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怎麼看待這一期《傳承者》里陳道明發飆的?

12月27日的《傳承者》節目,這一期,幾十個來自山西稷山的農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我覺得蠻好看,但是撕逼的來了,現場的青年評委一個比一個能批判,感覺恨不得喝傳統文化的血,吃傳統文化的肉。我不太明白,這些人就這麼恨傳統文化???然後居然還扯到了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上來了...


沒忍住,說一下吧。

首先,先定個調,我個人認為,青年評委說話假大空,裝深沉,夸夸其談,有沒有知識我不知道,至少發言的幾個文化也不咋樣。

1,這本來就是群體表演,人就沒想突出個人,你在這扯個人不突出,還有孤獨感?我軍訓的時候都沒覺得孤獨,你在這孤獨個什麼勁?

2,誰不知道成就集體的時候小我沒了?光中國的小我沒了?這個表演里連大我都沒有,小我再沒了,你看啥?

3,他們學著以後沒用?恩,確實沒用。我現在學通信,我也覺得高中學生物和化學沒用,你把學費書本費精神損失費補課費資料費還我吧,文科的歷史政治我就算提升人文知識不問你要了可好?

4,缺乏創新。OK,沒說錯,伊布的奶奶坐上來也知道說一句缺乏創新。

他們好像主要就這四點吧?

然後我說說明叔的話,也先拋觀點:句句在理,邏輯順暢,三觀很正。

1,要出名,先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磨礪,厚積薄發,套用我媽常給我說的但我沒咋貫徹的話:拾到籃籃都是菜。不要那一天書到用時方恨少,自己都不知道。

2,有人出名就有人沉淪,平常心對待。

3,自己不懂的事少說多聽多問,別一臉不服氣,搞的懂的比誰都多,或「老子不懂這,但是懂也你不懂的,你也別囂張」,丟不起這人。自己嫌破不揀菜,別人吃了還嫉妒?

最後,我常說自己愛歷史好看書喜歡傳統文化,結果是一手破字,不會圍棋,不會彈琴,不會太極,家住陝西,連社火具體時間都不知道,聽了譚維維才知道華陰老腔和秦腔不一樣。說實話,我確實愛傳統文化,自己卻靜不下心去學,也不會長時間看聽,就是今天一聽驚為天人,後天又不知所謂了。我想應該很多年輕人都和我一樣,三分鐘熱度,或者壓根不愛。但是你不愛不代表他不好,你不懂就少批評,他不洋氣但也不土,他古老不代表真的需要創新,也不一定要雜糅現代因素,比如秦腔,創作好劇本,不要一天劇本沒有,唱法卻硬要結合流行,不中不洋不新不舊不倫不類才最可怕,比如那個陝北的阿寶。不要把劇民粹改的像一些城中村的農民,既沒學到城市裡的禮儀,又失農村裡的純樸,只剩下市裡的狡黠,村裡愚昧。

這件事我就明白一個道理,不會就要多讀書,裝逼遲早被雷劈。

對於這個節目,我覺的也很好,有年輕評委也沒錯,我相信也有不少人想的和他們一樣,說出來,讓他們替你打臉也讓自己買個明白。


我說點其他的:其實你們看到的所有的電視節目,都是事先設計過的哦,沒有一個節目是純臨場的,只是有的臨場多、有的臨場少。所有的節目都有台本、甚至有綵排,不然容易控制不住。當然我不是說這些節目都是假的,而是其中許多的節目效果,是刻意製造出來的。

我和我的朋友曾經幫北方某電視台的一檔討論節目寫過嘉賓稿,當看到那些嘉賓在電視上說出我們講的段子的時候,那種感覺其實...挺奇怪的。而我另一個朋友,直接給電視上的真情類節目寫過稿子,就是那種大媽們最愛看的夫妻矛盾、婆媳衝突的那種節目,不然那些群演口才哪裡這麼好。

我們南京這邊的許多節目,電視台會安排好前四個嘉賓分為兩個陣營各執一邊,最後最貴的那個嘉賓一錘定音。我的一個朋友參加一檔一對一節目就遇到過一件神奇的事情:當時電視台和他說好前四個嘉賓他會拿兩票,爭取到最後一個嘉賓就能贏。結果真的到了節目的時候,有一個原本定好投我朋友的嘉賓發現他的對手是自己母校的,就跳票了,結果雖然最後那個嘉賓還是投了我朋友,我朋友還是2:3輸了,後來電視台的節目組和他道歉了好多次。

一般我們是沒法通過剪輯後的節目,來判斷現場發生了什麼的,有時候可能一個嘉賓講了十來分鐘,最後電視上只截取了十幾秒,原本的意思全都被破壞掉了。

這一期的《傳承者》,看的時候我就覺得不對,主要是我喜歡的陳銘學長原本是非常和氣的人,但這次討論卻非常激烈,而且道明大叔說完後,所有的青年團嘉賓立刻整齊劃一演技很浮誇喊冤。根據我的判斷,讓嘉賓起衝突是電視台安排好的效果。


陳道明發言之前,有幾個人的說法讓人很不爽:

先是一個姑娘發言,大意是我從來沒見過這種方式,是一個挺好的創新,但是2008年以來都是這個樣子,沒法再創新了。我就納悶了,你沒見過的就是創新啊?這邏輯也忒奇葩了。

然後是一位男青年說,這些技藝對這些孩子來說未必能給他們一口飯吃。我特別想問他,所有上《傳承者》的非遺傳承人,他們是為了一口飯去學習的嗎?都是為生存的話,沒人會選擇苦行僧一般傳承非遺。很多節目帶給了我們賞心悅目的享受,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並非僅僅是你看見的幾十個孩子一起打鼓這麼簡單的事。文化的多樣性難道不值得讓我們驕傲嗎?當節目中的某一項技藝再也後繼無人,你不會感到遺憾嗎?

然後是為孩子們感到孤獨提到「個人英雄」的李程遠,為什麼一定要有一個英雄出現呢?

這些人在台上你來我往的辯論,絲毫沒有顧及剛表演完的孩子們的心,也不知設置這個「青年說」環節的意義何在。


【關於傳承者節目的一點看法】什麼是傳承,這樣一檔節目,既然選擇這樣一種積澱著厚重歷史,積澱著一代代人文化和汗水的精髓文化傳承作為題材。就也應該在吸引觀眾的前提下對藝術尊重。不可否認新事物不斷的取代著舊事物的發展,英雄主義成名趁早的觀念在年輕人心中不斷被推崇。但中國這樣一個將五千年文明刻入骨髓的文明古國,我們不能忘本,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深刻也最瑰麗的寶藏。面對著文化的流逝傳承不僅僅是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對歷史記憶的喚醒,這樣的呼喚是無論世界如何發展都始終主流始終必要的。現在一群年輕人站在另幾個年輕人面前,用甘於平凡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所帶來的文化傳承換來了所謂英雄,成名主義的當頭一棒。陳道明老師今日之言,一語中的直指人心。無論是當代的青年人還是其他受眾,我們永遠不需要這樣嘩眾取寵的言論來讓我們看到傳承的厚重下一些人的淺薄,也希望北京電視台能用心考慮這檔節目的初衷,傳承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淺薄的事。


1.青年團隊部分人缺常識,且特別嘩眾取寵

批判自己不了解的東西不叫創新叫武斷;

隨意否定別人的努力這叫苛責;

臆測別人的精神狀態如何孤獨這叫無知;

開口閉口傳統文化沒錢途這是作死;

犧牲小我幾千年這壓根兒就是沒讀過史書,這人學歷不是造假的吧?

最後總結,以上青年代表如果不是真的沒常識,那就是靠出位言論博鏡頭求關注,這是噁心人。

真不知道節目組哪兒找來這些個奇葩,最後老陳一發脾氣,都立馬跪了,一口一句皇上冤枉,就算是節目效果吧,這奴性,沒治,國內青年要是都這樣,歇菜,我國藥丸。不辨對錯一味苛責,事後也不管對錯跪了再說,要都是節目效果按劇本來的,我只能說這節目做的真好,太他媽諷刺現實發人深省了。

2.老陳的雞湯可謂是濁世之中一股清新之風,眾人皆醉我獨醒。

以上青年代表的言論實際上代表了社會風氣的大方向,功利至上,實用第一,金錢萬歲,這樣浮躁膚淺短視的價值觀已經滲透進入每個年輕人的骨髓。應該是最具有反叛精神和研究心理,最在意對錯的年輕人,面對國家傳統文化非遺的表現還不如老陳這個退休幹部,真是貴國藥丸。希望老陳的這段雞湯能讓每個人有所思考。

3.非遺的挽救勢在必行,莫到人人不知,人人白痴的地步才後悔莫及。

青年代表和老陳以及其他嘉賓的態度,很能反應出目前國內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為人知的狀態,一旦一個重要的非遺走到了不為人知的地步,這個非遺所代表的文化也必然已經消弭殆盡,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但願這個節目越辦越好,能夠拯救中國傳統文化於水深火熱之中,尤其是漢文化。少數民族由於政策保護相對有更好的生存空間,而漢民族文化由於民族性相對弱,分布太過廣闊,很多地區性的傳統文化由於經濟衝擊,無人繼承,消失在時間之砂中,無聲無息。這是我們的悲哀。


前面都滿高冷,我來接地氣一下。首先,標題黨博出位,陳道明遠不算髮飆。

其次,對於創新傳承什麼的不好評價,純粹說那個「領上舞台,走到世界,然後呢?!」那個人,都走向世界了,他估計還想走出太陽系,這胸懷和遠見。

再次,那個「個人英雄」,估計是美國隊長蜘蛛俠看多了。

還有「犧牲小我,幾千年」那人(我臉盲,不知道跟上面那個是不是一個人),國家花了這麼多年教育他也沒讓他丟掉無知當個性的小我,也沒讓他學會尊重別人的大我,就隨他去吧。

最後,面對這一幫一會兒精英,一會兒綜藝臉的精分們,估計他們都是「孤獨」的。

面對一件事,當然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啦,但是不管贊同或是不贊同,尊重是最基本的,尤其是涉及努力和付出的時候。


看了視頻,覺得陳道明所謂的發飆完全是沒有必要,也沒有理解青年評論團在說法。

首先,《傳承者》這檔節目的目的就是為了能讓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展示的舞台,通過舞台被更多人熟悉和認識,從而進一步挖掘其商業價值,讓老傳統的從業者有能夠獲得「價值」的機會,而不是一味的保留自己的傳統,悶聲繁衍,最終因為缺乏商業價值,年輕人不願意延續,老人無法傳授而失傳。

其實青年評論團的觀點無非是想讓鼓文化發揮更大的商業價值,無論是希望能與時俱進的創新也好,還是能包裝出個「個人英雄」也好,都是其他傳統藝術走向商業化的標誌。二人轉走上大舞台,摒棄了低俗的內容,同時塑造了一堆全國人民家喻戶曉的個人英雄明星。相聲乏善可陳但在郭德綱之後湧現出了許多高水平的青年藝術團體,小香玉《說唱臉譜》並沒有得到常香玉的肯定,把京劇和流行音樂結合,朗朗上口,連小孩子都能唱的出來,分得出紅臉、白臉、黑臉都是什麼樣的角色,並且憑藉個人知名度屢上各類晚會、演出擴大傳唱度。其實這都是對傳統藝術的創新和利用「個人英雄」主義去推廣一項傳統文化。

反觀陳道明的觀點,7年演龍套其實並不能說明有多成功,我相信還有更多演員演了不止7年的龍套,依然在龍套角色中默默無聞。陳道明是幸運的,99分的努力加上了1分的好運得到了滿分的成功,但是沒有這1分的運氣存在,99分的努力都不會有人看到。同樣,如果表演鼓的孩子們,因為這項傳統藝術沒有開發出商業價值,依然默默在各地表演無人知曉,很難設想有多少孩子的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繼續傳承這項藝術,微薄的收入、微薄的影響力、微薄的成就感,到時候孩子們一個一個離開團隊,轉行去做其他事業,素質條件好的唱歌跳舞,條件不好的上學升學,最終這項藝術還是會慢慢被人們淡忘。陳道明讓老藝術家堅持的,反而是一條自取滅亡的道路。

因此我想說,傳統藝術的確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但並不是瑰寶都會得到現代人的認可,如果瑰寶的價值可以不通過市場的手段就讓大家認可,那麼我們現在也不用評選各種文化遺產去加以保護了。譚維維一首歌就讓老腔火遍全國,不也是創新+個人英雄的結果么?

--------------華麗的分割線-------------

覺得自己回答評論也有一些值得跟大家探討的地方,於是摘錄一些。

@皮卡超人 評論:大眾更喜歡低俗一些的東西,是不是就不追求藝術了?

答:舉個例子,崔永元在剛離開央視的時候,不是去調查轉基因去了,而是拍了一部紀錄片叫《口述歷史》,其中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在當時也是讓很多老百姓看了之後意識到了文化物質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也掀起了各地政府保護非遺的浪潮。試想,如果崔永元只是一個普通的文物工作者,他需要做多少工作才能達到這樣的宣傳效果?我猜就算干8輩子也達不到。大眾不是喜歡低俗的東西,而是你沒有讓他對高雅的東西感興趣。你光在他面前表演這表演那,刻板的講道理說這個多厲害多厲害,效果等於0。反而是你讓一個老百姓喜歡的公眾人物,用公眾人物自己的角度去詮釋一個藝術,老百姓反而會愛看。那麼,這個公眾人物何來?就是需要真正對這項藝術感興趣,同時又走出來成為了公眾人物的人才能做到。想想劉德華拜師學川劇變臉讓那段時間幾乎所有的電視都有變臉的節目,這是川劇人單憑自己的力量怎麼才能達到的宣傳效果?

@塞申斯 評論:對呀,那些小姑娘的鏡頭委委屈屈,想哭又不敢哭,那個老師臉色鐵青的尷尬,被誰這麼無情的完全否定誰受得了,尤其是孩子們

答:我覺得小姑娘確實委屈,不過既然走上了舞台,展示在了公眾面前,就要承擔起來自公眾的任何輿論。小姑娘當然上台之前不會想這些,所以他們的監護人,也就是老師必須意識到。走上舞台有褒有貶,該不該讓小姑娘們承受這一切。所以我覺得,小姑娘確實沒意識到會遭到質疑,委屈了,很難受。老師確實應該尷尬,因為是他自己考慮不周,在舞台上盡到監護人的義務,甚至登台接受公眾評判這一點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選擇央視的節目更穩妥,為什麼沒去。青年團的嘉賓說了自己想說的,語言也欠周全。


其實真的沒覺得他發飆……感覺就是比平時說話嚴肅了一點再加上他自帶的強大氣場,幾句話就把評論的局勢改變了……


剛看了,感覺青年團里陳秋實是比較欣賞的一位,而其他人發言一上來並沒有關注節目的主題。這是傳承者,創新的基礎難道是必須要花樣多,博眼球嗎?拿筷子怎麼幾千年來沒有什麼變化呢?對傳統文化還是比較感興趣的,我們是中國人,有自己的文化淵源。


因為這個題目所以去看這段節目,不知道青年團和導師的關係,但跟陳道明言而有物相比,那幾個青年團的意見真的讓人目瞪口呆。

陳道明說的很好。

只是,沒有金錢利益的傳承是走不了多久的。


我不懂 所以我不說 但我會鼓掌


這讓我想到「歡樂喜劇人」中高曉攀的小品表演,一個人做三個老人的徒弟,學京劇學快板學崑曲,最後累的吐血直接跟三位老人翻臉,最後三位老人感嘆自己練就一身的本事後繼無人。這個小品把場上場下的所有觀眾全都看哭了,喬杉都忍不住感嘆「這是大情懷!」可是情懷之後,更多的是現在時代和年輕人的窘迫的現狀。

中國文化的特點,就是一個「難」!周杰倫的「雙截棍」很多人都會唱,還能去KTV秀一下,可是現在有人會唱京劇嗎?流行歌曲只要歌詞記住了,就可以永遠的流傳下去成為經典之作,可是京劇呢?沒有人敢去撼動京劇的「國粹」地位,可是除了感嘆一下表達自己對『國粹「的敬仰之外,大部分人都是敬而遠之,因為京劇不是誰都能唱的,每一個詞每一個動作都是要一模一式的煉出來的。一個明星靠一首歌就能紅。一個大師,要靠一輩子才能有可能得到認可。

中國文化因為難而綻放光彩,令人震撼!也因為難所以傳承不下來!任何一代人對於自己民族的文化都擁有狂熱的民族自豪感,這種情懷不會因為時代而褪色,不論你是70後,80後,還是90後。可是今天的時代,這個市場經濟為主導的世界,誰敢去承擔如此承重的文化重擔?傳統文化的歷史沉澱和精益求精,文藝工作者們恨不得把所有的青春都奉獻出來,受過的苦流過的淚,到最後買不起一套房,當身邊的人因為找到了好工作或得到了更好的機會,能夠給自己和家人提供優越的生活保障,而自己付出了全部的青春最後得不到相對等的回報,試問誰願意去承擔這樣的後果?所有的情懷,都敵不過現實。

最後我想說,希望中國能夠趕快強盛,因為只有人民擁有豐富的物質條件,百姓能夠真正的安居樂業,文藝工作者們才可以真正沒有後顧之憂的走下去,中國的文化才能有可能走向輝煌!


等待奇蹟

從小練武,至今十年,雖然自己練得挺挫的。總被基友戲稱法輪功,每逢周末就集訓(hui),有了一大幫同(fa)門(lun)師(gong)兄(gong)弟(you)。

「這不正是我們中華幾千年來寶貴的傳統文化嗎?」

「是的。」

「它需要默默無聞不求回報的信仰嗎?」

「需要。」

「絕不能打擊你們的熱情,我們要讚美這樣的付出和傳承!」

「好感動啊。那……然後呢?」

—————————————陳年舊事分界線—————————————

有的人,在喧囂熱鬧的商業社會裡,到處都是燈紅酒綠的花花生活,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把最寶貴美好的年華光陰花費在傳統文化上,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傳承者值得讚美嗎?值得。

但他們,一群如此值得被讚美的傳承者,並不能成為文化真正的基石。

真正的基石只有一個——利益。

在古代,任何一門手藝都是一筆財富,沒有熱兵器時一身好武藝是什麼樣的存在?沒有機器批量生產時經驗老道的鐵匠木匠是什麼樣的存在?沒有娛樂活動時皮影舞是什麼樣的存在?當這些文化能給人帶來利益的時候,傳承根本不是問題。

但面對海嘯般兇猛的商業社會,任何傳統文化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因為曾經傳統文化所能帶來的利益日漸淡薄,傳承所依靠的僅僅是那一腔縹緲的熱血和可憐的堅持。今天看完視頻,看見有這麼一群還在堅持的傳承者,固然讓人感動,但感動過後,擦乾那幾分鐘的熱淚,她們面對的依舊是生活條件不佳,道路越走越窄的窘境。

這群不顧自己利益,具有獻身精神的人能夠存在,簡直是奇蹟。每天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你會感嘆是奇蹟嗎?不會。因為這太常見了,這幫逼就是這麼難得一見,才能稱之為奇蹟。所以傳統文化能不能繼續保留下去,就取決於下一個十年,會不會再遇到這樣的奇蹟?

陳道明回憶起七年的龍套生涯,當然感慨萬千,畢竟現在是陳道明。那些同樣跑龍套卻終其一生庸庸碌碌的人怎麼辦?前路如此坎坷崎嶇昏暗無光,僥倖走過去之後,慫恿大家試試看?今天的熱淚和掌聲,可以給她們的安慰和肯定,卻也可以讓她們也繼續不撞南牆不回頭,在感動中一條直道走到黑。

擺脫奇蹟,拋開感動,才有可能找到新出路。


支持陳道明


節目是經過剪輯的,完整的對話我們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樣。我只想說北京台最近可真是夠了,各種炒作各種沒底線


首先發飆這個詞並不準確 就只是提出異議反對之前其他人的觀點(什麼事情到媒體嘴裡就沒好話)

我是覺得不用很激烈地指責青年團的人 首先他們說的未必是真實自發的本人觀點 也就是可能跟著節目的腳本 而且他們提到的觀點有些可能確實是很多同齡人或者年輕人所共有的 因為真的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懂鼓文化 沒看過社火 不了解自然就不會有正確的觀點 只能對自己僅有的認識和相關聯的其它的事情的認識往上靠

道明叔幾位嘉賓代表老一輩 他們接觸過這些 知道這些 必然能有一個正確的觀點 也需要他們通過對青年團觀點的反駁而提出正確的觀點 也需要這樣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改正自己的錯誤觀點

就是需要出現這樣的矛盾 才能暴露出問題 讓更多的人關注這個問題 對於文化 年輕人沒有足夠的認識了解 這些就會一點點被淡忘直到消失 和某些綜藝節目為博收視率炒作本質是不同的


推薦閱讀:

中國方言歌曲的現狀大概是怎樣的?
為什麼西雙版納的文化傳承沒有清邁做的好?
如何看待索契冬奧會閉幕式上韓國表演的中國元素?
如今中國各種古老傳承逐漸失傳比如(鑄造弓箭,鑄劍,古籍上的兵法,槍法,等)你們有什麼看法?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內涵和核心是什麼?有那些是大體完整的傳承下來的?

TAG:傳統文化 | 綜藝 | 傳承 | 文化傳承 | 工藝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