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 2017 財年 Q1 季報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信息?
新聞背景:阿里Q1財報超預期 移動端盈利能力首次超過pc端
多謝邀請,這就帶你看看
看到上面幾位同學問為啥是2017不是2016,所以這裡先普及下財年的概念。
企業的財年和我們理解的自然年不一樣,財年是指財經年度,英文表述為:Fiscal Year。
在我國一個財年是從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但是國際上也有國家是從每年的6月1日到第二年的5月31日,以及從每年的9月1日到第二年的8月31日。
阿里巴巴的財年4月初開始,次年3月底結束。所以,阿里2017財年第一季度,相當於自然年2016年的第二季度。
----------------------------
然後我們來說說財報。為了便於理解,接下來還是按照自然季度來描述。
總體來看,阿里上一季度業績很亮眼,營收與利潤都超出了華爾街預期。其中營收更是同比暴增59%,達到321.54億元人民幣;包括天貓+淘寶+聚划算在內的零售平台營收同比增長49%至233.83億元,但凈利潤同比暴降77%至71.42億元。
那麼,阿里的營收增長主要來自哪裡?
按照阿里CFO武衛的說法,這個主要還是靠中國零售平台交易額的增長拉動(同比增長24%),特別是天貓,但是財報里沒有具體談到淘寶和天貓的佔比。此外,商品品類組合發生了變化,高傭金率品類的銷售增速也更高。
不過,除了武衛指出的這兩個原因,別忘了阿里的營收還計入了優酷土豆的財報以及東南亞電商lazada的營收。
但凈利下滑77%是怎麼回事?
這個實在是因為去年第二季度的數據太特殊了!
從2015年第三季度起,在阿里影業完成融資以後,阿里巴巴集團就把阿里影業剔除出了財報表。所以,阿里巴巴集團在前一季度的財報中對阿里影業作了一個一次性所得247.34億元的計提。
偶爾有一些公司會出現凈利潤超過營收,網友就在後台怒罵「小編腦袋進水」,實在冤枉啊,阿里去年第二季度就是這種情況。因為阿里影業247.34億元的計提,當季凈利潤竟猛增148%達到308.16億元,超出營收105.71億元。所以今年第二季度凈利下滑77%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阿里正在有意弱化電商地位,雲計算和大文娛被視為新增長點。
財報發出後,阿里巴巴用了這樣一句話作為微博的開頭:「你還認為阿里只是一家電商公司?很多投資者已經不這麼看了。」
實際上,並非投資者要怎麼看阿里巴巴,而是阿里巴巴有意將自己的電商業務弱化。
從上一季度開始,阿里巴巴集團首次按照四個部門披露財務信息,核心電商業務只是其一,其他三個部門分別是雲計算,數字媒體及娛樂業務(包含UCWeb、優酷土豆、阿里音樂、阿里體育、阿里文學等業務為核心的「大文娛」板塊)、創新項目及其他業務。
阿里巴巴上一季度營收增長59%,但實際上,阿里最核心的電商業務營收只增長了47%,嚴重拖了後腿,而被阿里視為新增長點的雲計算和「大文娛」則表現不俗,增幅分別達到156%和286%。
不過,目前雲計算和大文娛相對於阿里核心電商業務而言,儘管佔比不斷提高,但其總體營收仍然微不足道。今年第一季度,阿里核心電商業務佔總營收的88.5%;今年第二季度,阿里核心電商業務佔總營收的84.7%。
被阿里視為新增長點的幾大業務營收之和僅占阿里總營收的15.3%,其中,雲計算佔比3.90%,「大文娛」佔比9.75%,創業業務及其他業務佔比1.66%。
附阿里亞馬遜對比圖解:
http://weixin.qq.com/r/Yl80LJDEhM37rdRP9wpw (二維碼自動識別)
趁阿里月餅門之際,聊聊阿里財報值得注意的點。
唯一沒被開的員工,正好來自阿里雲——這可能不僅僅是職稱高那麼簡單。(據評論反應這位最終還是被開了)
最值得注意的應該是阿里雲——畢竟2020年要扛起阿里近30%營收(by 德意志銀行)。
感受一下節奏:對國內投資者來說,雲概念還沒有完全被炒熱。對國外投資者來說,雲不僅是風口,還是颶風口: 亞馬遜這樣的龐然大物,照樣被吹成飛豬。亞馬遜去年公布旗下雲服務AWS的具體財務數據後,股價走勢高潮迭起,一年漲了118%。
雲概念往簡單里說就是數據伺服器租賃。這塊資產重,利潤薄。一旦把伺服器租出去,又可以兜售計算、應用、服務等套餐,利潤率高。
雲被投資者追捧的原因有三個:
1.雲行業顛覆了舊的數據中心行業。舊的數據中心行業大概是3000億美金的市場。
2.雲行業粘性大。一Netflix和亞馬遜的視頻業務是有衝突的。Netflix自己在年報里也承認有亞馬遜翻臉不認人的風險。但還是愛AWS愛到停不下來。
3.一旦開始兜售計算、應用、服務等套餐=開始攻陷PC端企業軟體的領地——這塊利潤就非常大,給人想像空間也很大。亞馬遜現在就在主推自己的資料庫產品RedshiftRDS。 這塊有多暴利呢?
對手產品Teradata每年每TB價格$34,000起跳(2015)。Redshift則實惠許多:$935-$10,950不等(具體價格取決於所購套餐)。
回過頭來說阿里雲。
阿里雲在最新季報里,公布了雲服務比較詳細的財務數據:
阿里雲的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 增速亮眼: 從一年前的-76%變成-13%。不過這裡有點阿里的小心思:這裡公布的是折舊前利潤,而對雲服務來說,折舊恰恰是比較大的一筆成本。
阿里雲在國內確實有先發優勢。事實上,阿里雲從09年就開始部署阿里雲。這裡感嘆一下阿里的眼光。亞馬遜也不過是在2006年開始了AWS, 騰訊2013,百度就更晚:2015。
感受一下主要玩家的體量對比:
加之阿里自身有不少視頻網站的投資和資產,讓自己人先用起來就可以很好的開源節流。
雲行業中,強者越強的特點非常明顯。阿里雲如果能保持領先優勢,提高盈利能力的話,應該會被海外機構的追捧,股價上漲可期。
事實上,已經有人開始吹風:高盛表示,AWS真正的對手是阿里雲(Amazon"s fastest growing business has a surprisingly strong competitor in China)。
——————————————「月餅門」後的分割線———————————————————
此回答大部分是昨天寫的,差點沒寫成阿里雲吹。目睹了月餅門事件之後,對阿里雲的前景,我不再那麼樂觀。阿里雲確實國內最大,但總營收大概只有AWS的1/15, Azure的1/3,還沒大到恐怖的階段。如果AWS中國或者騰訊抽個風,阿里雲在國內的霸主地位未必能持續。
月餅門吃瓜群眾怎麼看影響沒那麼大。關鍵是既是阿里雲的維護者,又是阿里雲面向的使用者和客戶群,程序員們怎麼看。
關於雲,更多內容見專欄:亞馬遜:公司的終極目的是逆襲 - 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引用: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onetizationAmazon"s fastest growing business has a surprisingly strong competitor in China作者:謝璞鏈接:阿里財報解讀: 要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修屋頂 - 科技蟹 - 知乎專欄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阿里不再只是電商公司了。這是阿里最新一季度財報所表達的一個明確主題。這是2017財年Q1財報,也是自然年2016年Q2。
值得關注的是,本季度後,阿里不再公布每季度電商零售平台GMV,改為一年公布一次。
CEO張勇說,「我們正逐步實現『生活在阿里巴巴(Live@Alibaba)』的理念」,這份財報的「題眼」是:阿里不止是商業的基礎提供商,阿里要做的是為網上生活提供全面的基礎建設。
阿里「去電商化」,Live@Alibaba的戰略,從現階段看,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電商業務,阿里增長,無論是營收抑或是平台GMV,都是依舊迅猛:這一季度總營收達321.5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9%,其中「中國零售平台」收入233.83億,同比增長49%;本季度GMV 8370億,較上一季度6730億元增長了24%,其中淘寶GMV 5080億,增速19%,天貓3290億元,增長了34%。
事實上,電商帶來的收入272.41億,占阿里總收入的84.7%。它甚至為阿里貢獻了146.82億元的單季凈利潤。
電商業務發展如此迅猛,阿里為什麼要「去電商化」,提出Live@Alibaba的戰略呢?
復盤阿里戰略史,這個答案便瞭然。阿里有兩個傳統,一個叫「履帶戰略」、一個是業務執行層面的「要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修屋頂」。兩個傳統在外界看起來,阿里是個喜歡折騰自己的公司。
先說「履帶戰略」,阿里此前核心業務,一直在變化。最初是阿里B2B,接著成了淘寶,從淘寶培育出支付寶、天貓,再接著便是阿里雲的雲計算、菜鳥網路、村淘,以及無線業務。
種種業務,鐵鎖連環,如裝甲車的履帶,環環相扣,相對推動往前。阿里巴巴B2B之後,業務核心是淘寶,淘寶之後,核心有天貓、支付寶、聚划算,天貓之後,核心是手機淘寶、手機天貓等等。這是阿里一次次蛻變上升的關鍵。
與「履帶戰略」相對應的是,「要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修屋頂」,這句話的核心要義便是,不要再核心業務到達頂點之後,才做未來業務的投資,才做與之對應的管理、人事的調整。成於憂患,死於安樂,凡事,預則立。
從阿里自然年2016年Q2的財報數據來說,此刻的阿里,的確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正是如此,才有了「修屋頂」的必要。
事實上,從阿里的業務布局來說,它也的確需要「去電商化」,此刻除了「中國零售平台」之外,它也擁有更多的業務,並且,這些業務,發展都還不錯。
譬如,俞永福領銜的大文娛板塊,包括優酷、天貓魔盒、阿里星球等,以及同樣由俞永福管轄的UC瀏覽器、高德地圖,大文娛板塊,季度收入31.35億元,較2015年同期的8.12億元,上升了286%。
又譬如,阿里云云計算板塊,單季營收12.43億元,同比增長156%,阿里雲的雲計算付費用戶數量同比去年大幅提升,增長至57.7萬,它已經連續5個季度,增速超過100%。
還有阿里的菜鳥網路。阿里財報顯示,菜鳥網路平台上運行著超過170萬名快遞和倉庫工作人員,數據涵蓋18萬個快遞站點,每天平均處理4200萬個包裹。據悉,菜鳥網路內部於上季度實施了首次員工股權激烈,該季度,菜鳥網路從去年同期的2億虧損,擴大至4.5億。由此可見,菜鳥網路,正處於戰略擴張期。
事實上,如果電商時代,可以用「履帶戰略」的形容阿里的業務布局,那麼「Live@Alibaba」時代,「履帶戰略」這個詞,已經不再恰當了。無論是,阿里影業、優酷土豆、UC、高德,乃至阿里雲計算、菜鳥網路,能夠將這些納入一個語境之下的,也的確就是「雙H戰略,healthy與happiness」。
國外有人喜歡以「紅杉樹」來比喻基業長青的企業,不過,我更喜歡用「榕樹」、「竹林」來形容這樣的公司,榕樹,獨木可成林,生生不息,竹林也是如此,日月雨露,竹林成海,並且,樹木,有生死,但竹林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如騰訊,有QQ、有微信,有視頻、有門戶、有社交、有遊戲,獨木成林,騰訊便是個生態。
用「竹林戰略」來形容「Live@Alibaba」或許更為貼切。
不理解阿里雲就是坨撞運氣的大屎 有些人口味真重即便國內azure算上流量 比阿里雲們便宜啊要不說學校教出很多書獃子呢 簡單加減法都不會啊
為什麼騰訊科技在一本正經的分析阿里的財報?說正題,我並沒有從已公布的數據獲得很多的信息點,因為這些數據都是被處理過的,外行看起來乾貨滿滿但實際上啥都沒有。我看待阿里的視點是,第一,阿里為什麼要硬擠進社交里?如果說別的公司是通過社交來達到用戶基數廣從而推廣自己的產品獲得盈利,那麼阿里巴巴直接在淘寶首頁推薦就行了,幹嘛非要用騰訊模式?第二,阿里為什麼突然不聲不響收購肯德基?因為肯德基和麥當勞都已經屬於增長疲乏的公司了(在中國)。第三,在如今這個抄襲越來越方便的社會,面對著大大小小層出不窮的網購網站或平台,阿里的對策是什麼?所以細細琢磨之下,發現了一些好玩的事情。
值得關注的點:有許多人不知道財年和自然年的區別。
看到那些問(甚至是反問)為什麼是2017不是2016時,我就感覺知乎真的是越來越需要一種用戶過濾機制,或者說思考知乎到底應該重點發展哪些用戶,淘汰哪些用戶。你不知道為什麼是2017,你連基本的搜索引擎都不會用嗎?有些哥們還多少帶一下反問、質問、嘲諷。
看好阿里職位砸簡歷過來內推咯en_6123.student@sina.com
螞蟻金服,菜鳥網路這些還沒有單獨上市。。。。。。
阿里雲這個,底層不開放,使用就意味著數據會部分交付給阿里。而阿里雲剛出來,某幾個政府核心單位全上了阿里雲。所以阿里雲短期內不用擔心…傳統業務更不用說了,工商局都敢叫板~所以月餅門個人看來並不意味著由盛轉衰,而是正本清源而已~
主幹一定要衍生出很多枝節才能成為參天大樹。。。。
阿里系的業務越來越多,很讓人期待下一年的利潤增長最好的是哪一個。
一騎絕塵,恐將成為財報熱詞。
作為上市公司證券部小兵,好心痛他家證券部的小兵們~要搞清楚邏輯哦~
新財報最最明顯的就是公司營收轉化率大大增加。還有可以預測世界500強離阿里很近了。
現在不是2016?
賺錢的主要還是以電商為主,其他細枝末節,比如來往 、釘釘、 阿里星球基本都是不賺錢的吧!現在吐槽一句,高銷松去蝦米是為了幹嘛?老外資本安插在阿里的卧底和攪屎棍? 我感覺還是做好老本行。社交遊戲玩不過騰訊。金融、商務這塊本來就是賺錢大頭,沒必要把自己的優勢資源分割掉。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事情實在太慘痛了。
推薦閱讀:
※黑莓是如何在 2015 財年 1 季度做到盈利的?
※請問在什麼情況下凈利潤會大於利潤總額呢?
※LinkedIn 2013 財年 Q4 財報有什麼值得關注的地方?
※蘋果公司 2013 財年三季度(Q3 FY13)財報如何解讀?
※陌陌 2016 年第四季度財報有哪些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