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哪些史書的記載被考古研究證實?


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古代人認為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 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胡服騎射、邯鄲學步:

都是關於邯鄲的成語,放到一起。

胡服騎射:據《戰國策·趙策二》記載:「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也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是說趙武靈王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後決定推行胡服、教練騎射,勵行改革。

邯鄲學步:《莊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李白詩曰: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學步橋位於邯鄲市內沁河之上,為古城南北交通要衝,沁河原名牛首水, 西出紫山,東貫邯鄲,注入滏陽河。昔日河水蕩漾,夾岸楊柳成蔭,為趙都一大景觀,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云:「洪湍雙逝,澄映兩川。」當時學步橋是跨越沁河的唯一橋樑。稱「三輔鎖鑰」。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建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橋。通高8米,全長32米,橋面寬9米,兩旁各19塊欄板,板間各立18根望柱。板柱均雕有歷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獅子、猴子等動物。 學步橋原為木質浮橋。據《邯鄲縣誌》載:每逢秋水暴漲,沁河兩岸咫尺天涯,交通極為不便。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改建為石拱橋。取名「學步橋」是根據《莊子·秋水》篇記載「邯鄲學步」的典故借題於此。

慢慢補充。。。


說一個不太算考古「研究」的例子吧,關於魯王監國朱以海的死。

明書罪惟錄的魯王監國附紀記載,「秋九月之十有七日,魯王監國病薨於金門。」但是,作為正史的明史,在諸王世表二中卻記載,「大清順治三年六月,王師渡浙,以海航海,依鄭成功。十一年,成功使人沈之海中。」

這兩段記載截然不同,首先是時間不同,罪惟錄作監國十七年,即永曆十六年、西元1662年;而明史作順治十一年,即西元1654年。其次是死因不同,罪惟錄作病亡;而明史作鄭成功將其沉海。(這不威震天么?)

1959年,國民黨在金門把朱以海的墓誌給刨出來了,上面記載,「王素有哮疾,壬寅十一月十三日中痰而薨。距生萬曆戊午五月十五日,年才四十有五,痛哉!」因此,罪惟錄記載為真。


周朝對於禮儀制度有過記載:天子駕六馬,諸侯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但有關於此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後來在洛陽發現了天子駕六的陪葬坑,證實了這一記載。後在原址上建設了天子駕六博物館,坐落在王城廣場上。


史記記載的商王世系表長期被質疑。被殷墟的發現所證實。


黃腸題湊

是帝王一級流行的槨室,王公貴族經朝廷特賜也可使用,主要流行於漢代。等級極高。

黃腸題湊」一名最初見於《漢書·霍光傳》: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賜……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

但是歷代學者都沒見過實物╮(╯—╰)╭

1974—1975年北京市丰台區 大葆台西漢墓遺址 發掘,出土文物中就有史書中記載的「黃腸題湊」,系國內首次出土,它填補了漢代葬制研究中的一項空白,是重大的考古發現。

一號墓保存較好,這座墓的題湊用15880根柏木椽壘成,平面呈長方框形,外徑長18米,寬10.8米,高約3米,壁厚0.9米。北壁共壘30層,每層縱鋪108根,東西兩壁亦各30層,每層橫鋪160根,南壁有缺口(即門),東西兩側30層,每層縱鋪34根。木材為優質柏木,呈黃色。

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南指揮村的秦公一號大墓、揚州的「揚州天山漢墓」和北京大葆台廣陽王劉建與王后合葬墓等等亦有發掘。


有人在論證良渚文化就是史書中的防風氏,不過還缺乏最直接的證據,比如在良渚遺址發現文字,將自己的政權稱為防風氏


《孟子滕文公》夏後氏五十而貢,被我證實了

吳慧在《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井田》和《翰苑探史-中國經濟史論集粹二十五題-井田制考索》提到夏商周秦漢的田尺考古實物存在0.8的度量衡遞增規律。

西周秦漢尺(黑黍)0.2463米,0.246*0.8=0.1968,先周壁羨鎮圭尺(黑黍)0.197米,先周劍尺(紅黍)0.185米,0.197*0.8=0.1576,商殷墟象牙尺(黑黍)0.1578。《禮記·王制》(西漢):古者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8先周尺*0.197=1.576米,6.4西周秦漢尺*0.246=1.5744米,一周步等於1.6米。一井邊長160*3加路網溝渠約500米。五十周里小方國邊長25公里,百周里方國邊長50公里。

《孟子·滕文公》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如果西周是100,那麼先周就是100*0.8=80,商是80*0.8=64,夏是64*0.8=51.2。孟子又好讀書不求甚解了。西周份地的邊長是160米,先周是160*0.8=128米,商是128*0.8=102.4米,夏是102.4*0.8=82米。西周方百里的邊長是50公里,商是50*0.8*0.8=32公里,夏是32*0.8=25.6公里,幾乎是周的一半,所以由夏制變周制很簡單,這也是周制普及各個姬姓方國的要因。而商則要侵吞它界,所以只能空投幾個殖民城,控制一下要點,小打小鬧。後期沿著太行山分封,來緩衝侵吞它界問題。

作者:懷劍聽雨

鏈接:周朝的爵位制度是怎樣的?公、侯、君對應什麼爵位? - 懷劍聽雨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這個要分時期了,在比較後段的時期,史料記載即時且豐富呈系統的時候,被證實的歷史很多啊,個人感覺反而是被推翻的更引人注目233

比較早尤其是先秦這段時候,能證實或者能證偽都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史記上的很多被證實了,比如共和之後的西周年表(出土的器物上的文字+天文學),商後期的很多記載等等(殷墟的發現)


推薦閱讀:

海昏侯墓里挖掘出了哪些比較獨特的文物?
究竟有什麼考古文物能夠證明古希臘所謂的科學不是後人附會的?
古墓發掘為什麼要從封土堆開始?
考古學家發現過哪些史書中從未記載過的國家、民族?
為什麼中國有人要說古殷人東渡美洲創造了奧梅克文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考古 | 史書 | 田野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