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同的商品,在貧窮地區反而價格更高?

一般在貧窮地區更加便宜的是服務、食物住房等必需品,特點是當地就可以提供。還有一些略微劣質但更有性價比的商品。如果是和發達地區地區完全相同的商品反而經常是要貴得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

例如:

中國的奢侈品、豪車等都比國外貴得多,之前特斯拉的定價告訴我們這不僅僅是關稅的原因。

農村的很多非必需的商品也比城裡貴。

最明顯的還是小縣城的商品一般都比大城市的相同商品貴很多。


因為,在大城市這些東西是當成一般商品來賣的;而在小地方,這些東西是被當成奢侈品來賣的。

即使是小地方,也有相對比較有錢的人。他們也想消費質量更好的商品,也想以更貴的商品作為他們的身份識別證明,跟邊上的人拉出差距。

但是,假如那些被我們當作是奢侈品的牌子,比如lv之類的,到小地方去開個專賣店,是會虧死的。那裡的人的消費力,不足以支撐這樣的品牌。

於是,一些沒有那麼貴,但質量比較好、相對有設計感的牌子,就承擔起了小地方的奢侈品的功能。

小地方的有錢人,每季能買上幾件或者十幾件。普通人很羨慕,通過攢錢每季買上一兩件。就能支撐起一個基本的銷售量,讓這樣的牌子活下來了。

所以,小地方的人到大城市去買衣服,會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在他們那裡傲嬌的不得了,從來不打折的某個牌子,居然在大城市裡可以三四折甩賣。

假如這個地方變得更加有錢,那原本支撐奢侈品功能的牌子就會退下去,成為一般消費品。

而更貴一點、使用更好的料子、更有設計感的牌子,則會嘗試開店,成為這個地方新的奢侈品。

假如嘗試失敗,某個地方還是消費不起,或者理念以及風格與當地的主流消費者不符合。(比如很多小地方的最能買得起貴衣服的是中年女性,那主打年輕女孩的貴牌子就不適合)。這個牌子就會悄然退出,原先的「好牌子」就能繼續過得不錯。

幾年前,我看過一篇介紹最早的微商的報道,說在一個針對廠妹的微店裡,「以純」這樣的牌子就是她們心目中的大品牌,從來不打折。


能想起多少就寫多少吧。

一.供需方面

1.廠商方面,我們考慮利潤最大化。

(1)比較直觀的就是壟斷。一般比較偏的地區很多產品都覆蓋不到,而一旦某個商品進去之後就可以漲價以達到利潤最大化。

(2)還有就是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在大城市中,當廠商規模越大,越可以攤低成本。各種產業越密集,大家就越可以形成產業鏈壓低成本,反倒使價格降低。同時競爭對手也多,市場更有效率。小城市反之。

2.消費者方面,我們考慮效用最大化。

攀比效應。商品有外部性,攀比效應是一種正外部性。當很偏的地區有某個小土豪買了一個看起來牛的東西後,周圍人也會想盡辦法來買一個跟風,來發出一個「我很有錢」的信號。會導致本來該商品供給不足的情況下,需求相對擴大。

題主說的豪車應該是以上的加總。

二.制度方面

偏遠地區可能會天高皇帝遠,企業有動力尋租行賄來維持自己在當地的壟斷地位。而送的錢,也必然攤給消費者。


謝邀……

前面已經有人解釋過了

1. 競爭

2. 成本

3. 攀比

4. 尋租

這幾條都是有可能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具體哪一種影響更大,可能還需要實證研究……


服裝在大城市是充分競爭的市場,各家品牌競爭的結果是完全由市場定價,基本不存在價格歧視。消費者如果不是特別鍾愛某個品牌的話,基本上都會選性價比最好的。

在小縣城,市場競爭不充分,因此商家具有壟斷地位。廠商針對有購買意願和支付能力的顧客收取最高可能的價格。但如果價格太高,賣出去的數量太少,不能覆蓋開店成本。因此廠商會嘗試並找到一個合適的價格,當然這個價格會遠超大城市充分競爭的價格。(和大城市中的奢侈品牌定價邏輯類似)。

所謂品牌,就是找到那些願意付出額外的價格來買你產品的人。


因為貧窮的地方銷售量少啊,超市議價能力弱啊,生產量少所以單位成本高啊

貧窮地區交通差啊,導致運輸成本高啊。

不是因為對人的歧視


成本差異

1、越窮的地區運輸成本、倉儲成本、銷售成本等等更高。

2、窮地購買力差,我一東西擱那兒能賣多少,我不定價高點,進貨十個才賣了一個,不虧死?

一個二貨的胡言亂語,請輕拍。


作為一個生活在偽二真三線城市,常常去地級市下屬大農村級別地方出差的人。勉強回答一下,

第一物流成本相差甚遠,很多進貨都是從地級市進,而且量很小不少都是聯繫通勤大巴,可想而知物流差多少。

第二銷量小,邊際成本奇高,一天賣一百件的人員房租水電等等肯定比賣10件小非常多吧,雖然小地方以上總額可能低一些,但分到每件也比大城市高。

第三往往競爭不足,一家店勉強能活,兩家店都的死,只要利潤不太暴,往往不會有新人入場。

以上自己感覺求指正清噴,手機碼字錯別字見諒


因為物流也是成本啊。貧窮地方基本上偏遠,運費怎麼可能商人會承擔。


貧困地區往往就是市場不發達的地區,就是物流困難的的地區,兩者互為因果。如果它又沒什麼不得了的自然稟賦,或者沒人通過轉移支付來兜底,那就更是如此了。


首先題就錯了,小地方的必需品與相應的收入和消費水平比較來看,並不符合相對來說便宜的定義

先說舉得這三個例子

1.這樣的商品除去關稅等因素,重要影響價格的一個因素就是附加價值。這一類商品的附加價值對價格的影響尤其明顯,國內與國外的價差是受國外供應商對國內消費群體對於附加價值權衡取捨的判斷來制定的,特斯拉的定價是針對對應的國內目標消費群體的定價策略決定的

2.哪來的結論,是個人經歷還是聽人說或者是看幾篇報道?就算這樣的現象存在,你考慮過其是否具有普適性

3.同第二條

順著假設做幾個假設

給定條件是非必需品價格相對較高

簡單假設一下首先,大地方的大部分商品定價受更多因素的制約,既受物價部門監督,又對客流有影響,對客流有影響是因為存在著諸多的競爭對手,這種情況下的價格是在相關部門監督下,競爭者們的一個平衡

小地方非必需品價格較高,跟物流成本沒關係,因為增加的非必需品的物流成本屬於邊際成本,而且該邊際成本很低,因為在補充必需品儲備量時,順便補充非必需品的庫存。專門跑去比較遠的地方補充庫存這種邊際成本高的行為屬於特例

小地方非必需品價格相對較高的可能有如下幾條

首先是消費者與商家信息不對等,沒有可供比較的參考系。其次是監管不到位,比如全縣城就一家賣A商品的,在價格不受嚴格監督的情況下,提高價格,其實這也屬於消費者信息不全面的問題

如說是攀比之類原因,一個攀比行為不能支撐一個商品的長期銷售,也影響不到比較多的消費者

最後說一下,這個問題類似於鬱金香泡沫是如何形成的,不說回答的人出自什麼角度來回答,先審審題吧,看問題能不能成立,是不是符合事實


物以稀為貴。


應該是因為中間多倒了一手。


第一難買出去,其次自己想想不發達是因為什麼,不就是交通不好。交通好能不發達,東西運進去肯定要增加成本,


三個方面

1.價格因素: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區銷售,價格有所不同,題主也說了主要表現是非必需產品,那麼在富饒地區的商品競爭更加激烈,商業競爭紅海,這時候商家會更多的發揮價格優勢和產品優勢,同一產品價格競爭更加重要,畢竟人們都是趨利避害,這時候同一行業的同一產品之間的價格差也會更小,這時候商品之間的價格都普遍低。

2:商品的供給需求

a.非必需品在富饒地區的需求大於貧窮地區的需求,又因為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更加完善,集聚效應更加全面,相關產業之間的合作,分工更加細化,因而成本會下降,價格也就低了。而這些因素在貧困地區是沒有的,因而價格更高。

b.物以稀為貴,貧困地區物資少價格高。

3:外部因素

a.經濟好的地區收入水平比貧困地區高,可能在經濟發展好的地方人的眼裡,價格會低點在可以接受範圍,但是在經濟不發達收入低的人眼裡價格還是高的。

b.人們之間的攀比心理,不求最好只求最貴。


因為一些商品在大城市需求比較普遍,在小城市需求少,物流成本增高自然會貴!


主要是消費量。我2014年寒假回我的小縣城理髮,對理髮費用的水平還停留在頂多10元這種水平上。理完髮後老闆說20,我說我們小縣城的理髮費用和北京都持平了。老闆說價格也是今年漲的,正好那條步行街也有很多理髮店,基本都漲價了。老闆解釋道,雖然北京房租高但是量能做上去。我們這如果量做不上去只有通過漲價來抵消成本。我說原來這麼回事


很簡單啊

市場需求問題

供不應求 價格上漲(物以稀為貴)

供過於求 價格下降(多了沒人要)


有不少同學提到運輸成本等原因,我也能舉出一個反例,「愛國企業」聯想…具體問題應該具體分析。

拓展閱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57961


貧窮地區通常是交通不發達地區,如果假定本身商品定價不變,物資難以到達會導致價格相對升高。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當地的商品是服務外來的相對較富的人。舉個例子。之前在斐濟旅遊的時候發現當地人非常貧窮,商品種類也很少。但是本地的物價非常貴,並且很多東西比發達國家並不便宜,本地人根本消費不起。背後的原因就是本地人提供了廉價勞動力,商品從海外運來賣給遊客,利潤基本都被歐美的酒店業投資者獲取了。商品的物價水平並不受本地人收入水平決定而是守遊客消費能力決定。


物以稀為貴,在哪個地方都是如此


推薦閱讀:

微觀經濟學對我們個人生活有什麼指導意義?
有沒有比較好懂得例子解釋維克里-克拉克-格羅夫斯機制?
貧富差距的本質是不是富人掌握了稀缺資源?
為什麼中國一方面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其實供給卻嚴重不足?
高級微觀怎麼學?

TAG:奢侈品 | 微觀經濟學 | 城鄉差異 | 經濟學常識 | 價格歧視pricediscri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