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會有「疽發背而死」?現在還有人得這種病嗎?

長個瘡還能死嗎?


哇,561贊!好開心,謝謝大家;)

,一般是金葡菌感染

背上容易清潔不到,有時再加上免疫系統不佳(未控制的2型糖尿病,古人不了解血糖,只會在出現「消渴」癥狀後才干預)然後久而久之金葡菌就會侵入皮下組織,在皮下開闢自己的根據地——感染灶。我記得當年學微生物學學到了金葡菌有個特性:會結合纖維組織,使炎症較局限但阻礙了機體免疫細胞的圍剿,在肉眼看來就是一個慢性的膿腔,向皮膚表面潰破,流膿,不做醫療處理:切開排膿引流加(一般是針對耐葯菌的)抗生素治療,就長期不愈。而古人是沒有現代醫學觀念和抗生素的,能有鄧通這樣幫皇帝吮出膿汁就算好的了。雖然病灶局限,鬧得大了金葡菌一樣可以入血,膿毒敗血症,高燒,全身器官都有小膿腔,小血管被菌栓堵住,先是SIRS再是CARS最後是MODS,打擾了。

現代也有的,北醫李睿老師給我講課時發過圖,很嚇人的,癰本身就大,切開引流的要求還是要切得更大更深,我不發了,下面有老哥發的圖比我那張厲害多了,要不你們去看看(我用電腦看了,圖片很長,不點展開看不到,放心)。。。我學校的老師講課時沒放過圖,臨床我則沒見過這麼重的病例。

(沒有黑李睿老師的意思,李睿老師和劉忠寶老師教會我很多知識,我很感激他們)


「吮癰舐痔」這個成語生動地描述了古人面對癰和外痔這兩個病時的做法……

現在處理癰,不外乎是切開引流+抗生素。吮癰是種樸素的人工引流方式,利用嘴進行負壓吸引,為癰瘡的自然恢復創造條件。雖然缺乏抗生素,但總有那麼一小撮營養好、身體強健的人能靠自身免疫力挺過來,再加上草木灰等傳統外用無菌敷料,最終帶著個巨難看的疤痕痊癒。

沒錢或沒地位讓人吮癰的,免疫力差點的安安靜靜地死在家裡;免疫力強點的哪天淋了場雨吹了個冷風,回家再發個燒,也就死在家裡了。

還有答主提到背上的瘡可能是褥瘡,這也是有可能的。睡硬板床、床上沒啥軟褥子、瘦得皮包骨的古代屁民,長個褥瘡爛出骨頭一點都不稀奇……


現在也是重症啊。當然也有輕的


就是生瘡,病症沒有變,古代衛生環境不好,人容易長瘡,但現代人有抗生素,古時候大瘡處理不好是會感染的,其實解放前,窮人長瘡也是會死的,我爸出生在解放後,年輕時長過,很大,用刀去掉之後,吃了抗生素才好的。


我今年得過,在右邊後背肩胛骨附近。最初是春天的時候老婆發現的,說是有一個很奇怪的凸起,有小指甲那麼大,摸起來很硬很硬。我沒當一回事,再過兩個月,越長越大了,有拇指指甲蓋那麼大,泛著青色,運動的時候都能感覺到那裡有緊繃感和壓迫感,但用手摸上去外表還是很光滑。這時候心理上有些隱隱的害怕了,懷疑是腫瘤什麼的。但人多少都有諱疾忌醫的心理,不敢聲張。

十一月份的時候連喝了幾天酒,又吃了辛辣的東西,還吃了鹽水鵝肉(重點:徐達相傳就是吃朱元璋賜的老鵝發背瘡死的)。突然背上的這個疙瘩發作了,感覺半個背都像火燎的一樣疼,搞得整個人都沒有精神。我用了一夫百應藥膏抹在上面也不見好,疼了三四天,一天上午,我用手反向抹葯的時候,突然感覺瘡上面好像起了膿頭,於是隨手一擠。

就是下圖這樣:一點都不高能預警

其實也沒啥

一坨比我想像的多得多的白色粘稠狀物體從背上的這個瘡裡面擠了出來。背上的壓迫感頓時消失了,我不放心,又擠了幾遍,直到只有血滲出,採用紙清潔乾淨。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這不是腫瘤,而是類似於青春痘一樣的大型痤瘡。我上網搜了一下,立馬就知道了這個病的名稱「背」。

網上有一個很噁心的視頻,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搜一下「世界上最大的痘痘」,和這個癥狀類似,但是體量應該是我這個千倍都不止吧。

第二天我的整個癥狀就消失了。想來多虧了那隻老鵝吧……讓我提前「毒暴」了,不然我還得在惶恐中渡過一段日子,而且一旦等這個發育的越來越大,感染擴散的可能性就會指數級增長,恐怕就不是擠擠能解決的問題了,古人在缺乏外科手術和抗生素殺菌消炎的情況下,危險性肯定是相當的大。


我要來強答!

有啊!我老公啊!要是在古代就死定了。不過現代醫療水平下,完全不是事兒

約摸在我懷孕快生的那個月,他背上一顆囊腫發炎了,

原本那顆囊腫就小指甲蓋那麼大吧。

頂多頂多過了一天,紅腫發燙變成一個高爾夫球那麼大吧

頂多頂多過了三天,高爾夫球就變網球了,而且還有些發燒

後來?後來被他老丈人親自切了

那天到醫院普外科門診手術室爆滿,被老丈人帶到耳鼻喉科門診手術室親手切了...引流據說做的非常古典,畢竟我爹他已經快三十年沒做過背瘡引流了...


想到這篇文章

《潘務正|「疽發背而死」與中國史學傳統》

https://mp.weixin.qq.com/s/P0FBKoZidUUBUuvMdmGvFw

引用一段:

當然,「疽發背而死」在史書中反覆出現,也與古人崇尚模擬的傳統相關,特別是《史記》以之敘事樹立的典範作用。而史家之所以競相仿效,還是在於這一敘事元素能夠以簡潔的筆法含蓄地傳達豐富深遠的意旨,符合中國史學傳統。同時,由「疽發背而死」的豐富意蘊與敘事策略也可更深刻地領會古代文史互溶的傳統。這一敘事元素雖是個微小的符號,卻具有多重研究價值。


所謂背瘡,在現代醫學看來是背部發生了大面積急性化膿性感染,是金黃色葡萄球菌侵入多個相鄰的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或汗腺導致的。用抗菌素和動手術排出膿液,即可痊癒,在今天治療起來並不困難

但是在古代沒有抗菌素更不懂或沒有條件動手術,背瘡是一種可怕的「惡疾」,得了往往是致命的,是絕症,所以發背疽而亡成了最毒的賭咒發誓用語——「不把宋朝天下送與狼主,後患背疽而死」


因為古代沒有抗生素。沒有抗生素的情況下,得個肺炎,長個癰。都是會死人的。尤其是老人免疫力低下者。即使是現在感染個耐葯金葡菌也是非常危險的。


上中學的時候,第一次聽說題主提到的「疽發背而死」,說的是項羽的謀士范增。

原文出自《史記 · 項羽本紀》里的這段:

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大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大致就是說打滎陽(接近現在鄭州)戰役中,范增和項羽鬧了內部不信任的矛盾,范增要求辭職回家,項羽(還真就)同意了。范增在回徐州(那時候叫彭城)的路上,後背長了一個疽,就死了。估計就是死在現在隴海線上的商丘/開封一帶。

上圖來自網路,不知是否真的為了表現背部有一個「疽」,陳道明何潤東版《楚漢傳奇》第68集,孫海英演的范增死在路上的場景,就是這樣側身死亡,而非常規仰卧位。當然這是藝術手法,不能全信。說點兒真的:

總體來說,我覺得高贊的 @北條麻妃老師的學生 (你名字真棒!)已經寫得挺好的了,我做了十五年普通外科,補充一點兒臨床相關的信息:

我把題主的「疽發背而死」分成【疽是什麼?】、【為啥發於背?】、【怎麼就死了?】三個部分,講講醫學和科學:

【疽是什麼?】

  • 「疽」應該是古人對「膿腫」或者「經久不愈的皮膚及皮下深層組織的潰瘍」的統稱,現在醫學裡面分的比較開,所以絕少再有「疽」這個詞了。「膿腫」 = abscess,「經久不愈的皮膚及皮下深層組織的潰瘍」= ulcer,是兩個具有一定重疊,但是不同起因的疾病。
  • 膿腫(abscess) ,主要說的是微生物感染為起因的;潰瘍(ulcer)更多描述的是組織癒合不良為起因的。當然,重疊部分可以是原來一個膿腫(abscess),自然破潰之後,反覆無法癒合形成的潰瘍(ulcer)~

【為啥發於背?】

  • 如果是膿腫,身體任何地方都可以出現。
  • 如果是體表「經久不愈的皮膚及皮下深層組織的潰瘍」,的確背部可能因為長期卧床產生壓瘡,更容易發生在骶尾部和背部。
  • 根據史記記載,范增並沒有長期卧床史,所以我覺得他是【膿腫】的可能性大。
  • 【膿腫】怎麼形成的?先舉個例子(如下圖):皮脂腺囊腫(Sebaceous cyst,小名「粉瘤」)到處都可有,發生在背部也是很常見的。這種一包濕粉狀油乎乎的東西,口小肚大,可以混入細菌而形成感染,卻因為出口不通暢而變得不斷嚴重,最終一個紅腫熱痛的皮下包塊就形成了。任何原因造成的毛囊炎、癤子都是類似的機理,也都可以達到這個膿腫的狀態。「疽」的基礎就有了。

皮脂腺囊腫,網圖侵刪

  • 【膿腫】不治能怎麼樣?

古代,沒有治療手段的情況下,三條路:

- 如果忍著不治療,少數人的確可以自愈;

- 多數人,表層的皮膚會不斷被侵蝕而最終破潰,下面的膿液和殘渣就自動排出,也就進入了自愈狀態了;

- 極少數人這個感染會全身播散,這就可能會要命!

現代:看醫生,切開引流,有可能需要抗生素,就好了。如果不看醫生,參照古代三條路。

  • 背部有一些特殊,讓體表的膿腫容易變得更嚴重:背部皮膚厚度,那是相當的厚呀!這導致在無治療的古代,膿腫穿破皮膚自己引流而愈變得尤其難!所以,上述三種結局裡,背上膿腫能通過第二種流膿破潰而自愈的人數要更少一些,或者說還沒等流膿破潰就全身播散了。我覺得這是題主問題里「背部」的一個關鍵點。

【怎麼就死了?】

  • 正常人,體表軟組織感染,常見的就是葡萄球菌和鏈球菌。葡萄球菌家族裡面有一個很厲害很厲害的成員「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as)」,毒力高、耐藥性強、還不少見。當膿腫裡面的細菌的播散到全身,是具有很強致命性的。
  • 如果開一點腦洞大膽假設,范增同志除了年歲大(史書記載應該是70多)之外,還同時有糖尿病的話,還可能是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感染也保不齊,這個綠膿也叫銅綠假單胞菌,也是毒力高、耐藥性強、還不少見的。全身播散,也具有很強致命性的。
  • 再開大一點兒的腦洞大膽假設。如果范增同志實際上並不僅僅是司馬遷筆下的項羽謀士,而是魔武雙修,可直接一線作戰的近戰法師!在楚漢戰爭中背部有戰傷,並不需要很嚴重,一個被利器(箭矢、槍尖刺的一個1~2cm深的小洞就夠了),完全可能由破傷風梭菌(Clostridium tetani)或者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感染,也足可以致命。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石光榮

---補充,查了一下除范增這個史記上的single case report外,還有兩個名人---

  • 說宗澤(岳飛的老領導),野史說是因為和領導(宋徽宗兒子趙構)對於是否要打回北方意見不一,被潛規則 + 精神暴力了,後背長了一個膿腫,死了。
  • 說徐達(朱元璋的好兄弟)是因為和領導(好兄弟朱元璋)似乎有不信任的事情,被賜了一個烤鴨還是燒鵝,吃了就後背長了一個膿腫,也死了。

---總結---

  • 開玩笑:看來死於背部軟組織膿腫菌血症,都和與領導關係不好有相關性,研究一下可以上NEJM了。
  • 真正重要的:古代經濟水平、醫學科學水平都非常差,完全可以把小毛病拖成要命的大病而死亡。
  • 題主「古人為什麼會有「疽發背而死」?現在還有人得這種病嗎?」的回答:「【為什麼】看上面的解釋;現在人還可以有,但是死亡率低的多了!」


現在也很多,尤其是住院部的病人,或者長期需要看護的病人,大部分都是壓力造成的(沒有及時翻身,堅硬的床鋪)然後病人本身年齡大,併發症多(糖尿病,進食少營養不良),隨後就會感染。基本上非常的難治癒,只能用抗生素壓著。因為身體狀況太差,也沒有辦法植皮(皮膚存活率小)。

人大部分都在和病毒病菌做鬥爭。今年的流感尤其厲害,大部分住院部的人都是因為流感引起的肺炎。雖然稀奇古怪的病也不少,但是各類感染就算在現代醫學裡也能算是數一數二的病症了。

抗生素的確是救命葯,但是抗藥的細菌也是越來越常見了。我最害怕的就是以後無葯可用。現在已經有這個趨勢了,前些天收的一個病人就是,需要終生服用抗生素才能抑制,這個細菌叫Acinetobacter, 幾乎殺不死,只能抑制。


以前沒有抗生素,生瘡控制不住,又沒有外科手術,癤子大了又不會切開排膿,最後細菌毒素入血,造成敗血症,到了這個階段,就是現代醫學也是重症,最後感染性休克,多臟器功能衰竭,就嗝屁了。


這種細菌感染,到現在很多長期卧床的癱瘓人群都是因為褥瘡導致的膿毒血症去世的,何況是沒有抗生素的古人,只能用簡單的藥線紙捻子引流一下,吃點中藥,既不能做到無菌,也沒法徹底清創處理,也沒有好的抗生素給輸液,(不嚴重的感染其實只需要徹底引流不輸液也是可以的)死亡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嘛……

另外周總理在長征的時候不是也因為肝膿腫差點要了命,那時候沒有手術條件,後來是膿腫破潰到了結腸,把膿血都拉了出來(相當於徹底引流)才好起來的啊。我們生活在一個平常的年代,抗生素去藥店買又便宜又方便,那個年代的一支盤尼西林需要金條換的,只需要徹底引流身體好的人也大部分能好起來的。

題主可能覺得瘡就是像臉上的痤瘡一樣吧,爆了就沒事了


若干年後有位題主提問:

21世紀的人為什麼老是「腦里長了一個瘤」然後就死了?現在有人得這種病嗎?

(沒有嘲諷的意思,只是打個比方

科技的絕對差距,往往導致兩個時代的人對彼此「何不食肉糜」和「怎麼可能有這種神奇的操作」


我不知道,倒是有人得。

我這個人個頭不高,一米七五,體重不少,95公斤;然後煙癮比較大,一天兩包多;然後限於工作的原因,每天就是坐著,在辦公室坐著,在客戶那坐著,回到家裡也坐著......

去年,哦,是前年了。

右臀尖,長了一個我一手握不過來的火癤子——我們那裡的土語,其實就是「癰」。

坐不住,躺不住,一開始是在小門診輸液,但是不見好轉。

於是去到我們當地的縣醫院,找醫生給治療。

本以為去拿點葯就好,醫生一看:做手術!

推進手術室,在腰椎骨附近打了一管麻藥;然後雙手抱著右腿,使病患部位更加突出和緊繃;然後醫生拿著手術刀,唰唰兩刀,給切了一個十字。

手術過程也很簡單,除了麻麻的感覺,並無異樣。期間醫生還與我交流,似乎是為了消除緊張。

推出手術室,搬到病床上,除了感覺手術部位稍稍疼點外,也沒有什麼不舒服的感覺。

然後醫生囑咐,盡量躺著和坐著,壓迫傷口排出膿液。

一聽,有道理!所以沒時間坐著,反正也不是很疼。

本來就是個小手術,第二天輸完液下午就讓媳婦自己回去了。

然後護士忽然來叫給換藥,那就去唄!

到了換藥室,趴著床上,就開始受罪了。

明確感覺到醫生把膠布撕開,把紗布掀開,然後用鑷子往下拽已經粘肉上的紗布。

那個感覺,怎麼說呢,舉個例子,應該是用刀把身上的肉切成將斷未斷的肉條,然後往下生拽!

生拽啊!

生拽!

拽!

媽的,我三十多的漢子,讓醫生一陣折騰,嚎得出門後發現門口聚集了那麼多病人家屬。

不但揭紗布的時候痛苦,換上新的紗布,也給你往那傷口深處捅!

鑷著紗布往裡捅!捅!捅!

第一次換好葯,我在床上著實又趴了十來分鐘。

出門來,回到病床上,一屋子的病患家屬就像看到一殺人犯一樣。

我低頭看了看,那新買的睡褲上面,紅彤彤的血染滿了腰臀部!

然後把自己臉朝下摔倒床上,就想:怪不得醫生讓坐著呢,特么真疼!

第二次換藥,就好多了,也讓回家了。

然後一周一次的,又換了好幾次,持續了一個多月,才好。

後來據我所知,這個癰,一般就是如 @北條麻妃老師的學生 所說,金葡萄菌感染。

一般比較胖的傢伙,愛出汗的傢伙,飲食重口的傢伙,煙酒頻繁的傢伙,洗澡不認真搓後背和臀部的傢伙,比較容易患此類病患。

諸位千萬注意,花錢不多,受罪啊!


好不容易有這麼多贊竟然被摺疊了呵呵。

背上長癰疽疔疥確實會死人。沒有抗生素的年代感染性疾病基本只能靠免疫力,即使切開引流,因為沒有無菌術,感染還是會發展。

即使在現代這種感染也還是很麻煩。之前在骨科見過一個小姑娘,脛骨平台骨折,手術完傷口看著長好了,出院當天晚上傷口流膿,然後又住院,五次上台清創。

咳咳,大家發圖片之前能給個預警嗎……


有呀

其實就是癰、癤

就是感染!!!

處理起來也很簡單

輕微的局部塗絡合碘

嚴重點+口服藥、打點滴(到局部效果一般)

化膿啦就切開排膿然後抗感染治療過段時間沒感染啦縫合起來

你看看很簡單嘛

都是西醫的一些基礎常識

啊?!

什麼!!!

不好意思我沒省題

我國古代呀

西醫還沒傳進來

中醫我又不了解

不知道為什麼死那麼些人


題主所說的背部的瘡,我覺得本質很可能是背部間隙感染,蜂窩織炎。

我在口腔科,時常會見到由智齒冠周炎導致的間隙感染的病人,侵襲咽旁間隙頜下間隙頦下間隙的大有人在,還有厲害的從頜下直接侵襲到後背,治療時間從幾天到幾周不等,有很重的也會危及生命。

以現如今21世紀的醫療水平間隙感染都能要人命,就更甭提古代掉渣的醫療了。那時候破傷風百日咳白喉都是絕症,現在有了百白破三聯疫苗,還有幾個人死在這種病上?

所以,古代背上長個瘡死了也不是多大的事兒,間隙感染導致敗血症毒血症膿毒血症都是家常便飯,沒有抗生素,沒有切開引流無菌操作,能不能抗過去基本靠自己,能活就活,不能活也就掛了,沒有啥好大驚小怪的。


講道理古人那個描述我看夠嗆

說范進「疽發背而死」說不定是皮膚癌呢

我不覺得古人分得清癌腫性潰爛和癤癰…抑或是蚊子叮的包


我小時候長過,去打針治好的,只記得很疼


推薦閱讀:

玫瑰花,菊花,枸杞怎樣搭配喝茶?
流鼻血是身體的一種自我防禦或調整狀態嗎?應該馬上止血嗎?是否應該讓鼻血流一陣以排出某種「毒素」?
牛奶到底清火還是上火?
為何吃橙子和柑不會上火,而吃橘子會上火?
如何理解內經素問中「秋傷於濕,冬生咳嗽」這句話?

TAG:中國歷史 | 中醫 | 醫學 | 臨床醫學 | 風俗文化 |