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許小年的《經濟學的幾個常識》一文?
許小年:經濟學的幾個常識
在多年的研究和教學中我感覺到,目前經濟學界不缺理論也不缺數據,缺的是常識;政策制定部門也不缺建議和謀士,缺的同樣是常識。學界和政策制定部門缺少哪些常識呢?我想列出這樣幾項。常識一:中央銀行印鈔票不能創造價值
印鈔票僅僅轉移價值,僅僅是價值在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轉移,僅僅是價值在政府和私人部門之間的轉移。如果印鈔票能解決經濟問題,這個世界上根本不會有經濟問題,因為印鈔票是最簡單的、成本幾乎等於零的一項政策措施。
常識二:財政部門不創造價值
財政的收入來自於企業和個人,財稅政策僅僅是財富的重新分配,是財富在父輩和子孫之間的重新分配,是財富在國有和民營部門之間的重新分配。如果財政靠借債增加支出,這就是典型的財富的代際轉移支付,而債務積累的後果,我們都知道,很可能是希臘那樣的財務和金融危機。如果財政支出的增加是靠稅收,那麼就是當代人之間的轉移支付,對宏觀總需求的數量沒有影響。
常識三:中央計劃配置資源的效率不可能比市場高,這裡講的中央計劃包括各式各樣的規劃
儘管市場不完美,儘管市場配置資源不是帕累托最優的,中央計劃配置資源的效率也不可能比市場高。如果中央計劃配置資源的效率比市場高,我們就沒有必要在1978年啟動經濟改革。中央計劃之所以配置資源的效率沒有市場高,因為政府官員既沒有足夠的激勵,也沒有足夠的信息,使他們能夠制定比市場自發配置更加高明的方案。這個常識在30多年前,我們在開始市場化改革的時候就一再強調,但今天似乎已被人們忘記了。
常識四:由於貨幣政策不創造價值,由於財政政策不創造價值,由於中央計劃配置資源的效率比市場低,所以經濟的增長是不可能依靠宏觀政策來實現的
經濟增長的定義就是價值的創造,既然政府不能創造價值,那麼政府也不可能促進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的源泉只有兩個,增加資源投入或者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在增加資源投入方面,麻省理工學院的索洛教授早就證明,單純依靠資源投入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可持續增長的唯一道路就是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而提高效率的最重要手段是創新。宏觀政策的作用,充其量只能使短期GDP接近潛在GDP,而且是以價格信號的扭曲和資源行政配置的低效為代價所實現的短期目標。宏觀政策對於潛在GDP,要麼沒有影響,要麼更糟,可能會傷害經濟長期的增長潛力。在這裡我想澄清一個概念,我們通常所講的經濟增長,不是統計局那個GDP數字,我們講的經濟增長是潛在GDP的增長。這個概念在學校和社會上被搞亂了,在政策制定部門更是含混不清。
我們如果能建立起上述幾項常識,再回過頭來看主流的宏觀經濟學,發現主流的宏觀經濟學有意無意在忽視和否定常識,用經不起推敲的假設和邏輯代替常識,在政府熱心倡導下,主流的宏觀經濟學將人們的注意力從最重要的宏觀問題,也就是長期增長,轉移到經濟的短期穩定,將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從企業和個人的創新轉移到了政府官員的規劃。為了扭轉這個傾向,有必要在常識的基礎上重構宏觀經濟學。重構的第一步是提出正確的問題,一個正確的問題比十個正確的答案都重要。宏觀經濟學研究什麼?研究經濟增長的源泉,要將宏觀經濟研究的重點,從短期波動和反周期政策堅決地轉移到經濟的長期增長上來。
謝邀 @方亮
首先,許小年老師是很會教書的,人家畢竟是在美國頂級LAC(不是大U,不是大U,不是大U,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教過書的人,誰說他不會教書……我倒是也不會跟誰急就是了。
但是啊(考GRE的同學們請千萬留心這個詞),會教書不代表話說得都對。恰好這篇里的四個觀點我都不太贊同,下面我儘可能用經濟類專業本科就會學的知識來說說為啥我不贊同。
常識一:印鈔票不能創造價值
真相一:由於價格具有粘性,印鈔票能增加經濟體系的流動性。這是貨幣政策在短期為何有效的一個簡化的解釋。
常識二:財政部門不創造價值
真相二:且不說轉移支付職能,單就提供公共物品這一項,就是創造價值。另外,司法系統的錢也是從財政里出的。而司法系統的職能之一就是保護產權。你猜保護產權有沒有價值?你猜保護產權要不要成本?
@羊宇天 指出許反對的是單純擠出私人部門購買的財政政策。我認同他的解釋,這個觀點我也贊同。擠出私人部門購買確實不創造新的需求。不過我認為搞基建不能看做單純擠出私人部門購買。例如修路修橋這樣的項目,可以降低地區間的貿易成本,促進經濟增長。修路修橋對於私人部門來說,比較難。一個是資金量的問題,再一個是修完後收費會比政府修同樣的路橋收費高。
常識三:中央計劃配置資源的效率不可能比市場高
真相三:歷史上存在過的中央計劃經濟配置資源的效率確實比不上它們變成了市場經濟以後配置資源的效率。不過理論上來說,中央計劃是有機會做到比市場配置資源效率高的。另外,理論上來說,在真空中的球形世界,貨幣是中性的,保護產權也沒有成本。你們說對不對?
常識四:經濟增長不可能依靠宏觀政策來實現
真相四:二戰以後實現過高速增長的國家——中、日、韓、乃至博茲瓦納,就沒有一個不靠宏觀政策的。
所以許老師這個「當歷史對自己有利,就強調歷史;當(某種可能過時的)理論對自己有利,就強調理論」的套路,自然會讓人聯想:要是歷史和大多數他了解的理論都對他不利,他會不會拍桌子把水攪渾?晚上沒有戰友Dota,就隨便寫幾句吧~
其實無論教材還是科普讀物,其強調的「常識」之類內容大多都不準確。舉個簡單的例子,曼昆經濟學裡面十大原理中的「貿易會使得每個人更好」就不準確,很多研究都發現關稅和經濟增長是正相關的。
常識的不準確不僅僅是由於初級教材為了迎合普通讀者造成的問題。羅德里克在《全球化的悖論》中就嘲笑說,雖然經濟學家在課堂上會說自由貿易不一定帶來每個人福利改善,但有關統計中大部分經濟學家(93%)卻贊成自由貿易。可見即便是業內經濟學家也往往是根據「常識」做判斷。如果經濟學家對許多經濟問題判斷都依賴「常識」,而不專業分析,要求普通人對政策有很詳細的分析就太苛刻了。
當然知乎流行「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不過雖然人決策每件事都依據劑量自然極好,問題是每個人有那麼多精力和理解力么?單單一個最低工資法是否造成失業經濟學家就吵翻了天,不是相關領域的經濟學者也會不熟悉,外行人就更無力判斷了。如果對信息篩選的苛刻到各種常識都不信,那就丟掉手頭的《經濟學人》吧,因為根本沒法看,裡面充滿了各種態度。可如果每個人行為決策如此苛刻,那麼除了很專業的營養師,大家都餓死了,不信你告訴我每天各自脂肪的合理攝入量是多少。
依據常識模糊的進行判斷實際上是符合經濟學原理的。在信息的準確性和判斷信息的時間二者中做出判斷,就是曼昆經濟學十大常識的第一條「人們面臨取捨」;獲得信息的成本就是時間,這就是曼昆經濟學十大常識第二條「機會成本」。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看,任何人行為決策往往多依賴常識,而很少進行專業思考,這就是所謂的雙系統決策。
每個人各自的常識的組合,它們構成了每個人對事物的態度,經濟學家免不了也有態度。有些經濟學家態度偏小政府主義,你看的他的非專業書就是各自譴責政府干預;有些經濟學家偏大政府主義,他們的非專業書就是各自政府干預不足。
說了這麼多,回到許小年的話題吧。許小年持偏市場原教旨主義沒什麼,據此給出各種自己認同的各種常識也沒啥,這些都不是問題。比如 @Reinhardt Jin 提到粘性的增加流動性,實際上適當的印鈔票還會增加投資(因為對儲蓄徵稅),鈔票適量發行還會造成的貨幣幻覺有利經濟增長,然而問題是這些結論成立,和許小年的看法一樣,都依賴約束條件,所以問題就又回到表述的準確性取捨了。
個人認為普通讀者沒必要了解那麼多,至於書寫的時候為了搏人眼球語出驚人也沒什麼,寫書促銷量很正常。克魯格曼書里還嘲笑弗里德曼是數學不好的二流經濟學家,究竟誰貽笑大方業內人一看便知。許小年和許多政策制定面的經濟學家關係很好,黑一下朋友,朋友都不急,我們急什麼嘛。
我看許寫的這幾點常識,感覺主要問題是他作為一個偏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其對大政府的有些批評是無法邏輯自洽的。他說財富再分配(配置)不創造價值,可是金融業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財富再分配(配置),而金融業幾乎就是輿論中資本主義的化身啊。財政部門決策把錢給A村修路,還是給B村修自來水,這種行為本身就和金融機構決定把錢借給C公司造車,還是D公司設計遊戲差不多。只是前者是公共投資,後者是私人投資,資金分配本身就牽扯到效率的取捨,自然創造了價值。
看不到財政部門資金分配創造價值,和百姓看不到銀行創造價值本質上是一樣的~許的這個常識要評判關鍵在於怎麼理解他說所的"價值"這個價值是什麼?從他的字裡行間的意思指得是社會財富,或者叫生產能力,而不是說對經濟有好處.從這個角度再來看一下這幾個常識:1央行印鈔票不能創造價值.貨幣供應量增加刺激了總需求,刺激了短期經濟增長,有好處.但社會總供給或者潛在GDP水平沒有變化,生產能力沒有提高,不能說創造了價值.2財政政策不能創造價值.由於貨幣政策已經在上面說了,2和4實際上是一個問題.
經濟增長不是短期波動,實際值的是潛在GDP的增長,生產可能性曲線的擴展,基本決定要素就是:生產要素存量,科技,制度.財政支出哪怕是消費性的投入到教育當中,也會提升社會的人力資本存量,拓展生產可能性邊界,提高潛在GDP水平,很顯然財政支出是可以創造價值的.當然這裡財政支出投資對私人投資是有擠出的,但考慮到私人有可能全都消費了不投資,財政政策還是有空間的.
所以,宏觀政策可以發揮作用,但前提是宏觀政策搞對了方向.政策到位了,本來市場自我發展需要一百年,可能時間一下子能縮短到十幾年.但總歸來講,從歷史上來看,在存量一定的情況下,科技是第一位的.宏觀政策如果能夠更長期化一些,找好角度,能促進經濟增長,而不僅僅是短期刺激.3中央計劃對資源配置不可能比市場高這個論斷爭議比較大,從實踐上來看計劃和市場都有成功先例,理論上計劃和市場各有利弊.這裡我不掩飾自己立場,我認為從長期來看,市場的效率會更高一些.至少更穩定一些.計劃最大問題在於這個東西是人來主導的,有了人的因素影響,這個效率和穩定性總歸不確定性更大一些.當然市場也是人主導,但區別一個是少數人,另一個是所有人.誰說我們不缺數據不缺理論了!!!
還有到底誰沒有常識!—————
正經回答。我們來看看到底是誰沒有常識。先說明一下,如果你想和我撕逼,麻煩先問一下自己以下幾個問題,如果回答不上來還認為自己懂經濟學,只能說明你自己是個經濟學民科,我的評論區不歡迎你。
1. 經濟學的定義是什麼?
2. 實證分析和規範分析分別是什麼?3.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4. 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經濟增長的基本問題是什麼?5. 金融學的定義是什麼?材料:許小年的博客 許小年_新浪博客,隨便扒幾篇好了。
供給側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經濟學上,到底是需求創造供給,還是供給創造需求?我堅定認為,是供給創造需求。
簡直了……滿臉高中政治的畫風……都不知道怎麼反駁好……
以為互聯網可以改寫金融規律的都失敗了金融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從經濟學上來講,金融的本質就是如何去低成本的或者說如何高效率的去克服信息的不對稱。
簡直了……金融的本質是跨期資源的配置……
這種信息不對稱決定了金融業的金融風控至上,風控第一,永遠是把風控擺在第一的位置上
對於金融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在收益和風險中權衡取捨……
做好準備,經濟要蕭條五年!炒股票不創造價值,我們在股市上有賺錢的有賠錢的。賺錢的不必為此而高興,賠錢的也不必為此而悲傷。你賺了錢你沒有創造價值,你在股市上沒有創造價值,這是常識。
又是一個金融問題……買股票是金融行為的一種……跨期資源的配置……
「中等收入陷阱」是經濟發展規律
標題就是有問題的。這只是一個理論,經濟增長對這個問題還沒有定論。懶的扒下去了……太毀三觀了……
好的,接著逐條反駁題目中的說法。印鈔票僅僅轉移價值,僅僅是價值在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轉移,僅僅是價值在政府和私人部門之間的轉移。如果印鈔票能解決經濟問題,這個世界上根本不會有經濟問題,因為印鈔票是最簡單的、成本幾乎等於零的一項政策措施。
首先,印鈔票不是轉移價值……不知道怎麼吐槽……下次找個「貨幣的功能是什麼的問題」回答……
然後,印鈔票不是零成本的政策,比如通脹就是一個可能的成本。貨幣政策當然不是萬能的,但是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經常是有效的,但即使有效也可能會付出通脹或者通縮的代價。關於通脹和通縮的社會成本,下次找個問題回答好了……財政的收入來自於企業和個人,財稅政策僅僅是財富的重新分配,是財富在父輩和子孫之間的重新分配,是財富在國有和民營部門之間的重新分配。如果財政靠借債增加支出,這就是典型的財富的代際轉移支付,而債務積累的後果,我們都知道,很可能是希臘那樣的財務和金融危機。如果財政支出的增加是靠稅收,那麼就是當代人之間的轉移支付,對宏觀總需求的數量沒有影響。
財政的收入除了來源於企業和個人,還有可能來源於國家投資的項目,比如中國的國企直接上繳收入,比如國家資產的投資(比如理論上的美國國債,雖然購買美國國債不止這一個作用);財稅政策不僅僅是重新分配(轉移支付只是一種用途),還可以投資基礎設置、法律等公共物品;財政政策本身不會發生隔代重新分配,政府借款(比如國債)才會,當然這本身就是購買者自由選擇的;債務對國家財政的危害,經濟學界也沒有形成共識,比如美國……轉移支付不會影響「總需求的數量」?不好意思這個詞不是一個學過經濟學的人應該說出來的名字,拒絕吐槽。
儘管市場不完美,儘管市場配置資源不是帕累托最優的,中央計劃配置資源的效率也不可能比市場高。如果中央計劃配置資源的效率比市場高,我們就沒有必要在1978年啟動經濟改革。中央計劃之所以配置資源的效率沒有市場高,因為政府官員既沒有足夠的激勵,也沒有足夠的信息,使他們能夠制定比市場自發配置更加高明的方案。這個常識在30多年前,我們在開始市場化改革的時候就一再強調,但今天似乎已被人們忘記了。
In general現階段是這樣。但是,考托福的小夥伴們,大家都知道,一般遇到「不可能」這樣的選項都是不對的。計劃在出現market failure的地方是必要的。經濟學原理級別的問題,另開一個問題吐槽好了。
經濟增長的定義就是價值的創造,既然政府不能創造價值,那麼政府也不可能促進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的源泉只有兩個,增加資源投入或者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在增加資源投入方面,麻省理工學院的索洛教授早就證明,單純依靠資源投入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可持續增長的唯一道路就是提高資源使用的效率,而提高效率的最重要手段是創新。宏觀政策的作用,充其量只能使短期GDP接近潛在GDP,而且是以價格信號的扭曲和資源行政配置的低效為代價所實現的短期目標。宏觀政策對於潛在GDP,要麼沒有影響,要麼更糟,可能會傷害經濟長期的增長潛力。在這裡我想澄清一個概念,我們通常所講的經濟增長,不是統計局那個GDP數字,我們講的經濟增長是潛在GDP的增長。這個概念在學校和社會上被搞亂了,在政策制定部門更是含混不清。
經濟增長的定義是價值的創造?一個增量用一個絕對量定義?kidding me?邏輯呢?
宏觀政策不等於價格信號扭曲or行政配置,有時候說不定就是市場化呢……宏觀政策有代價但是也必然有積極作用,不然為什麼2008年美國經濟沒有像幾十年前的大蕭條一樣影響那麼大呢?宏觀政策反應及時。下次單獨找問題回答……GDP只是一個accounting,是目前我們最常使用的用來代表output的accouting(其他的比如燈光指數啊等等)……搞亂的是誰……已經不知道怎麼吐槽了……邏輯太亂了……宏觀經濟學研究什麼?研究經濟增長的源泉,要將宏觀經濟研究的重點,從短期波動和反周期政策堅決地轉移到經濟的長期增長上來。
反周期?Kidding me?如果你的收入今天5000明天15000後天0你會不崩潰?so經濟平穩是很重要的……
最後……這樣的人怎麼得那個啥孫冶方經濟獎的……是不是那個獎太水……這是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幾個常識吧!
細摳字眼毫無意義,許小年無非是主張小政府而已。
有幾位清華博士、海外精英對許小年的文章譏諷有加,希望通過技術水平在論爭中致勝——可惜,由於認知圖景缺陷,他們只能成為混飯吃的技術員。吹毛求疵不過是他們的職業病——好比受訓的犬只總是會撲向空中,儘管迎面而來的並不是肯德基雞中翅,僅僅是一塊塑料片。(貶義但非貶損,我也一樣,註定只能是個相對稱職些的技術員)主張小政府的,不太相信少數幾個人對萬民的決策,認為適當依靠傳統、愚眾的努力、無數人的博弈、付出許多零碎失敗的代價····後,他們會得到一個相對較好的結果,然後繼續下一輪的努力,周而復始——但,他們骨子裡又是精英主義的。這種精英主義看起來很像自戀,但實質並不是認為有全知全能的神人,而更像是短期內大家各安其份的封建制。(嘿嘿)
主張大政府的,往往覺得市場不完美,愚眾多,需要精英團體的干預,但他們又故意隱瞞一點,任何決策到最後都必然是某一個人做出的。他們的所謂「理性干預」註定只能是某人根據刪減後的體驗得出。他們往往稱頌民主、平等,但實質深信領導。事實上,他們並不是精英主義,而更像東方的皇權制度下朝堂上的聲優、伶人。
許小年的文章寫的很不好,因為小政府的主張,長處是在一時一刻的解決具體問題,然後讓世界繼續演進。當然不如凱恩斯主義或者青天大老爺拯救萬民於水火之間激動人心!! 而大政府對待事物都是育種員,表面是精緻高效,其實背後有無數剛出生就被注射死亡的弱種,而有限的成功品,也無一不帶著種種生理缺陷,血統越純就越是如此。
在中國,小政府的主張從來不是主流,無論是學界還是民間,只是小政府的主張在面對具體問題情境的時候比較能解決問題。三十年改革開放,凡是政府、國企退出的領域普遍發展的更好。尤其是民眾最切身相關的衣食住行醫領域——能用錢解決的就一定比排隊、關係更得民心。遺憾的是住、行、醫領域的市場化進程陷於停滯,饒是如此,以前為了兩間平房一家子跪在後勤主任面前、買機票得看職稱、看病得先去指定醫院然後拿著發票求領導報銷……現在好了很多。
可弔詭的是,這些市場化成就,竟然變成了集權吹噓的政績,更變成了不能繼續深化改革的借口——「這一套都做得這麼好了,我們修修補補即可,不需要再推進市場化」主張小政府、大政府都不是聖意,聖意和知乎小青年差不多,需要的是可以任意解讀的讖語或者聽令的附和聲。
1、大獎得主劉鶴,文末寫—— 獻給偉大領袖XXX。2、泳壇高手毅夫——我每次都能踩到波峰,中央說啥我寫啥。(當人民日報與新華社畫風不一致時,他就懵逼了,比如這兩年)3、為何學經濟學的尤其國內那麼多支持凱恩斯主義、馬克思主義、擁護偉大領袖? 這和是否腦殘無關,大抵雞賊而已,貼著政府有軟飯吃嘛。 誰怎麼寫,除了看他如何就食,還得看他心態,如果還想一心想當國師,必然就是凱恩斯或者馬克思。經濟學本科畢業後到企業就職三年,方允許考經濟學相關專業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到企業工作三年,才允許考博士。不然連怎麼領工資都不知道,就來指點萬民。鄙視常識的人沒有常識鄙視公理的人不講公理
強行答一波所有不加條件的結論都是在扯淡
許是個市場原教旨主義者
不論國內國外所謂的經濟學家,基本上都是教條主義書獃子。讓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屁都不是。而且走極端!現在的世界主流就是混和經濟學,完全自由化完全管制都是死路一條,經濟是活動的變化的亂套用經濟學理論,就是書獃子
為什麼在目前都提倡綠色GDP,幸福指數的時候還認為GDP的增長是唯一目標呢?提高一下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也是好的啊,只不過理想的政府和實際的政府有差距罷了
這文章只有完全不懂經濟的人才會信。連反駁的慾望都沒有。
我一直覺得許小年有一種怨婦氣質,求愛於tg而不得因而生恨,要是哪天tg又開始寵幸他估計他立刻就會換一副面孔了
最重要的常識是,經濟學家不能創造價值!
以前只是知道這個名字,看了這個文章,我認為是中國第一經濟學家。
攻擊許小年的人,首先許小年是寫一篇面對大眾的文章,屬於科普短文,不是論文更不是寫書,吹毛求疵就不必了,篇幅在那了,受眾在那了。另外,你們的回帖我都看不懂不想看,這才是你們跟許小年的區別啊。
凱恩斯主義可以休矣。不怕沒規劃,就怕瞎規劃。
從常識上說,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確實不創造價值,但它卻可以改變價格。價格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市場參與者實際決策時的選擇,這也是大部分宏觀調控的價值體現所在(儘管往往收效甚微甚至走向另一邊)。所以我個人認為從提高效率的角度講,政府是有一定創造價值的能力的。但相對自由市場(注意是自由的)來說,這種創造價值的能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甚至是負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常識是對的。
這幾個都是最基本的經濟常識,說的很好。從各樓回答也看出缺乏常識的人依然是大多數。甚慰。
推薦閱讀:
※共享經濟和租賃的區別是什麼?
※第二杯半價是邊際效益還是價格歧視?
※中國經濟會躲過中等收入陷阱嗎?
※2012年5月18日存款準備金率再次下調原因是什麼?意味著什麼?
※什麼是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