河圖洛書在宋以臆一直被人們認為是傳說。到後來,宋人通過考古和秘傳的易圖,才考證出河圖洛書的內容,也稱之為河洛理數。河圖洛書是什麼東西,到今天也沒有人能參透,反正學易的,學醫的,學練丹的,學五經的,學方輿的,學兵家的,都能找到與自己系統契合的東西在裡面。

我們的先民僅用「河出圖,洛出書」的六個字來概括這兩件東西的的橫空問世,很欣賞古人們的這種淡定。從收集的破碎傳說中,我們可以想像,龍馬和神龜背著神秘的「宇宙魔方」出現在祖先的面前,不著一字,不立顯教,來的神秘和突兀,去的隱約和淡然,真是一種亘古的風流。這比之於在西奈山上帝和以色列人的立約,不知要高明多少倍。上帝對以色列人是一種不放心,是一種對子孫的監督,而河圖和洛書則是對先民的啟示和開導。

河圖洛書就是所有中國玄學的數理基礎。所謂的中國玄學,也就是平常老百姓最常接觸的是五術:「山、醫、命、相、卜」。 凡是學玄學的同志哥都知道,在接觸最初的入門基礎知識,就是認識和了解河圖、洛書,陰陽五行,太極八卦,天干地支等等……

河圖洛書數從本質上講,是對於宇宙萬物的一種簡樸的數理歸納,也就是說,華夏先民從一開始就抓住了宇宙的本質:數。對耳目所及的事理進行總結,歸納整理到一個數學的範疇,再由這類數理推衍宇宙萬物的生成變化、成住滅空。大禹根據洛書治水成功,劃分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會,是對洛書的高明使用。也根植了華夏文明的種子。可以說,中國的諸子百家都是對河圖洛數的演義和發揮,中華文明從一開始就被奠基了這個模式,以後的華夏文明的所有發揮和演義都是對此的模仿和宗法,一直在模仿,從未有超越。

華夏文明有一種很強的歸納演繹的模式,即萬法歸宗,萬物一理,我們文明追求的是宇宙的質樸道理,站在一個很高的高度上去闡述這個世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是我們華夏文明對世界生成的一種解釋。相反,古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對世界的解釋則是一種系統觀,是從本向質的逆向推衍。他們觀察的世界的模式也許更直觀更精彩,但是卻陷入了無窮的苦惱。質子再分是什麼,夸克再分又是什麼?這個問題他們得永遠追索下去。 河圖洛書的出現,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孔子究其一生也只是在尊古復禮,尊復的本質仍然是對起源文明的尊敬和推崇。在中國人的治國標準中,三皇五帝是最高的標杆,後世難以逾越,只能是膜拜和模仿。

華夏文明有一個特質,就是達觀自信。試想,掌握了破解宇宙本原的鑰匙後,有什麼是不可以達觀的呢?華夏文明的信仰是什麼,道教?佛教?伊*蘭教?都不是,這個文明對於宗教的態度是世俗化的,有利於我則取之,不利於我則放下,但是有一種信仰是伴生華夏文明始終的。天地,君師,人親。如果說中國人信仰什麼 中國人信仰人類自己的力量 對超自然力量敬畏 但是絕不盲目的奉承和崇拜。中國人只拜天,拜地,拜祖先, 這才是中國人的生存方式。

拜天地,是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恩。比方各位結婚的時侯,第一句話就是一拜天地,沒有說是拜太上老君,釋加牟尼。第二句話就是二拜父母,父母生我養我,孝道是華夏文明的基本倫理。就這二拜就把宗教排斥出去了。這個境界比之於一神教的宗教來講,顯得豁達通透極了,我們沒有原罪說,是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萬物之長,是法天效地人。

佛教說眾生平等,說寬恕一切,但是不允許謗佛,就是不能說佛的壞話,不能對佛有不同的理解,否則就落下重業,從一開始就在道德制高點上限制你。基督教也是如此,只能信上帝,其他的一律排斥。而華夏一系的道教卻是沒有這樣的教義,你信就信,不信拉倒,老子只闡述自然之道。這種自信和洒脫,幾曾見過。 河圖洛書是中國文化的物質基礎,它滲透到了我們文化的每一個角落。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納音律呂,風侯角征,八字六爻,陰陽地師,兵家百戰,醫巫民俗,沒有貫通的,形成了一張文化的脈絡。而且它的包容性特彆強,任你強勢的外來宗教和文明,一撞到華夏文明的體系,只有委屈納身於這個框架之下,為我所用,無可奈何。這是我們文明的一個特質,是維護本系統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但是我們不排斥這些外來物。佛教來了,咱們中國人悉心鑽研,慢慢消化,洋為中用,體用比和,最後東土揚光。其他宗教也一貫如是。這就是河圖洛書文明體系下的超強包容性。

先民根據河圖洛書奠定了我們這個文明的基礎框架,同時也搭建了一個強大的防火牆,使得華夏的文明薪火歷經千古倉桑而不絕滅。四大古文明今天只有中華文明頑強的生生不息,埃及文明湮滅在漠漠沙塵,印度文明已成為遠古的絕響,古巴比倫文明一去不復返,這是偶然還是幸運?這或許都有之,但有一點不容置疑,我們文明自身所持有的防異化能力太強了,才避免了一次又一次文明絕祀的災難。

前面我們簡單講了一下河圖洛書的來歷,現在可以簡要歸納一下,在華夏文明的最初記憶里,有一個外來的神秘力量突然為華夏文明植入了神秘的「解構宇宙的代碼」——河圖洛書,它是一種至上而下的兩種文明的對接和灌輸,是上層次對下層次文明的開智和啟蒙,是一部指導我們的文明指南心法。「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一切不可道,也道不明,兩個代表宇宙秘碼的神奇數學符號的接力棒就這樣神奇的交接在華夏先民的手上。

花費了一些時間和大家談了一下中華文明的傳承(限於水平,非常粗糙,諒解),這樣做,也是為了幫大家理清我們這個文明的傳承脈絡,因為雙魚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文明的走向和命運,是對我們龍族的預言,我們討論這個事情離不開剖析這個文明,如果我們不知其始,焉知其所終,怎麼能夠伴隨著母體文明一路風雨。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特別講歷史傳承,我們的文化傳承要追溯人文初祖,我們的歷史傳承要追溯三皇五帝,我們的血緣傳承要追溯祖宗譜系。我們是這個文明傳承的一個節點,按照我們文明的基礎框架無意識的向後來交遞文明薪火。

歷史有據可查的第一次華夏文明接力棒的傳承是發生在上古的時侯,即堯舜禹的禪讓,那個時侯我們的族群長老們的德行智慧是足以擔任文明傳承的,所託付的不僅是權力的交接,而且是天下與百姓的重任,是傳播華夏文明的火種。於是就產生了中國歷史最有深遠影響的十六字心傳,十六個漢字,精妙深微,於今於後,惟有拜服。這十六字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如果說河圖洛書是宇宙符號的文明植入,十六字心決就是華夏文明的精髓所在。這十六字心決記載在《尚書》的《大禹謨》中,千百年來,深深的影響著中國的歷代的帝王者。關於十六字心決的解釋我就不多寫了,網上的資料很多,大家可以靜心下來細看細讀,如果你悟性和學識夠好,你可以從十六字體悟到我們民族的心傳奧妙。

為什麼世界五大文明,今天僅只有中國文明碩果僅存,這裡面有很多原因,但其中有兩點是至關重要的。一是我們文明的兼容性很強,就是一以貫之,任何強大的外來文明和勢力都可以兼容並化一。五胡亂華,滿清入侵,最後都被迫接受我們文明的架構,否則這個程序就要死機,就要崩潰。其次就是人口基數。中國的歷朝歷代沒有不把人口的增長作為國家首要政策的,考核官員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所在地的編戶人口。為什麼,因為農耕文明需要人口,同時也是防止本文明被異化的一個強有力的保障。五胡亂華期間,華夏文明幾乎就要絕祀亡種了,中原地區的漢人幾乎被屠一盡,五胡採用軍事屠殺的人口滅絕手段來消化漢人的人口數量優勢,但仍然沒有成功,因為人口基數的龐大,提供了有效的戰略預備人口,確保始終在數量上大於外種族的絕對優勢,最後的結局是被我們漢人滅絕了以羯族為罪魁禍首的數個少數民族,從而確保了我們保衛本民族本文化的第二次生存戰爭的最終勝利。(系轉載,侵刪)

————————————————————————————————————————

1.文化優勢。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文化得到多元發展,儒道佛均具中國特色,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借鑒與同化能力,可參考魏文帝時期鮮卑族向漢人學習,即使是有迫害漢人的朝代,經過歷史發展仍未斷絕,佛教傳人中國演變成禪宗等,以及近幾年文化軟實力的增強~

2.政府優勢。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不像他國多黨制民心不統一,集中力量辦大事,一旦決定做什麼,就能舉全國之力來做成,如勒起褲腰帶造原子彈,近幾年的超級工程~

3.信仰優勢。人民的信仰大多很平和,很少出現恐怖襲擊等事件,其它信仰具有中國特色,不多說,你懂的~

4.社會治安優勢。相較國外,國內治安還是比較好的,出門在外一般不會太危險,抗議遊行示威少~

5.工業體系優勢。國內具備一個相對健全的完整工業體系,原理上所有產品都能一條龍服務來造出,受他國限制小~

6.資源優勢。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比如山西的煤礦,還有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稀土資源,中國稀土佔了世界稀土資源的90%左右,許多高科技產品都需要它,新疆的天然氣,南方豐富的水資源等~

7.人口優勢。人多力量大,雖然人多也帶來了許多壞處,比如房價高,但好處也很多,比如具有充足的勞動力,具有人口紅利,萬一發生什麼天災或者戰爭,也不至於人太少導致滅絕,這個真的很重要。

8.地理優勢。中國北面和西面接壤內陸,東面和南面連接海洋,且幅員遼闊,陸海空通吃,遠離美國和歐洲,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衝突,且國家疆域大部分處於溫帶,適宜農作物的生長,也適宜人的居住。

9.交通優勢,路上有發達的高鐵線路,地鐵線路,公交車線路,方便快捷,海上和空中也有發達的運輸線。

10.國際優勢,作為聯合國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在眾多國際問題上都具有話語權,且有巴鐵兄弟,多年來和非洲兄弟關係也好,和多國有摩擦,但也有眾多利益聯繫著,不至於被孤立,現在一帶一路戰略得到了有效實施,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好~

^_^

————————————————————————————————————————第一,人口多優勢。中國一直穩居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地位。人口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方面得益於巨大人口基數產生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另一方面得益於巨量人口形成的規模市場對全世界投資者的吸引力。

第二,大市場優勢。市場包括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從產品市場來看,中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一則因為人口數量巨大,二則因為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239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0%,實際增長10.9%,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33179億元,增長9.3%。從要素市場來看,中國的資金市場、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能源市場、土地市場逐步形成,特別是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優勢明顯。大市場優勢還體現在多層次上,由於國土面積廣闊,各地發展不平衡,各種不同檔次的產品都能在大市場中找到銷路,各個層次的勞動力都能找到出路。必須指出的是,目前中國的要素市場發展還嚴重滯後,今後改進的潛力還很大。

第三,大產業優勢。由於人口多、面積廣、各地差異大、發展快,中國已擁有全世界最豐富多樣的產業。第一產業中的農林牧副漁齊全,第二產業中的輕工業、重工業或採掘業、加工製造業、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齊全,第三產業中的傳統服務業、現代服務業齊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經驗是園區多且發展快,各地各種形式的園區,面向全世界進行大力度的招商引資,吸引了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優秀企業前來投資、生產、經營。由此形成了多層次的產業集群,產業體系完整,產業鏈長,分工協作發達,區域產業整體競爭力日益提高。並且,中國的產業發展的迴旋空間較大,即使有產業遇到困難,但總有產業在成長。大產業優勢,使得中國的產業配套條件較好,深深地吸引著國內外的投資者。

第四,大地理優勢。中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是世界第三國土大國,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緯度跨度大,擁有從寒溫帶到熱帶等多種溫度帶,但以溫帶為主,天氣不太冷也不太熱,適合人類生產生活。擁有大面積的季風區,水熱豐沛,雨熱同期。擁有世界最高峰和階梯地形,使得江河形成了很大落差,不論是水能資源蘊藏量,還是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中國在世界各國中均居第一位。東部有大面積的沖積平原,耕地較多。海岸線長而曲折,有很多優良港灣。海域廣闊,大陸架較多。背靠亞歐大陸,瀕臨太平洋,對外交通方便。

第五,大資源優勢。僅以礦產資源為例。中國的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約佔世界總量的12%,居世界第3位。迄今為止,共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探明儲量的礦產158種(能源礦產10種、黑色金屬礦產5種、有色金屬礦產41種、貴重金屬礦產8種、非金屬礦產91種、其他水氣礦產3種)。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礦產資源總量豐富、礦種比較齊全、配套程度較高的少數國家之一。按探明儲量計算,中國45種主要礦產中有25種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稀土、石膏、釩、鈦、鉭、鎢、膨潤土、石墨、芒硝、重晶石、菱鎂礦、銻等12種居世界第一位。

第六,大文化優勢。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五千年以上的悠久文明。特別是在農業文明時代,創造了世界領先的華夏文明,誕生了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孫武、孫臏等一批大思想家,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種思想流派,創造了古代「四大發明」,開拓了「古絲綢之路」等。近現代以來,中國逐步打開國門,吸納了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逐步形成了與時俱進的新文化。

第七,大政府優勢。建國以來,中國建立了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通過放權讓利、簡政放權、推進市場化等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精簡政府機構和人員,提高政府的運行效率;另一方面,通過加強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強化了政府的作用。中國政府在調動各方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推動經濟增長、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表現出了獨特的優勢。

此外,還有後發優勢、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國際政治地位優勢等。

必須說明的是,優勢條件只是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必須與其他因素一起發揮作用才能實現經濟發展,而且有優勢不一定有好結果,有時會出現「福兮禍所依」、「資源的詛咒」等情況。決定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還是人和制度。優勢條件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和發揮,另一方面不要過分倚重。只有通過好的制度設計,激勵和引導人採取高效合理的行為,同時充分利用好優勢條件,才能真正實現較理想的經濟發展結果。

該部分為轉載,侵刪~

^_^

————————————————————————————————————————


唯一的優勢是我們的人民,看看世界各地的華裔族群表現,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具有聰慧靈活(相對西方的工具理性),講求實際(善於挑戰規則),不安現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能吃苦(不大有休息與享受生活的概念),重生產,重積累(危機感重)等等傳統。所以,無論什麼政體,只要內部沒有長久的戰亂,中華民族都會發展的較好。


我覺得是制度,但是我無法理解這是為什麼,因為這個結論我是在梳理藝術史的時候得出的。到現在為止的藝術創作方法可以大致分為三種,理性的、感性的和用理性控制感性的,第三種創作方法在藝術史上正式登場的時間比較晚,一戰之後二戰之前。這個時間段之後出現的大師級藝術家用的創作方法幾乎都是第三種,這說明這第三種方法比前兩種更有競爭力。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的話理性的藝術競爭不過感性的藝術,感性的藝術又競爭不過理性控制感性的藝術,我想這個道理在其它領域應該也是通的,我覺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政策上跟第三種藝術創作方法一致,所以我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比完全的社會主義和完全的資本主義更有競爭力,但我不知道為什麼。


  雖然有世界最廣袤富饒雨熱同期的耕地水田,雖然有世界最豐富全面的礦產,但中國的真正優勢還不是這些,我們的優勢是有世界最聰明勤勞儉樸的人口。

  我們是世界唯一一個從文盲農民到大學生全民能背誦九九乘法表可心算口算的民族,而哈佛劍橋的本科生,也只有數學系才能做到。

  我們的高中生可以讀各科的文章,而英美髮達國家,同是物理學不同分支之間都少有人能讀對方的文章。

  這有語言的因素,但華人高智商有耐心身體耐受力好,是著名的。是的,我們的農民論生物智商都不低於歐美的大學教授或者學士碩士,只能放羊種地,因為缺乏教育。

  是的,差的只是教育。

  我們民族文化因為東亞隔離而落後,那人民做牛馬的思維驅使思維濃重。這導致了今天我們各種物資世界第一甚至一半,卻全民生存困難,本質在於全民族缺乏人本思維,沒有實施福利社會,甚至仇恨社會福利。

  缺乏社會福利導致我們生產發達晝夜勞作卻生活艱辛,全民沒有安全感,一個為活命為生存而奔忙的民族哪裡有心思去發展教育科技呢?

  論生物智商華人舉世無雙,而且這裡有十幾億人。只要改變作風重視教育以人為中心,中華會有數不盡的曠世奇才出現!我們不能再視人口為負擔視同人口為累贅視人口為牛馬。

  我自始至終認為,壟斷諾獎,才是中華起步水平,才是我族應有的起碼水平!

  首先應該實施福利社會……


總的來說就是:地域廣、人口多、文化悠久、中央政府強勢。

1、中國的國土面積(不包括海域)在世界排行第三。地域廣不僅僅代表我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礦產、水等)、還在軍事上給了整個國家超大的戰略縱深。這也是為什麼二戰期間日本比我們強這麼多,仍然被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拖死,就是因為我們有足夠的戰略縱深(進行戰略轉移、戰略運動的可用空間),只要不是世界性核大戰,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二次組織,二次反擊。

2、受過教育(高等教育)的人口眾多。人口多僅僅是消費市場大,受過教育就不一樣了。這些高素質人口構成了後工業時代最強大的「硬體」基礎,正因為這麼多的受教育人口,中國的工業才能發展出這麼多這麼全的門類,而且各大戰略性門類都是在全球排前幾,絕大多數是在前三(比如航空航天、高鐵等等,最近強勢起來的有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完備的工業體系也保障了高素質人口的就業,促進了社會穩定。由此可見,穩定才能有發展,發展也會促進穩定,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這會兒是沒錯的。

3、幾千年的中華歷史文化。悠久的歷史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產生各種各樣的品質,其中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奉獻、犧牲、捨己為人等等。有這些具有利他主義思想的基礎,就不怕中華文化會被打斷重構,因為終究會回到這些基礎上來。這種文化是一種「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從發展的角度看也是一種長期戰略性思維。不像某些國家和地區為了四年一次的選票啥都不要了,更別說什麼發展。再加上中華文化是最擅長吸收他人之長的,也最容易把其他人同化,即使遇到挫折也容易回過神來,只是上一個一百年太辛苦了。(現在還有個問題,要當心泛綠的事情,綠教的思維和中華文化水火不容。但是tg設了個門檻,共產主義者不能有其他信仰,這也杜絕了綠教掌握全局的可能性,要給tg點個贊)利他主義+學人之長這兩種基礎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決定了中華文化能延續到現在,並且也能在可見的未來延續下去。

4、負責任的強勢的中央政府。強勢的中央政府比所謂的民主政府要強很多。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可以專註於國家利益戰略性布局,不用擔心換人後大布局得不到執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持發展定力,遠離意識形態問題);二、強勢政府可以調動社會資源非常多,保證重大問題的迅速攻堅和解決(比如汶川大地震的救災和災後重建);三、強勢政府可以在發展過程中專註尋找和解決核心矛盾,不受外部因素影響(五年一次的「五年計劃」讓社會整體的工業化趕上了西方的腳步,讓人口紅利沒有變成人口災難,並且在信息化的移動互聯網階段跑到了社會發展靠前的層次)。

當然,強勢政府的好處得有前提:為人民服務。

其餘優勢均基於以上四點。

完。

———————————————————

我是分割線之中央政府走過的路。

這個中央政府在國家剛成立的時候,犯過不少錯誤,造成了很大損失。但是也干成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為中國今後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利保障:一是核彈;二是和第一第二強國的兩場戰爭(其中一場是戰鬥)。這兩件事情讓其他覬覦中國的國家打了退堂鼓。這幾件事情都是需要強力中央政府才能實現的。(某胖在學我們,只是他們人口和地域都太小,無法支撐研核帶來的制裁和戰爭帶來的政權不穩定)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正確的認識了國內主要矛盾,並且進行改革開放,大大發展了國內經濟,提高了物質水平,建立了完備的工業體系,發展了和自身水平相適應的經濟體系,達成了一套邏輯自洽、發展迅猛的社會體系,並且這套體系能在頂層的強力支撐下,迅速發生變化(改革)。每次說到這個就想起某些「民主自由」的發達國家和地區修一條路要好多年,不,在此之前討論要討論一代人。這種對未來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很容易將地區的階段性優勢喪失掉,究其原因,就是利益相關方太多,而政府又不夠強勢。

我們對比一下集權和民主在運用政治資源時候的最大優缺點:集權的決策效率高,即使決策錯誤,轉向也可以十分迅速,從而使造成的損失非常小。民主這方面的缺點自行腦補

運行一個國家和一個公司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請問見過什麼發展的非常好的公司決策層是非常民主而不是老大或者董事會集權的嗎?

最後說一下,經常看到有某些人在微博之類的社交平台上批評集權政府有多獨裁,什麼什麼的。這些人要麼裝傻,要麼真傻。以政治聲望和生命去換取社會的快速發展,保障社會裡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和政黨應該做的事情,要不然現在便捷的交通、物流、能源、網路,你以為怎麼來的?都是天上掉下來的嗎,還是民主自由送來的?政府要在保護個人和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上做出選擇,而不是喊喊口號,會演講幾句就行的。當然特別民主的政府也有好處,就是所謂「保護」了個人的權益,嗯,在一定發展時期,沒有其他辦法下,為了一個人,犧牲一群人當前的利益,甚至犧牲他們未來幾十年的利益,這是他們對人權的詮釋,這也是他們對社會、種族的「負責」吧。


我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挺簡單風趣又有點道理的點,中國人有個一代代傳承下來寫進骨子裡的優勢,那就是愛種地。

古代需要屯田墾荒啥的,只要政府一個召喚,免個稅,不出多少年,這裡就改頭換面了。

現代呢,雖然沒有啥墾荒的事情了,但這種意識還是融入骨髓的。

咱們的人去了非洲,看到那邊的肥沃山頭土地,看到野果樹上漂亮果子吃都吃不完爛在樹上,就想到咱們的萬里平原上的農田和山區的梯田,感嘆這我可以承包起來種樹種莊稼啊,種菜也行啊,一分鐘內大概就比較出到底種什麼最合適,再接著就開始算畝產,算投資,算收益,很快腦子裡就已經開始經營起農場來了。

看到片片水域撲撲騰騰的魚,就想,哎喲喂,搞養殖應該能賺錢。就小龍蝦吧,我可以在非洲推廣咱的麻小啊。

所以愛種地這個優點當然不是狹義的字面意思,我覺得這代表我們國人看到有巨大潛能卻沒有被利用起來的東西會感到不爽,迫切希望將一切都最大限度的轉化為財富,並且用足夠的行動力去實現的優秀思維方式。


最主要的原因是一黨多派的社會制度優越性,這種制度相比歐美來說,效率很高,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來說,避免割據戰亂或者陷入「窮皿主」!只要堅持鄧公百年發展目標不動搖,不折騰,這種制度優越性會發揮出更好的優勢!


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世界在這顆星球上不管是在領土、經濟、工業與科技、文化、自然資源、軍事和政治都擁有無可爭議的絕對優勢,在各大領域掌握絕對的話語權。

不同意上面的,下面的也不用看了。

中國最大的弱點

人家不帶你玩,你就得沒得玩,,至於想來硬的又打不過,脫離他們的後果又太可怕(參考改革開放之前的那些年),所謂的一路一帶算中國對脫離他們的一個嘗試和試探。

中國一邊面臨科技發展帶來的產業淘汰和新加入者帶來的競爭(想維持現狀都很難),另一邊又不能與西方國家直接搶食(矛盾積累激化)。

為什麼幾年前的新聞聯播所謂所說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沒了後續呢,一方面技術進步會讓淘汰相應的就業崗位(不升級優化的結果不是被新的競爭者代替,就是被新的技術淘汰),另一方面所謂的優化升級意味著直接和西方國家搶食。

中國官方的對策

中國政府很有自知之明(很明白這個世界的規矩和自己的位置),相比民間那些自大意淫的紅粉。

對外,用時間換髮展,該慫就慫,務實至上(務實是否等帶來目光短淺)。

對內,逐步的有計劃的放棄掉最底層的那部分人,主要是以政策法律和時間以手段(當然這些人對國家而言最大價值是被壓榨),,,目標是一百多年後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和一群富強民主文明友善的中國人在競爭失敗者的屍骨上誕生()。

脫離原料談工業實力就是在扯淡,脫離技術談工業體系就是耍流氓。

ps

所謂完整的工業體系就是個坑。

~~~

1)技術落後,和平年代商品競爭不過別人被淘汰,,戰爭年代被人吊打。

2)資源缺乏,和平時代被人吸血(例子有鐵礦石),,戰爭年代被人切斷航運通道。

中國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是其體量或者說規模

人口體量,市場體量。

對國家而言巨大的體量是優勢,但對個人國民而言則是不幸(巨量的人口則意味著對資源競爭的更激烈,赤裸裸的達爾文主義)。

中國後三十年所取得成就的基礎是什麼?

誰知道?

我認為是那三份中美聯合公報。

潛台詞是中國那套亞非拉自己玩的遊戲玩不下去了,所以趁著美蘇爭霸的基本格局和中蘇交惡契機轉變陣營加入美國人主導的體系。

中國人所謂的經濟成就就是建立在西方世界的全球貿易體系。

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不?

毫無疑問,這個體系是美國人主導的,其規則或者說秩序也是美國人制定。

中國當年是以類似苦力華工的身份參考到其中的,直白點說就是食物鏈的最低端。

為什麼近年來,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對中國的態度越來越惡劣?

名義上中國有三個選擇:

1)老實扮演好苦力的角色,不要多想多做(類似日本和印度的選擇)。

2)中國與其他人的矛盾一點點積累激化,直到臨界點(現實發展的趨勢)。

3)脫離西方世界主導的體系,自己建立一個(呵呵,成功的可能性太低太低)。

當然,在理論上還存在一條多贏的道路(yy意淫)。

結論是中國未來的路只會越來越窄,必要的時候甚至會自縛手腳。

中國的工業體系和平時期因為技術落後,沒競爭力(人力密集行業不算)。
戰時被美國人切斷石油和鐵礦還有對外貿易的航運通道。。。

自我崩潰,或者割地賠款籤條約。

在那些不需要高新尖技術的行業,中國人確實能善於發揮「中國國情」這一優勢,來打敗對手(沒錯,中國人憑藉的就是那佔大半人口基數的二等國民)。

但也就只是這樣而以,中國人造衣服、造玩具、造房子確實可以,,但這些行業中國能做好不是說中國人在技術上有多牛逼,只說明中國因為人多所以人賤的事實。


龐大的受教育人口,同時有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府,讓巨大的人口紅利高效轉換為生產力和統一市場。


政治不正確一回

基因

東亞黃種人聰明,勤勞,進化程度最高。

我們知道人類祖先來自非洲,離非洲越近的地方基因就和原始人基因越近。北美澳洲白人都是歐洲來的。遷徙到東亞的人類屬於進化程度高的一類,與黑猩猩差別最大。

僅僅這一點是不夠的,還有就是歷史原因

秦王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這個國家一旦被統一就是個大國。即使日本最強大時也打不穿

這大國在東亞只有一個


1.中國人智商比較高,這是基礎。

2.紀律性強善管理,大型工程易於組織。

3.採用社會主義體制,可以有力地進行扶貧,保證底層的生活和社會需求。

4.建國後的社會改造使人人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便於解放生產力。

5.改革開放後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6.全國統籌的策略下,經濟發達地區可以輕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7.全民教育為經濟發展提供大量人才。

8.良好的治安。


這個問題激起了大家的民族自豪,但審一下題就發現,大部分答主都答偏了。

題目問的是:從清末的國家危機一路走到今天中國靠的是什麼? 那些回答信仰、文化、民族性的朋友們,是不是可以反問你們:從漢唐一路走到清末的國家危機,中國靠的是什麼?還是因為信仰、文化、民族性么?

愛國熱情固然好,我覺得還是應該重視一下中國真正發生了什麼。

西方殖民者在對世界的控制程度達到巔峰時,由於內部矛盾激化,接連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兩次大戰之後,中國保持了領土的基本完整,解放戰爭後,中國實現了國家的基本統一。建國後,給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分配了土地,構建了堅實的執政基礎。五十年代後期,以中蘇決裂為代價,維護了政權的獨立自主。在冷戰中,中國位於美蘇爭霸的前線,享受地緣優勢,依靠美蘇投資和艱苦奮鬥,實現了初步工業化。在蘇聯解體後,中國保持了社會基本穩定,使國家建設有了較好的內部環境。

這些因素,是中國區別於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特有優勢。


一個穩定同時具有相當行政效率和控制力的政府。這非常重要。無論是怎麼樣的國家,怎樣的體制。要想發展建立一個穩定的政府是必須的前提。


崇尚教育的傳統,無論古代現代,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堅信教育能夠改變命運,這樣利於通過教育體系迅速更新國民的觀念提高國民素質。 家國情懷,甘於奉獻犧牲,這種集體主義精神無疑能讓我們比西方國家更為團結更能凝聚出更強大的力量,也是中華文明永不倒下的重要原因。

以上兩點,是我們在農耕文明長居老大地位的社會原因,當然也推動了我們在工業文明中迅速崛起。


聰明且勤勞,永不滿足


應該是無可非議吧 無可厚非什麼玩意


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多啊,任何模式首先要規模效應才能成熟,中國這個過程很快,就不走出世界自己也能玩成熟,中國的世界一極是實打實貿易出來的,就是WTO的世界產業分工帶來的。


你真的確定沒有大國幫助? 蘇聯110個完整的工業項目 ,一整套工業體系,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及後來中美合作 我們通過大量廉價勞動力換來市場與技術。


文化底蘊。


市場優勢,有人是這麼說的:

你做到國內第一,基本也就是全球前十了


推薦閱讀:

哪一個中東部地區省會更像城鄉結合部?
「安慶」這座城市,到底有多大的潛力?
卡斯帕羅夫輸給深藍後,國際象棋發展得怎麼樣?柯潔輸後,圍棋發展會怎樣?
古華夏文明落後於其他文明,那麼華夏文明是怎麼追上這一千多年的?
至今為止(2017年),發達國家到底都有哪些?

TAG:中國歷史 | 發展 | 世界 | 中國 | 世界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