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紫色石蕊遇酸變紅,遇鹼變藍?而且遇到酸(鹼)就是紅(藍)的,不管pH值有多低(高)?

為什麼我覺得pH值越接近7他們的顏色越接近鹼啊,而實際情況卻是到7才變回紫色,不是pH值越低氫離子濃度越大嗎?難道跟有多少氫離子沒關係?!無色酚酞也是這個道理嗎?

我才剛初三,接觸化學還沒有一年呢,說的簡單點。。。

謝謝


石蕊本身是一種有機弱酸,它在溶液中發生微弱電離時是紫色的,而酸性物質可以抑制它的電離,所以遇酸顯紅色,而它的酸根顯藍色,鹼性物質和石蕊發生酸鹼中和反應後溶液中大量存在它的酸根,所以遇鹼顯藍色

而你所說的完全變成中性後才變成紫色,其實並不是直接(瞬間)變色的,在酸鹼中和反應中pH變化會出現一個臨界值,在那個值附近pH會發生突變,所以宏觀上顏色就發生了突變,酚酞也是這樣的

還有一點,石蕊的變色範圍(pH)為5.0-8.0,酸鹼性過強是檢驗不出來的

等你到高中學習到選修4(人教版)時老師也會講解一下的,這些問題你平時有疑惑的話也可以詢問一下你的老師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肉眼如何看見「顏色」

(已經懂的可以跳過此部分,直接拉到下一節看石蕊變色原理)

人眼通過三種視錐細胞(cone)和一種視桿細胞(rod)來感知可見光波段中不同波長的光,然後產生信號由大腦處理成顏色。

在自然光下,可見光區段的各個波段都有分布,於是產生「白色的視覺」。而其他的顏色,則來自物體對於不同波段的光的反射或者吸收。比如一片樹葉,葉肉細胞的葉綠體中含有葉綠素A與葉綠素B兩種主要的光合色素,它們對可見光的吸收情況為:

顯然,紫光和紅光都被吸收得最多,藍光和黃光次之,而綠光基本不被吸收,幾乎全部被反射。因此,我們看樹葉的時候,感知到的是「綠色」。

石蕊的顏色從何而來?

石蕊,是一種天然色素的混合物。其中作為指示劑的成分是7-hydroxy-2-phenoxazone,結構式如下:

如圖可見,此分子含有多個雙鍵,他們的π軌道重疊成共軛體系。受到可見光照時,該共軛體系中的電子可以吸收特定波長的光子,從而從能量最高被占軌道(HOMO)躍遷到能量最低的未被占軌道(LUMO)。那麼,這個特定的波長與分子結構有什麼關係呢?

推導:
視共軛體系為一維箱型勢阱,令其長度為 L ,那麼該體系的能級為
E=frac{h^2n^2}{8mL^2}
設共軛體系內含有 N 個電子,那麼
HOMO對應 n_{HOMO}=frac{N}{2}
LUMO對應 n_{LUMO}=frac{N}{2}+1
從HOMO能級躍遷到LUMO能級,需要吸收的能量為
Delta E= frac{ h^2 (N+1) }{8m L^2} ,對應波長為 lambda=frac{8mcL^2}{h(N+1)}
(由於此體系包含雜原子,情況複雜,在此止步於定性結論)

所以,共軛體系越長, L 越大,所吸收的光的波長也就越大。

計算與實驗說明,7-hydroxy-2-phenoxazone的最大吸收波長在476~480 nm之間。其餘波長的光被反射之後,產生了下圖這種偏暗的紅色的視覺。

Bright red, or Hellrot(中文找不到對應的詞Orz)

石蕊為何在不同pH下變色?

7-hydroxy-2-phenoxazone(【I】)的結構中,有一個酚羥基(酸性),還有一個含孤對電子的氮(鹼性)。所以,它既可以結合一個質子形成【II】,又可以電離給出一個質子形成【III】。

  • 【I】與【II】相比,共軛體系大體來說長度不變,但是氮上的質子對共軛體系中電子產生作用,小程度上降低了軌道內電子密度,使共軛體系略有延伸,吸收光的波長小幅度增大。實驗數據表明【II】的最大吸收波長為507~508 nm,而被反射的可見光被人眼感知,形成紅色視覺。
  • 【III】可以在兩種共振式間共振,較大程度地延伸了共軛結構(如下圖)。這使得吸收光的波長大幅增大。實驗數據表明【III】的最大吸收波長為574 nm。被反射的可見光組成藍紫色視覺。

接下來對不同pH情況進行分類討論

  • pH=7的中性溶液中,由於其酚羥基電離的pKa大約為6.5,一部分【I】發生電離形成【III】,【III】的藍色與【I】的紅色混合顯紫色
  • pH減小,抑制了酚羥基電離,部分【I】與質子結合形成【II】。由於【I】與【II】都顯紅色,混合亦顯紅色
  • pH增大,促進酚羥基電離,形成【III】。隨著pH升高,溶液顏色從紫色漸變為藍紫色。稀釋後該顏色看起來更接近藍色


說得簡單一點嘛。。。我們假設有一個藍色物質叫(藍),這東西可以和氫離子,也就是酸反應

(藍)+氫離子=(氫藍) ①

這裡,這個新的生成物(氫藍)是個紅色的物質,相對應的,這東西可以和氫氧根,也就是鹼反應

(氫藍)+氫氧根=(藍)+水 ②

就回到之前藍色的物質。

可以想像,(藍)(氫藍)混合的時候,就是紫色。這裡,我們統稱這兩種物質叫石蕊,或者說,石蕊在不同pH下「分裂」成兩種物質,pH在大於8的時候,氫氧根濃度很高,所有的(氫藍)都反應掉了,石蕊完全轉化成(藍),溶液呈藍色。pH小於5的時候,氫離子濃度很高,所有的(藍)都反應掉了,石蕊完全轉化成(氫藍),溶液呈紅色。pH=5~8之間時,兩種顏色的物質共存,溶液呈紫色。這也順便解決你第二個問題,其實石蕊只有兩種顏色,變色不是瞬間發生的,整整經歷了pH=5~8這個區間。另外,由於作為指示劑時添加的量很小,因此①②兩個反應消耗的氫離子和氫氧根忽略不計,並且這個反應完成地很快,你可以認為pH到了顏色就變了,再一個,酸鹼反應時pH變化不是線性的,在恰好反應(這個就叫「等當點」)的前後pH變化極大(這個就叫「突躍區間」),比如你往酸里加鹼,加了20mL使pH從1變到4.3,然後再加一滴(約0.02mL)就讓pH從4.3變成7,再加一滴就從7變成9.7,再加20mL從9.7變成13,可見其「突躍」十分顯著。至於其它指示劑,原理跟以上相似,只是分裂出的兩個物質顏色不同,比如酚酞(pH=8-10)就是一個無色一個紅色,甲基橙就是一個紅色一個黃色


石蕊和酚酞是常用的酸鹼指示劑,它們都是弱的有機酸。在溶液里,隨著溶液酸鹼性的變化,指示劑的分子結構發生變化而顯示出不同的顏色。

石蕊能溶於水,變色pH範圍是5.0到8.0。石蕊(主要成分用HIn表示)在水溶液中發生如下電離:

HIn(紅色)?H++In-(藍色)

在酸性溶液里,主要存在顯紅色的HIn,溶液顯紅色;在鹼性溶液里,上述電離平衡向右移動,主要存在顯藍色的In-,溶液顯藍色;在中性溶液里,紅色的分子和藍色的離子同時存在,所以溶液顯紫色。

酚酞的變色pH範圍是8.2到10.0。在酸性溶液中,H+濃度較高時,它形成無色分子,隨著溶液中H+的濃度減小,OH-濃度的增大,酚酞結構發生改變,並進一步電離出紅色離子。其轉變過程為:無色(內脂式)中性或酸性溶液?紅色(醌式)弱鹼性溶液?紅色(醌式酸鹽)【初三黨一枚,不知道怎麼打圖,還請請題主見諒】

這個轉變過程是一個可逆過程,如果溶液中H+濃度增大,上述平衡向左移動,酚酞又變成了無色分子。因此,酚酞在酸性溶液里呈無色,當溶液中H+濃度減小,OH-濃度增大時呈紅色。

酚酞的醌式或醌式鹽酸在鹼性很強的介質中是很不穩定的,它會慢慢的轉化成無色的羧酸鹽式。

因此,做氫氧化鈉使溶液顯色實驗時,要用氫氧化鈉稀溶液,而不能用濃溶液。

【希望能對題主有幫助】


@千張 的答案是本科階段的標準答案了。

不過,要以初三的化學知識來解釋,只能這麼解釋:

石蕊是雙性的,就是既可以呈現酸性,也可以呈現鹼性,就和水一樣。和酸反應,生成了紅色的新物質;和鹼反應,生成了藍色的新物質。

題主如果上了高中 選擇了理科 而且選修了有機化學的話,就可以看懂接下來的解釋了:

石蕊本質是一種花青素(anthocyanin),具有一個很大(包括大於等於7個雙鍵)的共軛系統,共軛系統越大,體系越穩定。就像苯,它穩定是因為形成了特殊的共軛系統:芳香環。那麼,雖然很難理解,請你先接受這麼句話:共軛系統越穩定,所需要的用來激發它的能量就低。是什麼來激發它呢,就是光。那麼光的能量是和波長成反比的。那麼,共軛體系越大,它越穩定,吸收的光能量小,它吸收的光的波長就大,那麼它反射到你眼睛裡面的顏色(即補色)的波長就越小,所以你看到的顏色就更偏向藍色。

整理一下,共軛體系越大,你看到的顏色越偏藍,反過來,共軛體系越小,你看到的顏色越偏紅。

前面說了,石蕊是雙性的,就像水和你做題的時候已經爛熟於心的氫氧化鋁一樣。

石蕊和酸反應,接受帶正電的氫離子,自身的共軛體系中的電子減少了,共軛體系變小,顏色變紅。反過來,石蕊和鹼反應,自身的氫離子被鹼拿走了,就多了一個負電荷,使得共軛體系中的電子增加了,共軛體系變大,顏色變藍。

聰明的你一定會問,那既然如此,為什麼中性的石蕊顏色不是介於紅色和藍色之間的 橙黃綠青 中的一個,而是紫色呢。

小小提一下,是因為石蕊這個東西在中性的時候是具有芳香性的,得失電子都會降低其穩定性,所以中性環境中,激發它所需要的能量最低,反射到你眼裡的光的波長最小,也就是紫色。

至於為什麼 共軛體系越大越穩定,所需要的激發能越低,如果題主到了大學還在學化學的話,學完無機化學分子軌道理論HOMO-LUMO electronic transfer 和物理化學計算共軛體系HOMO-LUMO energy gap 之後,這個題對你來說就是送分題了。

附: 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也能解釋另一個你在高中生物課上會學到的知識:為什麼葉綠素a是「藍綠色」,葉綠素b是「黃綠色」?

葉綠素的結構如下圖,是由一個卟啉環和鎂離子組成的,而葉綠素a和b的區別在於,b的R是個醛基,是吸電子基團,降低了共軛系統中的「離域性」,HOMO-LUMO energy gap 增加,呈現的顏色偏黃,a的R是個甲基,是推電子基團,所以顏色偏藍。


也不是所有非中性物質都能使指示劑變色,苯酚和其衍生物就不行(雖然酸性)


「三點一,四點四,紅橙黃

五八石蕊紅紫藍

八十酚酞無淺紅」

高中畢業多年,彷彿還能看到化學老師弓腰伸頸眯著小眼指著黑板,還有他那一口皖北的土話。

你們猜猜「方養肥兒」是什麼東西。


我想題主的關注點是偏離7一點點都會變成紅/藍色而不是和紫色特別接近的顏色吧 看起來不是很「漸變」

因為這種酸鹼環境突變是極快的,你可以去查一查滴定曲線,在變化的時候會有滴定突躍

這個突躍範圍有多小呢,一般是滴定終點的±0.1%

具體的原理和突躍範圍電解平衡及其常數有關係,你以後會學到,離子的數量級都是很大的

現在你就可以理解為酸鹼指示劑的平衡就是一種極其微妙的、容易破壞的平衡,一旦pH值發生了變化,就會產生很大的肉眼可見的變化

就好比一個十分精細天平 兩邊的質量相等的時候是平衡的,你只要在一端加上很小的重量,就會造成失衡,指示劑也是這種極為精密的指示作用

如果你能精細到7.0001和6.9999(當然精細到這個程度你會發現石蕊的平衡點其實並不是7)變化看起來就會平緩許多


推薦閱讀:

長期吸入三氯乙烯會有什麼後果?
把玩過很久的文玩核桃,文玩葫蘆上的包漿是種什麼物質?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
怎麼判斷玫瑰花茶有沒有被硫磺熏過?
鐵製品有和血液一樣的「鐵腥味」是什麼原因?鐵元素如何存在於氣體中?

TAG:化學 | 有機化學 | 高中化學 | 分析化學 | 化學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