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際共運?為什麼20世紀時國際共運會突然間風靡全球?
1847年,史上首個紅色政黨——共產主義同盟成立,持續100餘年的國際共運正式拉開帷幕。
國際共運之所以興起,與工業時代的到來有著直接的關係。
工業文明條件下,人類社會生產結構發生重大改變——舊有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日趨衰落,工業成為文明發展和財富創造的主要來源。
相較於傳統農業,工業生產對資源集中度的要求大大提高——畢竟工業體系的規模越大,生產成本就越低。基於這種邏輯,社會資源逐漸集中於少數資本家之手,勞動者不可能再舊日的自耕農那樣,依靠自己的小塊土地實現自給自足,而是淪為無產階級,依附於工廠和資本家過活。這意味著中下層勞動者的社會地位和生存環境嚴重惡化。
而工業環境下對生產效率的極端追求,更使人們的勞動強度大大增加。傳統農業再怎麼也有個天時方面的限制,天黑了就得停工,農閑時節也不用生產。自耕農自不必說,哪怕是佃農,好歹也有一定閑暇時間——地主再狠,也不能逼著佃農寒冬臘月去插秧不是?
但工業不一樣,它受客觀環境限制較低,但凡有需要,24小時生產也並非不能。
這可真就成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加之工業文明環境下,勞動者對資本家的依附程度大大增加,所以資本家可以更加放心大膽的去壓榨勞工——卻只付出非常低廉的報仇。
工業時代,勞資關係嚴重惡化,而工業的大規模普及,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陷入到這種極端糟糕的關係當中。
這就給國際共運提供了發展壯大的戰略機遇。紅色意識形態以底層民眾,尤其是,無產工人為基石,主張階級鬥爭,民眾翻身做主人——這既迎合了勞工憎恨資本家的基本情感;又滿足了他們提高社會地位和物質收入的現實訴求。而且,紅色意識形態以縱向的階級成分為敵我劃分標準,突破了橫線的地域、國家、民族限制,天然具備普世傳播基因,所以迅速在整個歐洲發展壯大。
不過,終19世紀,國際共運的亮點並不多,硬要說現實成果,也僅就一個旋興即滅的巴黎公社而已——跟後來二十世紀時,紅色革命風靡全球全不能比。
這是為何?
一方面,當時作為資方利益代表的國家政權力量強大——他們不僅可以借剝削工人攫取財富,還可以通過海外擴張,拓展殖民地,在全球範圍內攫取資源——那些亞非拉地區大多開化程度有限,工業體系落後,構建於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紅色革命思潮,暫時還不能再當地形成大的影響;此外,列強手頭,還有一個制衡國際共運的重要意識形態工具——國家民族主義。
民眾為什麼要搞革命?不就是為了日子過得更好唄!對民眾而言,只要有好日子就成,至於這種好日子的實現途徑方面,他們並不在乎。
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當然是民眾改變處境的一個可行途徑——但這種途徑並不是唯一的。跟著統治者一起,去搶別人家的錢,只要可以成功,照樣能夠讓民眾生活變得更好。
這也就是說,在改善底層生存環境方面,國家民族主義和紅色意識構成了競爭。而且,由於當時全球差不多被瓜分殆盡,列強再想拓展地盤,就唯有彼此間割肉,這意味著列強內部的矛盾和衝突嚴重加劇,所以他們也樂得通過國家民族主義來發動民眾,為對外戰爭籌集資源——而這種需求,在德意日這幾個後發國家那裡尤為迫切,並最終促成法西斯這種國家民族主義極端形式的出現。
國家民族主義的崛起,打壓了紅色意識形態的生存發展空間,而列強政府的支持與推動,更為它的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撐。
由於國家民族主義是通過國家、民族、地緣等橫向標準來劃分敵我,隨著民眾的國家民族意識強化,國際共運這種基於豎向的階級成分劃分敵我的標準,就相應的受到壓制,傳播也嚴重受阻——即便紅色意識形態在某個國家獲得成功,但當它想趁勝追擊,向其它國家擴散時,會遭到目標國強烈的國家、民族意識狙擊。
第二國際正是因此走向瓦解。第二國際活躍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當時帝國主義列強正厲兵秣馬,準備互撕。這個時間點,國家民族主義作為各國壓制階級革命,乃至鼓動民眾的意識形態工具,其聲勢徹底壓倒了以階級鬥爭為理論基石的紅色意識形態。
甚至,國家民族主義的影響,都滲透進了第二國際體系內。隨著列強矛盾的激化,第二國際體系下的各國紅色政黨,也基於各自國家、民族立場的區別,產生了嚴重分化,最終在一戰爆發後分崩離析。
但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落幕,格局逐漸改變:
首先一戰大大削弱了各國統治集團的實力;
其次,一戰的巨大消耗與破壞力,讓各國勞苦大眾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化,相應的,憤怒與不滿情緒也隨之大漲;
最後,一戰是人類在機器大工業時代背景下爆發的首次大規模國際戰爭,這場戰爭對社會的破壞力,大大超越了人類基於過往經驗所形成的理解和認知。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對國家民族主義心聲疑慮——這種工業化國家間的殘殺,難道真的是改善勞動者處境的最優選?
不錯 ,所有人都想通過打劫敵人來致富。但一戰的結果,輸的自不必說,即便贏的一方,其國內勞動者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生存環境愈發惡化;而最後得到的收益,卻遠不足以彌補損失——更別提讓生活較戰前更好。既然如此,勞苦大眾跟著本國統治集團去打外仗,他們究竟圖個什麼呢?還不如搞階級革命,打土豪均貧富,去抄那些資本家和統治集團的老底,沒準這種玩法的性價比還更高些。
所以到一戰末期,歐洲掀起了一波紅色意識形態的高潮,並在俄羅斯這個所謂的俄「帝國主義薄弱環節」,布爾什維克成功奪權上位,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紅色國家政權。
不過,羅馬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雖然一戰後紅色意識形態聲勢大漲,但總體來說,依然沒有顛覆國家民族主義在歐洲的主導地位。
當然,雖然未能顛覆,但國家民族主義的影響力,跟戰前比已大大削弱。紅色意識形態業已收穫眾多擁躉,而且還有了蘇聯這個國家做後盾。
而蘇聯站穩腳跟,也在世界上極力宣揚紅色意識形態,並創建第三國際——也就是共產國際。
蘇聯搞共產國際的目的很明確;就是通過這個國際性紅色意識形態組織,在全球,尤其是敵視自己的歐美列強家裡大挖牆角。只要列強內部的階級鬥爭火焰熊熊燃燒,它們就會陣腳打亂!對自己的威脅也大幅降低。而且,憑著國際共運領導人身份,以及俄羅斯國家資源支撐,蘇聯能夠實現對各國的紅色勢力的高度掌控,確保它們的階級鬥爭行為,最大限度的符合蘇聯國家利益。
當然,這個階段的紅色意識形態影響力仍然有限,蘇聯的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也還沒有到二十世紀後半頁那麼恐怖的程度。所以,雖然共產國際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陣階級革命的小高潮,不過直到二戰前,都沒有在蘇聯之外的國家取得突破性成功。
但二戰的爆發,使形勢又出現大變。
首先,二戰的摧殘,使得美國外的老牌西方列強悉數沒落,蘇聯則趁著戰勝之勢強勢崛起,成為跟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國力和影響力驟增——對國際共運的支撐力也自然相應增加。
其次,二戰的破壞性比一戰更甚,除了美國,其他西方列強無論勝敗,都在戰爭中油盡燈枯,這既意味著這些國家的統治力量大幅衰弱;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人民大眾的苦難愈發沉重,生存環境愈發惡化——自然,他們對秩序的不滿情緒,以及暴力革命的膽氣也隨之大增。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法西斯這種極端國家民族主義徹底砸了招牌,淪落到臭不可聞的地步。而二戰的超級殘酷,更讓國家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暴力鬥爭方式,不再為人接受,但與此同時,各國人民群眾的艱難生存狀況,又決定了他們依然有暴力抗爭的訴求和必要性,所以紅色意識形態就榮升為民眾暴力抗爭領域的唯一主導性社會思潮。
最後,二戰後,傳統殖民秩序崩盤,亞非拉國家相繼主權獨立,這些民族國家普遍實力弱小,文明形態落後,當地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十分有限,很難有足夠的實力,去應對國際共運的洶湧浪潮。
國際共運的黃金時代由此到來!而二戰後的蘇聯,國際威望進一步提高,在紅色世界是當之無愧的絕對老大,這種絕對強勢,使得蘇聯甚至無需再創建第五國際,用一個起碼錶面上保持獨立性的國際共運組織來充門面,而是直接出馬,強勢對外輸出革命,為其之全球爭霸大業服務。
可惜的是,雖然二戰後國際共運一度如火如荼,但這股風潮卻未能長久持續。及至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從初期的驚慌中回過神來,歐美日,這些老牌強國內部的紅色政治勢力逐漸衰落。而在亞非拉第三世界,紅色勢力的結局更加慘烈,很多都直接被暴力剿殺。
一度風靡全球的國際共運,為什麼會在上世紀晚期,出現階段性退潮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下一節中,雲石君繼續為您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20節——俄羅斯系列之第9部分。喜歡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的讀者,可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海外風雲系列原創文章
雲石自問自答系列
1.經濟大危機,西方社會極度混亂,經濟崩潰引發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對於政府的失望;同時由於蘇聯一五計划去的的巨大的成就,人們自然認為社會主義是好的:(然而他們對蘇聯也就看到了經濟發展,蘇聯的政治發展存在的巨大漏洞,並不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設想)
2.。。。
看問題風格識人系列
參照最近很火的那個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為啥會火,因為反映出了人民的心聲嘛。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一戰後俄國的白衛軍?
※為什麼德國人民在經歷殘酷的一戰之後,同一代人再次走向了戰爭?
※如果德國十一月革命勝利,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威廉二世和俾斯麥時期的德國比較?
※如果1924年12月建立的蘇聯領土和1914年一戰爆發時的俄羅斯帝國領土一樣的話,會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