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可是為什麼在神話傳說中龍的地位普遍不高,而且還經常以坐騎的形象出現呢?


1.三代時期,從甲骨文來看,已經有「其作龍於凡田,有雨」的記載,說明當時認為龍具有一定的靈性。當時龍是青銅器上的一種比較成熟的裝飾紋樣,也可以作證這一記載。《周禮·春官·司服》中確立的十二章紋樣中,也有龍的存在。

2.漢代龍逐漸成為四神的一部分「青龍」,象徵變化的力量。到了唐代,杜甫有「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的詩句,證明當時已經把龍和皇帝、皇權密切關聯。而唐玄宗特別喜愛的天子鏡,其實就是蟠龍鏡。

3.宋遼之際,隨著佛教的逐漸流行,印度佛教故事裡的「龍王」傳入中國。龍王本意是大蛇和水神,中國化之後和龍的形象同構。印度佛教故事裡有善龍亦有惡龍。恰好宋代市民文化繁榮,最早的市民文學作品也在那一時期定型,所以惡龍故事也隨之進入市民文學,在這一背景下,龍的形象有所下降。譬如我們熟悉的哪吒鬧海的故事,就來源於印度的那吒俱伐羅追捕修吉龍王的故事。

4.元代之後,龍形象和帝王的關係越來越密切,逐漸成為皇帝專用的修飾符號。現代龍的象徵性意義,,其實就是把龍對皇帝的代表泛化的結果。


首先呢,前面有答主說,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是1988年央視炒作。這個觀點我很早就聽過幾回,今天看到「龍的傳人」這一話題下有一半人都這麼聲稱,我就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鄭重聲明,「龍的傳人」這個觀念,是先秦時期就有的,《史記》:「權,軒轅。軒轅,黃龍體。」《昭明文選》:「伏羲龍體,女媧蛇體」。中國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並非建國以後炒起來的,要硬說炒,也至少在秦漢時期已經炒過。

圖為1944年電影《龍種》海報,根據賽珍珠原著改編,描述龍的傳人與龍傳人之精神

龍作為一種崇拜,地位自然是很高的。比方說後來的天子是真龍天子,皇帝的身體叫龍體,皇帝享有三宮六院,有的還喜好男風,能耍其想耍,上其想上,和龍真真是一樣了。

黃色作為帝王色,是隋唐之間;龍形作為壟斷,是從宋元開始的。軒轅黃帝,色黃,龍體,故真龍天子的衣服,也是色黃。民間鑽空子,本來老百姓都喜歡用龍形點綴,禁令下來,說龍是高貴的,黃色也是高貴的,所以你們不能用。既然高貴,那就想辦法往上湊,弄得既像龍,又不是龍。所以什麼俺不是五爪龍,俺是三爪蟒的謊話都能說得出。查的嚴了,就把龍角、龍爪都摳去,形成一種叫「蟒服」的東西。後來這玩意兒也壟斷了,成了顯貴才能穿的東西,百姓是沒資格穿的。

至於神話傳說中的龍水平和能力都很抱歉的原因,是因為在民間傳說中,龍王就是「某片水的主管」而已。龍王和虎王、豹王、獅王是類似的,小河裡有河龍王,井裡頭有井龍王,池子里有池龍王。龍王只是一個司雨的職業,領導的是蝦兵蟹將。狼貓山水庫庫長,能有多大能耐?頂多開閘放水水淹七村。這些都是天界的小官吏,即便是東海龍王,也只是達到了天界閩浙總督的水準,距離天皇還很遙遠。民間傳說演義中「天界」龍的官職分配,並不會影響皇權獨自享用龍作為身份象徵,也不會影響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矢 。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

《乾》卦爻辭為:

"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禮記?月令》說:「仲春之月……雷乃發聲。」

《莊子》也說:「蟄蟲始作,吾驚之以雷霆。」

故而《說文》言:「龍……春分而登天,秋風而潛淵。」古謠也說:「二月二,龍抬頭。」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說:「龍,水物也。」桓公五年說:「凡祀,啟蟄而郊,龍見(現)而雩。」

如《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又說:「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

對於中國人來說,龍的內涵是可以變化的,其可以喻指事物的變化狀態

又可以聯繫到 雷 雨 水 升天,生(復活), 土

既聯繫到自然的外物事件神靈

又可以暗喻人精神中所寓言的聯繫

從上面可以看到,這些對於龍所象徵的精神的探索旅程是我們祖先所特有的

甚至龍被比喻為我們的祖先化身之一(除了龍佔有重要地位以外,當然還有鳳等等)

這種人與自然,世界的聯繫通過神話的主題表述出我們祖先的心靈特質

這種中國大地與我們祖先之間的聯繫

用神話的方式表述出來,在文明中

並不僅僅是通過語言文字圖形美術的方式傳遞下來

而與之相呼應的,這片地域和我們祖先的物質聯繫

還必然通過血脈基因這種物質方式傳遞下來

必然遺傳下來,由我們所繼承

因此對於中國人來說,中國神話必然是對其獨一無二的,最特殊性的

趨勢是很明顯的,以龍為代表的原始圖騰崇拜巫術體系是慢慢衰敗的,對官方的影響也越來越低。在官方神話體系中發展慢慢可見人格神地位越來越高,而龍這種圖騰神在神話地位越來越低,即巫術信仰。民間信仰也是如此,巫術信仰被宗教例如道教等招安進去,並未佔據核心地位,而龍鳳的部分專有圖案被皇室壟斷部分不代表地位提高。對龍鳳圖騰的崇拜,在上古時期,祭祀應該占核心地位。

龍即是靈,屬於巫術通神的交流之物

所以孔子用它來形容老子

變換莫測,而其境界之高可以乘風雲而上天

龍這種神話觀是自發形成在人的心中的

在鐵拳中,主角進入洞穴看到了龍,獲得了鐵拳的力量

其比喻的是在探索自我的精神世界中 找到力量

我看怕是有些人數典忘祖

看不到龍了,連外國人都不如。

----------------------------------------------------------------------------------------------------------------------------------

關於龍的神話觀是變化的

誠然,先秦時期,御龍飛升的概念就存在了

在《莊子》 還有出圖的兩副出的戰國楚墓帛畫 龍鳳仕女圖 和人物御龍圖都有反應

但要注意到,楚人是尊鳳的,但龍的地位依然很高

在春秋戰國時期,老子被孔子尊稱為龍

秦始皇還號祖龍

並搞出黑龍這樣的福瑞

五百年前秦文公外出狩獵時,曾獲得一條「黑龍」,「黑龍」代表陰柔,象徵「水」,說明五百年前就已經出現「符應」——秦必然取代周。

但隨著巫術文化被打壓

從秦漢以來一直處於被打壓態勢

其在官方文化中的影響力越來越低

到了唐宋時期,龍已經被人格化

並被冊封為龍王

到了元明清,其地位進一步降低

無論是哪吒的故事 還是西遊記中的龍王

其地位都不高,並非至高無上的

可以被打殺,甚至被作為食材

但在官方皇室卻一直保留著其圖騰標誌

作為皇家的圖案

但我們需注意的是 皇室保留著不僅僅是龍

還有鳳

原始的自然信仰 萬物有靈論被宗教所取代

龍鳳就是其中的代表

也是巫者的溝通自然的工具

甚至是他們的化身

在上古時期 部落首領與巫者往往身份是一體的

而隨著文明化的進程

巫者的地位被打壓 這與文明化的進程是一致的

現在的巫術信仰只能作為民間殘餘而存在

當然其部分被吸引入招安到宗教里

目前看來文明化的進程是不可逆的

現在的主流文化也不可能恢復到萬物有靈論 巫術文化那種

但我們祖先崇拜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等等來看

龍代表著我們祖先對於精神世界的探索標誌

象徵著天人之間 自然與人之間的聯繫

龍不是生物,用生物學來考究

更不是食材

而是存在於水裡,陸地之下

或者天上

這些都是用比喻的說法來形容我們的精神世界

原始心理並不發明神話,而是體驗神話。神話是前意識心理的原始啟示,是關於無意識心理事件的不自覺陳述,但絕非自然過程的語言。這樣的寓言是不會是科學的智者的無聊消遣。相反,神話卻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們不但表徵,而且是原始部落的精神生活;一旦失去其神話遺產,原始部落便會一如失去靈魂的人,立即解體、衰敗。一個部落的神話是其活生生的宗教;無論在何時何地,神話的喪失都是一場道德災難,甚至對文明人也是如此。但是在精神的幽深腹地里,宗教是一種重要的紐帶,聯繫著獨立於意識及意識之外的心理過程。雖然諸多的這類無意識過程都可能是由意識間接引發的,但是絕非是有意識的選擇。餘下的似乎是自發產生的,換言之,並非源自哭辨識或者可以證明的原因。

不需要所謂的龍吹 或者龍黑

龍代表這種自然與人的聯繫性

自然而然地存在於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心中

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

甚至於可以視為遺留在我們的血脈中

我想這就是龍對於中國人的意義。

---------------------------------------------------------------------------------------------------------------------------------

http://image.cnwest.com/attachement/jpg/site1/20120913/001372d8a0ba11bbd92105.jpg

殷墟郭家莊160號墓出土銅卣紋飾拓本(商代的夔龍紋)

李澤厚在論述青銅紋飾時說:「它們完全是變形了的,風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動物形象。它們呈現給你的感受是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它們之所以具有威嚇神秘的力量,不在於這些怪異動物形象本身又如何威力,而在於以這些怪異形象為象徵符號,指向了某種似乎是超世間的權威神力的觀念;他們之所以美,不在於這些形象如何是具有裝飾風味等等,而在於以這些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那沉著、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極為成功的反映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詩·商頌》)那進入文明時代所畢經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

無論是龍也好,鳳也好

都代表這這種神話意象的投射

這種情感,這種觀念

並不能用語言來表達

所以才用龍鳳等這些形式來表述

用象徵的手法引出

龍, 鳳

這些天人之間的靈

象徵著天人之間的聯繫

外界自然與精神世界的聯繫

這就又回到我以前所說的

如何看待神話

隨著物質主義的盛行 科技的發展

帶來的理性思潮和唯物論

夢境 、神話意象這些種種神秘主義傾向的情感

彷彿都可以掃到垃圾堆

當然,我們不可能回到那個天人合一自然觀的時代

時代的發展帶來的人們看待世界、自身的改變

然而神話並未消亡

因為神話意象是自發產生的

時代進步了,但人變化不大

無論它以什麼形式來表達

在電腦遊戲中,在小說,或是動畫里

例如鐵拳電視劇里那段見龍的經過

這樣回歸本意也是最好的

神話本來就是人的精神旅程

它取材於現實,卻是另一個世界。

例如現在所用的二次元稱呼。

我們不僅體驗神話,而且生活在神話世界中

在睡夢裡,在你疲憊時候的打盹片刻

而這些龍鳳種種神話意象

就在神話世界裡出沒

它可以潛在水中,陸地之下

也會龍蛇起路,飛龍在天。

在物質世界裡

人類探索了全世界絕大多數區域

從深海到太空

人類登上了月球 目標火星

1969年7月20日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為了紀念人類首次登月成功,每年的7月20日被稱為「人類月球日」。

而在精神世界裡

這些神話用比喻的手法來探索世界

無論是上古龍鳳神話還是上世紀的克蘇魯神話

然而,我依然期待登月

也許是腦機介面

也許是腦科學帶來的心理學進步

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那也許是真正的覺醒。


正如題主所言,龍作為一種傳說中的生物,產生與上古神話時期,在歷朝歷代的神話傳說中出鏡率頗高,但地位並不高。

在上古神話傳說中,「應龍」是皇帝的屬下;稱「龍身人首」者雷澤「雷獸」;諸多大神均以龍為坐騎,驅之乘之;更有「豢龍」、「擾龍」之夫,龍的地位,和馬並無差別。

到了戰國時期,隨著陰陽五行學說的興起,龍與五行五德相配合,變成了天命的象徵,比如《史記·封禪書》中就說「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龍和世俗王權產生了聯繫。劉邦當年作為平民出身,偽造了神話,稱其母「息大澤之陂,交龍於上」。不但給自己編造了出身,其下的文人史官還給三皇五帝都編造了新的出身,都成了人龍混血,天命通過龍與人的交配來傳遞。黃帝,「大電繞樞星,照郊野,感符寶而生黃帝」,「其相龍顏」;神農,「任己感龍生帝魁」;帝堯,「慶都與赤龍合婚,生赤帝伊祁堯」。(這東西方的龍,在「性淫」這點上倒是相似)

而後的歷朝歷代,帝王家始終繼承延續了以「龍子龍孫」自命的傳統,龍成了封建皇權的象徵。

但是,龍並沒有成為統治者的禁臠,龍本身也有著高低貴賤之分,神仙仍然把龍當做坐騎,術士們仍然可以驅其行雲布雨,民間傳說仍然還有有很多逆龍惡龍,甚至有苦於行雨而逃班的龍,稱作「乖龍」。

在古代百姓的樸素認識中,有水的地方就有龍,就像我們熟悉的《陋室銘》中所言「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文青們喜愛的納蘭性德也對龍有研究,說「天龍為貴,海龍次之,江湖之龍又次之,井潭之龍下矣」,還說過「龍喜睡,百年一覺,甚至積沙其身成村落,覺即脫神棄身而去,不傷於物,神龍行雨以利物,毒龍以惡風以害物」。

而我們熟悉的龍王,其實是隨佛教傳入,後來道教也仿造了各種龍王。剛開始的時候,龍王的地位還很高,有四海龍王、五方龍王,甚至還有日月龍王、星宿龍王、天宮龍王、地獄龍王、五嶽龍王等。當時的龍王其職能是鎮守護持,大可鎮國,小可鎮宅,至於行雲布雨只是其副業。當然,也有專業行雨的龍王,主雨水的「雲雨、大雨、散水、天雨」四個龍王,排在諸多龍王的末位。到了後世,龍王的居所也就只限於水鄉澤國了,其職能只限於行雨了。隨著其職能下降的,還有其地位。於是才有了《西遊記》中被鄰居孫悟空各種欺負的東海龍王、大義滅親的西海龍王、被魏徵斬了的涇河龍王、把女兒許給九頭蟲的萬聖龍王、看守屍體的井龍王,還有取經隊伍中的顏值擔當卻存在感稀薄的小白龍。

綜上所述,其實在中國古代,龍有三六九等,除了作為封建皇權的象徵外,其地位的確普遍不高,只是普通的瑞獸祥獸。至於為什麼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私以為只是當代的說法而已,這裡就不做討論,感興趣的可以點鏈接去另一個問題下看看其他知友的回答。


龍只不過是一種地位比較高的神獸,並沒有真的被尊為漢族共同的祖先--這起碼皇帝就不能答應。

漢族造人的傳說,影響力最大的是女媧造人,和龍有毛關係?

說皇帝真龍天子,那皇后還要保重鳳體呢,莫非風也是龍亂搞搞出來的?

說軒轅龍體的,不過是附會聖君生來就不一樣罷了,還有在神人腳印裡面懷孕的呢,又和龍有什麼關係?

說一千到一萬,我反正是不相信中國人過年喜歡把共同的祖先插在竹竿上耍著玩兒。

龍的傳人,意思是咱中國人血統生來高貴,並不是說咱們的傳說里龍就是祖宗。


這就要指出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問題了。非宗教、神權小於王權、不系統、混雜(儒釋道)、地域性、多神論等。這就造成了中國人精神信仰方面的多樣化和矛盾性。(說中國人不團結可能這是一個原因)

所以,龍的形象忽高忽低時好時壞就不難理解了。


w其實這是中國文化中一種文化自平衡機制,有一種崇拜的同時就會有對這種崇拜的消解,免得陷入過度崇拜。也體現民間亞文化對官方主流意識形態的反抗。

具體到龍來說,官方意識形態一直把龍和皇權聯繫在一起(具體歷史已經有答主有很好的回答),但是民間就有很多拿龍開涮的故事,尤其是佛教中龍的地位不高(迦樓羅一天都吃好幾千條龍),雖然佛教里的龍和中國傳統的龍不是一回事,但是還是給老百姓提供了很多拿龍開涮的素材。

類似還有孔子,一方面孔子在官方語境下的神主牌位,一方面是民間傳說中各種對孔子的調侃。

對神權形象一樣有各種消解,比如說對玉皇大帝(昊天上帝)的各種調侃,對佛祖的嘲弄這些。

其它文明是否有這種自平衡的特點沒有研究過,中國歷史幾乎所有崇拜對象都有反崇拜現象來對沖。

外國也有反崇拜的例子(比如說蘇聯笑話),但是有沒有象中國人連神佛都不放過,把上帝和安拉都拿來開涮的就不了解了。


龍的傳人四個字是不是央視生造的我不知道,龍是否自古以來為中國圖騰,我也不知道,但「以龍為圖騰」這個說法,肯定不可能自古以來,因為圖騰二字是音譯,詞源是北美洲印第安土著的語言,你連辭彙都沒有,怎麼表達這句話?圖騰二字有哪個同義詞?整個帝國或者部族的人都接受一個動物作為所有人整體的代表,史書上有此記載嗎?見於哪本古籍,又具體是怎麼說的?都沒有,只有愚昧落後的戎狄蠻夷們在搞這種事情。

為什麼呢,因為圖騰是近代民族主義覺醒的產物,古代沒有民族主義這玩意,族只有氏族宗族,哪來民族?所有人不分種族都是帝國的編戶齊民,對民戶的劃分和現在的民族完全不一樣。沒有民族,自然不需要民族圖騰。

而且龍的傳人的說法本身就有故意含混不清之嫌,你傳的是什麼,是說你是龍生出來的後代嗎,是胎生的還是卵生的,啥時候生的?還是說是龍日了人類生的?然後女媧造人又是什麼鬼?如果說傳的是龍的精神,龍的精神又是啥?艱苦樸素,勤勞勇敢?挨著嗎?龍的傳人這幾個字到底啥意思,從來沒有人說清楚過。這也是近代民族主義的特徵之一,只要調動情緒就好,標誌什麼的只要帥只要屌就行,邏輯再混亂,也沒人會去深究。例如藏族的神話很明確人類就是靈猴和女羅剎所生,日本人就是天照神所生。這樣來看,民族主義和神話是相同的,可以算作現代神話的一種。

那沒有民族 有什麼呢。有階級,有官和民。沒有民族主義的階級社會,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上下不一心,官民割裂。在神神鬼鬼的問題上表現的很明顯。

在皇家認為龍是自己的祖先,劉邦就敞開了說他娘被龍日了,各種祥瑞也是黃龍啊黑龍啊之類。在貴族以龍和蟒為富貴的象徵。但在民間龍就完全是另一個東西,龍因為能行雲布雨被老百姓奉祀為神,老百姓拜龍王,是為了求雨,因為老百姓要種地,貴族又不種地,下雨不下雨,賦稅租子都是要交的。

戰國秦漢時期,古老的氏族社會造就解體的一乾二淨,依附於它的那些樸素而實在的龍神話,也就是跟著解體了。如果說龍真的曾經做過氏族部落的圖騰,那隻能在此之前。而此之前龍的地位,從史籍留下的隻言片語來看,夏朝似乎和龍有點關係,但就是普通野獸而已,最後只有被剁了吃肉的份。

隨著官民意識形態的分化,龍也就一分為二,變成兩個不同的東西。在貴族文化里,龍上天入地,能大能小,神通廣大,是一種神奇生物,厲害的很。因為龍並沒有實際的功能,所以隨便你編嘍。

在泥腿子文化里,唐宋之後,因為佛教道教在民間的活動,龍變成了一位名叫龍王的低級神祗,主管地方的降雨,這個官職其實取代了「雨師」這個神位。為什麼龍王這個神位很低呢,因為土地是分散的,降雨也是分散的,全國都同時下雨?那從來沒見過,同時乾旱倒是有。因此求雨也是分散的,每個龍王只能管一片,只能當地方神,這就絕了它成為高級神的路子。泥腿子老百姓是他的主要信眾,而又是地方神,那地位就高不上去了。

後來南方沿海人民出海討生活,龍王的另一個神格,海神,不幸又被媽祖取代。邏輯是這樣,龍王是海神,海上風浪大,那就是因為龍王和我們過不去,所以龍王是壞文明;媽祖保佑我們,她能把龍王制服,所以媽祖是好文明。所以我們拜媽祖。從此在南中國海,龍王的海神神位也報銷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龍是一分為二的,央視吹的這個龍的傳人,是神奇生物龍呢,還是雨師或海神的龍王呢,我看顯然是前者,因為在強調這個圖騰的時候,極少說到其下雨,或者在海上興風作浪的功能。

隨著農村機井灌溉的普及,農民們也不拜龍王了。

龍王的信徒,現在只有海員們。老船員們在海上碰到極端天氣,眼看媽祖沒上班的時候,仍然會以酒食扔下海,禱告此海域管事的龍王,高抬貴手。此事我雖無親歷,然而必然屬實,相信海事口的許多從業人員可為佐證。

總之,龍神話是客觀存在的,要以客觀的態度去研究,如果讓民族主義情緒蒙住了眼,對神話進行刪改、扭曲和臆造,把傳下來的文化全搞丟了,那就是對不起祖宗,對不起後代。


顯然

中國龍和西方故事裡的那些

貪婪、邪惡、喜歡搶美少女公主

遭到無數勇者、王子、肌肉男討伐的

妖艷拽根(dragon)

不是一個物種

對於中國龍

我們習慣說

中國人是龍的傳人

為毛這麼說?

朕來給愛卿們劃劃重點

不會合體的圖騰不是好圖騰

上古時期

我們的祖先不流行freestyle

流行繞著圖騰跳大神(圖騰崇拜)

圖騰,就是信仰的象徵

黃河流域的山野田間

每個氏族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圖騰

有的是馬,有的是蛇

有的是熊,有的是鹿…

氏族之間,遠交近攻

兼并地盤,逐鹿天下

終於有一天

一個強大的氏族崛起

並把其他戰五渣都打怕了

這個氏族的圖騰,是蛇

蛇圖騰氏族的老大

在吊打其他氏族的同時

也在不斷給自己的圖騰添加裝備

今天收拾了鹿圖騰氏族

就把鹿角加在蛇頭上

明天打敗了鷹圖騰氏族

就把鷹爪添到蛇身上

然後是馬的頭,魚的鱗,牛的耳朵…

組成了一個自然界

從沒有出現過的物種

收集了各種極品裝備的圖騰

就是龍

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

這種「氏族圖騰兼并說」

是由民國時期的學者、詩人

聞一多先生提出來的①

這為「龍的傳人」口號流傳

提供了逼格滿滿的技術支持

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

有龍族血統

神話里那些有龍族血統的大神們

現在都被認為是我們的先祖

補天and造人的女媧

是人首蛇身的妹紙

她的哥哥伏羲

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

也有著人首龍身或人首蛇身的傳說

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

——《山海經·大荒西經》郭璞注

俗話說蛇走蛟,蛟化龍

蛇和龍之間本就有著

難以割裂的關係

虺②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

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

——《述異記》

人首蛇身的大神的血統

和龍自然也是分不開的

而治水的大禹

身世更加詭異

傳說他爹鯀死後

身體里飛出一條黃龍

那條龍就是禹的真身

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

——《山海經》注引《歸藏·啟筮》篇

和共工1v1solo的祝融

有個別稱

叫「燭龍」,也叫燭九陰③

這個了不得了

燭龍一睜眼天就亮,一閉眼天就黑

呼風喚雨就是你

誰也不服就服你

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

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山海經》

巧的是

共工這喜歡拿頭撞柱子的兄弟

也長著人首蛇身的造型

共工人面蛇身朱發。

——宋·羅泌《路史後紀二》注引《歸藏·啟筮》

神話里先祖大神們的詭異造型

暴露了他們隱藏不住的龍族血統

「龍的傳人」這幾個字

深深印在我們的腦回溝里

朕仔細想了想

其實龍的形象早已融入到

老百姓的生活中

春天,萬物復甦

人們說這時候二月二龍抬頭

這天吃的麵條,是「龍鬚面」

烙的大餅,叫「龍鱗」

而包餃子,就是「龍牙」

北方還有「剪龍頭」的保留節目

嗯,就是理髮

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抬頭。

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鬚面。

——《燕京歲時記》

不下雨的時候

人們總嘗試去溝通

管理著雨水的

龍王

(然鵝並木有什麼卵用)

農民遇久旱,則請龍,

約鄰村農民舁境廟之神往龍潭禱求。

——民國《鄞縣通志·文獻志·禮俗·迷信》

更不用說舞龍、賽龍舟等等傳統

以及

辣么多成語~

最終讓大家廣為流傳

「龍的傳人」這個詞兒的

還要追溯到

上個世紀80年代的那首歌

《龍的傳人》

(流行歌曲的力量真強大)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

它的名字就叫中國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

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人們聽了紛紛說:

「卧了個槽!

這不正好唱出來我們心中的所想嗎?」

所以

龍的傳人說法真正流行開來

距離現在

其實並不遙遠

在朕看來

「龍的傳人」這個觀點

一直深植在我們心裡

這種說法的出現

實際上是對我們中華文明

進行的一個牛叉總結

它包含著我們融在血脈中的

濃濃的民族精神與情懷

嗯,當然也符合

正能量爆棚的價值觀~

朕覺得

作為集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於一身的

龍的傳人

原創來源微信公眾號:朕說。

其他賬號轉載發布需獲取獲取。


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不過百十來年的光景,之前只有皇帝才是,一般人敢說自己是龍的傳人那是要殺頭的。


龍也有高低貴賤之分,低賤的就只能充當苦力和食材了。


龍給誰做坐騎了?

你有資格騎?

龍有沒有資格成為凡人的圖騰守護神?

好好想想這個三個問題在來說


一堆跟風的龍吹,龍的傳人?認一隻食材藥材試刀肉為祖先,真是忘祖背宗

首先,在古代,龍的確是有一些地位,然而絕對沒有圖騰那麼崇高

(本來,龍圖騰這玩意就是近代某一學者在引進了圖騰學說之後自己發明的,之後再由聞一多那個被刺殺的貨宣傳)

畢竟貶龍的記載,太多

這一點,可見於諸多典籍、小說,它們都對龍持以貶的態度

《聊齋志異·疲龍》:

膠州王侍御出使琉球。舟行海中,忽自雲際墮一巨龍,激水高數丈。龍半浮半沉,仰其首,以舟承頷;睛半含,嗒然若喪。闔舟大恐,停橈不敢少動。舟人曰:「此天上行雨之疲龍也。」王懸敕於上,焚香共祝之,移時悠然遂逝。舟方行,又一龍墮如前狀。日凡三四。又逾日,舟人命多備白米,戒曰:「去清水潭不遠矣。如有所見,但糝米於水,寂無嘩。」俄至一處,水清澈底。下有群龍,五色,如盆

如瓮,條條盡伏。有蜿蜒者,鱗鬣爪牙,歷歷可數。眾神魂俱喪,閉息含眸,不惟不敢窺,並不能動。

惟舟人握米自撒。久則見海波深黑,始有呻者。因問擲米之故,答曰:「龍畏蛆,恐入其甲。白米類蛆,故龍見輒伏,舟行其上,可無害也」。

《五雜俎·卷九·物部一》:

唐開元中,有鳳逐二龍至華陰,龍墜地,化清泉二道,其一為鳳爪傷流血,泉色遂赤,今其地有龍骨山雲。故老謂鳳喜食龍腦,故龍畏之。今世所傳鳥王啖龍圖,蓋本此也。夫鳳非竹實不食,而亦嗜龍腦耶。

《大宋宣和遺事》:

夏,五月,有物若龍,長六七尺,蒼鱗黑色,驢首,兩如魚,頭色綠,頂有角,其聲如牛,見於開封縣茶肆前。時茶肆人早起拂拭床榻,見有物若大犬蹲其傍,熟視之,乃是龍也。其人吃驚,卧倒在地。茶肆與軍器作坊相近,遂被作坊軍人得知,殺龍而食之。

《本草綱目》:

鱗部第四十三卷 鱗之一

  龍

  (《本經》上品)【釋名】時珍曰:按:許慎《說文》:龍字篆文象形。《生肖論》云:龍耳虧聰,故謂之龍。《梵書【集解】時珍曰:按:羅願《爾雅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陸佃《埤雅》云:龍火得濕則焰,得水則燔,以人火逐之即息。故人之相火似之。龍,卵生思抱,雄鳴上風,雌鳴下風,因風而化。《釋典》云:龍交則變為二小蛇。又小說載龍性粗猛,而愛美玉、空青,喜嗜燕肉,畏鐵及 草、蜈蚣、楝葉、五色絲。故食燕者忌渡水,祈雨者用燕,鎮水患者用鐵者用 草,祭屈原者用楝葉、色絲裹粽投江。醫家用龍骨者,亦當知其性之愛

  龍骨

  《別錄》曰:生晉地川穀,及太山岩水岸土穴中死龍處。采無時。

  弘景曰:今多出梁、益、巴中。骨欲得脊腦,作白地錦紋,舐之著舌者良。齒小強,猶有齒形。角強而實。皆是龍蛻,非實死也。

  曰:剡州、滄州、太原者為上。其骨細紋廣者是雌,骨粗紋狹者是雄。五色具者上;白色、黃色者中,黑色者下。凡經落不凈,及婦人采者,不用。

  今並出晉地。生硬者不好,五色具者良。其青、黃、赤、白、黑,亦應隨色與臟五芝、五石英、五石脂,而《本經》不論及。

  春水時至,魚登龍門,蛻骨甚多。人采骨即此魚之骨乎?又孫光憲《北夢瑣言》云:五前一物如藍色,紋如亂錦,人莫之識。則龍亦有死者矣。

  宗 曰:諸說不一,終是臆度。曾有崖中崩出一副,肢體頭角皆備,不知蛻耶?斃耶?謂文言死龍之骨,若以為蛻,終是臆說。

  寇諸說皆兩疑之。竊謂龍,神豢龍氏醢龍以食;《述異記》云:漢張華得龍肉【修治】曰:凡用龍骨,先煎香草湯浴兩度,搗粉,絹袋盛之。用燕子一隻,去腸肚,安袋於內,懸井面上,一宿取出,研粉。入補腎葯中,其效如神。

  時珍曰:近世方法,但 赤為粉。亦有生用者。《事林廣記》云:用酒浸一宿,焙乾研粉,水飛三度用。如急用,以酒煮焙乾。或云:凡入葯,須水飛過晒乾。每斤用黑豆一斗,蒸一伏時,晒乾用。否則著人腸胃,晚年作熱也。

  【氣味】甘,平,無毒。

  《別錄》曰:微寒。

  權曰:有小毒。忌魚及鐵器。

  之才曰:得人蔘、牛黃良,畏石膏。

  時珍曰:許洪云:牛黃惡龍骨,而龍骨得牛黃更良,有以制伏也。其氣收陽中之陰,入手、足少陰、厥陰經。

  【主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咳逆,泄痢膿血,女子漏下,症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本經》)。心驚,汗出止汗,縮小便溺血,養精神,定魂魄,安五臟。白龍骨:主多寐泄精,小便泄精(《別錄》)。逐邪氣,安心權)。

  驚,止陰瘧,收濕氣脫肛,生肌斂瘡(時珍)。

  【發明】曰:氣入丈夫腎臟中,故益腎葯宜用之。

  時珍曰:澀可去脫。故成氏云:龍骨能收斂浮越之正氣,固大腸而鎮驚。又主帶脈為病【附方】舊十一,新七。

  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勞心夢泄:龍骨、遠志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蓮子湯下。(《心統》)骨四分,韭子五合。為散。空心酒服方寸匕。(《梅師方》)為末。每鹽湯服二錢。(《梅師方》)沸,及熱服盡。溫覆取汗,即效。(《肘後》)泄瀉不止:白龍骨、白石脂等分,為末,水丸梧子大。紫蘇、木瓜湯下,量大人、小兒用。(《心鑒》)大煩渴作熱,三焦有瘡 ,下痢,或張口吐舌,目爛,口鼻生瘡,不識人,用龍骨半斤,水一斗,煮四升,沉之井底。冷服五合,漸漸進之。(《外台方》)者:龍骨半斤研,水一斗,煮取五升,候極冷,稍飲,得汗即息不止者:龍骨四兩打碎,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冷凍飲料。仍以米飲和丸,每服十丸。

  (《肘後方》)師方》)即斷。(《三因方》)匕,日三。(《千金方》)粉,撲之。(《醫宗三法》)

  龍齒

  【修治】同龍骨。或雲以酥炙。

  【氣味】澀,涼,無毒。

  當之曰:大寒。

  之才曰:平。得人蔘、牛黃良。畏石膏、鐵器。

  【主治】殺精物。大人驚癇諸痙,癲疾狂走,心下結氣,不能喘息。小兒五驚、十二癇(《本經》)。

  治煩悶、熱狂、鬼魅(《日華》)。

【發明】時珍曰:龍者東方之神,故其骨與角、齒皆主肝病。許叔微云:肝藏魂,能變化,故魂游

  龍角

  【修治】同骨。

  【氣味】甘,平,無毒。

  之才曰:畏乾漆、蜀椒、理石。

  【主治】驚癇螈 ,身熱如火,腹中堅及熱泄。久服輕身,通神明,延年(《別錄》)。

  小兒大熱(甄【發明】頌曰:骨、齒醫家常用,角則稀使,惟《深師》五邪丸用之,雲無角用齒,而《千金》治心病有角、齒同用者。

  龍腦

  【主治】其形肥軟,能斷痢(陶弘景

  龍胎

  【主治】產後余疾,女人經閉。

  弘景曰:比來巴中數得龍胞,形體具存。雲治產後余疾,正當末服。

  頌曰:許孝宗《篋中方》言:龍胎出蜀中山澗,大類乾魚鱗,煎時甚腥臊。治女經積年不通。同瓦松、景天各少許,以水兩盞,煎一盞,去滓。分溫二服。少頃,腹中轉動便下。

  按:此物時珍曰:胞胎俱出巴蜀,皆主血疾,蓋一物也。

  龍涎

  機曰:龍吐涎沫,可制香。

  時珍曰:龍涎,方葯鮮用,惟入諸香,雲能收腦、麝數十年不散。又言焚之則翠煙浮空。出西南海洋中。雲是春間群龍所吐涎沫浮出。番人採得貨之,每兩千錢。亦有大魚腹中剖得者。其狀初若脂膠,黃白色;干則成塊,黃黑色,如百葯煎而膩理;久則紫黑,如五靈脂而光澤。其體輕飄,似浮石而腥臊。

《論衡龍虛篇》:

天地之性,人為貴,則龍賤矣。

《說苑》:

吳王欲從民飲酒,子胥諫曰:不可,昔日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龍上訴天帝,天帝曰:當是之時,若安置而形,對曰:我化為魚,固人之所射也,豫且何罪,今君棄萬乘之位,而從布衣之士飲酒,臣恐有豫且之患,王乃止。

《尊任》:

應龍入眢井,不瞑目以待鰍鱔之飽龍肉,而睫淚以哀井上之居民,豈得為應龍也哉!

《墨子》:

墨子北之齊,遇日者曰:「帝於今日殺墨龍於北方,先生色黑,不可以北。」

……

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丙丁殺赤龍於南方,庚辛殺白龍於西方,壬癸殺黑龍於北方。若用子言,則禁天下之行也?

《莊子》:

朱氵平淪咖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伎成,而無所用其巧也。

《述異記》:

漢和帝玄年,大雨,有一青龍墮於宮中。帝命烹之,賜群臣龍羹各一杯。故李尤《七命》曰:「味兼龍羹。」

《左傳》:

鄭大水,龍斗於時門之外洧淵。國人請為焉,子產不許,曰:「我斗,龍不我睹也;龍斗,我獨何睹焉?穰之,則彼其室也,吾無求於龍,龍亦無求於我。」乃止。

……

秋,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曰:「吾聞之,蟲莫智於龍,以其不生得也,謂擲昵,信乎?」對曰:「人實不智,非龍實智。(言人實不智而謂擲昵,非龍智也,乃不智也。)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豢,養也。)昔有叔安,(,古國也。安,其君名也。)有裔子曰董父,(裔,遠也。玄孫之後為裔也。)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故帝舜氏世有畜龍氏。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嘉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龍,水物也。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

《岳瀆經》:

堯九年,巫支祁為孽,應龍驅之淮陽龜山足下。其後水平,禹乃放應龍於東海之區。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雲降雨從,乾坤爍動。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長子金吒,次木吒,帥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於東海,腳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寶塔宮。龍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戰。帥時七日,即能戰,殺九龍。老龍無奈何而哀帝,帥知之,截戰於天門之下而龍死焉。

《西遊記》:

這太子三朝兒就下海凈身闖禍,踏倒水晶宮,捉住蛟龍要抽筋為絛子。

《楚辭章句》:

胡,何也。雒嬪,水神,謂宓妃也。傳曰:河伯化為白龍,游於水旁,羿見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訴天帝,曰:為我殺羿。天帝曰:爾何故得見射?河伯曰:我時化為白龍出遊。天帝曰:使汝深守神靈,羿何從得犯?汝今為蟲獸,當為人所射,固其宜也。羿何罪歟?

《契丹國志》:

先是,渤海國王大諲譔本與奚、契丹為唇齒國。太祖初興,并吞八部,繼而用師,并吞奚國。大諲譔深憚之,陰與新羅諸國結援,太祖知之,集議未決。後因遊獵,彌旬不止,有黃龍在其氈屋上,連發二矢,殪之,龍墜其前。後太子德光於其地建州,黃龍府即其地也。太祖曰:「吾欲伐渤海國,眾計未定而龍見吾前,吾能殺之,是滅渤海之勝兆也。」遂平其國,擄其主。

紀異錄曰:阿保機居西樓氈帳中,晨起,見黑龍長十餘丈,蜿蜒其上,引弓射之,即騰空夭矯而逝,墜於黃龍府之西,相去已千五百里,纔長數尺。其後女真滅遼,尚藏其骸於內庫,金酋悟室長子源嘗見之,尾鬣肢體皆全,雙角已為人所截,與水龍畫絕相似。蓋其背上鬣不作魚鬣也。正文謂「射黃龍」,此謂「射黑龍」。黃黑色雖不可知,而符兆所先,抑何彰彰若是歟!

《遼史·太祖本紀下》:

神冊五年夏五月庚辰,有龍見於拽刺山陽水上。上射獲之,藏其骨內府。

《續濟公傳》:

吃到中間,張大人道:「我雖然自少富貴,奇珍異味都已嘗遍,惟有古人所說的龍肝鳳髓沒嘗過。師傅既有如此大本領,諒必這東西也取得到。」濟公道:「容易。」就取筆在粉壁之上畫了一條龍,畫的頭角崢嶸,像活的一般,長約四五尺。畫罷,又取了柄小刀,先把龍鱗去了,然後再把龍腹剖開,頓時鮮血淋漓。濟公就用兩個指頭伸入龍腹,勾出一副龍肝,其形狀顏色,竟像豬肝一般,分付家人洗了,交給廚房去燒制。那廚頭張阿福、張阿壽件件東西都燒過,這龍肝是從沒見過,沒師父教過,那裡燒得來?接了這東西,大家面面相覷,不敢作聲。倒是張阿壽有主意,對他哥哥道:「和尚既然取得這東西來,必然知道炙法,吾們去問他一聲。諒想這東西世上少有,大人也未必來責備我們的。」張阿福道:「不差,倒是兄弟有主意。」於是二人走到書房中,先給大人請了安,又走至濟公面前跪下,給濟公磕頭。濟公道:「你莫非燒制不來嗎?」二人道:「是我二人實在燒不來。」濟公道:「你先開了油鍋,把這東西放在鍋中,只一炸就取起來,用五香末灑了,拿出來好吃了。」二人領命,如法炮製。送到書房,濟公一瞧這:「制的很好,張大人嘗嘗看好吃不好吃?」張大人用筷子鉗一塊一嘗,其味鮮脆非凡,果然好滋味,就大讚道:「好味好味,我平生實在沒有嘗過。只是龍肝的滋味此刻嘗過,那鳳髓的滋味還沒嘗過,再請師傅給我弄一塊來嘗試嘗試。」

然後,那些說西方龍淫亂邪惡、會造成災難的,怕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五雜俎·卷九·物部一》:

龍性最淫,故與牛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即婦人遇之,亦有為其所污者。嶺南人有善致雨者,幕少女於空中,驅龍使起,龍見女即迴翔欲合,其人復以法禁,使不得近,少焉,雨已沾足矣。

《柳毅傳》:

君曰:「所殺幾何?」曰:「六十萬。」「傷稼乎?」曰:「八百里。」「無情郎安在?」曰:「食之矣。」君憮然曰:「頑童之為是心也,誠過忍,然汝亦大草草。賴上帝靈聖,諒其至冤。不然者,我何辭焉。從此已往,勿復如斯。」

哦對了,龍吹們,你們認的祖宗幾十斤黃金就能買一條,算一下還真便宜

《抱朴子》:

案使者甘宗所奏西域事雲,外國方士能神咒者,臨川禹步吹氣,龍即浮出,初出乃長十數丈,方士吹之,一吹則龍輒一縮,至長數寸,乃取著壺中,以少水養之,外國常患旱災,於是方士聞有旱處,便齎龍往賣之,一龍直金數十斤,舉國會斂以雇之,直畢,乃發壺出龍,著淵中,因復禹步吹之,長數十丈,須臾而雨四集矣。

說到西方龍和娜迦算不算龍

先不提龍的定義範圍超廣(八尺,馬之龍也;一角,羊之龍也;四距重翼,雞之龍也;黑身白頭、耳長卷尾,狗之龍也。)以及燭龍人首蛇身都算龍眼鏡蛇又咋了,只需知道一點

——哪吒、托塔天王等形象都是印度傳來的

最後,提一下真龍天子

實際上這個名詞僅在三本清朝小說里出現過五次,其他一些小說也會提到皇帝有真龍護身之類的

然而這說法終究是不入流的,不然按滿清大興文字獄的勁頭——

還有,所謂的五爪金龍什麼的,壓根就只是一個裝飾,幾隻爪子對龍的地位高低根本沒有什麼影響——按有的說法三爪還比五爪高貴嘞

《晚晴簃詩匯》:

上所親御者特用三爪,取通三才之義,亦以少為貴者耳。」又曰:「上用五爪,太上用三爪。」


人在神仙面前地位也不一定比龍好到哪去,,,


首先我要說,這個問題非常沒水平。

第一封建王朝時期,只有皇家才自稱是龍子、龍孫。

普通百姓根本沒這個資格

第二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

這是中央電視台1988年春節聯歡晚會,侯德健演唱《龍的傳人》獲得廣泛好評。

才有了這個說法。

這裡是以討論神話為主題的地方,請不要這麼業餘。

把一首現代歌曲混交中國5000年的文化。

—————————————————【分割線】————————————

@豆子

來嘛!屏蔽我?呵呵~~

有臉挑戰,沒臉迎戰是嗎?

格物致知。

一個中國人是中國人

十億中國人也是中國人

中國人這個概念可大可小

而自稱太小了。

自稱屬於哲學方面的自我認知範疇。

那麼,就必須要找到一個中間點(公約數)。

也就是大面積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起

才能真正的去討論這個問題。

中國那些神、聖人、皇室如果不把自己說的不一樣。

他們憑什麼教化和統治其他的中國人呢?

你不就拿些文獻嗎? 

那些文獻寫是路人甲乙丙丁嗎?


題主你這個問題因果關係反了。龍在神話傳說中地位不高是自古以來的事實,龍的傳人的說法實際上是近代才有的。

在上古神話傳說中,龍一般都是玩物或者坐騎,《山海經》里經常會有神踩龍、握龍的記載。龍的地位提升是在秦漢時期,秦始皇就有「祖龍」的稱呼,劉邦也往臉上貼金說是龍子。仔細想來大概就是為了給自己塑造出神性,龍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神物更有信服力。

至於龍成為皇家專屬,那就是元代之後的事了。

龍的傳人說法,可以參考聞一多先生的《伏羲考》。聞一多先生認為龍是史前眾多圖騰之一,是一條類似大蛇的動物,和其他動物圖騰並無區別。後來龍圖騰的氏族兼并吸收了其他氏族,並將其他氏族圖騰上特點加到龍的身上,才逐漸有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等,最後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

所以說,龍圖騰代表的不是某一個民族,而是整個中華大陸上多種族融合後的產物,是類似於「炎黃子孫」一樣的概念而已。


龍的地位非常高。有人把龍當成妖怪,或者傳說成妖怪,是因為他們忘記了自己文化本源。

在上古時代,有的民族說,自己的祖先是野豬,比如起源於大興安嶺那邊的民族,很多拿野豬當祖先。有的民族說,自己的祖先是狼,有的說自己的祖先是石頭,還有的說,自己的祖先是鳥。華夏族則說,自己的祖先,不是任何一種動物,而是認為,自己的祖先是天,是天地交合,創生了自然萬物,當然也包括人。其他民族就很好奇,你們的祖先,天長什麼樣?華夏人的先祖,就給他們畫了一條龍的模樣告訴其他民族說,天就長這樣,它變化無窮,它創生一切。

龍是對天生萬物的象形表達。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的胚胎,都是有個腦袋有個尾巴,而且長長的,彎曲著。龍最初的形象,就是胚胎模樣。古人便認為,既然萬物剛萌生時都長成這樣,那麼天生萬物,就應該是這麼生的吧。我們崇拜天,天怎麼生萬物的呢,天和萬物之間,有個從無到有的轉折點,就是胚胎,就是龍。龍的傳人,意思就是說,我們是天地所生,崇拜天的民族。中國文化裡面,認為天地相合而生萬物。所以華夏族崇尚太陽,崇尚剛健,崇尚自強不息,崇尚生生不息。龍喻指太陽,喻指天,喻指陽氣,喻指萬物生化之神機。所以,皇帝自稱真龍天子,都是指這些意思。 把龍往生物學方面想,是歪坑裡去了。華夏族,顯然不可能是某種奇怪動物的後代和傳人,皇帝更不可能是某種動物的兒子。還有往考古化石方面想的,這也是瞎鬧。不明白為什麼龍就是指太陽的,可以去看看《周易·繫辭》。

內容來自至道學宮 http://www.zdaox.com


日本也很崇拜龍的,然而看看如今的口袋妖怪:


中國最大的兩個圖騰是龍與鳳,龍由蛇圖騰而來,鳳由鳥圖騰而來,古代部落之間戰爭,戰勝一個就會把對方的特徵加到自己身上,於是勝利越多身上的特徵也就越多,龍或者鳳圖騰便是因此而來……

所以龍圖騰集合了許多中國初民的信仰崇拜,說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還是很有象徵意義的。

龍的傳人的說法應該是從五四開始,而不是侯德健的那首歌。

至於龍作為坐騎,最早中國有一副"人物御龍圖",應該是最早以龍為坐騎的繪畫,這幅墓葬作品顯然是以龍作為導引者引領人上升天界的。在形象上與後來的龍也有大不同。

龍的文化內涵和延展是一步步慢慢發展成現在的樣子的。

lostsong


因為龍的傳人是侯德健發明的


推薦閱讀:

周朝時實力一直偏弱的宋國為什麼爵位是「公」?都有哪些諸侯國爵位也為「公」?
歷史上有哪些偶然事件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騙子和騙術?
文革中有哪些人沒有被批鬥過,他們有什麼共同特徵?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神話 | | 中國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