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和動物都同為生物,為何植物的很長,而動物的壽命相對植物較短?生物的壽命為什麼有長短不同?

題目表述不完全準確,據聞也有某些動物也是無限壽命不會死亡的。但我的意思是動物生命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而植物卻可以從恐龍時代甚至更久遠活到現在?是和動植物的細胞結構有關還是和遺傳基因有關還是因為植物可以光合作用自我恢復?

-----------------我是逗比的分割線--------------------

好吧我見識短淺,不少知友告訴我植物的生命也是有盡頭的。其實我還有問題:為什麼植物的壽命普遍比動物要長?想不明白。還有,為什麼生物的生命會有盡頭?


先回答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生物的生命會有盡頭?

因為這是宿命。

就生物個體而言,每個生物都會希望能夠擁有無盡的生命,但顯然不是他們選擇了死亡,而是他們不得不經歷衰老和死亡。

生命活動,或者說物質和能量代謝,對生物本身會造成損傷。相應的,生物也進化出對這些損傷的修復機制,但不夠完善,或者說根本無法達到完美。在損傷和修復的博弈中,這些損傷的積累導致生物個體的衰老,最終死亡。

或者更簡單的理解,把生命看做一個消耗品,不管怎樣保養,只要經常使用,總有報廢的一天。

因為生物的生命無法一直延續,所以有了生殖繁衍,至少可以將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

然後回答為什麼植物的壽命普遍比動物要長。

植物的壽命普遍比動物長這個表述是有問題的。植物種類很多並不是大多數植物都壽命很長,許多草本植物只是一年生、兩年生。但的確也有許多植物壽命相對動物整體的壽命而言很長,多為喬木。為什麼動物的整體壽命相對那些壽命長的植物短很多呢?

這從根本上是進化的結果,不同物種的壽命差異原因也可以歸於進化,但是很難解釋,目前也沒有完善的答案。

植物和動物壽命的巨大差異,傾向於認為是代謝方式的差異造成的。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碳,獲得能量;而動物是異養生物,需要通過攝食進行消化吸收穫得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這種能量轉化方式相對植物的能量轉化方式對細胞造成的損傷更為嚴重。植物相對動物而言先進化出來,相應的損傷修復機制或許更完善。因此植物相對動物而言衰老更為緩慢,壽命也就更長了。

另外,動物需要運動,新陳代謝更為旺盛,不僅能量代謝更快,造成細胞損傷更多,而且細胞的分裂和更新更快。細胞的壽命通常定義為,細胞分裂的次數。對於一個物種,細胞分裂的次數是在一定範圍的。植物細胞的可塑性比動物高,植物相對動物而言,細胞分裂也更為緩慢。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植物有著更長的壽命


因為自然選擇。你沒有必要去造永遠不倒的房子,永遠不壞的汽車,因為得不償失。同樣,基因也不需要不朽的生存機器(也就是生命),因地制宜,在所處的環境里性價比最高的方案才能擴散開來。

首先,基因最大的特點是能夠複製。由於自然資源有限,不同的基因是相互競爭生存原料(最早期原始的表現形式是爭奪DNA合成原來)的關係。任何基因如果不具備能使自身樣本量擴大的能力,或者其能力相對其它基因弱,就會逐漸在基因庫中消亡。

一些基因結合在一起後可以互相促進提高生存能力(包括基因穩定性和複製的速率兩方面,前者將體現為生命的壽命,後者則是繁殖力),於是有了基因組,基因組如果形成一個細胞膜有助於使其周圍的生存被自己利用,而不是被其它基因組所侵佔,進而有了細胞結構

…基因的翻譯形成蛋白這一能力也是因為這樣對它的生存和複製有幫助。這一系列進化本身並非基因本身具備思考和選擇的能力,而是在漫長的自然選擇中,不具備這些特性的基因由於樣本量越來越小而消亡了

進化不是目的,而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能夠最大化樣本量的基因,必定是合理平衡生存力和繁殖力的基因,因為兩者都需要消耗資源,而資源有限。由於世界環境的多樣性,不同時間空間的最優策略也不同,而且在相同空間里這些策略也是互相作用的,所以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生命形式。有的壽命長繁殖力相對弱,有的壽命短而繁殖力強。如果壽命又短繁殖力又弱,這物種就滅絕,如果壽命又長繁殖力又強,該物種將遍布所有它們能到達的地方。不過由於基因複製時總會出現一些差錯,慢慢它們將分化成不同的物種,甚至互相掠食。恐龍就是如此。

回答題主:

動物無論是草食還是肉食,都是在掠食其它物種。大多數植物則是從陽光和土地中獲取營養併合成自身,過程緩慢艱辛,植物又無法移動,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延長壽命(尤其是繁殖期)可以產生更多的後代。動物可以移動,獲得資源的空間大,所以長得可能更快,當然由於移動所帶來的損耗也很大,所以可能太長的壽命也許並不能帶來更多的後代,也許更傾向於提高繁殖力。其實,如果從細胞層面看,動植物的差別遠比我們宏觀看到的小得多。所有的一切只是環境不同時間不同,引發的生存策略不同。也有長壽的動物如大象,也有短命的植物如一年生草本。

以下內容摘自進化學名著《自私的基因》(錯別字較多,日後有空編輯):

生命出現之前,地球上有哪些大量的化學原料,我們不得而知。但很可能有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它們都是簡單的複合物。就我們所知,它們至少存在於我們太陽系的其他一些行星上。一些化學家曾經試圖模仿地球在遠古時代所具有的化學條件。他們把這些簡單的物質放人一個燒瓶中,並提供如紫外線或電火花之類的能源——原始時代閃電現象的模擬。幾個星期之後,在瓶內通常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東西:一種稀薄的褐色溶液,裡面含有大量的分子,其結構比原來放入瓶內的分子來得複雜。特別是在裡面找到了氨基酸——用以製造蛋白質的構件(buildingblock),蛋白質乃是兩大類生物分子中的一類。在進行這種試驗之前,人們原來認為天然的氨基酸是確定生命是否存在的依據。如果說在火星上發現氨基酸,那麼火星上存在生命似乎是可以肯定無疑的了。但在今天,氨基酸的存在可能只是意味著在大氣層中存在一些簡單的氣體,還有一些火山,陽光和發生雷鳴的天氣。近年來,在實驗室里模擬生命存在之前的地球的化學條件,結果獲得了被稱為嘌呤和嘧啶的有機物質。它們是組成遺傳分子脫氧核糖核酸的構件,即DNA。「原始湯」的形成想來必然是與此類似過程的結果。生物學家和化學家認為「原始湯」就是大約三十億到四十億年前的海洋。有機物質在某些地方積聚起來,也許在岸邊逐漸乾燥起來的浮垢上,或者在懸浮的微小的水珠中。在受到如太陽的紫外線之類的能量的進一步影響後,它們結合成大一些的分子。現今,大有機分子存在的時間不會太長,我們甚至覺察不到它們的存在,它們會很快地被細菌或其他生物所吞噬或破壞。但細菌以及我們人類都是後來者。所以在那些日子裡,大有機分子可以在稠濃的湯中平安無事地自由漂浮。到了某一個時刻,一個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我們稱之為複製基因(replicator)。它並不見得是那些分子當中最大的或最複雜的。但它具有一種特殊的性質——能夠複製自己的拷貝。看起來這種偶然性非常之小。的確是這樣。發生這種偶然情況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實際上可以把這種千年難得一遇的情況視為不可能。這就是為什麼你買的足球彩票永遠不會中頭獎的道理。但是我們人類在估計什麼是可能或不可能發生的時候,我們不習慣於將其放在幾億年這樣長久的時間內去考慮。如果你在一億年中每星期都購買一次彩票,說不定你會中上幾次頭獎呢。事實上,一個能複製自己拷貝的分子並不象我們原來所想像那樣難得,這種情況只要發生一次就夠了。我們可以把複製基因當作模型或樣板。我們可以把它想像為由一條複雜的鏈所構成的大分子,鏈本身是由各種類型的起構件作用的分子所組成。在複製基因周圍的湯里,這種小小的構件多的是。現在讓我們假定每一塊構件都具有吸引其同類的親和力。來自湯里的這種構件一接觸到它對之有親和力的複製基因的另一部分,它往往就附著在那兒不動。按照這個方式附著在一起的構件會自動地仿照複製基因本身的序列排列起來。這時我們就不難設想,這些構件逐個地連接起來,形成一條穩定的鏈和原來複制基因的形成過程一模一樣。這個一層一層地逐步堆疊起來的過程可以繼續下去。結晶體就是這樣形成的。另一方面,兩條鏈也有一分為二的可能,這樣就產生兩個複製基因,而每個複製基因還能繼續複製自己的拷貝。一個更為複雜的可能性是,每塊構件對其同類並無親和力,而對其他的某一類構件卻有互相吸引的親和力。如果情況是這樣,複製基因作為樣板的作用並不產生全似的拷貝,而是某種」反象」,這種「反象」轉過來再產生和原來的正象全似的拷貝,對我們來說,不管原來複制的過程是從正到反或從正到正都無足輕重;但有必要指出,現代的第一個複製基因即DNA分子,它所使用的是從正到反的複製過程。值得注意的是,突然間,一種新的「穩定性」產生了。在以前,湯里很可能並不存在非常大量的某種特殊類型的複雜分子,因為每一個分子都要依賴於那些碰巧產生特別穩定結構的構件。第一個複製基因一旦誕生了,它必然會迅速地在海洋里到處擴散它的拷貝,直至較小的構件分子日漸稀少,而其他較大的分子也越來越難得有機會形成。這樣我們到達了一個具有全都一樣的複製品的大種群的階段。現在,我們必須指出,任何複製過程都具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它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它準會發生差錯。我倒希望這本書里沒有印刷錯誤,可是如果你細看一下,你可能會發現一兩個差錯。這些差錯也許不至於嚴重地歪曲書中句子的含義,因為它們只不過是」第一代」的錯誤。但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印刷術尚未問世之前,那時候如福音之類的各種書籍都是手抄的。以抄寫書籍為業的人無論怎樣小心謹慎,他們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一些差錯,何況有些抄寫員還會心血來潮,有意「改進」一下原文。如果所有的抄寫員都以同一本原著為藍本,那麼原意還不至於受到太大的歪曲。可是,如果手抄本所依據的也是手抄本,而後者也是抄自其他手抄本的話,那麼謬種就開始流傳、積累,其性質也更趨嚴重。我們往往認為抄寫錯誤是樁壞事情,而且我們也難以想像,在人們抄寫的文件中能有什麼樣的錯誤可以認為是勝於原文的。當猶太聖典的編纂人把希伯來文的「年輕婦女」迻譯成希臘文的「處女」時,我想我們至少可以說他們的誤譯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後果。因為聖典中的預言變成「看哪!一個處女將要受孕並且要養一個兒子……」。不管怎樣,我們將要看到,生物學的複製基因在其複製過程中所造成的錯誤確實能產生改良的效果的。對生命進化的進程來說,產生一些差錯是必不可少的。原始的複製基因在複製拷貝時其精確程度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今天,它們的後代DNA分子和人類所擁有的最精密的複印術相比卻是準確得驚人。然而,差錯最終使進化成為可能。原始的複製基因大概產生過多得多的差錯。不管怎樣,它們出過差錯是肯定無疑的,而且這些差錯是積累性的。隨著複製錯誤的產生和擴散,原始湯中充滿了由好幾個品種的複製分子組成的種群,而不是清一色的全都一樣的複製品,但都是同一個祖先的「後裔」。它們當中會不會有些品種比其他品種擁有更多的成員?幾乎可以肯定他說:是的。某些品種由於內在的因素會比其他品種來得穩定。某些分子一旦形成後就安於現狀,不象其他分子那樣易於分裂。在湯里,這種類型的分子將會相對地多起來,這不僅僅是「長壽」的直接邏輯後果,而且是因為它們有充裕的時間去複製自己的拷貝。因此,長壽的複製基因往往會興旺起來。假定其他條件不變的話,那就會在分子的種群中出現一個朝著壽命變得更長的「進化趨向」。但其他的條件可能是不相等的。對某一品種的複製基因來說,它具有另外一個甚至更為重要的、為了在種群中傳布的特性。這就是複製的速度或「生育力」。如果A型複製分子複製拷貝的平均速度是每星期一次,而B型複製分子則是每小時一次。顯而易見,不需多久,A型分子就要大為相形見拙。即使A型分子的「壽命」再長也無濟於事。因此,湯裡面的分子很可能出現一個朝著「生育力」變得更強的「進化趨向」。複製基因分子肯定會選擇的第三個特性是複製的準確性。假定X型分子與Y型分子的壽命同樣長,複製的速度也一樣快,但X型分子平均在每十次複製過程中犯一次錯誤,而Y型只在每一百次複製過程中犯一次錯誤,那未Y型分子肯定要變得多起來。種群中X型分子這支隊伍不但要失去它們因錯誤而養育出來的「子孫」,而且還要失去它們所有現存或未來的後代。如果你對進化論已有所了解的話,你可能會認為上面談到的最後一點似有佯謬之嫌。我們既說複製錯誤是發生進化的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但又說自然選擇有利於高精確度的複製過程。如何能把這兩種說法調和起來?我們認為,總的說來,進化在某種含糊的意義上似乎是件」好事」,尤其是因為人類是進化的產物,而事實上沒有什麼東西「想要」進化。進化是偶然發生的,不管你願意不願意,儘管複製基因(以及當今的基因)不遺餘力地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莫諾(JacquesMonod)在他紀念斯賓塞(HerbertSpencer)的演講中出色地闡明了這一點。他以幽默的口吻說,「進化論的另一個難以理解的方面是,每一個人都認為他理解進化論!」讓我們再回到原始湯這個問題上來,現在湯里已存在一些分子的穩定品種。所謂穩定的意思是,那些分子或是本身存在的時間較長,或是它們能迅速地複製,或是它們能精確無誤地複製。朝著這三種穩定性發展的進化趨向是在下面這個意義上發生的:如果你在兩個不同的時間分別從湯中取樣,後一次的樣品一定含有更大比例的壽命長或生育力強或複製精確性高的品種。生物學家談到生物的進化時,他所謂的進化實質上就是這個意思,而進化的機制是一樣的——自然選擇。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把原始的複製基因分子稱為「有生命的」呢?那是無關緊要的。我可以告訴你,「達爾文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物」,而你可能會說,「不,牛頓才是最偉大的嘛」。我希望我們不要再爭論下去了,應該看到,不管我們的爭論結果如何,實質上的結論是不受影響的。我們把牛頓或達爾文稱為偉大的人物也好,不把他們稱為偉大的人物也好,他們兩人的生平事迹和成就是客觀存在的,不會發生任何變化。同樣,複製基因分子的情況很可能就象我所講的那樣,不論我們是否要稱之為「有生命的」。我們當中有大多的人不理解字眼僅僅是供我們使用的工具,字典裡面的「有生命的」這個詞並不一定指世上某一樣具體的東西。不管我們是否把原始的複製基因稱為有生命的或無生命的,它們的確是生命的祖先;它們是我們的締造者。論點的第二個重要環節是競爭。達爾文本人也強調過它的重要性,儘管他那時講的是動物和植物,不是分子。原始湯是不足以維持無限量的複製基因分子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地球的面積有限,但其他一些限制性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想像當中,那個起著樣板或模型作用的複製基因浮游於原始湯之中,周圍存在大量複製拷貝所必需的小構件分子。但當複製基因變得越來越多時,構件因消耗量亦隨著大增而供不應求,成為珍貴的資源。不同品種或品系的複製基因必然為了爭奪它們而互相搏鬥。我們已經研究過什麼因素促進那些條件優越的複製基因的繁殖。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條件差一些的品種事實上由於競爭的結果而變得日漸稀少,最後它們中間一些品系難逃絕種的命運。複製基因的各種品種之間發生過你死我活的搏鬥。它們不知道它們在進行生存鬥爭,也不會因之而感到煩惱。複製基因在進行這種鬥爭時不動任何感情,更不用說會引起哪一方的惡感了。但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的確是在進行生死存亡的鬥爭,因為任何導致產生更高一級穩定性的複製錯誤,或以新方法削弱對手的穩定性的複製錯誤,都會自動地得以延續下來並成倍地增長。改良的過程是積累性的。加強自身的穩定性或削弱對手的穩定性的方法變得更巧妙,更富有成效。一些複製基因甚至「發現」了一些方法,通過化學途徑分裂對方品種的分子,並利用分裂出來的構件來複制自己的拷貝。這些原始肉食動物在消滅競爭的對手的時候同時攝取食物。其他的複製基因也許發現了如何用化學方法,或把自己裹在一層蛋白質之中來保衛自己。這也許就是第一批生命細胞的成長過程。複製基因的出現不僅僅是為了生存,而且是為它們自己製造容器,即賴以生存的運載工具。能夠生存下來的複製基因都是那些為自己構造了生存機器以安居其中的複製基因。最原始的生存機器也許僅僅是一層保護衣。後來,新競爭對手陸續出現,它們擁有更優良、更有效的生存機器,因此生存鬥爭隨之逐漸激化。生存機器的體積越來越大,其結構也漸臻複雜。這是一個積累和漸進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複製基因為了保證自己在世界上得以存在下去而採用的技巧和計謀也逐漸改進,但這種改進有沒有止境呢?用以改良的時間是無窮無盡的。一千年的變化會產生什麼樣的怪誕的自我保存機器呢?經過四十億年,古代的複製基因又會有什麼樣的命運呢?它們沒有消失,因為它們是掌握生存藝術的老手。但在今日,別以為它們還會浮游于海洋之中了。很久以前,它們已經放棄了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了。在今天,它們群集相處,安穩地寄居在龐大的步履蹣跚的「機器」人體內,與外界隔開來,通過迂迴曲折的間接途徑與外部世界聯繫,並通過遙控操縱外部世界。它們存在於你和我的軀體內;它們創造了我們,創造了我們的肉體和心靈;而保存它們正是我們存在的終極理由。這些複製基因源遠流長。今天,我們稱它們為基因,而我們就是它們的生存機器。我們是生存機器,但這裡」我們」並不單指人,它包括一切動物、植物、細菌和病毒。地球上生存機器的總數很難計算,甚至物種的總數也不得而知。僅就昆蟲來說,據估計,現存的物種大約有三百萬種,而個體昆蟲可能有一百億億隻。不同種類的生存機器具有千變萬化、種類紛繁的外部形狀和內臟器官。章魚同小鼠毫無共同之處。而這兩者又和橡樹迥然不同。但它們的基本化學結構卻相當一致,尤其是它們所擁有的複製基因,同我們——從大象到細菌——體內的分子基本上同屬一種類型。我們都是同一種複製基因——即人們稱之為DNA的分子——的生存機器。但生存在世上的方式卻大不相同,因而複製基因製造了大量各種各樣的生存機器供其利用。猴子是保存基因在樹上生活的機器,魚是保存基因在水中生活的機器,甚至還有一種小蟲,是保存基因在德國啤酒杯草墊中生活的機器。DNA的活動方式真是神秘莫測。為簡便起見,我把由DNA構成的現代基因講得幾乎和原始湯中的第一批複制基因一樣。這對論證關係不大,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原始複製基因可能是一種同DNA相近似的分子,也可能完全不同,如果是後一種情況的話,我們不妨說,複製基因的生存機器是在一個較後的階段為DNA所奪取。如上述情況屬實,那麼原始複製基因已被徹底消滅,因為在現代生存機器中已毫無它們的蹤跡。根據這樣的推斷,凱恩斯-史密斯(A.G.Cairns-Smith)提出了一個饒有興趣的看法,他認為我們的祖先,即第一批複制基因可能根本不是有機分子,而是無機的結晶體——某些礦物和小塊粘土等。且不論DNA是否是掠奪者,它是今日的主宰,這是毋庸爭辯的,除非象我在最後一章中所試圖提出來的見解那樣,一種新的掠奪力量現在正在興起。一個DNA分子是一條由構件組成的長鏈,這些構件即稱為核苷酸的小分子。就同蛋白質分於是氨基酸鏈一樣,DNA分子是核苷酸鏈。DNA分子大小不能為肉眼所見,但它的確切形狀已用間接的方法巧妙地揭示了出來。它由一對核苷酸鏈組成,兩條鏈相互交織,呈雅緻的螺旋形;這就是「雙螺旋」或「不朽的螺旋圈」。核苷酸構件僅有四種,可以把它們簡稱為A,T,C和G。在所有動物和植物中這四種都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它們纏繞交織在一起的順序不一樣。人類的G構件同蝸牛的G構件完全相同。但人類構件的序列不僅同蝸牛的不同,而且人類不同個體之間的序列也不相同,雖然在差別程度上略小一些(同卵雙胞胎的特殊情況除外)。我們的DNA寄居在我們體內。它不是集中在體內的某一特定的部分,而是分布在所有細胞之中。人體平均大約由一千萬億(1015)個細胞組成。除某些特殊情況我們可以不予以考慮外,每個細胞都含有該人體的DNA的一套完整的拷貝。這一DNA可以認為是一組有關如何製造一個人體的指令。以核苷酸的A,T,C,G字母表來表示。這種情況就象在一幢巨大的建築物中,每間房間里都有一隻「書櫥」,而「書櫥」里存放著建築師建造整幢建築物的設計圖。每個細胞中的這種「書櫥」稱為胞核。建築師的這種設計圖人類共有46「卷」,我們稱它們為染色休。在不同的物種中,其數量也不同。染色體在顯微鏡下是可見的,形狀象一條一條長線。基因就沿著這些染色體有次序地排列著。但要判斷基因之間首尾相接的地方卻是困難的,而且事實上甚至可能是無意義的。DNA分子做的兩件重要事情是:第一,它們進行複製,就是說進行自身複製。自有生命以來,這樣的複製活動就從未中斷過。現在DNA分子對於自身複製確已技巧精湛,駕輕就熟了。一個成年人,全身有1015個細胞,但在胚胎時,最初只是一個單細胞,擁有建築師藍圖的一個原版拷貝。這個單細胞一分為二,兩個細胞各自把自己的那捲藍圖拷貝接受了過來。細胞依次再按4,8,16,32等倍數分裂,直到幾十億。每次分裂,DNA的藍圖都毫不走樣地拷貝了下來,極少發生差錯。講DNA的複製只是一個方面。但如果DNA真的是建造一個人體的一套藍圖的話,又如何按藍圖開展工作呢?它們將如何轉變成人體的組織呢?這就是我要講的DNA做的第二件重要事情。它間接地監督製造了種不同種類的分子——蛋白質。在前一章中提到過的血紅蛋白就是種類極為繁多的蛋白質分子中的一個例子。以四個字母構成的核苷酸字母表所表示的DNA密碼信息,通過機械的簡單形式翻譯成另一種字母表。這就是拼寫出的蛋白質分子的氨基酸字母表。製造蛋白質似乎同製造人體還有一大段距離,但它卻是向製造人體這一方向前進的最初一小步。蛋白質不僅是構成人體組織的主要成分,而且它們還對細胞內一切化學過程進行靈敏的控制,在準確的時間和準確的地點,有選擇地使這種化學過程繼續或停止。這一過程最後到底如何發展成為一個嬰兒說來話長,胚胎學家要化費幾十年,也許幾世紀的時間才能研究出來。但這一過程發展的最後結果是個嬰兒,卻是一個確鑿無疑的事實。基因確實間接地控制著人體的製造,其影響全然是單向的:後天獲得的特性是不能遺傳的。不論你一生獲得的聰明才智有多少,絕不會有點滴經由遺傳途徑傳給你的子女。新的一代都是從零開始。人體只不過是基因保持自己不變的一種手段。

基因控制胚胎髮育這一事實在進化上的重要意義在於:它意味著,基因對其自身的今後生存至少要負部分責任,因為它們的生存要取決於它們寄居其中,並幫助建造的人體的效能。很久以前,自然選擇是由自由漂浮在原始湯中的複製基因的差別性生存所構成。如今,目然選擇有利於能熟練地製造生存機器的複製基因,即能嫻熟地控制胚胎髮育的基因。在這方面,複製基因和過去一樣是沒有自覺性和目的性的。相互競爭的分子之間那種憑藉各自的長壽、生殖力以及精確複製的能力來進行的自動選擇,象在遙遠的時代一樣,仍在盲目地、不可避免地繼續。基因沒有先見之明,它們事先並不進行籌劃。基因就是如此,某些基因比其他一些基因更甚。情況就是這樣。但決定基因長壽和生殖力的特性並不象原來那樣簡單,遠遠不是那樣簡單。近年來(指過去的六億年左右),複製基因在建造生存機器的工藝學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如肌肉、心臟和眼睛(經歷幾次單獨的進化過程)。在那以前,作為複製基因,它們生活方式的基本特點已有了根本的改變。我們如果要想將我們的論證繼續下去的話,我們需要對此有所了解。關於現代複製基因,要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它具有高度群居性。生存機器是一種運載工具,它包含的不只是一個基因而是成千上萬。製造人體是一種相互配合的、錯綜複雜的冒險事業,為了共同的事業,某一個基因所作出的貢獻和另一個基因所作出的貢獻幾乎是分不開的。一個基因對人體的各個不同部分會產生許多不同的影響。人體的某一部分會受到許多基因的影響,而任何一個基因所起的作用都依賴於同許多其他基因間的相互作用。某些基因充當主基因,控制一組其他基因的活動。用比擬的說法,就是藍圖的任何一頁對建築物的許多不同部分都提供了參考內容,而每一頁只有作為和其他許多頁的相互參照的資料才有意義。基因的這種錯綜複雜的相互依賴性可能會使你感到迷惑不解,我們為什麼要用「基因」這個詞呢?為什麼不用象「基因複合體」(gene complex)這樣一個集合名詞呢?我們認為,從許多方面來講,這確實是一個相當好的主意。但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考慮問題,那麼把基因複合體想像為分成若干相互分離的複製基因也是講得通的。問題的出現是由於性現象的存在。有性生殖具有混和基因的作用,就是說任何一個個體只不過是壽命不長的基因組合體的臨時運載工具。任柯一個個體的基因組合(combination)的生存時間可能是短暫的,但基因本身卻能夠生存很久。它們的道路相互交叉再交叉,在延續不斷世代中一個基因可以被視為一個單位,它通過一系列的個體的延續生存下去。


植物和動物差不多了

只是植物的壽命時間比較長,有上千年的古樹,沒見過上千年的古人。


植物的生命也有盡頭……

光合作用自我恢復........


誰說植物壽命無限的。。。。。。。。。。。。。。。。。。。。。。。。。。。。。。。。。。。。。。。。。。。。。。。。。。。。。。。。。省略號再長也是有頭的好么


推薦閱讀:

中國發展或者說世界發展得是不是過快了?
進化論正確么?如果正確的話,為什麼只有猿進化成了人?獅子狼老虎為什麼沒有進化成人?
動物可以通過獵食其他生物來補全自身缺陷基因並進化,此說法合理嗎?
為什麼同樣是受到驚嚇,有的人會撒腿就跑,有的人腿軟挪不動腳?

TAG:生物進化 | 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