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玩伴長大後不聯繫了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一個小時候玩的特別好的朋友,上大學之後一點都不聯繫,感覺一切都變了
鄧巴數字!
鄧巴數字!鄧巴數字!嬰兒的時候,你想玩,只能和哥哥姐姐玩……
你長大一點,能走路了,你常常和鄰居小朋友整天粘在一塊玩耍,他是你十分要好的朋友!離開了他,你會哭……
上幼兒園了,你認識了很多小朋友,有了很多要好的好朋友……
上小學了,上中學,你遇到越來越多的人,和你要好的人,你還是會把他們當做好朋友……但是你不能總是把每一個人當做好朋友啊,不是嗎?……
當你的好友數量達到150人左右,有個教授說:飽和了……他叫羅賓·鄧巴,是英國牛津大學進化人類學教授,他推斷出一個著名的「鄧巴數字」,即:不管手機、聊天軟體上有多少好友,人類的認知能力所允許個體擁有的穩定朋友約是 1 5 0 人(一年至少聯繫一次)。從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村莊,到羅馬軍團中隊,到現代企業概莫能外。
時值今天,「朋友」的概念也變得更多元化:既有天天見面也常常摩擦的密友;也有很長時間見一面卻總挂念的老友;還有不曾謀面卻靈犀相通的網友、知友、博友……我們做不到「朋友滿天下」了!
告訴你哦,即使是QQ、微博、知乎……這樣的現代科技,也只能幫助人們擴展那些偶然、被動聯繫的好友數目,對於交往密切的核心朋友圈的人數影響甚微。所以我們會發現,朋友也是有階段性的,多年不見的老友雖然見了仍然很親切,可實際上已經從你的核心圈子裡引退了。
而現代社會的人口高流動性,迫使我們「人不如故」的觀念也要發生變更。那麼,理想的朋友圈子應該是怎樣的呢?核心部分,應該是少數彼此了解和信賴的知己,正如「人生得三五知己,足矣」;同時,最好還能有一個相對鬆散、更為寬泛的社交網路,日常聯繫不多,但必要時也能建立合作,這就是「朋友多了路好走」……
這150個人還可以再分,分為強連接和弱連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溝通互動的頻率來看,可以簡單劃分為強連接和弱連接。
強連接最有可能的是你目前工作的搭檔,事業的夥伴,合作的客戶,生活和工作上互動的機會很多。弱連接範圍更廣,同學、朋友、親友等等都有可能,就是溝通和互動的機會較少,更多的是由於個人的時間、精力和溝通機會造成的。
可以簡單的概括:每個人大概有150個聯繫人,其中強連接約30個,弱連接約120個。
所以,如果你的那個從小玩大的朋友現在見起來會客套、尷尬,可能他已經在150人之外了……反正,不可能在那個30人之內,對吧?
以上阿澤大我一歲,我們倆從五歲玩到了十五歲,然後分別,至今未見。
也許在他心裡我仍舊是他那個願「同甘共苦」的弟弟,可是我知道,他在我心裡的位置,卻永遠停留在「兒時的玩伴」上。
小時候,父母都在外打工,我們是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那個時候我體弱,性子也內向,因此也容易招人欺負。阿澤大我一歲,從小就是泥地里摸爬滾打長大的,雖然長得不壯,但是打架一點也不弱。我已經忘記了我們是怎麼稱為好朋友的,印象里大概是因為我父親與他父親也是兒時的朋友,所以我就成了一個受他照顧的弟弟。
我的童年,雖然可憐,卻是無憂無慮,快樂的。這中間,有阿澤一般的原因吧。
第一次跟他出去玩的時候,不認識水田裡撒的種子,脫了鞋子歡快地玩泥巴,後來人家找上門;
出去放風箏的時候,風箏掉進人家栗子園,結果撿風箏順便偷起了栗子,被主人發現瘋狂地跑了好遠,那是人生第一次偷人家東西;
玩捉迷藏的時候燒了人家稻草垛,看著大人們提著水桶救火嚇得不敢講話;
周末的時候我們還忽悠了一大幫同學去田野里野炊,挖了人家的田,偷了番薯烤著吃,結果第二天差不多全班被罰站。
反正只要我們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有各種鬼點子。只不過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兩個成績也好,總是第一第二,家長老師也拿我們沒辦法。我小時候膽子小,要是出了事情阿澤總會想辦法,所以會覺得跟他在一起我很有安全感,闖起禍來也肆無忌憚。
再後來,我們四年級的時候,阿澤父母給他生了個小妹妹。從此阿澤的成績就開始突突地往下掉,雖然我們還是一如既往地玩,一如既往地闖禍,可是我拉不住他的成績,我雖知道是他爸媽的原因,可是作為一個年級尚小的孩子,我也是無能為力。
再後來,我考了縣裡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再上大學。
我知道他很想努力,可是並沒有那麼如願。初高中都很差,後來大學去當了兵。每年回家我都會去找他,我想讓自己知道也想讓他知道我們之間還是那樣好。可是見了面之後的尷尬卻出賣了自己。我們慢慢地開始找不到話題,每年除了提提原本的那些同學,也再無多話。我心裡其實很難受,可是我也無能為力。
其實我知道他一直都想拉近跟我之間的距離,他知道我喜歡計算機之後,職高去讀了計算機,可是我後來卻選擇了管理;他聽說我畢業要幫我爸去做生意,他跟我爸請教了很多生意方面的問題,後來大專讀了機械,殊不知到現在我都沒回去幫我爸的忙。
今年回家看望奶奶的時候,碰見了他奶奶,因為他當兵去了,已經許多年未見了。聽說他在部隊表現很好,今年準備考軍校,每次回家都來問我什麼時候回來,可是這麼多年,我連他手機號都沒存過。
體驗,只是真的挺難受。有許多改變,不是自己力所能及能夠控制的。雖然我明明不希望這樣,可是終究它還是變了,我還是失去了,友情大概也回不去的。
就好像當年有人跟我說,我不喜歡你了,心變了,我控制不了,對不起。
我明白那種感覺。
偶爾碰到他們的父母說一句「沒事兒家裡玩兒去啊!」會覺得苦澀我,知道這只是一句客氣話兒。
心裡空蕩蕩的感覺,畢竟一段童年,而你彷彿沒有了記憶一般。當然心理更多是一種惆悵的感覺,搞不懂人與人之間,無話不談形影不離,走著走著就離了。
圈子不同,何必強融。。。
小的時候是住在醫院後方的家屬樓,有三棟家屬樓,小孩子一共有十多個吧,每次節假日或者周五都會在吃完晚飯後不約而同的到院子里等其他家裡的小夥伴出來玩捉迷藏等一系列遊戲,誰家的小孩要是沒出來玩就在院子里喊他出來。後來我家搬走了,離以前的小夥伴很遠,漸漸的,搬走的家庭越來越多,現在很多已經聯繫不上了。真的好懷念那段日子,如果可以,希望能夠再聚一次
自己經常會懷念小學,初中時候和好朋友一起開心的日子,那個時候都很單純,很天真,也有很多很多小夥伴我們都約定好要做一輩子的好朋友。但是,每當升學,換一個新的集體,再後來讀高中去其他的城市,讀大學去另外的省,大家的距離是越來越遠。剛上初中時,周末還會和小學小夥伴約好出去玩,但是漸漸的自己認識了新的好朋友,就會慢慢疏遠,雖然見面時還是很親切,但聯繫畢竟少了很多。初中升高中,似乎就划了一條線,有的同學有望考上好大學,有的同學可能只能上個職業學校,這個時候也就決定了圈子不同,因為討論的話題就不只是玩了,都更傾向於和自己價值觀相同或者相近的同學交流。再從高中升大學,也划了檔次,普通二本的同學與985 甚至清北的同學追求也大不一樣。其實還是圈子不同。自己長大後交朋友很難找到小時候那麼單純的感覺,再聯繫也都是共同的回憶和懷念小時候,大家其實都變了,只不過不願意看到這些,停留在小時候的美好罷了。我承認小時候的朋友帶給我們的感覺是美好單純的,我們聯繫也會特別輕鬆,那是現在很多東西無法代替的,但現實點,除了回憶懷念,我們還是需要真真切切面對現在的生活,聯繫同圈的人,上班上學有共同目標的人。不用花太多時間來惋惜,我們都在不斷的成長,遇見和失去不同的人,生活還有很多方面是美好的
還我的《哈利波特》1、2、4。
我自己的體會就是:人的成長就是從梁山好漢慢慢變成一家一戶的。
用龍應台的話來說:「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夥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你的工作能給你多少自由? 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後,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 」
總有一枚硬幣會在關鍵的時刻發揮作用,就像生命中有的人註定要消失而有的人註定會出現一樣是一種必然。
不知道怎麼說,初中有個特別好的朋友,我們當初在一棵古樹下許願說永遠在一起,然後她去中專我去高中還有一個去職高,我們說5年後我們要怎麼樣怎麼樣的,結果一年之後我們脆弱的友情就隨著江水流走了,之後一直沒聯繫。今年她給我們打電話找到了我,快5年沒聯繫第一件事就是她結婚了,我沒趕上,半年後生了個女兒,我買點東西去看看她,大家在一起說著客套話,呆了一會就覺得壓抑,根本不知道說的什麼。我就記得初中時她的影子,現在根本看不出來了,並不是指外貌變了,而且她的眼睛裡根本沒有什麼情意了。
可能真的得相信「相見不如懷念」這個理
以前小學的時候無話不談的朋友,現在已經變成彼此間不知道說什麼的熟人吧。可以理解,但是還是很傷感。這次上學,途徑北京,在那裡轉車。中間有幾個小時可以玩。於是就聯繫了在北京上學的小學玩伴。當時和她聊天的時候告知了我來的時間和走的時間。她也邀請我去她學校一起吃個飯。而且偶然間還發現她和另一個小學玩伴(我們仨小學時玩的特別好,每天一起走,一起玩,去過彼此家)還有我在一趟車,座位還很近。當時我非常高興,幾個好朋友重聚了,可以暢聊一路。然鵝,當我上車之後卻發現並不是。我們仨坐在一塊,各玩各手機,沒話說,我有時挑起一些話題,也聊不下去。感覺有些尷尬,感覺彼此間生分了。途中,沒人問我接下來的行程,我也沒任性說待會非要她們帶我逛,我以為那位同學會帶我去她學校的。後來下車了,可是那位同學說要和師姐打的去學校,我因為下午要去別的車站轉車,要去那個車站寄存行李,不能拖著箱子跟她一起去。然後她就不管我了,直接走了。還有一個同學因為之前沒聊,不想麻煩她,所以她回學校,我一個人逛。到下午走的時候,兩個人沒給我發過消息。我感到有點寒心。一般有同學要來都會把這個當件事吧,沒時間招待也要發消息問候一下關心一下行程吧,這麼冷漠的做法我也是第一次見。 感覺我在她們心中已經不是朋友了。很傷感。
五年級的時候,某些原因,轉學了,殊不知7年後高二文理分班,我和自幼就認識的一個妹子分到了同一個班,她不知道名單上那個人就是她小時候的玩伴,但是我是知道她的,直到有一次換座位,把我換到了她後面,她提起小時候有個人名字和我一樣...後面當然就是認人了只是關係並沒有很熟的那種感覺,相識十多年,也不過是同學而已...甚至還不及一些同學...莫名的就傷感了....
我那個貫穿整個童年的朋友已經8年沒見過了,前幾天回來了,我們一起聊天,足足聊了2個多小時
基本她說她的,我說我的,偶爾中間安靜幾秒馬上感覺尷尬,生活的圈子不同了也沒什麼好聊的,雖然我們童年一起在苞米地玩過生孩子遊戲,也背著大大的書包翻山越嶺的一起走了9年,曾經無話不談現在無話可談
而且我以後也不大想見她了,不是因為沒什麼說的,而是我在和她告辭的時候放了好長的一個屁,尷尬的我恨不得頭插菊花里不想寫了
好久之前吧在路上遇見了,覺得那個人好眼熟啊,回家的時候媽媽問我:「剛剛那個某某你不認識了嗎,你們小時候還一起捉蝸牛來著」 最近(好吧是過年的時候)聽說她全家現在都還杭州啊巴拉巴拉
感覺還是很親切,即便10年沒見了^O^/
童年裡少了個人,少了些事,少了段和你共度的時光
8年沒聯繫,不是不見,而是沒有那個緣分
小巷小巷 心之所向為何舊知己在最後變不成老友,
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推薦閱讀:
※好朋友關係變淡什麼感受?
※已經撕逼的好友過來重新加我,我需要回應嗎?
※如何看待借 2 元錢後按時還錢的學生?
※為何我不主動聯繫朋友,他們也不會主動聯繫我?
※為什麼越和自己熟的朋友反而越不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