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衛星城市對白領來說就業機會如何?

背景說明:

題主是外國人,在學習中國城市化模式,想進一步了解衛星城市在都市結構中的性質。

我看了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與世界銀行出的文章【為中國的智慧增長】。它解釋中國的衛星城市現象,比如背景通州。它說很多人在通州買房子或租房子,因為比六環內便宜。文章接下來主張通州在城市布局和結構來說算是失敗的,因為通州人大部分都每天要通勤一個多小時到北京的CBD(或者北京四環內的某一個地方)上班。文章指通州的「失敗」是通州沒有蓋寫字樓,沒有吸引到公司,所以對白領來說沒什麼就業機會。通州的白領不得不每天都辛辛苦苦地面對交通堵車或者地鐵擠滿到市中心去,晚上一樣回來。文章說通州除了晚上大家出去吃飯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很荒涼,沒什麼人,像個「鬼城」一樣。

那文章是2007年寫的。不知道,快10年以後通州有沒有什麼變化?有沒有公司坐落在通州,給通州白領增加就業機會?還是跟2007年一樣,大部分還是去CBD。

通州就是一個例子而已。回答者可以根據中國其他的衛星城市。謝謝!

題主說了北京,我添加上海的衛星城花橋【緊挨上海,與上海通地鐵】,家中購買了花橋的辦公樓但始終沒有漲價,反觀花橋的住宅倒是漲了幾倍,是不是證明很少有公司落戶花橋

而且希望大家分析一下衛星城與北京上海的優劣勢,為什麼大多數企業寧願到租金昂貴的市中心,也不願意去租金便宜的衛星城


衛星城為什麼吸引不了辦公的,我覺得兩點理由就足夠了。

一是衛星城沒有便利的交通。與機場、高鐵的交通時間比市中心要長得多。從通州、花橋、嘉定這樣的衛星城去機場普遍在1-2個小時,軌道交通要中轉多次。而陸家嘴、CBD去機場走快速路或搭乘軌道交通能把時間控制在1個小時左右。

二是中心城市的商務辦公業集中,根據集聚經濟的理論,集聚在一起的企業具有信息共享優勢、勞動力池的優勢等,衛星城不具備。

商務辦公職能的企業部門收入高,對於租金的敏感性不強,租金低也意味著對於辦公樓投資者的吸引力較低。中心城區租客眾多,競租推動了租金提高,衛星城租客少,租金則長期維持較低水平。

======================================================================

後面內容亦轉至專欄:【城市觀察】衛星城與新城 - 地圖、地理與區域 - 知乎專欄

正好這個月剛去了燕郊、通州、昌平三個衛星城,加上之前在上海的衛星城嘉定生活了很長時間,順便說說我對於中國衛星城的感受。

衛星城是存在於中心城市的郊區,與中心城市構成拱衛關係的城鎮形態。功能上起到了緩解中心城市人口、就業、環境壓力,帶動郊區城鄉均衡發展的作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人霍華德在1898年提及的「花園城市」這一概念,這是為了緩解中心城市面臨的擁堵、環境污染,在城市周邊開發的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小城鎮。衛星城可以視作中心城市外緣的一種城鎮形態,這種城鎮形態可以表現為一種獨立的城鎮,比如郊區縣的縣城或中心鎮,這些城鎮較早形成,一開始就有著較為齊備的城市功能,不過城市功能齊備不代表衛星城獨立運作,許多人可能只是在這裡完成某一項日常的職能,比如工作或者居住,城郊通勤依然存在。城鎮形態也可以表現為具有某種特定職能的城市區域,比如開發區、新城等,這些城鎮由政府主導開發,並對企業、居民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導控,城市功能基本都不齊全,亟需完善,所以與中心城聯繫依然很緊密。衛星城的產生與發展可以從市場、政府兩條線進行分析。市場導致了城市居民、企業對於新的空間(衛星城)的需求,而政府則營造了新的空間。

市場促進

首先是根據城市經濟學的集聚經濟理論,當中心城出現集聚不經濟現象時,包括污染、擁堵、地價提高、工資上升等,這個時候市中心的經濟要素,包括人口、產業就要尋求外溢,去市中心以外尋找合適的地方重新安頓下來。這些在一座城市待久了的企業、居民很少願意搬到其他城市,所以他們便會在市中心周邊尋找合適的地方建廠、買房。郊區化便開始了,周邊的新城、縣城就成了承接市中心人口的空間,這樣的城鎮便發展成中心城市的衛星城。比如北京工作的人士在燕郊買房就帶動了燕郊成為北京的衛星城,類似的例子還有崑山、花橋、東莞、大亞灣等。市場運作下產生的衛星城發展模式基本都是從單一功能起家,逐步發展成功能較為綜合的新城市。要麼是居住職能、要麼是工業職能,而且一定是對市中心集聚不經濟非常敏感的職能,包括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工業企業的用地和運輸需求等。商務辦公很難成為中心疏散的先導。單一功能的形成導致職住平衡、產城融合很難在一開始就成為衛星城的良性狀態。

在市場條件下形成的衛星城,城市生活依然和中心城市保持著密切的往來。主要源自城市中居民、企業的外溢,無論是在業已成熟的縣城還是有待開發的新區新城,這些居民、企業都需要繼續在中心城市和衛星城進行通勤,而本地居民依然生活在自己的活動空間里。哪怕是衛星城,也存在著本地人和大城市來的人兩套體系。比如上海的嘉定區,嘉定城區有發達的工商業,許多居民在本地生活、工作。但是嘉定發揮上海衛星城作用的功能則是承接上海一些汽車工業、科研、居住功能,這些崗位的人們依然生活在上海中心城,或者居住在嘉定的人一部分需要去上海上班,每天或每周往來於嘉定和上海,與當地人聯繫不多。單純依靠市場條件,嘉定人口的增加相當大程度是外省市流動人口的流入而非上海中心城區居民的流入。把中心城區人口趕入郊區衛星城,離不開政府的行政主導干預。

政府主導

城市開發這種大型工程主導者是政府,所以政府的行為往往是起決定作用的,也是研究城市郊區開發的主要對象。市中心交通擁堵、成本提高造成了招商引資的困難,也提高了管理難度。市中心的城市更新往往成本過高不好經常展開。所以對於市政府來說,許多土地出讓、工廠建設、住宅建設、賽事活動難以在擁堵的城市中心開展。那麼在土地價格非常低的遠郊區進行開發區、新城建設就成了成本低廉、收益巨大的行為。政府這種郊區開發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的主導者略有不同。(本段參考You-tien Hsing: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Politics of Land and Property in Chin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開發區」階段

改革開放之初,工業成為各地產業發展的重點,各地政府或權力機關(地級市政府、縣政府、村集體)為了發展工業絞盡了腦汁。當時百廢待興,各地基本沒有建設良好的道路、標準的廠房,而且連基本的規章制度都不完善,於是政府們決定各自把轄區內一塊完整的土地劃分開來,參考深圳、廈門等經濟特區,打造本地的工業「特區」。裡面起碼的三通一平、規章制度、政府服務基本具備,然後吸引企業來投資。這些開發區面積巨大,據統計,到2004年全國開始「開發區」降溫之前,全國共有將近7000個正式與非正式的開發區,佔據大約3.6萬平公里的土地,遠遠超過了當時城市建成區的面積。這些開發區往往距離政府所在地有些距離,一些大城市裡的開發區可以達到10-20公里,所以這些開發區看上去要比中心城市寬敞、乾淨、便利的多,自然吸引了企業入駐,開發區成為許多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不過當然只有大城市的開發區才是贏家,這些開發區在今後也成為了這些城市的新郊區、衛星城,比如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亦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濱海新區)、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松江)等。還有沿海地區的一些縣級、鄉鎮級、村辦的工業園區也還算滋潤。然而無數的縣級開發區、村辦工業園區基本成為了「開發區熱」下的炮灰。要麼入駐企業太小,要麼土地徵收下來沒錢開發或者賣不出去,所以大量的開發區只能把土地晾著曬太陽了。

「新城」階段

開發區的建設伴隨著三農、土地浪費、宏觀調控、腐敗等一系列事關社會穩定的問題,國家也多次針對開發區熱進行巡視和調控,2000年之後,開發區逐步降溫。但是伴隨著地級市政府權力地位的提高,以及土地財政的興起,另一種新型郊區城市建設模式到來了。就是所謂的「新城」開發。與開發區相比,新城開發有四個特點:一是城市功能齊全,包括居住、工業、商業等;二是城市政府絕對主導;三是面積巨大,普遍都在幾十、上百平方公里,開發區則多在十幾平方公里左右;四是營銷意味濃厚,新城成為城市的新面貌和新窗口。

開發區時代里,從省到市到縣,再到鄉鎮和農村,每一級政府機構都開闢了自己的開發區,造成土地資源極大浪費。而當時的權力下放也使得上級政府部門對於下級政府約束的力度較小。2000年之後,地級市政府權力隨著城市經濟發展逐漸加強,面對下級政府的博弈能力也得以提高,這為接下來地級市政府搞大面積的新城提供了條件。而分稅制改革後,地方政府失去了大部分財政稅收,土地出讓金作為預算外收入,大部分留入地方自用,所以土地出讓成為地方政府獲取城市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而新城往往土地徵收成本低,出讓收入高,成為地方政府非常熱衷的斂財行為。大量的城市市中心破舊狹小,新城則為一座城市打造全新面貌提供了新的戰場。各個市政府覺得,城市時代,也該我們耀武揚威了。

眾多的市長、市委書記們成為了城市規劃的大師,手拿大筆資金,率領著城市規劃師們、政府官員在地圖上指點江山,用大高樓、大廣場、大馬路塑造起美麗的城市中國。你可以看到三四線城市越來越有國際范兒了。新城裡高樓林立,好像恍惚間在莊稼地里出現了海市蜃樓,那個年代裡,全球大概只有兩處能被稱為大工地(Big Construction Site),一個是迪拜,一個就是中國中東部,我們這個相比迪拜簡直是超級大工地(Maga Construction Site)。硬體條件好了得吸引人過來,否則這些新城豈不是成了鬼城。於是乎,動輒幾十上百萬的預期人口被寫在各個規劃方案中,這意味著整座城市的人口都得搬進去住才行。這樣大多數三四線城市的新城成為鬼城幾乎是肯定的,預期人口寫著也就是滿足一下建設的荷爾蒙的需要,大量2020年目標板上釘釘是達不到要求的。不過對於一屆政府來說,錢拿到手了,城市變漂亮了,重要的是,通過大建設拉動了GDP,工作就已經完成了。然後,在許多城市的周圍留下了高樓林立,夜晚漆黑一片的鬼城。

不過大家肯定不能就這麼看著鬼城永遠佇立下去。為了解決荒無人煙的問題,決策者想到了這麼幾種方法:一種是在市中心搞拆遷,然後安置房統統放在那些新城中,用新城的廉價房子再加上一些補償款還是可以支撐市中心的更新工作,這樣市中心的土地也騰出來建高檔社區、商務辦公樓了,也解決了大量人口的安置問題,還提高了新城人氣;第二種是把城市中的學校搬到新城去,建立大學城,當然這學校包括大學和中小學,大學生是一個巨大的消費群體,往往沒有節約意識,生活費一到賬基本當月用光,他們需要娛樂、住房、吃飯,新城的商業就這樣被帶起來了,不少大學城都和新城比鄰而居,比如松江大學城與松江新城、良鄉大學城和房山新城、臨港新城的三所高校等等,而中小學搬到大學城會促進家長在新城買房或租房,中午時間學生也會在當地有消費,搬中小學到新城在三四線城市的新城建設中屢見不鮮。還有的辦法包括把市政府搬到新城、在新城搞「眼球經濟」等

雖然這裡把新城說的很不堪,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新城絕對不是一無是處的存在。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市中心資源外溢是一定會發生的,而新城則是城市周邊難得的建設好、區位好、性價比高的置業空間。也是居住、就業郊區化的優先轉移目標,許多新城可能目前是鬼城,但是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多,會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新方向,重塑城市空間結構。比如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區、鄭州的鄭東新區這幾年人口都在增多,就業機會也在增加。早年的浦東新區不也是個市民們連張床都不要的存在嘛,現在已經成為了上海城市的新中心。資本流動是傾向於尋找低價、優質的方向,在許多城市,新城的確是這麼一個好去處。不過前提是要保證這座城市有可持續的人口流入、經濟模式。

======================================================================

我眼中不同類型的衛星城

形成原因(國內外)

舊城基礎上的發展:昌平、順義、黃村、良鄉、濱海新區、南翔、嘉定城區、吳淞、橫濱、紐瓦克、桑托斯、仁川、城南、新北市、吉薩、埃斯波

新建城區:亦庄、望京、嘉定新城、臨港新城、蘭州新區、矽谷、松島(首爾)、筑波(東京)、澤列諾格勒(莫斯科)、米爾頓凱恩斯(倫敦)、克羅伊登(倫敦)、加濟阿巴德(新德里)、古爾崗(新德里)、諾伊爾(新德里)、十月六日城(開羅)、多摩新鎮(東京)、埃夫利新城(巴黎)、塞爾基-蓬杜瓦茲新城(巴黎)、桑頓(約翰內斯堡)、瓜魯柳斯(聖保羅)、密西沙加(多倫多)、新加坡新市鎮

功能

居住:回龍觀、天通苑、燕郊、嘉定新城、松江新城、屯門、天水圍、上水、新加坡新市鎮

產業(工業、旅遊業等):亦庄、八達嶺、臨港新城、濱海新區、南沙新區、蘇州工業園

發展目標

城市新中心:浦東新區、南京河西新城、珠江新城、康巴什新區

行政關係

行政區以外:燕郊、花橋、惠陽區、佛山、崑山、橫琴、巴淡島

北京一些具有衛星城功能的地域:

郊區縣:門頭溝、順義、昌平、黃村、良鄉

城邊村:北四村(定福黃庄 史各庄 東半壁店 西半壁店)

邊緣組團:清河、西苑、垡頭

新區/開發區:亦庄、燕郊

大型社區:回龍觀、天通苑

大學城:良鄉大學城、東方大學城、沙河高教園


衛星城建設的關鍵問題是,是否有足夠體量的產業支撐。

有人提了崑山的花橋,那我就舉花橋隔壁的上海安亭作為例子。安亭1958年就定位為上海的工業衛星城了,隨著上汽建廠,上海大眾成立,現在有一套完整的汽車產業鏈,住在安亭以及嘉定城區的白領,相當一部分就在汽車行業從業。

衛星城有沒有就業機會,不是有沒有寫字樓的問題。寫字樓只是某些產業的空間載體,類似的還有廠房、園區等等。現在很多地方政府在規劃新區衛星城的時候,都開始重視產業,配套寫字樓,但仍然引不來好的產業,這顯然不是空間規劃能夠的解決的問題。對於一線城市,未來主要的產業就是金融、專業服務等等,都是需要集聚、需要曝光、需要面對面的行業,這些行業不管政府在衛星城規划了多少寫字樓,開出什麼優惠條件,都不太可能遷出去的。

上海的安亭、金橋、張江等等,發展了這麼多年,才有了一點產城融合的意思,對於那些沒有任何產業基礎,平地起高樓的所謂「衛星城」,又怎麼可能憑空創造出就業機會呢?


總的來說,目前國內的衛星城,大多都還是睡城。當然,一線城市的衛星城由於體量巨大,為了滿足這些人下班後的需求,這些地方的第三產業還是可以的。

但是具體到通州來說,雖說2007年到現在還沒什麼本質的變化。但再往後變化就要來了。理由很簡單,北京市政府全套班子要搬到通州了。不是做做樣子,是真搬。所以,通州開始走上了上升的軌道,這是毫無疑問的事情。

舉個例子,很多人知道北京有一條叫嚷了十多年都修不通的路(廣渠路二期)。為什麼修不通?因為這條路修通最大的受益者是通州區。但這條路本身呢,偏偏主要在朝陽區。據說拆遷工作是由區一級政府負責的。那麼朝陽區的領導——我認為他們都不需要真的使什麼壞招,只要拖著——自然就很難真正推行下去。但北京市政府全套班子要搬通州的消息在2015年底確實了以後,廣渠路二期就將於2016年底或2017年初貫通。你們猜這是為什麼呢?

而且,通州必然會迎來發展的好時機,還從一些詭異的細節上體現了出來。

還說回這條廣渠路二期。在沒有這條路的時代,這條路的沿線上有兩個區域是最為擁堵的,那就是司機人人談之色變的雙橋路和雙橋東路。所以這兩個地區的居民對於這條路的呼聲是最高的,都盼著這條路修好能緩解擁堵。但是當廣渠路二期即將貫通的時候,這兩個區域的居民得知,廣渠路二期在雙橋路和雙橋東路並沒有設置出口。理由——官方新聞稿里說的——是為了保證從通州到市區的一路暢通。為了這個一路暢通,其他人的擁堵緩不緩解,並沒有那麼重要。

這一個簡單事情就能看出,在政令傾斜(相信我,必然是有傾斜)的時候,至少在北京市這一級,通州已經獲得了很高的優先權。而在中國,政策對於一個地方的發展來說有多重要,就不用我細說了吧?所以未來的十年,二十年,通州的騰飛可期……

但這一來,通州還符不符合問題里的衛星城的定位?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

做一點點修改。最近廣渠路延長線已經開通了。並不是早期新聞所說的全程無出口,雙橋路留了一個 出口。當然,這並不影響這個答案的主要內容。通州區確實已經走上了發展的快速通道。


本來想把中國衛星城批判一番,沒想到衛星城確實在中國發揮了作用。

先看看同樣人口密集的日本。東京衛星城多摩新城、港北新城、千葉,距離東京約30千米,規劃人口80萬左右。加上其他七個新城,總規劃人口150萬左右。

東京總人口1301萬(轄23區、26市、5町、8村),比北京少;以東京市區為中心半徑80公里人口高達4000多萬,這就跟北京有得一拼。

上面我們說了,東京的十個衛星城規劃人口才150萬。你和東京都市圈人口比較,這些規劃的衛星城在分流人口上起到的作用其實很有限。

說到中國城市攤大餅,看看東京人口密度圖,沒看到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如果有特別,東南邊是海攤不進去):

反觀北京,其實衛星城分流人口起到的作用更大。(當然你要把這些地方看做衛星城)

以天安門為中心往外約30公里,我們看幾個地方:順義、昌平、通州、燕郊、房山。

順義2015年常住人口105萬(外來人口40萬),昌平常住人口近200萬(外來人口過100萬),通州常住人口近150萬(外來人口約70萬),房山常住人口100萬(外來人口近30萬)。

好玩的是,通州外來人口與本地人口相當,昌平外來人口已超過本地。誰才是本地人?

好玩的是,燕郊這個鎮人口居然有80萬!燕郊,中國第一大鎮,相當於歐洲一個國家,比盧森堡人口還多。

這幾個地方常住人口就有600多萬,我們按50%人口與市區通勤,都高達300多萬(反過來,如果連50%的與市區通勤的人口都沒有,說明當地產業發達,容納就業)。這已經比東京規劃的十個衛星城容納更多人口了。

妄圖人口挪往衛星城很多時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除非你把北京市區的政治(國務院,各大部委)、經濟(跨國公司總部、CBD)、文化(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醫院都移到通州,通州自然成為另一個中心。

因為資源在那,「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所以無論國內國外,人都是喜歡扎堆中心,中心不得才往外。東京是銀座往外擴散,北京是天安門往外擴散,上海是外灘往外擴散。三維空間可以上下鑽,二維平面只能往四周。

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微信搜索未來知識圖譜(ID:futureknowledge),回復「投資未來」獲取《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


客觀的說,我覺得要分情況。一線城市的衛星城,比如北京的通州,大興,燕郊,上海的嘉定,松江,臨港等;雖然也為人詬病,說活力不足,但那其實是針對北京,上海的中心城而言,但活力仍然比一般的三四線城市要強。

即使是二線城市的衛星城.比如前幾年廣受爭議的鄭東新區,這幾年也逐步完善了,城市活力也慢慢起來了。但二線城市衛星城不能過多,比如某東北省會計劃建五大新城,結果呢,只能號召大家零首付買房了。

但三線城市以下,就不要搞衛星城了。比如著名的鬼城鄂爾多斯。

回到題主的問題,北京上海以後中心城成本太高,一些創業公司可能會逐步考慮新城,的從而帶動新城居住和就業發展。衛星城這個概念其實是逐步被主城融合的,比如早些年,陸家嘴,五角場也算新城,現在呢。

我們以前有個概念,30公里範圍內可以看做衛星城,跟主城聯繫密切,超過30公里就只能成為獨立新城了。拿上海來說,嘉定,松江,青浦每天早上地鐵擠的要死。可如果在臨港新城上班,幾乎就不可能回主城住了。


我覺得可能最主要的有幾點

一個是觀念,傳統觀點一直都認為離市中心/政府近,很多事情相對都比較好搞定,尤其是關係網成本和信息獲得成本會相對較低

一個是衛星城基礎設施建設的跟進,逆城市化很重要的一點是衛星城以及鄉鎮地區基礎設置建設的健全,這一點上,還處於高速城鎮化進程中的中國,是做不到的,也顧不來。。。

再一個,就是人的跟隨效應。國內人太多了,多的好處就是市場消費力和潛力很大,熱鬧繁華。不好的地方就是沒有私人空間,攀比八卦流言很多,活的累,被周圍環境綁架--從而也就有了很強的跟隨效應---哪人多,都會盲從跟過去。


感謝評論補充望京後來的樣子 正好可以和我說的對比一下 連成完整的時間線

——以下原文——

不了解通州,就說望京吧,是北京城郊較早開發的地區,08-11年我在那裡上過3年班。如果情況有變希望大家提醒。

望京那片是首都機場附近,而機場離原市區有一小時高速路,原先都是墳頭垃圾場,荒草叢生。

後來開發了,是不是當作衛星城市不知道,但當時也是獨立的一片。有住處也有商業區。有無數大公司駐入比如雀巢、微軟。現在隨著城市發展已經和城區連在一起了。

現在的第一個問題是交通,作為一個單獨開發的地段,路是夾在幾條高速中的糾結環形(北京城裡的環形設計已經夠招噴的了他們還搞了一個小環形),上橋下橋地形複雜,成為一個沒人懂開,也沒人敢開的地區,外面進不去,裡面出不來,進去了一頓狂繞,出來了好似升仙。。。公交車不走高速,走的路面非常堵,光進出望京就要打至少40分鐘的富裕。前幾年還沒有地鐵,一下雨原地堵車一小時,簡直不知道該怎麼離開。

別說外面人來望京逛街吃飯了。。。我當時住在那,在家辦個聚會只有一半人來,不管來了的還是沒來的,都抱怨路太遠太難走了。而我想進城逛街吃飯都很成問題,被迫蝸居在那個鳥不拉屎的角落。

望京的第二個問題是住宿條件差。望京因為交通問題,從任何地方過來都要2小時以上,所以許多白領選擇在附近租房。白領以單身打工者居多,而附近的小區還是按照傳統的3-5口之家設計的,2-4室一廳。以2室一廳為例,如果兩個人合租,他們需要負擔客廳的費用,這個客廳並無鳥用,然而比他們倆的卧室面積加起來還大。所以也有3人合租的,有人住在客廳,毫無隱私。更多的情況是房東將一套房子裝上隔牆,拆分成許多單間分別出租,每一間僅僅夠擺得下一個床一個柜子,一個伸手能摸到四面牆、沒有窗戶的卧室也要1000元/月,合用廚房廁所。而體力勞動者就更「合理利用空間」了,一個卧室里擺4-6張床,客廳再擺幾張床。望京的房源十分緊缺,房價年年漲,中介業務紅火。幾年來望京還在不斷地拆當地的村莊,蓋新的樓,被拆的人拿著拆遷款在附近買房租房,讓房價持續漲高。

望京第三個問題是城鄉結合部。往往高樓大廈的背面、巨大綠色園區的隔壁就是老舊的村莊,農田,腥臭的市場,布滿垃圾、坑坑窪窪塵土飛揚的地面……村莊不停在拆,變成樓房,居民得到一大筆錢衣食無憂。他們回遷之後,還按照原來的習慣生活,附近雞飛狗跳髒亂差,商店和飯店還是原來的破爛平房。。。沒有一點現代化的跡象。白領上班經常需要穿過這些區域,破破爛爛的路面,亂穿的行人,堵車,你懂的。。。

望京當時是「高科技開發區」,似乎並沒有當作安置家庭的地產區域來規劃,當地除了平房升樓房的原居民,都是來來走走的打工者,縱使有各種不滿,又有誰會帶頭抗議呢?

——再添加一個 崑山——

曾經去自己老師在崑山的動畫公司參觀。

那地方很大,綠化很好,廠房是整潔的平房,然而基本只有上班的地方,不能想像僱員們住在哪裡,吃什麼

老師自己是老闆,住在蘇州,每天開車一小時去上班。她說也可以搭高鐵上班,只要15分鐘。還說你住在上海也可以高鐵上班。她當時想讓我去上班的。。。

我想,即使可以這麼做,誰能付的起每天的通勤費呢。

她的員工基本還處於欠薪狀態;崑山那裡大片動畫園區,而動畫民工都屬於尚不能糊口的狀態。動畫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用人蠻多的,我看到許多剛畢業的孩子在那裡揮灑青春。如果是5人左右的、成熟的、真的高科技的軟體公司,在那裡應該還比較自在吧。


一是軌道交通還是欠發達,常見的在中心城市上班,衛星城居住的情況在中國很少發生

二是基建差距太大。中心城市獲得了太多資源,對周邊的影響不是輻射和擴散,更多的是虹吸

三是戶籍制度的存在,使得周邊城市在軟實力方面再次被秒殺,對高收入人群缺乏吸引力

所以,我覺得中國不存在所謂的衛星城,因為需要衛星城的超級大都市,最後都會把衛星城變成自己的一個區……


以上海為例吧,衛星城沒形成,在人才和資金上反而形成了虹吸效應,長三角隱隱開始有被上海榨乾的情況。

但是仔細體會其中也會發覺大有不同,由於房地產的16年春節後大幅上漲,中心城區已再無低價租房,大量從事低端服務市場的人群被趕到了周邊郊區,對這些郊區的經濟做出了貢獻。副食、青菜等行業受益匪淺。對當地平民生活是否有益難說,一是公共交通壓力過大,人流集中,突發情況多;正在進行的三證合一,營改增,造成稅務局營收壓力增大,開始嚴格執行管理規範,例如打擊無證照小飯店。(打擊小飯店一事,從長遠來說是有益的,可是因為缺少了這類小店的競爭,我們付出的真金白銀真是增加了不少。)我曾經租住在上海蓮花南路的一個較新小區內,其院牆附近的飯店因為和某醫院比鄰普遍價格高,菜碼小,所以多數人都選擇多走幾步,去下一個街口。本來是想省點去9-14元吃沙縣,16-18元吃好一點的中式快餐店(衛生、門臉都會好很多)。可是當沙縣被查封后,這些16-18的店普遍漲價原來18、19元可以搞定的套餐,現在都普漲5-6元。而少部分有營業執照的「沙縣」、「福建餛飩」也漲價1-3元。漲價原因說是原材料漲價,這裡肯定會有因為房價引起的通貨膨脹,但是是否會大幅提高到5-6元,這就沒辦法說了。我不是經濟學家,這個結論我沒法下。

說一下我的個人觀點吧。各地方政府行政手段和效率還有能力,都有不同,很難有一個客觀的事例說明我國衛星城的建設如何了。但是我國的大城市形成孤島現象註定會形成的,一個北京讓河北省一直處於被榨乾的情況,上海也如此吧。


大家都是主要在舉一線的例子,我就舉一個比較小眾的例子吧

合肥

曾經不能算大城市,現在勉勉強強算得上全國前三十。規劃中的衛星城主要是濱湖、北城、蜀西、肥東、肥西和半島新城。

====================================

先說濱湖。肯定有人要說,濱湖不能算衛星城,濱湖可是未來的合肥市中心呢。

的確未來很可能是,但現在還不是。規劃中的濱湖會有金融後台服務基地、核心區沿湖CBD、省級政務中心,現在除了省政府搬了過去,其餘的都還處在初期階段,金融後台服務基地建成的只有中行安徽分行、人保華東一期、浦發後台和工行後台(信達後台不清楚有沒有啟用),CBD除了萬達城都沒有建成,萬達城也沒開業。但同時已經有大量的房子已經賣出去了,無非賣給了以下兩類人:未來在濱湖工作的和現在在老城工作的,前一類的房子多半還在空置,後一半就只能每天開車往城裡趕,所以每天早高峰包河大道高架和徽州大道高架都堵的跟年久失修的下水道一樣,BRT1號線也是全天擠得要死。未來地鐵開通,大批工程竣工,上海路、南淝河路和廬州大道打通應該會緩解現在的狀況,對未來還是持看好態度。

主要工作方向:金融

====================================

再說北城,原先規劃中北城新區的重要程度不亞於濱湖新區,合淮(合肥淮南)同城化的重要節點,但北城活脫脫被後期執行者掐死了。

最初規劃的副中心,到現在只剩下一堆賣不掉的樓盤,幾乎沒有任何工作機會,商業極差,沒有合肥市區房產證,一眾因素導致了北城成了合肥市區最垃圾的地方。阜陽北路高架和蒙城北路的暢通情況沒有太多體會,情況應當不太好,阜陽北路高架好像也修的很殘念。未來直到5號線建成,也就是2021年,北城才會有地鐵。最近在北城北部規划了一個中新合作區,由當年的中新集團負責,不知道有沒有戲。

主要工作方向:工程

====================================

再說蜀西

蜀西應當算是起步比較晚的,屬於合肥的高新區,但由於大蜀山的原因與合肥市區交通不便,目前僅有長江西路、望江西路和習友路三條道路連接蜀西和市區,合六(合肥六安)同城化的重要節點。

蜀西的情況與北城相反,創新產業園、科大訊飛、美亞光電、中電十六所、大陸馬牌輪胎科大先研院都在區內,但是幾乎沒有已經有人入住的住宅,道路上行人極少,不到高峰期也沒有幾輛車,最近的小區是回遷房蜀南庭院和永和家園,在售的商業樓盤也屈指可數。人少造就了極佳的生態環境,就是高新區的房價有點小貴,未來也會有不少地鐵線路。

主要工作方向:高新產業

====================================

肥東 肥西

肥東肥西是地級合肥市下轄的縣,隨著合肥城市框架的擴大兩縣縣城及臨近鄉鎮均被收入合肥的建成區內,都有自己相對而言較為完善的產業系統,不加以論述。

====================================

巢湖半島新城

最新的規劃中提出的半島新城,由巢湖半島上的黃麓、烔煬、中廟兩鎮一街和長臨河鎮組成,依託合福客專、規劃中的合巢城際鐵路和合巢(合肥巢湖)同城化建設的衛星城。

如上所述,幾乎全部處在規劃階段,但是其概念相較於合肥其他的新城應當是規劃最好的一個,中廟長臨河注重旅遊產業,烔煬發展養老產業,黃麓依託合巢經開區發展工業,其中因長臨河有合福客專長臨河站為三鎮一街的交通中心。7號線延伸輕軌也將穿城而過。

但規劃畢竟是規劃,具體什麼時候能完成規劃還是未知數,規劃會被執行者糟蹋成什麼樣子也不是我所能了解的,權當增加多樣性吧。

主要工作方向:護理 工程 旅遊相關


如果深圳有衛星城的話,那應該就是東莞了?

然而東莞好像沒啥適合白領的工作啊=_=

都被深圳吸走了


有沒有資本要素聚集,有沒有生產力才是帶活整個區域的關鍵,對於這一點,市場決定一切(政府可以當推手)只不過眾多規劃師(現在所擔任的角色)都只能紙上談兵,即便是看到了這一點,也只能無能為力地沉浸在自以為的美好設想中


1.和衛星 自身 產業結構很大的關係 2. 時間問題

這些所謂的」衛星「 CBD, 比如 上海,大家都知道 金融中心,產業結構就是相對高端一點的,人才嚮往的地方,高新的地方。相反 大公司 也會選擇呆在這樣的地方,畢竟這裡有大把他們需要的人才。相輔相成!

上面舉例 安亭汽車城,經過數年發展形成了所謂的 產城結合,這其實也算是一個衛星城轉型成功的案例。 小結:大公司的搬遷才會有衛星的轉型。

上海目前已經有部分 勞動密集型 公司 工廠在往外搬遷,我知道的EG:DHL ,亞馬遜。。物流行業,這很貼切花橋 主打的 現代物流理念~~所以我認為,時間問題,衛星城會有覺醒的時候,時間問題。

再說說為什麼衛星城轉型失敗的原因, 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的問題。

衛星城目前的這些辦公樓,有幾個是正兒八經的 寫字樓,進去一看全是 TM 是商住兩用的,打擦邊球,你這邊開公司,員工在上班,隔壁 或 小青年在啪啪啪呢,聲聲悅耳~~~又或 隔壁老阿姨在家炒菜,劈哩叭啦~~~在這種嗅覺和聽覺都在無限享受的過程中,什麼樣的牛逼上市大公司會來? 至於商住樓,呵呵~~都是出政績的熱門樓盤,地方政府能不清楚?

小結:衛星城的發展,和 先蓋辦公室還是先有大公司的入住,that is a question!


政府的思路估計是,建立衛星城,帶動周邊發展建設,一部分在衛星城基本滿足工作生活娛樂的需求,緩解主城壓力,充分利用主城資源,和衛星城互動,帶動周邊小城市,級級滲透,形成區域經濟區。

現在很多衛星城實力較弱,應該會越來越強,明明主城已經很難再發展了,比如交通高房價租金等等......現在工作機會少,以後會多,還要看區域政府能力,中央政府要放權。

中國再發展,現在的思路是靠衛星城,小城市和城鎮。不過政府現在變化也挺快的。


可能對於企業家來講 一個企業坐落的位置也代表了它在這個城市的地位。

對於就業者來講 去這些社會地位很高的企業工作 能拿到比一般人較高的薪水 累一點也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畢竟通州也不只是他一個人在奮鬥。


的確是沒多少公司過去,但是紐約也用很多人做火車從澤西到曼哈頓通勤吧,時間上其實差不多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的減稅法案?
一個國家如何在經濟發展後不失去勤奮?
俄羅斯沒落了嗎?
為什麼2015年上半年蘇州GDP總值排名江蘇省第一,但增速卻是倒數?

TAG:經濟 | 城市規劃 | 衛星城 | 通州區 | 崑山花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