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儘快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這重境界?
讀《論語》,看到孔子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非常羨慕。只是七十歲未免晚了一些,怎樣儘快達到這重境界呢?
這不是能通過努力做到的。越努力,離目標越遠。這是釜底抽薪的功夫,不是揚湯止沸的功夫,這是為道日損的功夫,不是為學日益的功夫。
慾望,從來都不是去控制的。慾望,是能得不能失,是不能坦然接受失去的現實,不是「想要得到」。慾望的問題在於受外物所制,令身心不得自由,不在於慾望本身是邪是惡。那麼應對慾望的正確方式是坦然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之泰然失之泰然,就是無欲之剛。
而身心真正不受外物所制,於任何事與物,都能得失泰然,那其自身就會真正融於社會組織,融於社會秩序。而由此進一步明心見性,心不受身制,才是天人合一之境。夫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將自己內心的慾望完全控制住了,已經達到了不著痕迹的地步,怎麼做呢?剛好回答了一個相關的問題:
一個人的自控力是否能體現出他的品質和能力? - 知乎
所以從心所欲不逾矩其實就是只做自己能做的、也是自己願意做的。你現在要想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也很簡單啊,只要你能完全克制住自己內心的慾望:鄙食陋巷回也不改其樂。
但請不要忘了,夫子返回魯國之前是在做什麼:知其不可而為之!
夫子一生,擇善固執,樂以忘憂!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一生所念都是要撫平亂世、救百姓於水火。努力奮鬥到實在是年老體衰,不想客死他鄉,才嘆曰:吾已矣夫。返回故國,但仍然要傳薪火於後世,寄希望於種花家的後生小子。便是顏回也是陪著他顛沛流離的。
儒學的第一精神就是:積極進取。儒者也是在積極奮鬥、堅持不懈中獲得人生超越的,不積極非君子!
如果你還沒有玩命奮鬥到有心無力,那就沒資格期盼這個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請問題主,志於學了嗎?立了嗎?不惑做到了嗎?知天命做到了嗎?這些沒做到,耳順和從心所欲不逾矩肯定做不到。所以這境界怎麼樣,問了也是白問。而且,這世上懂得這個境界、達到這個境界的人肯定不多。
搞清楚這個問題前,你先思考一下你所理解的從心所欲和孔聖理解的從心所欲是否一個意思。其實中國現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挺從心所欲的,欠缺的是不逾距
專業解答: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和"!
這涉及"性與天道",《論語》的特點是述而不作,所以夫子的"性與天道"理論支持一般都從《大學》《中庸》《孟子》之類書入手!
我們從中庸入手:"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謂之和"
解釋:這裡的"中"指天之性,可以理解為天理的狀態,即不偏不倚!人的喜怒哀樂,情也,心也;人心未發,性也!性是指一物之所以為一物,亦可做本體講,儒家認為性由天賦!性同一,所以人心未發也是"中",和天理是同一狀態!叫"未發之中"!
但人還有心,還有情,不可能永遠是本體狀態,除非你能滅盡七情六慾和一切慾望(但這就成了釋、道的出世之學了,割裂人與現實。實際上人只要活著就不可能滅盡執著,至少你得活著,得吃飯。那些標榜自己看破紅塵的人基本都是騙子!儒家是統一哲學,不講出世入世,或者你可以認為它既出世又入世!"內聖外王":一個完備的人既要在思想上有覺悟,也要對實現有所作為!)
回過頭我們看,現實中如果一個人能夠用某種方法做事,"喜怒哀樂發時"都和天理保持一致狀態,那就是發而皆中,和的狀態!
"和"有兩個要素,發和中!
首先既然是"發"就不可能是禁慾系,"發"就是隨天性而發!孔子的"從心所欲"就是隨天性而發!但正如上文講,一般的心,不能做性講!孔子是十五志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按孟子說是"盡心、知性、知天",這時他已經心性合一了,所以從心自然隨性!其次,如何"發而皆中"呢!
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真複雜。簡單就三個字"明明德",要複雜,複雜到中國2000多年知識階層都在探討這個問題! 明明德,涉及儒家的信仰。我這裡只解釋一下"明明德"的含義,第一個明,動詞,表示知道,是絕對知道,是體認知!很多時候信仰無法通過理性去認知,但一般理性認知達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跳入信仰上的認知!這種體認知,大概就是我們通常說XX悟道了,各家都有類似的說法,比如佛家叫證悟,基督叫天啟,心理學叫直覺感悟! 明德就是天理也叫天道,現代名詞叫真理,它是宇宙萬物秩序與規則的來源,孔子這裡說的矩就是萬物的規則!總結:
所以心隨天理而發自然不會逾越天理規定的矩!就是"和"的狀態! 但要注意這裡的"矩"是形而上的,不能簡單理解世俗的某種制約,比如道德或法律!要非問具體我方法:首先你要了解"性與天道",至少看懂這篇文章!
說一下孟軻"盡心,知性,知天"的觀點,和我的理解:人生活中要"盡心",即用真實情感體驗世界,感受真實的喜怒哀樂!不是要事事盡心,只要一二件刻骨銘心就足矣,真情自然對得起良心!人在某一階段可能會被情感牽著走,但當你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就是"知性"了,是盡心到達某種極限反制的結果(很多人可能就死到這個極限了)。知性是信仰階段了,要明白真理,明德於心,多讀書,學於道,行於道!心性統一,盡心也就自然知性了,知性會制約一個人的行為。但與盡心的反思相比,它是自發的,不需要刻意而為!
至於"知天",那是知性的自然結果。沒有體驗,也就不發表意見了!
但有一點你要知道,即人性與天性同一!就是說,你可以倚老賣撒潑打滾無理取鬧,但大家因為你是老人都會讓著你。
先給你正一下觀念:
只有極少極少極少極少的天才和比極少極少極少極少更少的普通人才有可能在七十歲或更大年齡的時候止於 隨心所欲不逾矩。再者:
這是一個 熟 的過程。這種熟來自於經歷物慾人慾,經歷磨礪甚至經歷苦難時的反覆求索。雖顛沛必於是,雖窮困必於是。而且它並非一個刻意安排所能達到的東西,它來自於你自律力行、發展自我之後的水到渠成。另外:
從心所欲不逾矩 並非是一個時間點的能力,而是一個長久存在的狀態。不存在說我今天做到了,明天就可以利用這種能力去一飛衝天、萬人之上、無憂無慮。所以,與其期待獲得這樣的狀態,不如在自制力行、識理燭理、發展自我上用功。
(竊以為 這個問題背後是一種期待一勞永逸的偷懶,對嗎?)前面有位學者提到「性與天道」,確實是這樣。我再補充幾點吧,這也是我剛在中國知網看到的。知網有位專家研究論語的天道思想,在漢代的注里有天道變化占卜的意思,後來又有人解釋為「尚消息盈虛」。
我的理解是,天道變化不已,人道順應天道的變化,在社群會產生把握先機的人,掌握這種先機並把它加以利用或是傳播出去,就是「尚消息盈虛」了。
參考
《論語》中的天道思想 作者:呂明烜
不請自來~
我覺得可以做如下的思考: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我就不說了,都知道。但是你要想達到這一境界,要首先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會「不逾矩」?既然從心所欲,那就一定會逾越規矩,孔子沒有逾越,說明他做到了關鍵的一步,就是「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而然,從心而做,自然不會逾越規矩。因為一開始孔子就一直依照禮節行事,經過很多年的磨練與修習,最終達到了這一境界。這不是可以速成的東西,這是內心的長時間的沉澱所致。
沒有方法可以超越時間的限制,你可能在很年輕的時候可以獲得很高級的思想但是就算你知道高級的思想,你也只能停留在腦海中,不能付諸實踐。穩妥起見,入定功夫能達到識無邊處定的人一般就能做到了。給個參考標準,莊子居住在無何有天,識無邊處是往下走兩層的地方。
"十五致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人生階段境界論。
"從心所欲"實際上就是隨心所欲,從心所欲的至高境界是"隨性而動"。
傳統理解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累!
隨心所欲不是為所欲為,而是有個前提條件:"不逾矩。""逾"指跨越、超越、走過去,"矩"指度,即範圍、尺度、法度,"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就是:隨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法度"是什麼呢?"法度"就是天道,自然法則,就是國家的憲法法律,就是公司單位的規章制度,就是仁義禮智信,就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就是鄉俗,就是社會和他人的利益。如此一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含義就是:在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不踐踏民風習俗,不破壞公司單位的規章制度,不違背國家的憲法和法律,(黨員還有黨紀,教徒還有教規戒律,子女媳婦還有家法等等。)不悖逆天道自然的前提下,在道、德、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忍、讓、廉等君子應遵循的日常言行範圍內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想什麼就想什麼。
人到七十就應該達到如上"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孔子終身所達到的境界如此而已,他所倡導的就是做人要做君子,因為"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孔子的教導有麻醉人性的一面,如果一個社會的全體成員都按照孔子設想的理想標準做人,這將確實不失為一個"君禮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恭、夫和妻柔、人皆互愛,"自然、和諧、祥和、寧靜、無爭的社會,問題是,人都變成羊了,若一旦有人變成了狼,所有的羊就遭殃了,且對狼毫無辦法,越是好人越吃虧,越是壞人越佔便宜,孔子到了晚年已經意識到他的教導的危害性,所以他感嘆"朝聞道,夕死而已。"孔子也想求道,雖然"子不欲怪力亂神,"但對道還是心神嚮往之,見了老子就說老子是"神龍見首不見尾,"自感低了一大節,只能仰望。所以,與其學孔子,不如學老子。
按照以上對"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說,大家感覺如何?我的感覺只有一個子:累!要了解天道,要了解自然法則,要了解憲法法律,要了解黨紀教規,要了解規章制度,要了解民風習俗,要了解道德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忍讓廉恥,要了解人權,等等,等等,若不了解,肯定"逾矩",不累死才怪。
如何是好?
答案是:敬畏上帝、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走上帝的道,隨遇而安、隨緣而化、隨性而動、隨機而作。如此,怎麼做都是對的,怎麼說都是正確的,怎麼想都是合適的,這叫"正,邪亦正;邪,正亦邪。"如此,可以"不易中變易,變易中不易,"就可以"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從聯合國制定的各種憲法法規,到各國制訂的國法法律,到形形色色的這法那法,到宗法家法等等,法規越來越多,條目越來越細,可這世界越來越複雜,問題越來越多,實踐證明,唯有走上帝之道,才是人類走向理想社會的最簡潔有效的道路。
孔子可以當小學老師,老子可以當中學老師,佛陀可以當大學老師,耶穌可以指導研究生,生命禪院可以"從心所欲不逾矩。"
生命禪院沒有任何的規章制度,禪院草沒有任何的責任和義務,沒有一個發號施令的人或組織,但是,生命禪院就是和諧寧靜祥和穩定,禪院草個個積極奮發努力向上,禪院草之間親密無間願為對方割自己的肉,如果全球人類都如此,人類豈不進入了天堂?
不要等到七老八十了,才"從心所欲不逾矩,"現在就開始,七八歲就開始。
他老人家60而耳順,70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你想儘快?
步子太大小心撤到蛋蛋額!
不過也想反過來問問,
你幹嘛要從心所欲不逾矩呢?做到了又怎麼樣呢?做不到又會怎麼樣呢?
想儘快達到這重境界,達到了然後呢,不要貪心哦,別忘了他也說過欲速則不達。
古往今來的中國人裡面又能有多少做到這一點呢?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孟子為何能和孔子齊名?
※如何理解孔子論語的「知其不可而為之」與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孔子的仁有何特點?
※孔子倡導的思想到底是超前還是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