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下,還應該鼓勵學醫嗎?

人工智慧發展近年迅猛,醫生崗位淪陷的失業恐慌已經逐漸蔓延。計算機輔助診斷和方案制定,以及醫療手術機器人,都已問世,並在不斷飛速發展中。臨床醫學生應該如何應對?醫生的職業價值被不斷削弱,是否還有學醫的價值?


首先,人工智慧現在看來不會有個完全顛覆式的時代,咔嚓一下,醫生就都不需要了。它只是在各個方面輔助、優化著傳統的工作流程,實現更好的產出結果。醫生相比於司機等其他純技術工種,受到人工智慧的影響小很多。所以對於醫學生來說,學醫不但沒有成為末路,而是變得更加有價值。即,人工智慧「時代」少數一些不能被取代的職業。當然,這也要求對於醫學的學習更加專業化、要求更高,混日子的時代也許會變得更難。只有成了「大醫」、能看好「大病」,才會在未來立於機器無法代替的不敗之地。


謝邀。 未來人工智慧的確有能力取代任何專業,甚至是人工智慧的設計者和研發者也不例外。 而且這個「未來」不是太遙遠,甚至是 3-5 年內也不算誇張。

但實際上亦不必太憂慮,因為 AI 只是工具,人類的職位會隨著 AI 的發展進化,而不是突然間被 AI 取代。

讀醫似乎仍是可取的選擇,關鍵是要 anticipate 人工智慧的重要性,而不是學習過時的理論和方法。 問題正正是學界很多迂腐的情況,非常浪費學生的時間,甚至令她們變蠢、落後於時代。 究竟你們醫學院現在能不能跟上時代,我也不得而知了


不是人工智慧時代,也不會鼓勵學醫…


可以把人工智慧去掉了, 我覺得你去掉之後,就問鼓不鼓勵勸人學醫,來答這道題的人比現在多多了,他們不管直接還是間接的都會告訴你,勸人在中國學醫的,大部分都是不理智不負責任的


自動擋小車滿街跑,為什麼還是大把人考C1駕照?


這個問題對於醫學的發展十分重要。

醫學,為何從生物學中獨立出來,與生物學互相交叉卻互不隸屬,有個很重要的原因:人體,甚至很多比較複雜的生物體,其病理並非簡單的生理結果,而是內外界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即便是純內源性疾病,比如基因疾病,目前我認為除了個別罕見的基因缺陷病症外,大部分遺傳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壓等,還不能在DNA層面進行準確的定位,而且有跡象表明,生命體的各種表現形式,有可能受到比分子層面更低的微觀因素影響,乃至有一些生理、病理學家絕望地轉向了神學或者玄學。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現代醫學,一部分來源於對於生理學、尤其是對於解剖學清晰透徹的認識,另一部分,則來源於對於病理學無法完全清晰透徹進行認識的客觀現實的科學認知。

客觀現實有兩種,一種是擺在我們面前,可以摸到可以看到的客觀現實,另一種客觀現實,則是我們感受到了,但是我們無法準確用我們的感官感知,或者其結果不會一個個體上完全體現的現實。前者,我們運用物理方法去探索,而後者,我們的認知方式包括:統計、歸納、推理等等一系列大腦活動,而有一部分這樣的大腦活動,是可以用計算機來進行模擬的,這就是人工智慧!

回到醫學的本質來,同一醫學原理導致的現象在一個個體上的表現是不充分的,首先,現代醫學學者們學會了統計,然後,發現統計之外,依賴於人的歸納和推理甚至聯想也十分重要,有時候在醫學活動中,醫生的「直覺」(實際是基於統計歸納的一種演繹推理行為)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到了今天,醫學行為依然離不開人的參與。

但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統計)、深度學習(歸納)、預測(推理)的發展,一些機械的思維活動會被機械代替,例如在西醫方面的藥物臨床試驗中,藥物產生的效果評判,可以藉助人工智慧基於大量有關研究數據,超越臨床試驗小組的認知範圍,綜合形成一套更加有的判斷方案,而在中醫方面內臟疾病在人體體表形成的特徵,則可以用圖像識別方式來進行認知,不再依賴難以領悟的人工歸納方式。在治療方面西醫藥物對於特定基因群組的效用,有可能通過後臨床研究方法得到驗證,將來,西醫也可能會如同中醫一樣,講究藥物的「君臣佐使」配伍,目前已經有癌症靶向藥品(好像是肺癌相關的,因為做IT方案,不做藥物,沒有刻意記下來)被證明在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之間的療效產生了巨大的差異,將來,這樣的統計學結果可以被人工智慧認知,並且準確指導醫生的實踐。

總體而言,人工智慧能夠幫助醫生對患者的病情在現有數據的支持下,實現對於病情、治療方案的準確決策。

但是,由於人體極其複雜,人類對於醫療數據的認知模式實際上很多是基於經驗,是有很大的主觀性的,比如對高血壓的認知,180mmHg是大多數醫生認知中絕對的高壓,但是我遇到過180mmHg,88歲高齡的老人,完全沒有任何相關癥狀。這個例子我想說,西醫指標有失靈的時候,單純的採用西醫數據來驅動醫療人工智慧的發展,那麼,人工智慧很快就會觸及天花板。

而真正 推動醫學發展的,無論是醫療技術領域還是醫療科學領域,短期來看,人工智慧都是無法觸及的。

比如骨手術機械手的設計,微創手術內窺鏡的設計,這些人工智慧能夠提供很好的輔助,但是他們無法進行決策。至於無論是精準醫療或者系統醫療理論,我認為在很遠很遠的未來,人工智慧都無法進行類似的思考,但是人工智慧能夠幫助醫生處理海量數據,發展這些理論,通過數學計算在大量樣本的基礎上找到其中的規律——沒錯,將來的醫療從業者,數學不好,不會使用人工智慧工具,基本不能將醫學進行開創性的發展。

當然,對於大多數醫療工作者的日常工作來說,個體的工作效率在人工智慧輔助下肯定會大大提高,但是目前來看,各國的醫生都處於緊缺的狀態,隨著健康環境的發展和新健康問題的出現,會有人類醫生保持大量的需求。

上面有朋友提到,什麼時候都不鼓勵學醫,我認為恰恰相反,人工智慧時代,醫生的工作體力強度將大大降低,代之以強腦力工作。在未來,所有行業除了不工作的人,都是強腦力工作,不存在因為醫生強體力工作,因此不鼓勵學醫的情況了。


在未來,醫生講長期存在,但是醫生的角色會逐漸改變。醫生將具備生理學、統計學、神經網路科學、化學、生物學等多學科基礎(在人工智慧知識系統的支持下,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門學科要自己通識),他們最大的長處在於,能夠通過使用人工智慧工具對各種病例進行大量分析研究,不斷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醫生工作將更多地轉向研究和解決,會將現在的藥物和器械企業進一步拉向前端,而不是事務性的日常醫療護理工作,能不能成為未來的醫生,關鍵在於,能不能實現這樣的角色轉換

因此,在人工智慧時代,鼓勵學醫,但是學醫的同時,不能對數學和人工智慧工具的學習有些許的放鬆!


人工智慧和醫療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人工智慧的確在診斷人類疾病上更加精確,對症下藥也更加合理,它能夠時時刻刻檢測到人體的狀況,並對此作出最及時的反應。例如,很多疾病醫生也必須通過精密的儀器才能診斷,全憑依靠個體學識經驗,把脈治療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但是,醫生的職責不應該用診斷治療來概括,用治病救人更加貼切。這裡的治病還有關懷,有開導,有顧及各種因素後的量身定做,更多了感情和人性化的東西。這些是目前人工智慧所達不到的。現如今的人工智慧也是依靠人類編寫程序代碼來執行的,需要依靠原有的經驗和學識,但是疾病是不可測和多發突變的,新的疾病的新研究,目前來看,還是必須以人類的智慧和創新去探索。

正如長虹企業一直推進人工智慧的家居,但同時運用時,還是需要人為控制一樣。目前而言,人類的某些特點還是無法取代的!

希望對您有幫助!


診斷只是醫療的一個方面,我腳斷了,不需要機器診斷我都知道腳斷了,我不需要醫生嗎?中風了,大家知道是中風了,也是趕緊往醫院送呀,內科疾病,很多糖尿病的患者知道自己是糖尿病,最近血糖控制的不好,也不能隨意自己用藥啊,還是得去醫院,因為還有一個監護的問題,萬一加胰島素多了,昏迷了,機器救你?當然,如果以上問題解決了,很多行業都消失了,而那個時候,醫生還沒失業,因為醫學的發展是無止境的。永遠有創新型的東西


無論如何,人類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創新。

當世界出現最強者的時候,如果人類選擇挑戰,便是飛躍發展的時候,如果選擇服從,便是淪為奴隸的時候。

譬如當今的AI,阿爾法狗的圍棋能力已經處於最強者的狀態,人類如果自封於此,那人類進化的腳步就此停止。

從這位最強者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局限性,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從而能夠促進自身強大。如此反覆博弈,對兩者可謂意義巨大。這裡有點像,對抗網路了,一方是人類,一方是機器,GAN過之後,生成最佳輸出,在我心中這才是AI的終極意義。

人腦的局限能夠最大化認識,不斷增長自己的局限短板,於是進化產生了。


就目前的狀況看,不管是不是人工智慧時代,勸人學醫天打雷劈。


很少治癒,經常關心,總是安慰


舉個例子,馬夫當汽車司機也有一定優勢。


醫生的價值的確在不斷削弱。有了人工智慧,醫生個人的影響力實在是太渺小了。除了特定領域,恐怕醫生的價值和收入會越來越低。


分兩個部分回答:

第一:人工智慧和醫療的關係

人工智慧就像互聯網一樣,是工具,醫療本身很複雜,並人工智慧完全能替代的。

尤其是醫學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是人工智慧在可見的未來無法承載的。

即使拋開情懷不講,在技術層面和監管層面,醫學人工智慧還要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第二:鼓勵學醫

回歸到個人專業和職業生涯的選擇,最根本的標準是你對醫學和醫療是否感興趣。

不是每個人都有使命感,學醫是很苦很枯燥的,如果不是對醫學有特別濃厚的興趣,選擇學醫是很痛苦的。最短8年讀到博士,26歲畢業開始5年規培,北醫讀博期間可以算2年規培,最短3年。29歲當上住院醫師,工資到手約6-8k,科室獎金多點的可以拿到1萬多。快的話31歲升主治,35-40歲升副主任醫,熬到40多歲升主任醫,為什麼叫「熬」,是因為大部分公立醫院就是名額有限,要排隊。

一般到副主任醫師以後,日子才會比較好過,收入和社會地位才能逐漸體現出來。

最主要的是對醫生這個職業要正確看待,不要附加太多的經濟元素在上面,說到底,醫生職責就是治病,救人也不一定每一次都能做得到。

另外,學醫也可以從事其他醫療相關的工作,比如醫院運營管理、科研、以及醫療行業的其他職位,也不一定非要做醫生。

總之,學不學醫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沒有太大關係,有可能你進入醫學院後,學的課程中就有人工智慧方向的,只是醫生的工具而已。


只有數據,沒有經驗,不懂變通。


電腦診斷疾病並給出治療方案在20年內將會普及,但是手術仍要人做


有了B超、X線、CT等等科技設備,難道醫生就不用會基本的體格檢查了嗎?難道儀器出現故障,醫生就不要治病救人了嗎?無論電子血壓計多麼普及,可醫生依舊用著水銀血壓計。


早晚有一天,醫生會被人工智慧取代,不光是醫生,大部分行業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這就是人類的無奈。


嗯?失業的恐慌「已經逐漸蔓延」了?就是真有失業恐慌了也輪不上是因為人工智慧吧(??ˇ?ˇ??)

問題描述里也說了,計算機「輔助診斷技術一直進步」,輔助誰?人哪。至於手術機器人,可能是你理解錯誤了。達芬奇一類是需要人去坐在前面操作的,做決定的還是人的腦袋,機器的動作是受人控制的。不比工業機器人,面對的是標準化作業,病人是有差異的。

人工智慧還遠遠達不到取代醫生的程度。單單問診,能夠正確理解患者的話對於人工智慧就很困難了。何況Windows、Office 都會出錯。

至於推薦與否,這個東西不是看別人推薦,而是要去自己了解,看看這個專業需要什麼,會有哪些得失。如果題主對信息技術感興趣,不妨去試試OI競賽、機器人競賽這些。也許就成為未來微電子工業發展的領軍人物了。


反正汽車一定會普及,中世紀的人就不必學騎馬咯。


推薦閱讀:

醫生怎麼看待掛一個號看幾種病?
萊姆病是什麼病?由什麼引起的?
長期熬夜,嚴重失眠,好痛苦,該怎麼辦?
懷疑低血鉀症,住院三天什麼都沒有查出來怎麼辦?
普通患者如何判斷自己的主治醫生的水平?

TAG:人工智慧 | 職業發展 | 醫療 | 醫生 | 醫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