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中國與歐洲希臘或羅馬打上一仗誰會勝?

憑國力如何?軍力如何?武器如何?


我就是來吐個槽,且不說羅馬從七丘建城到1453年東羅玩脫前後跨了兩千年,光是同一時期的軍團都有很多不同的輔助部隊,這種關公戰秦瓊的事怎麼老有人問,另外順便吐槽下幾個回答,第一,匈人和匈奴不是一個概念,第二,輕騎兵想虐重步兵基本沒戲,第三,完全以兵力人數這種來對比沒有價值,以共和國晚期的職業軍團為例,這些士兵的性質和徵召兵完全不同,第四,弩破甲是好,但是殲星弩是不存在的,弩最大的優勢並不在於其本身性能,而在於它的訓練周期較弓而言短很多,第五,武器確實有好壞,但並沒有代差,不足以成為決定因素,第六,戰法沒有說的那麼懸,而且戰術級別的戰法建立於良好的訓練之上,大概就這麼多的,總之,沒什麼一定誰勝誰負的,看臉

11.12更新

其實也沒啥,就是一點,有人之前和我辯否認游牧重騎存在的事實,一再強調蒙古重騎的甲也比歐洲重騎輕,雖然我不能理解他扯馬鐙時代的騎兵,並且還關閉評論的邏輯何在,但是我還是放兩張圖好了

同一時期雙方軍隊

扎甲和鎖甲,再明顯不過了

2.5更新

為毛總有各種自我高潮的人,我都說了沒空辯,還死纏爛打不放,真是受不了,我還是就他的論據回兩點吧

一、關於卡萊戰役

好吧按這位來說是 萊卡戰役 恩,我還佳能戰役呢...果然是我不學無術,我真不知道這場戰役

好好好,不抖機靈了,就是卡萊戰役,他估計是要表達羅馬被帕提亞干出翔,羅馬是個渣渣

但是問題來了,首先,戰役簡介用的百度百科???我的天,就不能受累翻個牆么,還要我來翻

百度說並不慌張,然而維基呢......panic,並不是panick昨日手滑,感謝某人指出,至於這詞什麼意思,字典一查就是吧

好,然後我們來說說這個卡萊的情況,當時面對東方的新式敵人,羅馬軍隊是沒啥準備的,面對東方擅長的投射和騎兵戰術,居然只帶了500弓箭手......這麼幾個軍團帶了500......還真別說什麼輕步兵有多少什麼的,反正真正提到的弓箭手就是五百,然後克拉蘇的蜜汁不慌是個啥,克拉蘇聽到帕提亞人來了大吃一驚,而且開始聽從卡西烏斯的建議布陣,後來又改變主意,這不是慌張是什麼?

然後這個破盾是個什麼鬼

複合弓是否可以穿透盾牌和盔甲,維基也說了並不能佐證,當然確實有被射穿的現象,然後這叫弓力弱,那弓力強只能是殲星箭了

維基都寫得很清楚對吧。

後來我就問這位少俠啊,泰西封被攻陷過幾次,他很抖機靈的說7次,雖然我沒截到圖,機智的知乎就把他刪了,但是我自己的回答是很清楚的

你看,他和我對話說七次吧,然而他自己的回答呢?奇怪是六次,那還有一次是阿拉伯蜀黍,關羅馬什麼事?況且拜拜那次只是去了,都沒動什麼手。

我們回歸正題,他剛剛說羅馬被大幹,那肯定是為了說明羅馬弱,然後證明秦漢的強大,可是為什麼他又要和我大提泰西封的陷落呢?而且還是他之前所謂的7次,奇怪,這不是證明羅馬騎了帕提亞么,那我大秦怎麼辦!

他說李陵那事兒

卡萊之戰克拉蘇就帶了500弓手(上文已說,畢竟投矛手什麼的也是輕步兵),還被引入荒漠平原,在對方備好了充足箭矢的情況下打,四周既無地利,又經過急行軍,不敗才叫見了鬼呢不是,李陵作戰不斷的利用地形,又有充分準備(帶夠了投射兵力)匈奴人又迷一樣的豬突作戰,而且對比人馬具裝的帕提亞重騎,匈奴那種水平簡直寒酸,被人造成重大傷亡很奇怪?

所以你們看吧,他這些例子都很莫名其妙啊

我們進入第二個吧

二、關於秦劍

反正估計他是要我說秦劍可以劈航母他才滿意的

我們看一下中歐前8世紀進入鐵器時代,在這之前前11世紀就出現了淬火技術;希臘於前9世紀-前8世紀進入鐵器時代,然而在前12-前8世紀便已出現1米長的長劍,並很早就記載下了淬火的流程和效果,所以說,大家都早就進入鐵器時代了,某種程度而言,秦還晚了些,畢竟燕出土了眾多鐵質兵器了。這些國家的鐵制兵器早已用於戰爭。面對敵人的武器領先優勢,秦也是深感憂慮的「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夫以遠思慮而御勇士,恐楚之圖秦也。」(《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你看要是秦劍那麼厲害,秦王怕個毛線啊,然而為什麼秦王會擔憂呢,我們就來看看脆性這個概念好了

在著名紀錄片《復活的軍團》中,傳說里硬度和韌性達到完美結合,既能削鐵如泥還能在被壓彎兩千年之後迅速恢復原狀的記憶合金,被盛讚為青銅兵器鑄造巔峰的秦劍究竟質量如何呢?曾有數把秦劍被分別送給中國有色金屬研究院等專業機構做化驗和電鏡檢測,其情況是這樣的——

01396號劍:錫21.38;

01399號劍:錫18.02;

01395號劍:錫表面31 內部21.40;

01395號劍:錫表面內部均為大量

現任秦俑博物館考古隊隊長的劉占成就說過「從上表可以看出,在檢測分析的四件標本中,除01399一件含錫量為18.02%外,其餘含錫量均在20%以上,另一件01395含錫量『大量』,是說在30%以上」,「金屬學理論告訴我們,如果含錫量超過20%,由於共析體數量更高,抗拉強度迅速降低,塑性已很差。這樣的青銅硬度雖高但已是脆性材料,用這種材料製造的兵器使用時極易斷裂」(《秦俑坑銅劍考論》劉占成 張立瑩)。

青銅器含錫量跟性能的關係

《江淮晨報》報導,1997年8月,壽縣博物館在挑選文物進京參加「中華文物精品展」時,將館藏國家一級文物越王劍(並非勾踐劍)因操作不慎摔斷為三節,由此導致博物館館長下課。可以看到,即使含錫量低於秦劍的壽縣越王劍,也照樣經不起摔。含錫更高更脆硬而且更長而薄的秦劍自然更不用提。

除了加錫以外,冷鍛也可以大幅度提高青銅器的性能,使其硬度不遜於含錫量更高的青銅,同時還不過多損失其韌性。一把來自丹麥錫爾克堡的含錫量8.8%的斧子刃部經過了良好的冷鍛(《Iron and steel in ancient times》),硬度在200HV以上,跟秦劍相當。但其脊部依然維持了良好的韌性,拉伸率可達10%,而秦劍呢?只有不到1%。而以秦劍的含錫量和拉伸率,也失去了冷鍛的可能。

哦對了,順帶一說

hrb數值範圍是20-100,哪來的106

還有這個球墨鑄鐵

1981年,中國球鐵專家採用現代科學手段,對出土的513件古漢魏鐵器進行研究,通過大量的數據斷定漢代中國就出現了球狀石墨鑄鐵。有關論文在第18屆世界科技史大會上宣讀,轟動了國際鑄造界和科技史界。國際冶金史專家於1987年對此進行驗證後認為:古代中國已經摸索到了用鑄鐵柔化術製造球墨鑄鐵的規律,這對世界冶金史作重新分期劃代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這不能簡單的劃等號,第一,這跟現代球墨鑄鐵技術沒關係,1950年左右中國球墨鑄鐵產業才開始大規模發展運用,第二,這只是對世界冶金史斷代有意義而已,第三,就是現代,以鑄造成型為幾乎唯一成型手段的任何鑄鐵(哪怕是所謂的可鍛鑄鐵)也是不適合製作需要應對高強度衝擊力的兵器的。

鑄鐵冷卻過程中碳會結晶成石墨,球墨鑄鐵就是通過人工手段育化得到的球形石墨的鑄鐵,儘管強度比一般鑄鐵更強,終究也只是用於替代較貴的鑄鋼用於鑄造大中型需要耐磨的鑄件而已,並且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發現的所謂中國古代疑似球墨鑄鐵的東西有大規模運用和球墨鑄鐵育化技術有在中國古代被發現並推廣。所以說,真有這玩意兒的話,也不至於到清末還造大量白口鑄鐵炮了,對吧?

至於劉勝佩劍,原報告確實寫作最高1170hv,這個不是訛傳。報告里用的單位是公斤/平方毫米表示的,這可能是顯微硬度,微觀形勢下的硬度。和通常說的硬度不太是一回事,原報告這一點說的不是太清楚,不過我承認是這劍肯定是好貨無疑,雖然,這差不多是相當於HRC66.5~69.0了,常見的50號鋼板淬硬後表面硬度也不過HRC42~46,冷鋼的不少刀具表面硬度也不是都能達到HRC70的,這還是合金鋼。

然而,畢竟兵器是在硬度和脆性里找到一個平衡

羅馬帝國時代就是鋼劍了,好的硬度達到700vph,但是他們就看不到偏偏挑熟鐵武器比,

不過他自己不是說漢環首普遍在500,600hv么,所以劉勝佩劍應該也是精品貨了,

然而他一定會說羅馬那3把好的是特例,那3把差的才是普遍,最後,即便硬度不足,200hv的鐵劍至少有足夠韌性,被500hv的劍砍爛那是臆想。

至於我的回答,我說的也是沒有代差,而且我並沒有偏袒那一邊,只是說了一些常見的誤區而已,我的結論也是沒有一定的誰勝誰負,畢竟都沒見過面

最後我說一個事兒,關於我舉報這事,我多次說並不想和他辯,但他仍死纏爛打,我也是警告過他的,然而他並沒有聽進去

並且他的言論中存有眾多人身攻擊

至於我怎麼回答的他,反正評論都還在,隨意看

8.17更新

知乎真的是要完,只要是不承認大秦大漢大明天下第一就一定有人會來各種姿勢,問題是我也沒說誰能贏啊

像這種小伙

真的是看不懂,阿提拉時期的西羅和匈人再怎麼打和與秦漢同時期的羅馬有半毛錢關係???

另外射成刺蝟這種也是……,你不知道扭力弩炮是標配?

然後來個沙隆會戰阿提拉就死了,後面還打滾說我誤解,就這語法還能寫出歧義來?而且打滾說是阿提拉死了聯軍才擊敗匈人,合著沙隆是輸了啊?!你這意思怎麼理解都有問題好么…………

後面還要再來一遍這個,你真的不明白無論你怎麼說,你這句話都是不對的么?首先阿提拉是在沙隆會戰之後才死的,而你這句話的狀語是在沙隆會戰中,另外要是你想表達沙隆會戰後阿提拉死了,羅馬聯軍…那也是不對的,因為沙隆會戰已經戰勝了匈人…我給你講了這麼多次,你還不懂

靠一個漢擊敗匈奴和幾百年後匈人打鬧晚期帝國就能得出漢國力強於同時期羅馬?你這邏輯好比AB都30歲正值壯年,B打跑了一個20歲的小鬼,40年後,另一個20歲的小鬼跑來打了70歲的A,這A還在很多年前兄弟分家中斷了手,於是這就能得出40年前30歲的B可以痛揍同樣30歲的A了?況且百年以後漢都不在了,怎麼比

就這麼著了還不承認轉進,然後又五胡亂華不算,這什麼類型的雙標?黑人問號

以及這種他所謂的邏輯

先說不一定誰打敗誰就是強,然後開始靠誰和誰交戰最後不相上下得出羅馬和東方國家一個水平,估計小伙兒也是真不知道羅馬對東方國家的勝負率吧…以為場場都是卡萊么?羅馬對東方大多數都無意消滅其國家畢竟東方不是核心利益區,維持現狀即可。靠個帕提亞怎麼做對比的標準量?

還有我就想問一下,基本的羅馬 西羅 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都分不清么,尤里烏斯·凱撒時期哪裡有西羅啊?

一點乾貨沒有,靠一句不如就定性了,這算什麼?

還有這種不看一看對不對就拿上來用,也是可愛的很

所以複製粘貼是爽啊

人家《兵法簡述》里羅馬人自己都寫只有3英尺,到你這兒就成了1.8-2米,複製粘貼也要自己看看對不對好吧

另外所謂的不同地形還散兵和密集陣型

而《兵法簡述》中關於非平原地形是怎麼說的呢?

山坡地形,你家的1.8間隔的鬆散步兵陣型能搞出推擠戰術?

要是懷疑《兵法簡述》大可看看人家作者自己怎麼說

人家自己都說作戰崇尚古代,難不成你手裡的書是漢尼拔寫的?

還有一個就更厲害了,說選自羅馬史,人家李維會用這種口吻寫?

要知道,李維對羅馬的維護可是公認的,部分比較黑暗的內容都被他寫白了,就這樣的李維能寫出第三人稱的而且對羅馬各種負面描寫的羅馬史來?你鐵血複製的就鐵血複製的,你非和那個作者一樣寫個引自羅馬史,是有多…哈哈哈哈哈哈哈,少年,羅馬史是按歷史事件的順序寫的啊你不知道么

這個就更好笑了

克拉蘇長子帶6000人倖免?你知道那個倖免的叫什麼么?他叫卡西烏斯,他是克拉蘇的副將啊孩子,你知道克拉蘇大兒子叫什麼么?他叫馬庫斯,你那地攤文強行把凱撒營里的馬庫斯拉去打卡萊了你不知道么?

這種就更迷了,什麼叫輔助軍團弩炮?弩炮從來都配屬正規軍團,那你這兒又發明歷史了,《兵法簡述》里提及每個軍團配屬55門,而實戰中則可能會配置更多,然後吧,我就想問問,這個電影般的「敘事」是不是叫發明歷史?

還說我膽小?乾貨拿不出,資料又是各種複製粘貼錯誤百出,最初拉黑只是不想在自己的回答里看見你的神論,你不是不滿么,我把你放出來了,然後呢?你繼續無乾貨全靠想像……,不回你你就說別人膽小云云,你先拿出乾貨好么,要知道,人家紫川我都沒拉黑=_=

另外你所謂的你想證明的那些東西,完全不需要你來給我證明什麼好么,一來沒說服力,二來你以為全知乎就你看過點資料?

對了,別老拿卡萊說事兒了,要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過一場戰役叫金達拉會戰,吹卡萊的人估計也只知道卡萊而已,照這思路條頓堡還大敗呢,是不是羅馬也不敵日耳曼蠻子?然而有個人叫日耳曼尼庫斯

所以啊那些個整天的鼓吹騎射無敵論,弓弩無敵論的唯武器論者和單一兵種論者多半就是個……

打仗不綜合參考,不看戰術,不看兵員素質,兵種構成,不看軍隊編製,這是誰教你們的?


我隱約覺得回到了三四年前的貼吧……

貴乎藥丸啊……


假如你說的是全戰式長草平原1w2對戰的話

那麼秦半點機會都沒有

漢或許還有救

2016.2.16更新,懶得和你乎暴民談歷史,知道一點就可以了:如果有人在對話中使用崇洋媚外這個詞,他一定是智障


一個是封建社會,一個是奴隸社會,這需要打么,你的羅馬軍隊再強,能和封建王朝比後勤比動員?異族的僱傭兵怎麼和軍功受爵的秦銳士比拼?一個是大一統的中央帝國,一個大部分經濟來源都在殖民地上,起義不斷,這根本不能打好么。


古代戰爭很注重士氣、補給和地型。

單就地型而言,羅馬人對各種地型和氣候的掌握應該要強於中國人。畢竟疆域遼闊且多樣性大。

補給不太好說,羅馬帝國初期的補給可是非常厲害的,特別是來自當地軍鎮的補給。秦代總得來說補給相對欠缺,不僅是由於我們沒有地中海這麼便利,更是因為中國山地多,南方更是各種沼澤丘陵雨林,補給來源相對單一。

此外,個人裝備和戰術當年,秦代的鑄鐵技術相對領先,且中原多年戰亂,軍隊質量很高,尚武精神猶在,若是漢代還有馬鐙等外掛,開闊地形應該頗具優勢。而山地、海戰、攻城等情形或許是羅馬更佔上風。

其實漢代和希臘城邦曾多次交戰,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過的輪台等地區,也即今日新疆一帶,大多數都是典型的希臘化城邦。儘管不太純粹,但也讓漢代軍隊吃了不少敗仗。


@蔣蔣蔣蔣蔣鏘

對歷史誤讀列表如下:

維基原文,方便閱讀我複製過來:

After being informed of the presence of the Parthian army, Crassus panicked. His general Cassius recommended that the army be deployed in the traditional Roman fashion, with infantry forming the center and cavalry on the wings. At first Crassus agreed, but he soon changed his mind and redeployed his men into a hollow square, each side formed by twelve cohorts.

開頭第一段所說恐懼,乃是聽說帕提亞人來了,原因是羅馬人遠道而來,有所疲憊。

這裡的恐懼是中文那段記載發生的時候?

看英文有不看全文只一個詞一個詞看的?

[19]

This formation would protect his forces from being outflanked, but at the cost of mobility. The Roman forces advanced and came to a stream. Crassus" generals advised him to make camp, and attack the next morning in order to give his men a chance to rest. Publius, however, was eager to fight and managed to convince Crassus to confront the Parthians immediately.

克拉蘇的將軍Publius甚至渴望與帕提亞人戰鬥,並試圖說服Crassus直面帕提亞人。

[20]

The Parthians went to great lengths to intimidate the Romans. First they beat a great number of hollow drums and the Roman troops were unsettled by the loud and cacophonous noise. Surena then ordered his cataphracts to cover their armor in cloths and advance. When they were within sight of the Romans, they simultaneously dropped the cloths, revealing their shining armor. The sight was designed to intimidate the Romans, but Surena was impressed by the lack of effect it had.

第一段加粗部分前後即為我所引用之百度百科之:

安息軍隊慣用戰鼓鼓舞士氣。蘇萊那發出開戰的信號後,數千面戰鼓同時擂響,如雷鳴般奪人心魄。從未經歷過這等陣勢的羅馬士兵個個面露懼色。

截圖所說「克拉蘇此時雖然焦慮,但並不慌張」來自第二個加粗部分:帕提亞人原計劃用這鼓聲恐嚇羅馬人,但是克拉蘇卻驚訝於它是如此的無效。

可見是中英文互相符合的,只是翻譯上調整了遣詞和語序。

Panic 恐慌的名詞或動詞形式,+ed後綴類似動詞+ed可當作形容詞,恐慌的。

同樣是這個詞條,關於兵力構成

七個軍團約4-5萬。純羅馬軍團約3萬4,八千輔助軍團騎兵和輕步兵各半,另有重騎一千和弓騎九千。

這幾個軍團帶了500。

cohort居然以為是軍團?以為全部兵力是八個軍團+500弓手?

不知道軍團和輔助軍團的比例?

但凡有基本常識都知道不可能。

cohort是大隊,普通大隊480人,一個軍團十個大隊4800人,非戰鬥輔兵額外20%,第一大隊雙倍人數。(數據來自馬略改革)

所謂葉公好龍者,連羅馬大隊的編製都不知道。

Upon realizing this, Crassus dispatched his son Publius with 1,300Gallic cavalry, 500 archers and eight cohorts of legionnaires to drive off the horse archers. The horse archers feigned retreat, drawing off Publius" force who suffered heavy casualties from arrow fire.

意識到弓騎帕提亞人有數千頭羅頭提供箭矢補給,克拉蘇調遣他的兒子帶著1300高盧騎兵+500弓手+八個大隊的軍團士兵(不算第一大隊應是3840=8*480)總計5640人去驅趕那些弓騎兵。帕提亞弓騎很快且戰且退,使得Publius的軍隊因為箭雨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

——不破甲破盾損失何來?

(英文同一段的後面)

Once Publius and his men were sufficiently separated from the rest of the army, the Parthian cataphracts confronted them while the horse archers cut off their retreat. In the ensuing combat the Gauls fought bravely, however their inferiority in weapons and armor was evident and they eventually retreated to a hill, where Publius committed suicide while the rest of his men were slaughtered.

Publius和他的軍隊被分隔開了,而帕提亞的重騎兵則正面沖了過來,同時弓騎截斷後路。接下來的戰鬥高盧人打的很勇敢,但是他們的武器和盔甲的落後是很明顯的。高盧騎兵退到了Publius和其他人戰死的小丘。

——帕提亞人這裡打的非常有章法:弓騎騷擾分割陣型,重騎衝鋒殺傷同時弓騎斷後。

——5640人在這一段戰鬥中已經全軍覆沒。

之後就是克拉蘇連夜撤軍,又有幾千人在營地被丟給了帕提亞人。

——百度百科與此文非常相符。

蔣某:上午沒死幾個——5640的分隊全軍覆沒。

克拉蘇腦/抽——克拉蘇根本就不怕,認為敵人的恐嚇行為是lack of effect,缺乏效果。克拉蘇命令進攻的原因是他意識到帕提亞人的箭矢射不完,所以不能白挨射而應該主動接戰——這一點也是羅馬帝國總結的步兵反騎戰術之一,可見克拉蘇的指揮是恰到好處的。

為什麼要和你提泰西封陷落?

我為什麼要提?誰提的?

提泰西封?蔣某根本就不知道戰爭打的是國力,更不知道這場戰鬥所反應的要害信息,更不懂得帕提亞的歷史。

帕提亞的鼎盛時期在一百多年前,此後內亂不止。

卡萊戰役反映出來的要害信息在於:東方民族對羅馬的戰術優勢——弓騎遠射破甲殺傷,分割陣型+重騎抓住破綻,衝鋒毀滅。

帕提亞的滅亡在於總體國力不如。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出使西域,此時帕提亞尚離鼎盛不遠,而大宛列傳言之: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

羅馬對秦漢更是絕無國力碾壓,秦漢可以充分發揮騎兵的戰術優勢以及戰略優勢。

關於弓力弱。

蔣某是不會知道騎弓&<步弓的,也不會知道開弓的方式決定了拉力的上限,更不會知道臂張&<蹶張&<腰引。

就是因為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才會盡情的嘲諷,以為根本不可能。

接下來蔣某又罵克拉蘇NC了。

自己看不懂英文,反倒去罵克拉蘇。

蔣某又開始了誤讀的日常。

原文明明說的是回火,怎麼蔣某看中文也能看成淬火?

回火是tempering,可見原文引用無誤。

1、燕國只是冶鐵?

對不起,人家煉的是鋼。

刃部硬度530HV。

2、歐洲鐵劍硬度如何?

蔣某看看清楚:10th century。

十世紀西班牙鐵劍,硬度189HV。

12世紀的鐵劍,279HV。

一邊是戰國中晚期(公元前3世紀以前),一邊是公元一千年前後,一千三百年的差距,中國的鋼劍530HV,歐洲的鐵劍189-279HV。

秦帝國別和我說不會鍊鋼。

蔣某通過模糊數據的手段避重就輕,達到XXXXX的目的。

發掘報告是最原始資料。

平均值23HRC=255HV

原文寫作106HRB,起碼我引用無誤。

100HRB=20HRC,此後成正比例換算。

說丹麥的斧子200+HV,而且時間很早,沒錯。

十把斧子,不計擦邊球,超過200HV的只有6號。

可見這斧子是一把精品,而大多數斧子的刃部硬度在150+HV再多一點。

戰爭從不是一件或幾件精品決定勝負的,所以我們要比就得比平均值,表示為制式。

此外,如我所說,秦漢為一統之帝國,戰國時期所出現之冶鐵鍊鋼,自然也有。

蔣某:

1950年,中國球墨鑄鐵產業開始大規模發展應用。

關鍵詞:現代球墨鑄鐵。

現代球墨鑄鐵研究成功於1942年。

蔣某:1950年,中國球墨鑄鐵產業開始大規模發展應用。

——可見我新中國並不算落後。

國外要到1722年才有球墨鑄鐵,但是關鍵是有根本缺陷,未能迅速擴大應用範圍

這個迅速是多久呢?兩百二十年

無腦看不起本國雙重標準——中國發明球墨鑄鐵的時間標準是大規模應用-1950年以後

——西方發明球墨鑄鐵的時間-沒說,但是統一標準也就是42年研發,43年改進,又5年保密,48年解密。

——中國1950年大規模應用,在我看來,簡直是奇蹟。

在河南鞏縣鐵生溝西漢中、晚期的冶鐵遺址中出土的鐵?,而現代的球墨鑄鐵則是遲至1947年才在國外研製成功的。我國古代的鑄鐵,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含硅量都偏低,也就是說,在約2000年前的西漢時期,中國鐵器中的球狀石墨,就已由低硅的生鐵鑄件經柔化退火的方法得到。

——我說球墨鑄鐵領先西方2000年,何錯之有。

回到硬度的話題。

至於劉勝佩劍,原報告確實寫作最高1170hv,這個不是訛傳。報告里用的單位是公斤/平方毫米表示的,這可能是顯微硬度,微觀形勢下的硬度。和通常說的硬度不太是一回事,原報告這一點說的不是太清楚,不過我承認是這劍肯定是好貨無疑,雖然,這差不多是相當於HRC66.5~69.0了,常見的50號鋼板淬硬後表面硬度也不過HRC42~46,冷鋼的不少刀具表面硬度也不是都能達到HRC70的,這還是合金鋼。

然而,畢竟兵器是在硬度和脆性里找到一個平衡

羅馬帝國時代就是鋼劍了,好的硬度達到700vph,但是他們就看不到偏偏挑熟鐵武器比,

——這幾段話呢,總結起來就是:公元前2世紀的鋼劍就達到1170HV的刃部硬度了,但是我就沒用這把劍來比,只拿了制式的環首刀,500-600HV。

——前面也有記載,戰國中晚期的燕國就出土了刃部硬度530HV的劍。

——蔣某人呢,你看清楚【鋼】這個字。

——【鋼】

——【鋼】

——【鋼】

500-600HV的鋼劍鋼刀砍不斷200出頭的鐵劍?

誰在臆想?

然而他一定會說羅馬那3把好的是特例,那3把差的才是普遍,這種撒潑打滾最噁心,最後,即便硬度不足,200hv的鐵劍至少有足夠韌性,被500hv的劍砍爛那是臆想。

Iron through the ages的數據表:羅馬軍團制式兵器之短劍的平均硬度是354HV。

不是沒有很硬的銳器,比如早期鐵器時代既有618HV的銳器,但是是什麼呢?

剃刀,不是兵器,更不能上戰場。

所以,再蔣某提供更全面的資料之前,我有理由認為三把高硬度銳器是非戰鬥用,比如leather knife割皮刀。

另外,羅馬鐵劍的平均硬度是213HV。

請大家注意:羅馬帝國晚期,甚至到了十字軍時代,鎚子和斧子的平均硬度居然是200HV。

大家都看到此前青銅時代早期的斧子平均硬度150+HV而精品有250HV。

再一次證明了:鐵器並不一定強於青銅器。

也說明了:西方的冶金技術,兩千年了沒有較大的發展。

這也是論文結論里說公元前後1000年,時間跨度2000年,某些產品,比如箭和矛以及刀,基本沒有什麼變化。

——特別是斧子。。。

那麼事實就很明顯了:中國公元前幾百年的戰國中晚期即有530HV的鋼劍,前2世紀就有1170HV的神劍。環首刀實物檢定是500-600HV,是制式兵器,而羅馬短劍平均350HV。

武器鋒利與否可知。

盔甲上,公元前後列裝的環片甲和鱗甲的比較我不是很清楚,可以先算打平。畢竟羅馬人也長時期裝備鱗甲。

中程投射,中國的單兵弩因為可以臂張、蹶張、腰開提供遠多於羅馬的拉力(威力、射程),而弩則保證了穩定性和精準度。

遠程投射,蠍弩和弩車的比較我也不清楚,算打平。

騎兵方面,秦漢都完爆,畢竟是干翻匈奴的存在,規模、兵種、素質均強於羅馬。

羅馬本就不以騎兵和射手見長。

從卡萊戰役得出的經驗來看,秦漢可以用弓騎+弩騎遠程騷擾,近戰則布車陣。

面對穿甲能力更強的弩,羅馬人會依然選擇快速接近。

羅馬人確實可以僱傭一大批騎射手,但是面對秦漢更大規模的騎射手,杯水車薪。

卡萊之戰,羅馬也有九千騎射手,帕提亞一共還不到兩萬人。

但是我認為開始就死傷慘重,因為戰役開始沒多久以後就再也沒出現過。

這是個月經話題。

《武庫永始四年兵車器集簿》,發掘自尹灣漢墓的竹簡,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

鐵札甲五十八萬七

鐵鎧六萬三

一個武庫一千萬的弩矢,就問你,怕不怕?

這是一個國家中央直屬的內郡武庫,大漢一百多個郡國則有自己的郡國武庫,中央還有中央武庫,邊郡也有直屬武庫。

漢朝高爐根據考古,日產鐵能達到一噸。——自行擺渡可證實。

羅馬產鐵英文維基就是扯淡,某產鐵地方形礦渣假設100%全效出鐵,算出當地人均產鐵乘以全國人口=全國年產鐵,相當於羅馬遍地鐵礦,堪比地圖開疆。

冶金技術

中國

塊煉鐵公元前9世紀-公元1世紀,鑄鐵公元前8世紀

西方

塊煉鐵早五百年初生,而要到十八世紀才消亡(落後)。

 可鍛鑄鐵原是白口鐵經高溫退火得到的一種高強度鑄鐵,具有一定的塑性和衝擊韌性。依熱處理條件的差別,又可分成白心可鍛鑄鐵和黑心可鍛鑄鐵兩種:白心可鍛鑄鐵以脫碳為主,又叫脫碳可鍛鑄鐵;黑心可鍛鑄鐵以石墨化為主,又叫石墨化可鍛鑄鐵。

  國外的白心可鍛鑄鐵是公元1722年由法國人首先發明的。公元1826年,美國人又發明暸黑心可鍛鑄鐵。此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人們都把白心可鍛鑄鐵叫做"歐洲式可鍛鑄鐵",把黑心可鍛鑄鐵叫做"美洲式可鍛鑄鐵"。其實,這兩種可鍛鑄鐵,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都已經發明暸。

——《中國古代冶金技術的成就》生鐵和柔化處理技術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何堂坤

《全球通史》 第七章最初的歐亞文化高度發達核心區:尤其如此。中國絲織品是各地最為需要的 ,至少佔中國出口商品的90%;剩下的 10 %包括肉桂、大黃和優質鐵。

——換句話說,羅馬不是沒有優質鐵,不過許多是進口自漢朝的

武器的話上面有提。

中間是羅馬時代,下面是晚期羅馬和十字軍時代。

razor很鋒利,硬度618HV,是什麼呢?剃刀。。。

羅馬不是造不出500HV以上的劍,但是造不長,因為韌性不足會斷。

割皮刀430,軍團短劍354。

漢朝是用環首刀的,卅煉環刀也很多。當代一位收藏大師曾經將一把環首刀進行研磨,發現該刀各段硬度不同,中段硬度最高,為HRC58;前段硬度為HRC55,後段硬度為HRC50,基本上符合長刀的最佳硬度規律。58HRC=655HV。

雖然不清楚這環首刀是多少煉的,但是可以肯定,即使是量產品,砍斷羅馬短劍是毫無壓力。

羅馬的半身鐵甲何時列裝呢?根據英文維基,最早出現在公元前8年。

也就是說,在此之前如果中國和羅馬開干,那就是鐵甲打青銅甲了。

甲的防禦力如何呢?

西方有人做復原實驗,38KG拉力的英格蘭長弓,可以輕鬆射穿沒有人的空板甲。

38KG=1.3石。

對於神器-弩來說,有三種單兵張開方式:臂張-蹶張-腰引,拉力依次增大。

腰引弩說是6-10石,我表示存疑。但是四五石是絕對沒問題。

實戰如何呢?

卡萊之戰

為公元前53年羅馬共和國和安息帝國(帕提亞)在卡萊附近進行的一場重要戰役世界軍事史上著名戰例。由羅馬統帥克拉蘇對陣安息帝國名將蘇萊那。最終,安息軍幾乎全殲羅馬軍。克拉蘇被俘殺,羅馬軍團的鷹旗被奪,是羅馬帝國最羞辱的戰鬥之一。這一戰被視為東西方軍事體系的一次對抗。

歐洲人的弓是以一根直木棍製成,取材通常選用彈性良好的紫杉木或柳木。歐洲弓在不用時一般不上弦,以防止材料過度疲勞。東方民族使用的弓則是組合反曲弓。弓的材質包括榆木,牛角和牛筋等,以魚膠緊密粘合,製成的弓是彎的,從弓背到兩端弧度漸緩,最後再將弓反向彎曲安上弓弦,是為反曲弓。

這類弓異常強勁,射程可達三百米,在五十米的距離內能穿鱗甲。相較之下,歐洲軍隊使用的弓箭無論在射程還是穿透力上都望塵莫及。是以包括安息人在內的大多數東方民族都非常擅長騎射,即便是在快速退卻時依然可以在馬上回身射箭,其準確程度絲毫不受影響。安息軍隊的兵種和戰術都建立在弓馬嫻熟的基礎之上。安息軍隊為純騎兵,且以輕騎兵為主。

輕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其次是一柄長刀。他們只著輕便的革胄,以保證高度的機動性。輕騎兵通常採用游擊戰術,不會與敵人短兵相接,而是保持一定距離,以密集的箭雨削弱敵人的戰鬥力。除輕騎兵外,安息人和其他很多東方民族一樣,還擁有一種鐵甲騎兵。安息鐵甲騎兵全身披甲,其中頭盔和胸甲為整塊精鋼打造,其餘部位為鱗甲或鎖甲,騎兵的臉部遮蓋有一個造型兇惡的金屬面具,坐騎的鎧甲多為青銅質地的鱗甲,覆蓋全身,長及馬膝。不過,由於身披重甲,在沙漠地帶烈日的烘烤之下不得不忍受可怕的高溫。安息鐵甲騎兵的主要武器是一支長約3.5米的長矛,輔以長劍,鐵鎚或狼牙棒等。這些鐵甲騎兵並不打頭陣,而是待敵人被己方輕騎兵的箭雨大大削弱之後,趁其隊形散亂時,排成密集陣形自正面衝擊敵陣。雖然安息鐵甲騎兵的衝擊速度並不是很快,但卻威力驚人,可謂是當者披靡。

羅馬步兵的標準裝備包括青銅或鐵制頭盔,此外只有軀幹部分著鐵甲或革胄,以保證行動自如。其武器包括一面長方形木製盾牌,表面蒙一層牛皮,高1.2米,寬0.75米,又有三支標槍,其中一支為重型標槍,長約2米,還有一柄0.5米長的短劍。羅馬軍隊通常由一個百人隊組成一個縱深八行方陣,行列之間保持一米的距離,行與行之間錯開站位。實戰時,羅馬步兵以方陣為單位逼近敵陣直至二十米的距離上,開始投擲標槍。羅馬軍隊的重型標槍射程不足二十米,但卻威力巨大,能夠穿透任何西方軍隊的盾牌和盔甲。標槍擲出後,羅馬步兵就拔出短劍沖向敵陣,和敵人近身格鬥。羅馬步兵的格鬥動作簡練有效,通常是左手挽盾抵住敵人,右手持短劍自盾牌下方猛刺敵人腹部。這種戰法遠比揮劍砍殺致命。羅馬軍團的一個營配屬騎兵一隊。主力營的騎兵約有一百三十二人,其餘營則為六十六人。一個羅馬軍團總共有騎兵七百餘人。羅馬騎兵只著輕便的鎖甲,武器為一面盾牌,一支標槍以及一柄長劍。羅馬軍中的騎兵多數來自高盧或日耳曼,他們的坐騎主要是身高腿長的北非或西班牙種馬。羅馬騎兵都接受過步兵訓練,因此他們落馬後依然能夠繼續有效戰鬥。這一時期的羅馬軍隊並不重視弓箭的作用,軍中的弓箭手往往都是於戰區當地臨時招募的僕從部隊,數量也並不多。此外,羅馬軍隊在和歐洲游牧民族作戰時,發展出一種夾門魚鱗陣。當羅馬軍隊遭遇游牧民族大量弓箭的襲擊時,便會收攏隊形,第一排步兵以蹲踞姿勢將盾牌拄地,第二排步兵將自己的盾牌置於前排盾牌之上,第三排及之後的步兵將盾牌舉過頭頂,如同瓦片一般相疊。這樣就組成暸一個密不透風的盾陣。羅馬步兵訓練有素,能夠迅速組成任何規模的夾門魚鱗陣。

安息鐵甲騎兵首先試探性地衝擊羅馬人的陣線,發現羅馬人的夾門魚鱗陣相當厚實,於是立即退回。克拉蘇命令騎兵和輕步兵出擊,但他們沒走多遠便被一陣亂箭射暸回來。

數以萬計的安息輕騎兵此時已將羅馬軍團的大方陣團團圍住,緊接著密如飛蝗的箭雨便開始傾瀉到羅馬人的防線上。

安息輕騎兵一直和羅馬人的陣線保持三十至五十米的距離。他們飛快地放箭,根本就不瞄準,而且努力將箭鏃以最大的力量射出。羅馬重步兵很快便領教暸東方弓箭的威力,他們的木製盾牌在東方人強大的箭雨攻勢面前便如同是紙糊的一般。很多箭穿透暸盾牌,將羅馬重步兵挽盾的手釘在盾牌上。

克拉蘇這時雖然焦慮,卻也並不慌張。他注意到安息人放箭的速度,以為他們的箭過不暸多久便會用盡。但他隨即意識到事情的嚴重,他看到遠處停有數千頭駱駝。這些駱駝無疑滿載著安息人的箭鏃。

羅馬軍隊已面臨著一個兩難局面。他們希望能和敵人近身格鬥,但安息騎兵卻根本不給他們任何格鬥的機會。一旦受到絲毫的攻擊,原本或許正在衝鋒的安息騎兵便會立即退卻,取而代之的是自馬上回身射來的利箭。而已失去保護的羅馬步兵根本無法抵擋安息人的箭雨。反之,如果堅守不出,羅馬軍隊便只能被動挨打,越來越多的士兵便會被安息人的利箭殺傷,失去戰鬥力。

克拉蘇終於按捺不住,命令五千輕步兵和一千高盧騎兵出擊,不惜一切代價打破安息人的圍困。

看到羅馬人出擊,安息輕騎兵立即停止放箭,全線退卻。出擊的羅馬軍團大受鼓舞,緊追不捨,逐漸遠離暸大方陣。此時安息鐵甲騎兵突然出現,組成一道鐵牆,阻住暸這些羅馬人的去路,而先前逃逸的輕騎兵也都迴轉過來,將這支羅馬軍團圍住。安息鐵甲騎兵於上風處以長矛掠地,攪起漫天沙塵,使羅馬士兵眼不能視,口不能言,本能地聚攏在一起。於是安息輕騎兵開始向羅馬的人堆傾瀉箭雨。

羅馬輕步兵為暸行動迅捷,通常僅裝備一面直徑0.6米的圓盾,一支標槍和一柄短劍。這些僅僅裝備圓盾的羅馬步兵在安息箭雨強大的攻勢下紛紛中箭,翻倒在地。還能勉強站立的步兵則有許多雙腳都被利箭釘在地上,動彈不得。於是安息鐵甲騎兵開始衝鋒。他們排成緊密的行列,橫掃羅馬人的陣地。羅馬軍中的高盧騎兵異常悍勇,在坐騎幾乎都被射死的情況下依然徒步迎上,有的抓住安息人的長矛,生生將其拖下馬來用短劍刺死,有的則竄到安息人的馬下,猛刺其馬腹。然而這樣的個人英雄主義終究不能挽回敗局,這支羅馬軍團很快便全軍覆沒暸。

簡介:弓騎無腦風箏,反曲複合弓輕鬆破甲破盾。

《史記·大宛列傳》——武帝時期張騫的描述,張騫死於公元前114年。

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貴漢財物;

皇帝聽說大宛、大夏和安息(即帕提亞)都是大國,有許多奇異之物且人口眾多,與大漢非常相似;但是他們兵弱,看重漢朝的財物。

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漢兵到者三萬人。宛兵迎擊漢兵,漢兵射敗之,宛走入葆乘其城。

大宛是一個希臘化的國家,後來受到塞人的統治。人口數十萬,軍隊六萬餘。文明不可謂不發達,但是尚未交戰,即被射敗。

安息的鼎盛時期是公元前137年左右,被張謇稱為兵弱。到了公元前53年的卡萊之戰,已經是衰落多年了,卻依然可以近乎無損地擊敗羅馬人的軍團。

秦漢騎兵可是幾十萬規模打的匈奴不敢南顧的,羅馬有什麼?所謂的輔助騎兵?

秦漢的騎兵除了弓騎還有弩騎,霸絕天下。

漢與羅馬,孰強孰弱,不問可知。


拚命這種東西誰一浪肯定輸


某評論區有人拿《天工開物》和《武備志》來吹漢弩射程不超過100米。喜歡研究中國古代武器的人大多都應該知道《天工開物》和《武備志》是什麼朝代的。來,大家一起跟我喊三遍

明朝!!!

明朝!!!

明朝!!!

某人拿明朝弩的射程來代表漢弩射程,很好,腦子是個好東西。。。

待會兒會有彩蛋,敬請期待。

看看這個人在自打臉,

這個人拿出了漢武帝後期人口只減少400百萬的資料,難道這個人卻不知道這份資料正好狠狠打臉了「漢武帝打匈奴人口減員一半」的神論嗎?這個人的邏輯挺神奇的,人口增長數損失可以代表人口減少的數量?人口是什麼?人口就是已經出生的人,還沒出生的人國家不會將它算入人口。所以,人口增長數的損失不能算進人口損失。如果損失的人口增長數也要算進人口損失的話,那二戰許多國家的人口損失只能加倍計算,聯合國表示不服!這個人挺厲害的 ,這種令人嘆為觀止的言論都能造出來,不去和聯合國爭論實在太可惜了。

還血淋淋。。。

不知道這個人是不是不怎麼會用漢語比喻還是YY能力太強,還沒出生的人口一下被這個人YY成血淋淋。人都沒生,怎麼血淋淋?某男子和某女子離婚了,之後他們就不結婚了,該女子也沒懷上有孩子,他們因為離婚而損失家庭人員增長數,按照這個人的神邏輯,是否說明他們家庭原本可以增長的人員是個血淋淋的數字啊?

這個人的原話是吹漢武帝打匈奴之後人口減員一半,漢語及格的人都知道人口減員一半的意思是人口減少了一半。而漢武帝打匈奴之後人口減少了一半了嗎?答案是,漢武帝打匈奴之後人口根本就沒有減少一半。

這個人應該要這麼說才對,「漢武帝發動戰爭之後人口增長數的損失接近當時總人口的一半」。但是,這個人卻套用神邏輯把損失的人口增長數算進人口減少的數量,然後吹漢武帝打匈奴之後人口減員一半。大家說,好不好笑?

難道這個人連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都不怎麼會?還是YY能力太強了,還是兩者皆有,還是另有原因?

我猜是兩者皆有

大家猜是什麼呢?

捨去國籍?真是可笑,漢朝農民逃戶就代表他們要捨去國籍?這個人請聽好了,是你穿越過去,然後他們告訴你的?不為國家服役和納稅就不是國民?

偉大的羅馬的奴隸還真多啊!但是按照這個標準,古羅馬人口可要大打折扣啊!因為奴隸不是羅馬國民啊!為何漢朝一定要國民才可以算人口,而羅馬的奴隸不是羅馬國民都能算人口?這不是雙標嗎?

敗多勝少?只是偷襲對方的家?被匈奴人打成這樣的戰損比?

呵呵,可見這個tiao梁醜醜的意yin能力還是挺強的,連歷史都沒讀好,就在那兒發明歷史,一個勁dagun。

漢軍對戰匈奴「敗多勝少」這個笑話只有沒讀好中國歷史才會信罷了。還有臉吹漢軍靠偷襲才能成功?單單拿漢武帝時期的戰役(不看漢宣帝時期的戰役)我們可以發現漢軍對戰匈奴的勝仗比匈奴的還要多,勝仗是要如何定義,就是要達到了戰略目的,漠北之戰漢軍正好達到了戰略目的。況且,這些戰役匈奴的損失不比漢軍少。一些戰役雙方各有勝負,所以只能算打平。還有臉吹漢軍靠 一次 偷襲對方的家,才沒有像帕提亞那麼慘?

偉大的羅馬真的很慘,早期被周邊落後蠻族和迦太基打得要死要活的,首都也被外族入侵過。漢朝的首都都沒被外族入侵過呢!

還有,之前那個人爭論到一半,把話題纏在了古人骨骼和身高資料。因為我看了一些紀錄片和文章,然後相信了漢軍身高1米8的說法,便說漢軍有體格優勢,給那個人抓住了把柄。那個人就得意洋洋地拿出古人骨骼與身高的資料。我承認我拿不出。所以,漢軍身高是否1米8,只能等更好的答案證明了。目前,應該還沒任何資料表明漢軍還是羅馬占體格優勢。

某位高票的小盆友也是在一邊tiao梁一邊搞笑,拿著冷吧缺乏常識的文章一個勁dagun.

有人說,如果不承認古代中國大秦大漢天下第一就會有人來撕逼,可能有些人會這麼做,但是我和那些講理的人都不會這樣,我們都不敢說古代中國天下第一,因為這樣做很高傲有無知。古代中國世界是不是第一應該由全世界的專家一起來理論,不能只有中國人自己理論。但我們承認秦漢確實很強大,甚至領先世界。我只是想比較一下漢朝羅馬的實力。

   羅馬軍團在作戰策略上也相當單一,主體戰略思想就是想法設防迫使敵人主力盡早與自己決戰。由於當時地中海周邊地帶狹小,缺乏戰略縱深和周轉空間,附近的城邦和國家也都是的奴隸制的社會,所有國家的財富、資源還有人口都集中在1個或幾個大城市中,所以羅馬軍團只要穩紮穩打的向這些要害地方進攻,就可以迫使敵人主力不得不爲了保護城市,財富和人口按羅馬軍團的計劃進行決戰,從而發揮羅馬軍團戰力的優勢。可這是和地中海周邊的客觀條件密切相關的,事實證明一旦羅馬擴張到了廣袤的東方,遇到安息,波斯這類大縱深,多城市的國家時,羅馬就很難完全征服敵人了,敵人完全可以憑借廣大的土地和多元的經濟組成保存有生力量和羅馬周旋甚至給羅馬軍團以重創。遇到北方的野蠻人部落也同樣,沒有必守的大城市或經濟人口中心時,羅馬也很難征服日耳曼人,因爲他們無法迫使野蠻人因爲某些必須的原因與自己決戰(引自:李維《羅馬史》)。

   而中國軍隊曆史上遇到的敵人就比較多樣化,擁有很多各種各樣,各種條件的戰爭經驗,因而在 軍事 戰略理念上一直都是比較先進的,這裡的證據太多了,我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

   戰爭中是否具有優勢,不僅取決於實際力量還取決於戰場環境。在《劍橋 戰爭史 》中總結了能將羅馬軍團置於死地的兩種地形,其一是平坦狹窄的地形,其二是廣闊的平原。除此之外,羅馬軍團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和可變性。漢朝軍隊主要是在和遊牧民族的戰爭中發展起來的,因此對開闊草原環境早已適應,在對待西域部落時也積累了相當的山地複雜地形的作戰經驗,包括內部戰爭時也積累了很多城市攻防的經驗等等。而且中國兵家用兵最講地利,所以有理由相信漢軍在地形地勢的利用上應該可以壓制羅馬。

   通過綜合比較,如果交戰,漢軍應該是占據優勢的。史實的例子也似乎證實了這一點。被 漢武帝 逐出故土的匈奴人後來進入歐洲征服了日耳曼人,羅馬則一直爲日耳曼人所擾,並最終被其滅亡,這是一種間接的比較。但是有人認爲這樣的比較不公平,認爲當年阿提拉只不過整合了蠻族部隊,打敗羅馬的主要是北方日耳曼人,而且當時的羅馬已經衰落了。那麽還有一場公元前53年羅 馬鼎盛 時期的戰鬥,羅馬三大執政官之一的克拉蘇率7軍團近5萬人和相當數量的附屬軍團發動了針對安息的克萊爾戰役,被安息輕松擊敗,僅剩下長子帶6000人倖免,過後安息攜大勝之威發動更大規模的針對漢朝爭奪絲路的戰爭,被漢軍西域部隊以絕對弱勢兵力華麗擊潰,安息從此不敢覬覦絲路(事件引自《漢書-陳湯傳》)。

這是羅馬軍隊迎戰時的情景,羅馬輔助軍團會用弩炮來幫助打擊敵人。

羅馬人的主要裝備是大盾 標槍和短劍,其他裝備有城弩 弓箭手 輕騎兵 投石機。首先,我要來說說羅馬與漢軍在草原交戰的話會怎樣。羅馬人看見黑壓壓的漢軍軍陣仍不畏懼地扛著盾牌前進,羅馬人如往常一樣利用魚鱗陣來迎敵。之後羅馬輔助兵團用弩炮打擊漢軍。因為弩炮數量並不是很多,所以沒有發揮多大的效用。而漢朝的將領大笑了一番,感覺這比對付兵弱的安息簡單得多了。漢朝將領就命令一些步兵原地休息,弓弩手 騎兵和新兵就與羅馬軍隊交戰就可以了,很多漢朝士兵都在看好戲。幾萬名弓弩手立刻展開萬箭齊發。上萬支箭組成的箭雨讓羅馬人大開眼界,他們都驚呆了。。。他們從來沒見過那麼壯觀的場面,漢軍幫他們完成了「願望「。之後許多手握盾牌的羅馬人如麥垛般倒下,就連陣型也被打亂了,有些倖存的羅馬士兵看見戰友被射成"刺蝟",但是他們勇敢的心告訴他們不要害怕。他們就勇敢地拿著盾牌短劍向前沖,羅馬軍隊的將領也命令所有軍隊和輔助軍團盡全力出擊,務必要把漢軍殺個片甲不留。可是身經百戰的羅馬軍團萬萬沒想到熟悉近戰的他們面對的是大量裝備遠程武器的漢軍。漢軍先用遠程武器來打擊敵人,打亂了敵人的陣型。羅馬軍隊在還沒接近漢軍的時候就已經被漢軍射的傷亡過半了。漢朝將領便命令鐵騎和新兵出擊,一同清掃戰場,還可以鍛煉新兵。鐵騎向羅馬軍隊衝鋒了,羅馬人發現近戰的機會來了,就立刻拋射標槍,拿著短劍向漢軍砍去,羅馬騎兵也配合羅馬軍團一起與漢軍廝殺。漢朝鐵騎前鋒的拿著戈刺殺羅馬軍隊,而中間的騎兵拿著環首刀向羅馬人揮砍。而騎射的漢朝騎兵就在羅馬人的側翼發起攻擊,以便打亂陣型。有許多人都認為羅馬軍團的單兵素質比漢軍好,他們認為羅馬士兵比漢朝士兵更厲害搏鬥。雖然羅馬有很多職業士兵,但是漢軍士兵一個個都是七尺男兒,羅馬士兵的平均高度都矮於現代人。雖然當時漢軍士兵多是農民,可是他們都很驍勇善戰,體格也很好,當時一個漢人就可以打敗五個胡人。證明漢軍士兵的單兵格鬥能力不遜於羅馬。漢軍鐵騎很快就衝破了羅馬人的陣型,並給了羅馬軍隊很大的傷亡。此時的羅馬人已經扛不住了,羅馬騎兵也在漢軍的衝鋒下被漢朝騎兵用環首刀和弓弩殲滅。漢軍開始了對羅馬軍團的圍殲。漢朝弓弩手正在射殺羅馬軍人時,新兵就派上用場了。羅馬人就用自己的格鬥戰術去對抗漢軍,羅馬軍人喜歡拿大盾為自己代言。羅馬人會拿起盾牌保護自己,然後狠狠地用短劍刺殺敵人。漢軍一個個刀功很強,很快地砍中羅馬士兵的要害。最終羅馬人被漢軍打得落花流水,被漢軍華麗擊潰,敗下陣來。羅馬人只能感嘆原來這世上還有比安息軍隊強N倍的軍隊,那就是漢朝軍隊。這就是漢朝軍隊如何打敗羅馬軍團。如果當年羅馬軍隊與漢朝軍隊正面交戰,西方人就會知道古代世界不止有強大的羅馬,東方還有更先進更強大的大漢帝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身為炎黃子孫應該覺得很驕傲和光榮。


秦漢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齊,秦漢時代開始

公元前216年,尼坎會戰,沒有騎兵的羅馬人被砍的七七八八.

你們確定要在公元前210年兩邊對干?

羅馬人的騎兵和弓箭都非常的著急.

不要老吹弩,羅馬人的單弓在東方複合弓前渣都不算..

羅馬人的騎兵要到公元前80年前後三巨頭內戰的時候才正式編組.

別老想著拿公元一世紀的羅馬兵團去虐公元前兩世紀的秦漢軍隊好不好.


我估計題主想得是想紅警裡面那種正面硬剛。

但是,現實中是很少有堂堂正正之陣的。打仗一般都是絞盡腦汁地投機取巧,利用地形,偷襲後勤,絞盡腦汁地把對方置於逆境,絞盡腦汁地讓自己形成局部優勢,絞盡腦汁地不讓刺刀見紅,還能把戰略目的達到。

比如圍魏救趙,我不跟你打,但是戰略目的達到了。

比如馬陵之戰,不跟你打,老子躲著用弓箭射你。

比如長平之戰,不跟你打,困住你,讓你自己餓死。

所以真實的戰爭應該是比較無聊的,電影里的那種場面應該很少。像電視劇里那種衝鋒,我覺得跟送死差不多。。。看過一個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紀錄片,真實戰場記錄,我軍要打下一個高地,漫山遍野,看不見一個人,只能聽見槍響。仔細看,才能看見零零散散的兩三個人的那種小組,有一兩組在射擊。

所以,題主問誰能贏,沒法回答,都差不多。看情況。


一部分群情激昂的讚頌祖國歷史的強大,一部分面帶嘲弄的反駁你祖宗分明是弱雞。沒讀過世界史不懂真相是什麼,也許因為曾經低學歷人士過於愛好前者,所以反駁這些顯得很時髦脫俗,像是讀過書的樣子。也許是今日國力不盛生活艱難讓盲目的人們沉浸在精神鴉片中臆想曾經的輝煌拒絕接受現實。

反正羅馬不在了,漢還在,以它的形式延續到現在。秦漢或許擋不住羅馬的鐵蹄,近代也擋不住列強的槍炮,我們也擋不住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們的決絕攻擊。我們曾經同樣擋不住女真與蒙古,守不住幽雲十六州 。但中國還是中國。所以,打不過又有什麼呢。


Neither empire would be able to defeat the other. I have basic familiarity with Chinese history so will speak mainly to the Romans (my area of expertise). The Romans were constantly struggling with the Parthian and Sassanid Empires (Both are Persian kingdoms). Even though the Persians were generally inferior to the Romans in wealth, numbers, and tactics, Rome never toppled the Persian Empires (not directly at least). Every time the Roman Empire tried to actually take land in the Persian heartland (and believe me, Trajan tried and he was probably the best Emperor Rome ever had, even to the point of being called Optimus Trajan [which literally means Trajan is the best] ) it led to problems. So, if the Romans couldn"t topple an empire which was vastly their lesser, how much so one that"s roughly it"s equal.

Hold on! before you go calling this one for China don"t forget that they would face the same problems. They routinely faced military difficulties in modern day Korea and Vietnam (not the last empire to do so). So if any Empire actually managed to defeat the other, it would be short lived.

Also, the way that the Chinese and Romans looked at warfare were completely different. Romans felt that the only way to maintain peace was to completely eradicate your enemies (as Tacitus said "Auferre, trucidare, rapere, falsis nominibus imperium; atque, ubi solitudinem faciunt, pacem appellant" which loosely translates to: they make a desert and call it peace.). The Chinese, on the other hand saw war as short lived and unpleasant. They felt it should be over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cause as little damage as possible (Sun Tsu said, "Hence to fight and conquer in all your battles is not supreme excellence; supreme excellence consists in breaking the enemy"s resistance without fighting - See more at: http://suntzusaid.com/book/3#sthash.96C6lV9K.dpuf). The Chinese would likely be good neighbors, knowing that attacking Rome would be biting off more than it could chew. Rome would likely never attack China, knowing that it could never be completely destroyed. There would be some skirmishes but likely nothing major.


唉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吶!

秦漢祖先看了今天這種議論,肯定後悔沒有傾天下殫財痡力以遠征大秦,以示王師可用。來堵住咱們這群自己不爭氣的後代,因為現在落後別人就否定他們,還是關公戰秦瓊,讓他們無法辯駁……


秦跟漢的主力都不一樣,咋比,秦朝跟羅馬戰爭模式的更像,屬於步兵為主的城邦戰爭,特點就是方陣對沖,不過秦的弓弩有優勢,羅馬防禦能力更強。實際上戰國時期的秦朝跟馬其頓比較才合適,時間上更加吻合。

漢朝主要對手是匈奴,軍隊都往騎兵發展了,戰爭模式也由城邦戰爭轉變成了長途進攻,可以說這也是後來中國對游牧民族的主要進攻手段,無論是李靖還是徐達都是靠騎兵硬吃游牧民族,跑草原大漠上去,步兵耗不過騎兵,因為游牧民族居無定所遷移方便,必須迅速對其進行致命打擊。羅馬軍團壓根兒不適合這種模式的戰爭,所以你看羅馬帝國的版圖都是沿地中海,陸地縱深其實不算很遠。

迷路將軍李廣與封狼居胥的霍去病,這倆極端就表明了中國漢朝時對外戰爭最重要的因素是啥了,一是方向感二是機動性三是運氣。中國從胡服騎射開始,千年來基本就在跟游牧民族相殺相愛相互學習了。而且早就領悟到了在草原戰略上只有騎兵才能對付騎兵,步兵打騎兵一般就是擊潰,擊潰了你也追不上,騎兵打步兵,一旦擊潰就是追著屠殺了,跟攻城與城市旁的野戰完全不同。更不用說戰略迂迴穿插合圍這一類需要超高機動性的戰略動作了。衛青漠北大捷,但是李廣迷路導致有了缺口放跑了單于,導致滅匈奴遙遙無期。你看看在當時中國北方的戰局中,壓根兒就不是面對面硬肛的,中國漢朝開始,戰爭模式就開始胡化得特別厲害了。

換句話來說,如果你把戰場預定為穿過西域的遠征,羅馬基本上被漢朝騎兵吃的死死的,就算是丟西北幾個城,一路打你的後勤和援軍,你羅馬人自己就餓死了。如果是漢朝步兵跟羅馬軍隊直接扔到一個想像空間相互對肛,漢朝步兵很可能肛不過羅馬軍團。


凶人和匈奴是不是一回事先不說。他們的輕騎兵總是一回事吧?漢朝滅了騎兵為主的匈奴,凶人的輕騎兵橫掃歐洲,誰是菜一目了然。

更別說被唐擊敗的突厥又把那誰虐成狗,最後掛掉。

什麼都有人洗地,真是邪門。


科技水平就相差了兩代,羅馬是短刀,而且厚、寬,,,漢朝是長刀,窄、薄,你說這意味著什麼,倭人就是學了漢朝的科技,此後倭刀從來沒有進步過,只是加長了刀柄,這還是跟苗刀學的款式

可是要比長兵器呢,漢朝的長戈長戢又勝過羅馬的長矛,

再看遠程兵器,這個沒法比了,羅馬就象個原始人,漢朝的弓和弩,尤其是弩已經使用複雜的弩機了,是一種機器,另外還有其他的種類繁多的器械,戰車也是廣泛使用的

比騎兵呢,開什麼玩笑?漢朝騎兵橫掃匈奴,把匈奴打的支離破碎,其中一隻殘部逃到歐洲掃平了羅馬


我覺得羅馬人的軍事制度更先進一些,但秦漢的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應該更勝一籌,在天朝完備的官僚體系下,能夠更有效的把人員和生產力利用起來,組織源源不斷的大軍開赴前線,而羅馬的動員能力雖然比迦太基希臘這些國家強很多,但羅馬的實際控制區和兵源畢竟有限,尤其是中後期的羅馬兵源極為緊張,條頓堡一役就讓羅馬幾無可用之兵,所以我覺得秦漢對羅馬,在戰術上羅馬軍團能夠保持相當大的優勢,但在戰略上,羅馬軍團會被不斷消耗,就看是羅馬先頂不住消耗,還是秦漢這邊頂不住消耗了,我覺得最有可能的是雙方僵持不下最終求和,然後迅速吸取和學習對方的優點對自身進行改革


羅馬視貴霜帝國為大敵。貴霜給漢進貢


我朝制勝從不靠蠻力 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 羅馬人見識過?


這兩國家開全面戰爭,輸的嗝屁,贏的也會嗝屁。


推薦閱讀:

俄羅斯為何可以建立起一個土地如此廣袤的帝國?歷史上的俄國是如何擴張的?

TAG:歷史 | 歐洲歷史 | 古希臘 | 羅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