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在價先還是價在量先?

我現在的一個理解:

量在價先:成交量是價格形成的基礎

價在量先:價格高,投資者願意買入,帶來成交量上升;價格低,導致人們成交量下降。

我用Wind導出了2013年1月21日到2016年2月1日的行情數據,成交量和上證綜指的相關係數約為0.87. 單位根檢驗發現不存在單位根現象,於是做了階數為2的格蘭傑因果檢驗,結果發現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

VOL does not Granger Cause PRICE 735 3.27645 0.0383

PRICE does not Granger Cause VOL 9.62704 7.E-05

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 兩者互為格蘭傑因果。而且量在價先的顯著性更強。

但是還是想聽聽大家的看法,兩種先後順序各自有哪些邏輯。


量在價先是莊家(內幕),價在量先是泡沫(反泡沫)。


謝朱澤耀邀

說量能,至少在我看來是個比較複雜的事。有幾個需要重點觀察的事項:

第一,場內交投資金的總體水平如何。有沒有增量資金進場,以什麼樣的速率進入,持續性如何?有沒有資金退場,以什麼樣的速率退出,持續性怎樣?在較為穩定的區間內,存量資金的交投活躍度如何?這點可以近似視為換手率的變化。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市場擴容。在交投活躍度穩定的情況下,市場擴容多少,那麼成交量就要相應放大多少。

第二,市場處於什麼狀態,是牛市中,還是震蕩調整,還是熊市中。現在上證2700多點的成交量,和14年2700多點的成交量也是有很大區別的,對吧。另外,在同等交投活躍度的條件下,成交量會隨價格/指數的增長而自然增長,比如價格10塊,漲到20塊時,假設換手率不變,那麼看到20塊錢時的成交量是10塊時的將近一倍的水平時,也不能認為它在放量,對吧。

第三,仍然是市場處於什麼狀態,只是要縮短一下周期,就是短期內,市場是朝什麼方向過渡的,或者說,有沒有選擇方向的苗頭。

其實我們很多時候關注的是行情處在臨界區時的狀態。比如低位震蕩,縮量調整。首先要考慮這個縮量,是以哪個時期的量能水平為參照的,是高位嗎?不能單純這樣比較,就像剛才說的,低位較高位價格打折了一半,在換手率穩定的情況下,成交量自然是高位的一半左右,但不能簡單說是縮量。

那麼前面說,現在2700多點和14年2700多點時比較,雖然現在的成交量是那時的一半左右,但也不能得出什麼結論。因為14年的2700+是在上升趨勢的過程中,交投活躍度是比現在高出很多的。

量能對比,首先要找兩個狀態近似的位置,現在2700+的位置,可以說現階段調整的差不多了,但整個調整結構還沒走完,還差一個大C浪(我上一個回答有圖,這裡就不貼了)。不管怎麼說,都是調整將近尾聲了,那麼我們就不能用現在這個量能水平去和7、8月的水平比。

比較合適的參照是13年的水平,因為那時也是調整將近尾聲。現在指數較13年平均指數漲了30%左右,但量能水平基本持平,而且還是市場經過了兩年的擴容,這樣可以理解為縮量,是以13年為參照的縮量。這裡的縮量就代表交投不活躍,所以後面要修復這種背離狀態,那麼就要選個方向,讓量能恢復到合理水平。

當然我這是泛泛的說,要說細了,得長篇大論,關鍵是我現在也沒全面總結過。越發覺得要補的東西太多了,路漫漫啊……

至於說量價先後問題。題主經簡單統計得出結論,量在價先的顯著性強(這裡我不太清楚顯著性指的是什麼),如果強顯著性是對後市走趨勢還是波段行情的判斷依據,這是能夠理解的。因為如果要發起一輪攻勢,就是趨勢行情,那麼就先要換手,在低位的有限區間內充分換手,交投活躍度增加,自然成交量就上來了。價格沒什麼變化,但量起來了。

如果發起的只是反彈,那麼初期是放不了量的,因為換手不充分,或者說沒人願意換手,大伙兒既不想賣,也不想買,那麼反彈的動力也只限於空頭回補。看不見量,但價格卻被拉上來了,等放量的時候,反彈基本到頂。如果多頭回補後放量,那倒是有可能發動趨勢行情。當然也得看位置和浪型結構,或者說運行節奏……


價為先。

投機交易,本質上就是承擔風險,利用買賣價差獲取利潤。

量可以與K線及其他指標一起,協助判斷之後的價格波動幅度和速度。


我覺得題主的問題可以表述為:

在市場中,大多數投資者是在盯價格入場,還是在盯交易量入場。

我可以回答題主,高位盯價,低位盯量


我覺得是量在價先,

交易量大,價格差會大。

但價格差大,不一定是因為交易量,可能是因為突發新聞等等。

所以,與其預測價格,不如預測交易量


1.你這裡的成交量是成交總額量,自然價格和成交是正相關的了,而且相關性非常大。如果只看單只股票的成交股數,跟價格也是正相關的,只不過相關係數應該就沒這麼高了。

2.對於指數來講,一般都是量在價先。說的是最大的成交量會在股票價格頂點之前出現。比如07年的大牛市,最大的成交量是07-10-12的2100億,而指數見頂07-10-16的6124點。同樣,去年的大牛市成交量是在6-12出現,而後6-15指數見頂。但是對於單只股票來講,很多時候也是量在價前,但也有不少的時候是量價在同一天見頂,不過沒有做過統計。


預期在先。然後量價就像雙星互轉互斥的動態平衡,預期就是這個系統產生的原力。

比如一個產品進入市場前,必有對利潤的預期,初期定價顯式定的是價,隱形其實也有量的考慮。

在投資的每個時刻,也是這個過程,先有預期,然後量價會反映出這個預期。

經濟畢竟是人的行為,它形成在人的頭腦里。


跳出來看下。

你怎麼去定義價格的高低?

多少算高?

怎麼定義成交量的高低?


量價二者,有聯動性,無因果性。


雞生蛋,蛋生雞的故事,計量研究不一定能明確界別的,哪怕顯著性相關性都很強你也會陷入統計的陷阱里去。很多人價量紙面上分析的頭頭是道,實盤中還是要靠多年經驗和直覺去再加工的。還是那句話,任何人都不能輕易的依靠幾個工具或研究就能解決股市的因果問題,尤其是裡面參雜了那麼多變數以及人性因素!


人類交易心理模式只跟價格變動和時間有關。


沒價你怎麼買?不買哪來的量?完畢。


簡單提示,量是誰造出來的?通常行情下散戶能做出一致性的買入或者賣出舉動嗎?答案是不能,所以量是大機構製造出來的。

在A股市場,大機構對散戶擁有巨大的信息不對稱優勢,他們能比散戶更準確更早地判斷一隻股票的價值是否合理,嚴重高估或者嚴重低估的時候就是機構大舉派發或者買入的時候,等到股票價格逐漸回復到正常估值區間的時候,其實機構早就已經在其中吃肥肉了(或者早就已經派發給散戶了),所以量在價先是合理的,但是不是說量必然引起價。我知道兩種情況是可以排除在外的,一種是低位股機構對倒,這只是機構製造成交量的假象,不能預示量的變化;另一種是高位巨陰或者巨陽,這個必須結合DDX看到底是散戶接盤還是機構接盤


市場領域不像物理學,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定理。

說量在價先的

怎麼看待無量漲停無無量跌停

說價在量先得

量能確實又可以反應大資金的決心與力度


量是價的基礎,價是量的動力!


賣在買先,價在量先。價錢合適了才會有成交量。

另外,別信計量,那個嚴格意義上講是扯淡。


感覺價和量的前後關係是跟股票在市場中的大勢或主力意圖有關,其它沒有因素能決定價量的前後位置,洗盤拉升出貨調整量和價都由主力決定,各階段趨勢決定了價與量,或者是量與價


不同的位置含義不同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20160122的股市表現?
證券投資類應該看什麼書?
股市大量蒸發 是不是國家故意的搶劫行為?
2015年8月20日的股市怎麼看,今年趨勢會一直向下嗎?
美國證券市場中的一二三四級市場分別是指什麼?

TAG:股票 | 炒股 | 金融 | 證券投資 | 技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