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歲半的孩子稍微有不合就無理取鬧,怎麼樣教育他改變這種行為?

小孩兩歲半,十分黏爸爸媽媽。脾氣很固執,稍有一點不合意,就會哭鬧。最近變本加厲,經常會提出一些無理取鬧的要求。例如要求媽媽小便在他的尿不濕上面,不照做的話,他就會一直不停的哭鬧。嘗試跟他教育解釋,或者轉移他注意力,甚至打罵他。但是都收效甚微。

我們也嘗試在他平時不哭鬧或者開心時候,教育他和定下規矩,但當他發脾氣時候,就什麼都忘了。

我是一個反對用暴力的家長,但是孩子最近的無理取鬧,已經把我們的耐心和精神消磨殆盡,昨天他又提出一些更本不可能做到的要求,而且不停哭叫,他出生以來,我第一次打了他。

麻煩各位知友和專家幫幫忙,指點一下我們應該怎麼做?


有一個小技巧,掌握好了隨時隨地都能hold住孩子的無理取鬧,就是假裝遊戲。

這個例子有點特殊,不過其他玩具也是有各種假裝的辦法:比如徽章,可以用紙撕一個;小汽車,可以用護手霜假扮......只要腦洞打開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

沒有什麼孩子的問題是假裝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裝得再真誠一點。

歡迎關注我的育兒漫畫公眾號:麻麻愛囤貨(mmath123)


孩子:媽媽,你在我的紙尿褲上噓噓好不好?

媽媽:哎呀,那媽媽不是變成小寶寶了嗎?媽媽已經長大了,大人是不用紙尿褲的喲!我們用的是馬桶,你要不要用一下媽媽的馬桶?用了大人的馬桶就說明我家寶寶也長大了呢!

結果一:孩子欣然用了大馬桶,高興地對媽媽說:媽媽媽媽我是大人了!

結果二:

孩子:不嘛!我就讓媽媽用紙尿褲,我的紙尿褲可好了,媽媽你試試!

媽媽:嗯嗯,你的紙尿褲確實很好,上面還有小熊寶寶呢,隔壁毛毛用的紙尿褲上面有什麼你還記得嗎?她的紙尿褲好像沒有小熊寶寶,我們送她一條好不好?

結果一:好呀,我們去找毛毛吧!

結果二:

孩子:不嘛不嘛!我就要媽媽在紙尿褲上噓噓,不噓噓我就不去找毛毛!

媽媽:哎呀!媽媽現在還沒有噓噓,要有噓噓就得喝水,我現在要喝一杯奶,你要不要喝一杯?

結果一:好呀,我要喝一杯草莓牛奶!

結果二:

孩子:媽媽,我就要媽媽噓噓到紙尿褲上!

媽媽:小癟犢子,滾一邊兒拉去!信不信我削你!


我們教育孩子,希望他能夠知道是非對錯,同時也希望他有人情味。

知道是非對錯,表現在外在,就是有原則;有人情味,表現出來就是溫和、靈活。

親子教育里,有一句流行語叫「溫柔而堅定」,大概可以概括出你想要的教育方式了。

「溫柔而堅定」,現實中操作確實是難的,姑且略說說。

溫柔不是溺愛,而是始終以平和的情緒面對孩子的表現(包括無理取鬧),比如您上面說的,孩子一直不停地哭鬧,這個時候,父母始終是溫和地面對他,不要急著解釋和教育,只是停下來,在邊上陪伴,或者抱著他,這個時候,可以替孩子表達出情緒,比如問他:

你一直哭,是心理覺得很難過,是不是?

哭出來,會覺得舒服一點,是不是?

你現在很難過,想要媽媽抱抱,是嗎?

......

這樣的溫和,就是靈活的,而不是一味的忍受或縱容,當你能夠堅持這樣做的時候,慢慢孩子的情緒就會平復下來。

記住,對於孩子來說,情緒平和了,問題才能解決!!

情緒平和,問題才能解決!!

一定是情緒平和了,問題才能解決!!!

再來說說堅定,當孩子情緒平和下來之後,你就可以跟他講道理了,你的那些解釋教育,就可以講了。但要記得簡單地講,說到重點就行了。比如說:只有小孩子才用尿不濕,媽媽是大人了,是不用的,你再大一點,到你三歲的時候,你也就不用了。

這樣就可以了。

中間會有一點困難的是,當你在邊上陪著的時候,你在「溫柔」的時候,孩子就是躺在地上撒潑,嘴裡還嚷著:「我就要!我就要!」或者「我就不!我就不!」面對這種表現時,你的溫柔中就要加入堅定了,比如說:「這件事不能做的,你躺在地上也不行,你如果願意躺著,媽媽在這裡陪你,你什麼時候,願意起來了,我們再說。」然後,你就溫和而淡然地坐在邊上,可以不看他(但心理是關注著的),做自己的事。你會發現,很快孩子就會起來了。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這個過程,一個2歲的孩子,快到飯點了,要吃冰淇淋,媽媽說:馬上吃午飯了,我們吃完飯再吃,好不好?孩子不答應,非要吃,自然地,就開始哭鬧。

媽媽就在邊上看著他,一小會後,說道:你現在心裡很難過,是不是?

孩子點點頭。

「你想要媽媽抱抱嗎?」

孩子:「嗯!」

於是,媽媽把孩子抱起來,慢慢地孩子平靜下來了,這時候媽媽說:飯前是不能吃冰淇淋,吃了,一會就不想吃飯了,我們吃完飯再吃,好不好?

孩子也很愉快的答應了。

再補充一點孩子的心理:當孩子提出要求時,是想要父母的愛,但要求沒有被滿足時,孩子就會覺得爸爸或媽媽不愛自己了。

所以,溫柔,就是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愛他的;而保持堅定,慢慢就會讓孩子將父母對自己的愛,和父母所做的事情分開。

這樣,孩子既獲得來自己父母的愛,又能夠明辨是非,學會這個世界的規則。

更多親子教育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愛哈博兒童之家,id:iharbor1


你當他是無理取鬧,但實際上孩子的每一個無理要求背後都是有原因的,你問問他心平氣和地,「為什麼讓大人噓在你的尿布上?」或者多觀察,最不濟還可以轉移注意力。

最不好的就是跟他杠上,比如他說,「我要這樣」,你說「不,你小孩不可以怎樣怎樣」,他會說「我不,我不我不!!」你就會說「這孩子怎麼那麼不聽話!!」……你覺得後果是什麼?你氣夠嗆他哇哇大哭。如果採取說理詢問等等都無法和他溝通的情況下,你就要避免和他杠,在你預料到事情開始向著那個方向滑落的時候,就趕緊扭轉局勢。他肯定有他喜歡的東西,吃的或圖書或玩具,轉移他注意力。當他不在杠的那種狀態後,事後說理,教育,心平氣和。

其實我也不建議轉移注意力,但總比互不相讓最後哇哇大哭好。作為家長,不能太執拗,家長執拗的後果就是孩子也會如此。當然,家長更要有原則,不能做的就是不能,哭也不能作也不行。孩子要求的很多事情,家長並不喜歡去做,那就不做,讓他明白很多事情就是無法達到的。即使他是個小孩子也要明白這個道理,對他以後也有用。

家長最好的態度就是溫柔且堅定。懂變通,且有不變的原則。


我兒子一歲九個月,三個月前從老家過來和題主描述的差不多,我大概做了己下幾點

1、他哭鬧時候我們首先要表現平靜 不要急燥,對於無理的哭鬧我一般是漠視。之所以哭鬧是因為他會因此而得到滿足、比如玩具、糖果、不吃飯等等。 我兒子只要不如意直接躺地上手腳並用大聲痛哭,我在旁邊看他哭 會說「你很傷心,你可以哭 但爸爸媽媽並不會同意你的要求」 這個時候請家長一定不要輕易妥協!差不多半個月時間我兒子這個毛病基本上改了,現在偶爾也會躺地下單不到十秒鐘自己就會起來因為沒人會搭理他,也覺得無趣。

2、請尊重孩子!請尊重孩子!請尊重孩子!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要以為孩子一兩歲他什麼都不懂你可以幫他去判斷。比如:我兒子喜歡在社區公園玩滑滑梯,如果你強制帶他走肯定會大哭不止,我一般會提前跟他講我們再玩一會,滑滑梯要也需要休息明天在來好不好,現在他一般都會同意走的時候會說:滑滑梯拜拜,明天來。如果他不同意那我尊重他的意願那就繼續在玩一會。在老家前吃飯基本都不好好吃,現在飯點都會坐在餐椅上和我們大人同步。他偶爾只吃一點點,說飽了不吃了。我們會同意不強迫,沒有規定一定要吃多少,不願意就不吃了。小孩自己有個度。(另外建議飯前至少一個小時不要喂任何零食和水果)。總之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我們都會讓他自己做主並尊重他的意願。

3、請做一個講信用的家長。答應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比如我偶爾會給我兒子吃一小顆糖,小孩對甜食的喜愛那是無法形容的。他還想吃下一個顆的時候我會說明天吃好不好,如果他同意那麼明天你一定要把這顆糖給他吃。答應去某個地方玩、吃什麼東西、做什麼遊戲、買什麼玩具只要答應了請一定承諾做到。如果不能做到就不要去答應!

孩子是一張白紙你畫得是花朵,一般都不會出現牛糞~


感謝你的邀請。寶寶2歲半,動不動狂哭狂叫發脾氣,這和孩子與家長平日的互動狀況有很大的關係。孩子的負面情緒是可以被教導的,題主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的方式其實是沒有適時糾正孩子負向的情緒的。再到後面又以同樣負面的情緒來對待孩子,就會讓孩子的脾氣愈來愈糟。

新加坡親子教育專家陳禾指出,「輕、柔、慢」是陪伴孩子成長的三大智慧。說話輕,著重情感交流傳達,孩子在沒壓力下就願意聽,會和你互動;姿態柔,良好的心態下態度自然會柔和,孩子就會信任你接近你;生活節奏放慢,孩子就能夠按照自己的步劃好好玩,有關注點,情緒穩定。

可孩子難免會有情緒煩躁的時候,這時他其實特別需要家人的關注,但由於孩子年紀還小,這種情緒問題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就會透過一些行為或需求期望獲得緩解。細心的家長這時候會順勢引導,通過親昵互動慢慢改變他的情緒,這個過程需要耐心與微笑,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溫柔而堅定地教育。

作為家長,若只會在孩子產生負面情緒後才來針對他的行為哄或轉移注意力,說明家庭互動模式並沒有成長,也沒幫助孩子成長。不要只靠著哄,你得學會從寶寶的情緒表達上判斷她的需求,以適合可行的方式及時作出回應。

而對於「一味地給寶寶講道理,孩子卻還是哭」可能是你沒有找到孩子哭鬧的原因就講道理,只會讓他陷入無助的苦惱。到最後你沒轍了,只好不管,孩子安靜下來只是絕望,和你的情感距離就更遠一點。這麼做的後遺症就是脾氣越來越大,其實不是脾氣,而是無路可走。要學會觀察孩子的情緒,準確掌握他的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教養模式若一直陷入死循環,那麼對於真正進入Terrible Two的寶寶來說,無疑更加促了「家庭小恐龍爆發」的局面。

  • 那麼怎麼給他進行情緒的引導和示範呢?

對於1至3歲的孩子,父母應幫忙他們認識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明了因情緒所產生的狀態,因為情緒管理的三步驟就是先表達情緒,接著管理情緒,最後控制情緒。

1.引導。

最重要的是在示範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情緒穩定後再和孩子就事件是與非對談才能有所成效。孩子會生氣,卻不知如何收回怒氣,你應該適時地示範調整情緒,讓孩子從中慢慢學習。孩子是可以有自己的脾氣,不管是拗氣或是悶氣,只要不過份、不影響他人,適時收回都算是正常發展,孩子眼中的大人都會有脾氣,更何況孩子呢?只是我們有義務幫助年幼孩子如何收回自己的憤怒,尤其是無理取鬧的壞情緒。

舉個例子示範,當孩子生氣時,你可以問孩子「你在生氣嗎?」直接讓孩子知道他現在是處於什麼樣的情緒中,當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情緒後,也才能理解別人的情緒;之後家長可接著說:「我知道你在生氣,讓我們都安靜一下」,這主要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是被理解的。

當他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時,經常發出尖叫式的喊聲很正常,你可以這樣示範:說話都慢條斯理,柔和些,一句一句,孩子聽得懂、聽得全,聽得舒服,這種示範作用孩子是會看在眼裡的,這樣,在她尖叫時你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例如豎一個手指在嘴巴前示意),他就會立即警覺。

比如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可以逐步引導給孩子喝杯水。通常喝完水後孩子都能降溫,真正〝冷〞靜下來。比如日常生活中在對「生氣」的解釋可以編故事為:生氣是因為有一個生氣哥哥在搗亂,讓孩子無理取鬧,於是一生氣就開始喝水,因為可以把生氣哥哥喝走,這個帶有童話色彩的方法可以讓孩子更直白地了解緩解情緒的做法。

此外,還包括孩子坐在舒服的小椅子上休息緩和一下等,而大人也可借著深呼吸10次或到其他房間緩和自己的情緒,等雙方都心平氣和了,就可以親子對談,並試著了解孩子生氣的理由。

隨著孩子的長大,一味地用轉移注意力的做法已經不適合,並且會有更負面的影響。因此,理解、示範、引導孩子去管理自己的情緒,當陪伴和幫助孩子直至不再哭泣、情緒穩定,這才是家長與孩子開始討論和溝通的最佳時機,希望可以幫到題主。

-----------------------------------------------------------

本文參考http://imperfecthomemaker.com,babycenter, anger management文獻,《性格的力量》書籍和新加坡教育專家陳禾的博文,並結合親身經歷撰寫。

知乎專欄:萌芽研究所BUD,致力於普及科學育兒的專欄

更多育兒的個人經驗與技巧,收錄在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萌芽研究所BUD中,厚臉皮地放上關注鏈接:微信公眾號 / 個人微博,感興趣的爸媽們歡迎來坐坐。


我的這份回答得到這麼多人的贊同,我真是很意外,我偶爾來知乎分享一些育兒經驗,不成系統。

其實我自己寫的這些育兒經驗被簡書整理成冊做成電子書《帶孩子是門兒技術活,讓我來教你幾招》,在亞馬遜和豆瓣閱讀上線。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在豆瓣閱讀或者亞馬遜輸入「帶孩子是門兒技術活,讓我來教你幾招」或「吃不胖的叮噹媽」搜索下載即可。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就是介紹我和兒子相處過程中感悟出來的一些育兒理念,以及針對在帶孩子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所採取的一些育兒方法。說白了,這本書就像是我的育兒筆記,我把叮噹在成長道路上遇到的新鮮事都總結記錄下來,想要分享給更多的爸爸媽媽。我知乎的這篇評論也被收錄在冊。

有一位朋友說我把帶娃這件事情做成了一件藝術品!就當這是對我的褒獎吧。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本書關乎育兒,更關乎生活,你對生活的態度會影響你的孩子,所以,請把正能量傳遞給他,這本書里就有滿滿的育兒正能量。

以下為這篇回答《不管我說啥,他都說不!該怎麼破?》原文:

我兒子也是從17M21D開始不聽話,頻繁說「不!」,「不吃、不穿、不睡、不喝、不玩兒、不尿、不拉……」我每天聽得都像喝了幾斤二鍋頭似的,真真醉了!

還好,我準備工作到位,早就聽說了一歲半以後進入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也就是T2(terrible two)時期,可能有的表現有:

1、什麼事都要自己來做,最常說的話可能就是「自己來……」一旦大人越俎代庖必定招致大哭大鬧。

2、對於任何事都說「不!」就是一副萬事不配合的高冷總裁范兒。

3、不分場合地宣洩情緒。哭鬧、撒潑、大喊大叫等……

4、情節嚴重者會出現推人、打人等暴力行為……

這些行為背後隱藏著一個漸漸蘇醒的獨立人格,其實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這說明你的孩子在認知發育上又有了一個里程碑,他朝獨立自信的個體發展又近了一步。所以,這裡要和所有和我一樣苦惱中的媽媽們說一句,恭喜啊,我們的小寶貝們又長大了一點!

這個階段如何巧妙處理很有講究,我們既不希望自己變成一個毫無原則輕易妥協的父母,這樣孩子就會變得無比嬌縱;但我們也不希望自己每天都在強迫孩子做我們希望他做的事,這樣長期以往也會讓孩子變得易怒沒有自信。

根據我自己這段時間的實踐,給大家幾點處理建議:

1.家長自己不要經常說「不」

回想一下,你每天當著孩子的面說了多少次「不」,「不要亂扔垃圾」、「不要在床上蹦」、「不光腳丫子到處跑」、「不能吃零食」……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就是父母,當她每天收到的信息里大量的都是「不」這樣的否定辭彙,那自然她也首先學會了說「不」。

這裡又要提醒大家,多用正面語言,少用負面語言。對於生活中的日常情況,我們要謹慎使用「不」。與其說,「不要在床上蹦」,不如說「我們去地上玩吧!」或者「床上是睡覺的地方,乖乖躺在枕頭上」。

我們對孩子說話的方式,遲早會變成孩子的說話方式,你願意你的孩子總是跟你用負面語言交流嗎?!

2.幫助孩子擴展表達方式

這個階段很多時候,孩子說「不」是一種慣性,比如文章開頭叮噹和我的對話,他自己可能說了也不一定就是這麼想的。因此,我們平時可以用一些簡單對話來幫助寶寶學會其他的表達方式。

比如,叮噹喜歡看小熊寶寶那套繪本,我就會利用繪本跟他玩這樣的遊戲:

—媽媽問小熊「今天要不要吃甜甜圈?」他要怎麼回答?

—「要!」

—大猩猩問小熊「你要不要和我們一起玩?」他要怎麼回答?

—「要!」

這樣的句式進行了幾次後,我就會順勢問:

-如果我們問叮噹,你要不要去洗澡?叮噹怎麼回答?

有時,叮噹就會說「要!」這樣慢慢地,就是幫助他打破遇到什麼都說「不」的慣性。這樣的方法也適用於玩偶、兒歌等等。

3.利用遊戲化解矛盾

我的閨蜜孩子現在2歲多了,每天說「不」的情況更加厲害。我閨蜜和我吐槽說,每次一聽到他說不,她就會開始教育孩子,結果一點點小事就變成了母子倆的鬥爭,每天都精疲力盡。

這是很多父母非常容易犯的錯誤,很多時候孩子說「不」並不是真的要和我們對著干,所以千萬不要太認真,認真你就輸了。不妨用遊戲來化解一下。

舉個我和叮噹收拾玩具的例子:

-我們一起收拾玩具好嗎?

-不收拾!(意料之中)

然後他轉身就離開了。這時,我不會大動干戈,而是開始用他最喜歡的《小熊寶寶》繪本里的台詞唱起來「收起來收起來,嘿嘿喲,嘿嘿喲!不玩了就收起來,收起來!」邊唱邊收拾,沒多久,叮噹就被吸引過來了,而且非常愉快地加入我一起收拾了。這樣就讓他覺得這是遊戲,而不是媽媽在要求我做事,他會很樂意參與。

4.盡量給孩子選擇

理解了孩子說「不」背後深層次的心理訴求——想要獨立,我們可以每次都給他兩個選擇。一旦有了選擇,寶寶就會有了「自己作主」的感覺,就不會一味地說「不」。

不要說「我們吃早飯好嗎?」;而是說「你早餐想吃饅頭還是雞蛋餅?」

不要說「我們穿衣服吧!」; 而是說「你今天要穿熊貓(圖案)衣服還是變形金剛衣服?」

對於這個年紀的寶寶,選擇不用多,兩個就足夠了。有時候,孩子會出現對於兩個選擇猶豫不決的情況,這時,我們可以在提供選擇後,加上一個倒計時,給他們緊迫感。「我數到10哦,如果你不選擇,我就替你選!」通常這個招數一出,孩子都會很快做決定的。

5.巧妙利用孩子的模仿天性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愛模仿,因此面對我們希望他做的事情,我們可以巧妙利用他們模仿的天性。

例如:

—叮噹口渴了,喝點水好不好?

—不喝!(意料之中)

於是,我不再問他,自己再去端了一杯水,在他旁邊津津有味地喝起來。這時,叮噹會盯著我看,我把他的小杯子湊到他嘴邊,他就會很配合地喝幾口。

面對孩子的搗亂,不管您多麼生氣,都請保持冷靜,否則事情會變得更糟糕。做個深呼吸,告訴自己:「這段惡魔般日子總會過去的!」。

作者:吃不胖的叮噹媽,理工科碩士,專註寫自己的育兒文章,分享親測有效的育兒經驗。微信公眾號:叮噹媽育兒時光機,歡迎訂閱!


不邀自答

其實題主孩子的這種情況在大多數家庭還是挺常見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裡沒有明確的規則!

小孩兩歲半,十分黏爸爸媽媽。脾氣很固執,稍有一點不合意,就會哭鬧。最近變本加厲,經常會提出一些無理取鬧的要求。例如要求媽媽小便在他的尿不濕上面,不照做的話,他就會一直不停的哭鬧。嘗試跟他教育解釋,或者轉移他注意力,甚至打罵他。但是都收效甚微。

我們也嘗試在他平時不哭鬧或者開心時候,教育他和定下規矩,但當他發脾氣時候,就什麼都忘了。

我是一個反對用暴力的家長,但是孩子最近的無理取鬧,已經把我們的耐心和精神消磨殆盡,昨天他又提出一些更本不可能做到的要求,而且不停哭叫,他出生以來,我第一次打了他。

看題主的描述明顯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孩子哭鬧的時候要明確指出你這樣發脾氣是不對的,有話要好好說,做到溫和而堅定!可以跟他一起坐到沙發上讓他冷靜下來,期間他哭鬧你自己的情緒也要冷靜,表明他這樣子哭鬧來達到他自己的目的是沒有用的。等他冷靜下來就問他知不知道錯了,下次應該有話好好說不能發脾氣,跟媽媽說對不起。如果他都有做到,這時候一定要鼓勵他,擁抱他!說媽媽知道你以後能做到,媽媽愛你!這樣他就真的意識到自己做錯了。第二,暴力肯定是不對的,因為你並沒有照顧孩子內心的感受,你打他不但傷害了你們的親子關係,而且他只知道這樣可能會被打但是他不知道他為什麼錯了,有時候他還是有可能贏的。你並沒有教會他正確的表達方式。國外有種懲罰方式很有效,就是淘氣椅,如果哪些事是他不能做的,你提前告知如果違反了的話就要在淘氣椅上坐兩分鐘。期間只要他離開座位就重新計時。不斷強化,到了時間以後還是要跟他解釋為什麼讓他坐以及他以後應該怎麼做。他如果知道了就要鼓勵他擁抱他。

孩子還小不知道對錯,所以要我們制定規則讓他們知道。規則必須不斷的強化他才記得住,首先父母要堅持!不然就是孩子用情緒控制大人了!在運用規則的時候也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這樣做,要孩子還是知道我們是為他們好的。


其實,這就是傳說中滴「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無論男孩女孩,都有這個必經階段,不再乖巧聽話,轉而和你各種做對。

1.最愛說我不!我就不!

人家長大會頂嘴啦,不再心甘情願任你「擺布」,憑啥你讓我吃飯我就吃?讓我睡覺我就睡?太木有面子惹…

2.啥事都想親自嘗試

小樣的咋不上天呢?明明還沒桌子高,偏要自己拿東西、倒水、擦地…給你弄得一團糟,他自己還樂呵呵。

3.不實現願望就坐地哭鬧

不給買玩具?不讓吃冰淇淋?好嘛~稍不如意就坐地上又哭又鬧…要在公眾場合,弄得你是真心尷尬。

4.制止他的壞行為,還會「罵你」

經常說壞媽媽,壞爸爸,壞奶奶…呃,在他嘴裡全家都是壞人。

5.做事得按他的要求來

吃飯後講故事,睡覺前要聽音樂,必須要抱著某個玩具睡…就算不是處女座,也會立下種種規矩,絕不許別人打破。

6.很「自私」,不願分享玩具

對自己的東西會有超強的「掌控」欲,絕不願與小朋友分享,你越逼他反而越激起他的逆反心理。

7.不願意與長輩打招呼

見到親戚或父母的朋友,讓他叫人會變得很困難,如果你強迫他叫,小人兒還會生氣或哭鬧。人家就是不願意嘛…

8.有輕微暴力傾向

如果家人或其他小朋友,做出讓他不高興的事,比如拿走玩具,會推搡或打人,表現出一定攻擊性,尤其男孩會更明顯

這種種「惡行」真的不是孩子故意為之,而是他進入敏感期後的自然反應。針對2歲到快3歲的寶寶,主要有以下4個:

自我意識敏感期

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開始有了「我」的概念,能夠區分自己與外界的不同。有了強烈的想表達自我的意願和獨立的需求。

社會規範敏感期

孩子愛上了交朋友,對各種規範非常「狂熱」,經常覺得別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

秩序敏感期

無論做什麼事,例如吃飯睡覺或遊戲,都必須按他的規矩來,不能打破,否則就會生氣惱怒。

詛咒敏感期

喜歡上罵人和說髒話,其實他並不太懂這些詞的真正含義,但就是喜歡學,喜歡說,你越批評他說的越起勁。

2歲多的孩子有了主見,也開始明白,原來世上不是所有事都能如己所願。他在掙扎著認清這些現實,但語言能力發展不到位,也不會正確的表達情感,才會讓孩子採用發脾氣、反抗的方式與大人交流。

Terrible Two時期的寶寶,如此「煩人」,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呢?跟他對著干?「以暴制暴」?

NO!正在逆反期的小傢伙,你的吵嚷甚至是打罵,完全不會讓他收斂,只會讓他更加無理取鬧,也會傷害他的自尊心。

應該怎麼辦:

幫孩子發展語言

2歲多的寶寶,同時也處在語言敏感期,但鑒於辭彙量不足,他往往思維走在嘴前面。有想法卻不會表達,一急眼可不就光說不!不!不!了。

父母要多跟寶寶交流,教他說話的同時,也認真傾聽他的表達。孩子感覺到你的尊重,自然不容易起急,會說的詞多了,當然也不會只說NO了。

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感

當寶寶積累了一定辭彙量,父母就要教他將辭彙與對應的情感聯繫起來。比如:

食物好吃,玩得開心,就要用高興、喜歡、舒服這類詞語來表達。

被搶玩具,沒實現願望,要用生氣、不高興、不舒服這類詞語來表達。

告訴寶寶,心裡想什麼要勇敢的說出來,而不是用扔東西、打人這種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

讓孩子做選擇題

既然寶寶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想要自己的事自個拿主意,與其生硬的命令他,還不如聰明的讓他做選擇題。

你是想先看繪本還是先聽音樂?你想現在睡覺還是十分鐘以後睡?等等這樣的,既給他權利又不無原則的依附…麻麻們自己領會哈。

和孩子玩「定規矩」遊戲

凡事有商有量,不拿大人的威嚴來強迫孩子,也不無原則的妥協。

既然這時候的寶寶對秩序很敏感,那就用「規矩」來說話,反正誰說話不算數,誰是小狗~哈哈!

比如看動畫片的事,提前商量好就看15分鐘,取得孩子的認可後,家長也要嚴格執行。這樣都不是小狗啦~皆大歡喜!

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寶寶的心理承受能力遠不如大人,正在做件開心的事如果被打斷,肯定用會哭鬧錶示不滿。

比如寶寶在公園玩得正嗨,你不能突然就對他說要回家,至少提前30分鐘開始,不斷提醒他我們一會兒要走了。有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孩子自然就不會耍賴。

允許適當發泄情緒

畢竟只是個2歲多的小東西,就算再懂事,有時難免還是想哭鬧一會兒,這沒毛病啊,男人哭吧都不是罪了,更別提幾歲小娃~

我們不希望孩子無理取鬧,可喜怒哀樂是人的正常情感,他想抒發,我們一定要理解。

可以對寶寶說:媽媽知道你心情不好,可以哭一會兒,平靜了咱們再聊好不好?

耍點「心機」說反話

孩子喜歡跟你對著干?這太好了~家長可以盡情滴說反話了,嘎嘎!

孩子不愛吃菜,你就故意對他說,寶寶啊,媽媽知道你最不愛吃菜,正好,全給媽媽啦!

以前我跟米粒就用過這套,當時他小眼一瞪:我要吃,我要吃,不給媽媽吃…雖然偶「心碎」一地,嘿嘿,騙他吃菜的目的達到啦~哇卡卡。

尊重孩子的意見

有了自我意識的寶寶,對自己穿衣打扮,吃飯,玩樂都有了小想法。你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擺弄「布娃娃」似的,啥都直接替他做主。

今天想穿哪件衣服?想吃什麼?想去哪兒玩?都可以先問問寶寶,充分尊重他的意見。無論大人或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情緒都會更加舒服,平和。

不在別人面前批評孩子

如果孩子有不願意「分享」,或大聲說「不」的行為,就算家長生氣,如果跟前有別人,也絕不要當人面大聲批評孩子。

寶寶有了自我意識,有了物權意識這都是好事,他的「不合理」行為,只是因為沒學會正確表達。

家長當外人直接責罵,會很傷害他的自尊心,激起更強烈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很可能孩子真就變成你口中的自私鬼,煩人精了。

利用榜樣的力量

孩子幼小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他會明白任何是非好壞,家長的言傳身教功不可沒,榜樣的力量也絕不能忽視。

帶孩子讀一些情緒管理的繪本,和他一起看相關的動畫片,當那些主角成為小人兒心中的榜樣,不用你多說,他也會很積極的有樣學樣。

因為人,都有想變得更好的意願,無論是2,3十歲的你,或是2歲多的他。榜樣,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力量!


家中也是有一小活寶,很淘氣,很多無理的要求,有時候,也是哭笑不得。

不過,我相信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鬧,要求也不是無緣無辜的提出,需要寶媽有足夠的耐心、細心去發現,並滿足。

孩子這個行為,我覺得,他是感覺既然我這樣來,媽媽也是可以的,就像我們家小寶看我做面膜,非得自己也要做,怎麼說都不聽,就告訴他,你要做可以,但這是媽媽的,大任用的,小朋友的皮膚不能用這個,我給你賣小孩用的。過來幾天,他一直記得這事,問我小孩的面膜到了沒有?我說早路上。後來,見我做面膜時候還是要自己做,我沒轍,就把外面的鎖水分的那層給他用,用過一次後,再也沒有要,因為,他的好奇心得到滿足了,你再去給他講一些道理,他就會明白。不要感覺孩子小,不去講道理,其實,他們有著和大人一樣的獨立思維。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你要說出來他的需求:『媽媽知道,你想讓媽媽這樣來做,可是,媽媽真的不能這樣做,因為這是小朋友用的,不是媽媽用的哦』

如果 各種方法都用了,孩子還是這樣的話,我感覺,父母應該注意了,要麼天生性格如此,要麼家裡有人影響他如此。

對付孩子的苦惱,我一般就是讓他自己獨自哭,大人該幹嘛就幹嘛,越是理會他,他就越變本加厲,而且下次還會這樣。最好不要哭鬧的時候打孩子,那樣會適得其反,也不要在哭鬧時候就妥協。個人感覺只有一中情況下 孩子的哭鬧家長可以妥協,就是孩子餓了或者困了。父母的安撫會比較有效。

孩子可能有其他方面的需求沒有滿足,導致在個別的事情上就容易出現反常情緒。

做了媽媽以後,真的感覺,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希望能幫助到你!


孩子錯誤的行為既因為負面情緒、更因為沒有被公平地對待。孩子的負面情緒既可以用不妨害他人的行為表達,也可以用傷害他人的行為表達,區別在於家長是否在兩種情況下給出明確可預期的差別回應。

打、罵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罵孩子的家長出於自身憤怒情緒,絕非有控制地公平施罰。如果家長自己的情緒被孩子控制,即已失去公平施罰的能力。在孩子與家長的衝突中,雙方的行為都會被「影響對方的效果」所強化——這句話比較繞,有必要解釋一下:如果孩子用不恰當的方式哭鬧能明顯改變家長的行為從而改變孩子自身的處境、如果孩子用恰當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反而不能明顯改變家長的行為,孩子就會本能地習得哭鬧作為改變處境的操作行為。

家長如果不能公平地施罰(這真的很難做到),至少要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和負面情緒足夠剋制和冷淡。這不是讓父母對孩子一直保持冷漠,而是讓關愛的表達在不同時間場景上有足夠的反差,在孩子正確行為的場合要更加積極主動地與孩子互動回應,在孩子錯誤行為的場合儘可能地不受其左右,讓自己轉去扮演一個非常公平且有心理距離的第三方。事實上,那些孩子行為失范的家長,特別是隔代養育的情形,往往在孩子行為正確的時候鬆一口氣去忙自己的事、不搭理孩子;在孩子行為錯誤的時候卻施以安撫,企圖「賄賂」孩子。

政治不正確的學術權威斯金納有一句極其反動的話:「人類真正的問題不是要怎麼去獲得解放,而是要怎麼被更好地控制 / It is a mistake to suppose that the whole issue is how to free man. The issue is to improve the way in which he is controlled.」這句話奇妙的地方在於,反過來說也符合斯金納的學說:人類真正的問題不只是「要怎麼被更好地控制」,更是「要怎麼習得更好地主動控制」—— The issue is to improve the way in which he is controlling. 家長在孩子正確行為的時候要下本錢給孩子充分而且及時的回饋,讓孩子在正確行為的場合有更好的召之即來的控制感;家長在孩子錯誤行為的場景正相反,此時要讓孩子不能獲得期待的回饋,避免孩子在錯誤行為的場合有召之即來的控制感 。


一般他提出莫名其妙的要求會先問他為什麼,他可能回答「because I want it」,如果我覺得他的要求莫名其妙或無理取鬧就告訴他這不是個好理由,如果他能想到更好理由說服我我就再考慮。不過題主紙尿褲的例子到我們家,我和老公第一反應估計是大笑著對他說那多傻啊,我們又不是寶寶,只有寶寶才穿尿褲。孩子其實很容易被大人情緒感染,我們笑他也會覺得好笑,就遮掩過去了。類似的事件我家還蠻多的,都是我們笑場他的提議雖然被拒絕了但也只覺得好玩。

無論如何還是有鬧的時候,如果是無理取鬧,發脾氣或耍賴才哭那麼就會先告訴他哭可以隨便哭,卻不會給他帶來任何好處,再不停止他就會被放進Time-out床裡。還不停,反正也哭了,也不在這一會兒,留在time-out區域裡讓他自己哭幾分鐘,我家是用pack n play,他出不來。聽哭的差不多了再過去告訴他不哭就可以出來。他哭鬧父母反而要表現的及其冷靜,一副盡在掌握絕不會被他牽著鼻子走的姿態非常重要。他哭鬧發脾氣絕不能對他投降,就算要順著他也要等他徹底冷靜下來說他錯哪裡,然後想順著他就說因為他認錯態度好,所以這次就滿足他的要求,但下次不可以發脾氣。變相的打一巴掌給個甜棗。當然也不是每次都要給甜棗。

我的脾氣很急躁,所以會對他喊叫發脾氣,但他發脾氣或哭鬧我倒是反而會冷靜下來處理。如果是真的因為傷心或情感原因而哭,那麼就會抱著他安慰。


他身邊肯定存在這麼一個人,只要他一直哭鬧就會滿足他的要求,或只有他一直哭鬧才會滿足他的需求。是這個人在以實際行動不斷強化孩子的哭鬧行為。錯不在孩子,而是強化孩子這種行為的人。所以首先要做的是阻止並糾正這個人的行為。

這個人一般是媽媽或奶奶(更可能是你本人),下次你有打孩子衝動的時候,請先去找她,而不是和她扮紅白臉、聯合起來欺負孩子。家長們的言行矛盾只會讓孩子學會無賴和虛偽。

講道理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嗎?打罵孩子能永遠壓抑孩子的需求嗎?自然是不能的,所以當然不會有什麼效果,無論你怎麼講道理甚至打罵都沒用。

那麼解決辦法就是積極關注並及時響應孩子的需要,激發出孩子的合理需求並引導至正常的實現行為上,通過獎勵自律行為的方式逐漸培養出自律能力,而不是讓孩子認為只有哭鬧這個方法才最管用。


您好,我不認為這是孩子在「無理取鬧」。

兩三歲,正是孩子對外界事物非常好奇,有很強的探索欲的一個時期。他想穿媽媽的高跟鞋;一定要套爸爸的領帶;或是要求媽媽尿在他的尿不濕里,都只是一種嘗試。他想看看這樣做會有什麼結果,僅此而已。他不想跟你做對,也不願意跟你鬧,只是想完成他的探索。

那麼,孩子不合時宜的行為,我們應該怎麼告訴他「不可以」呢?

我來提供一個方案吧,那就是:運用你的想像力。

前幾天,我在書店的繪本區,看到一個小女孩,把兩張小貼紙貼在繪本的內頁。她的爸爸沒有注意到,一直在玩手機。

過了一會兒,爸爸告訴女兒要走了,小女孩就拉著爸爸的手,準備離開。

我告訴這位爸爸:「您女兒把貼紙貼在那個繪本里,這樣不太好。」

那位爸爸尷尬地笑了下,就拿出繪本準備撕下貼紙。可是小女孩立即大哭大鬧,雙手緊緊地抓住繪本,不讓爸爸打開。

在非常安靜的書店裡,她的聲音越來越大,看得出來,這位爸爸非常無奈……

我走上前去,輕輕地對女孩說:「寶貝,你們要回家了,這兩張可愛的貼紙,就再也見不到你了。它們好喜歡你哦,要是再也見不到你,會很難過的。它們還說,想跟你一起回家,要貼在你最喜歡的那本繪本裡面呢。」

然後,這個小女孩,非常急迫地打開繪本,取下貼紙,貼在自己的手背上,拉著爸爸走了。

當小女孩這樣做的時候,他爸爸簡直笑得不行了,也許他心裡還在想「小孩子簡直太好騙了。」

其實,他並不知道我在做什麼。

這個世界有很多規矩,比如說,飯桌是用來吃飯的,我們不能把鞋放上去;杯子是用來喝水的,不能在裡面尿尿;裙子是用來穿的,不能剪下來做娃娃……

我們該如何讓孩子明白這些規矩?

對低齡兒童,講道理有用嗎?

其實,幼兒有這樣的一個特徵:他們認為,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花朵有生命,臉盆有生命,連一張小小的貼紙,也是有生命的。

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這種「擬人化」的方式,來告訴小朋友某個物件的感受。當小朋友注意到物件的感受,就會去改變自己的一些行為。

比如說,兩三歲的小朋友,有一架特別喜歡的飛機,他不斷地把飛機摔到地板上,眼看再摔幾次,飛機就要爛了。

這時候,媽媽可以去對寶寶說:「你看,小飛機這個角破掉了哎,他說他好疼哦,都哭起來了,實在太難過了。」

當媽媽說這些話的時候,小朋友會通過想像,在內心勾勒出小飛機難過地哭著的場景,於是就再也不忍心摔小飛機了。

可是,小朋友這個年齡段,就是喜歡玩摔東西的遊戲怎麼辦?

媽媽可以拿出一個毛球,告訴寶寶:「毛球好喜歡玩跳來跳去的遊戲,你可以幫忙把它扔出去,讓它可以跳起來嗎?」

小朋友一定非常樂意的。

問題中的這位媽媽,面對小孩子要求她尿在尿不濕里,也可以這樣講:「尿不濕說它喜歡的是你的小屁股,一直在等你呢。要是媽媽尿進去了,它會不高興的。」

前幾年,有個非常多動的男孩子,簡直一刻也坐不住。老師帶著哥哥姐姐們收玩具的時候,他總是橫衝直撞,讓場面非常混亂。後來,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告訴他,玩具籃裡面的藤球,想要聽著他的歌聲睡覺(姥姥總是唱歌哄他睡)。後來,每次我們收玩具的時候,他就一直專心地唱歌哄藤球,直到玩具收拾好,我跟他說「睡著了」。

這種通過想像力,運用「擬人化」的方法,不但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基本的社會規範,也能夠從小培養他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了解對方感受的能力。

其實,這也是心理學家們經常談論到的「同理心」,會幫助你,養育更溫和善良的孩子。

(備註,本文僅針對六歲之前的孩子。)


我曾經在我的公眾號上詳細的分享過跟兩歲寶寶相處的難題,原則和技巧。在這裡分享給各位知友。

都知道,家長要有無限的耐心,讓孩子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但是,雖然我們知道我們要有耐心,但是我們很多時候卻不知道具體應該怎麼做。因為作為家長,我們所有的育兒經驗是自己總結的或者是從父輩、從周圍人哪裡自學的。我們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因此呢,很多時間爸爸媽媽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今天我就來簡單地跟大家分享一些育兒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希望可以對各位媽媽又所幫助。

兩歲半的孩子處於自我意識的萌芽期,他們開始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而不再是那個依附於媽媽的小嬰兒。因此他們每時每刻都在練習,並摸索著自己的生存方法。很多大人覺得難以忍受的孩子的不良行為,卻可能恰恰只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有的非常正常行為。所以,家長可以做的是通過學習來掌握跟孩子的溝通技巧,了解自己孩子內心想法和真實目的。

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能自己做的事情。

如果我們作為家長替孩子做的太多,就剝奪了他通過自己的體驗來發展自己的信念的機會,他們反而會認為得到別人的照顧是理所當然的。培養孩子責任感的第一步,就是教會他們自己照顧自己。然後我們試著嘗試把每一個教養問題投射到長期問題上,比如把我如何讓我兩歲的孩子停止胡鬧換成我如何才能讓孩子學會面對不順心的情形。

傳統教育方法

對壞的應為說教、批評、懲罰,對好的行為語言或者物質獎勵,這是傳統的管教方式。相信群里的很多爸爸媽媽也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長大的。那麼我們可以想一想,在自己童年的時候,當父母因為你的過錯而懲罰你,揍你的時候,當時你的心理是怎麼想的?當時你心理暗暗的決定是什麼?你的感覺好不好?是發自內心地感受到我錯了,還是決定反叛、決定下次我一定要瞞著爸爸媽媽,不讓他們知道。我們要放棄一種理念,就是要幫孩子做的更好,就要讓他們的感覺更糟。這是非常瘋狂的錯誤的想法,我們對朋友都不會這麼做,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對自己的孩子這樣苛刻呢?

歸屬感和價值感

其實,孩子的行為是她內心的投射,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行為背後的感覺、信念、歸屬感和價值感。覺得自己有歸屬有價值的孩子,他們會懂得合作、貢獻、平等、尊重等。沒有歸屬沒有價值,不良行為。只有通過鼓勵,才能幫助孩子體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才能獲得長期的效果。關注正面,而不是錯誤失敗的弱點。短板理論,錯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為家長,我們就是要看到孩子可以做的,然後不加吝嗇的鼓勵,用非常詳細的描述性語言來鼓勵孩子的具體行為,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花時間去教孩子生活技能。

我們不能只告訴孩子自己的期盼,我們要花時間準確地告訴孩子這些期盼如何才能達到,同時呢用詞和期望都要非常明確。

不能期望孩子沒有經過一步步地訓練就知道要怎麼做,或者理解你的所有的意思。

當然了我們也不能要求孩子真的就到達了你的滿意,孩子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家長是那個引路人。而且自我完善其實是貫穿一生的一個過程,家長要做的是手把手地教會孩子自我成長的方法。

如果沒有花時間教孩子,那麼你可能就要耗費更長的時間來幫孩子改掉自己的不好的行為。在這個過程中,你和孩子都可能會沮喪、會憤怒,會一錯再錯。

沒有理解以上幾點,孩子與父母之間就會出現很大的誤區。比如說,你說自己的孩子不懂禮貌,那麼你有沒有教過孩子怎麼懂禮貌?不是只是說就可以,要去示範,要去練習,要去樹立一個榜樣。當你見到別人熱情的打招呼,在公共場合在孩子面前保持自己言行舉止有禮貌。同時也放下自己的心理包袱,開始學習育兒知識。要知道我們也要給自己時間,來教會自己怎樣和孩子相處。

技巧

當孩子給我們帶來挑戰的時候,請嘗試回答一下問題:

  1. 目標。我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我希望達到什麼目標?結合具體情境

    比如:發脾氣?我是希望他不發脾氣,還是希望教會他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
  2. 孩子的深層目的是什麼?

    重要的不是分析孩子的行為,而是關注孩子與家長的互動是什麼。具體情境中:我說了什麼?做了什麼?有什麼感覺?有什麼想法?

具體情境中:孩子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可能的感覺?可能的想法?

  1. 長期影響:基於我的處理方式,孩子會對自己產生什麼樣的信念?TA將從中學到什麼?
  2. 養育風格:和善和堅定?應該往哪裡移動?可以用什麼技巧?

兩歲多的孩子控制情緒,語言表達能力很弱。手把手的訓練,需要家長告訴孩子不高興的時候可以怎麼做,可以說出來「我生氣了,我很難過,我很傷心」,生氣的時候可以用肚子呼吸,可以抱一抱,可以去屋裡坐一會兒。交給孩子技能,而不是說「不許哭!!」要用非常清晰,簡單的描述性語言,而不是命令。命令是會激發自然而然的反抗的,比如想讓孩子停止某個動作,你可以用告訴他可以做什麼來代替你的不。鼓勵孩子一點一滴的小進步,並說出來。大人的行為總是激化孩子的錯誤行為。靜下來想想,你的行為導致了孩子什麼樣的感受。

活在當下的孩子,因此不斷的提醒不奏效。比如,孩子在玩玩具,不過來吃飯。就可以先共情,然後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前告知,用選擇的方式。當孩子被看到,被理解被尊重,覺得自己有權利感的時候,問題才能更好的解決。比如鼓勵孩子自己去拿水杯喝,自己去穿衣服。我們可能要花很多的教會孩子這樣事情,但是依然是非常值得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要多鼓勵的孩子,用很清晰的語言來鼓勵。比如你可以說,媽媽看到你可以自己拿水杯喝水,而且你有試著慢慢地拿起,然後慢慢的走路,你成功地沒有讓水灑出來,你一定為自己感到自豪吧! 」這樣通過手把手地教孩子。

改善是貫穿一生的過程。育兒首先要育己。

育兒科普公眾號:dr_mommy

http://weixin.qq.com/r/GTtSSqLEm--kreYp924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他的無理取鬧事實上是希望得到你的關注和更多的愛,你只需要讓他知道這樣的方式無法達到他想要的目的就可以了


我兒子有段時間也這樣,當時我都覺得他養殘了,變態了。我並沒有太好的辦法。打他都集中在那段時間。大多數時候都順著他。

現在4歲多了,反正感覺他長大了很多,懂事,善於溝通,懂得分享,有點責任感,很棒!

不要錯過他成長的任何階段,一直在溝通上把他當大人看,就可以了,別擔心。


我相信只要是媽媽,只要自己對這個孩子有很多相處和養育的經驗,孩子哭鬧這個問題都是不可避免地碰到過的,我們希望在這點上能夠給大家提供幫助,就像我們HeyMom說的一樣,養育路上有了我們,當大家碰到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有一些不一樣的、專業的角度和觀點,能夠幫助到大家。

HeyMom的理念是,在養育過程中,心法永遠是重於做法的。所以今天首先送給大家的,是面對孩子哭鬧時的HeyMom「心法」。心法有兩條,分別對應於孩子哭鬧的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在公眾場合。面對在公眾場合哭鬧的孩子,首先要給媽媽們的一句話是:不要怕。不要怕別人看到這個哭鬧的孩子會怎麼樣來判斷你。無論這個媽媽學了多少的專業知識 ,積累了多少的技能經驗,其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依然會有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時候,會有很無助甚至驚慌失措的瞬間, 每一位媽媽都會有。所以當你的孩子在公眾場合開始哭鬧的時候,真的不要怕。第二種情況是孩子是在家裡,或者一個非公眾場合哭鬧。這個時候,我也要送給媽媽一句話,是什麼呢?是「不要急、不要慌」。什麼叫不要急、不要慌呢?在我看來,其實一個孩子會哭鬧,說明媽媽跟孩子之間的鏈接是非常好的。

那麼面對哭鬧的孩子,到底怎麼樣可以在3分鐘這麼短的時間裡能夠安撫她呢?首先還是要分情況:

第一種,特殊情況。

第一分鐘:深呼吸,一次不夠來兩次,兩次不夠來三次。我今天出門之前,女兒跟我哭鬧說:媽媽,你今天不要走,我想跟你一起玩。我也遇到過孩子即使特別困了,還是不想睡,鬧覺。那這些時候怎麼辦呢?媽媽就用第一分鐘深呼吸,在心裡默念:我一定可以的。我一定可以安撫好我的孩子。

第二分鐘:抱著孩子。擁抱她,不要放手,無論孩子如何哭鬧,溫柔地、堅持地抱住她,不要放手。其實我們專業有一個詞叫抱持。我們可以讓孩子的頭趴在你的肩膀上,輕輕拍拍孩子的背。你最好是坐著,這樣你也不會感覺特別累。然後,就是堅定而溫柔的抱著孩子。這個時候無論孩子如何哭鬧,我們要抱持著孩子的情緒,那就要確保自己的情緒不被影響,就像我剛才說的,不要怕,不要急,不要慌。

第三分鐘:講一句話就可以了,這句話很簡單,寶寶因為什麼事情,比如說寶寶因為身體不太舒服,然後呢,覺得不開心了。「寶寶因為什麼事情怎麼」。比如「妞妞,因為肚子餓了很想吃東西,可現在又沒有東西吃,妞妞覺得很不開心。」這樣的「名字+事實+感受」,就是一個HeyMom黃金句式。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做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

第二種情況:一般情況。

第一分鐘:蹲下。第一分鐘蹲下,其實就完成了我們大人動作的第一個轉換,很有利於我們用更好的一個情緒和態度去面對和處理孩子後面的問題。蹲下之後呢,擁抱孩子。人與人之間,其實肢體語言跟我們日常習慣說的語言一樣重要。

最後一件事不要忘記,就是目光要溫柔地看著孩子。HeyMom的工作中我們會接觸到很多孩子的媽媽,媽媽可能會覺得,我是很溫柔的看著你啊,可是孩子給我們的反饋呢,用其中一個小朋友的話講就是「媽媽看我的眼神就像門口的保安叔叔看壞人一樣」。

第二分鐘:傾聽。

HeyMom法則就是忍住我們給予建議的行為,全神貫注地傾聽。那麼有的時候我們給孩子的回答可以盡量的簡單,就像我剛才說的。「嗯,哦,這樣啊。」但是一定要注意,語言可以簡單但是態度要端正,不要讓孩子感覺我們是在應付他。

第三分鐘,媽媽終於可以說話了!很簡單,還記得前面我們說特殊情況的時候的那一句HeyMom金句嗎?還記得金句的格式嗎?孩子的小名,加上孩子此刻哭鬧的原因,再加上因為這個原因給孩子帶來的感受。

這個時候媽媽就會問了,這個句子有什麼神奇的,簡直就是忽悠孩子嘛。這種說法呢,我們稱之為幻想式的滿足。對於兒童來說呢,還沒有明確區分現實和想像的能力,這一點與成人是非常不同的。那麼兒童情緒激動、哭鬧的時候你給他這樣的回答,其實它的含義是:孩子,我理解你的希望、了解你的感受,並且對你的痛苦感同身受。這個句子在安撫哭鬧的孩子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

我們可以現在來簡單回顧一下三分鐘的密招,第一分鐘蹲下,第二分鐘傾聽。第三分鐘兩句HeyMom金句:名字+事實+感受,真希望……

最後,還有兩句話要送給大家。

第一句,所有的感受都應該被接納。人的感受,喜怒哀樂悲。媽媽們有沒有想過,情緒是沒有好壞分別的,都是必須被我們接受,也是應該被我們接納的。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父母對自我情緒的認知,就是說你怎麼看待孩子的哭鬧?孩子哭鬧的時候你心裡會想些什麼?這部分問題也是可以講很多的,希望可以在後面的課程中單獨再提。

第二句,但某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雖然我們接納孩子的所有感受,比如說孩子感到開心,傷心,恐懼,生氣等,但一些行為,比如說,我很傷心,我就去打同學,或者我很羨慕同學有的東西我就偷拿,盜竊等,這些行為必須受到限制。

一些補充tips

最後我要特別說明一點,正如我們HEYMOM一直強調的那樣,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因人而異的,文章只能給大家最有效的通用方法,但對於不同天性、不同經歷、不同環境的孩子,一對一針對性的養育才是最有效的。

文章轉自公眾號【HeyMom養育研究院】,滿滿的育兒乾貨,歡迎大家關注~


倆孩子了,大的3歲,小的1歲。

個人感覺,小孩子小的時候,不要以為她什麼都懂,也不要以為他啥都不懂。

我多次觀察,多次試驗

確認一點

就算是2歲,小孩也會試探你的底線

所以,告訴他們,老子的底線就是這裡,一碰就打!


兩歲半左右是小孩的第一個逆反期,孩子會表現得更加固執和有主見。但這個階段孩子的要求並不都是合理的,所以要區分對待。具體的家長可以自己找書來看看。

對於紙尿褲這個問題,我家兩個小孩都是二十個月開始白天不穿夜裡穿,二十二個月開始完全告別紙尿褲的。做為兩歲半小孩的家長,在同齡的不穿紙尿褲的小孩面前,真的不覺得彆扭嗎?


推薦閱讀:

輔導兒童美術創作應注意那些問題?
我要辦個小型幼兒園,要做什麼準備?投資多少比較合適?
如何評價尹建莉關於自閉症的觀點?
如果不讓孩子接受學校教育,主要依靠父母教育、家庭教師、遊歷實踐式的生活教育培養孩子,有什麼優勢和弊端?
辦幼兒園程序?

TAG:育兒 | 孩子 | 幼兒教育 | 哭鬧 | 哄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