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台灣地區,許多商業電視台播齣節目內容品質不佳但沒有被市場淘汰?
最近台灣地區「電視金鐘獎」評審主席對台灣綜藝評價不高,吳宗憲多次對此回應,並公開提到台灣電視現狀及問題(臉書發文、金鐘獎典禮、《正晶限時批》),其中有涉及台灣島內電視台數量眾多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地區的電視台,大部分都是「商業電視台」。
在1993年台灣當局通過」《有線電視法》」,使得一直處於灰色地帶的「有線台」合法化。之後出現了大量有線商業電視台,目前台灣的電視台有158個,但節目質量在解嚴之後逐漸下降。吳宗憲在「電視金鐘獎」典禮上他說「總不能開放了一百五十八個大學之後,才叫老百姓趕快生小孩吧」但整個市場似乎沒有「優勝劣汰」,原因難道是「劣幣逐良」?附:1.吳宗憲臉書發文
吳宗憲炮轟金鐘獎評委:不要侮辱台灣綜藝圈2.吳宗憲在金鐘獎典禮上發言【馮導】電視金鐘獎50年吳宗憲發言, 媒體亂象. 誤了一個世代—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3.20151002 正晶限時批正晶限時批 20151002 吳宗憲與馮光遠同台開戰!台灣綜藝窮到只剩啥?
謝邀。我覺得從台灣社會現狀分析什麼的我也不太會,就從綜藝節目觀眾的角度說吧。綜藝本身是一種定位於娛樂的電視節目形式,它的最終目的是讓觀眾得到快樂。快樂的標準本身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就像一個笑話說十遍,你基本都不可能再笑了。那麼類比到綜藝節目上,綜藝節目的一個特點就是梗,各種各樣的綜藝梗揉進一個個故事、情景、比賽里,然後在這個過程中逗人發笑。
在一個特定的時期之內,人們所能創造的梗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綜藝節目的「內容」在一個時期之內也是有限的。
那麼如果綜藝節目用梗越來越老,大家覺得不好看了,那自然就會出現一些綜藝節目做著做著沒人看就自己做死了。剩下來的節目不想死就要改形式,加重料。在綜藝梗的內容大體上不會變化太多的前提下,形式的修改也是有上限的,那麼顯而易見最後的一條路就是繼續加料加料加料。。。【比如日本綜藝中,有一部分是特別沒有下限的】到最後就成了堆料大戰,節目依然能引人發笑但是內容確實越來越有中空的傾向。======================台灣綜藝學韓國,韓國綜藝學日本。我其實並不認為台灣的節目不好看,恰恰相反我覺得台灣綜藝做到了他目前所能做到的最好。因為台灣本身的藝人培養體系,其實是不如日本韓國那麼健全的。台灣現在有很多素人出道,這一部分人很多其實只是術業有專攻,一旦上節目,反而有說不出話的危險。這和韓國連gag man都有選拔機制的整個體系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現在韓國綜藝能拿得上檯面的主持人和藝能人都已經是那個年紀了,指望台灣這個後來者一下子拿出像樣的人來撐場面本身也很不現實。======================
其實梗的內容和社會體制的關係還是很大的。所以有些在日本能說的東西到了韓國就說不了,有些在韓國能說的東西到了台灣也不好說了,有些台灣能說的東西到了.......所以其實到最後還是社會的問題?這個,我不是業內人士,邀我真是受寵若驚。我想是這樣的,美劇有市場,日劇韓劇有市場,灣灣節目也肯定有市場。因為,作為一個廠家,擁有豐富的產品線,才是制勝法寶。對於電視節目也如此,高中低檔都得來點兒。
謝邀~
前面答主很多都說了對於電視綜藝節目的質量是見仁見智,並沒有特別統一的評判標準。所以市場標準也不是那麼好把握的。
我以個人的理解補充一點:電視綜藝節目,包括幾乎所有的文藝作品,市場營銷的手段和效果往往不同於普通的商品。很多綜藝節目是通過以炒作為主的市場營銷手段推出來的,其在市場上受歡迎也未必就意味著其內容製作水平一定高。觀眾很多是看個熱鬧、看個時尚,所以會選炒作得厲害的、大家都在討論的。例如芒果台的《超級女聲》剛剛開始火的時候,我也看了兩眼;我當時就覺得其內容製作水平——無論是從藝術角度還是娛樂角度,都略遜於番茄台的《我型我秀》。然而從我周圍的人的反映來看,當時看《超女》的人明顯要多很多。我竊以為這裡面有芒果台宣傳炒作更到位的因素。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你要覺得《超女》更好看,我沒意見。
其實本人好幾年沒看台灣綜藝節目了——以前也不是很喜歡看,所以一直也沒看過很多。以上答案內容純屬就通常情況的個人猜測,提供一個思路而已。若有不當之處還望海涵!謝邀 在有限的預算里拼收視率無所不用其極 台灣娛樂圈的寒冬要到了
美國的伊朗難民甚至自己購買了電視台自己做伊朗節目。甚至完全不確定伊朗人能看到,是生意補貼的,伊朗能看到這個電視台的信息傳開後,伊朗電視出現脫銷
被邀請答這一題還真是慚愧,因為台灣的節目我看的不多。不過,把「台灣」改成「大陸」,也是一樣的,哪怕是改成「世界」,還是一樣的。很多電視節目在題主看來品質不佳,但仍然有受眾群體啊。有人喜歡歌劇,有人喜歡二人轉;有人喜歡紀錄片,有人喜歡網路電影。每個人的口味都不同,但市場越成熟,就越是能滿足更多種口味,只要還有人喜歡題主所說的那些電視節目,它們就不會被淘汰,不管「有識之士」多麼痛心疾首也不會。
這個嘛我並不是業內人士啊,不過蟹腰能讓我發表一點小看法~
我覺得其實台灣的節目並不一定要被淘汰。從我看過的並不多的台灣的節目來看,我也覺得很討厭。無聊的青春肥皂劇、我一個都不認識的明星在舞台上瘋玩……這些東西不討咱喜歡,甚至全知乎就沒有幾個人喜歡,但這不影響電視的受眾啊。天天看著芒果台刷著微博粉這個黑那個的大陸不也很多,而且事實證明,芒果台選對了受眾。
電視本來就是一個平民消費品,越是發達的國家越是這樣,因此精英思維並不是電視的主流。電視如今已經是一個很發達的遲暮產業,大批受眾向更加方便快捷內容集中的互聯網轉移。剩下的除了新聞媒體和球賽電視就沒有什麼優勢了。 因此再來看看台灣地區電視的受眾:中老年人,婦女居多,看什麼?肥皂劇啊!失業賦閑的年輕人,看什麼?各種不知道什麼鬼的綜藝=_= 還有青春偶像肥皂劇。對節目要求比較高的,他們有YouTube,他們想看美劇隨時看,並不需要電視。謝邀,對台灣綜藝不了解,不敢亂評。但有句話叫「存在即合理」,想來也可說明一些問題吧。
@kang carl 謝邀。
但是這個問題是什麼 ?我又已經快二十年不怎麼 台灣電視。
我覺得應該邀請我們家女科學家來回答!
她作為一名大陸兩大名校其中之一畢業生,面對質量不斷下滑的康熙退出,也會傷心。
台灣有什麼水平電視節目不能存在?有人喜歡就不會被淘汰。文明城市那麼久,不還是有很多路邊攤?你不愛吃,有人愛吃。
這個問題其實全世界都有的,現在很多節目收視越來越差,一方面網路的衝擊,一方面現在人的生活英聯邦越來越快,再加各種節目越來越多意爭越來越大單以大陸的情況來說,以前周二下午很多台都沒有節目,現在還有這種情況嗎,以前很多台超過12點也沒有節目,現在電視是全天放送播放時間越來越長,24小時都播放的情況就要靠電視劇綜藝等各種節目來沖添,總不能每天都重播吧,電視台越多需求的節目也越多,製作節目的時間越來越少,節目的質量自然越來越差這還是大陸電視台可以放別的台的電視劇的情況下,當然重播別的台放過的電視劇也不是什麼黃金時間大多是下午深夜,不過也總能有更多的時間來製作綜藝類節目,在台灣別的台放的電視基本上是不可能再在換另家電視台播放,這種情況下光靠自製劇什麼的當然不行,可這樣綜藝節目的製作時間自然少,那又怎麼保證質量
觀眾也是別無選擇,求同情
不看電視,偶爾看日劇
瀉藥。
這就相當於當我聽到:「中國最大的網路社交平台是QQ空間」時一樣錯愕。
這是個什麼鬼?從來沒聽過啊這就好比當初,我說馮小剛的《1942》是部難得的好片,身邊很多人卻說沒意思,還是《泰囧》好一個道理。
觀眾喜好決定市場,你覺得很爛的電視節目,並不代表主流市場不受歡迎。好比我覺得芒果台等於傻逼台,但事實是,我不是市場的主流。謝邀!
- 為什麼很多城鎮,儘管有那麼多高檔豪華酒店,到了晚上,總會出現那麼多路邊攤?
- 「品質不佳」和「深受歡迎」,本來就是兩個比較主觀的評價,受評價者的立場和喜好影響較大。
因為有市場。
這麼懂市場供需還問這問題幹啥嘛?
就因為市場需求大啊,民眾愛啊。有關台灣新聞、政論、娛樂節目、連續劇的問題不要邀我,我不看電視,住的地方沒電視,颱風來了都不知道,麻煩關注台灣媒體的知友好心提醒我一下吧。謝謝邀請。前面的回答很清晰。我很多年沒有看台灣電視欄目,現在也只有香港無線可以看,但畢竟它在我的少女時代里佔據不少分量。
其實,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本來就是雙生。你想吃三分熟的上好牛排配紅酒,法國鵝肝配黑松露,也得接受城市大街小巷的麻辣燙和燒烤攤。欄目內容也是一樣。
我贊同前面的一個說法,就是台灣電視欄目質量的好壞是相對的,這個不局限於台灣,全球都是,沒有被淘汰也可能是因為淘汰的是更差。
實際上,海峽兩岸的了解程度遠遠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高,哪怕香港澳門,我也親眼見過足以顛覆人生哲學的觀點,更何況海那邊。可能,從大環境來說,這真的就是現在台灣社會環境現狀所致,畢竟媒介內容生產取決於這些因素。
最後,這個題目大到我讀到博士畢業可能都研究不完,寥寥幾句,也代表不了什麼。如果題主對這方面感興趣,可以找一下台灣的相關文獻資料,台灣的文獻做的比較全,而且數據詳實內容紮實,應該會有很多收穫。
以上。為什麼邀請我。從來不看娛樂節目,只看少量財經報道和紀錄片。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奔跑吧》第二期?
※如何評價《國民美少女》第四期?
※如何看待《中國之星》中崔健與平安的矛盾問題?
※關於爸爸去哪兒和奔跑吧兄弟?
※如何評價林俊傑演唱的《至少還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