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大多宜動觀,強調身體性的進入,而日本園林更多的適合靜觀,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差別?

比如日本現在的枯山水,我就坐在屋裡或者門前靜靜的看著就好,而中國園林更多的要求我們走進去體驗...


謝邀,以前答過類似的~整理的文章這裡貼出來吧

腿麻建築學--關於中日建築差異的身體性視角 - 知乎專欄

本文希望探討的是中日在建築、庭園與儀式上的差異根源。

當我們談論古建築並跟風推崇唐宋心儀日本而貶低明清時,看看自己的腿,然後感謝一下明清那些逐漸把房子蓋成被大家貶低的樣子的人們吧~

一.身體:椅子與席子

讀古文古詩觀古畫或者從歷史課本中我們大概可以知道,古代人們最早是席地而坐的。並且坐姿也不似現在這樣輕鬆,名為坐,實為跪,上身重量落在腳踵之上,形式上也表現出極大的敬意。受原始社會技術水平的限制,房屋都比較低矮簡陋,室內空間狹小昏暗。為避免潮濕與寒冷,人們將茅草、樹葉、樹皮或獸皮之類鋪在地上,最早的坐席由此產生。至春秋戰國,坐具的風格發生了一些改變——儘管坐具依然以席為主,然而還出現了一種稱為床的坐具。與如今我們常說的床不同,這些床不僅用於睡眠,聚餐會友、辦公議事均在床上舉行。到漢代、床的使用更加廣泛。東漢末年,北方游牧民族坐具開始傳入中原,中國最早的高足坐具胡床由此而來。至胡床逐漸演變為被稱為「椅子」的東西,已經是唐代的事情了。而後,垂腳式的坐具助教伴隨佛教與波斯地區的遣唐使交流增多而流行起來,但是依然尚未取代坐榻這種低矮坐具的正統地位。真正將高足坐具推廣並扶上正位的是元,由於統治階級本身是游牧民族,對生活習慣的推廣與改變是十分順理成章的事情。而至明清,坐榻與席的地位則徹底退後了。

而在島國日本,坐具則有另一番發展。由於本就處於潮濕氣候,屬於東亞半月弧氣候文化圈,自然從一開始就為隔絕地面的濕氣而選擇了高床式建築,即將整個房子架在地面上空。並大力發展了席子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榻榻米。而在日本建築中所稱的「床」,則成為房間內部用於擺設貴重物品的一處專用位置,更類似於櫥,而並非用於人的坐或卧。

二.建築:出檐與防腐

比照唐宋同時期的日本建築,其外形的比例大致是相似的。但再向後,則中國出檐不斷減少,日本出檐維持不變或稍微增加。

群體的身體習慣如何影響到建築的形式或風格?

很容易理解的一件事情是,高足坐具的推廣導致的不僅是身體的姿態的變化,更顯著的變化是——視平線的抬高。有從室內望向窗外的需求,所以隨之變化的是窗的高度,於是,窗下牆也就順理成章成為了普遍應用的建築要素。而在明代之後,由於磚燒制技術的大幅度提高,窗下牆在圍護室內空間的同時,也完全可以成為防止柱腳受雨的一項工藝,這個時候,超大的出檐變得並非那麼必要,檐口位置只要保障窗下牆以上柱身不受雨淋便完全夠用了。而在大殿等儀式性強等級較高的建築中,即使無相關活動,沒有窗下牆,由於其對彩畫及地仗的工藝精度要求較高,也避免了柱腳易腐爛的問題。

而在日本,由於視平線一直處於跪坐高度,所以窗下牆這一元素,一方面不會太大起太多作用。另一方面,由於其本身便為高床式建築,建築平面是被木樑架在地平面之上,地面木結構荷載承受能力決定了建築中也難以用磚做窗下牆。所以,日本的檐口位置需要保證其木結構根部不受雨淋,故而屋頂的出檐需求始終巨大。又因需解決室內外活動的需求,建築中木製的緣側以及廣緣(即後來所說的灰空間)的大量使用,使得出檐不得不進一步增加,或許當今日本建築師喜歡挑戰結構極限的傳統也由此而來。

三.庭園:動觀與靜觀

身體上的席地起居對傢具要求並不高,看日本建築庭院的平面圖,用於收納的納戶為了庭院的坐也一般位於風景一側的反向,並且由於庭院建築向書院造發展以後,建築中的木結構越發纖細,尺度上可以與傢具很好地互相轉換,所以看起來空間是更純粹。更為重要的是針對身體引發的庭園景觀的篩選過程。

在日本,建築中為舒適起居,木地板之上又會設榻榻米,以便隔冷隔潮,但榻榻米很脆弱,所以進入室內的一個必然行為是脫鞋,這作為一種行為文化至今仍在日本得以保留。但脫鞋之後,身體的活動範圍則被大大減小,儘管有廣緣作為補充,但依然無法超出木地板的界限。在這個基礎上,人們對庭園的欣賞則會逐漸傾向於在某一特殊視點靜觀,加上視線的位置因素,與現在所謂盆景相似的適用於靜觀的微縮靜觀枯山水得以蓬勃發展。但在中國,由於畫論中行望居游的判斷標準的存在,加之活動傢具對地面要求不高,室內也依然為磚石地面從而人們可以始終穿鞋的緣由,人們對於庭園的欣賞則徹底變為動態,可望可居,更重要的為可行可游。這也是如今用圖學研究園林十分困難的一大原因——圖學假定視點固定,但園林希望身體逍遙。

四.結論

建築風格的演變包含多種因素,政治上的,文化上的,然而更值得注意的其實是生活的變化。堅固、適用、美觀之中,適用常常僅僅被當做一個抽象的功能泡泡圖或者面積任務書而被人遺忘。

我承認建築結構的美感表現上明清比唐宋弱了,但是,在大家今後噴明清建築的時候,看看自己不會再坐麻的腿吧~


院子與園子的區別?


題主有時間的話翻翻看劉庭風老師的《中日古典園林比較》,書中對中日古典園林進行了全方位的比較,非常全面。

日本園林是天型園林,強調靜觀和神遊,中國園林是人型園林,強調動觀和人的切實感受。這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有時間再細答……


題主指的應該都是古典園林吧。

中國園林和日本園林都屬於東方園林體系。在造園思想上都主張自然,無為,淡泊。但是,中國古典園林追求"天人合一"而日本園林追求的是"人佛合一"。中國古典園林常常把藝術作為媒介,無論站在園林中的哪一個視點望去,都是滿足藝術性構圖的(除了這方面當然還有題名點景等)。不僅有靜觀還有動觀,移步換景。曲徑通幽還是豁然開朗,都會給遊人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感覺。所以中國古典園林是漸進式的。就好像詩詞中的起承轉合,有節奏有韻律。中國人喜歡這種觀賞模式,站在一個點四周景色都不同。沿路往前走,景色有變換。

日本古典園林追求"人佛合一"所以通常把宗教作為媒介傳遞造園思想。最典型的就是枯山水了:不築一山卻能體現高山峻岭,不用滴水卻能表現恣意汪洋。要的是清幽恬靜。蹲踞以洗心,守關以坐忘。

雖然都是遠離塵世,超凡脫俗。但中國古典園林傳達的常常是悠然,喜慶。而日本古典園林常體現孤寂,寂寥。我想這個方面來說,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古典園林動觀為主,而日本古典園林靜觀為主了吧。

不過園林是受政治,經濟,文化,自然等多方面影響的。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原因。以後知道了再來補充。

謝謝^^


生活方式不一樣,園林要提供的活動類型和空間性質不同


枯山水只是日本園林的一種,是佛教禪宗寺院中的景觀,禪宗本身就是靜坐領悟禪理,瞎動不符合禪宗的修行方式。

其他的日本園林還是要走動欣賞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軍的三八式步槍子彈穿透力強?
如何評價二宮和也的作詞作曲水平?
日本人為何評價丁汝昌為名將,評價很高?
為什麼日本摩托車大廠這麼多,但是很少日本人騎摩托?
如何看待2017世錦賽 許昕4:1 張本智和 ?

TAG:日本 | 建築 | 建築設計 | 園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