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勞動密集型產業已向落後的東南亞轉移,我國中西部落後的地方也不少,為何不向那邊轉移?
我想先確定一下樓主說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是什麼?
勞動密集型_百度百科
勞動密集型(Labour-intensive)為生產一定產量所必須投入的生產要素中,勞動投入的比例高於其它生產要素比例的產業。如輕紡工業、手工業和服務業等產業。這些產業佔用資金少,設備的技術程度低,容納勞動力較多。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逐步向資本密集型產業或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化,或者在新的物質技術上形成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可以看出來勞動密集型產業範圍比較寬泛是涵蓋了一二三產業的,根據一般認識我們就主要討論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
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涵蓋的範圍比較多,有附加值高的也有附加值低的
海關總署: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向東南亞轉移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綜合統計司司長鄭躍聲10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了2014年上半年進出口情況。鄭躍聲表示,傳統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商品,正在向東南亞等周邊國家的轉移在加快。今年一季度,我國紡織品等七大類勞動密集型商品在美國市場的份額下降了0.6個百分點,至44.4%。在歐盟和日本的市場份額分別下滑了0.9和2.4個百分點,分別是41.2%和58.2%。與此同時,越南、墨西哥、印度等同類產品在美國市場份額分別提升了0.8和0.1個百分點;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的同類產品在歐美市場份額同比分別提升了0.6、0.3和0.4個百分點;越南、泰國、孟加拉的同類產品在日本市場的份額分別提升了1、0.4和0.1個百分點。
上面這七大類沒有說清楚是哪七大類 請看這條
我國紡織品七大類勞動密集型商品的分析
據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鄭躍聲介紹,今年1-6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3.67萬億元,下降3.6%,占我外貿出口總值的56.4%.同期,服裝、紡織品、鞋類、傢具、塑料製品、箱包和玩具等7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合計出口1.33萬億元,增長1.3%,佔20.4%.
我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襯衣換飛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即上面講的:
那附加值的高的 產業呢?這些產業佔用資金少,設備的技術程度低,容納勞動力較多。
在往中部轉移啊 富士康沒去東南亞,去了 內陸。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勞動密集型產業將逐步向資本密集型產業或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化,或者在新的物質技術上形成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世界布局你看東南亞不多嘛,亞洲還是集中在大陸,甚至是內陸。 本來鄭州以前是有計劃搞紡織城的,後來招來了富士康。然後 最近每季度都有消息,有新的企業入駐航空港區,這些都是什麼企業,大多是富士康的同行業或者上下游企業。少年這是我今天(2015/3/27)看到的 請你感受一下:富士康_百度百科
大陸分部1.鄭州 2.深圳鴻觀科技園 3.惠州龍溪 4.佛山 5.中山 6.南寧 7.崑山 8.淮安綜合保稅區 9.南京軟體科技園 10.常熟廠區 11.杭州錢塘科技園 12.上海松江科技園13.富士邁半導體精密工業(上海)有限公司14.太原15.晉城16.煙台17.北京18.天津濱海19.廊坊20.秦皇島21.營口22.武漢23.嘉善24.重慶25.成都26.龍華科技園27.衡陽28.長沙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9.河南南陽30.重慶綜合保稅區A區31.河南鶴壁32.江蘇阜寧光伏科技園33.河南濟源34.河南睢縣
2015年前兩個月,鄭州航空港實驗區緊緊扭住重點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通過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推行首席服務官制度,在重點項目投資的帶動下,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億元,同比增長100%。
截至目前,鄭州航空港實驗區重點項目取得明顯進展:鄭州機場二期配套工程建設用地、控制性詳細規劃均已獲批,路網、供水、電力、熱力、燃氣、通訊等工程全面推進。 富士康就深圳智能手機生產線搬遷鄭州與港區達成備忘錄,凡客小鎮、航空物流園、研發中心等項目順利推進。 其他項目,酷派手機產業園、綠地會展城均開工建設。友嘉精密機械產業園、唯品會中部地區物流基地用地手續已報省政府待批。天宇手機產業園、中興手機生產基地一期生產線均已投產,二期正在開展征地工作。瑞弘源藍寶石項目一期具備投產條件,二期建設方案完成。手機產業園二期廠房全部封頂,4月底可具備入駐條件。順豐電商產業園正在進行用地清表、圍牆圈建和文物勘探工作。中移動數據中心與河南總部項目已立項,近期可啟動規劃設計。 另據了解,圍繞項目建設實施,鄭州航空港區招商工作也緊鑼密鼓地進行。目前,鄭州航空港實驗區已與韓國NVK公司簽訂柔性透明OLED項目投資協議,與民生投資公司簽訂了5年500億元的投資戰略合作協議。美國超微公司 (AMD 編者按)計劃4月份來鄭就中高檔主板、高性能伺服器研發生產基地進行考察對接。正威集團與53家手機整機和配套企業簽訂入園協議,力爭年內引進100家手機企業。
鄭州新廠從簽約到投產僅用一個月 富士康的「鄭州速度」這種招商速度地方政府大概不會用在紡織業上吧
用鄭州的例子是我對這裡確實比較熟悉,當然成都速度更有名一些
為什麼印度在經濟方面發展得不如中國好?印度落後於中國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作為一個二手半吊子讀書人 我只能引用下 @圖靈Don 的這一部分回答 對東南亞的國家也是部分同理的其實廠房土地還是不最重要的,我再補充一點,富士康建個廠需要10萬人,這10萬人不是憑空多出來的,一下子招這麼多人,誰能做到 ——政府!對,就是政府,省政府負責招人,每個地市都有任務,落實到你地方領導頭上人多任性,這種動員能力簡直可怕,藍星上你找不到第二個國家。。。。富士康鄭州園區員工已超過30萬:90%來自河南(2013年12月08日)2)如果你是富士康,在印度將會遇到的問題
富士康這個製造業大戶,在中國大陸吸納了超過120萬就業人口,對經濟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這裡有個數據可以側面反映:2012年上半年,鄭州富士康進出口額達到104.3億美元,占河南省進出口額的48%.如果它要在印度建立一座工廠,將會大概率的遇到哪些問題?第一,土地問題。私人土地所有,神聖不可侵犯,實際上阻礙了集中利用從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張五常說過,牽涉到徵用或收購土地,又或者牽涉到地役權,私人往往難於處理,政府主導的交易費用更低。
第二,電力問題。印度電力供應不足,農村很多地方沒有通電,全國大面積停電。停電,這對於以電力作為機器設備運轉動力的製造業而言,是不可接受的。第三,交通問題。更為方便的空運、鐵路、公路、海運交通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便的交通意味著成本增加,競爭力下降。第四,工人和工會問題。工會組織全國性的罷工,這對中國聞所未聞,在印度不是新聞。70萬煤炭工人大罷工,這是正在發生的事:印度煤炭工人大罷工加劇電荒--勞動報之前我說中國工人是世界級的水準,山西不見天日的礦工、富士康整天做機械動作的工人、建築工地上風吹雨淋的農民工,沒有社保,經常加班,每年回家一次,你能想像中國工人吃苦耐勞程度么?換做美國、德國、印度早鬧翻天了。第五,政府支持力度。印度當地的政府沒有GDP考核壓力,比起中國來,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富士康落戶成都,「70天時間、250畝廠區、8棟建築、13萬平米廠房」,創造了成都速度,創造了世界建廠史上的奇蹟。
250畝廠區、8棟建築、13萬平廠房,放到印度,你說要修幾年?
所以對於沿海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南亞和內陸轉移的的過程,我更願意看做是 產業升級。
這就是大BOSS說的 轉方式、調結構 。工資成本上漲一定會擠出 低附加值的製造業的,遷走、甚至倒閉一部分企業不是壞事,留更大空間出來給能掙錢的企業。中國工人是世界級的水準 請感受一下 : 這個女工和庫克講的不是中文,親!那麼問題來了,高素質低工資第三產業人才哪家強?新一輪的人口紅利來了。———————————————————分割線—————————————————————另外,對於 @磐僧 第一個答案我認為 答主把勞動密集型產業 簡單的全部當作低附加值低利潤低價格的產業了高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利潤率遠沒有想的那麼低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國家統計局關於建立第三產業統計報告上對中國三次產業劃分的意見,中國第三產業包括流通和服務兩大部門,具體分為四個層次:
一是流通部門: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二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金融業、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管理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信息諮詢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三是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四是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警察、軍隊等,但在國內不計入第三產業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由此可見,這種第三產業基本是一種服務性產業。
工資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農民工更願意在家鄉城市工作2014年8月16日消息,富士康本周發布了其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其第二季度的合併收入達到了8790.9億元新台幣(約合293億美元),環比減少0.49%,但是毛利率達到7.05%,比第一季度增加了1.01個百分點;富士康第二季度的凈利潤為201.9億元新台幣(約合6.73億美元),環比增長3.2%,每股收益1.37元新台幣。
幾十萬人口的迴流,帶來的是投資和消費,內陸城市更低的房價、生活成本有利於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月薪3-4000想留在深圳很難,留在鄭州就不難了,離家鄉近工人的心理壓力也不會那麼大。內陸的人口大省,勞務輸出大省在這一點上是很有優勢的。高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較少使用海運93噸iPhone6從鄭州發往美國 約60萬部蘋果手機運到美國 電子產品的時效性非常強,出口是不會優先選擇海運的。iphone6就是空運到美國的,93噸,而空運是不受傳統位置限制的。另外國內也是非常大的消費市場,內陸城市反而更有運輸優勢,尤其以鄭州為例,處於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國內任何地方輸送貨物幾乎是等距的,更節省運輸費用。另外鐵路運輸的時效和運量,也非常適合高附加值產品,記得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歐班列么?富士康內遷為何引發蝴蝶效應
河南是全國人口第一大省,也是輸出勞務最多的省份之一。富士康的到來解決的就業問題無疑幫了當地政府一個大忙,不少在長三角珠三角外出務工人員迴流河南。
那麼我要提一個問題: 重慶、鄭州、成都、武漢、蘇州、義烏、長沙、哈爾濱等等,都有中歐班列,為什麼鄭州的運量最大、班數最多?當然,中歐班列還賠著錢呢。。。。因為回程沒貨拉~~但是你看下面的說明2014年中歐班列運送近50億美元貨物進出境
2014年海關監管進出境的16條中歐貨運班列運送貨值48.62億美元,隨著海關下一步重點推進中歐班列便捷通關協作機制,這條絲路貿易新紐帶有望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統計顯示,目前中歐貨運班列運輸的主要貨物為筆記本電腦、液晶顯示器、汽車配件、存儲器、百貨用品等。
鄭歐班列「拉」來的國際陸港2014年,鄭歐班列開行班數佔中歐班列1/4左右,穩居全國前列,貨運量佔中歐班列1/3左右,開行班數、貨量貨值和滿載率均居中歐班列第一,成為國內準備時間最短、實現常態化最快、每班載貨最滿、出境口岸最多、貨源覆蓋最廣、回程班列組織最好的赴歐班列。
其實現在鄭歐班列已經往回拉進口路虎了,慢慢發展會好的。米字型高鐵,國際陸港,全國首個國家戰略的航空港經濟發展先行區,以中國經濟發展的態勢,30年後GDP趕上美國,鄭州就是東方芝加哥、中國的法蘭克福。所以,部分內陸城市還是很有優勢的,關鍵是利用好自身優勢選對產業發展方向。鄭州現在有電子設備製造,但是缺汽車製造:宇通客車非常強,小汽車這裡就差一些(海馬、日產),小馬哥前兩天和郭台銘來談造車,落實起來還是非常難的;東風總部在武漢,離得太近,日產本來就賣的不好,鄭州日產又分不到好賣的車型。如果能電子設備和汽車製造兩條腿走路,物流和金融發展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大有可為。不是龍神不吹比,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分割線——————————————————————以上主要是談中部發展,關於西部發展,我覺得是個偽命題,不敢講太多。你看俄羅斯大面積領土無人居住,人家搞大開發了嗎? 你可以了解一下 胡煥庸線 和 麥肯錫城市群,這一點 @圖靈Don講得很好, @王亮亮這張圖更有說服力QQ 兩億在線用戶分布圖中,在線網民的分布為什麼有著明顯的分界? - 社會學誰說西部一定要靠工業化發展的?中國每個省其實都相當於一個歐洲國家,有的省是可以靠出口資源或者農業產品(類似澳大利亞、阿根廷),進入發達國家階段的,你看內蒙古就是這樣(煤礦等礦產、牛肉牛奶等農產品),新疆(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棉花等農作物)其實也可以做到。回程貨太少難盈利 8條中歐班列「賠錢賺吆喝」
事實上,如果單個集裝箱的貨物價值超過了200萬人民幣,那麼通過中歐運輸就比走海運更划算。
中國是個漢族占人口主要部分的多民族國家,民族人口結構非常穩定(漢族佔比建國以來一直在下降,但是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漢族人口佔全國人口91.51%),不會產生蘇聯、南斯拉夫式的情況。但是整體作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實際控制XJ、XZ的時間非常晚,真的對兩個地區達到完全的民族融合還需要時間和投入,所以為什麼XJ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比對口支援他的省份還要好,就很容易理解了。——————————————————————分割線———————————————————談論大規模轉移的問題,很多產業很多公司轉移的問題,談論代表性,不能用文學的方式。富士康代表的不僅是一家500強公司,以富士康的體量和實力,上下游產業是必須跟著走的,上下游產業集聚有規模效益、競爭效益、創新效益,鄭州的最近幾年相關企業遷入是市場的選擇,隨之遷來的是整個產業鏈。當然各地政府也想的很明白,所以不止鄭州一地,成都、廊坊、秦皇島等地在2010年左右都提供有非常優厚的招商政策。上面提過一個問題 為什麼鄭歐班列在中歐班列中的運量和班次是最大的?顯然2014年北京內蒙古等8省區市人均GDP突破萬美元
全國已經有八個省份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內蒙古、廣東、福建等。
以鄭州為例,處於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國內任何地方輸送貨物幾乎是等距的,更節省運輸費用。
中心等距運輸不僅對向外運輸有效,外部商品向中心集聚也是同理的。
鄭州 和 富士康的發展現象自然有其特殊性,某些方面突出的優勢使產業轉移的傾向表現的更為突出,但是內陸的巨大的國內市場的運輸優勢,人口輸出地的勞務成本優勢,以及可為高附加值產業提供的基礎環境配套優勢(國內完整的工業體系,政府的動員能力,勞動者素質等等)這些都是東南亞不具備的。(但重慶、成都、西安、武漢、合肥、長沙等地都具備,中國大陸以後的發展模式是城市群,小城市依附中型城市,中型城市環繞大城市,大城市首先發展起來帶動一個地區發展)所以目前的情況應該是轉向東南亞的是服裝、紡織品、鞋類、傢具、塑料製品、箱包和玩具等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而轉向內陸的是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液晶面板、汽車配件、存儲器等高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相關產業鏈(甚至是技術密集型產品)。對於東南亞和中國來說這是雙贏。另外 看樓下評論里提到一篇《經濟學人》的文章,我找到了 貼上來好了經濟學人:中國將保持製造業霸主地位 勞動生產率高
英國《經濟學人》2014年5月25日刊登題為《中國將保持製造業霸主地位》的文章,駁斥中國不再是「低成本製造業」第一大國的說法,文章稱「勞動密集型生產商將(離開中國)尋找更廉價目的地的說法,是誇大其詞。」文章認為,「大量勞動力供給、高水平基礎設施投資、穩定的政治環境和良好教育,令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產值最高的製造業大國」。且「沒有任何經濟體的勞動生產率增幅會超越中國」。
利益相關:答主來自 河南鄭州,單身 歡迎妹子私信o(* ̄▽ ̄*)ブ
主要是地理位置決定的
首先:大部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本來利潤率就不高,交通成本很多時候不能忽略。東南亞國家的交通位置太好,而且又能走海運,自然是首選。
其次:東南亞地去國內有配套的原料生產,可以就地生產。要是在中國的中西部,很多配套的原料都沒有,更沒有配套的產業。這個問題混淆了一個概念:一個地方很窮,不代表一個地方生產成本低,因為用工成本有時候不佔太大的部分。(其實就是沿海的工廠基本也是中西部的窮人多,所以用工成本也不必考慮),恰恰相反,在中國很多時候越是富裕的沿海城市,勞動密集型產業越發達。比如我們看很多地方都會形成生產某一種產品的集中地,為何?有時候是地理位置緣故,有時候是偶然,但是很多時候是配套的原料或者關聯企業多。或者我們看看中國浙江義務的小商品市場,那邊的價格肯定是很低吧,但是你能說那邊很窮嗎?有時候正是地方發達,配套產業豐富,交通物流發達,所以才可以降低成本。
再次:人口密集,勞動力相對更加低廉。還有,其實中國西部落後並不是全都落後,而是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性。比如我們看XJ,如果是烏魯木其,當地的生活還是很不錯的。又比如說內蒙古,如果單論呼倫貝爾地區也是很富裕。而又比如我們認為的貴州算是落後吧, 其實還好,畢竟也落後不到哪裡去。但是我們看真正的落後地區,比如西z,估計高原反應那些人都受不了。又比如XJ的其他地方,安全都不一定保證。看見沒,難道你要在XJ的一個地方建一個廠(安全都難以保證),或者在青海投資(這位置有點偏的離譜),或者是內蒙古的落後地區(難道外面都是蒙古包的那種,交通基本靠馬車那種嗎),再看看中部(安徽、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山西),這些地方真的那麼窮嗎?其實公資差別不大,但是還是難以解決交通便利的問題,畢竟臨海是最好的,所以都是很不靠譜的,所以當然首選東南亞。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東南亞的國家基本是很集中的,這種很容易降低成本,行成規模。一旦形成規模,就比較容易對當地有一定的影響也容易爭取到政府的優惠條件,總之好處多多吧。而中國的中西部落後地區很多又涉及到少數民組問題,建一個廠子萬一有什麼糾紛多麻煩。不過肯定還是有很多外資企業到中西部的,只是沒有形成規模而已,基本只是少數
但是這些都是最次要的,最主要的還是位置問題,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一般在交通發達,配套設施完善的沿海城市,中西部地區的窮人完全可以去那裡打工(現實情況不也是這樣么),而且掙得工資肯定比企業建在中西部的要高。從這個角度說中西部的外出務工人員也是短期受益者,因為如果將企業建在中西部,按照當地的工資標準,他們的工資肯定不如沿海的工資高,但是長期來看,將企業建在中西部確實能起到帶動地區發展作用。不過對於企業來說,把廠子建到沿海部主要考慮的是成本。但是對中國來說考慮的是地區發展,這個就差別很大了,如果企業建設到中西部,那邊的經濟就會被帶動,但是企業逐利是最重要的,不在乎幫助哪裡發展什麼的,對於中西部的民工來說,去那邊打工一年可能也就來回一趟火車票就行了,這個交通成本也不算貴,所以實際上現在的情況是,沿海城市的那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的中西部務工人員是自願承擔交通成本的(其實雙方都有好處,一方面有了廉價勞動力,一方能夠賺取比家鄉高的工資),但是不要希望企業幫助中國發展,企業只會逐利,隨著成本的增加,自然會去更便宜的地方去。
當然這裡討論的都是大規模轉移的問題,很多產業很多公司轉移的問題。如果只是少數幾個公司,不是很具備代表性。如果我說中國田徑為什麼不如歐美,你非要說出了個劉翔什麼的我無話可說。大趨勢是向東南亞轉移的,一些行業可能有特殊的特點所以會去內陸也不一定,當然這裡也不會考慮政策優勢,或者政治上的考慮。很多人舉例富士康,比如富士康向內地轉移什麼的,我覺得有一定的政策優勢,行業特點,還有一點就是內地有很多的人才和配套設施東南亞不具備,如果我們看富士康的布局,基本都是在中國,歐美這些地方,富士康不是不想去東南亞地區,而是那裡的條件還不具備。
ps:我看有的答案說外來無工人員其實希望在本地工作。我們不妨想一想,如果富士康建在河南,內蒙古這些地方,我們可以猜測出富士康的工資在當地肯定是有競爭力的,我們看那些當地知識水平不高的人還能進去工作嗎?所以我們看出,所謂的背井離鄉去工作從一定角度來說是一種成本。正是有這種成本才使得很多人呆在家鄉不出去,也使得很多人能出去找到工作(如果沒有這個成本人人都出去,那麼那些農民工怎麼找到好工作)。相反,如果工廠健在當地,那些以前出去打工的農民工能不能進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有可能不具備競爭力,進去不容易。當然,我並不是說工廠建在當地不好,而是如果健在當地,可能受益最大的不是原來那些出去打工的務工人員,因為由於門檻高,他們很可能不好進去。貴州人來答一發~
其實還是有部分產業轉移到貴州的。例如富士康,郭台銘去年還在貴安新區投資建了新的產業園區,雖然不清楚是不是勞動密集型。
至於大家對勞動力的擔憂,我倒覺得還好。貴州現在是勞務輸出大省(新聞聯播說的),所以如果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應該不會存在用工荒的問題。再說,我們還挨著四川呢不是~
交通問題確實繞不開,以前坐特快火車到北京,貴陽到長沙就得花12個小時,長沙到北京才15個小時。雖然現在有高鐵了,但貨運仍然是個大問題。
如果真的能轉移貴州就太好啦,每次看到春運時摩託大軍返鄉的畫面,又感動又心疼……唉……
歡迎大家來貴州玩~山美水美~氣候宜人~
好像跑題了……逃(/ω\)沒有哪個國家和地區可以全部承接中國的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因為中國人對生活存在著極度的不安全感,這種危機感迫使我們對金錢而不是生活質量產生狂熱的崇拜和追求。歐美日韓不屑於這些產業,東南亞那些國家的人口規模,人口素質和民族性格決定了他們只有一小部分人有意願有能力去干,至於非洲還是先別談了。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大部分產業往中西部遷移,只有那些連中西部地區的人都不願意乾的,才會轉移到東南亞。
我覺得這個問題根本就是幾年前國外藥丸黨在黑中國的時候提出的一個可能性假設。本人年紀比較大了,聽這個話也有十幾年了,但是直到現在為止,也沒見哪個東南亞國家承接到由於中國勞動成本上升而外逃的國際投資,倒是河南、河北等內陸省份不斷的接納沿海地區逐步遷移過來的各類工廠。之所以西部地區還沒有發展起來,我想只是時機未到,各種條件還不成熟。如果一帶一路能夠開花結果,西方地區的開發也就指日可待了。我上小學的時候,經常聽說全世界的石油儲備只能用二三十年,到現在,石油反而越來越便宜了。經濟學家會提出很多假設,但只是假設。
這個問題很有趣,可以提供個參考——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新加坡的石化,電子,醫藥等製造業所用的工業用地,很多是填海造田人為弄出來的;新加坡最初沒有水源,需要從馬來進口,現在的新加坡工業用水,是耗費了巨大投資建立起來的人工蓄水池與凈水設施提供;新加坡平均工資比馬來西亞要高;如果只是看地理位置,新加坡和馬來實際只有一堤之隔。那麼,既然新加坡的製造業需要如此高的成本支撐,為什麼這些企業沒有像香港那樣,遷往內陸呢?排名前幾位的答案,已經把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運輸成本全都比較了一遍,但始終沒有觸及到產業集群會大規模遷移最核心的成本———制度成本。在中國內陸經商,實際上最大的阻礙是當地權貴,既包括地方官員,也包括世代居住在此的土豪惡霸。我這麼說吧,沿海能成功,原因就是有巨量的外來人口作為動力。內陸無法承接,是因為他們都太「熟」了,你如果真的經商,或者有在商界的朋友,就知道一個外來商人在一個相對封閉,沒什麼外來人口的地方創業是多困難的一件事,哪怕數據上內地會有成本優勢,但是人,始終才是決定成本的核心因素。
在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產業轉移到底是不是都去了東南亞,有多少去了中西部提供一個產業轉移信息的網頁:轉移動態 | 中國產業轉移網當然,實際的轉移規模是很難統計的,但考慮到產業轉移不管在中國內陸還是在東南亞,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出口,因此關注一下東南亞和中西部的進出口數據增長,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了我在虎撲論壇開放區以kohan15的id寫過相關的帖子:http://bbs.hupu.com/12267809.html,由於該分區不對遊客開放,轉發過來供大家參考和批評當時2015年一季度經濟數據尚未公布,現在可能要下調預計,但還是要等東南亞和中西部具體的數據出來才能估計——————————————————————————從前幾年開始,大致有兩種觀點出現
一是隨著中國大陸人工成本的上升,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以前倚重的對外出口貿易面臨危機,沿海出現用工荒,大量外資撤資,工廠紛紛倒閉,低端產業大批的轉移到東南亞和印度,中國面臨空心化問題
二是在產業轉移中,中西部沒有比較優勢,工資不低,運費成本卻太高,競爭不過沿海而具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東南亞和印度,很難承接東部淘汰的產能,對內地的產業轉移很難進行
對此,我們可以看一下相關的進出口數據:
以下是東南亞「四小虎」、越南、柬埔寨、印度在2014年的貨物對外貿易進出口數據和增長率,單位是億美元,基本上涵蓋了與中國爭奪世界工廠地位的亞洲發展中國家
解讀:
1、泰國由於國內政治問題,外貿狀況不佳,出口數據於去年持平
2、印尼有明顯萎縮,進出口數據較去年均有一定下滑
3、印度外貿與出口增長皆萎靡不振,與去年大致持平,有巨額逆差
4、馬來西亞情況不錯,已經連續十多年順差
5、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的基礎條件較差,但外貿增長數據都較為出色
6、從貿易盈餘來說,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和印度的情況都不好,只有馬來西亞和越南有小額順差,其他國家在國際收支中都有一定的虧損狀況
中國的狀況如下:
201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26.4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以億美元計價,中國各區域的外貿數據如下:
解讀:
1、大陸整體上進出口增長尚可,在全球貿易份額中上漲0.5%,達到12.2%,其中出口對美國增長6.6%,對歐盟增長9.9%。
2、東部外貿增長率明顯收縮,全年進出口增長僅1.6%,考慮到新增大量出口企業,企業競爭環境有所惡化,但東部對外貿易仍然佔到全國的85%。
3、東部外貿增長最快的是海南和河北,分別達到19.2%和15.4%。五個最大的外貿省份里,最大省份廣東(6462億美元)增長1.5%,江蘇(3419美元)增長4.0%,浙江(2734億美元)增長9.9%,上海(2102億美元)增長2.7,山東(1447億美元)增長7.9%。
4、中西部外貿只佔全國外貿的15%,基礎薄弱,但增長幅度較大,比例逐年提升。而且2014年中西部對中國整體進出口增量貢獻高達60.3%,對增量貢獻首次超越東部。在東部外貿增長收縮的背景下,可以說14年中國外貿增長主要就是中西部撐起來的。
5、中部外貿增長最快的省份是重慶、湖南和湖北,分別增長37.6%、35.1%和16.7%,長江經濟帶表現出一定競爭力,在出口數據上好於東南亞形勢較好的馬來西亞和菲律賓,與狀況最好的越南大致類似。
6、西部外貿增長最快的是寧夏和內蒙古,達到68.6%和56.2%。西部以3344億外貿總額的最終規模增長了20.5%,在本文所有地區中有著最好的增長勢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並非無因。
7、對比2013年外貿增速,2014年中西部的外貿增速均有所增加,在全球和中國東部外貿形勢不振的情況下逆勢上揚,而且均有較大外貿盈餘,出口比例較大。
一些看法:
1、大陸2014年外貿增速未達到年初目標的一半,但2013年年初曾發生國際熱錢通過香港大幅度流入,導致部分月份異常貿易墊高基數因素影響,根據商務部測算,如果扣除異常因素,中國2014年進出口實際增速為6.1%,出口實際增長8.7%。
2、即使排除第一條的情況干擾,也應該理解中國對外出口數據因為結構變化而產生的複雜性,雖然東部外貿狀況一般,但中西部均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出口逐年加速增長。
3、2014年整體外貿數據一般,但全年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10.5%,並不比以前差;只有外貿盈餘計入GDP,而由於2014年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大跌,外貿盈餘大幅度增長。因此不能簡單的認為,2014年外貿對中國經濟的貢獻「拖後腿」。
4、2014年中國中西部的外貿和出口增長勢頭好於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和印度,雖然產業轉移的效果有一定滯後性,但根據目前的數據,沒有理由認為中西部在承接產業轉移上居於劣勢。
5、在比較優勢上,中國中部長江經濟帶地區在對歐美日的運費上,對比東南亞和印度劣勢不明顯。而西部在面對歐亞內陸市場時也有自己的運費優勢。勞動力成本和產業配套不好估算,但政策環境中西部不算差
6、中西部資源發達,在資源加工業上有一定的發展條件,適合發展資源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產業。而中西部的工業條件並非很落後,重化工業、裝備製造業、航空航天工業、汽車工業、電子工業均有一定的基礎,在產業承接上,承接的不僅是東部的落後產能,也包括了很多的中高端產業。
7、中西部直接面對中國內需市場,而這可能是未來10年里全球唯一需求增長較大的市場
8、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規模都較小,如果出口猛增出現大量貿易盈餘,匯率上行壓力會較大,勞動力和商業地租成本上行速度也會很快,2014年東南亞罷工就出現了工資大幅上漲。不排除3-5年後出現下一次產業轉移。
9、中國有廣大的統一市場和貨幣區域,中西部即使繼續外貿增長,匯率壓力和勞動力成本也會被全國市場分攤,看好外貿環境的穩定性。
10、印度看起來潛力比東南亞要大,但13年和14年的外貿數據都不好,目前為止還看不到向上的勢頭,經濟對外依存度也很低。
運輸成本過高,勞動密集型產業都是盡量拼低成本走量,單位運輸成本最低的運輸方式肯定是海運,東南亞地區的地理位置就佔了便宜了,尤其是相對歐洲大陸到中國的距離還縮短了。
企業是逐利的,想要吸引企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只有靠政策降低企業運輸成本,取消高速收費、鋪設完善的鐵路線、甚至要靠稅收減免。否則權衡兩邊成本,顯然是離出口地及原材料產地都更近且運輸成本低的東南亞更具吸引力。
另外很多東南亞國家的政局不穩,加上腐敗及法制缺陷,很多企業為了規避風險還沒下定決心,但成本早晚會逼他們做出決定。如果泰、緬、越南中任何一個走上政治穩定法律完善道路的話,產業轉移的加速趨勢更會顯現。西部那邊交通不便是一個方面,重要的是除了人少,那邊根本沒有能吸引到人的地方啊,一般的人心裡的概念就是大城市就業機會多,畢竟發達的地方各類商貿配套齊全嘛,西部就沒什麼吸引力啦,其實自問一下,自己搞勞動密集型產業會往西部跑嘛?沒有成熟的經濟圈和工業文化,是很難扶起來的啊
朝鮮更便宜,怎麼不去朝鮮投資?很重要的一點,政治因素。
很多電子消費產品製造業的大型企業都把自己的工廠產線向中西部轉移了,如富士康、廣達電腦、英業達、仁寶等等。就我所知,廣達在重慶的電腦製造城2010年建廠,到現在每年PC出貨量能達到3000萬台。同時,這些整機廠產能的轉移還帶動一大批下游零部件供應商(也基本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產能的跟風轉移
柬埔寨成衣廠的員工基本月薪為100至125美元;
越南成衣廠的員工基本月薪為97美元至130美元;
而緬甸成衣廠的員工基本月薪僅為32美元至64美元。
中西部平均工資怎麼也得1500吧,合242美元,是越南2倍,柬埔寨2倍,緬甸4-8倍。
如果你是東莞制衣廠廠長,不妨考慮一下在越南、緬甸設廠?中山勞務派遣公司
北京商報訊(記者 王曄君)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昨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促進產業轉移和重點產業布局調整的政策措施。會議明確,要發揮市場主導作用,注重政策引導,促進東部地區產業創新升級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加工組裝產能向中西部轉移。會議指出,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引導東部部分產業向中西部有序轉移,對於促進區域梯度、聯動、協調發展,帶動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和貧困地區致富,拓展就業和發展新空間,推動經濟向中高端水平躍升,具有重大意義。要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做好政府引導,讓調結構和穩增長、惠民生互為助力。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白明表示,目前我國經濟東部發達、中西部相對落後,要是實現經濟的均衡發展,一定要加快中西部發展。而目前東部面臨結構調整、勞動力成本上升問題,對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工組裝產能吸引力明顯降低,不少企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而我國中西部勞動力豐富,而且價格相對較低,國家提出引導東部部分產業向中西部有序轉移,就是希望能把產業轉移的機遇留在國內,促進中西部的發展。
會議還提出,要營造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硬環境」和「軟環境」。加大薄弱環節投資力度,加快改善中西部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礎設施,強化財稅、金融等服務,做好人才開發和產業配套。
「要加快東部部分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一方面需要完善交通、醫療等基礎設施,只有這樣企業才願意遷移過去;另一方面,政府還要轉變職能,建立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為企業做好服務。」白明說。一,紡織服裝大頭是出口,東南亞國家很多加入tpp,對美零關稅二,內地勞動力成本並不低,大約2000對800關係
看到有人說......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成本很低,內地交通費用高,成本也不必東南亞低所以天朝現在搞一帶一路......幫助亞洲內陸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開發亞洲內陸市場讓天朝勞動密集型能夠轉移到中西部...不知道這個說法是否成立
交通
成本
木有人
西部勞動不密集呀
勞動密集 ≠ 落後
勞動密集更主要的是和人口密度有關人少,交通不便(沒海)
許多勞動密集型產業污染比較嚴重,中西部地區的環境自凈能力沒有東部地區好,一次污染了也許就再也回不來了。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 中國8月外儲下降939億美元 降幅超預期 ?
※為什麼國家賠償普遍很少?
※德國到底是一個均富的國家還是貧富差距巨大?
※全球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惡性通貨膨脹?
※全球外匯交易是統一的市場嗎?銀行網銀中的外匯交易屬於哪個外匯市場?外匯交易常用的平台有哪些?
TAG: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