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入侵植物?

它們造成了哪些危害?比如水葫蘆,互花米草等。他們是怎麼進入我國的(有意引進還是其他)?


回答這種問題一定要按照基本法啊,哦不,按照法律法規。

關於發布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的通知

關於發布中國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的通知

關於發布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的公告

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1.紫莖澤蘭

學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 R. M. King H. Rob.)

英文名:Crofton Weed

中文異名:解放草、破壞草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徵:莖紫色,被腺狀短柔毛,葉對生,卵狀三角形,邊緣具粗鋸齒。頭狀花序,直徑可達6mm,排成傘房狀,總苞片3—4層,小花白色,高1—2.5m。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行有性和無性繁殖。每株可年產瘦果1萬粒左右,藉冠毛隨風傳播。根狀莖發達,可依靠強大的根狀莖快速擴展蔓延。能分泌化感物,排擠鄰近多種植物。

原產地:中美洲、在世界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分布現狀:分布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西南部)、台灣,直分布上限為2500m。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雲南南部發現,可能經緬甸傳入。在其發生區常形成單種優群落,排擠本地植物,影響天然林的恢復;侵入經濟林地和農田,影響栽培植物生長;堵塞水渠,阻礙交通,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業。

控制方法:(1)生物防治:澤蘭實蠅對植株高生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達50%以上;(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紅三葉草、狗牙根等植物進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3)化學防治:2,4—D、草甘膦、敵草快、麥草畏等10多種除草劑對紫莖澤蘭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對於根部效果較差。

2.薇 甘 菊

學名:Mikaina micrantha H. B. K.

英文名:Mile-a-minute Weed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徵:莖細長,匍匐或攀援,多分枝;莖中部葉三角狀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花白色,頭狀花序。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質或稍木質藤本,兼有性和無性兩種繁殖方式。其莖節和節間都能生根,每個節的葉腋都可長出一對新枝,形成新植株。

原產地:中美洲;現已廣泛分布於亞洲和大洋洲的熱帶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現廣泛分布於香港、澳門和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19年曾在香港出現,1984年在深圳發現。薇甘菊是一種具有超強繁殖能力的藤本植物,攀上灌木和喬木後,能迅速形成整株覆蓋之勢,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壞窒息而死,薇甘菊也可通過產生化感物質來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對6—8m以下林木,尤其對一些郁密度小的次生林、風景林的危害最為嚴重,可造成成片樹木枯萎死亡而形成災難性後果。該種已被列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控制方法:目前尚無有效的防治方法,國內外正在開展化學和生物防治的研究。

3.空心蓮子草

學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Griseb

英文名:Alligator Weed

中文異名:水花生、喜旱蓮子草

分類地位:莧科 Amaranthaceae

鑒別特徵:水生型植株無根毛,莖長達1.5—2.5m;陸生型植株可形成直徑達1cm左右的肉質貯藏根,有根毛,株高一般30cm,莖稈堅實,節間最長15cm,直徑3—5mm,髓腔較小。葉對生,長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具長1.5—3cm的總梗。花白色或略帶粉紅,雄蕊5。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以莖節行營養繁殖;旱地型肉質貯藏根受刺激時可產生不定芽。生長高峰期每天可生長2—4cm。花期5—10月,常不結實。

原產地:南美洲;世界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分布現狀:幾乎遍及我國黃河流域以南地區。天津近年也發現歸化植物。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892年在上海附近島嶼出現,50年代作豬飼料推廣栽培,此後逸生導致草災,表現在:(1)堵塞航道,影響水上交通;(2)排擠其他植物,使群落物種單一化;(3)覆蓋水面,影響魚類生長和捕撈;(4)在農田危害作物,使產量受損;(5)田間溝渠大量繁殖,影響農田排灌;(6)入侵濕地、草坪,破壞景觀;(7)滋生蚊蠅,危害人類健康。

  控制方法:(1)用原產南美的專食性天敵昆蟲蓮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防治水生型植株效果較好,但對陸生型的效果不佳。(2)機械、人工防除適用於密度較小或新入侵的種群。(3)用草甘膦、農達、水花生凈等除草劑作化學防除,短期內對地上部分有效。

4.豚草

學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英文名:Ragweed,Bitterweed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徵:高1m以下,莖下部葉對生,上部葉互生,葉一至二回羽裂,邊緣具小裂片狀齒。雄花序總苞碟形,排成總狀,雌花序生雄花序下或生上部葉腋。

生物學特性:一年生草本,生於荒地、路邊、溝旁或農田中,適應性廣,種子產量高,每株可產種子300—62000多粒。瘦果先端具喙和尖刺,主要靠水、鳥和人為攜帶傳播;豚草種子具二次休眠特性,抗逆力極強。

原產地:北美洲;在世界各地區歸化。

中國分布現狀:東北、華北、華中和華東等地約15個省、直轄市。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發現於杭州,為一種惡性雜草,其危害性表現在:(1)花粉是人類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2)侵入農田,導致作物減產;(3)釋放多種化感物質,對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控制方法:(1)用豚草卷蛾進行生物防治有良好效果;(2)苯達松、虎威、克蕪蹤、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長;(3)用紫穗槐、沙棘等進行替代控制有良好的效果。

5.毒麥

學名:Lolium temulentum L.

英文名:Darnel Rye-grass, Poison Darnel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徵:莖叢生,高20—120cm。葉線狀披針形,長6—40cm,寬3—13cm。穗狹,長5—40cm,主軸波狀曲折,兩側溝狀,具8—19個互生的小穗;每小穗含(2-)4—6個花。第二穎具5—9脈;芒長7—15mm。穎果長橢圓形,長4—6mm,綠而具紫褐暈。

生物學特徵: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適應性廣,分櫱力較強。其籽實比小麥早熟,熟後隨穎片脫落。種子繁殖。

原產地:歐洲地中海地區;現廣布世界各地。

中國分布現狀:除西藏和台灣外,各省(區)都曾有過報道。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隨麥種傳播。1954年在從保加利亞進口的小麥中發現。可造成麥類作物嚴重減產。麥種受真菌Stromatinia temulenta Prill.  Del.侵染產生毒麥鹼(Temuline),能麻痹中樞神經。人食用含4%毒麥的麵粉,就能引起中毒。毒麥做飼料時也可導致家畜、家禽中毒。

控制方法:人工拔除。

6.互花米草

學名: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英文名:Smooth Cord-grass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徵:稈高1—1.7m,直立,不分枝。葉長達60cm,基部寬0.5—1.5cm,至少干時內卷,先端漸狹成絲狀;葉舌毛環狀,長1—1.8cm。圓錐花序由3—13個長(3-)5—15cm,多少直立的穗狀花序組成;小穗長10—18mm,覆瓦狀排列。穎先端多少急尖,具1脈,第一穎短於第二穎,無毛或沿脊疏生短柔毛;花藥長5—7mm。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生於潮間帶。植株耐鹽耐淹,抗風浪。種子可隨風浪傳播。根系分布深達60cm的灘土中,單株一年內可繁殖幾十甚至上百株。

原產地:美國東南部海岸;在美國西部和歐洲海岸歸化。

中國分布現狀:上海(崇明島)、浙江、福建、廣東、香港。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79年引入,曾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近年來在一些地方變成了害草,表現在:(1)破壞近海生物棲息環境,影響灘涂養殖;(2)堵塞航道,影響船隻出港;(3)影響海水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並誘發赤潮;(4)威脅本土海岸生態系統,致使大片紅樹林消失。

控制方法:除草劑能清除地表以上部分,但對於灘涂中的種子和根系效果較差。

7.飛機草

學名:Eupatorium odoratum L. (Chromolaena odorata (L.) R. M. King H. Rob.)

英文名:Fragrant Eupatorium,Bitter Bush,Siam Weed

中文異名:香澤蘭

分類地位:菊科 Compositae

鑒別特徵:高達3—7m,根莖粗壯,莖直立,分枝伸展。葉對生,卵狀三角形,先端短漸尖,邊緣有粗鋸齒,有明顯的三脈,兩面粗糙,被柔毛及紅褐色腺點,擠碎後有刺激性的氣味;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總苞圓柱狀,長1cm,總苞片3—4層。花冠管狀,淡黃色,柱頭粉紅色。瘦果狹線形,有棱,長5mm,棱上有短硬毛,冠毛污白色,有糙毛。

生物學特性:叢生型的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瘦果能借冠毛隨風傳播,而成熟季節恰值乾燥多風的旱季,故擴散、蔓延迅速。種子的休眠期很短,在土壤中不能長久存活。在海南島1年開花2次,第一次4—5月,第二次9—12月。

原產地:中美洲;在南美洲、亞洲、非洲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分布現狀:台灣、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廣西、雲南、貴州。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飛機草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曾作為一種香料植物引種到泰國栽培,1934年在雲南南部被發現。為害多種作物,並侵犯牧場。當高度達15cm或更高時,就能明顯地影響其他草本植物的生長,能產生化感物質,抑制鄰近植物的生長,還能使昆蟲拒食。葉有毒,含香豆素。用葉擦皮膚會引起紅腫、起泡,誤食嫩葉會引起頭暈、嘔吐,還能引起家畜和魚類中毒,並是葉斑病原Cercospora sp.的中間寄主。

控制方法:先用機械或人工拔除,緊接著用除草劑處理或種植生命力強、覆蓋好的作物進行替代,此外,用天敵昆蟲Pareuchaetes pseudooinsulata控制有一定效果。

8.鳳眼蓮

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Solms

英文名:Water Hyacinth

中文異名:鳳眼藍、水葫蘆

分類地位: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鑒別特徵:水上部分高30—50(-100)cm,或更高。莖具長匍匐枝。葉基生呈蓮座狀,寬卵形、寬卵形至腎狀圓形,光亮,具弧形脈;葉柄中部多少膨大,內有多數氣室。花紫色,上方一片較大,中部具有黃斑。蒴果卵形。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浮水或生泥沼中。繁殖方式以無性為主,依靠匍匐枝與母株分離方式,植株數量可在5天內增加1 倍。一株花序可產生300粒種子,種子沉積水下可存活5—20年。常生於水庫、湖泊、池塘、溝渠、流速緩慢的河道、沼澤地和稻田中。

原產地:巴西東北部;現分布於全世界溫暖地區。

中國分布現狀:遼寧南部、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的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栽培,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逸生為雜草。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01年從日本引入台灣作花卉,20世紀5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後大量逸生,堵塞河道,影響航運、排灌和水產品養殖;破壞水生生態系統,威脅本地生物多樣性;吸附重金屬等有毒物質,死亡後沉入水底,構成對水質的二次污染;覆蓋水面,影響生活用水;滋生蚊蠅。

控制方法:(1)人工打撈;(2)專食性天敵昆蟲Neochetina eichhorniae和N. bruchi有控制效果;(3)除草劑在短時間內有效。

9.假高粱

學名:Sorghum halepense (L.) Pers.

英文名:Johnson Grass

中文異名:石茅、阿拉伯高粱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徵:具根狀莖延長,具分枝。稈直立,高1—3m,葉寬線形,葉舌具緣毛。圓錐序大型,淡紫色至紫黑色;分枝輪生,與主軸交接處有白色柔毛;小穗成對,其中一個具柄,另一個無柄,長3.5—4mm,無芒,被柔毛。穎果棕褐色,倒卵形。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生於田間、果園,以及河岸、溝渠、山谷、湖岸濕處。花期6—7月,果期7—9月,種子和根莖繁殖。

原產地:地中海地區;現廣佈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及加拿大、阿根廷等高緯國家。

中國分布現狀: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香港、福建、湖南、安徽、江蘇、上海、遼寧、北京、河北、四川、重慶、雲南。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20世紀初曾從日本引到台灣南部栽培,同一時期在香港和廣東北部發現歸化,種子常混在進口作物種子中引進和擴散。是高粱、玉米、小麥、棉花、大豆、甘蔗、黃麻、洋麻、苜蓿等30多種作物地里的雜草,不僅通過生態位競爭使作物減產,還可能成為多種致病微生物和害蟲的寄主。此外,該種可與同屬其他種雜交。

控制方法:(1)對混在進口種子中的種子,可用風選等方法去除;(2)配合伏耕和秋耕除草,將其根莖置於高溫、乾燥環境下;(3)用暫時積水的方法,抑制其生長;(4)用草甘膦或四氟丙酸等除草劑防治。

中國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1.馬纓丹

學 名:Lantana camara L.

英 文 名:Common lantana

別 名:五色梅、如意草 分類地位:馬鞭草科 Verbenaceae 形態特徵:直立或蔓性灌木,高 1-2 米,枝長可達 4 米。莖枝

均呈四棱形,有短柔毛,通常有短的倒鉤狀刺。葉對生,卵形至卵 狀長圓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心形或楔形,邊緣有鈍齒,表面 有粗糙的皺紋和短柔毛,背面有小剛毛,揉爛後有強烈的臭味。花 密集成頭狀,頂生或腋生,花序梗粗壯。花萼管狀,膜質,花冠黃色或橙黃色,開花後變為深紅色。漿果球形,成熟時紫黑色。

地理分布:原產熱帶美洲,現已成為全球泛熱帶有害植物。 入侵歷史:明末由西班牙人引入台灣,由於花比較美麗而被廣

泛栽培引種,後逃逸。現在主要分布於台灣、福建、廣東、海南、 香港、廣西、雲南、四川南部等熱帶及南亞熱帶地區。

入侵危害:常以蔓生枝著地生根進行無性繁殖。適應性強,常 形成密集的單優群落,嚴重妨礙並排擠其他植物生存,是我國南方 牧場、林場、茶園和橘園的惡性競爭者,其全株或殘體可產生強烈 的化感物質,嚴重破壞森林資源和生態系統。有毒植物,誤食葉、 花、果等均可引起牛、馬、羊等牲畜以及人中毒。

防治方法:宜選用除草劑草甘膦(農達)進行化學防治。機械 方法宜雨後人工根除,推薦結合機械、化學和生物替代等技術措施 進行綜合防治。

2.三裂葉豚草

學 名:Ambrosia trifida L.

英 文 名:Giant ragweed

別 名:大破布草

分類地位:菊科 Compositae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高 50-120 厘米,葉對生,有時互生, 具葉柄,下部葉 3-5 裂,上部葉 3 裂或有時不裂。裂片卵狀披針形 或披針形,頂端急尖或漸尖,邊緣有銳鋸齒,有三基出脈,粗糙, 上面深綠色,背麵灰綠色,兩面被短糙伏毛。雄頭狀花序多數圓形, 徑約 5 毫米,有長 2-3 毫米的細花序梗,下垂,在枝端密集成總狀 花序。雌頭狀花序在雄頭狀花序下面上部的葉狀苞葉的腋部聚作團 傘狀,具一個無被能育的雌花。瘦果為總包所包被,倒卵形至長倒 卵形,果皮灰褐色至黑色。

地理分布:原產北美洲。

入侵歷史:20 世紀 30 年代在遼寧鐵嶺地區發現,首先在遼寧省蔓 延,隨後向河北、北京地區擴散,目前分布於吉林、遼寧、河北、北京、 天津等省市。常生於荒地、路邊、溝旁或農田中,適應性廣,種子產量 高,每株可產種子 5,000 粒左右。主要靠水、鳥和人為攜帶傳播。

入侵危害:危害小麥、大麥、大豆及各種園藝作物,遮蓋和壓 製作物生長、阻礙農業生產,影響作物產量。其散播的花粉引起人 體過敏,產生哮喘,嚴重時可致人死亡。

防治方法:用除草劑苯達松、虎威、克無蹤、草甘膦等可有效 控制其生長。

3.大薸

學 名:Pistia stratiotes L.

英 文 名:Water lettuce

別 名:水浮蓮

分類地位:天南星科 Araceae

形態特徵:多年生水生漂浮草本。主莖短縮、有白色成束的須 根;匍匐莖從葉腋間向四周分出,莖頂端發出新植株,植株蓮座狀。 葉簇生,葉片因發育的不同階段而不同,通常倒卵狀楔形,先端渾 圓或截形,兩面被絨毛,葉鞘托葉狀,干膜質。佛焰苞小,腋生, 白色,外被絨毛,下部管狀,上部張開。肉穗花序背面 2/3 與佛焰 苞合生,雄花 2-8 朵生於上部,雌花單生於下部。花果期 5-11 月。

地理分布:原產巴西,現廣佈於熱帶和亞熱帶。 入侵歷史:據《本草綱目》記載,大約明末引入我國。20 世紀

50 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栽培。目前黃河以南均有分布,長江流域及 以南可以露地越冬。

入侵危害:在平靜的淡水池塘和溝渠中極易通過匍匐莖快速繁

殖,易被水流沖離栽培場所,帶到下游湖泊、水庫和靜水河灣,引 起擴散。常因大量生長而堵塞航道,影響水產養殖業,並導致沉水 植物死亡和滅絕,危害水生生態系統。

防治方法:人工打撈,或是用暫時排水的方法使之脫離水源而 致其死亡。慎施除草劑,避免污染水體。

4.加拿大一枝黃花

學 名:Solidago Canadensis L.

英 文 名:Canadian goldenrod

別 名:黃鶯、米蘭、幸福花

分類地位:菊科 Compositae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具長根狀莖。莖直立,高 0.3-2.5 米,

全部或僅上部被短柔毛。葉互生,離基三出脈,披針形或線狀披針 形,表面很粗糙,邊緣具銳齒。頭狀花序小,在花序分枝上排列成 蠍尾狀,再組合成開展的大型圓錐花序。總苞具 3-4 層線狀披針形的總苞片。緣花舌狀,黃色,雌性;盤花管狀,黃色,兩性。瘦果

具白色冠毛。花果期 7-11 月。 地理分布:原產北美,在北半球溫帶栽培和歸化。 入侵歷史:1935 年作為觀賞植物引進,20 世紀 80 年代擴散蔓

延成為雜草。各地作為花卉引種,目前在浙江、上海、安徽、湖北、 湖南郴州、江蘇、江西等地已對生態系統形成危害。

入侵危害:以種子和根狀莖繁殖,根狀莖發達,繁殖力極強, 傳播速度快,生長迅速,生態適應性廣闊,從山坡林地到沼澤地帶 均可生長。常入侵城鎮庭園、郊野、荒地、河岸高速公路和鐵路沿 線等處,還入侵低山疏林濕地生態系統,嚴重消耗土壤肥力;花期 長、花粉量大,可導致花粉過敏症。

防治方法:手工拔除並徹底根除其根狀莖;採用草甘膦等除草 劑進行噴施防除。

5.蒺藜草

學 名:Cenchrus echinatus L.

英 文 名:Bear grass

別 名:野巴夫草

分類地位:禾本科 Gramineae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高 15-50 厘米,稈扁圓形,基部屈膝 或橫卧地面而於節上生根,下部各節常分枝。葉鞘具脊;葉舌短, 具纖毛。總狀花序頂生,穗軸粗糙;小穗 2-6 個,包藏在由多數不 育小枝形成的球形刺苞內,橢圓狀披針形,含 2 小花,第一穎具 1 脈,第二穎具 5 脈,第一小花雄性或中性,第二小花兩性。刺苞具 多數微小的倒刺,總梗密被短毛。在潮濕的熱帶地方終年可開花結 實。

地理分布:原產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入侵歷史:1934 年在台灣蘭嶼採到標本,現分布於福建、台灣、 廣東、香港、廣西和雲南南部等地。

入侵危害:常生於低海拔的耕地、荒地、牧場、路旁、草地、 沙丘、河岸和海濱沙地;刺苞倒刺可附著在衣服、動物皮毛和貨物 上傳播;為花生、甘薯等多種作物田地和果園中的一種危害嚴重的 雜草,入侵後能很快擴充佔領空地,降低生物多樣性;還可成為熱 帶牧場中的有害雜草,其刺苞可刺傷人和動物的皮膚,混在飼料或 牧草里能刺傷動物的眼睛、口和舌頭。

防治方法:在花期前噴施克無蹤、草甘膦等除草劑。對於草場、 草坪應及時刈割以防止其開花結實導致自然傳播擴散。

6.銀膠菊

學 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英 文 名:Common parthenium

分類地位:菊科 Compositae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 0.6-1 米,多分枝。莖下 部和中部葉卵形或橢圓形,二回羽狀深裂,上面疏被疣基糙毛,下 面被較密的柔毛;上部葉無柄,羽裂或指狀三裂。頭狀花序排成傘 房花序;總苞片 2 層,每層 5 枚;舌狀花 5 枚,白色,先端 2 裂; 雄蕊 4 枚;冠毛 2,鱗片狀。花果期 4-10 月。

地理分布:原產美國德克薩斯州及墨西哥北部,現廣泛分布於 全球熱帶地區。

入侵歷史:1924 年在越南北部被報道,1926 年在雲南採到標本, 現已入侵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香港和福建等地。

入侵危害:生於曠地、路旁、河邊、荒地,從海岸附近到海拔

1,500 米都有分布,在西南分布上限可達 2,400 米;惡性雜草,對其他植物有化感作用,吸入其具毒性的花粉會造成過敏,直接接觸還可引起人和家畜的過敏性皮炎和皮膚紅腫。 防治方法:開花前人工拔除,生長旺季在其葉上噴施克無蹤、草甘膦等除草劑。

7.黃頂菊

學 名: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

英 文 名:Coastal plain yellowtops

分類地位:菊科 Compositae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莖粗壯,有縱溝槽,高 5-200 厘米。 葉有短柄,交互對生,長圓狀矩圓形,具基出 3 脈,葉緣具齒。頭 狀花序緊密地積聚在很短的花序梗頂端,呈平頂形傘房狀或蠍尾狀 圓錐花序,花黃色,小花總苞片 2-5 枚,邊緣花能育,舌狀花長圓 形,管狀花冠筒不顯著,雄蕊 1。瘦果黑色,具 10 條縱肋,稍扁平, 無毛。花果期 6-10 月。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北美歸化。

入侵歷史:於 2000 年發現於天津南開大學校園,目前主要分布

於天津、河北等地,有繼續擴散蔓延的趨勢。 入侵危害:世界著名入侵種之一,惡性雜草,植株高大。種子 4-6 月陸續發芽,生長極快,適應性極強。嚴重消耗土壤肥力,導致 農作物減產,其根系能產生化感物質,抑制其他生物生長,並最終 導致其他植物死亡,從而降低生物多樣性。

防治方法:及時人工鋤草,或在苗期階段適時噴施除草劑百草 枯和草甘膦。

8.土荊芥

學 名: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英 文 名:Mexican tea herb

別 名:臭草、殺蟲芥、鴨腳草

分類地位:藜科 Chenopodiaceae

形態特徵: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強烈的令人不愉快的香味,

高 50-100 厘米,莖多分枝,具棱;有毛或近無毛。葉長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邊緣具稀疏不整齊的大鋸齒,具短柄,下面有散生油點並沿脈稍有毛,下部的葉較寬大,上部葉逐漸狹小而近全緣。花兩性及 雌性,通常 3-5 個團集,生於上部葉腋;花被裂片 5,較少為 3,綠 色;雄蕊 5;花柱不明顯,柱頭通常 3,較少為 4,絲狀,伸出花被外。 胞果扁球形。花果期在夏、秋季節,種子細小,結實量極大。

地理分布:原產中、南美洲,現廣泛分布於全世界溫帶至熱帶地區。 入侵歷史:1864 年在台灣省台北淡水採到標本,現已廣佈於北

京、山東、陝西、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海南、 香港、廣西、湖南、湖北、重慶、貴州、雲南等地。通常生長在路 邊、河岸等處的荒地以及農田中。

入侵危害:在長江流域經常是雜草群落的優勢種或建群種,種 群數量大,對生長環境要求不嚴,極易擴散,常常侵入並威脅種植 在長江大堤上的草坪。含有毒的揮髮油,對其他植物產生化感作用。 也是花粉過敏源,對人體健康有害。

防治方法:苗期及時人工鋤草,花期前噴施百草枯等除草劑。

9.刺莧

學 名:Amaranthus spinosus L.

英 文 名:Thorny amaranth

別 名:野莧菜(該屬統稱)、土莧菜、刺刺菜、野勒莧

分類地位:莧科 Amaranthaceae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高 30-100 厘米;莖直立,多分枝, 有縱條紋,綠色或帶紫色,無毛或稍有柔毛。葉片菱狀卵形或卵狀 披針形,先端圓鈍,具小凸尖,葉柄基部兩側各有 1 刺。圓錐花序 腋生及頂生;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頂生花穗的基部者變成尖銳直刺, 在頂生花穗的上部者狹披針形,花被片綠色,頂端急尖,具凸尖, 中脈綠色或帶紫色。胞果長圓形,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內,在中部以 下不規則橫裂。花果期 7-11 月,種子細小,結實量極大。

地理分布:原產熱帶美洲,目前中國、日本、印度、中南半島、 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皆有分布。

入侵歷史:19 世紀 30 年代在澳門發現,1857 年在香港採到。 現已成為我國熱帶、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的常見雜草,廣佈於陝西、 河北、北京、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 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香港、福建、台灣 等地。

入侵危害:入侵曠地、園圃、農耕地等,常大量孳生危害旱作 農田、蔬菜地及果園,嚴重消耗土壤肥力,成熟植株有刺因而清除 比較困難,並傷害人畜。

防治方法:苗期及時人工鋤草,花期前噴施除草劑百草枯。

10.落葵薯

學 名:Anredera cordifolia (Tenore) Steenis

英 文 名:Madeira vine,Mignonette vine,Bridal wreath

別 名:藤三七、藤子三七、川七、洋落葵

分類地位:落葵科 Basellaceae

形態特徵:常綠大型藤本,長可達 10 余米。根狀莖粗壯。葉卵形至近圓形,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心形,稍肉質,腋生珠芽(小 塊莖)常多枚集聚,形狀不規則。總狀花序具多花,花序軸纖細, 彎垂;花小,白色。在我國一般不結果。

地理分布:南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入侵歷史:20 世紀 70 年代從東南亞引種,目前已在重慶、四川、 貴州、湖南、廣西、廣東、雲南、香港、福建等地逸為野生。

入侵危害:以塊根、珠芽、斷枝高效率繁殖,生長迅速,珠芽 滾落或人為攜帶,極易擴散蔓延,由於其枝葉的密集覆蓋,從而導致下面被覆蓋的植物死亡,同時也對多種農作物有顯著的化感作

用。

防治方法:機械拔除,地下要徹底挖出其塊根,同時徹底清理 地上散落的珠芽,連同莖幹一起乾燥粉碎或者深埋,避免再次孳生 蔓延。化學防治宜在幼苗期,成年植株抗藥性很強。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

1.反枝莧

學名: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英文名:Redroot amaranth

別名:野莧菜

分類地位:莧科 Amaranthaceae

形態特徵:植株高 20~140cm,莖直立,不分枝或有分枝,具縱棱,密生短 柔毛。葉互生,有長柄,葉片卵形至卵狀菱形,長 5~12cm,寬 2~6cm,先端急 尖至微凹,有小短尖,兩面及邊緣有柔毛。圓錐花序頂生及腋生,由多數穗狀花 序形成;苞片及小苞片鑽形,頂端具芒尖;花被片 5,白色,具 1 淺綠色中脈。 雄蕊 5 枚;柱頭 3 枚。胞果扁球形,包裹在宿存花被內,周裂。種子圓形至倒卵 形,雙凸鏡狀,黑色,有光澤。

地理分布:原產美洲,現廣泛傳播並歸化於東半球。

入侵歷史:19 世紀中葉發現於河北和山東。本種的入侵途徑主要為人工引 種或農產品運輸傳播擴散。現主要分布於安徽、北京、甘肅、廣東、廣西、貴州、 河北、河南、黑龍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蘇、江西、遼寧、內蒙古、寧夏、 青海、山東、山西、陝西、上海、四川、台灣、天津、西藏(芒康)、新疆、雲 南、浙江、重慶。

入侵危害:主要危害棉花、豆類、瓜類、薯類、蔬菜等多種旱作物。該植物 可富集硝酸鹽,家畜過量食用後會引起中毒。反枝莧可與其他多種美洲莧屬植物 雜交,如綠穗莧、鮑氏莧、尾穗莧和刺莧等。此外,反枝莧還是桃蚜、黃瓜花葉 病毒、小地老虎、美國盲草牧蝽、歐洲玉米螟等的田間寄主。

控制方法:(1)機械防治:結果前拔除;(2)化學除草劑,防除效果良好, 如阿特拉津、乙草胺、煙嘧黃隆等作用於玉米地化學防除;乙羧氟草醚、氟磺胺草醚用於大豆田除草;敵草隆、惡草靈用於棉花地除草。

2.鑽形紫菀

學名: Aster subulatus Michx.

英文名:Annual saltmarsh aster, bushy starwort.

別名:鑽葉紫菀

分類地位: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

形態特徵:莖高 25~100cm,無毛。莖直立,有條棱,稍肉質,上部略分枝。 基生葉倒披針形,花後凋落;莖中部葉線狀披針形,長 6~10cm,寬 5~10mm, 主脈明顯,側脈不顯著,無柄;上部葉漸狹窄,全緣,無柄,無毛。頭狀花序, 多數在莖頂端排成圓錐狀,總苞鍾狀,總苞片 3~4 層,外層較短,內層較長,線 狀鑽形,邊緣膜質,無毛;舌狀花細狹,淡紅色,長與冠毛相等或稍長;管狀花 多數,花冠短於冠毛。瘦果長圓形或橢圓形,長 1.5~2.5mm,有 5 縱棱,冠毛淡 褐色,長 3~4mm。

地理分布:原產北美洲,現廣佈於世界溫帶至熱帶地區。

入侵歷史:1827 年在澳門發現。本種可產生大量瘦果,果具冠毛隨風散布 入侵。現分布於安徽、澳門、北京、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湖 北、湖南、江蘇、江西、遼寧、山東、上海、四川、台灣、天津、香港、雲南、 浙江、重慶。

入侵危害:喜生於潮濕的土壤,沼澤或含鹽的土壤中也可以生長,常沿河岸、 溝邊、窪地、路邊、海岸蔓延,侵入農田危害棉花、花生、大豆、甘薯、水稻等 作物,也常侵入淺水濕地,影響濕地生態系統及其景觀。

控制方法:鑽形紫菀以種子為繁殖器官,故在植物開花前應整株剷除,也可 通過深翻土壤,抑制其種子萌發;加強糧食進口的檢疫工作,精選種子;並使用使它隆、二甲四氯等進行化學防除。

3.三葉鬼針草

學名: Bidens pilosa L.

英文名:Railway beggaricks

別名:粘人草,蟹鉗草,對叉草,豆渣草,鬼針草,引線草

分類地位: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

形態特徵:植株高達 1.2m。莖鈍四棱形,直立,無毛或有時上部稀被柔毛。 葉對生,莖下部葉常於花前枯萎;中部葉為三出複葉,或稀為 5~7 小葉的羽狀復 葉,小葉邊緣有鋸齒;上部葉小,線狀披針形,3 裂或不裂。頭狀花序直徑 8~9mm。 總苞片 7~8 枚,線狀匙形,基部被短柔毛。舌狀花白色或黃色,1~5 朵,有時無; 筒狀花黃色,裂片 5,兩性結實。瘦果條形,黑色,略扁,具四棱,上部有剛毛; 冠毛 3~4 條,芒狀,具倒刺。

地理分布:原產熱帶美洲,現廣佈於亞洲和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入侵歷史:1857 年在香港被報道,本種隨進口農作物和蔬菜帶入中國,由於瘦果冠毛芒刺狀具倒鉤,可能附著於人畜和貨物攜帶到各處而傳播。現分布於 安徽、澳門、北京、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 江蘇、江西、山東、山西、四川、台灣、天津、西藏、香港、雲南、浙江、重慶。

入侵危害:常生於農田、村邊、路旁及荒地,是常見的旱田、桑園、茶園和 果園的雜草,影響作物產量。該植物是棉蚜等病蟲的中間寄主。

控制方法:在開花之前人工清除最好,或是氟磺胺草醚水劑噴霧防治,效果 較好。

4.小蓬草

學名: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uist

異名:Erigeron canadensis L.

英文名:Candian fleabane, horse-weed

別名:加拿大飛蓬,飛蓬,小飛蓬,小白酒菊

分類地位: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

形態特徵:植株高 40~120cm,全體綠色。莖直立,具縱條紋,疏被長硬毛, 上部分枝。莖下部葉倒披針形,頂端尖或漸尖,基部漸狹成柄,邊緣具疏鋸齒或 全緣,莖中部和上部葉較小,線狀披針形或線形,疏被短毛。頭狀花序莖 3~4mm, 排列成頂生多分枝的圓錐花序;總苞近圓柱狀;總苞片 2~3 層,黃綠色,線狀披 針形或線形,頂端漸尖;外圍花雌性,細筒狀,長約 2.5mm,檐部 4 齒裂,稀為3 齒裂。瘦果長圓形,長 1.2~1.5mm,冠毛污白色。 地理分布:原產北美洲,現廣布世界各地。

入侵歷史:1860 年在山東煙台發現。現分布於安徽、澳門、北京、福建、 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龍江、湖北、湖南、吉林、江 蘇、江西、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台灣、天津、 西藏、香港、新疆、雲南、浙江、重慶。我國各地均有分布,是我國分布最廣的 入侵物種之一。

入侵危害:該植物可產生大量瘦果,蔓延極快,對秋收作物、果園和茶園危 害嚴重,為一種常見雜草,通過分泌化感物質抑制鄰近其他植物的生長。該植物 是棉鈴蟲和棉蝽象的中間宿主,其葉汁和搗碎的葉對皮膚有刺激作用。

控制方法:通常通過苗期人工拔除。化學防治可在苗期使用綠麥隆,或在早 春使用 2, 4-D 丁酯防除。

5.蘇門白酒草

學名: Conyza bonariensis var. leiotheca (S.F.Blake) Cuatrec.

異名:Erigeron sumatrensis Retz.

英文名:Sumatra fleabane, white horseweed

別名:蘇門白酒菊

分類地位: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

形態特徵:植株高 80~150cm,全體灰綠色。莖直立,具縱條紋,被灰白色 短糙毛和開展的疏柔毛,上部分枝。莖下部葉倒披針形或披針形,頂端尖或漸尖, 基部漸狹成柄,邊緣上部具疏的粗鋸齒,下部全緣;中部和上部葉較小,葉兩面, 尤其是下面被密的短糙毛。頭狀花序直徑 5~8mm,排列成頂生多分枝的圓錐花 序;總苞近短圓柱狀;總苞片 3 層,灰綠色,線狀披針形或線形,被短糙毛;外 圍花雌性,多層,細筒狀長約 4mm,頂端舌片淡黃色或淡紫色;管狀花位於花 序內方,長約 4mm,檐部 5 齒裂。瘦果線狀披針形,長 1.2~1.5mm,冠毛初白 色,後邊黃褐色。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洲,現廣布在熱帶、亞熱帶。

入侵歷史:19 世紀中期引入我國。本種通過風傳播帶冠毛的種子,也可經 人為和交通工具攜帶傳播擴散。現分布於湖北、湖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 台灣、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吉隆)。

入侵危害:該植物可產生大量瘦果,瘦果可借冠毛隨風擴散,蔓延極快,對 秋收作物、果園和茶園危害嚴重,為一種常見雜草,通過分泌化感物質抑制鄰近 其他植物的生長。

控制方法:通常通過苗期人工拔除。化學防治可在苗期使用綠麥隆,或在早春使用 2, 4-D 丁酯防除。

6.一年蓬

學名:Erigeron annuus Pers.

英文名:Daisy fleabane

別名:白頂飛蓬,千層塔,治瘧草,野蒿

分類地位: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

形態特徵:植株高 30~120cm。莖直立,上部有分枝,被糙伏毛。基生葉長 圓形或寬卵形,長 4~15cm,寬 1.5~3cm,基部漸狹成翼柄狀,邊緣具粗齒;莖 生葉互生,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頂端尖,邊緣有少數齒或近全緣,具短柄或 無柄。頭狀花序直徑 1.2~1.6cm,排成疏圓錐狀或傘房狀;總苞半球形,總苞片3 層;外圍的雌花舌狀,舌片線形,白色或淡藍紫色;中央的兩性花管狀,黃色。 瘦果長圓形,邊緣翅狀。冠毛污白色,剛毛狀。

地理分布:原產北美洲,現廣布北半球溫帶和亞熱帶地區。 中國分布:除內蒙古、寧夏、海南外,各地均有採集記錄。

入侵危害: 1827 年在澳門發現。本種可產生大量具冠毛的瘦果,瘦果可借 冠毛隨風擴散,蔓延極快,對秋收作物、桑園、果園和茶園危害嚴重,亦可入侵 草原、牧場、苗圃造成危害,也常入侵山坡濕草地、曠野、路旁、河谷或疏林下, 排擠本土植物。該植物還是害蟲地老虎的宿主。

控制方法:開花前拔除或開展替代種植,當一年蓬入侵面積比較大時可採用 化學防治,先人工去除其果實,用袋子包好,再拔除,或結合化學防治。

7.假臭草

學名:Praxelis clematidea(Grisebach.) King et Robinson

異名:Eupatorium catarium Veldkamp.

英文名:Praxelis

別名:貓腥菊

分類地位: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

形態特徵:植株高 0.3~1m。莖單一或於下部分枝,散生貼伏的短柔毛和腺 狀短柔毛。葉對生,卵形或長橢圓狀卵形,長 1.5~5.5cm,寬 1~3.5cm,具 3 出 脈或不明顯的 5 出脈,葉柄長 1~2cm;上部葉較小,通常披針形。頭狀花序有長 梗,排成疏鬆的傘房花序,花序梗的毛長約 0.2mm;總苞半球形或寬鍾狀;直徑

3~6mm;小花 25~30,藍紫色。瘦果黑色或黑褐色,長 1~1.5mm,具 3~5 棱。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洲,現廣佈於東半球熱帶地區。

入侵歷史:20 世紀 80 年代在香港發現,本種為其他作物引種過程中種子混 雜或隨觀賞植物盆缽攜帶進行長距離傳播入侵,在入侵地瘦果可通過人為和交通 工具攜帶傳播擴散。現分布於澳門、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台灣、香港、雲南。

入侵危害:該植物所到之處,其他低矮草本逐漸被排擠,在華南果園中,它能迅速覆蓋整個果園地面。由於其對土壤肥力吸收能力強,能極大地消耗土壤中 的養分,對土壤的可耕性破壞嚴重,嚴重影響作物的生長,同時能分泌一種有毒 惡臭物質,影響家畜覓食。

控制方法:可在其種子成熟之前將路邊、坡地、果園等處的植株除掉,根據 假臭草具有無性繁殖特性,在危害面積較小時,應將所有的根狀莖挖出並燒毀; 還可以利用百草枯或草甘膦等除草劑防治,建議在開春早期的幼苗階段。針對假臭草易入侵的土地加強管理,清除後可重新植被或種植農作物,以加大假臭草的

入侵難度。

8.刺蒼耳

學名:Xanthium spinosum L.

英文名:Spiny cocklebur

分類地位:菊科 Compositae/Asteraceae

形態特徵:高 40~120cm。莖直立,上部多分枝,節上具三叉狀棘刺。葉狹 卵狀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 3~8cm,寬 6~30mm,邊緣 3~5 淺裂或不裂,全緣, 中間裂片較長,長漸尖,基部楔形,下延至柄,背面密被灰白色毛;葉柄細,長

5~15mm,被絨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球狀,生於上部,總苞片一層, 雄花管狀,頂端裂,雄蕊 5;雌花序卵形,生於雄花序下部,總苞囊狀,長 8~14mm, 具鉤刺,先端具 2 喙,內有 2 朵無花冠的花,花柱線形,柱頭 2 深裂。總苞內有

2 個長橢圓形瘦果。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洲,現在歐洲中、南部,亞洲和北美歸化。 入侵歷史:1974 年在北京丰台區發現,生長在榨油廠附近的垃圾上。本種果實

具鉤刺,常隨人和動物傳播,或混在作物種子中散布。現分布於安徽、北京、河北、 河南、遼寧、內蒙古、寧夏、新疆。

入侵危害:刺蒼耳全株有毒,以果實最毒,鮮葉比干葉毒,嫩枝比老葉毒, 其中毒癥狀出現較晚,常於食後二日發病,上腹脹悶,噁心嘔吐、腹痛,有時腹 瀉、乏力、煩躁。重者肝損傷出現黃疸,毛細血管滲透性增高而出血,甚至昏迷、 驚厥、呼吸,循環或腎功能衰竭而死亡。本種可入侵農田,危害白菜、小麥、大 豆等旱地作物;對牧場危害也比較嚴重。

控制方法:開花之前進行人工拔除,並加強檢疫,特別是防止隨進口大豆和羊毛帶入。

9.圓葉牽牛

學名:Ipomoea purpurea (L.) Roth

異名:Pharbitis purpurea (L.)Voigt

英文名:Common morning-glory

別名:牽牛花, 喇叭花,紫花牽牛

分類地位: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形態特徵:全株被短柔毛和倒向的長硬毛,莖纏繞,多分枝。葉互生,葉片 寬卵圓形,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葉柄長 5~9cm。花腋生,1~5 朵,總花 梗與葉柄近等長;苞片線形,長 6~7mm;萼片 5,長圓形,長 1~1.6cm,基部被 開展的長硬毛。花冠漏斗狀,直徑 4~6cm,紫色、淡紅色或白色;雄蕊 5,不等 長;子房 3 室,每室 2 胚珠,柱頭頭狀,3 裂。蒴果近球形,直徑 9~10mm,無 毛,3 瓣裂;種子黑色或禾稈色,卵球狀三棱形,表面粗糙。

地理分布:原產南美洲,世界各地廣泛栽培和歸化。

入侵歷史:1890 年我國已有栽培。本種主要為人為引種而引起的傳播和擴 散,現分布安徽、北京、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 湖北、湖南、吉林、江蘇、江西、遼寧、內蒙古、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陝 西、上海、四川、台灣、天津、西藏、香港、新疆、黑龍江、雲南、浙江、重慶。

入侵危害:旱田、果園及苗圃雜草,可纏繞和覆蓋其他植物,導致後者生長 不良。

控制方法:可在幼苗期人工剷除,亦可在結果前刈割滅除。化學防除,二甲四氯和 2,4-D 丁酯,可使圓葉牽牛種子不能萌發,幼苗致死,葉片噴洒可殺滅圓葉牽牛成熟植株。

10.長刺蒺藜草

學名: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

英文名:Coast sandbur, common sandbur, field sandbur, spiny bur grass

別名:草蒺藜

分類地位:禾本科 Gramineae/Poaceae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叢生,具鬚根,植株高 20~90cm。桿圓柱形,中空, 有時外傾呈匍匐狀,常自基部分枝。葉鞘扁平,除鞘口緣毛外,其餘無毛;葉舌 長 0.6~1.8mm;葉片長4~27cm,寬 1.5~5(~7.5)mm,上面粗糙,下面無毛。 穗形總狀花序長 1.5~8(~10)cm;小穗 2~3(~4)枚簇生成束,其外圍由不孕 小枝癒合形成刺苞,刺苞近球形,長 8.3~11.9mm,寬 3.5~6mm;刺苞具刺 45~75 枚;外輪刺多數,常為剛毛狀,有時反折,比內輪刺短;內輪刺 10~20 枚,鑽形, 長 3.5~7mm,基部寬 0.5~0.9(~1.4)mm;刺苞及刺的下部具柔毛;小穗卵形, 無柄,長(4~)5.8~7.8mm,寬 2.5~2.8mm;第一穎長 0.8~3mm,第二穎長 4~6mm, 具 3~5 脈;第一小花常雄性,外稃長 4~6.5mm,具 3~7 脈;花藥長 1.5~2mm; 第二小花外稃質硬,背面平坦,頂端尖,長 4~7(~7.6)mm,具 5 脈,花藥長0.7~1mm。穎果卵形,長2~3.8mm,寬 1.5~2.6mm,黃褐色或黑褐色,包藏於刺 苞內。

地理分布:原產美洲,現廣布東半球。

入侵歷史:20 世紀 70 年代分別在遼寧和北京發現,本種刺苞可掛棉花、衣 物、皮毛及交通工具上進行傳播。現分布於北京、山東、河北、遼寧、吉林、內蒙古。

入侵危害:農田惡性雜草,危害玉米、旱稻、番薯、花生、大豆等旱地作物, 入侵草原牧場,刺苞常扎傷人畜。

控制方法:主要採用人工機械剷除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方法進行防控。加 強植物檢疫,防止其種子傳入,重點調查鐵路、車站、公路沿線、農田、草場、 果園、林地等場所,一經發現隨即剷除,防止擴散蔓延。結合中耕,及時剷除幼 苗期少花蒺藜草,在 4 葉期以前,在根系下扎和莖分枝產生之前,進行機械剷除 或人工除草。大面積發生時可採用化學除草劑,如西瑪津可濕性粉劑、氟樂靈乳油、拉索乳油等化學防除。在葉面積均勻噴霧,防除效果較好。


隨著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和人員往來日益頻繁,植物有害生物傳入風險顯著增加。據統計,2003到2012這十年間,全國國境口岸截獲各類植物有害生物高達7882種,256萬種次,外來雜草佔了其中的四分之一。

(圖片來自網路)

外來雜草一旦傳入定殖,有的肆意生長、擠壓本地植株的生長空間,導致減產或消亡,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有的具毒副作用,給人類和動物健康、農業生態造成威脅。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些年經常入侵我國的雜草!

1.法國野燕麥(Avena ludoviciana Durien)

法國野燕麥(Avena ludoviciana Durien)產於歐洲、中亞及近東,分布於英國、法國、希臘等國,是世界公認的小麥生物「殺手」,為我國進境植物檢疫性危險雜草,主要危害亞麻、麥類、豆類、玉米等旱地植物。其在田間繁殖,種子數量多,易傳播,生活力強,發育快,爭光、爭水、爭肥能力強,有壓倒麥類的生長優勢,嚴重影響麥類的產量。由於野燕麥種子多,成熟期不一致,分櫱力強,出苗期不整齊等特點,故很難防除,被稱之農作物的「殺手」。

2.三裂葉豚草(Ambrosia trifida L.)

三裂葉豚草(Ambrosia trifida L.)原產北美。在中國東北已馴化,常見於田野、路旁或河邊的濕地。在《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中屬於「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1930年代在中國遼寧鐵嶺地區發現,首先在遼寧省蔓延,隨後向河北、北京地區擴散。分布於吉林、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危害小麥、大麥、大豆及各種園藝作物。

3.刺蒼耳(Xanthium spinosum L.)

(圖中的刺蒼耳長刺已被磨掉)

 刺蒼耳(Xanthium spinosum L.)原產於南美洲,在歐洲中、南部,亞洲和北美歸化。刺蒼耳為一年生草本,花期一般為8-9月,果期為9-10月,種子繁殖,常生於路邊、荒地和旱作物地。其果實具有鉤刺,常隨人和動物傳播,或混在作物種子中散布。1974年在北京丰台區首次發現,生長在榨油廠附近的垃圾上,亦侵入農田,危害白菜、小麥、大豆等旱地作物。現已分布於我國遼寧、北京、河南、安徽。

4.北美蒼耳(Xanthium chinese Mill.)

北美蒼耳(Xanthium chinese Mill.)屬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是菊科蒼耳屬的一類重要危險性雜草,成熟時,含有種子的木質化總苞,常常和貨物混雜在一起,隨貨物調運、傳播,由於總苞具有刺和喙,因此也常常粘附在動物以及人的衣物身上進行遠距離傳播。北美蒼耳一旦傳入、定殖,將嚴重影響我國農畜業生產和環境安全。

5.硬雀麥(Bromus rigidus Roth)

 硬雀麥(Bromus rigidus Roth),是國際上倍受關注的惡性農田雜草,在Groves等所著的《ebiology of Austra1ian weeds Volume 1》一書中,硬雀麥被認為是澳大利亞最為嚴重的16種雜草之一。在我國僅見於江西廬山,其它地區沒有野生分布,為農業部862號文公布的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是新增加的一種檢疫性雜草。

硬雀麥主要對小麥、大麥、燕麥等禾穀類作物造成嚴重危害。在小麥地里,每平方米有100株硬雀麥,就會造成30%以上的產量損失。在摩洛哥的實驗表明,用除草劑防治後,小麥產量可提高41%-171%。混雜在大麥、小麥、燕麥田中生長的硬雀麥,影響了機械化收割作業,硬雀麥等雜草的種子大量混雜在穀物中,影響了商品的質量和出口貿易。雀麥草種子對動物有害,在牧場,堅硬的種子可以刺入動物和獵狗的眼睛、嘴巴和腳,造成外傷。硬雀麥還是許多禾穀類農作物重要病害的寄主。

  硬雀麥種子易隨進口羊毛、棉花等進行傳播擴散。有關研究顯示,該雜草可在我國85%地區定植,對小麥等旱生禾穀類作物的生產將造成嚴重影響,風險分析等級為高,因此我國將其增加為檢疫性有害生物,加強檢疫與監督是防止該草傳播和蔓延的有效技術措施。

6.齒裂大戟(Euphorbia dentata Michx.)

齒裂大戟(Euphorbia dentata Michx.) 是一種有毒的一年生雜草,被列入200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名錄》。分布於北美洲、澳大利亞東北部、俄羅斯的阿爾泰山、高加索、烏克蘭半島、泰國、愛爾蘭、巴西、阿根廷等。適生於亞熱帶地區,繁殖力很強,定殖後極難徹底根除,是禾穀類作物、大豆、玉米、麥類等多種作物地里的主要雜草,一旦入侵傳播將對我國農業生產和人畜健康產生嚴重危害。該雜草通常以蒴果、種子的形式混雜於植物原糧和種子之中,隨調運和引種做遠距離傳播。在齒裂大戟成熟季節,可隨動物的皮毛、耕作的農具、流水等傳播到新的地區。也可隨進口植物原糧和種子的運輸過程和商品糧加加工後下腳料的拋撒、丟落而擴散傳播。

7.刺蒺藜草(Cenchrus echinatus L.)

 刺蒺藜草(Cenchrus echinatus L.)【與蒺藜草(Cenchrus calyculatu)不同】,為我國禁止進境的檢疫性有害生物,記載台灣和海南有生長,歸化植物。1978年廣西憑祥也有發現。是一種生長繁殖快、帶刺的惡性雜草,不僅影響作物生長,還直接刺傷人畜,危害穀物、甘蔗、棉花、大豆、苜蓿、菠蘿、咖啡、可可以及果園、葡萄園等多種作物田。它以帶刺的果實進行繁殖,可隨其它作物種子等傳播,為許多國家農田中危害嚴重的雜草。

8.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一年生草本,高20-150厘米;莖直立,上部有圓錐狀分枝,有棱,被疏生密糙毛。下部葉對生,具短葉柄,二次羽狀分裂,裂片狹小,長圓形至倒披針形,全緣。上面深綠色,被細短伏毛或近無毛,背麵灰綠色,被密短糙毛。雄頭狀花序半球形或卵形,徑4-5毫米,具短梗,下垂,在枝端密集成總狀花序。總苞寬半球形或碟形;花冠淡黃色,長2毫米,有短管部,上部鍾狀,有寬裂片。瘦果倒卵形,無毛,藏於堅硬的總苞中。花期8-9月,果期9-10月。原產北美洲,1935年發現於中國杭州,分布於東北、華北、華中和華東等地約15個省、直轄市。惡性雜草,對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一批)。

未完待續......


「加拿大一枝黃花」沒錯就是這個名字,由於工作原因,每年都要跟這貨打交道。

是不是還挺好看,沒開花之前這貨長這樣

跟普通的蒿草差不多,但是如果任由其發展它就會長成這樣

瘋狂生長,又高又密,導致其他植物無法生存,於是每年都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清除(真割草無雙)


沒人答這個嗎?

智人(生物學分類中人屬中的一個「種」)


雲南人

兩種物種

水葫蘆(鳳眼蓮)

飛機草(紫莖澤蘭)

(圖片來自百度)

我們不能把滇池污染的帽子全扣在水葫蘆上,但是由於水葫蘆瘋長導致的惡性循環是水質治理的難題。

紫莖澤蘭,上世紀70年代後進入雲南,傳言是越戰時由飛機播撒,故稱飛機草(未考證)。其在雲南四季皆可生長,春季開百花種子落地即可生長,為有性繁殖。其餘未無性繁殖,生長即迅速。桿葉有毒。影響農林牧業的發展。


為什麼我想到的是小龍蝦。~o(〃"▽"〃)o


大部分的入侵生物來了我們國家之後都必須要靠人工養殖才能活下去O(∩_∩)O


d最具代表性的我想就是「鳳眼蓮」了,也就是題主所說的水葫蘆。首先鳳眼蓮原產於南美亞馬遜河流域,1884年世界園藝會引入美國,1901年被引入中國。因為鳳眼蓮有凈化水質,美化環境,養殖要求低,管理粗放,甚至有提供養料功能,所以在中國開始了大面積養殖。但一開始中國引進鳳眼蓮並不是為了凈化水質,而是為了彌補飼養生豬飼料不足的情況。並且成功解決了生豬飼料問題。主要分布在我國南部水域。當時人們稱鳳眼蓮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但是鳳眼蓮具有極強的繁殖能力,它會以每周繁殖一倍的速度快速生長。導致的後果就是,搶佔水面,影響航運,窒息魚類,導致水源缺乏氧氣,富營養化等等。人們認識到這個危害後,開始處理「水葫蘆」的過度繁殖問題,但該植物根鬚髮達,且互相粘連,繁殖迅速,難以徹底毀根。至此以後,對「水葫蘆」的防治和管理也成了一個複雜的課題。我想這就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侵略性植物了


第一反應是水葫蘆!記得高中生物課上,講生物入侵的時候,案例就是水葫蘆,生物必修三的書上很多這樣的例子啊。

一. 引進的背景: 水葫蘆原產於南美洲。1901年作為花卉引入我國,20世紀50年代~60年代作為豬飼料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普遍推廣,廣泛分布在華南、華中和華東等地區,尤以雲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和台灣等省區最廣。題主好像是福州的,你去看看閩江,在江上四處飄浮著的藻類植物就是水葫蘆,它真的隨處可見。

二.危害

1、從生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水葫蘆的繁殖能力極其旺盛,一旦有適合它生長的環境,它便快速生長,並成為當地的優勢物種,抑制或影響其他物種的生長,破壞生態多樣性,極易造成該地區生態惡化,物種單一。各種生態系統都存在一種平衡,各式各樣的食物鏈,食物網構成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由於水葫蘆的入侵,平衡被破壞,能量的流動出現轉變,可想而知,他對一個生態系統的危害有多大。

2、從對人類生產生活的角度來看:堵塞河道,影響水運,引發水災,從上游漂流下來的水葫蘆在上海和寧波發生過嚴重堵塞河道的情況,有的地方水葫蘆的密集度甚至達到了可以承受人在上面行走的地步,致使航運一度癱瘓。此外,水葫蘆還危及到水廠的安全生產、水泵吸入水葫蘆將造成濾池堵塞、自來水廠停產,對城鄉飲用水供水造成危害。

就拿福州來舉例吧,曾有一段時間,水葫蘆真的泛濫了,對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為此,政府不得不專項撥款來整治水葫蘆,本寶寶年齡小,沒看過那個場面,聽老師說,曾有一度,水面上都是水葫蘆,腐爛的水葫蘆發出惡臭,太可怕了。

還有一些國外的,比如說澳洲引進的野兔,等等。總之引進新物種之前,一定要三思,生物入侵造成的危害遠比我們想像中來得嚴重。


辣椒 玉米


原本是入侵物種的小龍蝦,現在居然被吃到人工養殖的地步


加拿大一枝黃花(名字略萌騷)


很多外來入侵植物早已經在一些區域泛濫成災了,環境保護部發布的目錄也不見影子,有些是10年前就有的。為何一定要環境保護部發布?

實際上真正掌握有害生物入侵動態的是植物所或動物所等植物檢索或標本資料庫工程,他們才有能力和資源做到全國災情監控和信息發布。否則既沒有時效性,有沒有科學性。


水葫蘆,一支黃花,部分多肉植物也有變為入侵物種的可能。


我聽過一種叫紫莖澤蘭的。

有毒,牲畜不吃


推薦閱讀:

枇杷有幾顆籽的遺傳學機制是什麼?
植物自交不親和的時候發生了什麼?
小綠植如何養?想要一套完整的飼養方式,順便科普一下這是個啥東西(///▽///)?
怎樣種一棵檸檬樹?
想在寢室想養花草,誰能推薦下適合的花草,謝謝啦(≧?≦)?

TAG:生活 | 植物 | 生物學 | 生態學 | 生態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