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要生產地中國作為對比,印度作為 iPhone 生產地會有哪些優劣勢?蘋果為何考慮將生產線搬至印度?
在印度生產 iPhone?蘋果正在和印度政府「扯皮」談優惠條件
對於蘋果來說,在印度地區建廠,可以降低人在印度銷售 iPhone 的稅收、人力、物流等成本, 進而降低印度 iPhone 的價格,吸引範圍更廣的消費者。近年來富士康、緯創等蘋果代工商在印度的動作,都在印證著蘋果在印度的步伐。
2015 年 8 月,富士康與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政府簽訂了合作協議,將在該邦 5 年內投資 50 億美元建造手機工廠。
相關問題:
印度製造業的吸引力為何越來越強? - 傳統製造業 - 知乎
如何看待各家手機廠商紛紛進入印度市場? - 蘋果公司 (Apple Inc.) - 知乎
如何看待 iPhone 明年四月就能在印度生產製造?
這個問題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製造業往東南亞和南亞轉移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只可惜在前十幾年印度走了彎路,無視全國絕大多數低教育水平人口,一心發展軟體業,爭做世界辦公室,彎道超車也要騎在世界工廠中國的頭上。可惜天算不如人算,軟體行業只停留在外包層次,還錯過了互聯網經濟,移動互聯網,智能硬體等多個風口....世界辦公室是做不成了,就剩下一坨碼農。
政治強人莫迪決心撥亂反正,像新加坡,香港這種小規模經濟體彎道超車繞過製造業直接進軍服務業還是可行的(儘管這兩個經濟體早起起步也是由製造業開始的),像印度這種人口大國,哪怕南韓這種,單單依靠第三產業恐怕連基本的就業問題都解決不了。莫迪時代重新回到了中國的老路上,即大力發展製造業,廣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實行更為開放的市場經濟政策。這一系列的舉措,使得印度在金磚國家中提前走出經濟衰退,達到7%以上的經濟增長率。而目前金融市場和世界銀行也普遍對印度持樂觀預期。
蘋果手機主要由富士康代工生產,富士康也可以被看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典型。假設蘋果公司真的將生產地址搬到印度,那麼情形會怎麼樣呢?
首先,人工成本的大大降低,印度人均工資水平可能不及同等中國工人的四分之一。
其次,稅費政策的優惠,不給點甜頭誰去辦工廠?
再者,生產效率的降低。印度人,主要指印度工人的生產效率跟黑叔叔有的一拼...
運輸成本的提高,這個是基建的鍋...
政府貪污造成的成本,印度這點比天朝要更黑...
其實在近期發布的全球製造業競爭指數,印度的綜合得分仍然低於中國,無論是重工業還是輕工業,無論是高新科技還是勞動密集,印度都不佔優勢。但是在中國人力成本不斷攀升,低端製造業競爭力逐漸減弱的趨勢下,提前布局印度是目前不少企業的方向。
印度此次對於富士康最大的吸引應當還是在稅費和政策優惠上。但反過來說,無論生產地點在哪裡,對於蘋果本身的影響卻不大,蘋果手機也不會因此便宜或者昂貴一美元。
對於中國製造業而言,短期並沒有實質上的影響,但長久來看,印度是中國製造的巨大潛在競爭對手和接任者。在特朗普呼籲製造業回歸的大趨勢下,以往爹娘不愛的製造業竟然成了香餑餑,歸咎其原因,還是在於全球經濟目前仍然處在低谷,就業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問題。話說並不是人工費用低就意味著製造業競爭力強,甚至不能意味著人力成本低。單位投入在製造業上的產出才是衡量製造業競爭力高低的唯一標準。優勢大家說的差不多了,劣勢我說兩點:印度人民不如中國人民這麼上(ai)進(qian),中國人民為啥願意去富士康幹活兒?因為賺的比其他地方多。印度人民不一樣啊,人家有那麼多神需要拜,錢在神前面不重要的。第二個就是教育,很多答案說這個不需要多高文化水平,這個確實沒錯,但中國學校不只是教育文化知識,還教育出一種集體主義的思想觀念,我們從小就有組織,參加組織活動,服從班級管理等等,這種觀念放到富士康這種血汗工廠簡直是完美匹配,可放到三哥那邊就不一樣了,單純這一點就要花好多時間精力培養,讓工人明白上班期間不能隨便回家就不知道有多難。
不知道印度能不能做的更好?
鄭州富士康最大的廠在鄭州航空港保稅區當年為了引進富士康企業河南可以說舉全省之力,創造了「鄭州速度」-- 鄭州富士康從奠基到投產,用了6個月。50棟廠房、90棟現代化公寓的落成,只用了一年的時間。綜保區的審批,從提案到封關,只用了一百天。經歷過這一切的人才真正體會什麼叫「如火如荼」如果速度不能說明什麼,那麼資金能說明更多:
上述的固定投資鄭州富士康很可能沒出一分錢,而且交的稅收能以各種名義返還,同時ZF有各種獎勵,等等等等甚至當時港區的全部規劃都是按照富士康要求做的當地吃公家飯的,匿了這是蘋果的一招臭棋,將加速蘋果的衰落。
除去運營成本員工素質等大家都說到的問題,我只說一個政治問題,蘋果之所以被允許在中國大賣,蘋果的代工廠開設在中國是一個很大很大很大的原因,如果蘋果搬走,中國也就沒有理由照顧蘋果的生意了,反而華為小米等可都是國產,力捧華為等國產手機,力壓蘋果等外國手機,可是中國官員可以提高就業率,提高稅收,提高政績的百利無一害的措施,屆時的情況我說了你們也許不信,蘋果在中國肯定會被拐著彎的封殺,沒事查個稅,隔幾天來個醜聞。
蘋果沒有了中國市場,它還想崛起?笑話。此乃政治
就算要在印度生產iphone,也是在中國做好大部分的配件,然後在印度組裝。並不是把全部的生產環節都搬到印度。不過這也要看印度的發展。
優勢:
1.人口,印度人口不只多,而且年輕人口比例很大2.地形,印度的海岸線很長,而且東西岸距離不遠,相比中國越往內走離海岸線越遠的地形簡直不要好太多劣勢:1.產業鏈缺乏:產業鏈簡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相比於東南亞靠近中國,印度如果從頭開始,至少得10年以上2,女工:製造業離不開女工。印度的宗教因素和社會安全形勢,都將極大的限制女工數量市場准入的門票吧?!
2月7號更新
早上醒了就有點想法,然後用手機寫下這麼多,思路可能有點亂,我盡量編輯好
相關問題也一起貼出了吧
印度經濟可能在本世紀追上中國嗎? - 綿雪的回答 - 知乎
如何看待蘋果敲定在印度生產 iPhone?
題目說說蘋果在印度開廠的事,再結合另外一個問題,印度本世紀能不能超過中國,反正就綜合著一起答了吧,國際企業設廠都還牽扯到印度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化程度,以及它國內能不能自給自足生產零部件,這個就涉及到工業化問題,以及這個世界開始工業化的歷程問題了,反正感冒不想起,就多寫寫吧。
我們做什麼事情的都會有目的,沒有目的的盲目行為後果是災難的,同樣的,作為國家和政府也有存在的目的。
國家的目的是什麼,政府的目的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必然涉及到體制和制度,中世紀的政教合一,當今西方的所謂民主政商合一,不同的體制註定帶領一個國家走向不同的方向。
中世紀黑暗時期的政教合一,政府維護的是教權和皇權,而現在的資本主義我認為是政商合一的,官員不過是資本的買辦,政府維護的資本家利益,也決定了國家最終走向寡頭時代,不同的體制決定了政府職能和國家發展目的,如果明白了這個問題,那麼這個世界的很多問題都會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了。
國家為什麼要發展工業化,印度為什麼要發展工業化,同樣的中國為什麼要發展工業化,為什麼要發展?
如果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就會很混亂,國家,政府,企業乃至個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目的吧,對不對?個人活著就要吃飯,所以工作的目的是解決生存問題,企業存在目的就是盈利,那麼政府和國家呢,政府為什麼存在,國家為什麼存在,知乎很火的一個問題是,印度本世紀能不能追上中國,難道國家的目的只是跟隔壁比較嗎,縱觀整個西方哲學史,看透這個問題的只有馬克思,不管你個人對馬克思的成見如何,作為無神論的你是否認同辯證唯物主義呢?
前段說到我認為民主制度就是政商合一的,那麼政府的根本職能就是在維護資本家的利益,技術革命的根源在於逐利,印度國家的發展目的是什麼?西方國家的發展目的是什麼?
看看美國發展到了男性應不應該進女廁所的問題上了,無非就是目的不清,意義不明,冷戰時期是美蘇爭霸,蘇聯解體美國便一家獨大高處不勝寒了,然後就是開始四處點火,難道就是為了但求一敗嗎,如今的民主黨把手段當成了目的,西方社會處處要政治正確,推行所謂的普世價值,你也可以說美國四處點火是為了軍火,為了石油為了霸權,為了可以隨意的薅羊毛,為了繼續維持悠哉悠哉的體面生活,到最終美國是為了獲得利益的,獲得利益之後這個利益在國內是如何分配的呢?
政治正確是官員為了騙選票,四處點火維護霸權就是資本的逐利,美國的個人獲得這份利益了嗎?美國人只是在維持著現在的生活而已,那麼美國個人還追求更好的生活呀,每個人活著不都是為了更好的活著嗎,但是美國政府的職能卻與此相背的,民主制的社會生活是依靠自發的,美其名曰 把權利關進籠子里,那麼個人為了更好的生活只能工作開公司辦企業為了錢開發新技術還是為了更便捷的生活而獲利。
然而只要是權利他就有專政的性質,政令的推行就是專政的體現,把權利關進籠子里最終就是政府無作為,真的成了無為而治了,然而政客為了上台就要為了選票四處宣傳,那麼就要大量資金支持,俗話說有權就有錢,企業主為了獲利不是自己上台就是扶植代理人上台,政客和資本不過是錢權交易,所以說這種制度就是政商合一的制度,政府為了企業主利益而推行政令,政黨就是這些利益者的聯盟,至於社會的個人生活只是附帶,所以現在的美國不知將去往何方,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經過前期的血腥和博弈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利益分配規則,但是他們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七八十年代的南美洲政府破產,西方機構給的就是休克療法,靠打破現有規則形成混亂狀態,理由是經過休克混亂一段時間就是自發形成規則,但是他們絕對不會明說他們可以趁亂漁利,規則的重建都是各方博弈的結果,如果一個封閉的混沌體系經過時間沉澱是會形成規則的,但是南美國家不是封閉的呀,政府向國際機構的貸款,國內的資產有國際的資本把持,發生債務違約的國家也有呀,最終規則的形成就是各方資本的代理人互相妥協的結果,他們的目的依然是利益,至於民生也許只是在選舉的時候官員說些漂亮話而關注一下而已,政府依然是錢權交易場所,那麼國家被政府把持,民主國家不會刻意有計劃的進行系統工業化,也就是自由經濟主義,所謂的工業化都是西方國家自發發展到那個階段而形成的產業化,進行工業化的驅動力就是企業為了利潤的手段。
明白這一點我們再看印度,國際上一提到印度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這個噱頭,印度是民主國家不假,民主國家的特性也都明了,真的應了那就話,沒有民主的命,卻得了民主的病,就一個國家整體而言,印度沒有進行系統工業化的驅動力,只靠社會自發發展工業,然而當今國際社會工業化已經如此發達,印度沒有條件從頭開始進行工業化,他已經錯過了黃金髮展時期,因為你一個新興企業根本不能和上百年歷史的企業競爭,正所謂造的比如買的呀,所以那些企業主只能挑競爭不激烈而且是新興技術,起跑線都差不多行業,這就不難發現為什麼印度軟體業發達了,國際大環境使然,另外你們發現沒有,印度一有錢就會去買大量的軍火,國家其他方面投資少,但是軍事裝備研發投入卻不少,當然也提供了很多笑料,印度買這麼多軍火實在不知道是防備周邊國家,還是為了巨額回扣。
從整個國家看印度沒有系統工業化的驅動力,同樣的印度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也沒有驅動力,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目的,基礎設施的建設目的是什麼,改善民生?為了快速投放軍隊?為了更好的經濟活動?還是為了某個企業主出行方便?如果一個政府的存在目的不清,他的政令也是錯亂的,去年印度要造高鐵也許只是看到了隔壁高鐵,羨慕而已,就印度那個鐵路系統,我想還是收購隔壁淘汰的綠皮車來的實在點,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老百姓都明白想賺錢就要有交通,政府要發展經濟就必須有很好的基礎設施條件,政府為什麼要發展經濟?前面說民主國家政府只是各方利益的鬆散聯盟,而不是利益相關的整體,社會經濟活動靠自發形成,政府沒有動力和能力去推行短期損耗極大的政策,把權利關進籠子里只是政府無能的遮羞布,看看那些西方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大多數的建築都是私產,都是各個財閥獨立建造的,美國鐵路都是華工鋪設出來,農場都靠黑奴耕作,也許現在的加州政府私下會懷念那個19世紀壓迫華工修鐵路的時代吧,既然大部分基礎設施都是財閥私產,那麼年久失修,面對大規模修整和重建,也是各個財閥的事情,而現在修復重建更現代的設施,單一的財閥沒有那個財力也沒有那個動力去自己掏錢給老百姓做嫁衣,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現在西方國家破敗的建築而沒有修護,加州的高鐵修了十年,到現在地都還沒有徵到。中國為什麼可以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因為是獨裁政府嗎?我不會為共產黨背書,新聞聯播前十分鐘都給了官方理由了,有一點是中國銀行有錢,中國人存款率非常高,銀行有錢就要投資,而國內投資有一個大方向是政府貸款投資修建基礎設施,一個國家的國庫資金流動很能反應國家意志。世紀之初中國的土地經濟,催生了高房價,但也帶動了大批的基建企業,有房子就要有周邊設施,形成了房地產產業,高房價造成了我這樣的屌絲一百年不吃不喝也買不起二線城市的一套房子,但是房地產產業也帶動了中國經濟的大發展,中國一年的存款貸款相當於美國幾十年的量,倘若有合理規劃,中國就可以一日千里,發展還需要統一協調規劃。
綜上所述,我們再看看印度,鬆散的政府,私有的資產,現金社會,就算天降魔笛,他也沒錢搞基建,看看印度簡直是教科書式的民主鬆散體系,加上錯失發展時機,沒有工業基礎想要彎道超車,無異於痴人說夢,畢竟,這個世界終究是物質的,面對艱難險阻,崇山峻岭,光想要有路要有橋,老天爺也不會,duang,給你加個特效,橋就搭起來,路就通羅馬了,除非外星人給地球一個技術加持,全世界進入意識能量化時代,沒準印度這種大量信教的可以獨樹一幟,當然意識能量化也是要物質基礎的,看來到那個時候沒有工業基礎的印度還是要全世界買買買的,否則註定了印度在沒有大革命前提下,這個世紀是沒有樂觀前景的,當前國際資本看中印度,無非是因為廉價勞動力和市場預期,然而,時代在發展,國際沒有給印度從頭來過的時間了,中國為了保持勞動力優勢,近幾年就開始大力發展機器人技術了,現在已經是智能化時代,當工廠不再需要密集型重複勞動,完全由自動化生產線和機器人完成絕大部分生產,印度的人力成本優勢也會蕩然無存,至於市場,印度靠賣農產品和第三產業輸出,還是可以買得起那些企業的產品的,只不過繼續像現在的歐洲對非洲的現代殖民一樣而已,至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世界都會是階級的,有勇者也有惡龍,同樣適用於國家,只不過,作為一個國家,沒有哪個會去想做那個被按在地上摩擦的那個,都想當那個按著別人摩擦的那個,時移世易,中國上個世紀體驗了被世界各國按地上輪流摩擦的屈辱,然後奮發圖強,終於可以開始把別人按地上摩擦摩擦了,正所謂,死道友不死貧道,這麼爽的事情,地上躺著的那個還是讓印度做吧,嘿嘿嘿
這樣想下來對中國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唯物主義者都有工程師情節的。
以下是原答案
手機打字
世界經濟疲軟,產能過剩,中國都在產業升級了,低端製造業中國自己還要自己消化,美國又要振興工業,新的產業還沒產生,印度那點基礎也搞製造業,就算造出來買給誰去,況且印度根本沒那個條件和環境,國家的重要資產根本不是印度中央政府的,印度獨立英國只是撤兵,主要資產從沒離手過,另外印度是聯邦制,從沒有產生過統一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中央政府的管控力和執行力和中國比差出好幾個數量級,政策到地方的執行力也是大打折扣,更別說印度政府這種混亂腐敗,朝令夕改的拍腦袋政策了,根本沒有一個合理有效的計劃,反觀中國,不要以為中國是改革開放以來才發展起來的,中國能發展起來完全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奇蹟,49年新中國成立,廢除所有前政府條約,把各個列強資本基本清除出去,國家資產完全政府管轄,然後是土改社會主義改造,私產公有化,提出五年計劃,實行計劃經濟更是加強了中央政府的管控力,50年代就有工業化規劃和發展目標,中國從一窮二白到可以造汽車,從提出兩彈一星全世界封鎖自力更生到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其中有多少志士仁人拋頭顱灑熱血的奮鬥才做到的功績,雖然其中經歷了三反五反和文革十年動亂,雖然禍害很深,但積極的看也是路線探索和思想衝突一個階段,全國人民都經歷了一場思想洗禮,希望能引以為戒,同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在經歷各種思潮,文革之後鄧小平接任,開始實行改革開放,私有化和公有化共存,解放人的能動性,更是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直接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實現現代化為目標,每五年都會提出一個五年計劃,此時因為新中國初期的簡化字和教育普及消除了絕大部分文盲,無疑又為中國高速發展提供了源動力,同時美國因為戰後嬰兒潮和技術革命帶來的七八十年代大發展開啟經濟全球化序幕,資本的逐利本性紛紛來到中國建立工廠僱傭廉價勞動力,同時也培養出來一批工程師隊伍,再加上中國地大物博從亞寒代到熱帶,各種資源應有盡有,缺乏的只是合理開發利用,一直發展到現在其中也經歷了各種錯誤和挫折才發展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前前後後49年到現在68年一個甲子有餘,縱觀之下中國的天時地利人和一應俱全,簡直是奇蹟,然後我們再看印度,國家資產屬於本國的沒多少,政體鬆散,腐敗不亞於民國,政策更是沒有一個目標,文盲無數,再加上三哥的逗比屬性,宗教社會惡習,法律缺失,國際大環境的惡劣,倘若印度不經歷一次全國性的革命產生一個睿智鐵血的政府,本世紀能夠實現基本的工業化都難,更何況一個貧瘠的印度更符合當今列強的利益,一個中國剛剛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列強們優哉游哉的生活就已經深受打擊,一個同樣10億以上人口的印度如果發展到現今中國的地步,列強們是不惜再發動一次世界大戰的。一不小心沒摟住,說了這麼多,回到本題,印度製造iphone這件事本事不能說明太多問題,印度人搞砸的國際大公司也不在少數,在印度造無非就是成本優勢和可預見的市場,以及政策設立的不得不設廠的壁壘,但是綜合來看其他各方面的劣勢都足以抵消這個微不足道的優勢,看國內廠商和棒子不也在印度生產了嗎,生產也只是組裝,大部分原件還是要進口,指望硬體完全自主生產,印度沒有前期基礎積累也沒有遠見卓識且有實權的官員更沒有蓬勃向上的群眾基礎,要想享受文明的碩果就要忍受文明的陣痛。
私貨時間
其實有時候覺得作為無神論者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生活會更真實和有生氣,不得不說,中國兩千多年前百家爭鳴和統一使中國一直都是世俗的社會,沒有神權的至酷和精神的枷鎖,現在中國的蒸蒸日上與中國這種特有的文化基因不無關係,更何況, 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即內因和外因是同時存在、缺一不可的,至於宗教,我本人是呵呵的,所謂的信仰無非就是一個穩定的價值觀和一個明確的目標,也不是否定宗教怎麼怎麼樣的,孔子他老人家曰過「未知生焉知死」,至少在生的世界是屬於世俗者的。
鄭州富士康30多萬人,做過大製造廠人力資源的都知道,這種勞動密集型企業,對工人的要求是:聽話,思維別活躍,識字就行。有些回答說印度工人素質不如中國工人,對印度工人不了解,但中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工人的素質並不高,哪怕有個初中或者中專畢業,甚至大專畢業,實際學歷直接降檔絕對沒問題。但中國90後難管,流動性極高。富士康深圳op月收入五千不稀奇(內地省會op三四千也不稀奇)。
如果印度工人穩定性好,那麼,富士康轉移到印度去只是時間問題,人工成本低太多了。
至於配套短板,我們別高看自己。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承接了歐美日台的依次轉移。配套都會跟著跑。蘋果等大廠評估的是整體成本和整體效率。印度政府的效率那絕對不如中國政府。富士康鄭州獲得政府極大支持,比如不惜犧牲員工社保,民主制度國家絕對是做不到的。我其實不知道知乎上大家對印度的優越感從何而來,為什麼看不起他們。你們對他們還是有偏見,現在外國人也覺得中國貨質量不行,人的素質也不行。我們卻不一樣做出了質量還算可以的iphone?只要管理手段,技術跟上,印度人做好加工業是完全沒有題,放下哪些可笑又無聊的優越感吧。不然你再等幾年,看看印度製造業表現如何?別整天覺得別人是傻逼,這不行那不行,外人看我們,應如是......
覺得你們低看了三哥,低看了資本,低看了底層民眾。客服和外包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做到世界級說明三哥也是有能力的。
蘋果顯然不會放棄在印度銷售二手iPhone。(這裡不談關於人力、物流等等老生常談因素了。這些年來,新聞該說的也說了,大夥手裡拿到的也有些漲幅了。)此前蘋果在於印度政府談判將在印度製造之際,已多次要求將翻新的iphone手機推進印度市場。
由於iPhone銷量在美國和西歐等地緩慢、在中國市場里因本土製造商的競爭,蘋果已經將印度這樣的新市場視為下一個增長點。
(人們在10月在印度新德里為新的iPhone 7排隊)
2014年三季度,印尼、菲律賓、泰國和越南本土廠商的智能手機總出貨量達到640W部,為上年同期的三倍。2015年全年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首次突破1億台,達到1.036億台,同比增長28.8%。2016年印度智能手機將繼續快速增長,智能手機出貨量今年將超過功能手機。隨著印尼、泰國和越南等國的消費者逐步擁抱智能手機,這一數字將會繼續增長。
IDC報道,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廠商出貨量共計3.349億台,較2015年第一季度的3.343億台略有上升,同比增幅創新低。本季度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為發達國家智能手機市場高度飽和,以及市場領導者蘋果和三星的出貨量同比雙雙下滑。
雖說華為、O、V的總營業額暫時不如蘋果和三星,但是這三家的確在全球市場疲軟的狀態下保持增長。其中增長的因素有種種,但是兩家高增長的企業都不忘一個潛在市場--東南亞:
OPPO自2011年重點開始在國內發布智能手機,並從2012年開始轉向國際市場,最初銷往泰國,逐漸擴張至東南亞市場,隨後轉移到亞洲其他國家、中東和非洲。OPPO的重點是促進渠道夥伴關係,輔以龐大的營銷預算和娛樂贊助,以提高知名度。2015年,OPPO的海外出貨量份額升至近20%佔有率。OPPO在中國本土的擴張則依靠線下渠道以及大力進軍二三線城市。2016年第一季度,OPPO的出貨量為1850萬台,同比增長153.2%,是前五強中增長最為強勁的品牌。
vivo也是自2011年起開始銷售智能手機,但不同於OPPO的是它更關注於本土市場。到2014年才初次試水東南亞和印度市場。2015年vivo海外出貨量佔比不到其總體銷量的10%。VIVO的X5Pro在中國定位為稍高端產品,是其最暢銷的旗艦產品之一,定價約為300美元(約合人民幣1979元)。與OPPO類似的是,vivo在二三線市場的零售業務和營銷尤為強勁,這是推動其業務增長的關鍵因素。
就OPPO而言,它的成功得益於激進的營銷策略。
OPPO國際移動業務副總裁Sky Li表示,「東南亞地區是我們的重要市場,我們希望在那裡獲得與其他市場相似的接受度和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並未在東南亞市場躋身前5名。當然大眾也可認為,這是因為蘋果的智能手機通常瞄準高端市場,導致這款產品在這個對成本較為敏感的地區發展受限。但從區域銷量的變化來看,庫克一直的表態也是積極進軍東南亞市場。在2016年,蘋果在印度就出售250W部iphone(2016年全球銷量是7830W部),這也是蘋果在印度創下的歷史收入業績的最高紀錄。
談論智能手機市場時,人們的話題往往集中於巴西、俄羅斯、印度和非洲。東南亞卻經常被人忽視,但那裡共有11個國家和6億多人口——幾乎是美國的兩倍。印度人口與中國接近,而智能手機普及率只有中國的一半,這意味著上億部的市場潛力。
未來來自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的變革,可能會在全球範圍內發起新一輪的洗牌。對於未來的IT產業,實際上是美亞爭奪領導力的時代。歐洲實際上已經淪落為旁觀者,日本的衰弱也是無法遏止。同時,如何打贏歐洲和東南亞市場,將會是未來誰能夠佔據領導地位的風向標。
謝邀。
優勢:1.勞動力成本低2.當地稅率低(印度海關進口關稅說明及稅率表)3.富士康可享受當地政府及印度聯邦政府開出的優惠政策4.物流成本低劣勢:1.印度勞動力素質相比較中國要低一些,前期有相應培訓成本2.會涉及到一定人權問題(參考印度TATA相關案例)3.印度國內消費者購買力不如中國,大部分iPhone產品會出口,產生額外花費為何會去印度?因為人家印度政府開的優惠條件好啊。。。富士康是流水線作業,如果低種姓碰過以後,高種姓會不會再碰
其實我本人的願望是未來有錢買一輛攬勝
後來看印度人造的路虎各種毛病不斷。。那麼換成陸巡吧(管他能不能實現呢)雖然是代工
你敢不敢信你以後的iphone各種小毛病
什麼偶爾耳機沒有聲有時候鬧鐘會不響我是怕印度建廠是沒問題,但是工人從哪裡來呢?印度叔叔們的工作效率和人生態度,金坷垃的品控都達不到吧。這邊iphone8著急供貨呢,工人們卻在跳咖喱給鈣
蘋果作出的決定還是富有遠見的,在中國的手機零件製造業已經越來越體現出頹勢,成本也在不停上升,再這樣下去,蘋果在這個三星的艱難時期就失去了幹掉強敵的寶貴機會,也給了中國本土企業乘勝追擊的時機。印度作為中國勞力市場的接盤俠,這一天的到來只是時間問題,不光印度著急,世界各強著急,中國自己也在著急,中國也想把這類產業穩步移出中國。蘋果公司較早的把手機零件製造放到印度,大概不是想要近十年內重心的改變,大概是為搶得印度勞力市場的頭籌,結合著中國政策改變一步步將中國境內的技術設備,生產線放到印度,既不會造成斷層或讓中國政府情緒不滿也不會讓自己落時代的下風。未來十年可見,印度充足而優質的勞力穩穩蓋過當年中國的勢頭,蘋果公司又因為較早的開始轉移,等到同行反應時,已經將印度本國的生產線完善多時。種姓制度會成為印度勞動力優於中國的一大因素,再加上印度基本沒計劃生育,完美,各種西歐帝,未來可能會有的中帝又有了可以剝削壓榨的樂園。
為什麼很多答主會認為手機製造業是人力密集型產業呢?明明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富士康加工才賺幾個錢,不要認為富士康的宣傳就認為手機製造就是拼人力,手機製造搬到印度手機總成本妥妥地往上提升。至於手機製造業的轉移,只要小米順利進入印度市場,也就沒有本地製造商什麼事了。基本深度控制印度手機製造業的格局已經定了,也就高端市場分三星,蘋果了。小米這種成本定價策略基本就是不給人留活路的玩法,但為什麼莫迪還是這麼支持小米?人家想的壓根就不只是手機製造業,人家要的是移動互聯網!這才是印度想要彎道超車的地方。印度的軟體開發人才要用上必須有一個大的國內市場。這是想著讓小米為印度的移動互聯網的爆髮式發展做基建呢!當然了好基友華為前幾年在印度大上基站早就進去了
我比較關心,在印度建廠後,蘋果成本相對來說會上升還是下降,同樣,蘋果的價格對於中國會怎樣。
資本家本性,降低成本……中國正在重複日本的80年代,希望我們新生的幾代別是寬鬆世代
推薦閱讀:
※蘋果在iPhone 7上蘋果能徹底解決電池續航這一問題嗎?
※為什麼 iPhone iPad 在設計的時候不能播放 GIF 圖片?
※Photo Stream 的同步規則到底是怎樣的?
※iPhone有哪些體驗不好的地方?
※為什麼人們可以用六七千買一台 iPhone 卻不願意買一台 Mac?
TAG:iPhone | 蘋果公司AppleInc | 印度 | 富士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